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满清初期,集团内部相当团结。因为他们自知实力弱小,如果不抱团取暖,根本就不可能以20万人的体量,统治大明朝1亿人的规模。
可见团结显得多么重要。当南明为了谁当皇帝,内部厮杀的时候。人家多尔衮和豪格宣布同时放弃皇位,将小顺治立为皇帝,这就是识大局的体现。活该多尔衮能够带清兵入关,毕竟他们是团结的一帮人。
反观南明这边,左良玉和四镇军阀互怼,朱聿键和朱以海不对付,郑成功和李定国不愿合作,绍武帝和永历帝大打出手。一帮乌合之众,根本就跟团结的满清八旗无法抗衡。
鳌拜也是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所以他知道满清内部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够越来越强大。如果为了个人的私利,在康熙初年鳌拜自立的话,那不光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包括准噶尔那边的人全部都会起来闹事,就连满清内部也会容不下他,到时候得不偿失。
鳌拜只是专权,并没有篡位的意思。从任何史料上,我们都看不到鳌拜有篡位的心思。他肯定是《资治通鉴》看多了,知道专权应该怎么做。
当年汉武帝挂之前,曾经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这四个人里就霍光最有本事。
所以霍光便想着专权,可是其他三个人岂不就是障碍?金日磾早就去世了,所以不影响霍光专权,至于上官桀和桑弘羊,都被霍光给收拾了。从此以后霍光成了西汉说一不二的人,就连汉宣帝对他都是唯唯诺诺。
索尼故不慊苏克萨哈,顾见鼇拜势日张,与苏克萨哈不相容,内怵;又念年已老,多病,康熙六年三月,遂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鼇拜共为奏请上亲政。上未即允,而诏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并世袭,索尼辞,不许。六月,卒,谥文忠,赐祭葬有加礼。---《清史稿》
鳌拜看了这一段以后,觉得霍光跟自己的遭遇实在是太像了。顺治也搞了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以及遏必隆。
其中索尼和金日磾一样,都是年事已高,所以对鳌拜构不成威胁。剩下的苏克萨哈和鳌拜是亲家关系,这简直跟西汉历史一模一样,因为上官桀和霍光也是亲家关系。
结果霍光把上官桀给突突了,而鳌拜如法炮制地把苏克萨哈给突突了。遏必隆是个怂货,所以完全挡不住鳌拜专权之路。
因此索尼和苏克萨哈一死,鳌拜就成了清朝的霍光。恰好小皇帝康熙和汉昭帝刘弗陵一般年纪,他认为十分好控制,结果让他失望了,这小孩儿可不是一般的小孩儿。
由此可见,鳌拜压根就没有篡位的心思,至少在专权之前,并没有想过篡位。他就算有军权和政权,可是得不到满清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这件事他就办不成。
鳌拜还是有些顾及天下局势未定。鳌拜是什么人?满清王朝的开国功臣,他是皇太极的铁杆粉丝,当年为了让皇太极的儿子顺利登基,鳌拜甚至敢跟多尔衮对着干,差点打起来。
最终还是多尔衮选择了妥协,这个皇位多尔衮干不成,他也让豪格干不成,所以就找了顺治来做皇帝,大家都别争了。
此后他们便齐心协力地为满清开疆拓土,鳌拜的战功非常多,而且因为阻挠过多尔衮登基,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
鼇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鼇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馀生。有旨诘问,鼇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馀子六人、孙一人、兄弟子二人皆处斩,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皆斩:狱上,上不允。---《清史稿》
反观苏克萨哈其实是小人一个,这哥们原来是跟着多尔衮混的,结果多尔衮一死,他看风向不对,立刻带头举报多尔衮的是是非非,这种人的确该杀。
不得不说鳌拜是满清的英雄,被称之为巴图鲁。他亲自参与过平定天下的事情,因此他知道,就算是到了康熙初年,天下依旧没有牢牢掌握在满清手里。
南方的三藩王,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西北还有准噶尔汗国,那里早晚也得出事。弯弯的郑经也是个投机倒把的家伙,时刻等着机会。
此外民间还有大量反清的组织在秘密活动着,这个时候如果鳌拜篡位,那么势必会导致满清内部分崩离析。这样一来,汉人就又有机会翻身了。
鳌拜就算是为了满清的江山基业,他也不可能选择在这个时候篡位。至少等到这些事情都平息了,他才可能考虑篡位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他有生之年是不可能那么快就平息的。
鳌拜是真的不愿意做皇帝。那个时候多尔衮刚刚入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圈地。也就是说把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圈给自己做食邑,能圈多少,全看你的本事。
多尔衮自己带头这么干了,说明什么?说明多尔衮已经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了,哪有皇帝要圈地的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鳌拜也是一样,这家伙圈地是出了名的厉害,本来说好圈那些荒田,结果他带头圈人家良田,明摆着就是抢。
老百姓在自己的地盘上种地,日子虽然艰苦,但好歹有一分产业,可是鳌拜一来,他们不仅失去了产业,自己也沦为了给鳌拜种地的奴隶。
这种事情在清朝初期屡见不鲜,翻翻史料会发现触目惊心的一幕。不过从侧面也可以看得出,鳌拜没有篡位的心思,他要真的想做皇帝,那就该学谁大家知道吗?当然是王莽。
王莽这货在篡位之前,那叫一个孝顺恭敬谦和啊,简直就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以至于他篡位以后很长时间,听说他篡位的人打死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
显然鳌拜没有王莽这种小心思,他是武将出身,而且大大咧咧,勇冠三军。这种人你说他会篡位,那篡位的标准也太低了吧?
总结:鳌拜想学霍光,可康熙不是汉昭帝。康熙这小孩儿太厉害了,8岁登基以后,就开始跟着鳌拜等人学习阴谋诡计。长到16岁的时候,就把权倾朝野的鳌拜给突突了。
这政治水平,真的是千古罕见。你见过哪个未成年的小皇帝,能把权臣给扳倒的?基本上是没有的,因此鳌拜是真的看走了眼,他觉得自己可以成为霍光。没想到的是,汉昭帝远远比不上康熙。
参考资料:《清史稿》
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鳌拜手握四十万大军,还宁死?你快别扯了,长的和圣诞老人似的的鳌拜他要是敢吼一声:“俺要当皇帝!”他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鳌拜撑死了也就是玩个专权,造反这种事他还真就干不了,您以为他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事?
鳌拜说到底,也就是孝庄拿来给康熙当磨刀石的物件,要不然她也不会让康熙就凭着几个光膀子的布库少年就去抓鳌拜,而没有一丝反应了。整个过程就想开玩笑似的,前头一抓,后头鳌拜就完犊子了,连个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接下来咱把这事给大家伙分析分析,您就明白了。首先咱瞅瞅着局势。
当年顺治皇帝咣叽一下就这么崩了,太突然了,当然也有说是因为董鄂妃死了,顺治万念俱灰跑到五台山做起了大和尚。
这桥段在《鹿鼎记》当中就有体现,韦小宝还杵在顺治这大和尚的眼跟前做了好几天保镖。
这事其实就是野史中的记载,正史当中是没有,具体真像如何,咱也不清楚,总之顺治时代算是完了。
那么顺治死之后就给康熙留下四个辅佐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
说是辅佐大臣,其实相当于把皇权拆分成了四份,留给着四个人暂为保管,下了诏书,怎么怎么样,就相当是一份契约,他这先皇顺治做的保人,毕竟康熙还小吗?
那么当康熙长大之后,这契约就要终止,四份皇权收回来,交还给康熙。
所以整个朝堂瞅起来貌似权利最大的就是这四个人。
但这四个人一个个的心怀鬼胎,有感觉这玩意烫手的,典型的代表就是索尼,这老头子其实在四个辅佐大臣当中,他是老大。
因为这家伙不仅是个人精,在朝堂上的关系跟蜘蛛网一样。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开始在朝堂上做官,他的父亲和亲大爷不仅有功勋,而且在清朝官职的制定等等一系列的操作都有参与。
后来皇太极死了之后,索尼在多尔衮的治下管理六部,还和多尔衮不对付,您说说,现在又轮到给康熙做辅佐大臣。
您看看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时间,这都成朝堂万年青了。
再加上孝庄这根清朝的定海神针亲自指定他是四大辅臣之首,您就能知道这里边的分量。
结果这索尼一上去就感觉风向不对,做起了缩头乌龟,比那忍者神龟还能忍,让自己家里头的娃娃碰到鳌拜,一律认怂就成。
苏克萨哈而苏克萨哈这是一个打多尔衮阵营里头跳过来的跳梁小丑,因为检举多尔衮有功,这才被顺治高看两眼,再加上多尔衮的势力你说能一家伙干没了?不可能,这还的需要有人安抚,带头才成。
因为这一点,鳌拜最瞧不上眼的人就是苏克萨哈,所以逮住机会就欺负他,逮住机会就欺负他,这都不带漏空的。
之所以留这么一位在四大辅臣里头,就是为了在这里头埋根钉子,和康熙靠的近点。
毕竟别人不容,那就只能靠皇帝近了。
同样因为这一点,鳌拜很生气,因为你靠着皇帝近了,他鳌拜算那股子气啊。
最后这苏克萨哈就被鳌拜生生的给逼死了,他和他们家大儿子被分尸了,当然书上说是磔死,一个意思,其余的家里人全都被处斩。
这其实就是鳌拜在向康熙示威,你收回皇权试试,谁敢提这事,他就整死谁?
但这一步恰恰也是鳌拜最失败的一步,表面上看他是个胜利者,但说道根子上,他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家伙不是个东西,保不齐哪天这刀就的落在自己脑瓜上,毕竟鳌拜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没有一点顾忌,抢夺别人家的地盘,有啥便宜都想粘点。
接下来是遏必隆,这丫就是一根墙头草,那头风大就跟那头亲近。
这也成为了康熙最烦的一个人,没骨气还能活这么久,所以康熙拿回权利,就把这货踢到了大牢里头啃起了牢饭。
也得亏他有一个好女儿,嫁给了康熙,这好女儿虽然身上贴着遏必隆的标签,但康熙很喜欢,当然不完全因为长的漂亮,很有脑子的一个人。
所以遏必隆算是躲过了一劫。
接下来就是鳌拜。前边三个是这德性,那么鳌拜这人充其量就是一先锋的材料,眼光就没有那么远,弄个权啦,享受一下权利带来的快乐,这是他想要的事,至于当皇帝是不可能的。
题主说的四十万大军,你快拉倒吧,他是有调兵的权利,但这些个兵有多少听他跟着他一块造反的,那都是个未知数。
因为清朝那会的军事体制,八旗军权是落在八旗手里头的,而这八旗说道根子上那都是宗室带出来的。
宗室啊,都是姓爱新觉罗的,你一个外人要造爱新觉罗的反,您感觉他们会同意吗?
您再想想,当年多尔衮同样是宗室,而且势力您说大不大,但最后呢?上去了吗?还是顺治登基的!
原因是多尔衮是一家独大,但他压服不了其他联合起来的势力。
多尔衮都没有办到,仅仅走上了一个皇父摄政王的位置,他鳌拜何德何能?
而且您要知道,后来康熙决定拿回皇权的时候,是和索尼家的孙女联姻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索尼的势力和康熙捆绑到了一块。
而孝庄呢?她有两重身份,一重是宗室的代表的,毕竟是皇太后,定海神针那杵着呢?宗室里头不能保证全部吧,至少大多数会和孝庄站一块,毕竟孝庄的利益就是宗室的利益。
别忘了那个时间点上,是清朝的开国之初,您要说宗室是一帮子软蛋,俺是绝对不会信的,至少军队里头上上下下都会有他们的影子。
这也是俺说鳌拜控制不了军队造反的根本原因。
第二重身份孝庄是草原上的人,她本来就是科尔沁因为政治需求才嫁给的皇太极。
所以孝庄有着一个稳定的外援。
那么你动他孙子试试?他鳌拜敢蹦一个试试就试试的话吗?舌头会打结的。
这也是为什么孝庄就敢让康熙用几个布库少年去对付鳌拜,因为他们娘俩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就像套了一个不败光环一样。
最后就是康熙本身,他本身不仅代表着皇权,还代表着一帮子宗室的利益。
三方的势力,这么一搅和,鳌拜必败!
事情结束之后,鳌拜也就被关到了大牢里头吃牢饭而已,他的军功什么的都被儿子继承了,而且好好的活了下来,该打仗打仗,该吃饭吃饭,一点都不耽误。
您要知道康熙真要是把他当敌人,您感觉他能安心吃牢饭,给他一个免死禁锢?想多了吧!
反观另一个和鳌拜结盟的班布尔善,直接被处死了,原因只有一个,他的身份是宗室。
真正可以撼动康熙帝位的家伙反而是这个家伙,所以他被康熙直接弄死了,他的后代就成为了一帮子闲散宗室,糊弄个温饱,无爵无位,混个四品的俸禄等死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调动北方40万大军,但他虽专横跋扈,却始终没有推翻康熙,自立称帝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鳌拜忠于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鳌拜对清朝一直很忠心,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影视剧也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其实,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的,并且很早就跟皇太极并肩战斗,为清朝立下了很多战功,鳌拜跟皇太极结了很深厚的主仆感情,并且鳌拜对于皇太极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后来因为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然而鳌拜等人依然坚持要立皇子继承皇位,然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成为顺治帝,然而多尔衮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毅然决然的站在顺治帝那边,然而这个多尔衮一直在整鳌拜,当立功时并不赏他是经常的事情,没有过错也会罚他很是常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做,鳌拜一直忠于顺治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权欲膨胀,才会无视康熙的命令的。
2、鳌拜能调动四十万军队,但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鳌拜知道大清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鳌拜的40万驻军,名义上是鳌拜统领的,但是军权是来自皇帝的皇权,军队是听凭皇帝指挥的。鳌拜能调动40万大军不假,但是这40万大军是国家的军队,大清朝的军队,不是鳌拜的军队。鳌拜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大清朝给的。为了大清朝的安全,鳌拜可以调动这支军队。要让军队跟着鳌拜造反,军队就未必听他的。如果鼓动造反,鳌拜能调动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击。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3、鳌拜忌惮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针。孝庄太后,又被称为孝庄文皇后。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强。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从以下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劝降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二是平息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由于孝庄的幕后活动,最后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的炉火纯青。鳌拜只是一个武夫,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还是非常忌惮的。
4、其他辅政大臣对鳌拜的制约。顺治帝也是以幼龄登基,在登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权力都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阴影,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挑选忠心的大臣辅助幼主,但却不让一个人独自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这样,既辅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专权之害。他的这个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出现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是顺治帝经过深思熟虑挑选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黄旗人,为赫舍里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于常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为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对顺治帝极为忠心,时为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认为这个人立场坚定,值得信赖。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为叶赫那拉氏,父亲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所以,苏克萨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加之苏克萨哈为人精明干练,时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帝对于这个“表兄”,极为倚重,所以托孤于他。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为钮祜禄氏,外祖父也是努尔哈赤。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
鳌拜是镶黄旗人,为瓜尔佳氏,是大清朝开国五大老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
从上面四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都在开创清王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元老级人物。但是,他们都是异姓军功贵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爱新觉罗。他们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牵制宗室贵族的一举一动。其次,他们都隶属于上三旗,不仅显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贵,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牵制作用。再次,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是皇亲国戚。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内部,也有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顺治挑选这四个人,都是合理至极。对内,这四个人可以尽心辅助幼主;对外他们又手握重权。他们不属于皇室成员,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辅政,既少了专权的潜在危险因素,亦可相互监督。
5、鳌拜的对手是聪明的千古一帝——康熙。康熙自幼勤奋好学。从五岁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并且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亲自挂帅出征葛尔丹等伟大的历史功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对于武夫出身鳌拜来说,他根本就不是对手。
6、鳌拜只是专权,而不造反。一是居功自傲。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可以说是系出名门,青年即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在皮岛之战中身先士卒,一举拿下了皮岛这一战略要地。为此皇太极以首功晋爵鳌拜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随后在和明朝的作战中屡屡立有战功,在松锦会战中更是杀得明朝军队大败,因功升护军统领。在满清入关之后,鳌拜随军击败李自成大军,之后再击败大西政权是立下了头功,鳌拜虽然位于四大辅臣之末,但是功劳却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拟的。
二是孝庄太后的纵容。后期的鳌拜之所以敢对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庄的原因。他们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人都是纯粹的满清思想,即重满蒙抑制汉人。
也正是因为孝庄和鳌拜的意见一致的打击汉臣,才有了孝庄对鳌拜的信任。让鳌拜带头去打击汉臣和支持重用汉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长了鳌拜权势的上升,才有了鳌拜对康熙有恃无恐的呵斥。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鳌拜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写照。鳌拜虽无谋反之心,但作为当时独揽大权的权臣,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知道收敛,而嚣张跋扈,成了康熙亲政的绊脚石,激起圣怒,不得不杀,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虽说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但这也并不代表他是个谋逆的坏人,他只是不愿康熙主政,丢失自己的权力而已,当雍正当上皇帝后,便念鳌拜的一些功绩,将鳌拜的爵位给恢复了,还追封他为超武公。
不知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鳌拜?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看过电视剧的应该都有印象——鳌拜很能打,一把大胡子威猛的不行,年幼的康熙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秘密培养了一帮练摔跤的小孩儿,并成功在一次伏击之中擒住了鳌拜,随后将其治罪
历史上,一代权臣鳌拜就是这样被干掉的吗?嗯,你没看错——鳌拜的确是被这些少年擒住的,算是被康熙埋伏了一波。毕竟此时的鳌拜党羽遍布朝内外,如果贸然下令逮捕鳌拜,很有可能会逼的鳌拜造反,到时候谁赢谁输就不好说了!
一代权臣鳌拜,是如何从肱骨重臣变成权奸的?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并在顺治托孤后成为一代权臣,曾和多尔衮对抗、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鳌拜,是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的第三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由于出身将门,且年少时期便精通骑射,鳌拜曾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先后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是鳌拜的忠诚和善战,让他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也给了他,要知道之前的满洲第一勇士可是皇太极本人。随后,皇太极暴毙而亡,鳌拜又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保皇一派,他积极和权势滔天的多尔衮进行斡旋,最终完不辱使命,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成为新任皇帝。拥戴有功的鳌拜成为议政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鳌拜的权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并在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此时的鳌拜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
或许是在权力的巅峰很享受,鳌拜开始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满清朝廷内外皆是鳌拜的心腹,年少的康熙不甘被鳌拜钳制,于是密谋扳倒鳌拜。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重臣的支持下,康熙设计逮捕鳌拜并下狱论罪,最后,一代权臣鳌拜死于牢中。
一心忠于大清的鳌拜,为何在晚年之时开始专权跋扈作为顺治钦点的顾命大臣,以鳌拜为首的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位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反而是各怀鬼胎。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谓是德高望重;奈何其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的心理,在让他在很多事情上疏于过问。至于苏克萨哈,原本是正白旗出身,曾依附多尔衮。但是在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立刻倒戈,因此才受到顺治的重用,但也在四辅臣中有很高的地位,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且又属镶黄旗,所以跟鳌拜的关系不错。排名第四的鳌拜,虽然在四辅臣中排行末位,但由于其资格老、军功高,气势夺人不说,经常把其他三辅臣是耍的团团转。久而久之,擅权自重的鳌拜开始日益骄横,走上了专权的道路
且不说索尼年老,遏必隆无能,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按理说应该和鳌拜穿一条裤子的,可结果却是鳌拜经常打击苏克萨哈,要知道这俩人可是姻亲关系,作为儿女亲家的两个人,经常是明争暗斗,而鳌拜也时常打击苏克萨哈。最终,鳌拜因为想要打击苏克萨哈犯下大错,导致康熙下定决心除掉鳌拜,不过付出的代价,就是苏克萨哈的生命
年事已高的索尼率先死去,按照顺位荣登第一辅臣的苏克萨哈提出辞职,因为此时的康熙已经十四岁,按照祖制来说他应该亲政了,既然亲政辅臣自然要功成身退。老大都辞职了,老二老三自然也应该跟着一起辞职,可是此时的鳌拜却非常不满,因为他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可谓是给了康熙一招下马威
康熙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但此时的自己却毫无实权,虽然已经亲政,但大权仍然在鳌拜手中,只要他不自己辞职,自己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而鳌拜的表现也让康熙觉得害怕,气势汹汹的鳌拜,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以此要挟康熙,最终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遭到族诛。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决心要除掉这个人了
鳌拜是否想过要造反?他在被捕的前夕是否知情康熙要收拾他?此时的鳌拜,眼看除掉了苏克萨哈,康熙再无可依靠之人,便放松了警惕。身居宰相之职的鳌拜,党羽遍布超内外,在他看来康熙是不会妄动的,一旦有所行动,按照自己现在的权势,肯定能够快速解决——实在不行,搞一波宫廷政变玩玩,换个人当皇帝好了!或许鳌拜并没有这么想过,但是在他看来,康熙是无法扳倒他的
但是,康熙已经下定决心铲除鳌拜集团。深知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康熙也知道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所以,康熙决定不露声色,设计将其擒服,玩一招擒贼先擒王!一旦鳌拜被抓,其他人群龙无首,断然不敢造反逼宫
于是康熙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小皇帝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行动开始了!康熙先是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并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京师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准备一举将其擒服。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所以不以为奇,康熙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鳌拜到来之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眼见少年们卖命,康熙便开始布置逮捕鳌拜事宜。待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极力反抗的鳌拜,最终因为少年们的摔跤技巧过硬,且自己双拳难第四手,只能束手就擒。随后,鳌拜被下狱治罪,一代权奸就此落马
从鳌拜掌权至被捕,他始终没有机会动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兵马,且不说这四十万大军是否受他控制,单看康熙将其擒服的方式,就能看出来鳌拜当时的势力是有多强大,朝廷内外皆党羽的鳌拜,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擒的,所以说,他完全有能力领导一场政变或谋反,只是他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康熙五十二年,因念鳌拜曾作出的贡献,康熙下令恢复鳌拜名爵。到了雍正年间,又赐予鳌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由此可见,鳌拜虽然擅权,但也仍然不失为清朝功勋元老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提起鳌拜,你一定会想起“满洲第一勇士”之称,更会想起《鹿鼎记》中少年康熙斗败鳌拜那大快人心的场景。
然而,你是否有这疑问:鳌拜掌握着大清40万的军权,而康熙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皇帝,鳌拜为何不推翻康熙,自立为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蹊跷事儿。
(《鹿鼎记》,鳌拜剧照)
鳌拜一生戎马,扬名立万,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将门之后,做为马背上的后裔,鳌拜精通骑射。
青年时代就追随皇太极征战沙场。他曾主动请缨攻下了牵制清军入关支撑点的皮岛。皇太极闻之大喜,亲自到努尔哈赤墓前焚文祭告。鳌拜也因此被赐为“巴图鲁”(满语,勇士),晋爵三等男。
崇德六年,鳌拜在松山、锦州五战五捷,大败明军。这场战役是明朝大势东去的拐点,也是清军入关夺取统治核心的基础。鳌拜凭此一战,又被册封为一等男。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企图继承皇位,与皇太极之子豪格操戈相向。当时,鳌拜是镶黄旗护军统领,在这场争斗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鳌拜与拥护皇太极之子的朝臣不惜以武力相逼,迫使多尔衮放弃皇位争夺。
最终,在鳌拜的强硬拥护下,多尔衮为免内讧,勉强同意福临即位,即顺治帝。鳌拜又为顺治帝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即位后,鳌拜又先后铲除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鳌拜又因多次立功,被册封。
(鳌拜画像)
随即顺治帝因天花英年早逝,指定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并任命索尼,苏克哈萨,遏必隆,鳌拜为顾命大臣,由四人合力辅佐康熙。
虽说是“合力辅佐”,但是四人却各怀鬼胎。
索尼年老体衰,欲安度晚年,不想引火上身;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死后转投顺治帝,所以对康熙也是心猿意马;遏必隆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多附着于鳌拜。
当时,康熙也只有8岁,所以,整个朝廷其实就是被鳌拜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是,即便如此,鳌拜依旧没有废康熙而自立,为何?
(《康熙王朝》索尼剧照)
通过前面对鳌拜生平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原由。
一.鳌拜出身非爱新觉罗,篡位无法服众。虽然拥军40万,但是鳌拜也深知皇位并不是仅靠兵权就可以坐稳的。看看三国时的董卓,调大军进驻洛阳了,皇帝也被玩弄于股掌,为何他不能直接篡位?没人服他啊!
满朝文武,皇族,各地军队,不可能服非皇族篡位者。
曹操挟持了汉帝一生,也不篡位,到他儿子曹丕才篡位。司马懿穷尽三代,挟持曹魏皇室,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篡位。
对比一下,鳌拜能跟上面的那两个家族比?不服众后果是什么?
一旦鳌拜篡位,军队能不能指挥得动还另说,各地驻军直接进京勤王或者自立山头。
况且,那40万大军也不是说调进京就立马到的,大军调动,需要时间多少?牵动多少人的目光?而且,没有军令调动大军进京,等同谋反。鳌拜不会连这点脑子都没有。
一国之君不仅要精通文治武略,能处理错综复杂的朝中关系,更要治理天下,要让民心众望所归。
鳌拜深知自己只是一个马背上的军人,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是他所能理顺的。再加之,康熙即位后,鳌拜为了加固军权,先后巧立名目,剥夺其他大臣的权力。
(八旗兵)
苏克萨哈就是被鳌拜以莫须有的罪名,迫使康熙将其赐死的。所以,鳌拜在朝廷中并无太多亲信,政治根基不稳。
二.鳌拜没有胆量。虽然顺治和康熙继位时尚都年幼,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孝庄皇后。大玉儿孝庄皇后,经历了四朝皇帝,辅佐了三位帝王,后被雍正盛赞“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在一个男权社会,她能于多尔衮和众大臣中斡旋,助顺治继位,后又助力康熙顺利登基,并在朝事中对两个小皇帝进行各种辅佐,可见孝庄皇后的手腕。
孝庄皇后一方面笼络鳌拜,一方面又为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为妻,牵制鳌拜。所以,对于孝庄皇后,鳌拜是从内心畏惧的。
(《康熙王朝》孝庄皇后与康熙剧照)
三.鳌拜没有必要。鳌拜排除异己,党同伐异,逼迫康熙赐死苏克萨哈,并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感,况且,康熙继位时才8岁,多半也是受鳌拜左右。换言之,他已经跟一国之君无异,何须再推翻康熙?
(《鹿鼎记》康熙剧照)
四.鳌拜没有野心。鳌拜若是想争夺皇位,在皇太极驾崩之时,鳌拜作为护军统领完全可以倒戈相向,亦或,顺治刚继位时鳌拜也可以将其推翻,但是他都没有,反而全力辅佐,这说明,鳌拜根本就没有想做皇帝的野心。
五.鳌拜没有想到.康熙虽然年幼,但是却聪慧过人,且城府极深。他表面顺从于鳌拜,且天天沉迷于布库(满语,摔跤),实际却暗度陈仓,训练了一群衷心耿耿的小侍卫。
鳌拜一生征战沙场,根本没有把这些小侍卫放在眼里,以为就是小孩子的游戏。于是就出现了康熙廷前智捉鳌拜的情景。
(布库活捉鳌拜)
随后康熙亲自审问鳌拜,并处以死刑。鳌拜自知罪恶深重,但他企盼能免极刑。所以,当审问结束时,鳌拜对着康熙掀起衣服,露出了满身的伤痕——那是他为大清打江山时留下的印证。
康熙心生怜悯,免去了鳌拜的死刑,改为终身禁锢。这不难看出,康熙也深知鳌拜并无反叛之心。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艾米粒
鳌拜手握四十万兵马为什么不造反?
鳌拜,隶籍镶黄旗,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精于骑射,青年时便效力于八旗军中,作战勇猛,屡立大功。他曾追随清太宗皇太极攻伐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均有战绩。鳌拜还参加过皮岛之战、松锦会战等著名战役,每战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建奇功,被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地位显赫的重要人物。清军入关后,鳌拜的主要任务是追击农民军,他随靖远大将军阿济格跟在农民军身后穷追猛打,一举摧垮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又在西充之战中击溃张献忠的大西军主力,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清军射杀。西充之战结束后,基本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和南明反清势力。平定大顺 ,击破大西,鳌拜每战皆为先锋 ,实居首功。
鳌拜早年在关外与明军反复交锋,入关后与大顺、大西农民军浴血苦战,在数十次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为满清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清朝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之一。
鳌拜积功被晋封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顾盼自雄。皇太极死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争立,鳌拜麾下兵多将广,成为这场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在皇太极亲信鳌拜、索尼、谭泰等实权人物的坚持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这一方案最终为各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清世祖) 。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大臣后,党同伐异,擅权揽政。期间,鳌拜屡遭其打击、迫害,不仅被降职,还差一点丢了性命。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病逝(一说出家),年仅24岁,遗诏8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又遗命心腹内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辅臣佐理政务。
四大托孤之臣中除苏克萨哈隶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外,其余三位均属上三旗中之两黄旗,系顺治帝(清世祖)亲信。
辅政期间,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又手握四十万重兵,鳌拜常以气势压人。就这样,国权逐渐落入性格强势 、 骄横跋扈的鳌拜手中。鳌拜为专权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朝廷文武百官趋炎附势,纷纷依附到他的门下。鳌拜倚权横行,多次矫诏称旨(伪造皇帝诏旨),甚至当着幼帝玄烨的面发号施令,滥施淫威,震慑群臣。康熙六年(1667),14岁的玄烨亲政,苏克萨哈不满鳌拜擅权提出辞呈,遭鳌拜诬告而处以绞刑,自此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恣意妄为,根本不将年少的康熙放在眼里,俨然如太上皇一般。
鳌拜虽然擅权自重,日益骄横,但他毕竟只是个粗鄙武夫,又是三朝老臣,但表现前后迥异,虽手握40万镶黄旗精兵,但也只是想架空小皇帝玄烨,由自己专权,却从未想过推翻康熙由自己取而代之。
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加上皇太极对他有提携之恩,余威犹存 ,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得以继位的,所以他还能做到忠心无二,可康熙就不一样了。康熙亲政后,鳌拜是开国功臣、三朝元老,而且掌握辅政、统军大权,年幼的皇帝又不曾有恩于他,因此对康熙就不那么看得顺眼,态度也不那么恭顺了。当年阿济格也瞧不起顺治,私下里蔑称其为“孺子” ,情形与鳌拜蔑视康熙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是只敢在背后偷偷妄议顺治,可桀骜不驯的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对康熙的不屑、不敬之意。《清史稿》载,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康熙,也当着小康熙的面严厉训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穿黄袍,仅帽结与皇帝不同。假如鳌拜遇到末世或昏弱之君也便罢了,那些处于颓势或昏聩无能的皇帝们面对这权势煊赫的悍臣只能忍气吞声,徒叹无奈, 可当时满清入主中原不久,正处于上升态势,康熙年纪虽小,可绝非等闲之辈,背后又有阅历丰富、足智多谋的孝庄太后加持,鳌拜如此嚣张,迟早会出大事的。
苏克萨哈被鳌拜冤杀,使康熙忍无可忍,也使他和鳌拜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彼时,首辅索尼已经死去,苏克萨哈被杀,四辅臣中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有恃无恐,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手握重权的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然独霸朝堂,一点也没有归政予康熙的意思。据彼时在宫中的一位法籍传教士记载,康熙15、6岁时,四位摄政王大臣中最具势力的就是鳌拜,他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本属于皇帝的权威,因他势焰熏天,所有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虽无阴谋造反、取代爱新觉罗氏的野心,但待康熙如傀儡,已经对康熙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少的康熙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与襄助下,决意铲除尾大不掉的鳌拜集团。
玄烨绝不会甘心大权旁落,再做傀儡,于是假装和敬辞色,暗中却偷偷部属将鳌拜势力一网打尽。但彼时鳌拜的亲信党羽已经遍布庙堂内外,势力盘根错节,耳目众多,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激起大变。康熙虽然年少,却很有心计,他决定不露声色,密选一批身体强壮的宗亲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摔跤,角力)”为戏。鳌拜见了,误以为皇帝年少,胸无大志,整日沉迷游戏,定会荒废政事,不仅不以为意,心里反而很高兴。某日鳌拜患病不朝,康熙亲临其府邸探视,御前侍卫掀开炕席,发现席下藏有匕首,康熙为麻痹鳌拜,故意说:“刀不离身,乃满人旧俗,不足惊异”。鳌拜误判玄烨柔弱好操弄,心里益发坦然,对康熙不以为意,亦不做防范。 康熙八年(1669)五月,布库少年们一个个练得膀大腰圆,技艺纯熟,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用调虎离山之计,将鳌拜的心腹们分别派往各地办差,离开京城,又让自己的亲信索额图(索尼之子)等接管、掌控了京师卫戍大权。就这样,鳌拜即使有所察觉,想率先发难,也很难调动一兵一卒了。不久,鳌拜一日入朝议政,玄烨命布库少年,出其不意,蜂拥而上将措手不及的鳌拜制服、擒获 。又令心腹侍卫率禁卫军将鳌拜同党一网打尽,经议政王大臣审讯,给鳌拜定了13条大罪加30条小罪,按律当斩 。康熙念其百战功高,身上伤痕累累, 遂赦免其死罪,将他永远监禁,其党羽被诛戮殆尽。
因擒鳌拜得力于一群布库少年,戎马一生的宿将鳌拜竟栽在一群熊孩子手里, 颇具戏剧性,故称“童子之谋”。
鳌拜战功赫赫,历事三朝,辅佐幼主,也算得上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以善终,尽心辅佐年少的康熙,保全一世英名,但最后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被囚死禁所,亦属可叹可惜。客观地说,他只想做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却从未想当阴谋造反以取代曹魏的司马懿,所以至死也没有起过举兵造反 、推翻康熙的念头。
(插图源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