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所谓狸猫换太子,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也是戏曲里经常编排的一段故事。这里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至于操作狸猫换太子的人,就是宋真宗的章献皇后刘娥。
但是狸猫换太子和史料中的故事却完全不同,在戏曲中,刘娥用一只狸猫将李宸妃的儿子给换走了,因此刘娥有了儿子,而李宸妃则因为生了一只狸猫被打入冷宫,不久她逃出宫去,因为伤心过度哭瞎了双眼。
可是史料中的故事则温柔得多,至少刘娥不是只懂得害人的那种人。李宸妃当时也不是宋真宗的妃子,只是刘娥身边的小宫女而已。
宋真宗和刘娥生不出儿子,所以打起了李宸妃的主意。早在宋真宗还是王爷的时候,就已经和刘娥好上了。等到他登基称帝以后,立刻就把刘娥给弄到宫中做了妃子。
宋真宗打算把刘娥提拔为皇后,可是大臣们的阻力非常大,都不愿意。毕竟刘娥是嫁过人的,而且一直生不出儿子,皇帝没有嫡子继承皇位,这是一件憋屈的事情。
为此宋真宗和刘娥私底下一合计,打算让刘娥身边的小宫女代孕。刘娥这辈子想要个孩子估计是不能了,至于具体原因,可能跟她的上一段婚姻有关。但是小宫女是可以的,这个小宫女就是后来的李宸妃。
小宫女就这么得到了宋真宗的宠幸,结果你别说,还真的生了个大胖小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赵祯出生以后,立刻就被刘娥给抢走了,这也是她们此前约定好的,所以也没有谁亏欠谁。小宫女也因为这件事,被宋真宗提拔为妃子,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女人。
但是宋真宗的心思从来不在这个宫女身上,他只喜欢刘娥一个人。刘娥现在是又得到宠爱,又有了儿子,皇后之位自然是非常稳妥了,大臣们也都没话说了。
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宋史》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狸猫换太子,那是宋真宗和刘娥合伙干的,受害人李宸妃只有默默接受的份,毕竟身份地位实在是太低,而且不具备被宠幸的姿色。
李宸妃到死都没有见到儿子宋仁宗。宋真宗去世以后,宋仁宗继位为帝,但是当时他太小了,而且宋真宗临死前留下遗诏,让刘娥垂帘听政。
这么一来皇后刘娥一下子就成了拥有实权的太后刘娥了。成为太后以后,刘娥更加无法无天,完全没人管得了她了,而且宋仁宗也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她对宋仁宗也十分苛刻。
宋仁宗懦弱的性格,就是那段时间养成的。由于刘娥当政,所以没有人敢告诉宋仁宗真相,知道真相的八贤王,为求自保也主动退出朝廷。
刘娥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把这件事捅出来,所以始终不允许宋仁宗和李宸妃相见。这的确太残忍了,直到李宸妃临死前,刘娥都没有动恻隐之心,可见她有多狠。
11年后,刘娥终于去世了,她到死都没有说出过这个秘密,还是八贤王主动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宋仁宗。
宋仁宗当然非常愤怒,打算要找刘娥麻烦,但是他打开了李宸妃的棺椁以后,发现李宸妃被刘娥按照了太后的礼仪下葬,心一下子就软了。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宋史》
在宋仁宗的三观世界里,刘娥做了这么一出,就完全化解了她这么多年隐瞒真相的罪过,而且宋仁宗对刘娥反倒是感恩戴德,这种毁三观的做法,实在是令人不解。
刘娥到死都不肯放权,大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态度。刘娥这个人在政治上还是有点手段的,没手段也不会把宋真宗搞得七荤八素了。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
她执掌朝政以后,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了重要的岗位之上,开始排除异己,甚至连前夫龚美都得到了她妥善的安排。
她总是喜欢穿着龙袍到处显摆,就好像谁也不知道她是一国之主一样。宋仁宗只能卑躬屈膝地在她手底下做个傀儡,时间长了,自然是变得懦弱了。
很多人说宋仁宗很仁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宋仁宗的仁义是怎么来的。当年如果刘娥稍微有点歪心思,那么宋仁宗这个皇帝就做不成了。
是大臣们一直苦苦相劝,刘娥这才打消了这种主意,但是有意无意地还是会将这件事摆上台面,看看是不是有机会。
所以说宋仁宗的皇位,其实是那些正直的文臣保住的,他做傀儡的11年里,一直有被废掉的危险,这心态上自然比不上其他一上位就有实权的皇帝。
所谓的仁义,在很多时候,其实表现得就是懦弱的样子。比如说庆历新政的失败,就是宋仁宗性格上的懦弱导致的,他受不了贵族集团的压力,只好选择了认输。而这一切都是刘娥造成的。
总结:刘娥到死才还政给宋仁宗,她心里也害怕啊。毕竟宋仁宗赵祯,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而且她对宋仁宗的生母又那么残忍,这辈子都没让她与自己的儿子相认,到死都没能见上儿子一面。
这一系类的操作,让刘娥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但是她也要生存,也要想办法活下去。所以她就算内心再痛苦,也必须要忍住。
至于权力,她是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还给宋仁宗的,因为她知道,宋仁宗一旦有了权力,那一定会对自己下手,就算不会,可谁能做保证呢?
所以说刘娥一直架空着宋仁宗,一直到自己去世以后,谁也找不了她麻烦了,这才把权力还给宋仁宗。
当然了在我看来,刘娥对宋仁宗算是不错了。毕竟掌权这么多年,明知道宋仁宗对自己是有威胁的,却还是愿意还政给宋仁宗,可见刘娥对宋仁宗还是存在一定感情的。
参考资料:《宋史》
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历史上没有这回事。真相如下:
宋仁宗皇帝对刘太后是很尊重的,这是借腹生子,并不是狸猫换太子,刘太后和李宸妃配合的十分黙契,当年刘贵妃得到宋真宗皇帝的宠爱,但无子,又出身卑微,在后宫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前宋真宗皇帝有几个皇子都天折,己养有几位宗室儿子在宫中,此时刘贵妃的贴身宫女李氏怀孕,经过密商,真宗对外宣布是刘贵妃怀孕,李氏地位卑微,将儿子挂在刘贵妃的名下,立为太子的机会自然多,因此李氏很高兴的答应了这件事。
章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三月),名不详(一说名刘娥),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祖籍太原,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汉则建都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生刘娥之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入怀,醒来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然而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不知是否庞家穷困,还是刘通生前未敛财产,刘娥虽然身为刺史千金,读书识字,却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庞家就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年仅十六岁。
赵恒当时尚未婚配,听说蜀女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暗暗物色一名。刘娥随夫抛头露面击鼗挣钱,自有美名在外,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不愿放弃,改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刘娥入王府。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说法是刘家家道中落,刘娥举目无亲,好心人龚美收留她,让她一起跟着去开封,两人对外称是表兄妹,其实不是夫妻。反正究竟是不是只有宋真宗知道了。)
景德四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薨,享年三十一岁,谥号为庄穆皇后(后改章穆皇后)。真宗心里虽然很想立刘娥为后,但是刘娥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们都不赞同,反而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皇后。沈才人虽然是大中祥符元年才入宫的,然而她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真宗不悦,索性让后位空缺,不谈立后之事。
然而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无法怀孕。她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会认刘娥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娥怀孕,册封刘娥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皇子虽然是刘娥的儿子,刘娥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杨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刘娥小十六岁,与刘娥情同姐妹。真宗爱的既是刘娥,对杨氏也有好感,因此刘娥每每晋封,也少不了杨氏一份。时刘娥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沸,便让杨氏代行哺育之职。
有了儿子之后,真宗便名正言顺的封刘娥为皇后。
并封李氏为崇阳县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天禧四年二月(公元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
乾兴元年(公元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三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明道元年(公元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当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案,所以也就不存在刘太后换太子的事情。严格意义上讲,狸猫换太子是小说演义,不属于正史。我们可以看看“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演义和正史中宋仁宗的身世的区别。
我先讲述一下演义故事狸猫换太子的由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形成很晚,应该是明清时代形成一个故事梗概,因为具有戏剧性,所以被改编为很多戏曲,比如京剧和越剧里面都有。而现代大众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更多的是影视剧的影响,比如《少年包青天》。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大概是这样的:
宋真宗的后宫里面有两个妃子,一个是刘妃,一个是李妃。在皇后去世后,两人为了争夺皇后之位明争暗斗,后来两人同时怀孕,在李妃生产的时候,刘妃串通宦官和产婆,先把李妃的儿子抱走,然后用一只剥掉皮毛的狸花猫代替皇子。
宋真宗看到狸花猫后大怒,认为李妃产下了妖孽,于是把李妃打入冷宫。刘妃以此被立为皇后,刘妃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不久刘妃的儿子夭折,于是就把李妃的儿子抱养为自己的儿子。而且刘妃还迫害李妃,导致李妃流落民间。
宋真宗去世后,李妃之子继承皇位是为宋仁宗,而刘妃被宋仁宗尊奉为太后。但是流落民间的刘妃遇到包拯,向包拯讲述冤屈,最后李妃在包拯的安排下得以见到宋仁宗,母子二人相认。刘太后得知后惊厥而死,故事的结尾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漏洞百出,稍微有点了解中国史的人都会指出错漏之初。但是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确实在历史上都存在,所以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而且这个故事具有传奇性,属于喜闻乐见的皇家逸闻,故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故事就简单的多。
刘太后刘娥原本是四川街头的艺人,她嫁给同乡银匠龚美为妻,后来两人来到汴梁生活。在此期间龚美由于生活困难,把妻子卖到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宋真宗是皇子时期的封号,这一年刘娥二十岁。但是宋真宗和刘娥的事情被宋真宗的奶妈告发,宋太宗命令宋真宗把刘娥遣返,宋真宗就把刘娥放到张耆家里寄养。
997年宋真宗继位为帝,把刘娥接入了宫中,此时刘娥已经三十岁了。在1012年刘娥才得以升为德妃,在这一年,宋真宗当时确实想要立刘娥为皇后,但是受到了朝廷大臣的反对,宰相王旦、向敏中、寇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刘娥出生卑微,不能被立为皇后。状元李迪连续上书宋真宗反对,副宰相赵安仁甚至提出应该立出生名家的沈才人为皇后。
但宋真宗以刘娥有儿子为理由,立刘娥为皇后,母以子贵,名正言顺。当然这孩子不可能是刘娥的生出来的,毕竟此时的刘娥已经40多岁,孩子是在1010年由刘娥身边的侍女李氏所生。李氏自入宫后就是刘娥的侍女,宋真宗临行刘娥居所时,李氏被刘娥指定给宋真宗侍寝,李氏因此生出一子,这就是宋仁宗。
但是李氏是刘娥的侍女,地位卑下,她所生的儿子自然被德妃刘娥抱养,李氏也不敢、也不可能有所想法。而且李氏本人寡言少语,这也是刘娥认为她不多话,才让李氏侍寝宋真宗的原因。所以刘娥把宋仁宗抱养,根本就没有什么抢夺之意,更不需要“狸猫换太子”的举动。刘娥抱养之后,把宋仁宗交给杨淑妃养育。
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品位也很低下,在宋真宗快去世的时候,不过也是二品婉仪,宋仁宗即位后才封为顺容,她一直在守陵,在去世前才封为宸妃。李氏去世后刘娥本来想用宫人的礼节安葬李氏,但是被吕夷简劝谏,最后改用皇后礼节安葬。
在宋真宗驾崩时,遗诏传令军国大事由太后刘娥处理。于是刘娥在宋仁宗继位后掌握了宋朝的朝政,在刘娥去世之前,她一直是宋朝实际决策者。
如果把演义和历史相互比对,就会发现历史远远比演义精彩的多。如果你不喜欢刘娥,会觉得宋仁宗和李氏都很憋屈,只是历史有时候不会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自有它运行的规律。
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所谓狸猫换太子,是根据宋仁宗生母争议所衍生的文学典故。
故事是发生在宋真宗后宫中,真宗第二任皇后郭氏去世,宠妃刘氏与妃嫔李氏同时有孕,谁能先生下皇子,就有很大机会成为皇后。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妃买通了李妃身边的人,在其生产时,用狸猫换走了李妃所生下来的皇子。李妃因诞下妖孽,被打入冷宫,皇子因宫人心软逃过一劫,送到了八贤王处抚养。刘妃则生下皇子,晋封皇后,不过,刘皇后所生的皇子夭折,真宗无子继承皇位。而李妃所生的皇子阴差阳错下,成为了继承人,登上皇位,与生母李妃相认。而已贵为太后的刘妃,因事情败露,选择了自尽结束这一切。
从“狸猫换太子”这个典故背景来说,刘妃无疑是主谋,为了自己的利益,残害妃嫔,连襁褓中的婴孩也不放过,可谓是心肠歹毒。但历史中的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却并非如此。宋仁宗赵祯确实并非刘氏亲子,而是身边的宫女李氏所生,然而李氏生下赵祯后,却由宋真宗做主记在刘氏名下,而刘氏也因此得以晋封皇后,即章献明肃皇后。
章献明肃皇后也没有亏待赵祯生母李氏,李氏被封为县君,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被封为才人。在真宗一朝,李氏最高位份为婉仪。之后仁宗即位,刘太后晋封她为顺容。之后李氏病重时,被晋封为宸妃,在赵祯知道自己身份后,同时追封为皇太后,改谥章懿皇后。
李氏没能获封高位,也无法与亲生儿子相认,自然有刻意为之的部分,但仍有获得封赏,并没有像“狸猫换太子”中那般凄惨。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狸猫换太子本来就是戏剧,真实的明朝章献皇后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噩。戏剧中的狸猫换太子确实演的就是她。不过她不是那样的。她可真宗情投意合把仁宗小时候她扶持仁宗。没有做过对不起宋朝的事。史上评价很高的皇后。至于她和前夫有没有不正当关系。这个没人知道。总体是和好皇后。仁宗亲生母亲也没有被她欺负,她给仁宗母亲下葬用的是皇后的路道走的,因为听到别人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仁宗知道自己不是亲母下场不好。所以对仁宗亲母的葬礼给足厚葬。总体刘娥好皇后
章献明肃皇后是“狸猫换太子”案的主谋吗?
《狸猫换太子》,是《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
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后经后世改编成不同的版本,包括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歌仔戏。
在现代又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银屏,几乎无人不知。
那么,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任皇帝,宋真宗第六子。
天禧二年(1018年)九月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改元天圣,时年十三岁,由太后刘氏垂帘听政。
十一年后,刘太后病逝,赵祯开始亲政。
宋仁宗赵祯性格温厚仁弱,在位时期,对外战争长期处于劣势。
为改善弊政,宋仁宗启用了一大批治世能臣,使得北宋逐步繁荣稳定,算得上一代有作为的皇帝。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民间有“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宋真宗晚年时,后宫的刘氏、李氏同时怀孕。
刘氏为了能当上皇后,与内监郭槐合谋,偷走了李氏生下的皇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
结果,李氏被打入冷宫,刘氏顺利当上了皇后,但她生的皇子却夭折了,刘皇后瞒天过海,李氏的儿子赵祯就成了她的儿子,不久立为太子。
宋真宗死后,赵祯即位,即宋仁宗。
后来,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之下,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与早已双目失明的母亲李氏相认。
皇太后刘氏畏罪自缢身亡。
历史真相如何呢?
《宋史》记载:“母李宸妃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
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杭州人,李氏的祖父李延嗣曾担任吴越国金华县主簿。
李氏最初入宫的时候,是皇帝宠妃刘美人的侍女,庄重寡言。
某一日,宋真宗令李氏侍寝,不久怀孕。
在一次和皇帝登台阶的时候,李氏头上的玉钗坠落,她感到很不吉利。
当时宋真宗在心中暗暗占卜,如果玉钗没有破碎,就会生男孩。
于是命左右取回玉钗,结果没有破损。
宋真宗大喜,等到李氏生下皇子之后,晋封为崇阳县君。
李氏后来又生了一个皇女,受封才人,不久升为婉仪。
李氏生下的皇子赵祯还在襁褓之中,就被刘美人抱走了,由杨淑妃喂养,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的皇子。
这是得到皇帝默许的。
刘美人晋封为德妃,不久册封为皇后。
可怜李氏自生下儿子那天开始,就没看过儿子一眼。
宋仁宗即位后,刘氏升格为皇太后,养母杨氏为太妃。
李宸妃等前朝嫔妃被迁往真宗陵墓守陵。
皇宫的人都畏惧刘太后,没有人敢向宋仁宗说出真相,一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前,宋仁宗始终不知道自己是李氏所生。
明道元年(1032年),即刘太后去世的前一年,李宸妃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刘太后感觉愧对李宸妃,于是将其以皇后的礼仪厚葬。
刘太后死后,杨氏晋封为太后。
从前对刘太后不满的燕王赵元俨举报,说出皇帝生母是李氏的真相,并称李氏是被刘太后害死的。
宋仁宗大为惊骇,于是向杨太后求证,杨太后只好如实相告。
宋仁宗痛哭不止,下诏追尊生母李氏为皇太后,提拔舅舅李用和为侍中,同时派人打开母亲的棺椁,结果李氏有水银的保护,面容安详端庄,丝毫没有被伤害的痕迹,而且“冠服如皇太后”。
宋仁宗大为感慨:“人言其可信哉!”
随即将刘太后厚葬于永定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