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王维看不起李白,那是发自肺腑的。王维是什么人?21岁高中状元,可谓是少年得志。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
而李白甭说是状元,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或者说因为他爸是经商的,所以他没有资格考科举。总之李白是野路子出身。
这就好比一个从小辛苦努力,考大学、考硕士最后又考了博士,结果往旁边一看,跟自己齐名并排坐着的,居然是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学术大拿。王维这心里的落差感当然就这么起来了,他每次想到李白,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一、王维出身高贵,李白出身不清不楚。老王家是名门望族,河东王氏在唐朝是排的上名号的大家族。王维家的祖辈们虽然官职不算高,但好歹都是当官的。
这种氛围之下,王维的教育条件当然是相当好的。哪家的闺女,嫁给王家都不需要调查的,政审这一关妥妥可以通过。
可是李白就不同了,李白的出身一直是一个谜团,甚至有人认为李白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建成的后裔。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新唐书》
李白家的祖先早早就跑到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李白也就在这里出身了,这里是唐朝最偏远的一个城市。
可是李白自称自己的祖籍是甘肃天水,问及他的出身时,李白总是闪烁其词,他的家族背景始终是一个谜团。
当初他想要参加科举,但是因为家族背景不清不楚,传言他的父亲为了生活,是个商人,所以李白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两人的出身如此悬殊,即使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也难免会有价值观上的差距。所以说王维和李白不对付,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二、王维出名靠实力,李白出名靠炒作。两个人虽然都是大诗人,在诗坛上的称号都很霸气,李白被称之为诗仙,而王维则被称之为诗佛,总之两个人都不是凡人。
但是王维成名的时间,却比李白早得多。因为王维是正经渠道走上台前的,而李白的操作性更高。
王维21岁高中状元,一眨眼王维就成了京城里的大红人。为什么?因为王维不光文采照人,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王维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全都把王维当成天皇巨星一般看待,火到什么程度呢?出个门都要请保镖的那种。
而且王维在官场上虽然起起伏伏,但是好歹是正儿八经的实缺,手里是有权力的。所以他在官场上也算如意。
可是李白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了,这哥们没有平台(没有科考资格),他就选择自己创造平台,为了进入名流圈子,他娶了前任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从此开始接触唐朝上流社会的名人们。
在王维看来,李白这个人偷奸耍滑,是个吃软饭的家伙。李白自己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他号称宰相孙女杀手,许氏去世以后,李白再婚,又娶了前任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气得王维直跺脚。
三、王维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李白只是唐玄宗的弄臣。王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官员,这在当时是最合法的一个手段。他虽然官职不高,最高做到过尚书右丞,可是毕竟都是手握实权的官职。
王维这种人,常年出入官场。他们看待李白这样的人,就好像看到唱戏的一样,王维只觉得李白是个花架子。
不管是在地方上,还是朝廷里,王维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唐王朝干活。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官员。
而李白就不一样了,他通过层层关系,终于见到了唐玄宗以后,一口气给唐玄宗写了一堆诗词,这可把唐玄宗乐坏了。
尤其是李白给杨贵妃写的那几首诗,更是让人钦佩。为此唐玄宗始终将李白留在身边写诗,却一直不给他实缺。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新唐书》
李白的理想是成为唐朝宰相,向他那两个老婆的爷爷们学习。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李白到底不是做官的料子,唐玄宗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始终把他当成梨园里的弟子一样看待。
连唐玄宗都这么看了,王维这些正经仕途走出来的读书人,当然也会这么看李白。所以李白基本被仕途圈子给抛弃了。
四、老大姐玉真公主,成了王维和李白的心结。王维比李白先进入朝堂,所以他也是先见到玉真公主的。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同母的亲妹妹,那待遇和话语权在唐朝自然是难以想象的。
王维给玉真公主弹了一首小曲儿,自此玉真公主就难以自拔了。这一年王维21岁,而玉真公主32岁。没多久王维高中状元,玉真公主对他更是青睐有加,两人出双入对,可玉真公主早年出家修道,所以很难跟王维有什么结果。
不过王维却在这个时候私自娶了个媳妇儿,这可把玉真公主给气坏了,于是王维就被贬谪到了外地。
紧接着李白看准了这个好机会,认为王维这个缺他是补定了,于是就悄然走入了玉真公主的世界里。
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新唐书》
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唐玄宗这才见到了李白。所以说李白和王维,跟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微妙的。
如果王维得知,自己昔日的红颜知己,居然又宠幸了另外一个很有才华的男人,他心里当然不爽。
总结:王维和李白,最终殊途同归。在长安的所有酒会、集会之中,只要有李白的地方,就没有王维,有王维的地方,李白就不可能出现。
这两个人就好像约好了一样,既然大家都是流量大咖,何必在一个平台上唱对台戏呢?倒不如各自到不同平台去,发展也不一样。
安史之乱这么一个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这两位大才子的命运。王维迫于无奈,屈服于安禄山,而李白则跟着永王李璘瞎晃悠。
两人都因此入狱,王维虽然得到了唐肃宗的原谅,也做到了人生最高的官尚书右丞,可是他已经无心仕途。李白就更不容易了,辛苦捡回来一条命,从此以后他浪迹江湖,再也不做宰相梦了,这两人到最后算是殊途同归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作为爱好古典文学的我,很喜欢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句,也对王维的诗词钟爱有加。但是,这两位唐诗大拿,居然老死不相往来,你说奇怪不奇怪?
今天,《迷你文化》将从戏说和历史两个方向阐释李白和王维两位诗人的恩怨情仇。各位看官请搬来凳子,等我为大家说道。
重点一:李白与王维的恩怨(后现代戏说版)
那天晚上,王维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拉黑李白。为什么呢?
1
公元743年元旦特别冷,寒风刮过大地,似乎要逼出行人身上所有的热量,对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来说,这一天特别漫长。
王家的仆人都记得,从外面喝了一顿酒回来,老爷的情绪就一直不太好,一个人窝在厨房烤火。问书僮,书僮不敢说……
那天晚上,王维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什么决定呢?他要拉黑一个人。
管家收到了明确要求——今后,凡是那个人参加的论坛、年会、剪彩、酒会、颁奖礼、真人秀,王大人一概不出席。不要问为什么!
2
王维很有些来头,属于C位出道,他祖上是唐朝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祖父是知名音乐人,曾创作《花儿为什么那样美》《整个月亮爬上来》《657年的第一场雪》等名曲。
当很多读书人屡败屡战,一次又一次冲击科举的时候,王维就以22岁的低龄考中了进士,几年后又成了状元,很快,他又成了大唐山水田园诗代言人,但他的性格里,也有些小矛盾。
一方面,他遗传了佛教徒母亲的个性,性格温和,这是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的原因,摩诘为梵语,意为“净名”或“无垢尘"。
小编认为,他内心深处是有洁癖的。另一方面,他对某些人和事是抗拒的,这次拉黑,他的复杂内心暴露无遗。
3
被拉黑的那个人,名字很阳光——李白。
他们都是文化圈的人,本来有很多机缘成为好友,如果从他们的作品来分析,也有相似之处。
来看一下,
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少年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再看,
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纵死侠骨香。(李白《侠客行》)
是谁在抄袭谁?(小编诡异脸)
如此“心灵相通”,最终却老死不相往来。
古代文人一般会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就像今天我们发微博和朋友圈一样,可是王维和李白的作品加起来上千首,一次也没有@对方。
同年出生,几乎同年死去,同样炙手可热,他们都是音乐发烧友。
李白唱功一流,声音有些像李宗盛;王维更是诗词届的方文山,吉他(那时候叫琵琶)弹起来,令人意乱情迷。
可惜,两人竟一次都没合作过。
真的很蹊跷!
4
看到王维和李白闹别扭,孟浩然是着急的。
“怎么回事啊,两位小老弟?”
那时候的诗坛,有“南李北王”之说。
李是李白,王是王维,孟浩然跟他们都是老铁。
这个湖北襄阳汉子,比李白和王维大12岁。从时间上看,他承接初唐四杰和盛唐李杜,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性人物。
如果孟浩然说自己的朋友圈在大唐文化界排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
在交朋友这方面,孟浩然确实很有一套,他靠的主要是真诚,就像他写出的那些诗句一样:干净,淡雅。
闻一多评价说,唐诗到了孟浩然手里,产生了思想和文字的双重净化。
一向狂傲的李白,在面对孟浩然的时候,忽然变得少有地羞涩,只剩下拜服。
他一辈子给老孟写过5首诗,没有任何铺陈,都是直抒胸臆。
在《赠孟浩然》中,他开头就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后来饱醮感情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很多人关于唐诗的最早记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老孟在李白心中的位置,那就是,“我心中,你最重”(不是说孟浩然很胖)。
5
老孟和王维也惺惺相惜,是能够说心里话的那种知己,两人在长安漂泊多年,在一个文创基地呆过很长时间,他们是山水田园诗的两座高峰。
孟浩然在长安求职失败,心冷返乡的时候,会第一时间给王维弟弟写诗——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有没有一种孟大哥搂着王维痛哭的即视感?
王维呢,一个劲地拍着孟大哥的肩膀,
“别哭别哭,快回老家享受生活吧”——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看明白了吗?最有资格把王维和李白拉在一起喝酒的,只有孟浩然。
6
有人说,王李两人个性不合。似乎有点道理。
一个狂放到极致,一个内敛到心痛。
说到底,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完全不同。
公元742年,经过多年打拼,41岁的李白终于拿到朝廷的offer,这是他第一次被推荐,进入组织部门考察范围。
刚出家门,他大声吟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路上练剑,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小编感觉到了他的呐喊:我是天才,我是天才,我是天才!
心里似乎有无数个小目标。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作为一个专职拍马屁的小翰林,他很不跟主人见外。
贵妃为他磨墨,力士为他脱鞋,玄宗为他调羹。
纵观几千年中华风骚史,能得瑟成这样的,也只有李白。
我有freestyle,你有吗?
7
同样也是这一年,王维从岭南回到长安,任左补阙。
虽然官位低得不像话,但在江湖上,王维比李白出名早得多,
可是,有海外背景的李白深喑炒作之道,利用进入宫廷一事,他大做文章,一个月涨粉308万,成为大唐“第一网红”。
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王维会喜欢吗?
答案是不知道。
只知道,在长安举办的多次PARTY上,有李白就没王维,有王维就没李白。
这不是小编胡说,是专家考证过的,
——从开元十八年开始,贺知章经常约张旭、李适之、李白等名士在长安喝酒,后来成了著名的“饮中八仙”,这个酒鬼饭局,王维从没参加过;
——“老好人”张九龄第三次入京后,约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维等人聚餐,李白不在邀请名单上;
——天宝二年(743),王昌龄、裴迪、王缙等人约王维一起到长安郊区玩耍,平常最喜欢出去浪的李白没有参加;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辞职归隐,约了一大帮朋友喝咖啡,李白到场,当时王维人在长安(没有出差),但没有人约他。
很显然,对两人的不和,大家已经心知肚明。
8
还有人说,两人完美“错过”,是因为信仰不同:确实,他们俩一个信佛,一个求道。
李白是老庄的忠实信徒,潇洒自由,喜欢歌颂太阳和月亮。
作品从不遵循定律,没有条条框框——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天子呼来不上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王维为了研究释迦牟尼,废寝忘食,喜欢描写山林和溪流。
他的作品,不管是画还是诗,都流淌着连绵不绝的禅意,
不妨感受一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安史之乱中,他被迫担任伪职,余生陷入愧疚,也是靠研究佛学解脱的。
正如他在《叹白发》中的自言自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法何处销?”
但小编认为,精神信仰的迥异,并不会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冲突。
唐朝多种文明、多种宗教共处,是时髦,也是潮流。
两人互不买账,一定另有原因!
9
更多人认为,王维是因为女人屏蔽李白的。
准确地说,那是个很不一般的女人——玉真公主。
她比王维和李白大9岁,原名李持盈,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亲妹妹。
生下来没几年,她就经历了皇室最黑暗最血腥的岁月,亲情成了权力的牺牲品——因被人诬告,玉真的母亲窦德妃被婆婆武则天干掉,她没有祖母和姑姑(太平公主)那样的政治野心,从小信仰道教,想过静修生活,但她身上毕竟流着则天女皇的血。这种血,总令人不安分。
跟祖母一样,她对帅气男人充满兴趣,对那些才子更是另眼相看。
她胸中有丘壑,经常组织文艺座谈,结识新冒出来的小鲜肉。
见多了男人,她的心越来越高,那些想通过她上位的小年轻,她一个都没看上。
她很快变成了大龄女青年,女中年。
10
公元729年,她遇到了王维。
众所周知,王维除了有才,还特别帅,双眸善睐,鼻梁高耸,嘴角时常挂着微笑,不像其它臭男人,嘴角总是挂着口水。
其诗、其画、其琴,令她神清气爽。这样的男人,是极品无疑了。
两个人花间弹曲、镜前写真、黄昏联句、清晨画眉,俨然一对姐弟恋人。
可是相处久了,玉真觉得王维跟他的玄宗皇兄一样,身上缺点什么:对,是朝气和锐气!
一个男人就该荷尔蒙燃烧,粗犷地照亮这个世界,可是王维活得太小心太细致。自从妻子崔氏31岁早逝后,这位大咖一直独居。娱乐记者在他家门口趴了好几年,想来一次“周一见”,身上都趴出茧了,也没有拍到一张他的八卦照。
11
后来,她又遇到了李白。
他在她的别墅里左手持(酒)杯,右手挥笔,当场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王维之前给玉真公主写过一首《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标题长得不行),略显拘谨腼腆,而李白的这一首,胜在想象奇特。因为奇特,更显浪漫。
在诗中,李白将玉真公主比作九天玄女,吹捧得恰到好处。
想象力,真的令人视野开阔,身心解脱,表达即诱惑。
就连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杨玉环姐姐,也被李白的一首《清平调》征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两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为女性写就的最好软文。
清高是很多男人的臭毛病,李白是个例外,越是狂妄清高,越有魅力。
12
天宝四年(745),因为种种原因,李白与王维先后离开长安。
玉真公主也放弃皇家待遇,出家做了道士,落脚于安徽敬亭山
玉真公主死于762年。
不久,李白逝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他晚年写了一首著名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里,他又把敬亭山当成了玉真公主。
狂放了一辈子,这首作品却极尽寂寞,内敛得让人想哭。
《独坐敬亭山》写完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此生擦身而过的王维
“就这样吧!”
“这一世我们各自夺目,如果你愿意,下辈子多喝几杯!”
重点二:李白与王维的恩怨(历史版)
为什么这俩人没有交集呢?
两人有共同的好友,共同的爱好,同朝为官,曾经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但相互之间却不是好朋友,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呀,不过话说回来,在盛唐时期文学的两大高峰,王维与李白,怎么就会毫无关系呢?
难道是“自古文人相轻”?两个人就是那么杠着,谁也不理谁。
当时王维在京中任右拾遗,兼监察御史,李白说到底却只是侍奉翰林,靠着自己的文笔吃饭的御用文人。
王维可能会觉得李白不过如此,诗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靠着博皇帝一笑来吃饭的。
李白本心虽然并不是如此,但事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李白心高气傲历史闻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没有道理去瞧得起你。
王维怎么看自己的诗都觉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声就是响。李白怎么看王维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维的名声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差。
可能王维看不惯李白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风格,认为是有害诗风;李白也看不惯王维那点田园情调,更不喜欢动不动就是把佛理引入诗中。
两个人更是为诗打起了冷战,殊不知后人把他们两个摆到了同样的高度。
或许,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性格上的不同,追求的理想的不同,让两个人形同陌路。“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概说的就是如此,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文人呢?
不知道两个人临死时是不是后悔此生错过了对方这样一位朋友,都是闻名遐尔的文豪,都是文人圈里的佼佼者,但是此生却根本没有说过几句话,至死不交,会不会成为人生的一大憾事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令李白与王维形同陌路呢?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你的高论哟~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公元701年的大唐,两位诗人横空出世。一位出生在北方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太原王氏的王维,另一个则是出生在巴西郡(今四川)普通人家的李白。谁都不曾想到这两个人日后,将会成为大唐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泰斗级人物,又有多少人清楚这两人竟然同年出生,逝世的时间也不过相差一年。如此光彩夺目的二人似乎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交集,是刻意为之?还是纯属偶然?
二十七年后的长安街头,一位年近四十而科举落榜的大龄考生在悲伤的游荡。长安的歌舞升平与他曲折的仕途经历形成对比,在这暗不见天日的日子里,落榜考生孟浩然与全能才子王维结成了忘年之交。在王维的劝勉下他留在太学,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与玄宗有一面之缘,但也仅仅是一面之缘。希望还是破灭了,他留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的凄美诗句与好友王维告别。
再与王维告别后,孟浩然南下襄阳,开始云游山水的后半生。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个与王维同年出生的年轻人——李白。李白被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所认可,这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卸下自己所有的轻狂,与这位历经人间沧桑的大哥结为挚友。并在得知孟浩然启程广陵时,火速赶往江夏与好友一聚,亲自送他上船,看着他消失在远方。为此一首传颂千古的佳作应运而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比于李白同期诗作,这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字里行间不见轻狂,只见一个年轻人送年长的哥哥远行。
孟浩然同为李、王的好友,在之后李白入京寻求仕途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不与王维相识的。
长安才子众多,昔日的吟诗作对就好像是当今人们发的朋友圈。既然有圈子,就会有大大小小的聚会。可是,在这些聚会中,李白和王维二人也从未同时出席。
开元十八年伊始,贺知章就经常约李适之、苏晋、李白等喝酒作对,后来人们尊称这些诗人为饮中八仙,而这"八仙"中就没有王维。
又或是天宝二年,王昌龄约王维、王缙等人去郊游,闲不住的李白就不在队伍中。
隔年,贺知章辞官归隐,临走之时在长安宴请圈中好友,李白出席,整个宴会基本上长安诗人都到了,唯独没有王维的身影。
这难道还是巧合吗?
这么多的偶然事件聚在一起就是必然,王、李二人不和似乎已经是圈内人尽皆知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使得两位诗词天才要背道相驰呢?
跟生长环境是否有关?
李白是南方人,王维是北方人。两人名声鼎沸时还曾有过"南李北王"的说法。难道是地域差异使得二人互相看不对眼,就好想水土不服那样。不尽然,唐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风格各异;大唐之所以璀璨,是因为其兼收并蓄,蛮夷尚且可在大唐酒肆中自由的仰面高歌,两位不可多得的才子有怎会局限于小小的南北。
或是家境与经历?
王维出自唐朝大家的太原王氏,而李白的祖上已无从考证,多半家室并不是太过显赫。李白年少云游山水,后来仕途不顺;王维二十岁中举,官运亨通,最终谋得太子中允的高职。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注定会早就二人没有共同语言吗?我看不是,李白和王维的诗是又相似之处的。
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与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惊人的相似,还有"纵死犹闻侠骨香"和"纵死侠骨香"。排除了抄袭的可能,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为什么老死不相往来呢?
这可能跟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关。
李白崇尚道教,放荡不羁,风格豪迈,为人直爽。因此,敢叫贵妃研磨、力士脱靴;而王维崇尚佛教,他性格沉稳,李白喜爱舞剑,他却极为精通书画,王维能在长安为官多年并且屹立不倒,足以看出他的小心谨慎。
二人的性格、爱好就是这么截然不同。一个人的爱好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
其实,王、李二人的渊源似乎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不是一般人。她是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唐朝因为女皇亲政所以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在婚姻方面女性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就比如说女性可以进入道观,代发修行做个女道士,以此来逃避婚姻。玉真公主就采取这种方式终身未嫁,但是作为女道士并不枯燥,因为唐朝的女道士是可以接待男客人的。玉真公主生于皇室,身上又流着武则天的血液。她对男性自然很是挑剔,在她身边走动的不仅要是帅哥,还要是才子。
因此,相貌英俊的王维便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历史上,王维不但长得英俊潇洒,而且还擅长绘画和音律。如此才子佳人,吟诗作画,真是人间仙境。可是时间一场,玉真公主又觉得腻,生活中多少得有点小惊喜和刺激。但是王维太过沉稳,而且还十分钟情。王维发妻崔氏三十一岁早逝后,他就再也未娶,并一人独居。这样沉闷的男人有几个女人能喜欢。
不久后,他遇到了李白,李白天性洒脱,给了玉真公主想要的小惊喜。他的作品风格和王维的大有不同,王维笔下的玉真公主只是凡间的美女,而李白却在他的诗中将玉真公主比作九天玄女。这样一来,李白就深得玉真公主的欢心。李、王二人互相视而不见估计是因为情敌关系。
近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猜测王维、李白二人为什么老死不相往来。情敌对立,有迹可循;性格差异,也言之有理。总之,李白、王维两人时隔千年依旧活在读书人心中,如果人生能够再来,我想他们二人也想一起喝酒吧。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李白和王维,同为当时的文学大咖,一生却并无交集,我分析有以下几条原因:
第三,二人佛道信仰不同。大家都知道王维被称为诗佛,李白被称为诗仙。王维的山水田园风景相关诗篇,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美的一副画面。诗如其人,再看看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每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禅意。且王维全家均笃信佛,他平生虔诚且素服长斋。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即使归隐了以后,也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而李白对于仙人和道法的兴趣,从始至终未有衰减,其笔下的游仙之作,常充满道教意味,游仙诗在他的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众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言为心声,李白常自诩为仙人,潇洒古仙人,得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这种在诗中无比强烈的自我仙化意识是李白游仙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可能也是两个人互相都不屑对方的一个原因吧!
第二,两人的出身不同。王维属于官二代,而且他是个考试型人才,21岁的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擢进士第,并被点为状元,成为京城女的梦中偶像。而李白34岁以前还在全国各地游历,换句话说,实际是漂泊。直到李白42岁,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才看了李白的词赋对其加以任用。你想想王维多清高啊!怎可能去主动结识这样一个浪子,何况王维当时已经功成名就。而李白有多狂,可称诗人中的第一狂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够狂的吧?这样一个狂傲之人,让他去主动结交王维,也不是他的性格啊!两名当时的文坛网红都不需借助对方来增加自己的吸睛度,各自的全国粉丝也是队伍强大。
第一,王维和李白都喜欢过同一个女人,可以说他们是情敌。他们先后喜欢的这个女人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睿宗和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之女,唐玄宗李隆基及金仙公主的妹妹。
当时的王维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风流少年,他为了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睐,不惜把自己打扮成身着彩衣的伶人,怀抱琵琶在一场酒宴上为公主献艺。最后成功的被公主青睐深受照拂,不久就进土及第被封太乐丞。两人的感情也是你侬我侬,甜蜜得很。但是不巧的是,李白这时来到长安,李白没有王维的运气好,他没有考上科举。他唯一的途径就是找一个能给他推荐到皇上身边的人。于是他也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并为玉真公主作诗一首《玉真仙人词》,把玉真公主夸得天花乱坠。且看这首诗是如何写的: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龙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也许在王维看来,玉真公主只是政治上的一个跳板,他后来背着公主私自娶了贤妻,彻底惹恼了公主,于是公主借权势将王维贬至济州四年。李白这才有了接近玉真公主的机会,公主也对风流倜傥,才华卓绝的李白动了心。凭借公主的东风李白在唐玄宗那里混了一个翰林学士的官来当。这算是李白在政治上最高的成就了吧。然而生性狂傲不羁的李白,因为醉酒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而被赐金放还。
现在大家经常还在戏文中看到这一段,李白戏弄高力士,让他为自己脱靴,让杨贵妃为自己磨墨。李白之狂也是狂到没有边了。换句话说,李白没有政治头脑。或许是因为志趣相投,在李白流放以后,玉真公主很快在敬亭山修道等候浪子李白的归来,玉真这一等就是七年,最后在敬亭山上香消玉殒,待李白匆忙赶到以后,做了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此诗来表达对公主的怀念和愧疚。由此可见,李王二人因为玉真公主而心有芥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王维和李白虽是同年生人,同是文坛巨星,即使孟浩然从中牵线也不屑不愿有交集,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满意,惠子隔空敬谢。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相轻,何况是这俩个大文豪。他们只能是同一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线,可以远远的彼此欣赏,不可以近距离交集的。
李白与王维同年,又都是大文豪,为什么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盛唐时期,两位冉冉升起的诗人巨星李白与王维,同一年出生,同样的京漂,同样的天才绝世,同样的好友孟浩然,同样的政治理想,两人这么多相同之处,一生却没有过任何交集。 这是为什么呢?
一、同是少年神童,但两人成名之路时间相差远。根据《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我们再来看看《旧唐书·王维传》: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
根据上文《旧唐书》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人都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神童,才气闻名,志向远大。但两人成名时间不一,年轻时相隔两地。
王维,少年爱豆。公元715年,15岁的王维来到长安,17岁一首《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名震文坛。由于他外貌出众,文采极佳,很快就在长安文艺界名声鹊起。再加上在玉真公主的帮助下,19岁高中状元,得到了八品官职“太乐丞”,从此走上仕途。
同龄的李白在干什么呢?他接受道家思想,好剑术,喜任侠。他跟长平山隐士赵蕤学完了剑术、道术、纵横术之后踏上远游的征途。他游历了很多地方,增长不少阅历和见识。曾有人推荐李白参加科举,但李白拒绝了,他觉得考试太世俗,他想凭借才华,一步登天,平步青云。
公元731年,实力大叔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开始追求仕途之路。但仕途不得,漫游十年一事无成。直到742年因道士吴筠推荐,李白受玄宗赏识,供奉翰林学士。
二、信仰不同——佛道两教,殊途同归。如果说,两人青年时相隔两地无交集,那么李白走上仕途后,两人同在长安为官,为什么也没交集呢?
李白信道家,四海求仙。他将道教丹鼎派修炼成仙的思想和老、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融合一起,既渴望长生不死,又享受山水之美。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豪迈不羁,天马行空,一边追求功名,一边漫游名山,一边又求仙学道。
王维拜佛教,一生礼佛。早年受其母亲佛教熏陶影响,温文尔雅。由于前期仕途屡次受挫,他看清为官之路险恶,于是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他追随禅宗,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人生感悟。
742年,李白供奉翰林,常陪侍皇帝写诗文娱乐。玄宗每有宴会或郊游, 总让李白侍从,发挥他的诗才,赋诗纪实,将其文字流传后世。李白受玄宗宠信,他常常醉饮长安,笑傲诸侯。此时的他,到达人生的顶峰,成为京城里耀眼的巨星。王孙贵胄都艳羡不已,不久,他潇洒易冲动的性格便显露出来,他不服管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后更是无法无天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
反观王维,那时候已在官场沉浮多年,早已看破官场红尘。失望的他有事上朝,无事还家,在京都外面的辋川小别墅里隐居。对于李白干谒求仕,高调豪情,王维实在不想掺和。而李白也不喜欢王维在官场上圆滑世故,唯唯诺诺的性格。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的价值观注定没有交集。
三、同一个绯闻女友,似有似无的情敌之争公元720年,岐王把王维引荐给了玉真公主,19岁的王维才华横溢、眉目英俊、气度非凡,而且精通音乐、文学。他为公主弹奏了一曲琵琶《郁轮袍》,公主对他一芳心暗许,并在她的引荐下,第二年王维顺利高中状元。玉真公主想招其为驸马,奈何王维很快回老家娶妻并带回长安。这惹恼了玉真公主,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连累,被贬到济州做管理粮仓的管理员。
729年,玉真公主在青城山认识修道的李白,一见面,李白就献上《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诗李白极力赞美玉真公主的气韵与华彩,把她比作天上的仙人,可见李白对她青睐有加。王维之前也给玉真公主写过诗《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内容略显拘谨腼腆,而李白的这一首,想象奇特,浪漫有情。
李白和玉真公主之间对道教有不少的共鸣。因此,当他们相遇后,两人自然会发生故事。742年,元丹丘和玉真公主推荐了他。他能成为翰林学士,少不了玉真公主的帮忙。
李白爱慕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李白在敬亭山上,赋诗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知是太白赞美敬亭山的美,还是醉翁之意在乎玉真公主,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太白和玉真公主是有情意的。相比王维对玉真公主,似乎冷漠很多。
四、文人相轻——诗仙与诗佛,谁略胜一筹?李白与王维的文学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文坛上都有着不朽的地位。但两人的创作风格迥异,一人抱负远大,豪情壮志、飘逸潇洒。一人隐逸山水,心静如空,“无我”之境。
李白受神仙道教影响,诗歌创作豪放不羁、变化莫测。他将自己洒脱不羁气质与强有力的情感融于诗中。杜甫是他的迷弟,对他赞扬有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以看出李白为“诗仙”,当之无愧。
王维归心于佛法,受禅宗影响,诗歌创作静逸明秀,如同优美的画一样,色彩层次丰富,山水田园生机盎然。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到晚年,王维更是通过禅境表达诗境,将禅的静默与山水之美合而为一。
同写送别,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写出分别时的壮阔,情意浓浓,神之所往。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写出委婉明快的曲调,在酒中道别情意。
同写山水,李白写“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意境优美、壮阔,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受拘束的广阔胸怀。王维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自然的意向完美融合,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同写仕途不畅,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气势恢弘,有大河奔流之澎湃,虽有怀才不遇之愤,但对自身充满信心。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写出世俗功名下,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心态,将禅意融入诗中,空灵而自然。
总结:从诗文来看,两人文学成就与地位很高。笔者猜想双方都认为自己更胜一筹,王维禅意的山山水水,在李白看来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李白写的仙侠不羁放纵之风,在王维看来又粗俗不堪。
从性格来看,二人截然不同,行事方式也大不相同。一个傲世独立,放荡不羁,一个闲静稳重,佛系至极。这样看来两人没有交集可以理解,但让我们不免遗憾。不过两位盛唐的巅峰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