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帮助雍正继位的有四大金刚,第一就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第二是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第三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第四则是以戴铎为首的雍王府谋士集团。

这四大金刚,从内到外,从文到武,将雍正全副武装了起来,八爷党就算再牛,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所以说夺嫡的整个过程中,不是八爷党不反抗,而是没资本反抗。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手握大权之人。

年羹尧康熙年间的进士,并不是雍正在潜邸的什么包衣奴才,人家是正经科举考出来的人才。虽说是饱读诗书之人,可是年羹尧对武略非常感兴趣,所以没多久便被安排了武职。

康熙时期的年羹尧已经深受皇帝的信任,先后担任过四川总督、陕甘总督,这些可都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

因此年羹尧倒向雍正,使得雍正在外,有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样的人物,在朝中有多少心腹党羽,那是很难想象的,最关键的是,人家手里有兵权。

除了年羹尧,还有一个隆科多。隆科多算起来是雍正的舅舅,他的两位姐姐都嫁给了康熙,一个是皇后,一个是贵妃,他父亲佟国维号称佟半朝,在朝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是康熙的亲舅舅。

与此同时,隆科多被康熙任命为九门提督,这个职位的品级并不高,正二品在品级在帝都一抓一大把,但是隆科多手握九门兵权,掌控着紫禁城内外所有的禁军。

这可就非常了不起了,这哥们倒向谁,基本上决定了谁能够掌控北京城。因此在隆科多的帮助下,雍正总算是能够稳稳地登上皇位。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手握兵权之人,他们跟雍正的关系好,这足以让八爷党那帮人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最得力的支持者。

皇子当中,但凡有点智商和能力的,都想着自己要做皇帝。比如说原来八爷党的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他过去是忠于八阿哥胤禩的。

但是伴随着他逐渐长大,文武双全的胤禵,也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因此胤禵也就想着自己单干,夺嫡成为下一任皇帝。

只有没什么脑子和本事的皇子,才会选择投靠某一位皇子,比如说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除此之外,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哪个不是想要单干夺嫡的呢?

这么多阿哥里面,有一个人是例外的,那就是十三阿哥胤祥。胤祥也是个文武全才,智商倍儿高,人品也很好,能力也突出,可是他偏偏就是不夺嫡,他甘愿跟着雍正干。

就凭这一点,雍正夺嫡的胜算也就增强了不少。哪个有能力的皇子愿意屈居人下呢?但凡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这个人非常了不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胤祥在康熙43年以前,一直深受康熙的宠爱,是众多皇子中出类拔萃的那种。可是在这之后,他却卷入了废太子的是非当中,失去了圣心,自此在康熙朝没有得到过任何封赏。

虽然在雍正夺嫡的关键卡口上,胤祥并没有真正露面。但是胤祥早在之前,已经为雍正做了大量工作,因此他也是极为关键的人物。

在小说里胤祥更是控制住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使得隆科多见风使舵,稳住了雍正的大位。再看看八爷党那边,聪明点的十四阿哥胤禵,早就反水自立了,剩下俩傻缺又能成什么大事呢?

戴铎这些谋士,对雍正来说功不可没。

任何皇子想要夺嫡,都要做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这些事情不能让朝廷命官来做,因为很容易会暴露身份,所以只能让自己府上的一些下人来做。

但是这些下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那种服侍人的下人,而是能够出谋划策,实施秘密计划的下人,类似于司马昭阴养的死士一般。

戴铎就是雍正在潜邸时,众多谋士中的一个,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可以说整个夺嫡的过程,戴铎都亲身参与了,并且为雍正设定了不少计划。

这些人可以帮助雍正做一些雍正本人难以去办,却又不得不办的事情。在小说当中,戴铎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邬思道。

邬思道这个人几乎把雍正夺嫡的所有过程都给安排了,可以说,让雍正得到康熙赏识的谋士,就是邬思道。

邬思道猜出了康熙的很多心思,这才帮助雍正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取了皇位。因此这些谋士才是雍正最心腹的人。反观八爷党那帮人,哪一个能够跟邬思道相提并论的呢?

总结:四大金刚的下场,多数令人唏嘘不已。

这四大金刚当中,十三阿哥胤祥的结局是最好的。他被雍正封为怡亲王,后来又加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可是年羹尧却获罪被杀,隆科多也因为结党被雍正幽禁而死。至于戴铎这些人,基本都被雍正给除掉了,毕竟雍正的很多秘密,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感谢邀请

笔者以为,雍正继位的过程其实并不悬疑,我们在研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小说和影视剧给带偏了。而“八爷党”之所以不敢反抗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没有兵权”,没有兵权的原因是康熙压根儿内定了四阿哥继位,早已为他铺好了路。

一、为什么九龙夺嫡胜出的是四阿哥?

康熙晚年的储君之争有个很响亮的名字,九龙夺嫡。

九龙分别是:胤禔(长子直郡王)、胤礽(太子)、胤祉、胤禛(四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禟、胤䄉、胤祥(老十三)、胤祯(十四爷)

以上皇子中,只有大阿哥、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实际参与了夺嫡,其他阿哥都只是陪跑。

在早期,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只有太子胤礽而已,由于自幼受封太子,在宫中一直享有储君待遇,胤礽难免有些骄纵,但平心而论,太子也是有才学且精于弓马的,康熙更授予他监国重任。

在外人看来,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胤礽却没有看懂康熙心中最看重的两件事。

  • 一、康熙需要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即是皇帝不喜欢大臣结党营私,因为一旦大臣结党,一人做不成的事情,一帮人却能做成,这就使得皇权存在潜在的威胁。

而康熙最不安全的因素来自赫舍里家,准确的说,就是赫舍里•索额图。索额图自幼陪伴康熙,参与了康熙王朝的绝大多数事情,家族显赫、兄弟均居高位,朝中遍布党羽,太子又是他家女儿所生,索额图若有反心,天下难安。

于是康熙有计划地削弱索额图的权柄,以致索额图被迫辞去相位。若事情就此打住也就算了,但索额图却“人身朝外,手在朝内”,依然干涉朝政,康熙四十一年,甚至“妄议国事”、与太子“图谋不轨”,遂被康熙处死。

索额图死后,太子多为不平,加上索额图被认为是太子死党,太子遂感不安,为求自保,他的行为渐渐狂悖起来,甚至将索额图的党羽招入麾下,结党自保,这就让康熙失去了安全感。

  • 二、康熙看重孝悌

康熙看重的不仅是才学,还有孝悌,这个孝悌包括的不只是子对父的孝,还有兄弟友爱。

康熙四十七年,十八皇子身染疾病,康熙很是心疼,明眼人都能看出康熙有多焦虑,但太子却无所谓,并没有关心弟弟的举动,放在寻常人家其实也能理解,一个家庭兄弟姊妹那么多,又平常各居深宫、疏于来往,自然没有感情。

然而,康熙却不会谅解太子,他认为这是不“孝悌”的表现,于是怒而训斥太子,太子一气之下竟然与康熙争吵起来,这就更加“不孝悌”了。

综上两点,康熙两废又两立太子。太子胤礽的失败,其实已经为诸皇子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不结党、守孝悌”,这才是康熙所看重的事情。

其他八龙是不是都看明白了呢?答案是没有。

  • 大阿哥的倒台

太子一倒台,大阿哥也跟着倒了。大阿哥之所以倒,同样犯了与太子相同的错误,他首先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儿愿代行此事。”

哥哥请求杀弟弟,这就是典型的“不孝悌”,别说普通人听了害怕,康熙听了也害怕。如此不念兄弟情义的人,如果继位为帝,其他阿哥还能活命吗?

于是大阿哥就这么出局了。他出局也就罢了,接着又愚蠢的支持八阿哥,甚至搞了一个“相面”的说八阿哥可以富贵,结果康熙派人一查,轻易就查出是大阿哥的搞得鬼,而且还查出他用巫蛊之术诅咒太子,这下马蜂窝捅得更大了,因为大阿哥不仅不孝悌,还结党帮助老八。于是他的结局就算是彻底锁死了。

  • 八阿哥失宠,十四阿哥疏远

从大阿哥的倒台就可以看出,他私下为八阿哥相面等于是踢了八阿哥一脚,不仅让康熙觉得老八“妄蓄大志”,而且还是有谋害太子的嫌疑。

当康熙询问何人可以立为太子时,大多数大臣都赞誉八阿哥,这更让康熙怀疑八阿哥“结党”谋夺大位。虽说八阿哥可能没有谋害过太子,但大阿哥突然加入“八爷党”,不仅没有给八爷加分,反而让他背上了诅咒太子的黑锅,再加上他结党的事实,八爷其实已经被康熙放弃了。

八爷自知被康熙放弃后,又转而推举“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八阿哥的思路其实和大阿哥相同,“既然自己不能当太子,就让本党成员上位,将来也不失富贵”。

结果,十四阿哥也成了结党的一员,虽然被授予了“大将军王”的特殊封号,但长期远派外地,并没有让他参与中枢。

  • 名虽未定,但心已所属,四阿哥

这么一看,九龙中老大、老二、老八、老十四都有结党的嫌疑,只有四阿哥是最符合康熙“标准”的人选。因为四阿哥平时的朋友最少,除了老十三外没有皇子挺他,而且朝中大臣支持他的也很少,显然是没有结党威胁皇权。

而且四阿哥还做出一副不关心朝中政事,并寄情山水的姿态,平时也对康熙问候有加,对弟弟们也关怀备至,康熙这么一看,自然在心中认定了四阿哥是“孝悌”的。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康熙不希望再发生诅咒太子的巫蛊之术,刻意没有再立四阿哥为太子,这其实是在保护他,但同时他又故意为四阿哥添加翅膀,让隆科多接近四阿哥,等于是为将来登位做铺垫。

所以“不结党,守孝悌”的四阿哥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康熙早就认定了老四才是接班人。

二、为什么“八爷党”人不谋反?

笔者以为,八爷等人不敢谋反,是有“三忌”。

  • 一忌九门提督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前,康熙就已经让隆科多“辅佐”雍正,虽然隆科多的级别不高,但他的位置却至关重要,因为他是“九门提督”,专门负责京城的治安,他的手里握有一支戍守京畿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关键时刻可以出兵控制京城,甚至能将“八爷党”就地弹压在京城内。

有了九门提督保驾护航,“八爷党”自然无法行动,这是八爷的第一忌。

  • 二忌丰台大营

雍正继位的第一要务就是安抚“八爷党”,所以当时雍正授予了八爷等人实打实的政权,看似虽然没有失势,实则没有军权。

那军权给谁呢?当然是给“四爷党”的成员,十三阿哥。

雍正立刻将十三阿哥解除了圈禁,并让他去接管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正握在成文运的手中,十三阿哥久经沙场,对军务非常熟悉,以雷霆手段控制了丰台大营。

而丰台大营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丰台大营有军力3-4万人。而且兵种齐全,既有骑兵、步兵,也有火器部队,全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其次,丰台大营是当时距离京城最近的一支野战部队。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动政变,丰台大营可以立刻进京勤王,想必“八爷党”不会不忌惮丰台大营的威胁。

故而,当雍正夺取了丰台大营后,八爷党就只能坐以待毙了,此乃八爷的第二忌。

  • 三忌十四失权

相信从“八爷党”的名单就不难发现,八爷一方也是握有兵权的,握兵之人正是十四阿哥,大将军王。

当时康熙派十四阿哥出征边疆,交给了他整整10万大军,有了这支人马,“八爷党”还是可以与雍正一搏的。

然而,十四阿哥这支军队离京城太远,在康熙驾崩的时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压根儿就来不及发动政变。

而且如果十四阿哥带兵进京夺位,他也没有这个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雍正继位后,他的名分就正了,他可以昭告天下,为自己正名,如果十四阿哥此时谋反,就是叛逆,自然被天下所不容,但是后勤王的军队一起讨伐十四阿哥,就不只是10万人那么少了。

其二,雍正掐住了十四阿哥的命脉。因为时任川陕总督的正是四爷党成员,年羹尧。年羹尧不仅挡在十四爷进京的陆上,而且他专门负责10万大军的补给和后勤,如果十四在这个时候起兵,年羹尧自然断水断粮,这使得老十四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十四虽然久经战事,但他还是个顾全大局的皇子,他虽然不甘心,但不会,也不敢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战争,他的这种心态决定了“八爷党”不可能起兵,这也是康熙敢于把军队交给他的原因。

基于以上三忌,当雍正派人夺取十四阿哥兵权后,“八爷党”也只能俯首听命。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生前最看重的是“不结党,守孝悌”,凡是参与结党或者谋害兄弟的,都被康熙放弃了,大阿哥、太子、八爷、十四爷都是如此,只有四阿哥摒弃群朋,让康熙最有安全感,所以他的继位并不悬疑,而是康熙早已内定的接班人。

至于“八爷党”,他们不是不想起兵夺位,而是雍正早已掌握了兵权,不但拥有九门提督、川陕总督的支持,而且还及时夺取了丰台大营。八爷等人虽然都居于高位,但没有兵权在手的他们,如何才能逼宫成功呢?所以这场九龙夺嫡最终以四阿哥获胜而结束。

不难发现,四阿哥是所有皇子中城府最深的,也是最懂帝王之术的,这是其他几龙远不能及的。

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雍正继位充满悬疑?只是小说,电视剧为了烘托紧张气氛才让人有这种错觉的!

首先,从阿哥的角度上说,阵营分明!八九十一伙,十四自己一派表面上和老八一条心。。。老三和老八的年龄差距必然让他不会支持老八,实际上储位无望后他并不中立,而是偏向老四!老四旗下是老十三,老十七,老十七虽然年轻,但孔武有力,后期是老四的干将之一!

朝臣里,张廷玉事实上是偏向老四的,但他不会明确表态!

陕甘总督年羹尧是老四的门人!卡住老十四大军的咽喉。

隆科多有两份遗诏,其中一份在张廷玉手里,自己的荣华富贵加上他和他叔叔佟国维的家族策略,让他完全倒向老四一面!

张五哥是老十三的铁杆!

三个宣旨大臣全是老四的人!

从老十三一放出来就能立刻控制丰台大营看,这么多年,老八根本没能力把毕力塔那帮人收买或是调走,说明什么问题?一方面是老十三自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就是京城的兵权,康熙根本不让八爷党染指!所以老八自以为弄一个丰台大营主官就可以控制京营,何其可笑?

从继位那天邬思道要求住在老十七府上,并且要雍亲王府和十七贝子府的家丁当护驾的保镖,自信哪里来的?雍亲王府不用说,十七肯定蓄养了无数好手,就是为这一天准备!一个贝子家里养这么多人,除了有人给他钱,康熙能不知道?但为什么不管?因为他知道十七是老四的人!

所以,“最后一天”,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是板上钉钉的,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可能!

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反抗了,但是雍正分化瓦解了他们。对主要人员采取先笼络,给以高官厚禄然后再打击剿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