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我觉得拿郭嘉这种货色,跟诸葛亮相比,简直就是侮辱诸葛亮。现在有些人还很搞笑,认为郭嘉能甩诸葛亮八条街,可能现在这世道是真的变了,人的三观也跟着改变了吧。
郭嘉拿什么去跟诸葛亮做比较呢?不管是史书,还是演义,亦或是民间传说,没有哪一处可以表明郭嘉超过诸葛亮,你哪怕民间多点郭嘉的神奇传说也好啊,可惜是真的没有。
难道仅凭现代专家们的几句话,就能够把同时入文武双庙上千年的诸葛亮打入冷宫?把一个不咸不淡没什么味道的郭嘉,吹捧到天上去?这真的是毁三观的一件事。
郭嘉的确有才华,但是综合实力,距离诸葛亮还是差了太远了。郭嘉是曹操身边的一个谋士,常常给曹操出主意,的确出了不少好主意,为曹操解决了不少麻烦,因此曹操对郭嘉非常器重。
在曹操眼里,郭嘉是可以培养给下一代人重用的人才,因此当郭嘉去世的时候,曹操很伤心。倒不是因为没了郭嘉自己的事业受阻,而是因为没了郭嘉,自己的后代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用了。
换句话说,其实郭嘉的死,对曹操的事业,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可以取代郭嘉的谋士,在曹操集团太多,只是这些人岁数都比较大,轮不到下一代人用了,所以曹操为年轻的郭嘉惋惜而已。
比如说程昱、贾诩、荀攸这几位,哪一个不可以取代郭嘉的地位?只是他们跟曹操是一个时代的人,比郭嘉要大,因此不适合给下一代人用而已。至于荀彧,郭嘉更是万万比不上的了,荀彧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岂是郭嘉这种小人物能比的呢?
反观诸葛亮,他可不仅仅是一个谋士,他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在蜀汉危难关头,诸葛亮扛起了大旗,成为了实际领导人。虽然自己不是董事长,但是公司内部他说了算,刘禅只负责分红就行了。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三国志》
这么来看,诸葛亮跟一方诸侯有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区别,这是郭嘉这种谋士能相比的吗?你拿郭嘉比诸葛亮,就好比拿廖化比关羽一样,那是一个等量级的吗?这不是在侮辱诸葛亮吗?
诸葛亮堪称完人,当然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我们只能说诸葛亮是堪称完人,为什么?因为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诸葛亮自身也是有不少缺点的,比如说他用人水平一般,比如说他事必躬亲,领导能力不够强等等。
可是我们能因为这些缺点,就掩盖了诸葛亮近乎完美的形象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作为一个典型,已经在我国历史上闪耀了一千多年,难道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毁于一旦?
在政治上,诸葛亮主张以法治国,这和曹操的理念不约而同。两个人都是那个时代对法令充满自信的人。而诸葛亮更是做到了相对的公平,不管是朋友也好,仇敌也罢,都十分敬佩诸葛亮,这才是很了不起的。
在军事上,诸葛亮曾经带兵南下平定益州南部的叛乱,解决了蜀汉的后顾之忧。随后六出祁山,不断北伐,以孱弱的蜀汉力量,打得强大的曹魏只有防守的能力,没有反击的机会。要知道那个时候蜀汉先丢了荆州后败了夷陵之战,实力完全跟过去不能比了,这种结果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品行上,诸葛亮先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刘备出去打仗,一直都是诸葛亮镇守大本营。比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坐镇荆州,刘备打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诸葛亮要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度,那刘备外出非要反水不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完全有实力自立,可是他手握十万大军,却始终努力辅佐刘禅,把自己累死了也不忘报答刘备的恩情。
在努力程度上,诸葛亮说第二,三国时期真的没人敢说第一。诸葛亮是个极度聪明的人,这样的人还比一般人要努力的多,可见人家的成功可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他六出祁山,每天都在熬夜研究出川的办法,最终在54岁把自己聪明的脑袋瓜子搞停机了,实在是可惜。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都说读过《出师表》不落泪的,那么这个人不能大用,因为不够忠心。这份《出师表》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了,真是我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此外还有《诫子书》、《马前课》、《隆中对》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郭嘉拿什么去跟诸葛亮做比较呢?从政治上来,诸葛亮是一方诸侯,而郭嘉只是个谋士。从军事上来说,诸葛亮带兵六出祁山,郭嘉就在那边动动嘴皮子,曹操愿不愿意听他的还要另说。
从品行上来说,诸葛亮能够做到忠君报主,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了相对公平。可是郭嘉在私生活上的评价,在历史上是不高的。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从文学角度来说,诸葛亮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可是郭嘉留下了什么吗?真的是什么都没有。
因此我实在是找不出任何理由,让郭嘉这么个人,可以跟诸葛亮这样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
总结:拿郭嘉跟法正做比较,这还差不多。这些年,除了郭嘉被吹捧过分以外,还有一位老兄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那就是法正。法正在刘备的事业中作用是相当大的。
他先和张松合谋,把原主公刘璋给卖了,帮刘备夺取了益州,后又前往汉中前线,帮刘备打下了汉中,可见法正在军事谋略上很有自己的见解。
刘备也十分器重法正,拿郭嘉跟法正做比较,那的确是很相似的。两个人都很有才,都是谋士,都英年早逝。但是法正跟诸葛亮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
你可以说法正、郭嘉在军事谋略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不能说他们比诸葛亮强。他们所能拿出来和诸葛亮做比较的,也只有军事谋略了吧?其他方面他们可是比诸葛亮差太远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郭嘉和诸葛亮还真没法比,一个只是曹操麾下众多谋士之一,一个却是刘备集团的肱骨之臣、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郭嘉甩诸葛亮“八条街”这种观点,完全就是在哗众取宠。
历史上的郭嘉,是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这个人确实很有才,被誉为魏之谋主,为曹操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嘉的一生也是颇具传奇色彩,他原本该是袁绍帐下谋士,21岁时便出山投奔袁绍。但是,后面觉得袁绍这个人不是太适合当老板,虽说礼贤下士,但却不能知人善用,做的都是表面功夫。
换句话讲,他郭嘉没能在袁绍底下不受重视,没能谋到一个比较好的差事,人才多有傲骨,于是郭嘉就所幸撂挑子不做了,回家继续韬光养晦。
郭嘉在家中待了六年之久,等来了曹操的征召。曹操这个人,求贤若渴,对于人才向来是给予足够高的礼遇。只要他觉得你有才,就能把你捧上天。像官渡之战的许攸的来投,他鞋都来不及穿,赤脚相迎;作为败军之将的关羽,他赠宝马,请封侯,就差抵足而眠了。对于荀彧推荐的戏志才接班人,曹操自然也是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曹操把郭嘉捧上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成器是能帮助他成就大业的人,而郭嘉面对曹操如此器重,自然是心满意足,觉得遇到的明主。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就这样,郭奉孝和曹孟德走到了一起。
郭嘉作为曹操帐下谋士,倒也没有辜负曹操的器重,为其出谋献策,帮助曹操曹操打败袁绍,乌丸,统一了北方。只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帮助曹操平定辽东之后,便因病去世了,年仅三十八岁。
有趣的是,就在郭嘉去世后不久,刘备于南阳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是故,有好事者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似乎诸葛亮之所以不出山,是因为自知才能远逊于郭嘉,不敢与他一争高低。
但是,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罢了,其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诸葛亮之才不如郭嘉这样的话来了,因为郭嘉和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首先从成就上来讲,郭嘉二十七岁出山,三十八岁病逝,在曹操麾下效力十一年,帮助曹操一统北方,成为曹操麾下主要谋士,被封为洧阳亭侯。而诸葛亮二十八岁出山,五十四岁病逝,为刘备父子尽忠二十六年。帮助刘备立足荆襄,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成为蜀国丞相。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扛起蜀汉重担,内修政事,外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是三十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官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成为刘备麾下当之无愧的二把手。刘备外出的时候,由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很显然,诸葛亮的成就要远高于郭嘉。
当然,有人会说那是因为郭嘉早逝,如果郭嘉能活得久一点,成就未必不如诸葛亮。而且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郭嘉发挥机会有限,单就才能而言,未必不如诸葛亮。
对此,我依旧不赞同。诸葛亮和郭嘉在各自阵营中所处位置本身就不一样,诸葛亮在刘备麾下长期扮演的是一个后勤队长的角色,形如刘邦麾下的萧何。前线打仗的事,他的参与度其实并不高,有庞统、法正这些人在,诸葛亮鲜有出场机会。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则是军政一把抓,上升到了一个统帅的级别。所以,不管怎么看,诸葛亮都不是一个纯谋士。而郭嘉则不一样,他就是一个纯谋士,其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曹操出谋划策。所以,他们两人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
当然了,诸葛亮是个全才,即使是只从谋士这一个角度来看,他也不输郭嘉。
首先大局观上,诸葛亮有《隆中对》。里面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非常透彻,明确指出了曹操实力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并且给出了联合孙吴,占领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击破曹操的应对措施。
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是刘备能从一个三流小军阀,成长为三分天下一代雄主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中间因为关羽之死,夷陵之败等失误,导致了刘备集团最终无法问鼎天下。但是,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与曹魏、东吴三分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要知道,这可是二十八岁的诸葛亮,窝在山野之中给鼓捣出来的理论,其战略远见,可见一般。相较之下,郭嘉无疑要逊色不少,他并没有能够与《隆中对》相提并论的战略规划,唯一拿得出手的《十胜十败》,其实也多是空洞的演讲词,缺乏干货。如果仔细去看郭嘉这篇《十胜十败》,通篇其实都是在吹捧曹操,贬低袁绍。其意在告诉曹操,主公不要怕,你比袁绍有才,所以你能赢。
搞得曹操非常不好意思,谦逊的回应道: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这就好比是战前的一种激励誓师词,出了给曹操加油打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因为到底怎么去对付袁绍,比如兵力如何调配,进攻还是防守,先打哪里,后打哪里,都没有讲。事实上,曹操帐下首席谋士荀彧,给出的分析更有激励性,至少人家连带着袁绍麾下的谋士将领都分析了。不仅告诉曹操能打赢,还说了为什么能打赢。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关键是,这些都被荀彧给说中了。官渡之战中,许攸和审配闹掰,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田丰因为顶撞袁绍,被下了大狱,官渡之战后被赐死;而颜良文丑两元大将更是一战授首。不得不说,这荀彧的眼光确实毒辣。
而在具体的军事能力方面,郭嘉一直担任的是曹操的辅助。诸葛亮则是以统帅身份,平定南中,北伐中原。一个仅仅只是出谋划策,一个则需要在制定行军策略的同时,兼顾排兵布阵,调度粮草等等,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如果郭嘉的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强,那么他就不是在曹操身边当谋士,而是像司马懿那样,领兵镇守一方了。
孰高孰低,我想这应该很明显了。
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我感觉能甩老诸十八条街。
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郭嘉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郭嘉遗计定辽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说他能甩诸葛亮几条街,也太拔高他了。诸葛亮是历史公认的战略家,是与姜子牙,张良,刘伯温等人,能品足的人。应该说郭嘉比诸葛亮还是要稍逊一筹。况且诸葛亮的才能不仅能体现战略,战术上,他的治国能力,清廉为官,为蜀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让人佩服不已。象诸葛亮这样武能带兵定国,文能安邦的奇才,的确少见。
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此言差矣!
单计谋而言,两者都有安邦定国的才能,诸葛提出三分天下,郭嘉看破袁绍外强中干,督促曹操与之决战并一战胜之!助曹一统北方!两者不相上下。
就综合实力而言,郭嘉主要善于阵前谋划,是战地军师,跟庞统一样,诸葛则是文武全才,统兵,理政,治国,作战,没有一样落下,做得丞相,当得君王!
惜哉诸葛,后继无人噫![流泪][流泪][流泪]
郭嘉是不是甩诸葛亮“八条街”?
过分吹了!首先说,郭嘉是曹操帐下年轻很有谋略的谋士,奇谋异策确实曹营无人可比(按曹操私下的计划是要他辅佐他的继位者)谁料郭嘉英年早逝,让曹操悲哀不矣!郭嘉入曹营大概的功绩是,鼓动官渡伐袁绍,征乌桓定辽东!阻杀刘备等。与孔明比还是要差一大截!至少,孔明未岀隆中,已经三分天下!(见隆中对)联吴抗曹,几万人马击败八十三万曹军,纵横联络,审时度势,掌控全局,为我所用!郭嘉无法与孔明相提并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