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南明兵马真的还是蛮多的,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样延续,主要是因为心不齐。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一定对陈近南和沐剑声之间的谈话有印象。

陈近南代表郑氏家族,以隆武皇帝的儿子朱三太子为领袖,而沐剑声则代表云南沐王府以永历皇帝的儿子朱五太子为领袖,虽然这两个人都是虚构的,但是事情很明显了,事情还没办成,先为了分赃打起来了,这种局面怎么可能成功呢?

粗略统计一下,明朝在崇祯皇帝去世以后,一百万多万人马那是妥妥的。而满清八旗满打满算加上后勤能够有20万大军就笑趴下了。

  1. 南明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是占据在荆襄之地的左良玉。他占山为王,号称拥兵百万,实则也有80万左右的人马,这是加上后勤所有人马算的。
  2. 南明四镇军阀也是非常有名的,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为首的四镇军阀,他们在辅佐弘光帝的时候,每人手里也有5万人马,这么一来就是20万大军。
  3. 南明福建总兵郑芝龙,一个梦想着成为三省王爵的海盗,他辅佐隆武帝登基,延续了南明的基业。郑芝龙手里的兵马也在20万左右,此外还有3000条战船。
  4. 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汉奸。但是崇祯自缢的时候,他还是归属于明朝的,他手里还有5万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
  5. 此外,南明到了后半段,又逐渐有了大顺军改编的忠贞营的加入。这部分归顺南明的大顺军人马在40万左右,使得南明实力大增。
  6. 南明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以后,其实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带来的大西军兵马,也在20万左右。如此一来其实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随便加一下,南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80万人左右。这还没算上后来夔东十三家的人马以及一些在地方上与清军斗争的散兵游勇。累计起来估计有200万人马左右。

最强盛的弘光政权,的确有百万之众。

崇祯一死,这南方立刻想着找个诸侯王做新任皇帝。四镇军阀略过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直接把在淮安避难的桂王朱由崧扶植为监国,也就是预备期的皇帝。

史可法十分被动,此前还说过朱由崧几句坏话,但是四镇军阀手里有兵权,为此朱由崧在凤阳总管和四镇军阀的拥护下,在南京登基称帝,他是南明第一个皇帝。

这个时候的南明规模是最庞大的,当时满清和大顺之间正在较量,没时间搭理南明。因此弘光帝朱由崧手里,至少有一百多万人马。

他拥有左良玉的80万大军,还有四镇军阀的20万大军,以及郑芝龙的20万大军。这些都是装备整齐的人马,加起来已经有了120万人。

可惜的是,朱由崧的正统性太弱,左良玉不认,郑芝龙不服,因此他能够直接控制的其实只有四镇军阀。而四镇军阀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是磨洋工的混子,没什么用处。有点用的高杰后来还没叛徒给杀了,只剩下黄得功一个人是靠得住的。

因此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因为四镇军阀被多铎大军击败,从而宣布灭亡,朱由崧也被绑到京城宰掉了。

隆武帝朱聿键时期,南明也有60万之众。

朱由崧被灭了,那些明朝的大臣们,没想着给他报仇,而是想着尽快分赃。于是郑芝龙在福建将唐王朱聿键扶植为皇帝,而张名振、张煌言则在浙江将鲁王朱以海扶植为监国。

两帮人势不两立,甚至因为正统的问题大打出手过。不过因为朱以海没有登基,只是预备期,所以大家还是更支持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键在位期间,南明拥有郑芝龙的20万大军。与此同时,大顺军归顺了湖广巡抚何腾蛟,后来堵胤锡被任命为湖广巡抚,直接负责这支军队。

忠贞营的人马足有40万人左右,这是一支足以让南明重振雄风的队伍。这么来看,加上郑芝龙的20万大军,隆武政权已经有了60万大军。

可惜何腾蛟不愿意出手相助隆武帝,而且郑芝龙也架空了隆武帝。因此在隆武帝打算北伐的时候,只有大学士黄道周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支持隆武帝,结果隆武帝兵败被杀。

永历政权建立后,也有80万大军左右。

隆武帝被杀以后,南明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自立为绍武监国,而桂王朱由榔则在广东肇庆被立为永历监国。

这两股力量也有摩擦,不过一个月以后朱聿鐭被佟养甲和李成栋带领的清军给消灭了,因此永历政权成为了正统。

朱由榔手里的资本其实还是不少的,当时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和李定国都臣服于朱由榔,这支军队,应该有20万兵力。

此外忠贞营还没有彻底被击垮,因此还有40万人马,加起来就有60万人马了。后来还有夔东十三家支持,加上郑成功的20万大军,也有80万大军了。

可惜郑成功死活不肯跟李定国合作,加上忠贞营被消灭,因此永历政权是越来越瘦小。朱由榔本人甚至逃到了缅甸去了,结果被吴三桂抓到昆明做掉了,南明自此灭亡。

总结:忠贞营和夔东十三家的力量没有被利用好。

其实南明总是易主,这是问题所在。南明内部矛盾重重,大家为了利益互相争吵,不惜发生内讧,因此南明是被自己人给毁掉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顺军在李自成死后,所组建的忠贞营是南明抗清的重要力量,如果能有出色的指挥者,说不定会有奇效。

可惜何腾蛟狼子野心,堵胤锡能力不足,因此忠贞营没什么太大效果。后来被冲散后,在刘体纯、李来亨等人组建的夔东十三家,依旧在三峡地区坚持抗清。

夔东十三家也成为了南明在大陆最后一支有规模的抗清武装,可惜这支武装力量始终没能得到南明政权的重视,因此消亡也是必然的了。有多少人又有什么用呢?大厦总是从内部最先垮掉。

参考资料:《南明史》、《清史稿》

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有几百万又如何?临时征兆的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内部矛盾重重,还互相攻伐,然并卵。

明朝跟后金打仗时,缺兵少粮,屡遭失败,然而南明又是有钱有粮还有兵,还是失败,真不能一概而论。

总体而言,明朝定都北京,在长城一线设置九边重镇,是抵御蒙古、后金的主要力量。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铁岭李成梁、大同麻贵、广西刘铤的军队,还有包四川白杆军,浙江戚家军等,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是第一流的军队,然而这些都在历次的征战中损失殆尽。

后期明朝后勤吃力,皇帝刻薄寡恩又多疑,明朝的军队左良玉、吴三桂、孙传庭、姜襄等,已经军阀化了,当然战斗力只能称为二流。主要是自身有了政治需求,已经不是皇帝可以任意指挥的纯粹军队了。

而南明的军队,比较庞杂混乱,有些是被打败的官兵,有些是投降的农民军,有些是新招的士兵,再加上南明各个政权拥立的皇帝、监国等,因为血统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普遍的支持,内部混乱,各怀鬼胎,战斗力堪称末流。算总数有200万,不缺粮不缺人不缺将,但短期内形不成战斗力!

这样的军队,碰上了曾经打败大明一流、二流军队的八旗,还有原来的一些二流的军队加入,自然不堪一击,难以持久。

不过,张献忠的大西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张献忠死后大西军联合永历皇帝,在抵抗清朝入主中国的过程中,坚持最久,抵抗最激烈。其中李定国的军队,还能取得歼灭八旗,两撅名王的胜利,可惜都被雨打风吹去了!

所以,兵贵精不贵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中精兵和名将往往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其他军队,数量再多,也是一触而溃,望风而逃。这种景象,如同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也还有几百万,但也只有不断溃逃的份!

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南明军队确实不少,江北四镇算是比较出名的。包括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左良玉这五位,他们指挥的部队就是南明政府军的主力部队。后来的几支著名抗清势力,其军队均与南明军无关。

孙可望、李定国的部队出自张献忠大西军;

何腾蛟部队主要是大顺军李过、高一功部;

郑成功的部队为之前郑芝龙的海盗转正部队。因此都不算是南明的正规军。

那么南明正规军干了些什么?他们成了清军,为满清统一天下去了。

顺治二年,多尔衮令多铎率两万骑南下,南明军队的表现如下:

河南总兵李际遇(原民军)投降清军,带去兵马、下属及河南当地的地主武装合计二十七万;

许定国(原辽东军)投降清军,带去军队三千人;

李成栋(高杰旧部)投降,带去军队五千人;

李遇春(高杰旧部)投降,带去军队五千人;

李本深(高杰外甥)投降,带去军队一万人;

刘泽清投降,带去军队、家属五万人;

李栖凤(高杰旧部,当时随史可法守扬州)投降,带去军队五千人;

刘良佐投降,部队、家属合计十万人。

除黄得功抵抗、高杰提前死了,其他所有江北四镇的军队,都给清军打工了。

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也给清军提供了十几万人。

以上合计约六十万人,被多铎整编入清军的有刘良佐、李本深等总兵级别二十三个员、监军道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这些人绝大多数参与了清军南下的过程。

而真正的所谓八旗军,只有两万骑南下。

............

投降清军后,战功最卓著的是李成栋,攻陷太仓、嘉定、南汇、上海,劳苦功高;之后,李成栋让人假扮商人,偷袭攻克广州城,擒杀朱聿鐭及明朝宗室王世子十三人,以本部不足万余人的兵马,打下了大半个广东。

当然,他的部队风格依旧,和金声桓(左良玉旧部)打过仗的地方,史书上必然有屠、劫、淫、掠妇幼等字样。

战功第二的当属刘良佐,投降后他随清军进攻丹阳、金坛、江阴,没错,所谓江阴多少日,当时在城外的就是刘良佐军。虽然书上所述的未必是事实,但刘良佐军一贯军纪甚差是事实。

李本深也是战功卓著,官至贵州提督;许定国因功授一等子爵,隶属汉军正白旗,多尔衮主政时期的正白旗,比两黄旗的地位都高;左梦庚因功授汉军正黄旗,授一等子爵,等等。

在关外,清军八旗主力至少一半是原大明辽东军。入关初期,大明在北方的两大野战兵团,姜镶的宣大军8万,吴三桂的关宁军4万,都投降了清军,而清军入关的八旗军,一共只有8万人。而在清军平定江南的过程中,90%所谓的清军是原南明军。

所以说,南明有百万大军,只是他们都变成清军了。

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没有!明朝崇祯时期,全国总兵力不超过八十万,南明又何来数百万军队?

南明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明朝京师失陷,崇祯帝自缢后,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流亡政权的总称。1644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称帝,改元弘光,南京被攻陷,后被清军所俘。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后清军占领东南大部,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1646年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永历十六年。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明统始亡。

南明皇帝多为武将拥立,出现了军阀操纵朝廷的局面,看似统一其实军事将领割据一方。

南明的数百万大军是各割据政权之总和,且虚报人数,时间上有先后,并且连后勤人员甚至家属都计算在内。南明真正的军队数量加在一起不足百万。

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说南明有多少军队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古代朝廷是怎么用兵养兵的。

在冷兵器时代,非常流行“揭竿而起”。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拿根棍子就敢出来暴动。棍子就是兵器,削个尖就是长矛!什么锄头一类的农具,因为有金属部件加持,都能算是好装备了。这么一说,反正棍子好弄,有多少壮劳力(14岁---50岁男性),就能组建出多少士兵。

但是,朝廷从来不会这么征兵。因为,这样的军队没啥战斗力。军队需要训练,杀人需要胆量,也是个技术活。没有好的装备,没有充足的训练,就会被正规军单方面屠杀。例如明朝的倭寇之乱,几十人的倭寇就敢“横扫”沿海各地。最后靠戚继光等人重新编的练新军,这才剿灭倭寇。

而且,朝廷也要考虑粮饷问题。你能组织几百万人参军,但是,你养不起这些兵。仅粮食一项,就不是古代朝廷能承担得起的。明朝为了支撑东北边镇十几万军队的开支,就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真要是搞几百万大军,都不用满清打。明朝就会被自己的军队吃垮。

南明也真能拉出几百万人,反正人有的是,就地征兵就行,给根棍子就能让他们上战场。远征就不行了,因为粮饷消耗太大。这种临时就地征兵,仅仅适合守城战。而且,这些士兵很可能会“一触即溃”。他们一崩溃,就会把真正的正规军给冲散。

也是因此,即使南明能拉出上百万士兵,也打不过带路党的十来万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根据已知记载的资料,兵饷数量来算,左良玉部五万,四镇各三万,加上京营(南京)六万、东南江浙闽一带兵力十二万,南明在江淮前线一带的主力共三十五万多,而清军南下时,清军奏折中来降明军接近二十四万,江北明军几乎全部降清,所以能战之兵也就二十万而已。让我们来详细看看这段历史。

公元 1644年(明崇祯17年),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山海关战败后撤回西安。清军入驻京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为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仅仅只存在了一年就被覆灭,为何?

1645年,清军两路夹攻,击败李自成占据关中。遂后,多尔衮即下令兵发两路,一路由阿济格率领追击逃往湖广的李自成,一路由多铎率领从西安东出潼关,南下攻击南明。而此时的南明君臣依旧在忙于争权夺利,党争不断,文恬武嬉、不知进取。虽不乏有识之士能看清形势,献计献策,但终归不为弘光帝采纳。

多铎率部由虎牢关东出,途经郑州、开封,攻占归德(今河南商丘)。虎牢关,很熟悉的名字,如果喜欢《三国演义》的话,你一定知道刘关张三兄弟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虽然是小说虚构的故事,但是因为太受欢迎了,虎牢关也因此而扬名。

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叫汜水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约15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虎牢关因周穆王圈养猛虎于此而得名,为东都洛阳的东边门户。虎牢关南倚嵩山,北临黄河,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此关隘的战事数不胜数,如李世民虎牢关大战窦建德等等。

占领归德后,多铎兵分两路,一路由固山额真准塔率领从徐州、宿迁向淮安进发;主力由多铎率领从亳州、宿州向泗州(今江苏盱眙)前进,然后一同合击扬州。两路清军一路猛进,鲜有抵抗,大批明军将领献城投降。清军渡过淮河,很快兵临扬州城下。

扬州城守将为刘肇基、李栖凤等总兵所辖数千人马,督师史可法。李栖凤率部出降,史可法、刘肇基坚守扬州城,势单力薄,而史可法虽传檄各镇前来救援却无一支援军到来。清军猛攻一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宁死不屈牺牲,刘肇基战死。清军一路南下,明守将皆望风而降未曾遇阻,唯独扬州,恼羞成怒的清军遂屠城。

扬州已破,投降的明军将领打头阵进攻南京,趁雾渡江占领镇江。弘光帝朱由崧连夜和马士英等人携家属逃亡,而朝中大臣还蒙在鼓里。第二天朝臣们才发现皇帝已经逃跑,瞬间乱了套,而后文武百官迎降清军。南京城坚固的城防,完全成了摆设。

刘良佐等部23万人马投降清朝,而刘良佐是南明赖以为凭的江北四镇之一,着实可悲。而同为四镇之一的高杰,傻乎乎的莽夫一个,被降清的许定国骗杀于睢州(今河南商丘睢县);四镇中的另一位刘泽清,本镇守合肥,在清军南下时就弃城逃至海上,后来也降清。

江北四镇的最后一位黄得功,此时未防备顺江而下的叛军左良玉部,被调镇守在芜湖。芜湖地处安徽南部,南倚皖南山脉,北临长江天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扼守长江,拱卫南京的重要门户。

弘光帝逃自芜湖黄得功处寻求保护,结果黄得功被紧追而来,已经降清的刘良佐部射中喉咙,遂自杀。黄得功是南明江北四大藩镇里面最男人的一个了,虽然没有尽到太大的力气就牺牲了,也算是为国尽忠了,相比那些争相投降的文臣武将来说,已经强太多了。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还有一位明朝的武将不得不提一下,就是镇守武昌挟楚自重的宁南侯左良玉。麾下二十万人马,紧要关头左良玉却不敢迎战李自成或清军阿济格部,假借伪太子密诏带兵东下,以清君侧除马士英为名兵发南京,实为避战逃跑。此举比单纯的弃城逃跑危害更大,造成了南明朝廷两面受敌,分散兵力,瞬间全乱了套,给明廷以沉重一击。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在船上,其子率20万大军投降阿济格部。

南明弘光政权之所以败得如此之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一、拥立问题上出现失误,使得党争更剧烈,遗患无穷。

在拥立福王朱由崧,还是潞王朱常淓的重大问题上,拥有决策权的史可法优柔寡断,竟然在两派之间玩和起了稀泥,提出拥桂的方案,越整越乱。结果让投机者马士英伙同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强行拥立了福王,拿了定策之功。而史可法因有说福王七条理由不能立的信件在马士英手上,只能让出首辅大臣的位置给马士英,导致朝中大权落入一帮宵小手中。

二、弘光帝朱由崧真的不行,亡国之君的集大成者。

南明的这个弘光帝,确实也是个极不靠谱的、昏庸荒淫的皇帝。就像史可法给马士英的信中所说“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朱由崧完全没有吸取明亡之教训,一即位就开始大修宫殿,到处选妃,穷奢极欲,酗酒好杀,正事不干。当时就有人骂朱由崧为孱弱如汉献帝,傻痴如刘禅,荒淫如杨广,是为亡国之君的集大成者。

三、武将拥兵自重

因为朱由崧不被东林党人所喜,只能依靠拥立他的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马士英之流。开设江北四大藩镇,封王封侯来抚慰这些武将,从而造成他们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荼毒鱼肉百姓。真正大敌当前的时候,不图舍身报国,而是为保身家富贵立马投降了,掉转矛头对南明。

四、联虏平寇之策,极其短视

从南明建立伊始,从上到下都抱着一种偏安江南幻想,甚至怕惹恼清廷而派人屈膝求和,希望能同心协力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划江而治。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随着战事的进展,清廷越来越不把南明当回事。

清军主力尽出在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和大顺军打得不可开交,山东、河北等地大顺军撤出后,清军也兵力空虚,反清拥明的势力都期待王师北上,结果南明依旧忙着大内斗,一年时间里大军空耗粮饷而不敢进取,坐失太多良机。朱元璋要是活过来,也能被再气死几次。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南明弘光朝廷如此短命,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党争造成巨大的内耗,自诩君子的东林党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