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啥?听说南朝宋的赋税比北魏少很多?兄弟们,咱们不给北魏打工了,南下去南朝宋给刘义隆打工去。反正都是打工,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
盖吴起义就是在这种讨论之中,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盖吴是匈奴人,他属于匈奴族的分支卢水胡人。他们本生活在陕西黄陵县附近,由于北魏赋税重,所以盖吴带着一帮人发动了起义。
10多万大军,宣布投靠南朝宋。当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时期,他摸了摸脑袋瓜子,觉得这赋税也不算太重啊?为什么其他地方不造反,偏偏就是你们造反呢?肯定是刁民!
下了这个结论以后,太武帝拓跋焘便派遣大军前来镇压。首先是长安镇副将拓跋纥带着大军前来,结果被盖吴的人马斩杀。
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冬十月戊子,长安镇副将元纥率众讨之,为吴所杀。吴党遂盛,民皆渡渭奔南山。于是诏发高平敕勒骑赴长安,诏将军叔孙拔乘传领摄并、秦、雍兵屯渭北。---《魏书》
此后高平敕勒部的骑兵也被太武帝拓跋焘派到了长安前线,同时派遣叔孙拔带领并州、秦州、雍州的人马驻扎在渭水以北,一起镇压盖吴大军。
盖吴也很聪明,他手里虽然有10多万人马,可是要想灭了北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他宣布投降南朝宋,意思很明白,就是为了让南朝宋出兵相助。
毕竟盖吴在北方,而南朝宋在南方,中间夹着个北魏,就算投降也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好比三国时期,辽东的公孙渊宣布投降东吴的孙权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盖吴这边也做出了一定的战略部署。- 首先盖吴派遣白广平带着一部分人马攻打新平和安定,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彬县和甘肃泾川地区,这么一来便策动了当地胡人的群起响应。
- 其次盖吴分兵攻打临晋以东的地区,可惜这一策略以失败而告终,3万多人溺水而死,被北魏大将章直击败。
- 再者盖吴带着人马向长安地区进攻,虽然损失了3万多人马,但是得到了蜀人薛永宗的响应,实力再次增强。
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盖吴的起义声势浩大,为此他自称天台王,设置了文武百官。这也是典型的还没啥成就,就开始分赃的样子。
多年以后,在明朝末年,同样有个在陕西造反的李自成,也是还没打下天下,就开始分赃,结果丢了天下。
盖吴起义失败,是可想而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当然不容许盖吴继续做大,所以他带领大军先切断了盖吴军和薛永宗军的联络,此后集中兵力前往雍州,将薛永宗的根据地团团围住。
薛永宗势单力孤,根本就不是北魏大军的对手,结果自然是失败而告终。解决了薛永宗后,北魏大军又朝着长安而来,这是要找盖吴决战来了。
六月甲申,发定、冀、相三州兵二万人屯长安南山诸谷,以防越逸。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秋八月,盖吴为其下人所杀,传首京师,永昌王仁平其遗烬。---《魏书》
拓跋焘亲征还是很有效果的,从长安陆续到盩厔、陈仓,再回到雍城,拓跋焘将那些跟盖吴有过勾结的人,全部诛杀了一遍。
显然盖吴已经被逼入了绝境,在杏城又被北魏大军痛击,无奈之下,盖吴只好向南朝宋求救。刘义隆是真的鞭长莫及,他派人给了盖吴一系列册封,可实质上却没有多少帮助。
虽然盖吴后来又将兵马都召集了起来,自豪秦地王,可是北魏对盖吴大军的合围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了。
太武帝拓跋焘不惜集中幽州、定州、冀州、司隶等地的人马,共计10万人,将盖吴的残兵败将全部围了起来。最终盖吴无路可逃,兵败被杀。
这场起义的从盖吴的表现来看,失败是必然的。因为盖吴本人的战略指挥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他的人马没有一个核心的作战目标,基本上是走到哪儿打到哪儿。
此外他和薛永宗的人马也没能够真正联合在一起,所以北魏能够先灭了薛永宗,再灭了盖吴。而且盖吴那么早就称王了,这对南朝宋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从政治角度上来说,盖吴本身也会失败。
盖吴起义对北魏和南朝宋有什么影响?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是其中之一。而灭佛的行为,正是发生在盖吴起义被镇压的过程中。
当太武帝拓跋焘到达长安以后,有人向他报告,长安的寺庙里,有大量弓箭、长矛之类的兵器,这似乎是配合盖吴起义所用的。
与此同时,信奉道教的崔浩便上书太武帝,认为寺庙里的和尚和盖吴之间肯定有关联。为此太武帝拓跋焘当然很生气,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他认为和尚和盖吴联合起来造反,所以就把寺庙抄没一空。结果发现了一系列不堪入目的事情。比如说在寺庙里发现了酿酒的器具,发现了上万件官员、富豪寄存的物品,甚至还发现了供人淫乐的窟室。
在这种情况下,太武帝拓跋焘简直要疯了,索性把长安城内的和尚全部诛杀,以此牵连到了全国,逼迫大量僧人还俗,捣毁了若干佛像。
在南朝宋这边,由于刘义隆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第二次北伐,15年后盖吴起义的爆发,燃起了刘义隆第二次北伐的想法。
可是盖吴起义的时候,南朝宋一点北伐的准备都没有,虽然盖吴宣布投降了刘义隆,可是刘义隆也只是采取了声援的办法,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军事协助。
等到刘义隆准备好第二次北伐的时候,盖吴起义已经失败了。为此刘义隆只能等待时机,再次北伐了。
参考资料:《魏书》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是辛弃疾所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作,这里是指宋文帝元嘉年间北伐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军队,兵峰直达长江北岸的历史典故。
说起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很少知道,但是这一起义上接宋文帝的第一次元嘉北伐,下启第二次元嘉北伐,中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对南北朝对峙形成均势意义重大。(宋文帝元嘉年间第二次北伐和拓跋焘南征示意图)
元嘉北伐不仅仅是“草草收场”,北魏也只剩下了半条命。
南朝刘宋宋文帝元嘉年间三次北伐,意图夺取河南之地,但都失败了。三次分别是在430年、450年、452年。刘宋宋文帝唯恐手下将领获取军权,所以很多时候遥控指挥,往往错失很多战机;刘宋军队大都以水军、步军为主,在中原地区面对北魏的骑兵根本没有多少优势,况且,损失的军队主要有平民补充,缺乏战斗能力,因此战败也是必然的。
虽然刘宋的三次北伐都失败了,但是对北魏影响也非常大。北魏有几十万军队,在北伐期间兼并了北方很多民族的政权,增加了不少战力。
452年,北魏太武帝被自己的中常侍宗爱所杀,刘宋趁机进行第三次北伐,结果惨败。北魏也好不了那里去,军队损耗过半,内部统治十分不稳定。北魏开始由对外战争转变为内修政治,开始休养生息,也不敢轻易开启大规模的战端。
刘宋和北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形成均势,处于南北分立状态,谁也灭不了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剧照,统一北方,打败刘宋的两次北伐,并开展了灭佛运动)
盖吴起义始末。
445-446年得到盖吴起义是卢水胡盖吴发动的起义,卢水胡原来隶属于匈奴的一支,属于杂胡。盖吴起义是多民族起义,参加民族几乎涵盖了北魏辖区内除鲜卑族之外的氐族、羌族、汉人等。
究盖吴起义的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一、军事征服和高压政策。
北魏拓跋鲜卑在征服北部少数民族时采军事征服手段,然后对这一少数民族进行劫掠、屠杀,并将余部进行迁徙到主要的城池周边加以军事控制。
被征服的民众有的成为奴隶、有的成为军户、有的戍卫边疆,毫不体恤被征服者,长期的高压政策,早晚有释放的时候。在盖吴起义之前,也有不少地方的民族发动起义,不过规模都比较小,很快被镇压了。
二、沉重赋税和严酷刑罚。
北魏为了使得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必然役使其他各民族民众承担沉重的赋税,鲜卑人主要负责战争,其他各族都是围绕鲜卑人的战争而进行生产活动。为了迫使各族接受沉重的劳役和赋税,与之匹配的就是制定严酷的刑罚,保障赋税的完成。
这也是对各民族的压榨,也是需要释放的,释放的方式一个是改变政策,另外一个就是起义反抗了。三、挑唆各个民族的矛盾。
为了保障北魏鲜卑人的统治,北魏政权经常挑唆管辖之下各个民族的矛盾,唆使他们互相争斗,鲜卑人则坐享其成。
各民族互相争斗,而鲜卑人却在一步步强大,在鲜卑治理下的各民族长此以往,将不会对鲜卑人的统治产生多少影响了。
北魏鲜卑人的残酷高压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盖吴起义就是各民族联合起来反对鲜卑魏政权的一次大规模起义。
四、坐山观虎斗的刘宋。
盖吴起义期间曾经依附刘宋政权,盖吴被刘宋封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北地郡公这样的职务。其实这都是虚的,刘宋的军队只是在梁州、雍州的边境之上摇旗呐喊,根本就没有出兵支持,只是让北魏政权和盖吴之间互相斗争。
如果此时刘宋发兵北魏,北魏可能出现内外不能兼顾的状态,用少量的兵力就能达到削弱北魏势力的目的。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时一年就剿灭了盖吴起义,其他各地相应的农民起义随即也被镇压。(寇谦之像,天师道北方天师首领,拓跋焘改信天师道)
盖吴起义和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了统一北方,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战略,全国凡是50岁以下,15-16以上的男丁必须从军。
佛教自北魏初期延续以前王朝的政策,佛门弟子可以免除赋税徭役,而且寺庙的土地不纳税。周期残酷的战争形势下,拓跋焘对佛教徒开始下手。438年,拓跋焘下令,将50岁以下的沙门全部还俗,服兵役。更于第二年,拓跋焘改信天师道,亲自为天师道北方首领寇谦之建设天师道场。
444年,拓跋焘命令全国的王公贵族禁止私自藏匿沙门,一旦发现诛灭全门。446年,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亲自率军占据长安。(崔浩像,他主张毁佛,以挽救岌岌可危的鲜卑北魏政权)
在长安的一座寺庙之中发现寺庙私藏了不少武器,怀疑沙门和盖吴相互串通,于是下令屠杀该寺庙僧人。后在查抄其他寺庙时发现寺庙内寄存了不少官员的财物,有的寺庙甚至藏污纳垢,有娼妓在寺庙之中卖淫。在崔浩的建议下,拓跋焘在全国开始毁佛运动。
其实当时北魏初期崇信佛教,到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有沙门200多万,寺庙3万多座,约占北魏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并且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土地不纳税,僧侣免除劳役赋税。这对当时北魏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必须下手处理,因此才有了灭佛行动。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导读:说道盖吴起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卢水胡这个部族,国仇家恨让盖吴在起义后顺利成章的宣布向南方的刘宋政权效忠。虽然盖运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但是也让北魏意识到并适当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而第一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刘宋,则发起了第二次收复河南的第二次北伐。而与北魏有灭国之恨的卢水胡建立的北凉后裔,远走西域重新延续北凉并顺利的被刘宋册封。显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宋希望卢水胡搅乱北魏自己好浑水摸鱼北伐。
卢水胡这个源于商朝、由多个民族杂糅在一起形成的部族,在汉朝时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册封。东汉赐给卢水胡人“汉卢水仟长”印,并多次征召他们参加对西域和匈奴的战争。而卢水胡在五胡南北朝时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然而建立的北凉就传了二帝就被北魏灭亡。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珪灭夏平凉的功绩之一,而对于相对弱小的卢水胡的残酷压榨也直接导致了盖吴起义。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有复国需求的卢水胡与图谋收复河南之地的刘宋一拍即合;而为了镇压盖吴起义,太武帝拓跋焘被迫兴起了灭佛运动来积攒国力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建立北凉的卢水胡和与北魏南北对峙的刘宋就是在北魏这个共同敌人下结成了同盟。北凉被北魏消灭后,北凉国主沮渠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国。显然延续北凉国祚的后北凉,对于北魏是充满了灭国之恨。所以留在北魏的卢水胡(北凉的主体民族)不会甘心接受北魏的统治,加上北魏对于各族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自然催生了卢水胡人盖吴佣兵十余万的大起义。此时的北魏远没有后期那么强大,虽然通过军事征服了北方,但是文明的落后让北魏也是元气大伤急需休养生息。即便是面对佣兵十余大龄士兵万的盖吴的起义,北魏居然一度岌岌可危。为了筹措军费和征发士兵,甚至引发了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灭佛的结果不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收归国有,而且大量还俗的僧人壮大了北魏的军队。经过一年的时间,盖吴起义被北魏平定。
盖吴起义由于兵力分散且缺乏有力的领导,最终被北魏各个击破;北魏在彻底稳定北方后也适当的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北魏虽然在拓跋焘时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是由于想都落后的文明形式(奴隶制)北魏统一北方的方式最终还是军事。虽然北魏为了统治的需要也要对各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但是相对国族鲜卑来说其他民族待遇还是有区别的。燕国后裔虽然是宇文氏但是好在是鲜卑,所以待遇相对较好;而对于赫连夏的弓马娴熟匈奴部族的控制相对较严格,但是匈奴作为一大部族也不能太过于苛刻。而建立北凉的卢水胡由于部族体量较小,所以受到无情的压榨。无尽的劳役与苛捐杂税然卢水胡忍无可忍,尖锐的民族矛盾让卢水胡人盖吴揭竿而起。北魏太平真君六年盖吴佣兵十余万起兵反魏,同时遣使上表依附刘宋:
“自灵祚南迁,祸缠神土,二京失统,豹狼纵毒,苍元蹈犬噬之悲,旧都哀荼蓼之痛。臣以庸鄙,杖义因机,乘寇虏天亡之期,藉二州思奋之愤,故创迹天台,爰 暨咸、雍。义风一鼓,率士响同,威声既张,士卒效勇,师不崇朝,群狡震裂,殄 逆鳞于函关,扫凶迹于秦土,非仰协宋灵,俯允群愿,焉能若斯者哉!”
虽然卢水胡也算是能征惯战,但是很不幸他们遇到了北魏历史上的战神拓跋焘。虽然由于北魏为了统一北方甚至透支了国力,但是这样的国家机器远不是盖吴十余万人所能推翻和征服的。况且此时的出身游牧民族的北魏拥有大量的草原骑兵,虽然不能说摧古拉朽;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平定了盖吴起义。盖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有积极的意义。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渐主动缓和了民族矛盾,各民族得以休养生息。北魏的政权也逐渐稳固下来,为北魏应对刘宋的元嘉北伐提供了基础。
刘宋没来得及抓住有利时机与盖吴起义做有效的配合,最终在二次元嘉北伐时被平定盖吴起义的北魏军队再次击败;偷鸡不成蚀把米,落得元嘉草草的结局盖吴起义后虽然上表刘宋称臣,但是刘宋并没有在边境上真正积极有效的配合盖吴。第一次元嘉北伐的失利让刘宋的刘义隆受到一定打击,而且刘宋真实的想法是让北魏内部不断消耗。虽然刘宋不要钱似的给了盖吴一系列的封号:雍州刺史、北地郡公等头衔,但是刘宋的军队始终没有出兵支持。如果此时刘宋出兵雍州和盖吴配合,在北魏首尾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报第一次元嘉北伐失败之仇。但是这种利用少量兵力可以趁乱打劫的好机会居然被刘宋浪费了,也许刘宋也没有想到盖吴起义一年就被镇压了。曾经坐山观虎斗的刘宋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盖吴起义被镇压后发动的第二次元嘉北伐以更大的惨败收场。所以格局决定出路,刘宋还是没有一统中原的命。元嘉北伐不但没有获胜,刘宋富庶的几个州反而遭到北魏铁骑的蹂躏。虽然不敢说刘宋是“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但是在盖吴起义时的表现绝对不及格。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有影响,盖吴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民变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持续至翌年(446年)八月,领袖是卢水胡人盖吴。事件以北魏成功镇压告终。
背景
卢水胡本是一支聚居于河西张掖卢水一带的杂胡,昔日隶属于匈奴,后来除张掖外也发展出北地、杏城等聚居地,在五胡时期卢水胡领袖更建立起北凉政权。不过,随着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扩张,有部分卢水胡向北魏归降,而北凉亦终在太建五年(439年)遭北魏攻灭,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对峙。不过,诸胡于西北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事亦时有发生,不过都很快被北魏平灭。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想知道盖吴起义对北魏与刘宋的影响,就应先知道何为“盖吴起义”。北魏盖吴起义是北魏前期西北各族人民的联合大起义。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波及地区西起陇东,东至今山西西南部。
盖吴(417——446年),北魏时期关陇人民大起义首领。他是卢水胡人(匈奴左沮渠部后代),生于北地郡(治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古义亭城)。
魏晋以来,关中地区已成为诸少数族和汉族人民杂居的地方。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灭北凉统一北方后,对诸少数族人民实行军事统治。在羌族聚居的地方设李润镇(今陕西大荔北);在氐族聚居的地方设仇池镇(今甘肃成县西北);在卢水胡聚居的地方,设杏城镇(今陕西黄陵西南)等等(关于卢水所在,有谓在陇东的安定郡,又有即湟水支流卢溪水、张掖的黑水及武威的谷水诸说。卢水胡的族源,有源于小月氏及匈奴两说。学术界尚无定论),各镇镇将皆由鲜卑贵族担任。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魏太延五年(439)北凉灭亡。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但是,拓跋氏统治者主宰中原之后,对北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农民四处逃亡,田地荒芜,十室九空,陇东、关中尤甚。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十分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29岁的青年英雄盖吴,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聚众起义。关陇地区的汉、胡、屠各、氐、羌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很短时间,起义军就发展到十万人,声势浩大。十月,北魏驻守长安镇的副将元纥出兵镇压起义,被义军打得大败,元纥临阵被斩。北魏朝廷震动,太武帝拓跋焘忙命将军叔孙拔统辖并、秦、雍三州兵马,驻防渭北,阻击起义军南下。
十一月,盖吴派遣部将白广平率部西攻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一举得胜。义军继续西进,攻下了千城(今陕西陇县),杀了魏军守将。盖吴自己率主力南下,攻打关中重镇李润堡(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他一面分兵东进黄河沿岸,一面分兵西攻长安,与魏将叔孙拔激战于渭北一带。
在盖吴起义的影响下,黄河东岸山西境内又爆发了薛永宗领导的三千多人的农民起义,与盖吴东西呼应,受盖吴统帅。关中西部的氐族人民也纷纷起义,支援盖吴义军。这样,东起黄河,西到秦陇高原,农民起义势成暴风骤雨,席卷五州之地。盖吴自称天台王,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这时,北魏朝廷惊恐万状。太武帝忙命殿中尚书元处真、尚书慕容嵩率领两万精锐骑兵围攻薛永宗;又命殿中尚书乙拔等率领四万人马直奔关中,来战盖吴起义军,但都遭到起义军的沉重打击。
太平真君七年(446)初,太武帝拓跋焘不得不亲自出马,率领六万精兵进入东雍州(治今山西新绛县),指挥围攻薛永宗。面临敌军的强大攻势,薛永宗终于失败。于是,拓跋焘继续南下,由晋南入关中。盖吴见魏军来势凶猛,只得退回北地、杏城一带。但他又受到魏将乙拔部的攻击,义军暂时失败,盖吴逃出。
五月中,盖吴又在杏城收集散部,重举义旗,号称“秦地王”.他两次派遣使者南下联络南朝的刘宋政权,请求出兵共同攻魏,并提出了“以义伐暴”、“五州同盟”的口号。南朝宋刘义隆委任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北地郡公。并命雍、梁两州刺史发兵屯于边境,声援盖吴义军。义军发展迅速,北魏朝廷大惊,拓跋焘一面命关中的魏军围攻,一面又调冀、定、相三州的两万骑兵赶奔关中,驻屯在秦岭山口,堵截起义军南来。同时,北魏朝廷又利用收买内部变节分子的手段,分化瓦解盖吴的部下。八月,义军内部出了内奸。盖吴在肃清内部时被叛徒杀害。势单力薄的白广平部也被魏军打败。
这场起义历经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增加了刘宋王朝的实力也同时促进了汉族人民反抗北魏朝廷的激情与信心。北魏朝廷也向汉化改革方向的迈进。
盖吴起义,是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北魏贵族残暴统治,寄希望南朝刘宋政权统一全国的民族斗争。盖吴在给宋文帝的上表中说:“自灵祚南迁,祸缠神土,二京失统,豹狼纵毒,苍元蹈犬噬之悲,旧都哀荼蓼之痛。”说明了北方人民痛恨拓跋氏的“残暴统治。他又说:”臣闻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昔中都失统,九域分崩,……倾首东望,仰希拯接,成同旱苗之待天泽,赤子之望慈亲“.表达了人民反对南北分裂,希望汉族刘宋王朝来统一全国的心愿。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这场起义历经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也同时促使了北魏朝廷向汉化改革方向的迈进。
盖吴起义,是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北魏贵族残暴统治,寄希望南朝刘宋政权统一全国的民族斗争。盖吴在给宋文帝的上表中说:“自灵祚南迁,祸缠神土,二京失统,豹狼纵毒,苍元蹈犬噬之悲,旧都哀荼蓼之痛。”说明了北方人民痛恨拓跋氏的“残暴统治。他又说:”臣闻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昔中都失统,九域分崩,……倾首东望,仰希拯接,成同旱苗之待天泽,赤子之望慈亲“.表达了人民反对南北分裂,希望汉族刘宋王朝来统一全国的心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