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打完了太平军、捻军以后,曾国藩功成身退,开始对国计民生下手了。这个时候他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正确的方针,所以打算开始洋务运动。
要想进行洋务运动,就必须要有洋务人才才行。从国外聘请来的洋务派人才,工资开销太大了,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培养属于咱们自己的洋务人才。
公元1871年,曾国藩四处宣传,看看有哪家的孩子愿意去美国留学的。这可是一件新鲜事儿,但凡有点钞票的人家,怎么可能舍得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呢?这可不是一丁点远。
为此达官显贵们是不可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包括曾国藩在内,都不可能让自家的孩子去冒险,因此只能从穷人家的孩子下手了。
于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撺掇下,第一批30位留学生,终于通过基础考试扬帆远航前往大洋彼岸学习西方知识。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这么开启了序幕。清廷一共安排了四批留学生幼童,每批30人,平均年龄只有12岁。真的是没有办法或者实在是家里开明,谁会愿意让12岁的小孩儿远渡重洋呢?而且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些留学生,回国以后,大力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从铁路、电报、轮船、矿业等各个方面,给了中国极大的帮助。那么他们当中有哪些著名人物呢?
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第一条自己主持修建的铁路是哪一条?当然是著名的京张铁路,也就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便是詹天佑。
詹天佑本人在1872年,年仅12岁便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前往美国留学的学生。在美国考取了耶鲁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他学成归来以后,先加入了福建海军,后来相继在各大新式学堂教书,主要教授工程学方面的知识。
等到大清国打算兴建铁路的时候,他担任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公元1909年,也就是溥仪登基的那一天,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正式竣工。
詹天佑最大的功劳不是修建了京张铁路,而是他将西方先进的知识带回了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铁路建筑方面的人才。
二、首任民国总理唐绍仪。读中国近代史,一定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唐绍仪。因为他是民国时期第一位内阁总理,长期调停南北双方的关系,为民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1874年,13岁的唐绍仪成为了第三批前往美国学习的留学生。在美国他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至于他学了个啥,我们不是很清楚。
他回国以后,主要做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看样子没有学习一些工业技术。比如说曾经担任过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职务。
袁世凯推翻清廷,建立了民国以后,唐绍仪担任了第一任内阁总理,地位仅次于袁世凯。可以说他为中国的主权做了很大的贡献,也多次为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清华大学是利用庚子赔款中的退款兴办起来的一所学校,但是它的第一任校长却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人,那就是唐国安。
14岁的唐国安,成为了第二批前往美国留学的留学生。他考上了耶鲁大学,学习了法律系。很可惜没有毕业,就选择辍学回到清朝。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他最早希望用笔杆子改变中国,担任过《南方报》的主笔。可惜民间媒体的力量太弱小,因此他加入了政府部门,在外交部任职。
清华学堂建立以后,唐国安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为后期中国培养留美学生,创造了不少有利的条件。
唐国安和唐绍仪是亲戚关系,而且私交很好,所以说他要是想做个官,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他彻底拒绝了这件事,他更喜欢在学校里教书育人,这是令人钦佩的地方。
四、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哪一所?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就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前身。
这所大学的创办者之一,便是蔡绍基。1872年,14岁的蔡绍基成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他在美国努力读书,考上了耶鲁大学学习法律。
1881年蔡绍基回到中国为清廷效力,1895年蔡绍基开始参与创办北洋大学,并且在后来担任了北洋大学的校长。
五、多人阵亡于甲午海战和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也有不少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在美国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以后,便回来报效祖国。
比如说蔡廷干就是著名的海军将领。黄海海战爆发以后,蔡廷干担任舰队侧翼警戒的鱼雷左一营都司,主动前往大东沟海域参战。
在清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蔡廷干没有怯弱,而是带领福龙号全力追击西京丸号,要不是鱼雷用完了,蔡廷干还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此外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等青年俊杰,都相继阵亡于甲午海战。可见这些英雄们,都愿意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除了甲午海战,还有中法海战中,这些留学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邝永钟、杨兆楠、黄季良、薛有福等留学生,全都在中法海战中牺牲了。
总结:希望留学生回来报效祖国。不要因为留学生不回国,就骂他们没有爱国之心,我们首先要反思一点,为什么人家不愿意回来?是我们的学术氛围,让人家望而却步了。
我相信这些人当中有很多,绝对不会因为利益问题,就放弃了回来,他们大多数人,是因为学术氛围的问题,才会选择留在大洋彼岸。
要想祖国强大,必须要让这些人才们纷纷前赴后继地赶回来。一场疫情的恐吓无法让他们回心转意,唯有真正改善了国内的学术氛围,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才主动回来。
参考资料:《清史稿》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清末留美幼童指的是在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在曾国藩等人支持下选派到美国留学的一百多名学生,这些学生被送出国时大多只有13、14岁,他们到美国后,进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学习,并且大多数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国外接受到了先进的教育,因而归国之后除了在政界、军界担任要职之外,也有许多当时的学生成为中国铁路行业、电报行业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笔者就挑选几位留美学生做简要介绍。
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是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4年被派遣到美国进行学习,被召回之后,进入天津水师下属的洋务学堂继续读书,后又曾前往朝鲜处理海关事务、税务事务等,与袁世凯结成好友。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唐绍仪凭借之前显露出来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在接收八国联军占领地区、谈判西藏问题等方面效力,并且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民国时期,唐绍仪作为袁世凯内阁的全权代表主持议和谈判,在磋商清帝退位事宜、推动共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还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是晚晴至民国时期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2年考取幼童出洋学习,后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相关的内容,是少数的在耶鲁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留美幼童之一,归国后到福州船政局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同样表现出优越的才能。此后,詹天佑继续在福州船政局担任船员、教习,后又到广东博学馆任教,到1888年经人介绍到天津铁路局摄入铁路事宜,并在此后的时间内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在1905到1909年成功主持设计并建造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是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
除此之外,留美幼童中还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晚晴乃至民国时期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表现了中国曾向西方进行学习的成果。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清朝末年这次派幼童赴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开眼看世界的大事。这个事情,首先有赖于容闳的努力推动。
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被称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1847年赴美,1854年学成归国以后,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谋生。由于深感祖国落后需要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曾经试图劝说太平天国派人留美,但未果。后来因缘际会,成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1811-1872)的幕僚,曾晚年热心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在容闳的推动下,曾国藩联合李鸿章奏请朝廷,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清廷的准许,在上海成立“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具体事务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
从1872年开始,计划前后挑选120名10-16岁幼童,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急需的学科。这样的公款留学,在今天看来是打破头也不一定抢到的好事,但在当时受到了莫大的阻力,美国离着遥遥万里,民间都认为是蛮夷之地。所以最终选取的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到了美国,住在美国人家里,吃穿住行都跟美国人一致,思想上逐渐西化,有的还剪去了脑后的辫子。大都学业有成,60多人进入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后来还是没抵住守旧势力的阻挠,这批留学生1881年就被提前撤回国了。除了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学业以外,其他人都是半路辍学。
虽然没能达到当初的预期,但是当他们回国,逐渐融入中国社会的时候,被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立马对这批留美幼童创造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在李鸿章尤其是袁世凯的重用下,很多人参与到内政外交之中,在清末民初的裂变中纵横捭阖。
里面不少人都是一时俊杰,我们选几个说说吧。
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1905年到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唐绍仪,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敦彦,从美国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为张之洞的译电员,得到张之洞赏识,被升为“江汉关道”,1904年改任津海关道。不久,又兼任京奉铁路总办。
蔡绍基,曾在维新时期参与创办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4月,天津中西学堂改为北洋大学,蔡绍基先为帮办,后为总办,他是“留美幼童”中出现的第一位大学校长。
周寿臣,1881年任多处海关税务,1903年任天津招商局总办、京奉铁路总办及清外交部大臣, 1905年7月,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总办(校长)。20世纪初期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1907年起成为香港太平绅士,曾于1918年参与创立东亚银行,并长年担任该银行之主席达三十多年。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作者:金满楼
1881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留美幼童们被分批撤回,除26名外(病故或抗拒不回等),其余94名全部撤回。
这94名中,最长的留学10年,最短的 7年。
抗拒不回的有谭耀勋和容揆,后来都毕业于耶鲁大学。另有李恩富、陆永泉、曾溥、李桂攀、张康仁等人通过其他途径重返美国完成学业。
被召回的留美幼童中,各人的命运也各自不同。有的在中法、中日两场战争中战死,有的做了工程师,有的甚至当了大官。
如1884年中法海战中,4名留美幼童阵亡,即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
此外,还有3名留美幼童跳水逃生,其中就包括了后来鼎鼎大名的铁路工程师、舰上枪炮官詹天佑及容尚谦、吴其藻两人(吴又参加了甲午海战)。
1894年甲午海战中,沈寿昌、陈金揆、黄祖莲先后殉国,此外还有曹嘉祥、吴应科、徐振鹏、吴敬荣、宋文翙、蔡廷干等12人参战。
直到清末新政时期,在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这批留美幼童得得以出人头地。
詹天佑
其中,有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天津巡警道曹嘉祥、天津招商局总办周寿臣等。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连续四任天津海关道全部为留美幼童,他们分别是: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蔡绍基。
辛亥革命南北和议期间,蔡廷干后成为袁世凯的外务幕僚。长期跟随袁世凯的唐绍仪成为民国首任总理。
外交人才中,梁敦彦曾担任外务部尚书、唐国安曾担任“万国禁烟会”中国代表、梁诚曾担任驻美公使并促成了“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清华学堂的负责人则是唐国安。
另外,温秉忠曾随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随员中有同为留美幼童的电信专家唐元湛。
钟文耀,前耶鲁大学划船队的舵手,曾做过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总办,他是上海最早的汽车拥有者。
所有幼童中,湘潭煤矿负责人邝荣光是最后一位离去的,他于1965年在天津辞世,享年103岁。
钟文耀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回答这个问题,先介绍一下清末留美幼童。清末留美幼童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由官方派遣,赴美留学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年龄偏小,平均年龄只有12岁,故称清末留美幼童。
这项官派留学生计划1871年由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两大重臣的支持下,破除重重阻挠,得以在1872年实现。此后每年接派30名学生,1872-1875年共接派4批120名学生。被誉为“固属中华创始之举 , 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清末留美幼童中有很多来自和洋人有商业事务往来的广东家庭,本身就带有“洋务”目的。到达美国后又被安排在美国家庭之中,为学习语言打下了良好基础。很多学生在留学期间还考上了耶鲁等名校。但是,1881年,这批学生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召回(当时一些学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习俗被国内社会舆论所批评)。回国的94人被安排在一些洋务部门打下手,或者从事翻译工作,虽然没能真正发挥所学,客观上仍是促进了西方思想理论和工业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没有回国的一些人也有所成就,一些人成为了领事馆的工作人员。
清末留美幼童中,比较出名的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设计了京张铁路,并设计了“之字形”的铁轨来克服了八达岭段地形险要,坡度过大的问题。唐绍仪是中华民国首任国务院总理,肄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得袁世凯青眼,被委以重任。而且,著名的外交官顾维钧也是他举荐的。唐国安和蔡绍基,一个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一个是北洋大学校长。留美幼童中最长寿的邝荣光,则成为了采矿工程师,绘制了《直隶省地质图》和《直隶省矿产图》,发现了湖南省湘潭煤矿,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还在东北本溪湖煤矿矿权的谈判中,从日方手中争取了一半的矿权。
可以说,清末留美幼童中,绝大部分人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不止是他们自己发光发热,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培养带出了国内更多人才,真正做到了开眼看世界。
参考文献:
叶霭云《大清留美幼童_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
王鹏《清末民初幼童留美与清华学堂的创办》
维基百科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共120人,赴美国留学,平均年龄只有12岁。幼童留美计划原定15年,由于清廷保守派的阻挠,于1881年中途夭折。结果,120名留美幼童分三批遣送回国,其中,9人因不守纪律先期遣返,26人强行留美不返而病故。 在这94名留美归来的幼童当中,有23人进入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50人分在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当差,其余21分别在政、军、实业及知识界供职。其中不乏佼佼者,比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都是近代中国叱诧风云的知名人物。 詹天佑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享有“中国铁路之父”之誉。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并为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作出卓越贡献。存世著作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吴仰曾回国后在热河、南京附近矿区工作,赴浙江勘查矿藏,后任开平矿务局帮办、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吴仰曾组织自卫队保护矿产,拒绝俄国军队夺取开平煤矿。 蔡绍基归国后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后来,随袁世凯赴朝鲜,担任袁的幕府。从朝鲜归国后,先后担任北洋洋务总、天津海关道、天津北洋大学校长、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开创了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的先例。
唐国安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继任清政府外务部司员、候补主事、主事,两次出任国际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在参与“庚款留美”事业的筹划后,先后任外交部、学部属“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唐绍仪是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归国,任清廷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末民初政坛上,唐绍仪因政治、外交活动显著而出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要职。
梁敦彦1881年回国,先后在福建船政学堂、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任教习,历任清廷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后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