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晁错的内心很无奈啊,自己给汉景帝出了那么好的主意,结果汉景帝却把他给卖了。七国之乱的那帮诸侯王们,扬言要清君侧,诛晁错。结果傻不愣登的汉景帝就这么信了。

汉景帝天真地认为,这帮诸侯王的目标只是晁错而已,只要把晁错宰了,岂不就能够平息战乱?我泱泱大汉朝,为了天下安宁,每年都要送美女给匈奴人,这次为了天下安宁,杀一个晁错又算的了什么呢?

汉景帝为了讨好诸侯王们,果断把晁错给杀了。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人家压根就没有撤军的意思,这下子完了,不光没能平息战乱,还把名声搞臭了。汉景帝想死的心都有了。

后来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可是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的评价的确是不高的。毕竟他诛杀了忠心的臣子,所以连个庙号都没给他上。

晁错这哥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了。

晁错很有才华,所以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本事,常常跟时任太子的汉景帝有往来。等到汉景帝登基以后,那对晁错的宠爱,超过了所有的大臣。

这么一来当然会有人心生嫉妒,就连丞相申屠嘉都开始嫉妒晁错,曾经上报汉景帝,认为晁错曾经擅自凿开庙墙,应该处死。好在这个时候的晁错还不算太迟缓,成功化解了这次死亡危机。

不过由此可见,晁错这个人,锋芒太露,而且身边没多少人跟他关系好,这种人早晚是要出事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因为君子不党,小人却会结党营私。

此后晁错位列三公,被汉景帝提拔为御史大夫。成为三公以后,晁错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于是提出了一个旷世奇谈的建议,那就是削藩。

晁错认为,自从汉高帝刘邦分封天下以后,中央朝廷的统治力度越来越薄弱,所以必须要削藩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

结果晁错一回家就被他爸一顿暴打:你这臭小子,这是要灭了我们老晁家满门啊!人家姓刘的自己家的事情,你一个姓晁的下掺和什么?

可惜晁错不听父亲的额劝告,结果晁错的父亲以死相逼,打算喝农药。晁错还是不听,晁错的父亲一不小心就把农药喝了,把自己给弄死了,真够狠的。

别人不高兴,汉景帝别提多开心了。

晁错这家伙是铁了心要为国效忠了,当他提出削藩的建议时,满朝文武都为之哗然,谁都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蠢到这个地步。

谁不知道藩王的害处呢?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敢提?因为藩王手握实权,不是他们这些外姓的大臣能够对付的。

晁错非要跟这帮藩王斗一斗法,这无异于以卵击石。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大臣们,一个个明哲保身,既不肯得罪藩王,又不肯得罪汉景帝,大家都默不作声。

不说话就代表答应了,这是汉景帝的逻辑,所以汉景帝就这么下达了削藩令。削藩令一出,天下诸侯恨不得把晁错给生吞活剥了。

可是汉景帝很高兴啊,毕竟晁错的这个计划,可以给自己增加各种福利,以后买猪肉都敢论斤称了。

结果事情闹大发了,仅仅下达了十多天,这削藩令就起了作用,原来是以吴国、楚国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了叛乱。

汉景帝立刻就慌了,连忙把晁错喊到宫中来商量,结果晁错两手一摊:我也不会打仗啊,我就是个出谋划策的,要不陛下你御驾亲征好了。

汉景帝终于发现,原来晁错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所以就召见了晁错的死对头窦婴。窦婴是强烈反对削藩的,这回他算是抓到了晁错的小辫子。

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泰常,密装治行。---《汉书》

但是他多鸡贼啊,杀人这种事情怎么能自己动手呢?于是他像个没事儿人一样,向汉景帝推荐了袁盎。袁盎做过吴国的丞相,这是窦婴的理由。

其实这哥俩早就商量好了,一旦袁盎见到汉景帝,那晁错的死期可就不远了。毕竟窦婴早就想要弄死晁错了。

晁错被腰斩,七国之乱依旧没有平息。

袁盎按照商量好的,到了汉景帝跟前,就表示吴国这帮诸侯王,其实压根就不想造反。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封地,外加一条,诛杀晁错。

言下之意,那就是汉景帝撤销削藩令,并且把晁错给宰了,那么七国之乱自然就平息了。汉景帝恍然大悟,小脑袋瓜子居然就这么相信袁盎的话了。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把昔日最宠爱的大臣晁错给斩杀了,而且是腰斩,这算是非常惨烈的死法了。可是晁错不知道这件事,他当时还在家里喝茶。

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

汉景帝让人把晁错骗到宫中,在半道上路过长安东市的时候,晁错就被摁在了地上腰斩了。晁错到死都不知道,汉景帝为什么要诛杀他。要是知道是那个愚蠢的原因,非气活过来不可。

晁错死了以后,七国之乱还是没有平息。无奈之下,汉景帝只好御驾亲征,三个月后才平息了战乱。

总结:操之过急,一枝独秀,树敌过多,这是晁错必死的原因。

晁错的削藩令显然是对的,从任何角度我们都不能责怪晁错,可是行动太着急了,这是晁错的致命伤,毕竟削藩伤害的,是诸侯王的切身利益。

此外晁错这个人太跳,一直以来都是汉景帝最信任的大臣,这么一来势必会遭人嫉妒。因此晁错在朝中的敌人其实不少,朋友却没有几个。

这种有点才华就孤高自傲的人,其实在职场之中,是很难混迹下去的。因为君子不党,小人却常常结党营私。

参考资料:《汉书》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完整的表达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是西汉「七国之乱」的政治旗号。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终结一场战争,弃卒保帅并非灵丹妙药,实力才是王道。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公元前 155 年,汉景帝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及其政治特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此事遭到地方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于是以吴国,楚国为首的「七国之乱」正式爆发。七国联合反叛朝廷,其政治旗号便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弃卒保帅,腰斩晁错(汉景帝 刘启)

「七国之乱」刚爆发时,声势浩大。汉景帝采用晁错政敌袁盎的建议,准备诛杀晁错,以便使七国罢兵。

于是汉景帝派遣使者谎称要入朝议事,派车马来接晁错,晁错此时一无所知。行至东市时,方才宣读诏书,将晁错腰斩。皇帝就是这么任性,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晁错死后,七国自然不会退兵。但在大将周亚夫的率领下,三个月内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之所以诛杀晁错,一方面是期望七国罢兵的幻想,另一方面是让七国反叛没有理由,收获人心,其三是安抚其他没有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其四是团结朝中各重臣共同平叛。善于谋国,不善谋身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大臣,在汉景帝为太子时就跟随汉景帝。汉景帝即位后先拜为内史,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三公,汉景帝十分宠信。

晁错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治国策略。除了消藩,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主张积极防御,移民实边,开创了屯田戍边的先河。此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另外晁错还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其政论文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晁错为官时与朝中大臣多有不和,除了致其死地的袁盎,包括丞相申屠嘉,宗亲窦婴,太尉周亚夫等皆与其不和。削藩政策更是与整个地方诸侯王势如水火。

一代名臣,只善谋国不,善谋身。拳拳为国为民之心,让人感佩。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清君侧,诛晁错,讲的是汉景帝削藩和七国之乱时期的历史。

汉文帝时期,诸侯尾大不掉,当时天下四十多个郡,诸侯们的领地共二十余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诸侯王若是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压倒朝廷。所以,削藩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到底怎么削呢?一个叫贾谊的人向文帝给出了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什么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呢?

具体来讲,就是在原有的藩国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把一个大藩国分封为若干个小藩国。由于老藩王的儿子们都可以分到遗产,所以推行这项政策期间,大部分人不会反对,都会和皇帝站在一起。而等到藩国的封地一代一代的被这样分割下去,越分就越少后,诸侯们自然就没有能力反抗中央了。

用一句话解释,这就是后来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的框架原型。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贾谊的这套肉烂在锅里的办法是当时解决藩王问题的最佳途径。汉文帝后来凭此计策,成功的分化了齐国。把汉初的几国拆成了十几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个诸侯王的实力。(藩王总的地盘没变少,但人多了。而人一多,就不容易抱团)

不过汉文帝在位时,汉廷的很多制度还处在草创阶段,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处理。所以文帝在削藩这方面,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他把真正难啃的硬骨头,留给了儿子汉景帝。

汉景帝继位后,认为藩王尾大不掉,一定要剪除。并且,他也不赞同汉文帝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主张速战速决。所以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就采纳晁错之计,正式削藩。

晁错是何人,他为什么能说服汉景帝呢?这里就要先简单讲一下汉景帝和晁错的主张。

汉景帝小时候接受的思想,是汉文帝和窦太后灌输给他的黄老之道。但汉景帝对这套黄老之道,根本就听不就去,不以为然,从小就有叛逆心理,总想干大事。

晁错这个人呢,他表面上是服从黄老核心的指导思想,但骨子里却是儒家思维,主张等级制度,仁政有为。想通过等级制度把社会的各个群体进行分级,让各个等级的人各安天命。这样一来,统治者的统治就方便了。

汉景帝不喜欢黄老之道,主张“有为”。晁错提出的新时代儒家思维(与孔子不同)又强调等级,主张皇帝最大,藩王也不能威胁皇帝。他们两个人这一下,算是一拍即合,找到了共同语言。

一拍即合后,晁错对景帝说:先帝的削藩政策太缓,不妥,我建议还是要速战速决。

景帝反问他,怎么个速战速决法?

晁错答到:哪个藩王没点把柄?我们只要揪着他们的把柄,治他们的罪。趁机削掉他们的地盘,一次削一个郡,削上十几次,藩王的地盘自然就都是中央的了。

景帝一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于是便按照晁错的建议,连续对三个藩王下手。

第一个倒霉蛋是楚王。当时楚王来朝,晁错趁机检举揭发,说薄太后(景帝的奶奶)大丧期间,楚王刘戊偷偷乱搞男女关系,对太后大不敬,请求诛杀他。刘戊是景帝的族兄弟,当然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杀了。所以最后汉景帝就假模假样,赦免刘戊死罪,但借机削了楚国一个郡的封地。

第二个倒霉蛋是赵王。方法一样,套路也一模一样。最后赵国被削去一个郡。

第三个倒霉蛋是胶西王,经历一样的,最后胶西国被朝廷削去六个县的封地。

一开始,楚国被削时,诸侯王没在意,以为就是个意外,是楚王倒霉罢了。但当赵国和胶西国也被削后,诸侯们明白了。汉景帝这是要明抢啊!王爷位高权重,谁还能没点陈芝麻烂谷子的把柄?要是按景帝的搞法,那最后大家岂不是都要被中央缴械了。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小字辈的诸侯就把反击汉景帝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当时辈分最高,年岁最长,实力也最强的吴王刘濞的身上。

吴王刘濞是刘邦二哥刘喜的儿子,对于自己的二哥,刘邦是鄙视的,但对侄子刘濞,刘邦是器重的。所以刘邦平定异姓王后,他就把当年项羽起家的江东封给了刘濞。

按道理说,刘濞拿了叔叔的好处,他应该竭力保卫叔叔的基业才对。但可惜的是,因为一件事,让刘濞对汉景帝是恨之入骨,导致他很早就有了反意。

什么事呢?简单的说,就是景帝小时候,因为一些小事,居然用棋盘把刘濞的儿子刘贤活活得砸死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汉景帝是一个很冷血的人)。虽然事后刘濞没什么报复行动,但杀子之恨乃人生三大恨事之一,刘濞怎么可能轻易就淡忘?

所以当诸侯王纷纷看向刘濞时,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很直接的说——我们集体造反吧!

为了表示造反的诚意,刘濞分别与楚王、胶西王、赵王、淮南王等达成协议,表示事成之后与大家平分天下。

大家看到好处,也就纷纷和刘濞达成了私下协议。

诸侯王私下里搞鬼,汉景帝知道吗?

他当时还不知道。不仅他不知道,就连负责暗中监视诸侯王工作的晁错也不知道。

其实对于削藩的后果,大家心里都清楚。晁错的父亲就此还问过他:皇帝刚登基,你就这样大幅度的削藩,你不怕死吗?(藩王和皇帝都有血缘关系,你一个外姓人从中挑拨离间,就不怕到时候皇帝把你卖了吗?)

要按正常人的心里想法,当然怕了。皇帝连亲戚都下得去手,何况是外人?但晁错的性格一根筋,他表示不怕,一定要把这个事情继续下去。他父亲看着他,不想说什么,最后就自己喝毒药自杀了。

晁父之所以会如此,就因为他看破了皇家的那些烂事。晁错无非就是皇帝与藩王博弈的一颗棋子而已,能用你,当然也能弃用。他提前喝毒药自杀,起码还是全尸,等到日后被皇帝出卖,那就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晁错看不到这一点,继续对汉景帝建议,可以拿吴王刘濞下手了,先削他两个郡。汉景帝对此准奏。

刘濞当时早就做好造反准备了,所以当诏令传到吴国后,他直接就杀了吴国境内由中央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然后派人联合早就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

这一事件,就是“七国之乱”。

七国造反后,总共聚拢了80万人,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汉景帝听说消息后,他慌了,他不明白削藩给人削急眼了,咋还造反了呢?于是他就像个犯了错的熊孩子一样(当时26岁),没有去找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而是去找晁错商量对策。结果,晁错“不负众望”,果然提了一个很作死的方案:建议看景帝御驾亲征,他留守京城。

估计晁错是历史研究者,很是倾慕当年刘邦与萧何的那段君相搭配,干活不累,希望自己能像萧丞相那样在后方包办一大摊子,景帝能像刘邦那样,看谁不服就撸袖子自己亲自上。

不过他有些天真了。他并不是萧何,萧何从来不会指手画脚,只会默默地擦屁股。汉景帝也不是刘邦,他远不如他爷爷有气量。而且刘邦在韩信眼中,还是能带十万人的,而汉景帝生平只拿棋盘杀过人。让他御驾亲征去打仗,他怎么可能去呢?

所以汉景帝对晁错就很不满,他就又召见了一个叫袁盎的人。因为这个袁盎曾当担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想听听,他这个曾经在敌后工作的人是什么想法。结果就是因为这次召见,晁错的生命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袁盎,是晁错的政敌。

袁盎当时知道了这件事,就请求汉景帝先把左右旁人支走,然后他说:七国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

前面说了,汉景帝是很冷血的人,晁错只不过是他的棋子而已。他听完袁盎的话后,就封袁盎为太常,令他秘密出使吴国媾和。大约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和廷尉张欧,非常默契的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

此时的晁错还毫不知情。汉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突然停车,向晁错宣读皇帝诏书,当街腰斩尚穿着朝服的晁错。可怜晁错就这么一脸懵圈的被当街拦腰斩杀,场面血腥恐怖。

后来,晁家满门抄斩。当初晁父的猜测,一点也没有猜错。

晁错之死,既冤也不冤。

说他不冤,在于七国之乱是他挑起来的,自然也应该由他结束。你既然敢下手,也就应该有办法平这事。而他无法负责,他就只能以死谢天下。

说他冤,在于他是真的一心为公,纵观他的一生,算是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并没有为自己谋什么私利,他所想皆是为刘家天下。结果汉景帝居然把他给卖了。即便说他闯下了大祸,需要让他当替罪羊,他也不该是这是满门抄斩的凄凉死法。(在人情事故这方面,汉景帝还不如建文帝。起码朱允炆一直到失踪为止,都没有出卖自己的心腹黄子澄、方孝儒)

不过冤与不冤,都不重要了。因为晁错被满门抄斩后,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吴王刘濞知道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的道理,既然已经翻脸了,退回去,将来也是个死,所以他便直接自称东帝,根本就不见袁盎。跟汉景帝也摆明了态度:你必须退位!

汉景帝为此大骂了袁盎一顿。此时的他,又后悔诛杀晁错了。但是人已经杀了,砍掉的脑袋又哪里能接回去呢?

后悔一番后,汉景帝总算冷静了。他此时想到了汉文帝曾经遗嘱过自己,国家有难时一定用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

汉景帝接见周亚夫后,把大致情况给他说了一遍。周亚夫听完后,也把自己的用兵方针说了一遍。大致的说就是:汉军先占据荥阳这个战略要地,派人死守。周亚夫自率主力进击闹腾最大,也最有钱的吴楚,另派有力之军,侧击相对较弱赵齐。鉴于楚人骁勇善战,周亚夫建议,让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当这个肉盾。

周亚夫这个计划,从战略的层面上看,是上上选。他找准了天下的总枢纽荥阳,只要守住此处,先保证自己输不了,然后在梁军吸引吴楚主力后,自己再伺机而动。最后,汉朝也正是凭借此计划,平定了七国之乱。

不过这个计划,从政治的层面来说,是比较不正确。因为周亚夫和晁错一样,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他拿当皇帝的亲兄弟做挡箭牌,到时候无论胜败,他都会变成皇帝与藩王之间博弈的弃子。

别忘了,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的亲儿子。窦太后很喜欢刘武。

别忘了,汉景帝已经卖了晁错。他难道还会羞于再卖周亚夫?

这就好比,明知道天子御驾亲征,可以激发三军士气,但是绝大多数时刻下,没人敢这么跟皇帝建议。除非皇帝是像刘邦和李世民那种自己愿意御驾亲征的人。

当然,周亚夫的这个错误,是后话了。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刘邦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为了笼络人心、调动部属的工作积极性,曾分封了一些“王”,如韩信、英布等。因为些“王”非刘姓,史称为“异姓王”。

汉初,多位“异姓王”涉嫌谋反被刘邦剪除。刘邦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训,认为是没有皇族宗室掌握实权之故,又改封自己的子侄为王,这回的“王”都姓刘,史称“同姓王”。

至西汉第六位皇帝景帝刘启在位时,刘姓封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一些封国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威胁了中央集权,刘启很是头痛。

这时,御使大夫晁错进言削藩,削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军队、领土、百姓等,以巩固中央集权。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借一些诸侯王的过错削夺其封地。

至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时,吴王刘濞借机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叛军一时兵锋很盛,景帝刘启心生怯意为息兵罢战听从袁盎之计,决定牺牲晁错,以使七国出师无名,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吴王刘濞早有不臣之心,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并没有使他息兵罢战,反而认为刘启胆怯可欺。刘启这时才明白,“清君侧、诛晁错”只是七国叛乱了借口。

景帝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请诛晁镇,以清君侧“,是西汉宗室刘家七个诸侯王造反时喊的口号。“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初期。

“七王之乱“的带头大哥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大儿子,最初被封为沛侯。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时,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叛乱平定之后,刘濞被叔叔刘邦封为吴王,镇守统治江淮地区。

早在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就与长安的皇室结下梁子。起因是吴王的太子刘贤(当时诸侯的接班人也称太子),来长安城向皇上问安朝见,在与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发生了争执,刘贤的随员在旁边撮火儿,刘启发怒,抄起棋盘摔在刘贤脑袋上,一下把刘贤给砸死了。

文帝刘恒觉得很过意不去,派人护送刘贤的尸体,送回了吴国。刘濞自然又心疼又气愤,发恨说:“在长安死的,就埋在长安,送回来干什么!“又把儿子的尸体送回了长安。

之后,刘濞多年不去长安拜见皇上。

汉景帝即位后,看到诸侯国日益坐大,并且与中央矛盾越来越深,感到深深忧虑,就与御史大夫晁错谋划“削藩“,为此,晁错还制作了方案书,具体办法就是收回诸侯国的部分领地,归中央所有,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由此点燃了“七王之乱“的导火索。

先期,赵王刘遂被削去了河间郡,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当景帝下命令,要收回吴王的两个郡吴,炸了!

吴王刘濞与撺掇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公然造反。

七王打出口号“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他们要杀晁错,没敢说要把刘启怎么怎么着。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部由扬州北上,渡过淮河,与楚王的部队会师,杀向长安。吴楚联军兵强马壮,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攻城略地军事行动进展相当迅猛。

长安城的景帝有些肝儿颤,怕皇位和脑袋不保,为了平息叛乱,就杀了晁错。

然而,刘启的示弱示好,并没有换来反王们的同情,他们依旧向长安方向攻击前进。

刘启悔之不及,终于坚定起来,要彻底打败叛军。他派出大将周亚夫,率战将三十六名,奔赴前线。

在周亚夫和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合力打击下,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叛乱即被平定。

叛乱的主犯和从犯们都被杀,或自杀;只有胁从犯济北王刘志保住了命。

“七王之乱“最后的赢家应该是汉景帝刘启,王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朝廷的威信更高了,诸侯王们不敢呲毛了。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清君侧,意思就是清除君主身边的小人,杀晁错是吴王刘濞等反叛者打的旗号。公元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发动叛乱,企图推翻汉朝的统治,其中晁错就是这场混乱的“始作俑者”,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建言献策,受到重用

汉文帝年间,国家缺少精通《尚书》的人才。齐国有个伏生,精通尚书,但年龄太大,太常就派晁错去跟其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拜为太子舍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晁错就是个有心之人,他将习得的东西融会贯通,并结合汉朝本身上疏治国之策。

由于晁错博文强辩,受到太子刘启赏识,被称为太子身边的智囊。晁错上书文帝提出统兵作战重要的三个要素,其一要有地利,其二士兵要听从指挥,其三武器要精良,这才能事半功倍。

史料记载:

“陛下幸募民相徒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

对于边境的防备问题,晁错建议迁移百姓到边塞,平常种田,战时拿起武器作战,既减少了军队调动,提高了效率,还能节省粮食,汉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晁错提出了很多很多建设性意见,但要他命就是那条削藩建议。

建议削藩,引火烧身

晁错本就在太子府任职,深受汉景帝刘启信任,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多国家律令都是有晁错来定。

史料记载: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晁错在文帝时期,就提出过削藩的建议,文帝一心求稳,并没有被采纳。削藩对国对民都有好处,否则历代帝王也不会花大力气去削藩,但削藩需要严密的计划,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明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听从齐泰、黄子澄建议,着手开始削藩。由于做法太过急躁,操作生硬,直接导致朱棣起兵造反,于是四年战争开启,无数生灵涂炭。直到明朝,削藩也是件复杂且风险极大的事项,如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惹火烧身。

晁错提议削藩的目的是好的,国家强干弱枝才能政令畅通,而如果诸侯王权力太大,就很容易发生叛乱,只有削去诸侯的封地和权力,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刘邦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其实也是变相的削藩,只不过他的目的是剪除异姓王,让本家子弟去做藩王。权力会改变一个人,跟亲疏远近没有关系,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全是皇族子弟搞出来的。在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的权势日隆,藩王军政一把抓,加之晁错的一把火,让藩王们生出了不臣之心。

晁错上书的或许都是至理名言,但由于其太过特立独行,也得罪了不少人。晁错的内史府在太上庙中,门在东边出行不方便,晁错就命人在南院墙凿了个门。丞相知道后,将此事汇报给了景帝,说晁错擅自凿开庙门,论罪该杀。

这等小事,难道就要治晁错的罪?晁错安然无恙,并升任其为御史大夫。由此可见,晁错基本上不结党,还得罪了很多人,这就是晁错之后被杀的原因之一。

晁错上疏削藩,被诸侯王获悉,吴楚等七国,打着杀晁错的名号发起叛乱。景帝虽说也是明君,但他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是个守成之君,见七国来势汹汹,心里也慌了。

于是,晁错就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公卿大臣指责他,就连晁错的父亲都从老家赶来,对晁错道: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晁错的父亲将事情看得很通透,但晁错却是身陷其中不可自拔,晁错的父亲服毒自尽,而晁错仍坚持己见。削藩对国家有利,但对晁错十分不利,晁错不仅不结党,还有很多仇人,这些仇人抓住晁错削藩的把柄,想要坑死晁错。

晁错含冤受辱,腰斩于市

史料记载:

“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此时,七国大军已经枪上膛,刀出鞘,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朝中大臣袁盎,外戚窦婴跟晁错不和。借此机会袁昂上奏皇帝道:

“正是由于晁错建议削藩,削掉诸侯的封地,才逼反了七国,如今之计只能杀掉晁错,平息了诸侯的怒气,兵戈之祸便可以避免。”

虽说景帝很信任晁错,但事已至此,他不能为了个晁错,搭上整个江山,于是景帝就同意了爰盎的建议。事实上,汉景帝也多少有些病急乱投医,晁错建议削藩,只是在履行臣子的责任,具体拍板的是皇帝自己。

当然了,皇帝自然不能认错,但景帝没有看出诸侯造反的真正原因,晁错只是个借口,就算没有晁错,吴王刘濞等人造反也只是时间问题。

倒霉的晁错就这么成了刀下鬼,晁错的父亲预知了一切,不仅是晁错被腰斩,其家中老小也同时被杀。晁错被杀之后,七国联军并没有停下脚步,这回景帝刘启郁闷了,原来他杀错了人。诸侯王造反,为了是夺取汉朝江山,而并非为了什么削藩,那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晁错的死,很大程度上有皇帝有关,汉景帝太过急躁,并没有仔细分析事情原委,就糊里糊涂杀了晁错。其次,晁错做事太过刚硬,不考虑后果,而且他几乎没有后援,自己冲了敌人的火力交叉点。如果有某位高官拉晁错一把,再给景帝分析下形势,或许晁错就不会死。

要想成就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朝堂之上尔虞我诈,明枪暗箭,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身败名裂。晁错的削藩建议,给汉武帝的“推恩令”埋下了伏笔,但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假如晁错能减缓削藩的步伐,留心自身的处境,并和皇帝约定,那么晁错或许能免于一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