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多尔衮是病死的,他在松锦大战以后,身体就一直都不是很好。可以说,多尔衮是拿自己的命换来了前途,结果也因此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年仅39岁。
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很多人造谣说多尔衮应该继承努尔哈赤的位置,结果导致皇太极联合其他三大贝勒,把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给绞杀。
多尔当时才15岁,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多尔衮能有什么好结果嘛?可是后来他偏偏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成为了皇太极最器重的大臣,为什么?还不是靠拼命拼来的吗?
因为作战过于勇猛,所以多尔衮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致命伤倒是没有,但是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他的死因。
松锦之战后,多尔衮负伤,再没生过孩子。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有10个老婆,但是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倒不是说多尔衮整天忙着正事儿,忘了生孩子。要真的忘了,就不会娶这么多老婆摁在家里了。
多尔衮的女儿出生于1638年,这一年多尔衮已经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成为了南征明朝的主帅。多尔衮不负众望,大军冲入山西、山东,斩杀了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
此后多尔衮轻而易举地又把大军从天津一带给带出了关外,可谓是如入无人之境,掳掠了26万百姓,攻陷了36座城池,抢走了若干粮草辎重。
明朝这边当然是暴怒,所以在1641年,崇祯皇帝下令蓟辽总督洪承畴,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以此壮大大明声威。
双方投入的兵力都有十多万之多,松锦大战就此打响。期初满清这边的主帅其实就是多尔和济尔哈朗,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多次负伤,落下了病根。
因为多尔衮负伤,不久之后皇太极亲自带兵前来围剿,最终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胜利。为期两年的松锦大战,使得明朝失去了关外除宁远外的所有城池。此外洪承畴、祖大寿这些名将全都投降了满清,皇太极赢得了一个大满贯,可惜多尔衮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643年,皇太极猝死,这给了多尔衮一个争夺皇位的机会。但是由于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也在争夺皇位,为了保证团结,所以两个人都放弃了皇位,从此多尔衮成为了大清国摄政王。
多尔衮病死,其实是早有预料的事情。豪格一直跟多尔衮争斗不休,主要就是双方都没能夺取皇位,彼此恨对方。不过豪格后来就出去打仗了,而且还打了胜仗,斩杀了张献忠。
这可谓是通天之功,可是当豪格凯旋回来的路上,却被多尔衮找了个借口给杀掉了。什么借口呢?其实就是屁大点事儿,多尔衮就是要弄死豪格。
其实此前豪格因为另外一件事,差点就挂了。当时多尔衮夺取了摄政王的位置,豪格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他找了个算命的,看看多尔衮的寿命。
结果人家一算,说这货体弱多病,根本就活不了多久。豪格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沾沾自喜,还把这个消息四处传播。
气得多尔衮在家直跺脚,但是人家说的是事实,自己的身体的确不怎么好。这算命先生的话,差点要了豪格的小命。当时三堂会审,认为豪格对自己的叔叔多尔衮不敬,就打算把豪格给杀了,此后戴罪立功才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命。
豪格这个人就是坏在了一张嘴上,本来大家要推举他做大汗的,他假装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没什么德行和功劳,哪里担当得起。
结果多尔衮就抓住了这个把柄,既然你自己都推辞了,那就不要当了。汉人的谦虚习惯真的是不该学,豪格自己都后悔死。
这回他又四处诅咒多尔衮早逝,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从此以后豪格只顾着打仗,再也不敢胡咧咧了,可惜此前造下的口业,还是把他给送入了鬼门关。
那么那位算命的说得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还是很有道理的。多尔衮负伤以后,身体一直都不好,再也生不出孩子,因此这是合理推测。
39岁的多尔衮,其实很惜命。多尔衮其实非常珍惜自己的性命,为什么呢?因为他多次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他的弟弟多铎,在36岁的时候就因为得天花去世了。
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因为天花而去世,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他感到很孤独,也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心理。
当时京城盛传天花,得了基本上就是个死。多尔衮得知以后,二话不说,带着十来个人抱着顺治皇帝就骑马冲出了关外,吓得顺治脸都青了。
可见多尔衮是真的挺在乎顺治的,而且多尔衮也对自己的性命非常爱惜。不过很可惜,你越是在乎的东西,往往越容易丢失,而且一旦丢失以后,会让你撕心裂肺。
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古北口外打猎,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果摔成了重伤。一个月以后,因为伤重不治而去世。
此前身体已经很差了,再加上这次致命的一摔,使得多尔衮再也没能站起来。他永远都无法看到,自己辛苦一辈子打下的江山,将来会是个什么模样了。
总结:多尔衮的死,和伤神也有一定关系。多尔衮是个心思非常重的人,自己的母亲被皇太极杀了,他为了活命,还得拼命在皇太极跟前立功邀宠,你说这个人的心思重不重?
在皇太极死后,他需要跟豪格争夺皇位,争夺失败后,他还需要以摄政王的身份,排除异己,达到权力的巅峰。
除了对内,对外还要应付吴三桂、李自成这些枭雄,此外还有全国的大小事务,都必须要他一个人来拍板,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我认为,除了身体比较差以外,多尔衮因为伤神而早逝,也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史书上说他从小就体弱多病,这一点我不信。
如果多尔衮真的从小就身体不好,他不可能立下那么多战功,而且还是自己亲自上战场作战。也不可能得到努尔哈赤的欣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多尔衮是继其兄皇太极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中又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英俊潇洒,富有儒将之风。但他自幼体弱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则自称是在关外松山大战时“劳心焦思”、“披坚执锐”种下的病根。他率军入关后,又独揽国家军政大事于一身,加之水土不服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使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经常感到头昏目眩,精力和体力逐渐下降。
到了顺治七年(1650)初,多尔衮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虽然他还是支撑处理政务,但是有时不得不在家休养。当时,由于对清朝军政要务的操劳和对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多尔衮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这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体力,积劳成疾;加之,他在生活上毫无节制,纵欲过度,疾病缠身,使他在日夜与病魔斗争中度日,精神负担很大。尤其是他家族内连续发生不幸,接连失去亲人,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顺治六年(1649)三月,他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接着他的两个兄嫂即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相继而亡。这些对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总感觉到他的家族正在衰败,时有灾祸降临之感,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果然,同年十二月,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因天花去世。他为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令两白旗牛录章京以上的官员及官员的妻子都要身穿缟衣,六旗牛录章京以上的官员都要摘去缨带,以示哀悼。顺治七年(1650)正月,多尔衮追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并将文字刻在玉石宝册上,企盼着家族的灾祸尽早过去。
亲人相继死去,使多尔衮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加之,他又连续率兵出战,内外攻心,终于难以支撑他的病弱之躯,被迫在家休养。顺治七年 (1650)七月的一天,多尔衮在家休息,心情烦闷。福临的侍卫大臣锡翰等人到家中探望。多尔衮对福临不亲自前来探望他,心中不悦,于是他对锡翰等人说:“我刚刚遭到不能再大的忧愁(指元妃病逝一事),身体又不舒服,皇上虽然是万民之主,但我遭到这么大的不幸,按照家族的礼节也应该到我这来看望一下。”随后,又气哼哼地说:“皇上年幼,可你们都是亲近皇上的大臣啊!”他虽然对此非常不满,但他已在内心里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看来自己也快该归政了,感觉自己独撑朝政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于是他又说:“你们不要因为我说这番话,就去告诉皇上,请皇上到我家中来。”可见,多尔衮除了身体有病之外,他的心理也已经非常脆弱。
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因为有病,心绪烦躁,便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以及固山额真等官兵到边外去狩猎。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狩猎。此一出就再也没有回来,猝死在边外的喀喇城。
多尔衮究竟是怎么死的?《清实录》记载简略而含糊。据清初笔记记载,多尔衮在与诸王等外出狩猎时,不意在行进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跌落马下,膝盖跌伤,当地土民用石膏给他涂抹了伤口,他勉强支撑着继续前进。后来,骑兵们将一支老虎赶入围中,多尔衮连射三箭未中,这时便感到膝盖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胳臂无力,便急令回营。此时,诸王大臣们见他面色苍白、伏鞍不起,便慌慌忙忙地找来担架,将多尔衮抬至附近的喀喇城,时隔不久,多尔衮还未来得及交待后事,就一命呜呼了!当时是十二月初七日,年仅39岁。
多尔衮的死讯传入京城,如晴空霹雳,举国震惊。福临对皇叔摄政王之死,也很悲痛。他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当多尔衮的灵柩车返京时,顺治皇帝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东直门五里外。他亲自举爵祭奠,向皇叔父多尔衮的灵柩行三跪大礼,扶棺痛哭失声。十二月二十日,下诏颂扬多尔衮功德,二十五日,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的尊荣,到此达到了顶峰。
顺治八年(1651)二月,多尔衮死后不久,被政敌揭发,皇帝判处他“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没财产”,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1648年,36岁的多尔衮,下令幽禁39岁的侄子豪格,而后色心大起,霸占了豪格的妻子。豪格悄悄说了多尔衮4个字,谁承想,2年后竟然应验了。盛极一时的多尔衮,结局之悲惨,实在令人唏嘘!
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暴亡,因为走得突然,究竟谁来接他的班,再也由不得他了。
随后,朝堂上,一场激烈的角逐拉开序幕,气氛剑拔弩张。
多尔衮和皇太极之子豪格,为了争夺皇位绞尽脑汁,却仍僵持不下。
最终,年仅6岁的福临(顺治帝)渔翁得利,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豪格则充当了炮灰。
若是这件事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偏偏多尔衮和豪格结下了梁子。
多尔衮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不是豪格与他相争,也不至于便宜了一个6岁的孩子。
而豪格心中也意难平,私下里不止一次诅咒多尔衮:“多病无福!”
当然,说这话的时候,豪格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多尔衮的监视下。
顺治三年,豪格出任靖远大将军,西征出兵攻打四川张献忠的起义军,打了整整两年的仗,终于平定四川,凯旋归来。
可立下赫赫战功的豪格,前脚刚班师回京,后脚就被多尔衮构陷了。
一向与豪格有嫌隙的多尔衮,小题大做,居然以“藏匿有罪的部下、起用罪臣之弟”这样荒谬的理由,将豪格打入大牢。
两个月后,豪格意识到自己再无翻身之日,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快,多尔衮就霸占了豪格的正妻,也就是自己的侄媳,还带着兄弟们瓜分了豪格的小妾们。
多尔衮以为自己完胜,没想到,豪格当初的话竟然灵验了!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38岁的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不幸坠马摔伤,连1个月都没撑住,就不治而亡。
彼时的多尔衮,是堂堂的“皇父摄政王”,恐怕他连做梦也想不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草草地结束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表面上看,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实际上,连所谓的皇帝都得听命于他,大清实权早已牢牢掌控在他手中。
天知道,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他拥有的这一切,来得有多么不容易!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逝,多尔衮37岁的母亲阿巴亥,第一时间道出了努尔哈赤的遗言:“由多尔衮继承汗位,大贝勒代善辅政”。
恰恰因为这句话,给她惹来了杀身之祸。
对汗位觊觎已久的皇太极,动了杀心!
很快,她就被皇太极逼着殉葬,一根弓弦就轻易结束了她的性命。
年仅15岁的多尔衮,看着母亲的尸体,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呼唤着母亲,却无力反击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还母亲一个公道。
这一次,他错失了汗位,却有苦难言!
站在阿巴亥的灵柩前,他只能紧握拳头,在心中记下这笔账,立誓为母沉冤昭雪。
而皇太极继任大汗后,从前稳重内敛的多尔衮,便跟着皇太极征战沙场,并逐渐崭露头角。
多尔衮很清楚,唯有取得皇太极的信任,才能丰满自己的羽翼。
1628年,多尔衮在蒙古多罗特部战场上奋勇杀敌,得到了皇太极亲赐的“墨尔根岱青”美号。
1635年,多尔衮率军出兵蒙古察哈尔部,喜获失踪200多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制造之宝”。
他二话不说,就将其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借着传国玉玺称“帝”,多尔衮也自此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深受皇太极器重。
1643年,皇太极暴亡时,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羽翼颇丰。
他下定决心,要趁此机会夺回皇位。
只可惜,尽管拥有正白旗、镶白旗的支持,多尔衮在与豪格的角逐中,并不占绝对优势。
况且,就算他和豪格争个你死我活,那些口口声声,只拥护皇太极儿子继位的诸王大臣们,也不会推他上位。
权衡利弊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扶持6岁的福临登基,自己辅政。
他,又一次与皇位失之交臂!
后来,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顺治也顺理成章,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
多尔衮从"摄政王",做到"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
他心机算尽,终于权倾朝野。
1650年8月,多尔衮如愿以偿,兑现了当初的誓言。
他将生母阿巴亥的牌位供于太庙,正式追谥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眼看着顺治到了快亲政的年纪,自己和梦寐以求的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却出事了!
1650年11月,多尔衮到边外古北口打猎,期间意外坠马摔伤,12月初九,于喀喇城气绝身亡。
难道这个正值壮年,骁勇善战的男人,只因从马背上跌落,就轻易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关于多尔衮的死因,一时间,众说纷纭。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死于权斗,他因擅权而被蓄意谋害。
另一种说法是,膝盖受伤后用错药,才导致死亡。
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在正史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阴谋说”更是没有任何证据。
《清世祖实录》中,仅仅用一个“薨”字,便将摄政王多尔衮之死一笔带过。
蹊跷的是,多尔衮到底因何而亡,史书里并未提及。
然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份档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端倪。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中,记录了多尔衮最后的岁月: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
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
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尔衮从摔伤到去世,应该在十一月十三至十二月初七之间,最多26天。
而早在出发之前,多尔衮就已身体不适。
农历十一月,已经进入寒冬了,可他拖着病体,去边外打猎,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再加上从马上摔一跤下来,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后,他又去荒郊野岭的喀喇城歇息养病,那里的医治条件可想而知。
结果,初七才到喀喇城,初九就一命呜呼了。
通过围猎档案,我们可以看出,多尔衮去世,有身体本来就差的必然性,也有意外坠伤的偶然性。
满清有个习俗,只要身体不适或者心情不畅,一般会外出打猎,从而缓解病情,排解心中不快。
当年皇太极痛失挚爱海兰珠后,心情低落,身体也大不如前,就是靠着一次次到郊外射猎,来消愁解闷的。
而多尔衮也想到了这一茬,但不幸的是,病没好,还不小心坠下马。
所以,在那样的寒冬腊月里,多尔衮更有可能是病逝的。
那么问题来了,多尔衮才38岁而已,不说健壮如牛,也不至于身体如此差吧?实际上,多尔衮身体跨到这样的地步,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自取灭亡。
从小就身材细瘦,体弱多病。说起多尔衮,我们印象中最深的可能是他在影视剧《孝庄秘史》中的形象,身体健硕,强大威武。
但是历史上真正的多尔衮,皮肤黝黑,瘦瘦小小,是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
他有1个哥哥阿济格,还有1个弟弟多铎。
哥哥小小年纪就跟着父汗努尔哈赤立下战功,弟弟也经常被努尔哈赤带出去见世面。
据史料记载,天命年间的很多重大活动,宗室显贵纷纷出席,阿济格和多铎也在其中,但是却不见多尔衮的踪影。
只因他体质太差,努尔哈赤和阿巴亥就将他留在宫中。
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个药罐子,整天病恹恹的。
若不是天命五年时,努尔哈赤废黜太子代善,让诸位儿子共议国政,多尔衮可能一直都会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底子是有多差!
半辈子都在战场上拼杀,身体透支严重。也许是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多尔衮立志要向其他的兄弟看齐,成为马背上真正的英雄。
他私下里勤学苦练,悄悄研究兵法,期待有一天也能上战场、立战功。
如果说,之前他只是在自己心里埋下了一颗当英雄的种子,那么,阿巴亥的死,无疑将他送上了战场。
他要有自己的军队,他还要壮大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的真本事赢得。
皇太极继位后,他跟着新一任大汗,用自己并不健壮的身体,在战场上四处拼杀。
终于,他成为了梦想中战无不胜、屡立战功的人。
可惜的是,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身体严重透支,还患上了风疾,经常头晕目眩。
沉迷于美色,私下里纵欲过度。值得一提的是,多尔衮虽然身体不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左右拥抱。
除了热衷于权势,他还沉迷于女人。
自从12岁,努尔哈赤给他娶了博尔济吉特氏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
他先后娶了很多个蒙古老婆,可谓妻妾成群。
就连自己的侄媳,豪格的妻子,他都要占为己有。
他不仅在八旗内选美女,还一而再再而三,让朝鲜为他献上美人。
此外,他还和孝庄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关于多尔衮是不是因为爱江山,更爱美人,才放弃了皇位,他到底有没有拜倒在孝庄的石榴裙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毕竟,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孝庄才31岁,风韵不减。
多尔衮又一向贪恋女色,很难说,他没有倾慕过孝庄。
而且,在满蒙文化中,还存在“收继婚”的风俗,兄死弟可娶其嫂。
此外,还有一点可以看出猫腻。
从顺治四年开始,绝大部分奏疏上,多尔衮都被顺治称为“皇父”。
在清朝存档的殿试策文里,“皇父摄政王”与“皇上”居然是同格写的。
再者,孝庄临终前还特地交待康熙:不要将自己的棺椁放入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昭陵!
对此,不少人猜测,孝庄之所以宁愿违背大清祖制,也不要同皇太极合葬,是不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
这些蛛丝马迹,难免会让人浮想联翩。
所以,野史中对于多尔衮与孝庄也是各种推断,甚至还有“太后下嫁”一说。
虽然正史里并无记载,但是在我看来,无风不起浪,两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暧昧的。
退一万步而言,即便不算孝庄,多尔衮也艳福不浅。
仅仅记录在册的妻妾,他就有11个之多。
讽刺的是,过度纵欲,并没有给多尔衮带来一个儿子,反而让他身体更加亏损,真是得不偿失!
独揽大权操劳国事,拖垮身体。从福临登基,到顺治七年,多尔衮从始至终都把自己摆在了帝王的角色上。
虽无其名,但有其实。
他排除异己,权倾朝野,根本不把顺治放在眼里。
最夸张的是,他还将皇帝的玉玺拿回府上,任意取用。
不过,与此同时,实掌大权的他,也要操皇帝的心,集军国大事于一身。
这要是换了其他人,可能还行,但是对一向身体欠佳的多尔衮而言,无疑是一种以牺牲身体为代价的强撑。
为了荣耀,为了权柄,他选择忽略自己的身体。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多尔衮“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
多年以来,无日无夜人的操劳,迟早会造成身体的反噬,也难怪连豪格都断言多尔衮“多病无福”!
自己的身体到底什么状况,多尔衮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只是,他没想到,噩运来得这么快,都没让他活到40岁。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喀喇城逝世。
说到底,还是他身体底子太差了,所以坠马摔伤才会给疾病缠身的他致命一击。
多尔衮终究没能熬过38岁的关头,去世后更是一波三折。当多尔衮的灵车到达京城时,顺治身穿丧服,亲自出城门迎接,为他敬上最后一杯酒。
此外,顺治还传令下去,以皇帝之规格,厚葬多尔衮,甚至追尊他为“义皇帝”。
这些身后事,对多尔管而言,也算是一种善终了。
可是,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就“翻脸”了!
昔日受多尔衮压制的那些王公大臣们,纷纷揭发多尔衮的罪状。
而他之前的亲信,也都站出来指证他曾私制黄袍,密谋篡位。
连大臣们都咽不下这口恶气,那么,一度被多尔衮踩在脚底下的顺治,又怎会善罢甘休呢!
如果说,忙好他的身后事,是顺治对“皇父摄政王”该尽的“孝道”,那么,谋权篡位这样的罪名,便是顺治送给多尔衮最后的“礼物”!
随着多尔衮余党的倒戈,顺治知道,报仇的机会到了!
很快,顺治就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
多尔衮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自己死都死了,还要被掘墓、鞭尸,枭首、示众。
下场之悲惨,如若他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哭晕吧!
但是,这件事在他亡故整整128年后,又迎来了新的转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下旨为多尔衮平反,说他是领兵入关、扫荡流寇、平定天下、建章立制的大功臣。
乾隆不仅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还派人为他修建坟茔,让他配享太庙。
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先被厚葬,又被掘墓鞭尸的多尔衮,时隔128年,最后得到的谥号是“忠”。
这种一波三折的际遇,像极了过山车,命运似乎对多尔衮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放眼历史长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多尔衮,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清朝。
倘若多尔衮当年没有去边外打猎,如果他还能多活几年,将顺治取而代之,大清会不会又是另一番景象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帝福临的叔叔。他自幼体弱多病,皇太极去世以后,千斤重担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是既要处理国家政事,又要率兵打仗。因为那时的皇上年幼,因此他没过过一天的安稳的日子,积劳成疾。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经常感到头昏目眩。可以加上他的精神负担很大。尤其是家族。几个亲人那离世,精神上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1649年3月,他的弟弟多泽因出天花而死,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而亡,同年12月,他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因天花去世, 天花夺走他几位亲人的生命,他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他体弱多病,不得不卧床休养。
这个经常在外率兵打仗的摄政王,在家里怎么能呆得住?11月13日那天,他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到外面狩猎,他在行进中突然感到头晕,眼前一黑,跌落马下。膝盖受伤较重,当地人给他处理好伤口,他们又继续狩猎。这时,围场中跑进一只老虎,多尔衮立马来了精神,他连射三箭但都未射中。此时他感到浑身无力,浑身难受,受伤的膝盖更是剧烈的疼痛,诸王急忙找到担架,把他抬到附近的喀喇城,急忙找到医生诊治,但是即使是华佗在世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十二月初期,年仅39岁的摄政王英年早逝。
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1650年,已经入关了五年多的大清基本完成了以“满族”为中心的中央皇权统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多尔衮功不可没,但多尔衮凌驾于顺治之上的“步伐”,越来越迅速,从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再进一步,就不是皇帝那么简单了。
可也是这一年的年末,十二月初九这一天,伟大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北边草原狩猎归来的半路上,因为从马上摔下来受伤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在河北“喀喇城”之薨,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关于他“英年早逝”的原因、真相,时人猜测纷纷。
从常理上来说,多尔衮乃是满族游牧民族出身,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多尔衮年仅三十九岁,正是壮年,怎么可能会在骑了数十年的马上摔下来?
这个显然不符合逻辑,所以多尔衮“坠马”之祸,被人认为不简单。
“不简单”的原因也有很多,有来自于满族贵族内部的,也有来自于满族在统一中原的时候,和“反清复明”人士所产生的巨大矛盾,因为当时的实际执政者就是多尔衮,所以多尔衮被人“暗杀”的可能性并不小。
比如内部矛盾,就是多尔衮在朝堂权势越重,镇压百官,造成满族贵族本身都对他痛恨无比。
顺治四年,通过“剃发令”基本上镇压了中原的多尔衮声望达到巅峰,这一年多尔衮正式停止了对顺治的“跪拜之礼”,他以后看到了顺治不需要继续跪拜了,在礼仪上,多尔衮和皇帝顺治平行了。
顺治五年,多尔衮更是“再进一步”,连顺治对他的“尊号”都改成了“皇父摄政王”,这也就是意味着,在政治地位上,多尔衮成为了顺治皇帝的“皇父”,等同于太上皇的意义,而这个时候,终于皇太极一脉的满族贵族,开始不满。
比如鳌拜,就因为此事多次顶撞多尔衮,导致多尔衮很多次都在找机会想要“除掉”鳌拜,鳌拜数次差些被杀,除了鳌拜以外,无比忠诚于皇太极一脉的正黄旗、镶黄旗,还有当时的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原本济尔哈朗的地位要比多尔衮高,却被多尔衮一步步削弱)。
所以多尔衮在满清的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忠诚无比的,有的人是对其恨之入骨,特别是在他的“礼仪”超越了皇帝的规格后,大清朝廷就有一股暗藏的风暴酝酿着: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至尊”这个词,是称呼皇帝用的,多尔衮“僭越”,比拟了至尊的地位,礼乐上都是如此,可见其心思之疯狂。
顺治七年,在多尔衮身亡的四个月前,多尔衮“追封”其母亲:被皇太极以努尔哈赤“遗诏”需要殉葬的阿巴亥为皇后,从“礼法”上来讲,多尔衮这是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嫡子,因为当年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封过皇后(当时的嫡气都是大妃),多尔衮可以通过“文字游戏”,来让他成为中原礼法意义上的:努尔哈赤嫡子。
那么嫡子能做什么?
无非就是即位大统。
可还没等多尔衮在第二年继续再做出一步什么动作,他就在河北回来的路上坠马而亡。
再说“外部矛盾”,那就是多尔衮造成汉人对他的仇恨。
剃发令这个构思,最早不是多尔衮设计的,早在后金时期,皇太极时期,他们就在辽东地区对汉人进行“剃发令”的改造,要求“剃发”,发型就是满族的“金钱鼠尾”。
可这个制度在辽东却引起了汉人百姓的巨大反弹,为了全面政权的夺取,满族迅速停止了试探,并向辽东地区的汉人“道歉”,稳定了局势。
而多尔衮带着大清入关后,他们已经掌握了中原,再次执行“剃发令”,一是为了逼出对大清充满了仇恨的人决战,二就是因为此时的汉人已经没有“筹码”可以依附了,大清可以尽情地完成自己的改造。
在剃发令执行的过程中,大量不愿意屈服的汉人被杀害,著名的惨案就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不封刀”,一系列的惨案打服了绝大部分汉人,但也造成了一些隐藏起来的人满怀的仇恨。
这些人都被视为威胁大清最高统治者生命安全的“不安因素”,而他们也确实是在剃发令进行之后,尝试过对多尔衮的暗杀,只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多尔衮之薨,也被怀疑过是被人在河北暗杀,却因为大清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告诉世人真相,引起反弹,所以没有详细说明。
内外局势的隐患,让多尔衮之薨变得极具神秘性,可不管多尔衮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逝,他的离去,对于满清朝廷还有中原的大部分人而言,似乎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大清朝廷而言,大家终于可以结束这种由“摄政王”摄政,但是却极其扭曲的朝廷风气,对于中原百姓而言,多尔衮才是“剃发令”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们痛恨多尔衮毁掉了他们的礼法服发。
可多尔衮死因的谜团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多尔衮自己的“身体原因”。
多尔衮身体其实一直是不好的,在《清实录》中实则多有记载,总结来说,多尔衮的体质是易受寒、染头风的类型,这种体质让多尔衮在和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就曾经造成过阻碍。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权”结束之后,顺治成功被选为新皇登基,不久之后,吴三桂携山海关投降大清,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正式入主北京。
因为多尔衮对局势的把控到位,进入北京后,多尔衮成为了权力最高的摄政王,济尔哈朗都被他架空了,而在此前,为了保证多尔衮不会过分篡权,曾有六位“大臣”起誓永远忠于皇太极一脉,这六人分别是:
索尼、谭泰、爱新觉罗·涂赖、爱新觉罗·巩阿岱、爱新觉罗·锡翰。
可是其中有三人在大清入关后,立即背弃了曾经的誓言,成为了多尔衮的心腹,这三人就是谭泰、锡翰、巩阿岱。
锡翰和多尔衮最为亲近,他就知道多尔衮身体“不好”的内情,比如在顺治七年的七月,也就是多尔衮追封阿巴亥为皇后的前一个月,多尔衮在河北身亡的前五个月,多尔衮就已经病倒了,具体是什么病,历史没有详细记载。
在多尔衮病重卧床的时候,锡翰去探望过多尔衮,而多尔衮这个时候表现出对顺治的埋怨,因为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乃是“皇父摄政王”了,顺治要来看望多尔衮才是“孝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锡翰就转头把这件事情暗示给了顺治。
顺治知道此事后,立即诚惶诚恐地去“拜见”多尔衮,而多尔衮知道了顺治的来因后,心里又怪罪起了锡翰,可是怪罪锡翰,多尔衮却顺便“牵连”了鳌拜,他说一句:
“目睹锡翰等罪状,不即执鞫。”
就算是这个时候,多尔衮都从未放弃过“除掉”鳌拜的念头,可惜鳌拜乃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留下的忠臣,要除掉鳌拜,很多人都会不同意,所以多尔衮也无能为力。
也是根据多尔衮此时的“病重”,再从《清实录》的记载来看,后人对多尔衮这个阶段的想法有着一种猜测,那就是多尔衮其实是想“放权”了,用这种方法来修复和顺治的关系,根本原因就是,多尔衮还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
多尔衮知道自己此前的行为太“过火”了,可是他之前那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多尔衮虽然自己没有生出儿子来,却还是有心思把皇位“拿”过来,那么多尔衮依靠谁呢?
他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多铎。
虽然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兄弟,但从根源上来讲,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有“仇”的,造成这个仇恨的原因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
阿巴亥乃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交际手段丰富的阿巴亥隐隐有些“摄政”的倾向,而这个时候,皇太极却忽然拿出了努尔哈赤的“遗言”,要阿巴亥殉葬,这件事情,造成阿巴亥的内心崩溃。
对于阿巴亥来讲,这个遗言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三个儿子未来在后金是否能出人头地,因此阿巴亥毅然赴死,而皇太极登基后,对多尔衮多有照顾,似乎这件事情与他无关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多尔衮在皇太极驾崩后,丝毫不怕引起朝廷的动荡,非要和豪格争皇位的根本原因。
可惜的是,多尔衮多年的步步为营,却还是抵不过命数,他自己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一生只拥有一个成功长大的女儿,命运弄人,多尔衮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弟弟身上,可谁知道多铎也在公元1649年去世,多尔衮顿时知道,他的计划落空了。
既然谋划失败,多尔衮也接受现实,他知道江山大统,还是只能在皇太极一脉传承,为了自己的身后名声也好,为了自己的侄子也好,为了自己的女儿也好,多尔衮都想缓和与顺治的关系,所以在1650年病重后,多尔衮又北上“狩猎”。
这就是多尔衮故意空出来的“权力交接期”。
所以北上狩猎的时候,多尔衮很有可能已经是带着病重之身前往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多尔衮为什么会在马背上坠下来,最终还因此而亡。
在多尔衮去世后,朝廷各方态度不一,但最起码在一开始,大家都对多尔衮保持了“敬重”的态度,因为这个时候,多尔衮的“威望”尤在,加上他对大清,对江山的付出的确不可小觑,因此朝廷决定追封多尔衮为“皇帝”: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对于多尔衮的“谥号”,可以说是给予得非常全面了,而这种追封“摄政王”为皇帝的事情,自古以来鲜有,甚至是没有,除了谥号以外,清廷还还给予多尔衮“庙号”,是为清成宗,这相当于完整地给予了多尔衮一个皇帝的地位,或许多尔衮自己都想不到,在他去世后,反而成为了皇帝。
可多尔衮即便知道了,也不应该庆幸,因为过不了多久,多尔衮的“皇帝”帽子就要被摘掉了,在多尔衮去世的两个月后,朝廷对多尔衮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多尔衮的“威望”已经随着他的离世而衰落了。
因为多尔衮当年乃是两白旗阵营的领袖,在和豪格争夺皇位时,以及成为摄政王后,多尔衮都没有放弃“打压”两黄旗的地位,这导致象征着“天子”势力的两黄旗对多尔衮十分痛恨,他们也是多尔衮在清廷中最大的矛盾来源。
那么在多尔衮死后,他们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多尔衮还成为皇帝,于是乎,以两黄旗为首的满族贵族,对多尔衮展开了“讨伐”。
多尔衮“墙倒众人推”的悲剧悲惨到什么地步呢?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多尔衮当年身边的“近侍”苏克萨哈,竟然背弃对多尔衮的忠诚,为了权力,反而加入了“讨伐”多尔衮的阵营,自己还提供了多尔衮大量的“罪证”,所以在给多尔衮追封皇帝的两个月后,多尔衮又被取消掉了皇帝尊号,甚至还被“掘墓”,前后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
从多尔衮的身后事来看,又总能让人觉得多尔衮的“病逝”更像是一场“预谋”,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多尔衮去世之后,仍旧能把“追封”—“废黜”的戏码上演得如今充分。
结语:自古以来和多尔衮拥有一样地位的人不少,但当摄政王能当到“皇父摄政王”的人,确实没有,即便是后来的宣统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也根本没有在皇帝面前如此高调、高傲、高姿态的资格和可能性。
所以说多尔衮的存在、权势,本质上就在伤害皇权,因为多尔衮暂时还不能代替皇权,因此他对皇权的践踏,成为了他最后被“颠覆”的最根本原因。
多尔衮成为了一个时代,镇压了一个不长的时代,有人把他列为大清的皇帝之一,说大清有十三位皇帝,而有人则是认同了清廷后来对他的废黜,觉得他是一个僭越的“臣子”,并没有资格成为皇帝。
而多尔衮这一生没有留下可以传承的儿子,身后的名声都无碍,最可惜的,也许还是这件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是清朝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是完成统一中原的功臣。可是在多年的征战中,落下了病根,在他39岁那年的一次狩猎时坠马受伤。坠马受伤时,只摔伤了膝盖,并没有生命危险,伴随的是咳血。摄政王多尔衮最后可能是肺结核病发作而去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