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多尔衮败亡之后,为什么多尔衮集团不成气候,让顺治给清算了?主要是因为多尔衮集团内部自己都争抢着要做下一任摄政王,因此导致内讧,这才给了顺治可乘之机。

其实清朝初年,摄政王是很多人希望达到的高度,可真正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只有多尔衮。那么还有谁想要达到呢?康熙时期的鳌拜就是其中之一。

鳌拜就是被16岁的康熙扳倒的那个权臣,可谓是家喻户晓了。那么他到底有没有造反呢?那是真的没有。其实鳌拜的终极目标,就是像多尔衮那样,成为康熙的摄政王罢了。

当年多尔衮在顺治朝的所作所为,鳌拜可是历历在目。因此他也是有摄政王情结的人。只不过当年他站在了多尔衮的对立面,如今却要站在康熙的对立面。

鳌拜专权是真的,造反是不可能的。

鳌拜是皇太极手下的一员骁将,可以说为满清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大功,因此皇太极非常欣赏他。

在皇太极暴毙以后,鳌拜曾坚持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登基,这才让多尔衮错失了当皇帝的机会。当然鳌拜也因此遭到了被雪藏的厄运。

等到多尔衮猝死,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得知鳌拜当年的忠心,非常感动,所以开始重用鳌拜。于是鳌拜逐渐从次一档的武将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

顺治朝的鳌拜,一步步攀升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可以说鳌拜是非常感激顺治的知遇之恩的。而且顺治死的时候,所任命的四个辅政大臣中,就有鳌拜。

这个时候的鳌拜,对顺治感激涕零,自然是很想报效自己的新主子康熙。因此我认为鳌拜对康熙,包括对整个大清国,是忠心耿耿的。

就冲皇太极和顺治这两父子对他的恩情,他也不应该有篡位的想法。此后的鳌拜,的确有嚣张跋扈的态势出现,但是这不影响他效忠康熙。

当时有四大辅政大臣,分别说索尼、苏克萨哈、鳌拜还有遏必隆。其中索尼的资历最老,遏必隆是个两边倒的家伙,只有苏克萨哈,总是跟鳌拜过不去。

为什么?因为大家瞧不起苏克萨哈,他本来是多尔衮那边的人,在多尔衮败亡之际,他率先倒向了顺治,带头检举多尔衮,这种人谁瞧得起?鳌拜虽然跟他是亲家关系,却也是死对头。

因此鳌拜想了个办法,将苏克萨哈彻底搞倒了。紧接着索尼也老死了,遏必隆则是个墙头草,因此朝中大权都在鳌拜手里,这个时候的鳌拜不专权,那才是怪事。

爱新觉罗家族实力尚存,轮不到鳌拜篡位。

清朝跟很多汉人建立的王朝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贵族体系十分明确,满人就是庞大的贵族体系,此外满人中,以爱新觉罗家族为贵族中的贵族,属于皇族。

满清八旗,也都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之中。八旗兵马都在人家家族手里,你鳌拜要想夺取爱新觉罗家族的皇位,这未免有些难度吧?

就算他真的夺取了皇位,那也坐不稳。为什么?因为他等于是背叛了整个满人集团,迟早是要被自己的民族给做掉的。

为了一个皇位,跟自己的整个民族作对,我相信鳌拜是没有这么傻的,任何一个满人都没有这么傻。所以纵观整个清朝,不会有哪个权臣敢篡位,就是这个道理。

鳌拜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把康熙皇帝拿捏在手里。至少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跟多尔衮一样,成为说一不二的那种人,这就够了。

你指望他篡位登基,这是不可能的。从现实角度来说,鳌拜也没有做任何篡位登基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冤枉了他。

鳌拜是被清朝初年的制度给耽误了。

清朝的建立,其实是个偶然。因为他们当初压根就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因此在很多制度上都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有些野蛮。

比如说在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倡导圈地。满人不会种地,他们入关以后,没有收入可不行。除了朝廷给的补贴以外,他们必须要想办法自己谋生。

因此在入关初期,多尔衮下达了圈地令。这玩意儿简直有毒,把所有满人的激情都调动起来了,大家开始大肆圈地。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只圈一些无主之地。

可是权力到了这帮人手里,他们哪里管那么多。直接把最肥沃的土地给抢了,那么这些地的主人肯定不同意,直接被他搞成了奴隶,不从的就宰掉。

鳌拜也是圈地令的坚决支持者,因此他上台以后,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开始了大肆圈地的工作。因此鳌拜光在圈地这件事上,就对权力爱不释手了。

此外,努尔哈赤死后,清朝的君权,一直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皇太极上位的时候,其实他的实力很弱小,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在四大贝勒里实力都比他强。皇太要想上位,就必须要拍足了这帮人的马屁。

因此皇太极的皇权,在最早是受到胁迫的。后来他扶植多尔衮和豪格以后,逐渐才跟其他三大贝勒持平。等到顺治登基以后,皇权更是旁落,直接被多尔衮给弄走了。

再就是康熙上台以后,皇权依旧在四位辅政大臣手里。可以说在鳌拜心里,这皇帝似乎可以没有权力,大臣也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鳌拜是被这种制度给耽误了,但凡他知道一点君臣父子的道理,也不会霸凌朝纲,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了。

总结:鳌拜对满清是有功劳的。

鳌拜再糊涂,始终都没有动康熙,这是可以肯定的。反倒是康熙,在鳌拜没有下手的时候,先下手为强,弄死了鳌拜,可以说有点不地道。

当然了,鳌拜在康熙亲政两年后依旧霸凌朝政,这是他找死的原因。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认了鳌拜的功劳。

当初鳌拜给满清打天下,参与松锦之战,平定农民军起义,被称为满清第一巴图鲁,又辅佐了三代帝王,可以说功勋卓著。尤其是坚决支持顺治登基这件事,可以说对顺治他们家是有大功的,就这么被圈禁致死,的确有些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的鳌拜没造反,但也跟造反差不多了。

史载:16岁的康熙对着他亲自训练的一群少年侍卫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们都是我的股肱近臣,但是,你们是怕我,还是也怕鳌拜?

少年们异口同声作答:我们只敬畏皇上!

这一场景,记录于生于乾隆年间,死于道光年间的礼亲王昭梿所做的《啸亭杂录》上。

一个已经亲政两年的君王,却还得自己训练死士,才敢处理鳌拜。

可见鳌拜势力之大,奸焰之凶。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那么《清圣祖实录》上记载,康熙处理鳌拜之前,还要把鳌拜的主要亲信党羽们以各种名义支离京城,才敢动手,以确保万无一失。

康熙对鳌拜集团的忌惮可见一斑。

鳌拜没认清“辅政大臣”的本质,也没好好吸取多尔衮败亡的教训。

辅政大臣,比着多尔衮那个摄政王,可以说是退了一大步。

等于顺治临终前,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

不想给自己的继承者再找个“爹”。

而是找了四个助手。

鳌拜没搞清楚。

这是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中央集权的一个很明晰的信号。

他的理念,还停留在关外,谁有实力谁做主的阶段呢。

所以,康熙六年,康熙亲政之后,四辅政为首的索尼一死,

鳌拜就开始想着专权。

连人家苏克萨哈主动请辞,他都不放过。

罗织了种种罪名,必欲置之死地。

康熙坚决不同意,他竟然就在大殿之上,冲着康熙挥舞着胳膊,“据理”力争。

最终康熙只能同意处理苏克萨哈满门,只争取到了把凌迟改为绞刑。

君权旁落,是每个君王都绝对不能忍受的。

康熙粉碎了鳌拜集团,顺势也拿下了剩下的唯一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

这标志着,康熙彻底收回了君权。

而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被康熙缩减了人数,并规定以后会议内容不得外传。

所以,处理鳌拜事件的本质,

就是清廷封建统治上层集团的一次权力之争。

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鳌拜被定的是“谋逆”的大罪。

是不是真的谋反,已经不重要了。

鳌拜最后的下场,本来是立斩,后来,鳌拜要求单独见见康熙。

见康熙的时候,展示了一下他救清太宗皇太极时身上留下的伤疤。

16岁的康熙,看了之后,动了恻隐之心,

把处罚决定改为免去鳌拜的官职和爵位,他儿子也免死,和他一起永远禁锢。

不久,鳌拜死于禁锢之中,他的儿子被释放。

鳌拜集团其他的成员也基本被免死,大多是夺职并抄没家产。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一旦提起鳌拜,相信各位网友都不会太过陌生。因为,随着一次次在荧屏的登台亮相,那个胡子拉碴和目中无人的凶神恶煞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尤其是,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那一幕,基本上人人都能耳熟能详,各个影视作品都打着滚儿和换着花儿的演绎了一遍又一遍,什么《康熙王朝》、《鹿鼎记》等,甚至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基本的情节和套路却大都一致,无非就是说鳌拜凭借军功而目中无人,甚至还敢欺凌少主。而年少的老板康熙则以退为进,步步为营,通过虚与委蛇而将鳌拜及其党羽全部拿下,牢牢掌控了自己的皇权。

那么,真实的历史果真如此吗?真实的鳌拜果真要造反吗?

鳌拜(1610年—1669年),出生于瓜尔佳氏一族,属于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历经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

鳌拜凭借其赫赫的军功而受封为公爵,赐封称号为“巴图鲁”。顺治过世后,鳌拜成为了康熙帝早年的辅政大臣,权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成为清朝初期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出生于武将世家的鳌拜,完全继承了满人的传统尚武,积极在军前效力,跟随清太宗皇太极一路南征北战,并且屡建奇功。

第一次大功当属于皮岛之战。在明天启年间,满人长期威逼辽东,守将毛文龙一看形势不妙,率军退守到了皮岛后坚决不出,之后还在此安营扎寨。

这样,正好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朝驻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配合,对后金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这个威胁,一直都困扰着满人,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皇太极时期,都将皮岛视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1637年,皇太极命贝子硕托再次领兵攻打皮岛。毛文龙也不慌张,采取自己一贯的方针,死都不出来,看你能咋滴?

我们都很清楚,满人骑马射箭是强项,可这攻城战实在不擅长。尤其,皮岛还涉及到了要进行水战,那就更加不灵光了。

皮岛在毛文龙的经营下,早已变得铜墙铁壁,防得严严实实。硕托久攻不下,清兵的士气低落。不得以,皇太极改命阿济格接手此项任务,带领鳌拜一同前来出战。

鳌拜在查勘地形后,决心带领一部分先头部队渡海攻击。哪知,明军早就严正以待,瞬间乱炮齐发,彻底打乱了清军的阵型。鳌拜身先士卒,带领部下冲入敌阵,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一举拿下了皮岛。

皇太极听到捷报,激动不已,自己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了,当即就下令赐鳌拜“巴图鲁”的称号。

鳌拜成名的另一场战役就是松锦会战,锦州作为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与另一处的重镇宁远遥相呼应。这些城池,对于明朝抵抗满人的入侵和袭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句话,满人若要入关中原,必须先拿下宁锦之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这些坚城,又实非以骑兵为主的满人所长。

1641年,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攻击锦州。时任明军主帅的洪承畴,亲率十三万的明军主力前来救援,准备与锦州守将祖大寿进行里应外合。

在此情况下,鳌拜率领所部人马迎头而上,进行奋勇的反击,终于将洪承畴的大军包围并大获全胜。此战后,彻底扭转了明清双方的攻守之势,明军已经完全节节败退。

鳌拜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参加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为大清的创立可谓是汗马之功,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勋。同时,他也日益成为了皇太极的心腹大臣,负责统领皇太极的近卫军。

由于生前没有明确安排继位的人选,所以皇太极在去世后,朝廷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纷争。当时,有资格继位的共有两人:一是两黄旗系统的势力,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所执掌;一是两白旗系统的势力,由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所执掌。双方互不相让,已成剑拔弩张之势,眼看满清的分裂将不可避免。

当时,鳌拜统领着皇太极的近卫军,极具战斗力,自然成为各方势力的拉拢对象。

出于对皇太极的忠心,鳌拜没有丝毫犹豫,他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继位。并且,同时还向多尔衮的势力施压。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很清楚,各方最终实现妥协,共同拥立年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

于是,鳌拜尴尬了,他立即成为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眼中钉,开始被残酷的打压和报复。一步步地,鳌拜淡出了清初的政坛,几乎就要被人遗忘了。

跌到谷底就会反弹,股票如此,人也一样。

在顺治亲政后,鳌拜的人生际遇终于到了。他越来越被器重和赏识,又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被重新起用,积极参与国政和军事。

甚至于,当鳌拜的旧伤复发之时,顺治帝以九五之尊亲自前往鳌拜府上探视。这份荣耀,在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客观的讲,鳌拜在担任镶黄旗统领期间,无论对于皇太极还是对顺治,都是非常的忠心,可以说是史志不渝。尽管受到了多尔衮的迫害,但始终未改其志。仅从这点来看,鳌拜就称得上是一位忠贞之臣。

康熙八年五月,先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被康熙缉拿问罪。至于这个缉拿的过程,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么凶险,那么戏剧,那么夸张。

因为!因为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进行过反抗,这点很重要!请记录。他坚持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鳌拜真要造反的话,以他的权势和地位,即便不能除掉康熙,但最起码反抗的力量总是有的,毕竟几十万的军队摆在那里。但鳌拜没有这么做,而是束手就擒。事后,康熙帝也觉得或许自己太过分了,将原本议定的死刑改为了幽禁。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特意下旨要善待鳌拜的后人,重新给予他们官职和田产。虽然没有公开为鳌拜进行平反,可也算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康熙五十三年时,康熙皇帝公开承认:“我朝从征效力的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着,应给世职。”于是,康熙追封鳌拜为一等男爵。

在雍正帝即位后,他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并将先帝康熙所定鳌拜的诸多罪状悉数都勾去,正式为鳌拜正名。之后,再次追封鳌拜为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鳌拜既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个忠臣。至于说,康熙帝除掉鳌拜是否正确?那就见仁见智了。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鳌拜(1610—1669),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权力过大不受约,皇权受限无调和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鳌拜在历史上并没有造反,只是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但是他的权力确实太大,康熙已经十分忌惮。

顺治去世之前,曾经委托四名顾命大臣辅佐康熙,鳌拜排在末位。为掌握更大的权力,鳌拜不断铲除异己,特别是后来还将与其不和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除掉,之后再也没有人能与他制衡,他就结交中大臣,培植私党。朝中官员,多出其门下,国家政事,先在鳌家议定,再到朝堂施行,康熙几成傀儡,甚至公然在朝堂训斥大臣,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康熙帝亲政后,决定把权力收归己有。但鳌拜根本不想还政于皇,相反,尝到权力的诸多好处之后,他的权力欲望继续膨胀,以致于康熙皇帝无法执行自己的意图。所以,他会被康熙除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绝不可能容忍他继续专权擅断。

鳌拜嚣张遭天谴,少年天子除权臣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但考虑到鳌拜党羽遍布朝廷内外,于是他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之术,鳌拜也没有在意。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支开京城,换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城兵权。然后召鳌拜入宫。鳌拜不疑有他,毫无提防地来了,结果被康熙身边的少年侍卫擒住。经审讯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决定判处斩立决。后康熙念及鳌拜的历史功绩,且无造反意图,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从整个历史来看,权臣的结果素来只有这几种。一种是取而代之,自立为皇。如杨坚、王莽之类。二是把持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如曹操、司马昭等。第三种就是权倾朝野,却不能完全把控朝政。如董卓、魏忠贤之类。

总之,做权臣如果不能完全把控朝政,也不想取而代之,其结局注定是可悲的的,所以鳌拜、魏忠贤虽未造反,因其权势扩大,严重影响皇权,注定要被皇帝除去。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顺治帝驾崩前,为了进一步削弱诸王贝勒的权力,避免宗室结党专权,顺治遗诏改变了幼主由宗室辅佐的传统,特命内务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异性重臣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康熙。有人认为鳌拜是因造反被杀的,事实上他并没有造反,但是他也没安分的当一个辅政大臣。

一.四辅政大臣情况介绍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资历最高,位列班首,但是他年老多病,精力不足;遏必隆缺乏主见;苏克萨哈位列第二,才思敏捷,论能力是四人中第一;鳌拜为三朝元老,战功赫赫,所以他自恃功高,盛气凌人。很多大臣都怕他。

最开始时,四位辅政大臣还能齐心协力,基本上遵照顺治帝制定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代行皇帝职权,均以“辅臣称旨”的名义下发,众大臣执行。

二.杀苏克萨哈,为专权铺路

鳌拜权力欲极强,却排在最末位,颇不服气。他明白,苏克萨哈是他专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政事上两人意见相左,结成仇怨。四朝老臣索尼见他俩势同水火却无力排解,屡次奏请康熙亲政。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于满洲镶黄旗,见鳌拜逐渐膨胀,就同他结党,事事附和于鳌拜。而苏克萨哈势单力孤,威望又不高,无力与他抗争。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班行章奏,鳌拜居首位。七月,苏克萨哈上表请求守护顺治陵寝,鳌拜借机罗织其二十四大罪状,除去了苏克萨哈,为他专权清扫了道路。

三.结党营私,触犯皇权

鳌拜见没有人能与他制衡,就结交中大臣,培植私党。朝廷的文武官员,多出自他的门下。一切政事,先在鳌拜家议定,再拿到朝堂公布施行。对于下属,也是“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就这样。康熙几乎成了傀儡。

康熙帝亲政后,下诏谕令大臣们陈述时政得失。鳌拜却明令禁止官员揭发时弊。甚至拦截奏章,堵塞下情上达。这还不算,他还经常在朝堂上呵斥大臣,丝毫没把康熙帝放在眼里。

四.康熙智除鳌拜

康熙深刻意识到,不除掉鳌拜,他就不能整肃朝纲,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务。为了麻痹鳌拜,只有16岁的康熙韬光养晦,竭力装作酷爱戏耍、无心政事的样子。精心选出一批年轻的侍卫,整天和他们练习摔跤。

一天,鳌拜独自来上朝。康熙一声令下,蓦地小侍卫们一拥而上,将鳌拜摔倒在地,擒拿下狱。康熙令大臣们揭发鳌拜罪行。最后议定鳌拜罪行三十条。康熙亲自审问,鳌拜也承认罪行。

五.自知罪重,期望免死

虽然鳌拜自知罪行深重,但他仍然期望能免去一死。他面对康熙,突然解开衣服,袒露身体,暴露出以前救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时留下的累累伤痕。这一招果然奏效,康熙帝一瞥,果然心生怜悯,下笔批示曰:“鳌拜理应依罪处死,但念效力年久,虽结党作恶,朕不忍加诛。著革职籍没拘禁。”就这样,鳌拜总算保住了性命,死刑改为终身监禁。最后他死于狱中。

历史上的鳌拜真的造反了吗?鳌拜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鳌拜并没有造反,不过他作为顺治皇帝遗诏选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结党营私、居功自傲、大权独揽,甚至擅杀大臣,其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小皇帝康熙行使皇权,所以被少年康熙施计擒拿,最终死于囚禁之所。

我们通过看电视机《康熙大帝》对鳌拜有了些许了解,特别是少年康熙和一群小孩子,用“布库游戏”的办法智擒鳌拜的故事,从中认识了权臣鳌拜的骄横,也看到了康熙皇帝少年时就非同一般的智慧。

电视剧大篇幅的描写了鳌拜的专权霸道,甚至欺负康熙,反正是将其说的很坏。而真实的鳌拜并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除了霸道,其他的一无是处。实际上鳌拜还是有些本事的,不然,顺治皇帝也不会选他做辅政大臣。鳌拜是靠军功起家的,在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后,也做了不少事情,就连后来的“康乾盛世”业也应该有他的不少功劳。

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正儿八经的上三旗之首,镶黄旗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鳌拜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其伯父为大名鼎鼎的费英东,曾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被努尔哈赤称赞为“万人敌”,位列努尔哈赤时期的五大臣之一,也是清朝的开国功勋。

鳌拜少年时就开始跟随父辈征战疆场,由于年纪小,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到了皇太极时期,鳌拜开始崭露头角,多次荣立战功。1637年,皇太极派兵攻击明朝边防重镇辽宁皮岛。因皮岛守备森严,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最后鳌拜请战,他带领敢死队拼死冲杀,一举攻下皮岛,被皇太极记首功,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并加世袭六次,又允许再袭十二次。不久,又升鳌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护卫大臣,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

鳌拜在清军进攻明朝的战斗中履建大功,在随济尔哈朗攻打锦州的时候,鳌拜因功被晋为一等男爵。在对阵随后来援的洪承畴大军时,鳌拜五战五捷,将洪承畴包围在松山城内,最终鳌拜在豪格的率领下, 攻克松山,俘获明总督洪承畴,随后攻陷锦州,明军守将祖大寿投降,此战,鳌拜再次立下大功。

1644年,清军入关并定都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对大臣进行论功行赏,鳌拜以“忠勤戮力”晋升为一等公爵。在清军入关后,鳌拜继续为清廷效力战场,随阿济格追剿李自成起义军,直到李自成被杀于湖北。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到四川征讨张献忠,最终鳌拜将张献忠斩杀。随后,鳌拜继续在四川、贵州一带剿灭小股的农民起义, 为清政府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鳌拜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是源于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希望自己继位,鳌拜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他坚决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反对多尔衮,最终多尔衮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六岁的福临继位,他成为了摄政王。多年以后,顺治依然认为鳌拜是个忠臣,也由此开始重用鳌拜。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顺治八年正月,顺治升鳌拜为议政大臣,鳌拜也开始走进了清政府的权利中心。

在顺治时期,鳌拜是深受顺治信任的,他辅佐顺治也是尽心尽力,曾做到“昼夜勤劳,食息不暇”,顺治对他非常满意,有一次鳌拜生病,顺治竟然亲自前去探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也足见顺治对鳌拜的器重。

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八岁的玄烨继位,即康熙皇帝。顺治临终前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个大臣共同辅政。虽然鳌拜位于四大臣的最后一位,但由于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为人懦弱,苏克萨哈则与索尼早有矛盾,被索尼所讨厌,这样一来,鳌拜反而在四大臣中起的作用最大了。

四大臣辅政后,其实是做了不少事的,前期他们也都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处理朝政,为刚刚建立不久的清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消灭了南明政权,并镇压了活动于川陕交界处的大顺军余部。另外,鳌拜为了减少战争,于民休养生息,对台的郑经部,采取以防为主,以攻为辅;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同时利用郑经内部的矛盾,大力招降其部下,先后有三千多名把总、参将、将军等降清,还有十余万士兵和百姓随同归降,大大的削弱了郑经的实力。

另外,在鳌拜当政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据统计,在鳌拜辅政的八年里,仅减免钱粮就达一百七十四次之多。同时,鳌拜还对吏治进行整顿,废除一些官场恶习,并革除了内官十三衙门,“内官倶永不用”,使清朝避免了宦官干政的发生。在四大臣辅政前期,耕地面积、人口都逐年大幅度增长,国库充盈,这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看鳌拜并不是一无是处,只知道专横、霸道的,他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接下来在说说鳌拜的专权霸道。鳌拜为大清的建国立有军功,又曾深受顺治皇帝的信任,所以在成为辅政大臣后,他是不甘于人后的,平时他就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并私下里结党营私。索尼病死后,在剩下的三大臣中,遏必隆胆小怕事,对鳌拜言听计从,如此一来,鳌拜就好像首辅大臣一样,全听他发号施令,虽有苏克萨哈对他进行抵制,但却无法与其抗衡。

双方矛盾的激化是在康熙五年,鳌拜进行的圈换土地的事件。因苏克萨哈所在的正白旗所圈的土地在蓟县、遵化、迁安一带,而鳌拜的镶黄旗圈占的土地在保定、河间、涿州一带。鳌拜借口当年多尔衮将本属于镶黄旗的好地给了正白旗,就下令户部重新丈量,将正白旗的土地拨给镶黄旗,另外再给正白旗划地。对此,身为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为了维护本旗利益,当然反对鳌拜的决定。另外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和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三人也坚决反对此事。

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三人联名上奏康熙,请求停止圈换,但遭到主推此事的鳌拜拒绝。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康熙命令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三人到正白旗土地所在的蓟县、遵化一带实地勘察。回来后,三人再次上奏康熙说:“旗民失业者达数十万”,请求停止圈换土地对于三人的举动,鳌拜非常震怒,觉得敢反对他的决定,就是对他大不敬。胆大妄为的鳌拜竟然假传圣旨,以康熙皇帝的名义,将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三人斩杀了。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鳌拜对康熙说:“苏纳海违背圣命,并勾结朱昌祚和王登联欺君,均已经被臣逮捕处死了。”此话一出,满朝皆惊,三位大臣,竟被鳌拜这么随意就给杀了,而且先斩后奏。但由于朝中大权都掌握在鳌拜手中,大臣们也不敢吭声,小康熙也装着没听见一样。见到朝堂上如此反应,也更加助长了鳌拜的霸道。他又对康熙说:“苏克萨哈勾结 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臣已经将其逮捕,准备将其车裂,请皇上准奏。”

苏克萨哈也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鳌拜连他都想杀,康熙听后,连连摇手说不行,但鳌拜对康熙的话根本就不当回事了。回府后,就下令将苏克萨哈给绞死了,并将其灭族。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威胁,开始考虑如何除掉鳌拜了,因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威胁到康熙自己的安全了。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是个颇有政治手腕的女人,她也不愿意看到孙子受权臣的控制,危及大清的江山。在她的策划下,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争取到了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的支持。

为了避免引起手握大权的鳌拜怀疑,康熙皇帝物色了一批贵族子弟担任自己的侍卫,并经常在一起训练摔跤。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诏鳌拜进宫议事,毫无防备的鳌拜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就被一帮少年搬倒,虽然鳌拜号称“巴图鲁”有着不错的武功,但毕竟年纪大了,再说好汉架不住人多,鳌拜被擒拿下狱。康熙命大臣列出鳌拜的罪状共三十条。其中有不尊重皇太后的两条,私买奴仆等五条,结党营私专权的二十三条,但并没有谋反等图谋不轨的罪行。

大臣们对鳌拜的专权、跋扈非常痛恨,认为鳌拜应该被处死。但康熙并没有处死鳌拜,以“念其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革职,籍没拘禁”,下令将鳌拜关押拘禁,但不久鳌拜在拘禁中病死。

至于鳌拜的功过,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曾说过:“忆及往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这也算康熙肯定了鳌拜的功劳。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念鳌拜旧日功劳,追赐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到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看来乾隆心眼小,还不如他爹雍正皇帝,但也许是乾隆为了显示他自己功过分明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