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这七人,是不是都算英明的君主?

明朝皇帝看似不正经的比较多,其实出色的皇帝还是非常多的。朱元璋的子孙后代里,出色的有很多。明朝有两个祖,一个是太祖朱元璋,一个则是成祖朱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后世皇帝认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是朱元璋,但是朱棣以后的北京政权,那是朱棣开发出来的,所以说朱棣也是明朝的创业祖先。

其实明朝有很多明君,比如说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他们俩创造的盛世被称之为仁宣之治。虽然时间不长,可是影响力不小。

朱瞻基的小儿子朱祁钰在接替哥哥朱祁镇继任皇位以后,8年时间里,打造出了一个相对太平安宁的明朝,因此也算得上是明君一枚。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收复了朱祁镇丢了的河套地区,多次击败鞑靼,又给于谦平反冤案,逐渐恢复了明朝的生产力,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被称之为继汉文帝、宋仁宗以后的又一位仁君圣主,他所治理的大明朝,也是荣耀一时的。

这几代人下来,除了中间那个插曲朱祁镇以外,其他几位皇帝,全部都是功勋卓著的明君,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比较罕见的。

不要说什么清朝没有昏君,但是清朝的明君也少得可怜啊,除了康熙和雍正,根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明君,因此明朝的明君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多了。

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创造仁宣之治。

朱元璋和朱棣自不必说,那是一流明君。虽然是杀伐决断,但是我们不能用平民的眼光来评价这些人物,够不着啊!

不管怎么说他们俩创造了大明朝两百多年的江山,光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让他们在明君榜单上有一席之地了。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走起路来需要两个人搀着才行。为此朱棣很不喜欢朱高炽,打算改立次子朱高煦为继承人,可惜没能实现。

朱高炽登基以后,把建文帝的旧臣全部都给平反了,等于是推翻了父亲朱棣钦定的一系列冤假错案。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方针,杜绝父亲在位期间连年征战的情况。

其实朱高炽在没登基之前,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监国太子,明朝的内务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打理,所以说虽然他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却为仁宣之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谥号明仁宗。

朱高炽登基8个多月以后去世,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皇位。不少人怀疑朱瞻基有弑父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种几率相当低。

朱瞻基登基以后,依旧延续朱高炽休养生息的方针,因此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在任用大臣方面,他重用的三杨是古代鲜有的贤臣。

在这帮人的帮助下,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虽然只有10年时间,却对明朝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朱祁钰和侄子朱见深,其实也是被大家忽略的明君。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以后,他的嫡长子朱祁镇继位。最初的8年里,朱祁镇日子是很好过的,因为有张老太后和三杨帮着他处理朝政,基本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

可惜这几位贤者相继去世,等到朱祁镇亲政以后,亲征瓦剌,结果爆发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人给抓了。于谦和孙太后商量了一下,果断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也就是景泰皇帝。

朱祁钰因为是庶出,而且是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因此他登基以后,励精图治,想要做个好皇帝,以此证明自己是很能干的。

为此朱祁钰在位的8年时间里,不光击败了瓦剌,而且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做出了改革,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可惜他没有生出儿子,结果被哥哥朱祁镇重新夺取了皇位。朱祁镇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的童年很艰苦,因为叔叔朱祁钰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废了,他整天处于忧虑之中,得到了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贞儿的庇佑。

因此等到他登基以后,将万贞儿封为贵妃,一辈子女人是不少,可是真心爱的只有万贞儿。不过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

朱见深在位期间,不光给于谦平反了,而且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任用贤臣治国,平定了两广叛乱,多次重创了鞑靼部落。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收复了朱祁镇丢失的河套地区,这里是通往西域最重要的通道,谁掌握这里,谁就控制了西域。

此外朱见深时期是明朝最宽松的一个时代,老百姓们的压力很小,朱见深重视民生,因此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明孝宗朱佑樘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度。

很多人对皇帝的认识,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也是有例外的,明孝宗朱佑樘就是这么一个例外。

他一辈子只有一个媳妇儿,那就是他的原配张皇后。此外他没有任何一个妃子,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曰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明史》

由于年幼的时候,遭遇万贵妃的迫害,所以朱佑樘的内心是受到过创伤的。长大以后,朱佑樘成了一个宽厚的仁君,他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大有唐太宗之风。

虽然曾经任用过一些小人,但是他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启用刘大夏这些贤臣,实现了弘治中兴,可谓是明君中的佼佼者了。

总结:明朝似乎没什么昏君。

其实朱佑樘以后的皇帝,也有不少出色的。比如说大家诟病的明武宗朱厚照,其实人家就是贪玩,国家大事他可是一件没有落下。

嘉靖皇帝朱厚熜,号称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一边修道一边治国,期间平定了倭寇之乱,还是相当牛的。隆庆皇帝朱载垕在位时间不长,可是隆庆开关的事迹依旧影响深远。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昏君,和乾隆有的一比,但是人家在位期间,万历三大征,可也是展现出了他的气魄。

就算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管事儿,从某些角度来说,大权始终不在魏忠贤手里,而是在朱由校手里。

最后一位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就更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了。但是那个时候明朝遇到的麻烦实在是太多太大了,他的能力有限,完全兜不住了。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这七人,是不是都算英明的君主?

碍于明代少数皇帝的奇葩事实在太多,比如数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皇帝,自封大将军的正德皇帝,不做皇帝做木匠的天启皇帝,不爱美女爱奶妈的成化皇帝等。受这些皇帝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皇帝都不行,甚至还流传出“明代无明君”这样的荒诞之语。

试问,若明代真无明君,它怎会有276年的国祚!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超过200年国祚的王朝,除明代外,就只有四个,即210年的西汉,289年的唐代,218年的辽代,276年的清代,而这四个王朝皆是明主辈出的朝代,我们熟知的汉武帝、汉宣帝、唐太宗、唐玄宗、辽太祖、清圣祖等明主,皆是出自于此四王朝。由此,试想,能与这四王朝相提并论,且国祚与清并列第二的明朝,它岂会无明君呢!

事实上,明朝出现的明君并不少,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祐樘等六位明帝,皆为英明之君,尤其是前三代君主,可以与历代明君相提并论,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

PS:之所以没有朱见深,那是因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皇帝。你说他是明君,他确有明君之范,在位初期他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曾经废掉他太子之位的明代宗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而后又重用李贤、彭时、商辂等贤臣,一时间是政治清明,明朝国力继续蒸蒸日上。但是,你说他是昏君,他也确有昏君之相,朱见深即位不久,即沉迷于美色之中,不理朝政,宠信万贵妃,重用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奸宦,放任他们在朝擅权,在外大敛民财,致使明朝国力衰退。

正如《明史》所言:“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重用奸宦,放任后宫祸乱朝政,朱见深此举,实在是算不上一位明君。

朱元璋。对于朱元璋的印象,多数人都停留在他滥杀功臣这一层面。确实,对待功臣,朱元璋并没有跟宋太祖、唐高祖那样的大度,为了避免他们威胁到朱家天下的统治,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死了诸多功臣。但是,除了对待功臣一项,朱元璋做得不好外(事实上历代开国皇帝,除宋太祖、唐高祖等少数皇帝对待功臣较仁慈外,其余如汉高祖等对待功臣都是较狠绝的!),其余方面,朱元璋都能配得上明君二字!

不说其他的,就单凭朱元璋给予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前往上级衙门惩治的特权,朱元璋就足以担的起明君二字。历代皆视底层百姓为草芥,上层统治者根本就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只要他们不造反,什么都无所谓!因此,历朝历代虽名义上允许百姓民告官,但却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比如越级上告,要先打板子,然后才允许。由此,即使百姓有冤,他们也不敢去告官。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却直接赋予了他们捉拿官吏的权力,这是从古至今,从未有过之事,朱元璋之所为,堪为明君典范。

除此,朱元璋拥有历代明君所具备的任何的品质,他勤于政务,他爱护百姓,他崇尚节俭,他广开言路。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能与他相比的恐怕就只有雍正等少数几个皇帝了!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所载,从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余件,处理国事四百余件

同时,朱元璋身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天下最好的东西,他只要一句话,就能得到,锦衣玉食张口即到。可是朱元璋却并没有这么做,他深知此时天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百姓是缺衣少食的,并不是享受的时候,所以朱元璋从不提倡奢侈,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吃饭从来是四菜一汤,衣服也从来都是修补过的旧衣。

此外,洪武一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彼时,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漏泽园) 相继出现,服务于大明贫穷百姓,让他们可以“老有所养”。朱元璋还曾在南京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于郊外修筑公房,安排南京附近无家可归者居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朱棣。对于朱棣,现如今有很多的非议,有人说他是彻彻底底的一位暴君,且毫无功绩,其所谓的五征蒙古等,都是自吹自擂的功绩。暂不去评说此等评论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对于朱棣的功绩,前人是认可的,就连清代也未否认过朱棣对于中国的功绩。

作为被誉为“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与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的开创者,朱棣明君之名实至名归。在位期间,朱棣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诸多发展民生经济的措施,继而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

当然,朱棣虽是被前人所认可的明君,但他同样也存在着缺点,就是跟他父亲朱元璋一样残暴。自朱棣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后,为了清除反对自己统治的臣子,他举起屠刀,行大肆杀戮之事。如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方孝孺不愿替朱棣写继位诏书,并大骂朱棣,朱棣大怒,灭其十族,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

朱高炽。对于朱高炽的“明”,连清代都未否认,《明史》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大意就是朱高炽在位虽不足一年,但是却颇有明君之范,如若让他多活几年,在他的治理下,仁宗时期的明朝绝对可以与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朱高炽一继位,鉴于朱棣在位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他就先后连下几道诏书,先是取消下西洋、征用木材和金银、采购珠宝等政策,而后又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及免除他们所欠的赋税。然后,随着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明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继而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

朱高炽在位虽不足一年,却为后继之君留下了一个盛世的基石,宣宗时期所依赖的杨荣、杨士奇、杨溥等贤臣,就皆出自于仁宗一朝。可以说,若无朱高炽,则明朝断无“仁宣之治”这等盛世。

朱瞻基。清初史学家谷应泰曾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明宣帝朱瞻基与西周康王、西汉景帝一样,皆为当朝之明君典范。他与其父朱高炽一起治理出了的“仁宣之治”,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史中少有的盛世,史称“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同历代明君一样,朱瞻基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他很是体恤民情,实施与民休息的国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是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让百姓可以安心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减免了不少灾区的赋税。

在朱瞻基的治理下,明初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象。

朱祁钰。清诗人袁枚曾言:“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统,正统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吾又读《宋史》而叹明之不亡,非谦贤,实景泰之贤也”,朱祁钰之明是毋庸置疑的,若他不明,断然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大明。

明正统年间,因朱祁镇错误的决断,致使明军惨遭土木堡之败,二十余万精锐明君枉死在瓦剌的手上。而因明廷精锐尽失,瓦剌趁机直驱北京,兵临大明中枢,就在这危急关头,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皇。登基后,为解北京之围,朱祁钰重用于谦等人,亲临北京城上,鼓励明军英勇抗敌,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转危为安。

而后,为挽回明朝的颓势,朱祁钰励精图治,广开言路,招贤纳士,重用于谦、杨宁、石璞等贤臣,对明初逐渐糜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再次走向中兴之势。

朱祐樘。明内阁首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明史》有言:“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当年明月言:“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朱祐樘是明代中叶公认的明君,他在位期间针对时弊,澄吏治、抑勋贵、慎刑法、固边防、尚俭约、求直言、用贤能,针对明朝中叶以来的弊政,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实施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如减免赋税、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等等。在这些措施的“辅助”下,明朝内部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继而出现了自明中期以来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朱祐樘虽不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但却是最为完美的皇帝,他人品极佳,宽厚仁慈,不管对谁,都是宽厚对待,甚至是对待仇人,尽管传说其生母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的时候,孝宗却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不愿接受。执掌大明时,虽无大作为,但是很稳定,不胡来,勤政,节俭,礼遇大臣,体恤百姓,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善政。这样的皇帝虽不能名声远扬,却能够让自己治下的百姓真正享受安定的生活。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这七人,是不是都算英明的君主?

大明一朝没有宋代经济繁荣,没有清代制度完善,没有唐代兼容并包和灿烂的文化,没有元代那样囊括欧亚的版图,没有汉代那样显赫的武功,没有秦代那样统一六国的伟业。但是明朝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豪气,也有不和亲,不纳贡的霸气。

大明一朝有文治武功卓绝,开疆拓土的,励精图治的明君;也有荒淫无道,放任自流的昏君,一同造就了大明三百年的王朝统治。

接下里我们评价一下问题中几位皇帝吧,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一 朱元璋:这里他的英雄事迹就不说了,以平民之身立国,历史上被称为得过最正,朱元璋在建国后,没有像其它统治者那样贪图享乐,而是以身作则,他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因为他知道穷苦百姓的生活处境。这是历届皇帝所不能做到的作为皇帝,他勤奋,作为统治者,他节俭,作为官吏的上级,他严格要求,虽然对于贪官的刑罚很残酷,落了个暴君的罪名。作为统治者,他减免赋税,发展农业,作为丈夫,他忠贞不渝,对于马皇后始终相敬如宾,如普通百姓之家一样。

二 朱棣:这里不说他跟朱允炆的那些如何清君侧,如何取得皇位的那些事,这里只说他作为统治者的历史功绩。朱棣应该算是嬴政一样的人物,一辈子都在为大明朝开疆拓土。

开拓运河 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此后明代运河最高漕运量高达400万石,运河也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极大地带动了沿边经济的发展。

贵州设省 朱棣的另一项重大贡献,乃是贵州设省

析分麓川 永乐帝对于云南同样重视,延续了洪武朝大力经营云南的国策。

扫清倭氛 在东面,朱棣则解决了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延续百年的倭寇之祸

开辟丝路 2018年春晚,在世界人民面前公开展示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

经略西藏 明代以茶马古道控制西藏,而其重要节点,也在于永乐时代

经略泰国 泰国北部的泰兰纳王国,元代称为八百媳妇国,与泰国南部一直风俗迥异

三 朱高炽 朱瞻基:这对父子开创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但是朱高炽的在位时间只有几个月,但是在太子时期负责监国,把国事处理的紧紧有条也能看出是一位明君。

朱瞻基在内政上有两个大动作。当年朱棣建立了内阁,以让一些有才学的臣子辅佐行政,但并未给这些人多大的实权。而内阁到了朱瞻基手里,却发展成为了皇帝与六部之间的桥梁,正式承担起了拟定或代理行政事务的责任。

在对外事务上,朱瞻基也有两个重要举动:北击蒙古,撤兵安南。宣德三年(1428)秋,朱瞻基曾御驾亲征,以巡边御寇。这次亲征,朱瞻基亲手射中三人,率领大军大败来犯敌寇,并斩杀了敌军首领。

在朱瞻基手里,大明也算是迎来了一次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四 朱祁钰: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之后瓦剌直逼京师,国事已经万分危急了,这时朱祁钰出来,任用得人,力挽狂澜,凭这一条保住了大明王朝的基业,就值得歌功颂德。

五 朱见深:朱见深即位时外面有瓦剌虎视眈眈,对内有中部数省的荆襄流民起义、两广壮瑶起义、四川湖南苗民起义、陕西土官起义,真正是内忧外患,但是他真的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剑桥中国明代史》对宪宗朝的军事总结是比较到位的,“对内整饬武备,建立九边长城防御体系,对外咄咄逼人,呈现强硬的军事姿态”。有人说“大明朝三百一十五年,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宪宗是真的做到了。

六 朱佑樘:他起于贫寒,历经磨难,但是治贪去慵”,“积极防御”,“休养生息”,“以德表率”,“勤于反思”,实现了大明的中兴。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明孝宗朱佑樘以明朝皇帝最高的评价:【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明史》评价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这里就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有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