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靠关系往上爬,但是也的确有靠自己的本事往上爬的。丁汝昌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们都知道,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提督,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丁汝昌当年可是太平军中骁勇善战的猛将。
丁汝昌老家是安徽庐江人,当时庐江发生饥荒,丁汝昌的父母都饿死了,恰逢太平天国攻占了庐江,因此丁汝昌就加入了太平天国,这一年丁汝昌16岁,投效在太平军将领程学启门下。
程学启是陈玉成非常看好的部将,可是这哥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孝顺。他父母早逝,唯独养母待他很好,因此他对养母非常孝顺。
曾国荃跟程学启打了几仗,感觉有点辣手,为了击败程学启曾国荃居然拿他养母出来作为人质,这可算是坏到极点了。
程学启一时间没了主意,正在犹豫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叶芸来知道了这件事,便打算先拘押了程学启,无奈之下程学启只好带着丁汝昌投奔了清军,这一年丁汝昌26岁。
程学启这一投降虽然如了孝顺的心思,却同时害了他的家眷,他们家所有家眷都被叶芸来给宰了,气得程学启立志要杀贼报国。脸皮够厚的,前脚自己是贼,后脚就要杀贼。
丁汝昌这个时候尚且处于懵懂状态,反正程学启打到哪儿,他就跟着杀到哪儿,这就对了。在程学启和丁汝昌身先士卒之下,他们攻克了安庆城,叶芸来全军覆没。
没有背景,丁汝昌靠努力成为了李鸿章的心腹爱将。曾国荃多鸡贼啊,他看程学启这帮人是被迫投效的,有点类似梁山宋江的意思,那他曾国荃就要做一回高俅。每次冲锋陷阵的活,曾国荃都交给程学启和丁汝昌来做,要不是这哥俩命大,早就挂了。
没想到曾国荃的坏心思,居然还成就了程学启和丁汝昌。伴随着军功越来越多,他们俩一路高升,气得曾国荃直跺脚啊。
程学启成为了正三品的参将,并且自立开字营,而丁汝昌则顺利成为千总。这个时候改变丁汝昌命运的人出现了,那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命令,开始组建淮军,用来支援上海,这个时候丁汝昌所在的开字营全部都划入了淮军的行列,丁汝昌也就成为了李鸿章的部下。
丁汝昌前往上海效力以后,越战越勇,这爆表的战斗力,立刻引起了刘铭传的注意。刘铭传表示:这小子我要了!于是丁汝昌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刘铭传的部下,此后一路升迁成为了他的参将。这一年丁汝昌27岁。
跟着刘铭传果然是有饭吃的,灭了太平军以后,刘铭传跟着曾国藩北上剿捻,丁汝昌再次立下了不少战功,因此被封为总兵、提督,赐予协勇巴图鲁勇号。
按照这种提拔的速度,丁汝昌早晚是要成为封疆大吏的。可惜他这个时候跟老上级刘铭传闹了矛盾,因此气愤之余就回家了。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捻平,赐号协勇巴图鲁,晋提督。光绪初,留北洋差序,赴英国购兵舰,历法、德各营垒厂局,还综水师。八年,朝鲜与美议互市,请莅盟,汝昌与道员马建忠东渡监约。---《清史稿》
有才的人总归不会被埋没的,丁汝昌回家不久,李鸿章这边就悄悄找到了丁汝昌,表示让他来带自己刚刚筹备好的北洋水师。甚至左宗棠收复新疆来抢丁汝昌,都被李鸿章给拒绝了。
这哥们一下子成了红人,而且是李鸿章这位慈禧跟前的大红人手下的红人,这一年丁汝昌44岁。
甲午战败,丁汝昌英雄末路。1879年,李鸿章花了大价钱,从英国买了四艘军舰,眼看着北洋舰队有了一定的规模,丁汝昌便被李鸿章安排到了北洋舰队中。
别看他是太平军旧将,可是丁汝昌却很爱学习,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丁汝昌前往英国学习海军知识,并且也曾经前往德国参观学习。
- 1882年,日本打算出兵朝鲜,结果丁汝昌带着一群舰队开往朝鲜,将日本给赶跑了。那个时候大清的水师是要比日本强盛的,因此李鸿章在朝中更加有了话语权。
- 1886年,北洋水师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士兵们也就骄纵起来了,他们甚至开着军舰到了日本长崎嫖妓,这还得了?不光如此,这帮士兵被日本人驱逐的时候,还把人家日本人给揍了一顿,顺带着扬言要向日本开战。
- 这可把当时弱小的日本给吓惨了,好在丁汝昌出面制止,以日本赔偿5万多医疗费而告终。知道什么叫做弱国无外交了吧?人家把军舰开到你们的港口,还打了你们的人,最后你们还得乖乖赔钱,这就是当时清朝北洋水师对日本做的事情。
日本当然不甘心啊,这是奇耻大辱,但是当时日本根本就不是清朝的对手,于是他们也努力开始建造海军,一直在筹划着一场与清朝的大战,也就是后来的甲午战争。
1894年,丁汝昌获得了尚书衔,这一年丁汝昌59岁。日本终于发动了甲午战争,由于决策层的失误,加上多年经费的缺失,北洋水师居然被日本水师一举击溃。
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事闻,诸将皆被恤,汝昌以获谴,典弗及。---《清史稿》
真的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8年前的羞辱,这一次日本算是彻底还回来了。丁汝昌不愿投降日本,选择服鸦片自杀,这一年他59岁。
总结:丁汝昌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从太平天国的将领,到曾国荃手下的骁勇猛将,再到刘铭传旗下的猛将,又成为了李鸿章眼中的红人。光靠关系能做到吗?当然不能,这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才行。
可惜丁汝昌战败以后,光绪恼羞成怒,不光抄了丁汝昌家,还不允许将丁汝昌下葬,一代英雄竟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一直到了宣统二年,丁汝昌才得到了平反。但斯人已逝,平反也只是给后人留下一点惦念而已。
参考资料:《清史稿》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加入“快速列车”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2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100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1874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5万余。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从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最后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充满了戏剧色彩,故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他则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步步被朝廷重用。但是最终他也脱离不了历史的藩篱,被朝廷反对李鸿章的清流和守旧势力交相攻击,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第一次命运的改变:由“学徒”变“发匪”。丁汝昌原本只是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因为咸丰3年12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同年有数万皖北子弟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成了炮灰。
第二次命运的改变:由“发匪”变“官军”。太平军移师安庆,丁汝昌成为了同为安徽的桐城人程学启的部下。咸丰11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守将太平军将领叶芸来是广西人,湘军曾国藩兄弟是湖南人,在安徽的地盘上打仗,所以程学启协助叶芸来守安庆,算是主场作战,双方都在拉拢程学启。结果入曾国荃听幕府孙云锦的计策,抓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的儿子,让养母去程学启的营里劝降。结果被叶芸来发现了,召他回去,程学启没回,叶芸来就把程学启的老婆孩子都给杀了。程学启一怒之下,带着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汝昌就是其中之一。
当程学启投奔到湘军中的时候,这怀疑的又轮到曾国荃了(曾国荃后来在常熟还真吃过这个亏),所以每次打仗,就把程学启放在阵地最前列。程学启打仗不卖命,那就得送命。所以后来程学启的“开字营”就还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安庆城破,叶芸来及以下1.6万人全部交了学费,如果程学启投奔到湘军的时候,没有带上丁汝昌,丁汝昌可能就成为那1.6万人的分母中的一个了。
第三次命运的改变:由湘军“外围”成为淮军“嫡系”。丁汝昌就是随着“开字营”的发展而开始被刘铭传发掘。刘铭传合肥西乡四大“悍匪”之一,在西乡的时候,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没人敢惹西乡民团。后来投靠了李鸿章,成了“淮军”的班底,战功赫赫,后来一直做到台湾巡抚。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的“开字营”被李鸿章要过来组建“淮军”的时候,丁汝昌曾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结果被刘铭传一眼相中,留在了自己的的队伍里。但是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再次改变丁汝昌命运的举动,因为自己离开程学启,到了刘铭传的麾下,则进一步成为了李鸿章的嫡系。
相对而言,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善于笼络人心,而且李鸿章最大的优点,就是部下跟着自己只管吃肉,对将领绝对信任,小节的事情从来不管。所以曾经从“湘军”里跳槽到“淮军”的人,更是愿意跟着李鸿章。当时“淮军”里有个名言,就是做李鸿章的手下,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所以淮军更像“土匪”。但是李鸿章非常注重武器的更新迭代,所以从战斗力上和“湘军”比起来,有明显的代际差。而淮军的这种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制度,更利于丁汝昌这一类人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刘铭传没有看中丁汝昌,后来程学启死了,怕丁汝昌想往核心层再掘进一步也也是难上加难了。
第四次命运的改变:由淮军“嫡系”成为李鸿章的“嫡系”。在刘铭传的队伍里,同治3年(1864年),平灭太平天国,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同治7年(1868年),赖文光的东捻军被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但是同治13年(1874年)朝廷以裁军节饷的名义对淮军开始卸磨杀驴,刘铭传便拿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刀。结果丁汝昌上书据理力争。刘铭传没想到丁汝昌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要杀了他,于是他跑回家赋闲了。由此丁汝昌与刘铭传恩断义绝。但是他和刘铭传的恩断义绝,让他才有了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机会。
赋闲在家的丁汝昌在妻子魏氏的支持下,往天津投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李鸿章对同乡还是格外照顾的,因为丁汝昌与刘铭传有过节,所以不打算让丁汝昌再做陆军了,避免双方麻烦,如今海防塞防之争落下帷幕,李鸿章正打算创建海军,需要知根知底的人来做统帅,所以希望丁汝昌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替自己掌管海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当时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曾奏请丁汝昌发往甘肃差遣。这就更让李鸿章觉得丁汝昌人才难得了,就更加不允许丁汝昌西行了。
可以说在清末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想要真正做点事情,投靠李鸿章是对丁汝昌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成为李鸿章的嫡系,是他后来能够“飞黄腾达”的绝对因素。但是,这种局限性也最终造成了丁汝昌的悲剧。
最终的命运:督师北洋水师,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所以光绪5年(1879年),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6年(1880年),代表李鸿章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光绪8年(1882年)6月朝鲜“壬午兵变”,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去控制局势;光绪11年(1885年),丁汝昌代表李鸿章前往验收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光绪12年(1886年)7月,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也就是这个7月份,定远等军舰到日本长崎船坞去保养,结果引发了日本民间的羡慕嫉妒恨,从而水兵上岸后,引发冲突,日本赔款5万。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光绪14年(1888年)9月13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加尚书衔。至此,丁汝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享李鸿章的福,就要承受李鸿章政敌的攻击,要替李鸿章担过,丁汝昌开始慢慢代人受过了。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人故意挑起战事。光绪在清流的怂恿下,情绪激动喊着开战,连慈禧都觉得洋人自己是打不过,小日本蕞尔小国还打不过么?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战后,光绪一个劲地发电报,让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是面对迟迟不来的战果,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来了个“革职留任”。
事实上,当时整个朝堂的清流和顽固派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眼里北洋水师是李中堂的水师;而此刻日本则是全国一心,连天皇都只有一天两餐,省钱打仗,把指挥部都搬到了仙台。所以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背锅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背锅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具体的战略部署时,清廷对前线的具体战略布防横加干预更是触目惊心。威海布防时,如果陆军战力不济,则陆路及海岸炮台则会成为日军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因此丁汝昌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结果被戴宗骞举报“通敌误国”,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结果光绪21年(1895年),炮台失守,日本海陆两军配合,部分陆路炮台真的被当做了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
很难想象当时丁汝昌指挥打仗时,背负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丁汝昌在主舰被击沉的情况下,在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后,吞鸦片自杀了。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而丁汝昌死后,仍然被“籍没家产”、用铁链捆住棺材,不许下葬。虽然宣统2年(1910年),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了,但是此刻清廷再也没有了民心。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
丁汝昌的一生堪称传奇,卖过豆腐,造过反,投过降,抗过日。最神奇的是,降将出身,最后却能落个从一品大员。
到底是他运气好,还是他能力强呢?都有,最重要的是他看人很准,很会跟人。
丁汝昌投降后,打仗很猛,受到重视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836年,绝对的穷苦人家出身,上过三年私塾,学了一些知识。
大一点(十岁时),私塾就中断了,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挣钱。十四岁时,丁老爹寻思,孩子应该学个技术,于是丁汝昌就到了同族大伯的豆腐店当了学徒。
那时的人们碰到饥荒年是常有的事,1851年就是一个灾年,因为连俄带病,丁汝昌父母去阎王殿报到了。丁汝昌很悲伤,乱世人,不如狗。
1854年,十八岁的丁汝昌放弃了那个“很有前途的豆腐店工作”,带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加入了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因为这个部队宣传实在是不错。他的驻扎地在安庆,领导人是程学启,再往上的领导是陈玉成。
起初,感觉还不错,越到后来,丁汝昌发现,太平天国说一套做一套,天王等各级领导言行不一,而且奢华无度,就此丁汝昌等人对太平天国没有了信心。
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万分危急,程学启为了活命,带领300人连夜投降了清军,这300个人里面就有丁汝昌,此时25岁。
投降的人在清军那里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作为管理他们的曾国荃,疑心病重,打仗时这些投降的人被安排到最前面,封赏时却放到最后面,大家虽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
考验丁汝昌他们的时刻到了,曾国荃指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攻打安庆,由于三军用命,投降派面对曾经的部队毫不手软,就此赢得了曾国荃等人的信任。安庆被打下,1.6万太平军全部战死。
战后,一干人等被升职,程学启升为游击,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为千总。
恰在此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开字营安徽籍兵又比较多,于是被划归到了淮军。
1862年8月,开字营和铭字营联合作战,铭字营刘铭传看见了丁汝昌的英勇,非常欣赏,于是把丁汝昌调了过去。在军队里,只要你作战勇猛,迟早会受重视,当然,前提是人能活着。
李鸿章的赏识到了1864年时,丁汝昌已经投降三年了,这三年丁汝昌像做了火箭,已经是刘铭传的副将了,这时小丁才28岁。
又过了四年,丁汝昌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授了总兵职务。真是年轻有为,人生赢家。
牙齿和舌头总会相碰的,丁汝昌和刘铭传也没例外,事件起因只是因为朝廷要裁军,刘铭传要裁丁汝昌的人,丁汝昌不乐意,不配合,还致书抗议。
这还了得?军法大于天,刘铭传准备举起屠刀,准备卸了丁汝昌的脑袋。丁汝昌听到这个消息,跑得比兔子还快,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一跑跑回了故乡,这一年是1874年。
看起来,丁汝昌的人生开始灰暗了。在家的日子,丁汝昌闷闷不乐,心理落差很大。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机会。丁汝昌仔细梳理人脉,发现有个人他应该去找找,那就是李鸿章。这个大领导,自己虽然接触不多,但对自己的欣赏还是看得出来。去找他,不能犹豫了。
这一找,开启了丁汝昌人生的第二次腾飞。如果继续安排丁汝昌在淮军,那么和刘铭传势必不两立,这对整体团结非常不利。于是,李鸿章给丁汝昌安排了新的差事,进入海军。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重新学习一门军事技术,绝非易事,但丁汝昌还是很努力地在适应。先是出国到英国学习,同行者还有邓世昌等人。
回来后,丁汝昌开始了队伍地整顿和管理,在光绪1882年,朝鲜国内政变,丁汝昌运送吴长庆的2000人马到了朝鲜,这些人当中就有后来的枭雄袁世凯。由于丁汝昌、吴长庆几人配合良好,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的计划,因此丁汝昌名声大噪。
经过李鸿章上奏,为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封赏,丁汝昌获得了黄马褂一件。
为国捐躯前期,清政府对水师相当重视,无论是培训海军还是增加设备、管理设备,丁汝昌不遗余力,做得不错。
但是,问题还是慢慢发生了,丁汝昌严于律己,由于所管辖人士,来自四面八方,很多时候管理过严容易得罪人,而且事事听从李鸿章,水师俨然李家军,这导致纪律方面有所松懈。
另外,清政府口袋一直紧张,资本慢慢跟不上,对于船舰甚至船舰上的配置更新迟迟做不了,于是,水师的战力越来越低,实实在在的“外强中干”。
丁汝昌不是没提过,提了也没有用,从1889年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技术革新,政府对慈禧太后生日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水师的重视。
该来的终于来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由于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北洋舰队完全落败。
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面的命令,丁汝昌等人在港内等待,没有做任何突围,最后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本人出来劝降,丁汝昌认为是耻辱,吞食鸦片而死。
丁汝昌的成功其实靠了两个方面,一是勇敢,二是获得了李鸿章的认可,但是,不专业,过于依靠李鸿章,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丁汝昌的确曾是太平天国军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将领,他只是个小兵。丁汝昌降清后被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关于丁汝昌投降清军那点事丁汝昌,原名丁先达,是个农民家的孩子,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因为家里太穷了,只读了三年书,就当了童工,他放过牛、放过羊、帮人摆渡船等,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小小年纪就吃尽苦头。他15岁那年家乡发生灾荒,丁汝昌的父母双双而亡,他成了孤儿。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这一年丁汝昌18岁,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他随军留在了安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丁汝昌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湘军包围了安庆。程学启夜半时分率丁汝昌等300多人翻墙跑向湘军队伍,缴械投降,被湘军将领曾国荃收编。丁汝昌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丁汝昌作战勇猛
降军刚开始必然会引起军中诸将怀疑,为鉴定他们是否衷心,会先把他们派往最前线鉴别。当急先锋的丁汝昌令曾国荃非常满意。他和程学启一马当前,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安庆一举被湘军占领,这次战斗歼灭太平军1.6万人,战绩辉煌,程学启升了职,赏戴花翎,当了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在曾国荃的称赞中升任千总,当了开字营哨官。
- 二、丁汝昌机遇好,他和李鸿章是老乡,在仕途上有李鸿章力保举荐。
曾国藩的湘军是临时组织的乡间军队,为了加强部队的凝聚力,各个将领都利用同乡关系组建成军队,因为乡情更利于指挥和管理,战斗力一级棒。而这些将领们也只信任自己的老乡,提拔自己亲爱的老乡当部将。丁汝昌恰恰和李鸿章是同乡,都是合肥人,浓浓的乡情,是李鸿章提拔他的先决条件。
当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而程学启的开字营正好派给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刘铭传欣赏丁汝昌并请求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他的阵营,升任营官,授参将。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保举人才,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其中就有丁汝昌的名字。
- 三、丁汝昌为清廷屡立战功
丁汝昌协助清军灭了太平天国后,同治七年(1868年),丁汝昌被派往剿灭另一支反清农民大军——捻军。李鸿章负责东捻军的剿灭,丁汝昌因剿灭东捻军有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 四、李鸿章给丁汝昌留洋的机会,丁汝昌大充电,长了很多海上作战的知识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进口军舰,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目睹了先进的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这个机会,丁汝昌专门绕道德国,目睹了“定远”舰。丁汝昌还多次远洋操练北洋舰队。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他对一些海军专业术语很熟练,在表达上一步到位。熟练操作,对海军训练有素,上午操炮、下午操枪、轮流打靶。他恪守本职工作,就连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过目,事无巨细,有一次,供应给军队的煤炭少10吨,丁汝昌连着5次追讨,直至补齐为止。优秀的人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 五、丁汝昌曾轻松粉碎了日本干涉半岛的计划,李鸿章认为他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日本出兵进入半岛。丁汝昌奉命率一批舰队开赴朝鲜,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时日军已经进入半岛,丁汝昌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并押往天津软禁。日本措手不及,干涉半岛的计划落了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对丁汝昌美言称他:“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李鸿章把操练舰队的机会给了丁汝昌,丁汝昌见多识广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半岛操练、巡查。
接着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中朝国界,命丁汝昌率领舰队到海参崴接应,当他去长崎保养船坞时,先进的军舰在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一天,中国水兵和日本人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要下令和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了。丁汝昌通过外交、法律途径进行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最终,李鸿章像海军衙门提名,奏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的结局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战败。这支强大的海军,竟然被清廷历来所瞧不起的小日本打败,丁汝昌无颜面对。在保卫威海卫的战役中,丁汝昌弹尽粮绝,没有援军。丁汝昌仍然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遗憾的是失败了。
面对日本舰队多次劝降,丁汝昌不为所动。他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表明绝不投降的心志。一天晚上他服鸦片自杀殉国,中年59岁。
他死了,日本称他为“名将”。
清政府视他为罪人。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把所有罪责归咎于丁汝昌指挥不力,下旨“籍没家产”,清廷命丁汝昌的尸身穿黑色囚衣,把棺材用铜丝捆绑,棺材用砖头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他入土为安,向万民表明丁汝昌有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