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乾隆皇帝本来有17个儿子,其中嘉庆只排名第15,怎么算也轮不到他来做接班人吧?前面14个都挂了吗?
你还别说,嘉庆前面的14个哥哥,基本上都挂了。乾隆在寻找接班人的时候,已经是85岁高龄了。年纪最大的儿子,要是活着也已经有68岁了。
乾隆85岁那年,他做了60年皇帝。他的17个儿子当中,有13个已经被他给熬死了。其中还活着的4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就算这4个活着的儿子里,嘉庆也只是排行老三。前面俩哥哥永璇和永瑆怎么就无法继承皇位呢?乾隆当然有自己的考虑。
做乾隆的太子有毒,当一个挂一个。乾隆皇帝老婆多,儿子也多。因此他刚登基的时候,便延续了秘密立储的方法,偷偷地把嫡次子永琏立为太子,结果永琏九岁就挂了。
随后乾隆又偷偷地改立皇七子永琮为太子,结果永琮两岁的时候感染天花挂了。这太子之位是不是有毒?还是说乾隆命太硬,这些儿子扛不住?
此后乾隆到了63岁的时候,才再次秘密立储。这段时间乾隆自己也在反思,他不愿意立继承人也是有原因的。
为了儿子好养活,他甚至把几个儿子过继给了其他宗室作为嗣子。这就好比是备胎一样,如果乾隆身边的儿子都挂了,那这几个备胎还能回来继承大位。
很多人就不理解这件事,因为乾隆的儿子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了,自己儿子都不够用,为啥还要过继给别人呢?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叫降低风险。
此后虽然没有立太子,可是儿子们还是陆续挂了,乾隆心里也不是滋味。总不能一拳把自己给打死吧?自己活这么大岁数,难道还有罪不成?
在63岁的时候,他重提立储的事情,当时皇十二子永璂还活着,所以加上前面那4位,一共是5位皇子有竞争资格。
乾隆这个时候又看上了永璂,再怎么说永璂也是他的嫡子,他的母亲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小燕子里的那个皇后。虽然后来跟乾隆关系不好了,可是皇后的地位依旧没有丧失,因此永璂也是有竞争资格的。
可惜没两年功夫,永璂也挂了,这下子乾隆彻底焦急起来了。做他的接班人有那么难吗?为什么一个个接二连三地提前下岗?
剩下4个皇子里,也就嘉庆稍微凑合一点。皇八子永璇,这是一个什么货色呢?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个街溜子。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正经事一个不干。而且做事马大哈,各种得罪人。
乾隆老爷子就算是老糊涂了,也不可能忘记自己这个儿子的那种德行,所以怎么也不可能选择他来继承皇位。
皇十一子永瑆,人才一个。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书法造诣高到什么程度呢?和刘墉、翁方纲、铁保这三个人并称为清朝中期的四大书家。
按理说这种人才,年纪又比永琰大,应该有资格继承皇位吧?但是他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喜欢骑射,就喜欢汉儒的文人风范。这一点乾隆非常讨厌。因此乾隆也不会挑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皇子。
皇十七子永璘,岁数太小了。1766年出生的,乾隆63岁的时候,永璘才8岁大,所以压根就没有竞选资格。
因此,这几个儿子一比较下来,还是皇十五子永琰靠谱一点。毕竟他做事沉稳,为人实在,对乾隆也比较孝顺。
而且永琰的岁数也正当时,不老不少,是最合适的守成之君。乾隆皇帝在没得选的情况下,最终选定了永琰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嘉庆的确平庸,可乾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康熙皇帝很牛,他生了那么多儿子都是心眼很多的,九龙夺嫡差点把康熙搞得没法善终。乾隆的运气不知道怎么说,是好还是不好呢?
乾隆的儿子们一个个都缺心眼,没有哪一个有康熙那帮儿子的水平。可以说没人为了储君的位置各种排兵布阵。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举行内禅,上侍高宗遍礼于堂子、奉先殿、寿皇殿。高宗御太和殿,授玺。上即位,尊高宗为太上皇帝,训政。颁诏天下,赐宴宗籓。庚戌,立皇后喜塔拉氏。宁寿宫举行千叟宴,太上皇帝莅焉。九十以上者,召至御座,赐卮酒如故事。辛酉,祈谷于上帝。癸亥,上奉太上皇帝赐廷臣宴于正大光明殿。---《清史稿》
就算是后来被选中的嘉庆皇帝,其实他也是因为平日里规矩老实,才被乾隆选中的。靠他自己的努力,压根就不可能夺取帝位。
这就预示着其实清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因为没有比较优秀的继承人,而且往后是一代不如一代,选择上有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嘉庆选道光,不选他其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道光选咸丰,那就完全是瞎选了,有个好好的鬼子六奕䜣不选,偏偏选这么个没出息的咸丰。
咸丰再选同治,那是因为他没得选,浪荡一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同治连选的机会都没有就挂了,只好让光绪继位。光绪也没儿子,只好让宣统继位,宣统后来还是没儿子。
所以说从乾隆选嘉庆开始,其实就已经预示着清朝逐渐要灭亡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是选其他儿子,说不定灭亡的速度更快。
比如说吃喝玩乐的永璇肯定是个败家子,舞文弄墨的永瑆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宋徽宗。至于年幼的永璘,他登基的话估计会培养出下一个王莽。
总结:嘉庆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乾隆到了晚年,其实最喜欢的就是嘉庆的母亲,当时的令贵妃,也就是电视里的魏璎珞。令贵妃在乾隆晚年独宠后宫,而且给乾隆生了4个儿子,其中有2个是长大成人的,便是永琰和永璘。
乾隆晚年不立皇后,令贵妃作为皇贵妃,那就是后宫之主。所以她的儿子,也算得上是乾隆的嫡子。子以母贵,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难怪乾隆会选永琰继承皇位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这说得好像乾隆其他儿子都比嘉庆优秀似的,嘉庆相对比父辈乾隆、祖父辈雍正甚至曾祖父辈康熙确实显得平庸至极,但其实嘉庆在乾隆的这些儿子中还算是非常优秀的佼佼者,乾隆诸子中以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最为优秀,其他儿子不是早丧就是夭折或者是平庸的比嘉庆还差,下面就来说一说乾隆这些儿子与嘉庆相对比,就能知道为什么乾隆要选择嘉庆了。
乾隆的儿子虽然不少,但质量并不好乾隆确实是有17个儿子,但是这17个儿子中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10个儿子,由于乾隆活的寿命比较长,活了89岁,所以他这10个儿子中绝大多数都没熬过他,死在乾隆后面的只有4个儿子,分别是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十七子永璘。
乾隆的儿子虽然不少,但活过乾隆的很少,而且整体质量并不高,相比于康熙的儿子们九子夺嫡,很多儿子都很有能力还很有野心,乾隆的儿子们就相对比较平庸且能安分守己了。
就像乾隆的皇长子永璜,为人既平庸寿命还又短,永璜是乾隆的皇长子,生母是哲悯皇贵妃,他的生母其实之前只是乾隆在宝亲王时代的庶福晋,地位很低下,而且去世的还很早,在乾隆继位前就去世了,不过由于为乾隆生育了皇长子,所以乾隆在继位后追谥她为哲悯皇贵妃。
永璜为人平庸,且还不是嫡长子,所以乾隆继位之后并没有考虑过立他为继承人,乾隆继位后原配富察皇后为乾隆生下皇次子永琏,因此乾隆继位之后就秘密册立了皇次子永琏为继承人,但可惜永琏夭折了,不过即便如此乾隆也从没考虑过册立长子永璜为继承人,主要在于永璜当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能力不突出,为人也比较庸庸碌碌,所以乾隆压根就没考虑过立这个长子为继承人。
而且永璜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在富察皇后去世时,永璜因为表现的不够悲伤,被乾隆连踹带骂了一顿,从这之后永璜心理有了阴影,为此还罹患了抑郁症,不久之后就因此去世,年仅22岁,可见永璜为人既平庸心理素质又差寿命还短。
平庸又短命的永璜对老爹乾隆最大的贡献就是他让乾隆见到了五世同堂,乾隆在嘉庆三年(1798年)为永璜的长曾孙载锡举行了大婚,乾隆本打算能活到见到载锡生下溥字辈的长来孙,结果第二年乾隆就去世了,载锡在乾隆去世四年后生下了年纪最大的溥字辈的孩子溥庆,而乾隆长房这一支溥庆比清末帝溥仪大了整整103岁,乾隆如果多活四年就能见到溥字辈长来孙了。
乾隆的17个儿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向永璜这样既平庸又短命,当然,也有又平庸又长寿的儿子,那就是他的皇八子永璇。
永璇生母是乾隆的嘉妃,永璇自幼为人就十分轻浮没有正行,轻佻浮躁且做事还不得人心,在朝廷内外名声很差,所以自幼就不被乾隆所喜爱。
但永璇有一点好,他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材料,所以他从来对皇位都没有染指之心,他曾经在酒后对人说过:皇帝又苦又累哪是人干的活,哪如像我这样做一个富贵王爷逍遥快活。
当然,这话也很可能是永璇身处最是无情的帝王之家,为了寻求自保所说的话语,就好像乾隆的弟弟荒唐王爷弘昼也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乾隆的弟弟弘昼外表虽然糊涂荒唐,但实际非常有才华,善书法,工诗文,在文学和艺术造诣上都很深厚。但是永璇可就不一样了,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成就,除了能喝酒之外,其余别无所长,在政治上更是一塌糊涂,乾隆去世嘉庆亲政之后,嘉庆本想重用这个没有野心的哥哥,结果永璇除了在帮助嘉庆清除和珅党羽方面没办错事,在他方面基本都是办的一塌糊涂,于是嘉庆也就不敢再用这位哥哥了,绝大多数时期永璇都是如他自己所愿是一个闲散富贵王爷。
不过永璇寿命非常长,在这方面他绝对是继承了老爹乾隆的长寿基因,永璇一直活到了道光十二年(1832年)才去世,享年87岁,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
因此来说乾隆的这些儿子大多都是像永璜和永璇这样平庸且甘愿做一个富贵王爷,所以乾隆的儿子虽多质量却并不高,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个好的结果,那就是乾隆这些儿子们大多数因为平庸,所以没有野心,也因此避免了像康熙朝九子夺嫡那般为了争夺皇位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
也许乾隆是吸取了父辈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的悲剧,所以他没有刻意去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这些儿子。纵观历史,但凡皇子们都非常优秀卓越,那势必会造成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的悲剧,所以乾隆的儿子们过于平庸倒也避免了手足相残的悲剧上演。
在乾隆心目中嫡庶观念很强乾隆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君主,在他心目中嫡庶观念很强,所以他选择继承人必须要从嫡子这方面考虑。
乾隆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采用秘密立储的方法将嘉庆的名字立在了密旨中,但是在此之前乾隆曾经两次秘密立储,两次所立的儿子都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也就是嫡子。
乾隆在秘密册立嘉庆之前曾经先后册立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为皇位继承人,很可惜的是永琏在9岁夭折,永琮2岁夭折。
乾隆自继位之后,就有感于清朝入关之后连他自己在内的四代帝王都是庶出,而自幼受儒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嫡庶观念很强的乾隆就决意要从自己这开始册立嫡子为继承人。
所以乾隆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是比较注重继承人生母的身份地位,这回再看乾隆三十八年秘密册立嘉庆时还有几位皇子和这些皇子生母。
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时,乾隆还活着的儿子有七位,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五子颙琰、十七子永璘。
这七人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早就被乾隆过继给了两位叔叔胤祹和胤禧为孙子,继承了胤祹和胤禧的爵位,两人也就自动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
剩下的五子中,这其中皇八子永璇和十一子永瑆以及皇四子永珹是同母兄弟,都是乾隆所宠爱的淑嘉皇贵妃所生。
这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是朝鲜投降后金时期的朝鲜族后裔,面容美丽,性格温柔,因此深得乾隆喜爱,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就已晋封为嘉贵妃,但很可惜她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如果嘉妃不是死的太早,按照她如此深得乾隆喜爱来看,当乾隆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失和之后,她很可能替代那拉氏成为乾隆后宫中的实际掌控者。
嘉妃的三个儿子,永珹虽然被过继,永璇又不成器,不过永瑆还是非常有才华,是嘉庆皇位继承人方面最有力的竞争者,也因为嘉妃早早去世,而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得到乾隆喜爱,所以永瑆在这方面就被嘉庆比了下去。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按照嫡庶关系来说永璂应该算是乾隆的嫡子了,但乾隆继后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与乾隆闹翻,导致了帝后失和,乾隆对那拉氏非常生气和厌恶,也由此十分憎恶永璂。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那拉氏去世时,乾隆没有给她上皇后的谥号,命人以皇贵妃礼将其安葬,但实际葬礼极为简陋,葬礼所用费用还不及一个七品县令出殡的费用,而且那拉氏死后也没有被葬进乾隆帝陵,所以虽然那拉氏生前没有被乾隆废去皇后尊号,实际上是不废而废。
也因此永璂不可能成为乾隆继承人的考虑人选,永璂也很悲催,因为父亲不疼爱,母亲还死的早,所以在乾隆这次秘密立处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24岁。
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和十七子永璘是同母兄弟,他们的母亲都是令妃魏佳氏,令妃也是深得乾隆喜爱,在嘉妃去世后不久就被晋封为令贵妃,从此深得乾隆宠爱。
在乾隆继后那拉氏与乾隆失和被不废而废之后,令妃更是从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按照清宫规矩皇后在世,一般皇帝都不会册立仅次于皇后的副后皇贵妃,但乾隆与那拉氏已经失和,所以乾隆不顾那拉氏在世,就册封了令妃为皇贵妃,并且命令妃权摄六宫事务,实际上那拉氏虽然还活着,还有皇后尊号,但她已经失去了皇后的权力,皇后权力在当时已经被移交到了令妃手中。
因此令妃当时虽然没有得到皇后尊号,但她实际上是当时的后宫之主,所以在乾隆心目中令妃就已经是皇后,而令妃的儿子在乾隆心目中就已经是嫡子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后来乾隆退位给嘉庆之后,他特意追封令妃为孝仪纯皇后。
因此在嫡庶观念很强的乾隆心目中,他既然在令妃生前已经把她当作皇后看待,那么他肯定会从令妃所生的孩子中选择作为皇位继承人,而令妃生的两个儿子就是嘉庆和老幺永璘。
永璘在当时年纪很小,所以不会被乾隆考虑立为继承人,而且永璘在长大之后也非常平庸,不过好在嘉庆比较疼爱小弟弟,在赐死和珅之后,嘉庆将和珅府赐给了永璘,并且将和珅的半数家产也赐给了永璘,其实相当于嘉庆和永璘哥俩平分了和珅的家产,因为和珅的另一半家产进了嘉庆的私人账户内务府,并不是被收缴到户部国库之中,所以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真的是嘉庆和弟弟永璘吃饱了,可不是大清国吃饱了。
乾隆其实还是有三个比较优秀的儿子其实除了嘉庆之外,乾隆还是有三位比较优秀的儿子,只不过三人各有各的原因或性格缺点,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罢了。
乾隆在17个儿子中最为喜爱和钟意的其实并不是嘉庆,而是皇五子永琪,也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男主角。
永琪生母是愉妃,他的生母家族地位并不高,愉妃最初只是贵人,因为生育了永琪而且永琪还很优秀,所以才被乾隆晋封为妃。
永琪是乾隆诸子之中最为优秀的儿子,文武双全,精通多种语言,还工于书画,在骑射武功方面还更胜于其父乾隆,最关键的是永琪为人还至诚至孝,能力强,人品好,这是乾隆最喜爱永琪的原因。
乾隆曾经居住于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当时殿内失火,诸皇子中只有永琪第一时间不畏艰险冲进火场背出了父亲乾隆,因此他也被乾隆认为是至诚至孝之子,可堪大任。乾隆曾经一度想打破嫡庶观念,册立永琪为皇位继承人,但很可惜永琪英年早逝了。
永琪年仅25岁就因病早逝,在病危前,乾隆为了给永琪冲喜,特意册封永琪为荣亲王,永琪也是乾隆诸子之中第一位获封王爵的儿子,而且荣亲王这个爵位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爵位。
当年顺治十分宠爱董鄂妃,当董鄂妃生下皇四子之后,顺治就想立为太子,但很可惜皇四子生下不久便即夭折,孩子夭折后顺治很伤心,坚持想追谥这个孩子为太子,不过遭到了母亲孝庄太后的反对,所以顺治只得追封这个孩子为荣亲王,因此自顺治之后,在清朝荣亲王这个爵位可不是随便封的爵位,这个爵位代表着和太子之位挂钩了。
所以一般皇帝不会轻易册封皇子为荣亲王,而乾隆册封永琪为荣亲王,就已经有了想册立其为继承人的想法,当时朝廷上下群臣也都看出了乾隆心思,知道永琪如果这场病好了,那未来皇位继承人肯定是他了,但是很可惜永琪最终还是没好过来去世了。
永琪早逝之后,乾隆十分悲痛,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很怀念永琪,在晚年他八十大寿的时候,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前来给乾隆祝寿,乾隆曾经对这位英国特使说过,诸子之中最爱皇五子永琪,可惜英年早逝,而最有趣的是,乾隆在和马嘎尔尼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当着已经被他秘密立为太子的嘉庆面说的。
乾隆为了永琪可以打破自己的嫡庶观念,这也说明了永琪非常优秀,而且还当着嘉庆面都毫不掩饰对永琪的喜爱,也说明了在乾隆心目中嘉庆和永琪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所以说如果不是永琪早逝,乾隆的皇位继承人还真可能不是嘉庆了。
乾隆还有另外一个皇六子永瑢也很优秀,永瑢善于文学,工诗画,在文学艺术造诣方面很深,永瑢也是《四库全书》主编之一,论起官位爵位还是总纂官纪晓岚的上级。乾隆晚年十分器重永瑢。
但永瑢自幼就被乾隆过继给了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为孙,所以永瑢早就承袭了胤禧的爵位,也就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而且永瑢最终也没活过父亲乾隆,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48岁的永瑢去世。
乾隆最优秀的三个儿子中永琪早逝,永瑢被过继出去,还剩下一位那就是一度对嘉庆继承皇位很有竞争的十一子永瑆。
永瑆生母是嘉妃,也十分得乾隆喜爱,永瑆本人与同母的两位哥哥永珹和永璇庸庸碌碌不一样,永瑆才华横溢,文才斐然,在政治上能力也还可以,所以他也十分得乾隆的喜爱,乾隆曾经一度在选择立永瑆还是嘉庆方面犹豫过。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永瑆和嘉庆都得到了乾隆极大的厚爱和极高的封爵,永瑆被封为成亲王,嘉庆被封为嘉亲王,在很长时间内,朝廷大臣们都在猜测乾隆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诏书中究竟选择的是谁,因为乾隆对永瑆和嘉庆都是十分喜爱,封爵和赏赐都差不多,所以大家都在猜测最终鹿死谁手,这个谜底直到乾隆退位才终于揭晓。
上面说过嘉妃早逝可能也影响到了乾隆没有选择永瑆,除了生母嘉妃早逝,永瑆最终败给嘉庆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问题。
永瑆太过于偏科,他只善于文学和书法,永瑆在书法成就很高,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四人并称“乾隆四大家”。
永瑆除了书法和文学,其他方面都很差,他不能骑马,拉不开弓,身体还非常文弱,而且他本人身上有着极其浓厚的儒生酸腐的性格,而且永瑆为人还有些类似于三国时代的曹植,为人自负才华,放荡不羁。
而清朝以武力立国,虽然后来崇尚文治,但同时也没丢掉武功,清朝的皇子大多在骑射方面不会太差,而永瑆则拖了皇子的后腿,再加上他身上浓厚的酸腐儒生的行为和放荡不羁的性格都让乾隆对他十分恼火。
乾隆曾经不止一次呵斥过永瑆,希望他能改正自身的缺点,但永瑆依旧故我。不过乾隆倒也十分欣赏永瑆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才华,所以内心虽对永瑆的缺点不满意,却也十分喜爱永瑆。
但是永瑆的这些缺点问题也都使得乾隆最终放弃了他而选择了嘉庆作为继承人。
因此乾隆虽然有三个很卓越优秀的儿子,但他们一个早逝,一个被过继出去,另外一个自身性格还存在很大问题,所以这都使得乾隆最终只能选择了嘉庆。
写在最后其实嘉庆在乾隆诸子之中并不算是平庸,相反倒是非常卓越的儿子,当然,这只能归结到乾隆的这些儿子整体都非常平庸,质量不好,所以嘉庆在矮子里拔高个显了出来。
其实嘉庆还是皇子时声望还是很高的,朝鲜的历史资料《朝鲜李氏王朝实录》曾经对嘉庆不吝赞誉: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
由此可以看出嘉庆并不是十分平庸,只是相对比他的父亲乾隆、祖父雍正、曾祖父康熙来说,在康雍乾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英明和有作为的明君之下,嘉庆才显得是那么庸庸碌碌,可以说先人太过于辉煌,而嘉庆没能延续这份辉煌,才让人觉得他如此平庸至极。
但其实也不怪嘉庆过于平庸,乾隆晚年清朝就已经由盛转衰,乾隆留给嘉庆有不少都是烂摊子,嘉庆平庸就在于他只肤浅的认识到祸乱江山的人是和珅,他把一切错误都归于和珅的身上,他以为除掉和珅就能重振大清的辉煌,实际上大清之衰败与和珅没有半毛钱关系,衰败的根本在于体制和思想。
嘉庆和乾隆一样也是一个保守的皇帝,他不具备革新意识和胆略,他只知“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遵循旧制,他已经习惯了照葫芦画瓢,所以他带领着中国错过了接受近代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机会,嘉庆的尴尬就在于他处在了古代与近代交替之际的门槛上,在这个交替之际,嘉庆毫无作为,最终摔在了门槛上,当然,他的儿子道光摔得更彻底。
因此嘉庆的平庸并不是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即便不是嘉庆继位,换成永琪或者永瑆继位,他们如果不具备先进的革新意识和胆略,也很难不让清朝走向衰败。所以说实际是嘉庆所处的时代局势造成了他的平庸。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但十多个儿子都比乾隆死得早。乾隆在选择皇位时,只有老十一,老八,老十七和老十五永琰。老八身体不好,是不能继承皇位的,老十七年龄还小,也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也难胜任皇位。老十一乾隆虽然喜欢,但老十一为人比较小气,也不适应做皇帝。最后只能选老十五永琰了,永琰为人比较老实,对乾隆言听计从,虽然实力平平,但能在他乾隆有生之年管理朝政,所以乾隆最后选择了老十五永琰继承了他的皇位。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大清朝建立以来,皇位传到乾隆时,没有一个皇帝是以嫡长子继位的,在乾隆看来这是个巨大的遗憾。因为立志事事要超越前人,所以乾隆在即位之初就暗下决心,“必欲以嫡长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
然而,天意却没有成全乾隆立嫡子的愿望,他一生钟爱的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乾隆次子永琏以及皇七子永琮)竟然都是一个命运,早夭!(永琏九岁夭亡,永琮未满两岁夭亡。)
连丧两个嫡子对乾隆的打击非常大,这直接导致在随后二十多年间,他没有再提及立储的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迫于压力,他才秘密立储。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不假,但到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时,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如果再加上乾隆三十一年前,出继给宗室亲王的皇四子、皇六子,理论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只剩下五个儿子。
按理说,两个嫡子早夭,皇长子永璜本该是机会大增的,怎奈乾隆立嫡不成,却把气都撒在了庶子身上,尤其是二十一岁的皇长子永璜和十七岁的皇三子永璋身上。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三十七岁的富察皇后病故在东巡的龙舟上。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中,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行礼时中规中矩,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乾隆因为连失嫡子、皇后,对这两个成年的庶子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富察皇后的梓宫(梓木做的棺材)刚运到通州时,乾隆就毫无由头地下了一道严旨,指责皇长子永璜在丧礼中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
富察皇后丧期刚满百日,乾隆又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责皇长子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皇三子“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痛责完,乾隆还杀气腾腾地挑明说,皇长子、皇三子对母后之死幸灾乐祸,有觊觎神器的野心,因此这二人绝不可能成为太子人选——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相杀,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因为这一番惊吓,皇长子永璜不久即染上重病,两年后忧惧而死。
除开这两个悲催的皇子,再来看看剩下那五个。
皇八子永璇是乾隆身边最年长的儿子,但他有两个致命伤,一个他身上有风流文人的轻浮,好书法,做事常常颠倒主次。有一次乾隆分派诸皇子去西郊黑龙潭祈雨,这家伙竟然趁此机会,不当差,野游去了,这一些让乾隆觉得他不是承继大统的料;另一个致命伤,永璇腿脚有毛病,没有帝王仪表。
因为这两点,乾隆四十四年,他彻底失去了竞争资格,乾隆给他封了个仪郡王了事。
皇十一子永瑆比他八哥更文艺,完全就是个只知道诗情画意,不知道天下大事的文弱之徒。另一点,这家伙怪脾气很多,而且时常闹吝啬的笑话。很显然,这样的儿子不可能入乾隆的法眼,因此也被淘汰掉了。
皇十二子永璂因为生母那拉皇后为乾隆所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皇储人选,因此可以直接忽略掉。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所有皇子中最不成器的,乾隆的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年纪稍长一点,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装去外城寻花问柳。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八旬万寿庆典前大封诸子,他的几个哥哥都封了王爵,他只封了个贝勒,这一幕足以说明乾隆从未考虑过他。
五个儿子,筛掉了四个,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
比起其他几个竞争兄弟,永琰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但绝对是缺点最少的那一个。
首先,永琰以勤学闻名,玩命读书的劲头很足;其次,在乾隆的严厉督导下,永琰十分孝顺,品行端淳,少年老成,这一点让乾隆几乎挑出毛病;再者,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危险的角色,稍有不慎,不是被废,便是被搞死,永琰在被秘密立储后,有一点很可贵,时刻谨小慎微,不折腾,不走样,这无疑让越来越老的乾隆对他越来越满意;最后,永琰是清朝历代帝王中长得最端正、最富贵的一位,这份帝王颜值给他加分不少。
综上所述,嘉庆得位并没有经过激烈严酷的竞争,他得在中庸,得在没毛病——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乾隆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五位君主,生于康熙五十年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病逝,由其父即位是为雍正,雍正十三年,雍正病故,由宝亲王弘历即位是为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平定西藏,清小大张叛乱,初登大宝勤政爱民,雷厉风行,后骄纵任性,好大喜功,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已经85岁了,为了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六十年,遂提前退位,那么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到了这个时候乾隆诸子皆早亡,那时候皇嗣继承人有三个,永璘,永瑆,永琰,乾隆不得以选择了永琰为继承人,是因为他秉性醇厚,相对其他儿子还算可以,自己活太长了,活活熬死自己的儿子,
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做皇帝?
乾隆帝是历史上罕见的长寿帝王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活到80岁以上的有六位,70岁以上的不超过二十位),也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而且作为一位强势的皇帝,他对权力一直把控的很严。
他之所以禅位给儿子,历史上认为源于他早年登基时立下的一个誓言。
乾隆帝最崇拜的大约就是其祖父康熙皇帝,而且康熙帝人生的最后一年里曾经把幼小的乾隆接到宫中亲自教育,乾隆对其祖父的崇拜超过乃父。
康熙帝也算是长寿帝王,活了69岁,虽然没到七十岁,但他幼年即位,皇帝当了61年。乾隆帝即位时正是人生的好年纪---25岁,盛年即位。
据传,他在继位时曾经焚香祷告上天期盼长寿,并发下誓言:如果蒙上天眷恋,自己如果能长寿,做皇帝60年后就传位后代,不敢超过圣祖爷爷康熙皇帝当皇帝的年份。
结果真如其所愿,他到了85岁精神还很好,他的不少儿子都没能熬过他,死在了他前头。
但立下的誓言不能违背,于是传位嘉庆帝。但在传位大典上,乾隆帝还是不舍得将玉玺交给嘉庆,经刘墉谏言才交给嘉庆,可见其对皇帝位子的不舍。
乾隆帝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名曰训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时,就明确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不仅如此,紫禁城还是用乾隆年号纪年,大员们的选用还是得他点头。嘉庆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权力操纵在乾隆的宠臣和珅手里。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历2月7日),乾隆帝逝世于养心殿,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才得以亲政。可以说乾隆帝专柄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过,即便是儿子也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