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霍光和霍去病的关系,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俩是兄弟,共用同一个父亲,但是他们的母亲却不同。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和父亲霍仲孺,属于偷情关系。霍仲孺拍拍屁股走人以后,卫少儿独自将霍去病生了下来,而霍仲孺则回老家娶妻生子,从未问过卫少儿的事情。

由此可见霍仲孺就是现在大家口中典型的渣男,而他回家娶妻后,生下的儿子,就是霍光了。霍去病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还特地跑回去找自己的渣男老爸。

这个时候霍去病已经功成名就,在攻打匈奴的一次战争中,霍去病凯旋而归,特地路过了平阳县,想要去瞧瞧自己的渣男老爸。吓得霍仲孺差点给霍去病跪了。

没想到霍去病反倒是先跪在了渣男老爸跟前,表示自己没有一天尽孝,实在是委屈了父亲。这话差点把霍仲孺给吓死,这还没完,霍去病给霍仲孺又是购买田产,又是购买婢女,以此保证霍仲孺的晚年生活。

这个时候霍去病看到霍仲孺的小儿子霍光走了出来,霍去病也不用看就觉得是个人才,所以就带回长安培养了。

因此霍光是霍去病一手提拔上来的,这一点是没错的。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一点也没错,不过霍光能够成为辅政大臣,这一点更多依靠他自己。

朝中有人好做官。

霍去病带着十多岁的霍光到了长安以后,在他的提携下,霍光成为了郎官,此后依旧担任曹官、侍中等职务。

西汉武帝时期的侍中是怎么个官职呢?也就是可以随意出入宫内的官员,和皇帝的关系特别亲密,因此身份地位逐渐提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皃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汉书》

霍光刚入宫不久,便能担任这样的职务,没有霍去病的功劳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说基础工作绝对是霍去病帮他做好的。

公元前117年,24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伤心,一口气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提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官职。

不过很可惜的是,霍光他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子,他更适合成为一名文官,治理国家的能力强悍,因此汉武帝常常让霍光侍奉在他身边。

霍光给汉武帝服务了二十多年,从未犯错。

一个人的自律能力能够强悍到何种地步呢?我认为霍光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霍光在伴随汉武帝的二十多个年头里,从来没有一次犯过错。

这在常人眼中,是很难实现的事情。而且汉武帝这个人是个非常挑剔的人,到了晚年更是变得昏庸起来,所以说霍光能够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实在是很难得。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汉书》

汉武帝到了晚年,那是真的谁也不信,就连他的皇后卫子夫以及他的儿子刘据,他都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但是他对霍光却非常信任,信任到什么程度呢?愿意将整个大汉江山交托给霍光。我们都知道史上最感人的托孤就是蜀汉时期刘备托孤诸葛亮。其实汉武帝托孤霍光,一点也不比这一次的托孤差多少。

汉武帝年纪大了以后,把自己的太子刘据给逼死了,其他几个儿子争权夺利,个个都盼着汉武帝早点死,他们好夺取皇位。

因此汉武帝一个人都不相信,他宁可将年仅8岁的刘弗陵立为太子,也不愿意传位给年长的那些皇子。刘弗陵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因此汉朝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霍光手里。

能够将老刘家的祖宗江山,全都依托给霍光,可见霍光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高,至少比老婆孩子要靠谱的多。

霍光不辱使命,这辈子没有背叛过汉武帝。

刘弗陵登基以后,霍光如愿成为了军政大权一把抓的实权人物。他对刘弗陵十分恭敬,对手下人十分严苛。

因此其他辅政大臣就想要扳倒霍光,比如说霍光的亲家上官桀,便打算搞倒了霍光,自己来做这个首辅大臣。

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廉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汉书》

结果刘弗陵偏偏就信任霍光,所以这帮人也就不攻自破,被霍光一举拿下。四个辅政大臣,金日磾是外族,又早逝了,上官桀和桑弘羊都被霍光宰了,因此朝中就剩下霍光执掌权柄。

霍光要是想自立的话,是完全具备任何基础的。可是他感念汉武帝的恩情,始终没有这样的念头。

在刘弗陵早逝以后,朝中大臣们要商量着选谁来做皇帝,因为刘弗陵没有生儿子。霍光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是汉武帝的后代。

因此昌邑王刘贺就这么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当中,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也是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所以完全具备继承权。

可惜刘贺这个人不太听话,亦或是比较昏聩,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给撤了。再选继承人的时候,霍光还是这么一个要求,必须是汉武帝的子孙后代才行。

因此汉宣帝刘询成为了接班人。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也是汉武帝的重孙,因此也具备继承权。

由此可见,不管怎么选接班人,霍光始终都不愿意去选汉朝其他皇族的后裔,比如说汉景帝的后裔,那数量就海了去了。他始终不愿意背弃汉武帝,这才是他的处事准则。

总结:霍光一辈子,算是毁在了他媳妇儿手里。

娶媳妇儿一定要看准了,霍光这么英明的一个人,居然娶了霍显这种媳妇儿,想想也是亏死了。霍显好事不做,尽在那儿出馊主意。

汉宣帝登基以后,将民间的媳妇儿许平君立为了皇后。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居然派人把许平君给毒死了。

事后还多次要求成为皇后的女儿霍成君下手,把许平君的儿子刘奭给毒死。在霍光死后,霍显索性纵然自己的儿子霍禹造反,结果被汉宣帝一波割了韭菜,老霍家满门被斩杀。

参考资料:《汉书》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又不完全如此。从卫子夫的发迹,到卫青,霍去病的崛起,再到霍光的如日中天,霍光的政治生命既植根于卫霍外戚世家这片沃土,又将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发起人——风华绝代卫子夫

要探究霍光政治生命以及卫霍外戚世家的起点,就必须从卫子夫说起,大汉朝中叶的卫霍名臣良将,都植根于此!

卫子夫本是平阳侯府的一名歌妓,生活平平淡淡,无欲无求!一次十八岁少年天子汉武帝去看望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宴饮之时一眼看上了歌女卫子夫并将其带回宫中,卫子夫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反转。

十年后卫子夫为已 28 岁的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据,因此被封为皇后。从此卫子夫在汉宫长达 49 年,在皇后位长达 38 年。

随着卫子夫入宫受宠,卫家人以及未来的抗匈名将卫青霍去病逐步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并因此青史留名。

奠基人——抗匈名将卫青

卫青和卫子夫一样在平阳侯府家做事,地位卑下,前程黯淡?随着卫子夫的发迹,卫青也逐渐进入仕途,一步步展现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

卫青多次出击匈奴且大获全胜,官拜大将军,深得汉武帝的信赖。卫子夫的发迹造就了卫青,卫青的赫赫战功又同样巩固了卫家的势力和地位,姐弟二人一内一外,相辅相成。

领路人——天之骄子霍去病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和卫青,卫子夫同为姊妹,和其姐姐一样在平阳侯府家做事。卫少儿遇到来平阳侯府家服务的县中小吏霍仲孺,并与之私通生下霍去病,此后不再相见,回家后另娶妻生下霍光。

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儒无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霍去病凭借军功官拜大司马,位高权重,却没有忘记他那位忘恩负义的父亲。

一次霍去病出击匈奴路过其家,当地太守请其父亲来父子相见。霍去病为其购买大量田产房屋奴婢,凯旋后又带着弟弟霍光同去长安京城,霍光从此走向了人生的新天地,可以说霍去病就是霍光的领路人。

公元前 117 年, 23 岁的霍去病病逝,天妒英才。汉武帝随即任命霍光为奉车都尉,后逐步提升,从此跟随汉武帝左右长达 20 多年,做事严谨勤恳,无一点过失,深受汉武帝的信任。

继承人——权臣能臣是霍光

公元前 91 年的「巫蛊之祸」,皇太子刘据及皇后卫子夫先后自杀,长安城血流成河,但并未波及霍光。

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临终前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并立为托孤重臣,霍光居首,为大将军,大司马。后因燕王刘旦谋反事件,上官桀,桑弘羊坐罪被诛,加上金日磾的去世,霍光独揽朝政。

从此,霍光开始了其政治生命的新高度,先是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后又先立后废昌邑王刘贺,再立汉宣帝刘病已,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功勋卓著,无人可比。

霍光的崛起也带动了霍氏家族势力和地位的节节攀升,并与朝中权贵多方联姻,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金日磾,上官桀两位辅政大臣的儿子都娶了霍光之女为妻,汉昭帝皇后上官氏是霍光外孙女,汉宣帝皇后霍成君是霍光之女。

公元前 68 年霍光病逝,上官太后及汉宣帝亲自到场治丧,将其比为萧何,按皇帝礼仪下葬,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

掘墓人——无知妒妇霍显

霍光死后两年,霍氏家族谋反事发,满门抄斩,一个庞大的家族帝国轰然倒塌。

当年霍光之妻霍显,因为女儿霍成君未被立为皇后,十分嫉妒,于是趁许皇后生产时,买通医师毒杀了许皇后。再加上霍氏宗族权势盛广,把持朝中各个要职,汉宣帝对此极为忌惮,常有压制霍家之心。霍家子弟铤而走险,准备谋反,无奈事发,霍家从此退出大汉朝廷的主舞台。

即便是家族谋反,也并没有影响大汉朝廷对霍光的认可,其依然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汉宣帝追忆往昔功臣,派人绘制十一幅人像放于麒麟阁,是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仍以霍光为首,且霍光世代受到汉朝皇帝的尊崇和祭祀。

霍光依靠卫霍两家的家族势力进入政治舞台,依靠自己严谨勤勉的态度和卓越的执政能力站稳了脚跟,并将两家发扬光大。家族虽有瑕疵,但其卓越的功勋和崇高的威望得到了汉朝历代皇帝和世人们的尊崇,将其与周朝伊尹并称为「伊霍」。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霍光能够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权臣,这事跟霍去病既有关系,也没关系。

霍去病对这个弟弟的帮助,其实仅限于把他领入官场,然后给他留下一批对卫家和霍家有好感的支持者。

但是在这之后,霍光进入官场,如何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那就跟霍去病没多大关系了,全靠霍光的个人努力。

霍去病和霍光,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们的父亲霍仲孺,原本只是山西临汾地区的一个普通小吏。后来因为工作关系,被调到了长安的平阳侯府。

平阳侯府在京城也算是高门大户了,当年初代平阳侯,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汉初宰相曹参!

曹参曾经和韩信一起,平定山东,后来又继承萧何的制度体系,成了西汉王朝的第二位宰相,还留下了‘萧规曹随’这么个成语。

而到了霍仲孺过去的时候,此时的平阳侯府,已经传到了第四代。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的时间,但平阳侯府依然权势极大。

尤其是到了第四代,也就是曹参曾孙这一代。当时汉武帝刚刚登基,为了拉拢这些勋贵家族,还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曹参的这位曾孙。

至于说霍仲孺为什么会被调到平阳侯府,这个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因为在汉朝那会儿,山西临汾这边就叫做平阳县,恰好是曹家的封地。所以作为平阳县小吏的霍仲孺,去平阳侯府做事,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霍仲孺到了平阳侯府之后,除了工作之外,私生活倒也没落下。在此期间,霍仲孺认识了一个姓卫的婢女,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不过,这段所谓的爱情,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没什么好结果。霍仲孺虽然只是一个底层小吏,但却有官职在身。而那个卫姑娘,只是一个普通婢女,连户籍都是奴籍。

不管是从当时的法律,还是从社会观念来说,两人注定都不可能走到一起。所以,一场短暂的邂逅之后,霍仲孺决定做一个负心汉,离开了平阳侯府。而那个卫姑娘,则是继续留在侯府内做婢女。

离开京城之后,霍仲孺返回了平阳,并且在当地娶妻生子,生下了霍光。对于霍仲孺来说,那场短暂的艳遇,更像是一个美梦,梦醒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任何痕迹。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刚刚离开京城的时候,卫姑娘已经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十个月之后,卫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霍去病。

再之后的故事,就比较传奇了。霍仲孺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刚刚离开京城后不久,皇帝恰好路过曹家,顺便入府探望了一下自己的姐姐。

在此期间,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忽然发现,姐姐身边有个婢女长得很好看,于是就直接临幸了这个婢女。而这个婢女,就是那个卫姑娘的三妹,名叫卫子夫。

再后来,卫子夫顺利入宫,给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卫家也由此平步青云,成了汉朝最显赫的外戚家族。而长大之后的霍去病,也跟着舅舅卫青,深入草原,率军痛击匈奴,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名将。

十多年以后,当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大将军的时候,那个卫姑娘忽然决定,将霍去病的身世全部说出来。

在此之前,卫姑娘认为,当年霍仲孺抛弃了他们母子,所以一直没对儿子说出真相。如今将身世说出来,或许也有一部分报复这个负心汉的念头,想要让霍仲孺看看,她们母子生活得多好。

而霍去病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自然要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时霍去病恰好去北方征战,路过平阳县,所以就去当地相认了一下。对于霍仲孺这个父亲,霍去病其实并没有多少好感,只是碍于血缘关系,给了霍仲孺一些钱财和田地而已。

但是,相认之后,霍去病却发现,自己还有霍光这么一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不管怎么说,小孩子是无辜的。所以,当霍去病率军凯旋之后,霍去病就顺道带上了霍光,把霍光带回了京城。

此时的霍光,也就十多岁而已。放在今天的话,估计也就刚上初中。但到了京城之后,在霍去病的推举之下,霍光直接去了皇帝身边,成了汉武帝身边的贴身秘书。

请注意,因为此时的霍光,实在是年龄太小。所以,霍光到了汉武帝身边之后,汉武帝看他,基本上就像看自己的干儿子一样。这层特殊的关系,后来决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

不过,就在霍光入朝三年多以后,霍去病忽然在远征匈奴的过程当中,暴毙而亡,年仅24岁。自此之后,霍光便没了任何庇护。卫家那边,因为之前的那些恩怨情仇,也不会给他什么支持。所以在这以后,霍光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不断攀爬。

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霍光一直在汉武帝身边侍奉着。大概是因为少年时代经历特殊的缘故,霍光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霍光从未犯过任何工作错误,这也让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越发器重他。

二十年之后,随着一代名将卫青去世,卫家的威望稍稍有些衰退。不过,此时的卫家,依然如日中天。卫子夫依然是皇后,卫子夫的儿子依然是太子。卫家大姐的丈夫,此时还在朝中担任宰相。

而在这二十年当中,因为霍去病已死,卫家和霍光几乎没什么来往。所以在大家看来,霍光和卫家根本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敌对。

对于霍光来说,这既是坏事,但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特殊关系,导致后来卫家倒台的时候,霍光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随着卫青去世,卫家在朝堂上的威势有些衰落。在这之后,一些卫家的反对者,开始逐渐走到一起,准备给卫家挖坑。经过长达数年的斗争之后,最终,随着一场巫蛊之祸的发生,太子刘据被杀,皇后卫子夫自尽,卫家瞬间就衰落了下去。

在这场巫蛊之祸当中,霍光因为和卫家的关系比较远,并未受到什么冲击。反倒是在这之后,醒悟过来的汉武帝,意识到是自己冤枉了太子和卫家,对卫家心存愧疚。

但是,因为卫家当时已经被灭族,汉武帝就算想补偿卫家,也没有机会了。偏偏在这个时候,霍光又一直待在汉武帝的身边。所以汉武帝对卫家的愧疚,也就变相地弥补到了霍光身上。

再后来,随着汉武帝逐渐衰老,汉武帝几个年长的儿子,都不适合继承皇位。唯一一个适合继承皇位的,便是幼子刘弗陵。然而当时的刘弗陵,却实在是太过年幼。

所以,汉武帝在立刘弗陵为太子之前,不得不提前帮刘弗陵解决一些麻烦。为此,汉武帝甚至还主动下旨,杀了刘弗陵的母亲。然后,汉武帝又在临终之前,下令让霍光等四个心腹大臣,辅佐刘弗陵。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自此之后,霍光便成了所谓的辅政大臣,逐渐走上了权力的顶点。

当然,在汉武帝刚刚去世的时候,霍光的权力其实还没有后来那么大。且不说除了他之外,还有其他三位辅臣,和他一起执政。按照汉朝的制度,刘氏宗亲以及那些地方豪强的实力,也十分强大。这些力量的存在,都注定霍光当时不可能拥有太大的权力。

但是,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事情,逐渐将霍光推向了那个至高无上的顶点。

首先,霍光虽然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但是却并没有因此而生出造反的心思,反倒是无比忠诚于小皇帝。霍光的这种忠诚,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真的如此。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小皇帝刘弗陵也不是白给的。或许最开始的时候,刘弗陵还对几个辅政大臣,心怀戒备。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霍光表现出来的忠诚,却彻底得到了小皇帝的信任。

汉昭帝的这种信任,无疑是霍光继续前进的最大依仗。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汉昭帝在位期间,霍光一直竭尽全力,辅佐小皇帝刘弗陵。在此期间,霍光甚至不惜和自己的亲家上官桀翻脸。上官桀曾经提出,让汉昭帝迎娶自己的孙女做皇后。而上官桀的这个孙女,恰好也是霍光的外孙女。

然而,即便是这样特殊的关系,霍光依然能够做到秉公办事,表示反对。虽然这事最后还是被上官桀给办成了,但霍光表现出来的忠心,却被汉昭帝看在了眼里。

再之后,霍光执政期间,更是秉公执法,从不偏私。对于自己的亲家上官氏,更是没有丝毫偏袒。

如果霍光真的是一个有私心的人,那么,此时的霍光,只要对上官家和金家表示支持,他们就可以很轻松的架空皇帝,分享最高权力。但正是因为霍光本人不同意,这才让汉昭帝可以在幼年的时候,避免了被架空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霍光如此行事,遭来了其他辅臣的嫉恨。尤其是四大辅臣之一的金日磾去世后,剩下的桑弘羊和上官桀,更是联起手来,对付霍光。而且,除了权力斗争之外,双方在政见上也有所不和。

最终,在汉昭帝的主持下,双方进行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朝堂辩论。这场朝堂辩论,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不但邀请了汉朝所有的高级官员,以及各地的大儒名宿,涉及到的领域也囊括了各个方面。

这场辩论,后世史称‘盐铁之议’。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以霍光取胜,另外两位辅政大臣落败而结束。至此,霍光的执政思想,开始成为整个汉朝的执政思想。那些支持他的人,也纷纷得到重用,霍光的权势自然也就更大了。

不过,在这场‘盐铁之议’结束后不久,不甘心失败的桑弘羊和上官桀,打算诬陷霍光造反,以此来除掉霍光。然而最终,汉昭帝却选择了信任霍光,并且坚决支持霍光,帮助霍光洗脱了嫌疑。

经过这件事后,两位辅政大臣,想要通过政治斗争,干掉霍光,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他们很快便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以政变的形式干掉霍光,同时废掉小皇帝刘弗陵,改为拥立燕王刘旦为帝。

但最终,两位辅政大臣的阴谋,还没等正式实施,便彻底败露。此后,两位辅政大臣全部被处死,霍光也因此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当然,就算是两位辅政大臣,已经自己把自己给玩死,霍光其实依然没能独掌大权。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小皇帝刘弗陵,已经彻底成年,开始独自掌权了。所以,汉昭帝掌权之后,霍光依旧扮演了一个辅助的角色,继续对小皇帝忠心耿耿。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刘弗陵刚刚成年不久,刘弗陵忽然得了一场急病,最后突然病逝了。刘弗陵的死,直接改变了整个汉朝的局面。因为刘弗陵去世时比较年轻,根本没有子嗣。所以在这之后,大家只能从宗室当中,挑选出一位进行拥立。

当然,这样重要的事情,朝堂上自然需要一个有足够分量的大臣,来进行牵头引导。而当时的汉朝高层当中,好像也没有人,比霍光更有这个资格了。最后,霍光和其他大臣们经过商量后决定,拥立汉武帝第五个儿子家的孩子刘贺,做下一任汉朝皇帝。

在霍光的拥立下,刘贺被找到了京城,顺利登基。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为离奇。据说刘贺到了京城之后,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就做了一千多件荒唐的事情。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刘贺,实在不像是一个明君的样子。再加上当时即位的流程还没有走完,霍光便和其他大臣们商议,要不要换一个人拥立。

但是,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很难的。

要知道,当时的刘贺,从法理上来说,已经是汉朝的新皇帝的。如果霍光真这么做,那就等于是真正的‘废帝’了。这种事情,自从皇帝这个角色出现开始,还从未发生过。

但是最终,在霍光的精心筹备下,这事还是被霍光给做成了。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又拥立了当年那位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做了新的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宣帝。

我们有理由相信,霍光做这些事情,真的都是在为汉朝的江山社稷考虑。但废帝这件事做了之后,霍光的声望和权势,瞬间就达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顶点。

要知道,在霍光之前,从未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最关键的是,霍光本人不是奸臣。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汉朝的整体去考虑。这个法理上的正义性,让他的地位更加牢固了。

所以,刘病已登基之后,对霍光也是极为尊重,甚至有些惧怕。此后的数年时间里,霍光依然竭尽全力,帮刘病已坐稳皇位,从未有过任何篡位谋逆的心思。

老实说,做大臣的权势能达到这个份上,古代历史上确实不止霍光一个。但拥有如此大的权势,却依然对皇帝保持忠诚,依然尽力辅佐皇帝,这恐怕就只有霍光一人了。

其他人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开始想着谋朝篡位了。

公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霍光去世后,汉宣帝直接以皇帝的礼仪,将霍光下葬,陪葬茂陵。两年之后,虽然霍家后人因为谋反,被全族诛杀。但对于霍光本人,汉宣帝却没有任何惩罚,依然让他安稳地沉睡在地下。

而且,后来整个西汉一朝的所有皇帝,都没有对霍光泼任何脏水,反倒是每年祭祀祖先的时候,顺带祭祀一下霍光。

这样的荣耀,恐怕真的是至高无上了。

历史上真实的霍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确实是一个权臣,但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汉朝才能顺利从汉武帝传到汉宣帝的时代,中间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动荡,由此出现了所谓的昭宣中兴。

另外,纵观霍光一生的上位史,我们也不难发现:霍光能够从少年时代,便开始在汉武帝身边做官,这确实是因为霍去病的原因。但是,到了汉武帝之后,一直到他后来权倾朝野,这却是他本人的奋斗史了。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谢谢邀请!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少年时期就被霍去病带到长安,得以面见武帝刘彻。因霍去病的关系,也因霍光少年聪慧、机敏,受到武帝的赏识,先任郎官,后迁任曹官,侍中等。

霍去病英年早逝,此时的霍光已得到武帝的信任,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霍光侍奉汉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因此得到汉武帝的倚重。

汉武帝病逝前,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后金曰磾病逝,上官桀和桑弘羊涉嫌谋反被朝廷诛杀,霍光得以独揽朝政。

至汉宣帝时,霍光的女儿被宣帝刘询封为皇后,霍光成为外戚国丈。汉昭帝驾崩无子嗣,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27日之后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

霍光死后,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也是外戚、国丈,大权在握,这其中有霍去病的关系,更有自身的才智与努力。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卫少儿的两段情史。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的母亲名卫媪,是曹参后人平阳侯曹寿家里的奴婢。她生有三子三女,长女卫君儒、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长子卫青、次子卫布、三子卫广,前面的三女一子都是卫媪和小官吏郑季所生,次子和第三子的父亲不是郑季,是和其他人所生。

卫氏家族之所以崛起就因为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家族得以风生水起。卫君儒嫁给了公孙贺;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卫少儿比较悲催,她先和一个在平阳府做事的小县官霍仲孺私通有了霍去病,而霍仲孺却不负责,回家之后另外娶妻生子,有一个儿子霍光。(霍去病母亲卫少儿剧照)

卫少儿后来又搭上了一个叫陈掌的人,此人来头不小。陈掌是汉朝开国大臣陈平的曾孙子,不过不是嫡系所生,也就没有继承陈平曲逆侯的爵位。曲逆侯由陈平的另外一个嫡曾孙陈何继承,有16000户的食邑。陈何后来在大街上强抢他人妻子,被汉武帝罢爵,陈平曲逆侯世袭截止。

陈掌接受了卫少儿,当然也包括霍去病了,他实际上是霍去病的继父。陈掌在卫子夫再度被宠爱成为皇后之后,汉武帝也提拔陈掌担任卫子夫皇后的詹事,负责卫子夫的家中事。

卫少儿还是讲情面的,霍去病立下不世功勋之后告诉了他的亲生父亲是谁。(霍去病雕像)

霍去病培养同父异母弟弟霍光

霍去病自从出生之后就没有见过亲生父亲霍仲孺,也没有养育他。不过在西汉那个时代,亲生父亲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出征的时候路过平阳,于是召自己的亲生父亲见面,搞得霍仲孺手足无措,自己一天没养的儿子居然成了大将军。虽然比较尴尬,但霍去病还是为他添置房产、土地、奴婢,并且将已经十来岁的霍光带到长安进行培养。

有了霍去病的加持,霍光才得以进入朝堂,步入汉武帝的视野。霍光在霍去病去世之后一直在汉武帝身边服侍。

但霍光实际上和卫氏家族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巫蛊之祸中因跟随汉武帝才得以免除灾祸。他政治站队中从没有站错队,并且二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没有犯过错误,得到汉武帝的信赖,将后世小皇帝汉昭帝刘弗陵托孤给他。(霍光小女儿霍成君剧照,汉宣帝第二任皇后,霍光死,霍氏家族谋反被灭)

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迫使汉武帝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作为汉武帝重点培养对象的霍去病死了,难免将一部分恩典转移到他的弟弟霍光身上,着力培养他。因汉武帝要遏制卫氏家族的崛起,霍光和卫氏家族也没有血缘关系,从而得以重用。

汉武帝临终之际,封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汉昭帝。霍光的长女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金日磾的次子金赏,四个托孤大臣,有三个人是姻亲关系。

综合以上来看,没有霍去病哪有霍光的未来,且霍光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二十多年不犯错,可见其政治智慧。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有霍去病的关系吗?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霍光能够进入汉武帝的视野,确实是因为霍去病的关系,不过这种方式在当时是合法的;此后,霍光一步步走向辅政大臣之位,则完全是凭他自己的表现和能力。

我们先看看“师傅”霍去病的情况。

卫青与霍去病:汉帝国双骄,是“走后门”的外戚?英雄不问出处

《史记》作为一部非官方修订的史书,带有很多作者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褒扬李广,而对卫青、霍去病颇有微词。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在他的观念中,李广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世家,卫、霍则是“外戚”。

在《佞幸列传》中,司马迁首先列举了汉文帝以来时期靠着奉承、溜须拍马而得到恩宠的佞臣,比如给汉文帝吸脓的邓通、与汉武帝同睡同起的韩嫣等,末了,还阴阴的提到了对中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两位英雄:

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他的意思是说,宫内被皇上宠幸的臣子,大都出自外戚,这些人都不值一提;卫青、霍去病也是凭借外戚的关系而得到宠幸,不过,他们最后依靠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

严格来讲,卫、霍确实是外戚。

卫青出身低贱,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人奴之生”。从小到大,都是平阳侯家的奴仆。直到公元前139年,他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卫青的人生才得以改观。到了公元前130年,他已经被任命为车骑将军。

从上面这过程来看,卫青确实像走后门的外戚。不过在那个没有科举制的时代,皇帝从亲戚中挑选人才,也并没有什么毛病。

西汉的人才选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察举制,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标准主要有四方面:品德好,有知识,明法令,头脑清醒。二是征辟制,即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皇帝本人和州郡官员都可以这么做,招人的标准大致是有名望、品学兼优等。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式,都比较主观,自然免不了出现任人以私的情况。当然了,人才不问出处,最终都要靠真本事才混得下去。

而卫青,就是属于关系户中的佼佼者。

汉武帝即位后,就着手改变数十年来对匈奴的委曲求全政策,转而付诸武力。但很不幸,在公元前133年精心设下的马邑之围,由于将领水平不足,最终沦为了笑柄。此后的汉武帝,不得不开始自己物色人选。

到了公元前129年,面对匈奴的频繁袭扰,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迎击,他们分别是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每人带着1万骑兵。最终,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李广遭遇惨败,损失兵马七八成,李广本人也被俘虏;只有卫青一人获得了胜利,斩首匈奴人700多。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选谁带兵?答案不言自明。从此以后,卫青就成了汉军的头号统帅。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大败匈奴,夺回了河南地,也就是当初在秦朝时蒙恬夺下、秦末被匈奴再度抢回的河套地区,其后汉朝在此设立朔方郡,成了中原对抗北方草原的前线基地。

可以说,卫青的出现,才解决了汉武帝手上没像样统帅的窘境。而霍去病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汉匈战争的格局。

公元前123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仅十八岁时,受到武帝欣赏,入朝担任了侍中。这位小伙生性尚武、极其善于骑射,汉武帝就让他跟随卫青出征,并调拨了800骑兵给他指挥。

没想到,他首次带兵,就打破了汉军的传统作战模式:他带着这800人孤军奋进,主动寻找战机,共歼敌2028人,战功冠绝全军,回师后被封为冠军侯。

这标志着西汉军队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面对出身在马背上、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汉军虽在技术装备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机动性上略处下风,因此很难达成大规模的歼灭战;而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则使汉军在战术指挥上具备了碾压性的优势,汉匈战争的态势从此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公元前121年,汉王朝发动了河西之战。这年春,霍去病率领万骑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斩、俘多名匈奴王侯,砍下敌人首级8900余枚;同年夏,在各路汉军劳无所获、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霍去病深入敌境2000多里,杀到祁连山,俘虏各级匈奴官员2500人、小王70人,斩首3.2万。

此战获胜后,汉王朝抢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并且夺得了优质产马地祁连山。

公元前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北进2000多里,歼敌七万人,俘虏王侯83人,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只可惜天妒英才,两年后,年仅24岁、一生中战无不胜的天才军事家霍去病病逝。原本计划越过大漠对匈奴穷追猛打的汉武帝,不得不将这一军事设想无限期搁置。

而按照制度,像霍去病这种战功赫赫的顶级功臣,有资格关照自己的弟弟。

霍光:以“任子”进入汉武帝视野,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崭露头角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居住在河东。当初霍去病出军攻打匈奴,在班师的路上,顺路把弟弟带回了长安,并将其保荐为郎官。在那时,这样是合规合法的。

中国古代一直有“荫任制”,即:贵族、高级官员可以保举子弟、亲属直接当官,汉代称之为“任子制”,保任对象大多1-3人;即使在察举制、征辟制出现后,这一体现着贵族特权的人才任用制度仍在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汉武帝对才华横溢、一心为国的霍去病极为看重,情同父子。如今,这位天之骄子却英年早逝,既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能,更未能享受自己应得到荣华富贵,让汉武帝极为惋惜、痛心,他的这份复杂感情,大部分转移到了霍光身上。

霍去病死后,霍光就被封为了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顾名思义,就是跟随皇帝的车驾,作为贴身秘书般陪伴汉武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信”。

此后的20多年里,霍光一直陪同在汉武帝的左右,出则陪车跟随、入则贴身侍奉,他为人谨慎、头脑清晰、心思缜密,这些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据身边的官员们刻意观察,霍光每次出入宫殿,该走多少步、该在什么地方停下,20多年来几乎完全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偏差。

对于这种认真、诚恳、做事专注的部下,任何领导都没有抵抗力,原本以霍去病的关系被安排在皇帝身边的霍光,从此成了汉武帝最信任的人之一。享受这一待遇的,还有品德高尚、铁面无私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善于逢迎、忠心耿耿的上官桀。在汉武帝临终前,这三位被共同安排为汉昭帝刘弗陵辅政大臣。

常言道,举贤不避亲,我们判断一个人才是否合格,不应盯着他的出身,而是要审视他的实际表现。“李广难封”,李广出身将门,他的弟弟、儿子、部下,都曾凭借功劳封侯;但李广本人,虽被司马迁等史学家大肆赞美,但究其一生,他从未立下能够让自己封侯的战功。

而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被视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使中原王朝在面对匈奴这样一个空前可怕的敌人时,具备了与其一掰手腕、直至后来居上战而胜之的能力,他们改变了汉匈战争的发展局面、拓宽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奠定了后世疆域的雏形,更改变了中原农耕文明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而霍光,则在汉武帝去世后,忠心耿耿辅佐幼帝,革除了一些弊政,将汉王朝拉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后来他废除昌邑王,迎立汉宣帝刘病已,为“孝宣之治”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在后世的近2000年中,伊霍,也就是伊尹、霍光,成了封建王朝臣子的终极偶像与楷模。

面对立下这等功劳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应一直盯着他们的出身挑毛病。一个人虽出身名门,但却人品卑劣、祸国殃民;另一个出身卑微,但德才兼备、勤勤恳恳,毫无疑问,后者才值得我们赞扬、肯定。

正像司马光评价的那样:汉武帝穷奢极欲、严刑峻法、好大喜功,跟秦始皇没啥两样,但为啥汉朝却因此兴盛呢?因为他懂得治国之道,敢于接受忠直之言,喜好贤才、赏罚严明,到了晚年又能幡然改过,将继承人托付给合适的大臣。能做到这些的,就是一位合格帝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