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很多人都嫌弃自己生的儿子没一个有出息的,可是康熙皇帝烦恼的是,自己为什么生了这么多有出息的儿子?
这些个瓜娃子,一个个脑子里都装了八核CUP,还自带散热系统,怎么争斗都不知道停歇。可怜皇位只有一个,九龙夺嫡让康熙伤透了脑筋。
其中他最信任也是最孝顺的一个儿子,就是剧中的十三阿哥胤祥。胤祥本人没有夺嫡的想法,但是他却在帮助胤禛夺嫡。
可是因为他为人至诚至孝,所以总归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做事不够老练,脾气又比较执拗,所以吃亏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比较讲义气,所以胤祥和太子胤礽的造反案子扯上关系。再加上他是江夏镇案件的间接领导者,所以康熙狠心将胤祥给圈禁了起来。而且这一圈禁,就是长达10年之久。
在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康熙很无奈地摘下了头上的帽子,随后又把帽子给戴上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
康熙既是父亲,又是皇帝。康熙是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个父亲。他为什么在九龙夺嫡的时候那么纠结?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些可都是他的儿子。
不管儿子好与坏,孝顺还是忤逆,父亲对儿子的感情,那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康熙对自己的这个孝顺儿子,其实充满着不舍。
在康熙看来,从做父亲的角度来看,众多儿子当中,唯有胤祥是至诚至孝的一个。他是最舍不得把这个儿子给圈禁的。
可是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说,臣子犯了错,就必须要惩罚,要不这个皇帝的威信在哪里?以后谁还愿意乖乖听话?
因此康熙戴着帽子的时候,是以皇帝的身份,将十三阿哥胤祥治罪。但是摘下帽子的时候,他却是以父亲的身份,心疼自己的这个儿子。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对自己的儿子感到痛心。但是他只能歇一会儿,把帽子摘下来,就是以父亲的身份歇一会儿。
可是他也只能歇一会儿,把帽子再戴上,他可就再次变成了皇帝。这就是康熙最无奈的地方,既是父亲,又是皇帝。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对他对胤禛,都是有好处的。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已经在考验胤禛了。他知道他这些儿子当中,能够成大器的,也只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因此他必须要看清楚胤禛是否真的有实力继承皇位。皇帝都是孤独的行人,站在最高峰的,只可能有他这么一个人。
康熙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他身边可没有这么一个好兄弟一直在帮衬着自己。所以他也不允许胤禛有,圈禁胤祥,那就是让胤禛变成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胤禛这个时候变得手足无措,那就说明胤禛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可是如果胤禛真的坚持了下来,那么胤祥被圈禁才是值得的事情。
圈禁胤祥,当然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保护胤祥。胤祥的性格太耿直了,这种人行侠仗义,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让他跟九龙夺嫡的这帮人精去斗,那他实在是太嫩了。
这次其实他就被人当成了抢手给卖了,康熙是皇帝,如果胤祥下次再掉进一个坑里,那谁也保不住他,康熙必须要大公无私。
出于对儿子的关爱,康熙必须要把胤祥给圈禁起来。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保住胤祥,为什么?圈禁了那胤祥就跟夺嫡这件事没什么瓜葛了,火力自然就不会转移到他那边。
再说了,胤祥是胤禛的铁杆粉丝,如果胤祥出了事情,说不定会连累到胤禛。父子感情很重要,可是江山换代更重要,在胤祥和胤禛之间做一个选择,康熙必然要选择胤禛。
胤祥的脾性太耿直,做事不考虑后果,就算考虑了也会耿直地去做,这是康熙最担心的地方。圈禁胤祥也是为了让胤祥好好反思反思自己的错误到底在哪里。
此生不能再见,这就是摘帽子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康熙圈禁胤祥的那一刻,其实就预感到,自己和这个儿子这辈子是不可能活着见面了。为什么?因为一旦他去见了胤祥,那么夺嫡的火力也会被康熙带到胤祥那儿去。
被圈禁的胤祥,没有任何预防措施,一包老鼠药都能要了他的命,他又何必这么陷害自己的儿子呢?
而且圈禁胤祥本来就是为了保住胤禛,康熙要让大家看不清楚整件事的布局。胤祥是胤禛的左膀右臂,圈禁了胤祥对胤禛来说打击不小,八爷党们都笑开了花。
这样一来相对来说就保住了胤禛,八爷党们会认为,老爷子是看不上胤禛了。随后康熙又故意提拔胤禵,这么一来八爷党内部也分化了,胤禵自己独树一帜,大家就更加混乱了。
夺嫡热门一下子从胤禛变成了胤禵,这使得八爷党的火力也转移到了胤禵身上。给康熙送死鹰,其实就是八爷党转移火力最狠的一步棋。
因此康熙就算是为了保住胤禛,也必须不能再见胤祥了。只要胤祥一天不被放出来,那就说明胤禛一天不被康熙看好。这是可怜这个儿子,此生无法再见自己的父亲一面了,为此康熙只能黯然伤神地摘下了帽子。
总结:胤祥果然成为了胤禛夺嫡最大的帮手。传位当天晚上,所有皇子都聚集在康熙跟前,胤祥依旧还被圈禁在宗人府。当康熙传位给胤禛以后,八爷党是很不服气的,他们嚷嚷着康熙传位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不是四阿哥胤禛。
可当时康熙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无奈之下隆科多只好去正大光明匾后面拿传位诏书。可隆科多多鸡贼啊,他迟迟不现身,就是在观望八爷党和胤禛之间孰强孰弱。
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被张五哥用金牌令箭放了出来,他出去以后立刻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再出现在康熙跟前的时候,隆科多知道,胤禛大局已定,这才出来宣读传位诏书。可见康熙给胤禛留着胤祥,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步。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康熙在处罚十三爷胤祥的时候摘下了帽子,就是在说,处罚胤祥的并不是大清的皇帝,而是皇子的父亲。
康熙皇帝对于十三阿哥的欣赏与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在热河的时候,尽管康熙下令将与太子共同有着谋反之嫌的十三阿哥胤祥,关了起来。但是康熙对于胤祥仍然有着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于胤祥的忠孝与仁义,更是赞不绝口。而这不仅仅是康熙,胤祥这种侠肝义胆的品质精神,就连平时关系非常不和的十阿哥胤䄉都是钦佩不已。
但是康熙也知道,十三阿哥的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的。
就连一个同十三阿哥仅仅有过几次接触的张五哥都能非常准确的指出,胤祥尽管为人坦荡,直来直去,但是太过于情绪化,又容易轻信别人。一个下人尚且知晓如此,更不要说知子莫如父的康熙皇帝了。
作为皇子,胤祥尽到身为臣子的本能,对君父忠心,对朝廷尽责,不管是暗害郑春华,还是派兵剿灭江夏镇,都有着他深层次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康熙并不是真的因为这些事情来处罚胤祥。
真正处罚胤祥的原因在于,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祥远远没有达到康熙皇帝对于他的要求和标准,因而康熙要以一个父亲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儿子,进而对其惩罚,希望他能够成长,这才是康熙皇帝想要胤祥意识到的。
所以,康熙摘下了象征皇权的帽子,为的就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去教育、去惩罚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以一个皇帝的姿态去处罚臣子。
康熙摘下了帽子,既是对于胤祥的敬意,也是对于胤祥的歉意,毕竟康熙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雍正,也是为了保护胤祥。此时的康熙皇帝第二次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并且将雍正作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接班人。但是,朝堂之上的几件最为紧迫的事情,桩桩件件都与雍正难逃干系:先是江夏镇被年羹尧擅自剿灭,镇上七百余口人及淮安营官兵悉数被杀;再是《百官行述》被雍正未经请示直接一把火烧掉;还有便是导致太子二度倒台的其与任伯安的信件。这些事情都与雍正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旦追查起来,很有可能将雍正牵扯其中,进而让雍正陷入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而这也将使得雍正在未来的夺嫡进程中将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所以,康熙只能用牺牲十三阿哥胤祥的方式,将所有的事情与最终的责任放在胤祥身上,而就此将全部的事件盖棺定论,以至于在雍正想要解释的时候直接被康熙所驳回,因为康熙不想再让这些事情牵连到任何人,特别是雍正,而胤祥成为了所有事情的唯一的责任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
而在康熙临终前,与雍正的一番对话中,康熙也特别想雍正交代了,他圈禁十三阿哥胤祥,一方面是为了磨砺胤祥的性格,使之能够真正为雍正所用,另一方面,便是不希望胤祥在后面的夺嫡进程中,成为雍正的牵绊,进而害了自己,也害了雍正。
康熙用圈禁胤祥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胤祥,更是为了雍正能够平稳顺利的继承皇位而提前做出的准备与安排。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康熙,对于胤祥,乃至对于雍正来说,都是“苦肉计”。
脱下帽子,而后重新将帽子戴上,同样彰显出的是康熙对于皇子们争夺皇位的一番伤感与无奈。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出自十三阿哥胤祥之口,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康熙皇帝自己。
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位,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的一幕在康熙面前频繁的上演着,相互拆台、相互打击、相互构陷,已经让朝堂之上变得乌烟瘴气,面对这一幕,康熙必然是伤心不已,但却有无可奈何。康熙摘下帽子处罚了胤祥,随后又带上的帽子,他也是想把这份作为父亲的伤感与无奈传递给在场的所有皇子。
只是康熙的皇子们依然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皇子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愈演愈烈。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将胤祥也关进宗人府。理由是:胤祥私自派兵剿灭江夏镇以及暗杀郑春华。就在胤祥被带出去的时候,康熙将自己的帽子轻轻摘了下来,然后又缓缓戴了回去。
这是康熙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却折射出这位千古一帝的无可奈何。
关押胤祥并非出自康熙的本意,而是一位父亲为了保护自己儿子的用心良苦康熙摘下帽子,寓意着先拿下胤祥;把帽子又戴回去,说明还会放出胤祥的。帽子在摘下的过程中,遮住了康熙的脸,我推测他是不愿意面对胤祥被带走,因为老爷子的表情是无奈的。他抓胤祥,明显是违心的。
胤祥天生率性,真性情,心眼少,脾气大,容易被人利用。太子在的时候,就多次拿胤祥当枪使。
所谓暗杀郑春华,这完全是太子出的主意。至于派兵剿灭江夏镇的事情,胤禛才是幕后领导,要负责他才是首当其冲;执行人是年羹尧需要负直接责任,胤祥是“从犯”只用负次要责任。
胤祥在这些事情里面,扮演的什么角色,以康熙的情报系统,是完全知道实情的。他因小事而重责胤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卷入更大的暗流。
最后临终的时候,康熙也说了,关押胤祥是为了保护他,也能让他更加成熟理性。
不仅是保护胤祥,也是保护胤禛。因为胤禛和胤祥是铁杆盟友, 胤祥要是出了大问题,胤禛也会被牵连。
对朝廷官员和皇子们的失望因为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导致一连串的事件,剿灭江夏镇、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祥被抓,整个朝堂被弄得乌烟瘴气。
“任伯安,一个未入流的小吏,买官卖官,运营六部,如布棋子;指挥官员,似御牛马,这是为什么?你们谁能回答?他建了私档,大家怕他揭短,坏了前程。说你们什么呢?说了几十年,有什么用。如果大家都能以公心对朝廷,对天下;以忠心侍主侍业,无隐藏无私弊。那姓任的有什么好记的呢?他又和能要挟你?”大清国半数官员,被一个人抓住了辫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康熙对朝堂官员很无语,脸上写满了失望的表情,对跪着的人痛心疾首。
康熙两次穿着黄色龙袍上朝,都是被官员给挟持了。一次是追缴户部欠款失败,康熙对欠款官员的无奈;这次是对那些被抓住小辫子的官员的无奈。两次都因为法不责众,最后不了了之。这说明了,即使是皇帝,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大清国的吏治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境地。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摘下帽子的时候康熙是一名父亲,戴上帽子的时候康熙是大清国的皇帝,为了大清,不得不这么做,首先体现了康熙的无奈!其次这一细微的细节为了防止胤禛为老十三说情,进而保护胤禛。
《雍正王朝》前期主要是围绕着九龙夺嫡来演绎的,康熙下令圈禁老十三这段时间正是夺嫡的关键时刻,在圈禁之前,八爷的门人任伯安,曾在吏部任职,当时他利用手里的权力,收集记录了众多官员的罪行,将其编成一部《百官行述》,他以此挟持百官,也是八爷夺嫡的一个重要砝码。
四爷在得知此事后,让十三爷以兵部的名义,给年羹尧下令,让其以述职的时候,到江夏镇将钦犯刘八女、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带回,年羹尧接到十三爷手令后,打算挟私报复,因为曾经他与四爷、十三爷路过江夏镇时,被刘八女羞辱,刘八女不仅不让他们在庄内住宿,还让四爷、十三爷下马走过庄;怀有私仇的年羹尧竟胆大包天血洗了江夏镇,镇上600多口人全部被杀。
此事一出,震惊朝野,在朝会上康熙因江夏镇一事将其圈禁,成为了年羹尧的替罪羊,在老十三退下的时候,康熙无意有意地摘下了自己帽子,而且是闭着眼睛,随后又戴上帽子。
康熙摘帽时,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康熙很疼爱老十三,他想到圈禁老十三后有可能永远见不到这个自己疼爱的儿子了(君无戏言,不可能圈禁后又将其无故放出!)戴帽子康熙就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要以大清为重,又侧面告诉胤禛不要再为老十三求情了,自己意以决!
《雍正王朝》中康熙这个小小细节,体现了一个父亲与皇帝的无奈啊!《雍正王朝》这部戏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是很完美,至今很少有剧能出其右!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康熙皇帝的内心非常矛盾,也是非常痛苦的,他违心的圈禁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他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事儿,更是太子胤礽以谋反罪第二次被废的这一年。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认为:康熙皇帝在心里已经彻底的对这位他亲自培养调教的三十多年的太子彻底失望。可这位精明强干又聪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不能不考虑身后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本人猜想康熙皇帝心中一定有数了。(十三阿哥胤祥说了心里话)
康熙皇帝在废太子胤礽以后马上就给四阿哥胤禛的母亲乌雅氏晋封皇贵妃,同时又传旨把四阿哥胤禛的四儿子弘历带到宫中亲自调教,这是否是康熙帝有意把“储君”传给四阿哥的一种动作呢?
四阿哥胤禛曾经向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表示过要做一个纯粹的孤臣,那么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而且康熙皇帝曾经说过:
十三阿哥胤祥乃吾家千里驹!可作为吾家千里驹的十三阿哥胤祥是公认的侠王,康熙皇帝也曾经表扬过他,侠肝义胆,有情有义且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放在外面陷入党争之中岂不是害了这个好儿子?(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一)
十三阿哥胤祥身上有这么多好的优点,可最大的缺点就是桀骜不驯,忠心事主,把他留下来做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最好帮手岂不是更好?可如何把他留下来,远离党争这个危险的圈子。
康熙皇帝之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十三阿哥胤祥圈禁起来,罪名就是十三阿哥协助太子胤礽暗中杀害郑春华!没有任何一件事能逃过康熙皇帝的眼睛,郑春华就是与太子胤礽私通的那位康熙皇帝的嫔妃。郑春华被十三阿哥胤祥藏在雍亲王府这是真的,可郑春花没有死,就在雍亲王府。所以说这是康熙皇帝的一片苦心和手段。(圈禁十三阿哥的理由之二)
什么叫帝王心术?这在康熙皇帝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滴水不漏!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派兵剿灭江夏镇是的确是十三阿哥胤祥干的。执行剿灭江夏镇的人就是四川提督年羹尧。这件事的内幕只有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与自己明白,那就是为了查抄藏在江夏镇的那个记录百官秘密的《百官行述》可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就奏报给了康熙皇帝,所以康熙皇帝以这件事儿说事,内心是痛苦的,皇帝也是人,这强加给儿子身上的罪名让康熙皇帝十分不安。
所以康熙皇帝宣布圈禁十三阿哥圣旨的时候手措无料,把帽子摘下来又戴上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心里一定想:委屈了!(让人猜不透的康熙皇帝)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说起在清王朝的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就是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处理最为失败,和康熙帝的苦心谁又能知道?
十三阿哥胤祥这次被圈禁,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整整十年,十三阿哥胤祥受罪的同时又失去自由,可是父皇康熙皇帝的苦心最终他明白了,这是在保护自己,更是给后来登基做皇帝的雍正帝留下了一个可用之才。康熙皇帝为了清王朝的江山社稷,真是煞费苦心。不是吗?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们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王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50期总268期)
《雍正王朝》中康熙决定圈禁老十三胤祥的时候,为什么把帽子摘了又戴上,为了说明什么?
因为康熙帝谙熟帝王之术,其实他还是喜欢太子胤礽,第一次罢黜太子,只不过是试探众位王子和众大臣的态度,结果王子和大臣纷纷中招,大臣以佟国纲和马齐为首,王子以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拉上十阿哥允䄉,一起举荐八阿哥允禩,。
只有军机大臣张廷玉和四阿哥允禛门清,知道康熙帝的心思。张廷玉继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不和大臣们共同上书。
四阿哥独往独来,不参与结党。
这二位都独自上书康熙帝,继续保荐废太子胤礽。
十三阿哥允祥自幼丧母,同四阿哥允禛关系最好,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为减轻太子的罪名,擅自处死和太子淫乱的郑春华。
因为十三阿哥允祥性格刚烈,胆大敢为,又掌握军权,在立嫡立贤问题上容易吃亏,太子党是极少数。
康熙帝喜欢十三阿哥,也同情他自幼丧母,为保护他,同时也是留着他为下一个接班人所用,所以暂时把他关起来,防止老十三在外惹出祸端,让八爷党抓住太子党的把柄。
康熙帝在生命倒计时的时候,决意立四阿哥允禛继承大统,同时放出老十三,助即位的雍正帝一臂之力。
总之,康熙帝是为了爱惜,保护十三阿哥允祥,磨练他急躁的性子,用关和放的手段,教育教育十三阿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体现了康熙帝爱子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