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秦惠文后那是秦惠文王正儿八经的正妻,她的儿子嬴荡也就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武王。

在《芈月传》中,秦惠文后是楚威王的嫡公主芈姝,地位尊贵。而事实上秦惠文后是魏国人,至少也应该是公主级别,毕竟能嫁给秦惠文王的,都不是地位低下之人。

芈姝嫁给秦惠文王的同时,也把庶出的妹妹芈月给带着陪嫁一起嫁到了秦国。此后芈姝成为了正牌王后,而芈月只是个八子。

芈姝的儿子嬴荡继承王位以后,芈月和她的儿子嬴稷被打发到了燕国做人质,按照道理,芈姝的人生是完胜芈月的。可是为何后来一切大逆转了呢?

芈姝唯一的儿子嬴荡,中道崩殂,没留下子嗣。

秦惠文王有不少儿子,有记载的就有8个。可是他跟秦惠文后,却只有嬴荡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嬴荡作为嫡长子,继承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小子力气很大,武功肯定是不错的。走到哪儿都喜欢跟人家练两手,尤其喜欢举大鼎。当时只要你是大力士,就能够得到秦武王嬴荡的赏识。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史记,秦本纪》

所以当时不少大力士在秦国做了大官,相反像张仪这样的口舌之辈,却被秦武王弃之不用。这么一来秦国能发展好吗?我不信。

芈姝对这一切也不管不顾,她只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了国王,这一切就已经足够了。岂不知灾难即将来临。

秦武王嬴荡喜欢举大鼎,以此彰显自己的力气。在与手下的大力士孟说比赛举大鼎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举死了。

这一年秦武王才23岁,没有生下个一儿半女。芈姝的人生彻底垮台了,因为她再也没有其他靠山可以依靠。

唯一的儿子死了,又没有孙子留下来。秦惠文王还有7个儿子可以争夺王位,不管哪个上台,芈姝的地位都比较尴尬。

尤其是芈月的儿子们,随便哪个上来了,那芈姝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毕竟这两个人是死对头,嬴稷被送到燕国做人质,也都是芈姝一手安排的。

芈姝扶植公子壮,结果没有抢夺兵权。

芈姝的动作也是比较快的,她为了自保,必须要找一个听话的王子做国王才行,所以她将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立为了新国王。

可是这个时候新的情况出现了,芈月马不停蹄地带着自己的儿子嬴稷回来,她也是来争夺王位的,而且得到了一系列的帮助。

  1. 第一个帮助芈月的就是赵武灵王赵雍。他胡服骑射期间,使得赵国无比强大,所以他说起话来,还是很有底气的。赵武灵王支持嬴稷成为秦国的新国君,秦国人必须要作为参考。
  2. 第二个帮助芈月的是芈月的弟弟魏冉。这个魏冉当时在秦国已经做了将军,手握兵权。当芈姝扶植公子壮的时候,魏冉已经控制了秦王宫的兵权。

有了这两位的支持,芈月和嬴稷当然是稳操胜券了。这么一来芈姝可就彻底玩完了。她扶植的公子壮虽然是庶长子,可是一没有兵权,二没有外援,当然不是嬴稷的对手。

芈姝的彻底失败,应该就是从嬴荡死后,她扶植公子壮失败开始的。关于芈姝的结局,其实在历史上,依旧没有一个定论。

秦惠文后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结局。

在小说里,芈姝被芈月给废了以后,幽禁了起来,最终赐死。这样的结局,基本也符合秦惠文后的历史结局。可是在历史上对她的结局是有不同说法的。

  1. 第一,在《史记,秦本纪》里,公子壮和拥护他的那帮大臣发动了叛乱,结果叛乱被平息了,秦惠文后也受到了牵连,被秦昭襄王所杀。
  2. 第二,在《史记,穰侯列传》里,秦惠文后的下场是最好的,她早在秦武王去世之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后来的夺嫡之争中。
  3. 第三,在《史记索隐》里,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以后,秦国发生了巨大动乱。秦惠文后在动乱中与公子壮一同被杀。
  4. 第四,《史记索隐》中还有一个版本,秦惠文后扶植公子壮做国王,结果公子壮被诛杀了,秦惠文后因此忧郁而死。

这么一来这四种情况,都成为了秦惠文后的结局。其中有三种是死于非命,只有一种情况是安然离世,不过也是英年早逝。

可见秦惠文后,不管是怎样的结局,都完全败给了芈月。芈月这个人太厉害了,她扶植自己的儿子嬴稷上台以后,执掌秦国军政长达40年之久。

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秦本纪》

她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居然到了60岁,才有机会自己主持朝政。当年康熙小皇帝,14岁制服鳌拜后就亲政了,这年龄差的确不小。

芈月最初想立的不是嬴稷。

说个题外话,其实当初芈月并不想立嬴稷为国君。因为芈月有好几个儿子,除了嬴稷,还有嬴芾和嬴悝。

其中嬴芾和嬴悝并没有出去做人质,所以都在芈月身边。这样一来,芈月便打算扶植嬴芾做国君,来对抗秦惠文后。这件事也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的支持。

可问题是,赵武灵王在这个时候出面了,他表示自己强烈支持嬴稷做秦国国君,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赵国他们是惹不起的,况且秦国还处于动乱之中。为此芈月只好妥协,将嬴稷给接了回来立为了国君。

总结:芈姝输在了教育上。

芈姝只有嬴荡这一个儿子,所以她把嬴荡当个宝一样看待。久而久之,就使得嬴荡成为了一个爱举大鼎的玩意儿。

好好的秦国军政大事不去出来,非要跑出来举大鼎,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搞丢了。这件事归根结底都要怪芈姝。

因为芈姝直接负责嬴荡的教育问题,就算嬴荡力气大,作为国君来培养的话,也不能一味地纵容他去发展这方面的特长吧?力气大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吗?当然不能。

芈姝的坑是自己给挖出来的,如果她好好教育嬴荡,让他养成招贤纳士的习惯,那么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了。

参考资料:《史记》

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最近《芈月传》热播,来自各方面的评论随剧情的跌宕起伏也忙的热火朝天。不乏有网友骂芈月心机婊,也有另外阵营骂芈殊心狠手辣。

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其实我非常同情芈姝,因为她到死的那一刻都不曾明白秦王根本没有正真爱过她。说到情分,充其量也只是比后宫其他嫔妃多了一份倾心和关怀,秦王娶她只不过是当时政治需要,再加上她年轻漂亮,相貌端庄,说喜欢尚可,谈爱不足。

可悲是她一厢情愿觉得当初秦王只属于她的心,却被芈月横刀夺了爱,能强走的爱只能表明爱的不够深,更何况芈月未曾去强。

甚至于我个人认为芈月爱秦王没有秦王爱芈月爱的深,因为芈月心里还是留有位子给黄歇,尽管有缘无分。另外芈月对秦王的爱不仅仅局限在于男女之情,更多的是兄长之间的依赖,君臣之间的崇拜,知己之间的倾心,所以芈月对大王的感情从未主动争取。

而秦王不同,到死的时候都还替他们母子着想,临了了还要带走心爱之人的一缕青丝,即便驾鹤西去还要留个念想。这种大爱怎能不让人动容,那幕场景可伶的我当时没有准备充足的纸巾,赚了不少泪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秦王若真想得到,整个秦国的女人都是他的,何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首先不得不承认秦王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心怀天下,举目四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并非楚王之类的好色之徒,燕王的昏庸之辈。所以,比起容貌来讲,这样的明君更爱的是才华是品德是格局,朝廷用人之际对于有才华的谋臣求贤如渴,更何况身边有谋略之道存将相眼界的女子?

秦王爱才,另一个侧面足以显示,当时秦王准备追回苏秦,而芈姝将芈月在承明殿为何没有特意举荐苏秦的用人策略一字不落的向秦王陈数一遍,秦王当时看芈姝的表情是从未有过的欣赏和赞许,夸芈姝深明大义!

秦王与芈姝谈论较多的是家常,而与芈月谈论的是国事。并非秦王不给芈姝机会,实在是芈姝不懂朝政,格局太小,不争气。秦王的妹妹梦赢被赵国挟持的时候,秦王同样的问题考验了芈月和芈姝,最后秦王采纳的是芈月的意见。秦王将四方馆百家争辩投签的数量作为朝政决策的参考,芈姝认为大王这样行为太过草率不严肃。而只有用芈月懂他,认为是广纳众家之长,兼听天下才士之言,觉得方法新鲜好玩。

若芈姝如芈月那般有谋略之道,治国之才,秦王自然是更加亲睐。可惜了她天生对文墨不感兴趣,对国事毫无主见,因此才把更多可以跟秦王共处的机会让给了有格局的芈月。说句不好听的是属于她无能。再加之芈月性情纯良,不贪荣华富贵,不争名夺利,与后宫勾心斗角的妇人相比,大王岂能不爱?

但凡境界高格局大的帝王也好还是如今功成名就人士也罢,缺的永远不仅仅是一个花容月貌的妻妾,而是能说说心里话,同时可以分担国事忧愁的知己。秦王要的并非爱他的人,而是懂他的人。能够懂他的欲言又止,懂他身为国君不可向外人道的无奈,懂他面对国事与儿女之情选择的痛苦,懂他秉承列祖厚望一统天下志向。能走进他灵魂深处的女人正是芈月。妻妾与秦王乃名义上的夫妻,而芈月与秦王是灵魂伴侣,所以秦王心里只有芈月。

秦王对芈姝的爱是妻子的角度,而对芈月不仅仅是妻子,有情人和知己的成分。情人就好比私下调皮的叫一声“老伯”,撒撒娇让老伯背,这样的情趣更让人感到怜爱,就如送上可以安神的香包,如此有情。而其他妃嫔更多的是敬畏之心,贪图富贵,少了很多的情致。

知己更多的是芈月的才华可以帮助秦王整理奏章,出谋划策有如太姙邑姜般辅佐君王之功。从秦王带芈月祭奠商鞅的事情来看,在他心中芈月绝非一个妃子的地位。而其他的妃嫔不过熬碗汤,送点羹,传宗接代尽点儿妻子原始的职责罢了。

芈月难产,秦王毫不犹豫保住芈月,因为他知道芈月是无人可取代的,当芈月晕厥,秦王不顾众人拦阻大呼“我要让你活着,让你到承明殿,给寡人整理书简,还陪寡人看大秦一统天下。”生死之际,秦王如此不顾自身状况,拿出帝王君临天下的霸气鼓励心爱之人,瞬间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觉得即便芈月死了也值了。她得到的不是一介凡夫俗子的爱,而是一代称霸天下的王者的心!

大秦一统天下是做为君王和臣子的志向,但是秦王为何单单跟一个后宫妃子大呼自己的豪言壮志,而并非靡靡之音儿女情怀?由此可见秦王将芈月视为一同并肩作战的将士,英雄惜英雄的豪情,他们有太多共同之处,就像伯牙与子期。 高处不胜寒,没有她秦王觉得孤独。

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芈月传》里面的“芈姝”是秦惠文后,“芈月”是宣太后,这史料就已经用得乱七八糟了。

不知道编剧为何要把这两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安排成了“芈氏姐妹”,何苦如此花样百出!

在历史上,惠文后来自于魏国,姬姓魏氏,公元前334年,从魏国来到秦国与惠文王联姻,是正宫王后,生有秦武王和季君公子壮;而宣太后来自于楚国,熊姓芈氏,是级别为“八子”的妾侍,排在王后、夫人、美人、良人之后。

公元前307年,武王举鼎而死,但没有留下孩子,于是他的兄弟们纷纷起来争夺王位。惠文后当然支持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壮,而宣太后也在支持她的儿子。最后是宣太后胜利了,庶子赢稷战胜了嫡系,坐上大王之位。

(惠文后与宣太后)

秦惠文后是正宫王后,为何败了?为什么是宣太后最后胜了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

其一:宣太后有帝王格局,她本人的能力非常强悍!

细读秦史,不得不为宣太后的执政能力和视野格局倒吸一口冷气,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强悍了,比孝公、惠文王都要强,比昭襄王要强得没边。

昭襄王五十六年的王权生涯中,前四十一年是宣太后在临朝主政。在这四十一年里,宣太后、大王、外戚、军方四方合力之下,秦国向西灭了义渠部落,义渠的土地被并入了秦国;向东,白起等人发动了三大战役,功城略地,无所不克!

(三大战役)

如果说,孝公与商鞅变法造就了一大批务实、守法的官吏,这使得秦国立国的根基得到了夯实;那么司马错定蜀、李冰治蜀,秦国取得蜀地这一大块粮仓,这就奠定了秦国称霸的基础,而宣太后时代的这三大战役一打完,秦国一统天下之大势已成!

可惜的是,宣太后死了之后,昭襄王发动了“削枝固干”,他一手所谋划的“长平之战”,死伤惨重;“邯郸之战”更是大败而回,秦国的统一进程被打断,国力倒退了三十年。这不比不知道,一比才吓一跳!

其二:宣太后与秦惠文后之争,不是争风吃醋那么简单,而是各自娘家在秦国后宫的角力。

想要影响秦国朝堂上的决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和保证秦国下一任王统的血脉,而这个时候的魏国,早已霸业调零了。魏国不坚挺,惠文后就得不到娘家的绝对支持,如果说魏国还在魏文侯那种大杀三方的霸业时代,那宣太后是没有胜算的。

(惠文后抱怨魏国衰弱)

而楚国也遭受到了秦国的多次打击,秦惠文王、武王时代,秦国频频向楚国发动攻击,夺取了楚国大量的土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楚国的“背盟”,来自于楚国的自讨苦吃。

据北宋年间,所发现的三块《诅楚文》石刻,上面记录着惠文王告祭上天,要兴师攻楚、祈求上天保佑秦国胜利的祭文。见于《诅楚文》石刻: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一,绊以婚姻,袗以齐盟。曰: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而兼背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

由此可见,楚国为了自保,他就必须通过后宫的宣太后来角逐秦国大王之位,如果宣太后的儿子能够拿下秦王之位,那么楚国就可以通过这一层“血缘关系”,来推动与秦国的再一次盟约,以取得休养生息的目的。所以说,不是宣太后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是有支持者的。

其三,赵武灵王横插一脚,也要推动秦国的王统之争,以达到削弱秦国的目的。

赵武灵王也是当时的一代雄主,为了赵国的利益,他更希望秦国内部越乱越好,所以他从燕国接回了当时在燕国当质子的赢稷(宣太后的儿子),送回了秦国。

(赵武灵王)

见于《史记赵世家》: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

只要赢稷回国,宣太后为了推赢稷上位为王,那么她就要经过一系列的权力搏杀,秦国朝堂上不可避免的刀兵再起,朝堂就会分裂,秦国就会内乱,这也符合六国的利益了,所以燕国也是乐见其成。

见于《秦本纪》: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

其四:秦国内部确实是分裂了,但支持宣太后的樗里疾权势很大。

(右相樗里疾)

秦武王时代留下的两位丞相,左相甘茂(神童甘罗的爷爷)。而右相樗里疾,这个人是惠文王的异母弟,位高权重,是宗室的领军人物。不知道是宣太后用了什么手段,反正樗里疾是全面倒向了宣太后。

樗里疾倒向宣太后不说,还有魏冉,魏冉能力卓著,是宣太后是异父兄长,这个人在秦国军方也是一员重将。

军政两届的力量,还有楚国娘家的支持,并且还有雄主赵武灵王的“用心险恶”,使得宣太后取得王统的最后胜利,赢稷当上了大王(昭襄王),而宣太后也开始了她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听政”的主政生涯。

(宣太后临朝听政)

而秦国也果不其然的发生了长达三年的“季君之乱”,秦武王的弟弟公子壮,在惠文后以及多位大臣的支持下,也对王位发起了角逐之战,兵乱由此产生,但最后是失败了。

公子壮以及多位兄弟被杀害;支持他的大臣也被清算;而嫂子“武王后”也被赶回了魏国娘家。甘茂逃到了齐国,而惠文后的下有多种说法,一是说被杀死,一是说忧郁而死

这里采用的是《秦本纪》中“不得良死”的说法,至是怎么死的,就看各位看官的想象了。惠文后的失败,可以理解,在多方势力的内外夹击之下,这种失败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文——千古

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芈月传》中芈姝就属于典型的拿着一手好牌却打烂了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芈姝出身好,教养好,嫁得好,生的好,孩子好,样样都好,最后的结果却失败了,所以说是拿着好牌打成了烂局。

芈姝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几点:一是自身教育的不足。二是格局小,能力的不足。三是对孩子教育的失败。四是没有政治眼光和头脑。

一、自身教育的不足

芈姝出身好,是楚国的嫡公主,身份高贵。她的父亲是战国时期的一代霸主楚威王。

楚威王在世时。楚国一度非常强大,而楚威王是战国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芈姝的哥哥是楚国下一任君主楚怀王,母亲是楚威王的王后。所以芈姝的身份非同一般。

楚国是一个大国,作为楚国的嫡公主,芈姝从小是被当做未来的王后培养的。小说中说楚威后对芈姝的培养,包括学礼乐、亲桑蚕,懂诗书,擅歌舞。以及祭祀大典,养蚕织布,打理内务,管理妃嫔、四时绶衣,祭祀礼乐都有教育。唯独没有教导她政治眼光和军事谋略。

按理说,楚威后对芈姝的教育是成功的,是一个成功的王后式的教育。这样的芈姝,嫁给任何一个国君或者王侯,都是一个合格的王后。

芈姝嫁给秦惠文王后,也是一个好王后。对后宫的管理是井井有条。但是她的教育中显然有政治思想教育的不足,但这不是她造成的,是她的出身造成的。这是她的遗憾之处。

然而,当时的战国时期,是群雄争霸的时代,秦国处在崛起的阶段,以秦惠文王的心胸,是要图霸业的,所以,他需要一个能懂他、理解他、与他思想同步的女子陪伴在他身边。而芈月恰好是这样一位女子。

芈月是楚威后最为忌惮的庶公主,被楚威后深为记恨,数次要除去她。正因为如此,正常公主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她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受教于屈原。具有了不一样的政治眼光,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屈原是谁?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政治家,楚国的上大夫,一直辅佐楚威王和楚怀王,能够受到屈原的教育,决定了芈月的不平凡。

所以,在这一点上,芈姝就输给了芈月。

二、格局小,能力不足。

芈姝其实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芈姝的聪明从一些事上就可以看出。比如,当芈月去为秦王整理竹简的时候,芈姝也聪明的意识到,这是她和秦王感情拉近的一个好方法。尽管自己不喜欢这样做,芈姝还是耐着性子去整理竹简。在芈月和芈姝整理竹简的过程中,两人发现了苏秦为大公主传递的书信,从而也发现了苏秦这个人才。

这时候对于苏秦的看法,芈姝展现了她智慧的一面,并且得到了秦王的肯定。所以芈姝并非没有头脑。

所以如果她真的够智慧的话,她也会和秦惠文王做到比翼双飞的,但是她没有做到。

原因是她的格局比较小,能力不足。

当秦国和楚国战争的时候,作为秦国的王后,芈姝应该从大局出发,坚定的站在秦国一边。但这时候她却犯了小女人的错误,顾忌母亲和哥哥,站在了秦王和整个秦国的对立面,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在整个战国时代,诸国争霸是必然的趋势。在争霸的过程中,政治眼光,政治格局和政治策略是很重要的。一旦决策错误,势必被其他的国家吞并。而且当时秦国处于上升期,具有争霸的野心,也有争霸的实力。芈姝作为秦国的王后,只有坚定的支持秦王,才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战略的格局和战略的眼光。更何况她是秦国的王后,秦国是她的家,也是她终身的依靠。

在这一点上,她始终不如芈月,所以芈月能辅佐秦惠文王,而芈姝却只能是一个王后。

此外,芈月作为女子,帮助秦王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当张仪出使楚国回来,因为商於600里土地误解而受冤,拒绝出使五国进行联横,是芈月出面劝服了张仪,完成了出使。

诸如此类的问题,芈妹是没有能力解决的。

芈姝在秦惠文王时期,她的思想始终局限在后宫女人的那些事情上,她做不到和秦惠王文王并肩而立,指点江山。

这一点她又输给了芈月。

三、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芈姝的儿子赢荡,是秦惠文王的唯一嫡子,也是王位的确定继承人,后继位为秦武王。

按说对他的教育,是以帝王的方式教育的。但事实上,赢荡的教育却是失败的。

这与芈姝的溺爱是分不开的。除了溺爱之外,芈姝自身不具备帝王的思想和格局,所以教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不具备帝王的能力。

我们在这里不谈真实历史上的秦武王所受的教育。单从小说和电视剧中的表现来看,芈姝确实对孩子很溺爱,并且纵容他的恶行。

当然真实历史上的秦武王,和电视剧中的表现是一样的,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政治和谋略来治理国家。

所以他的结局是自食其果,被自己喜欢的武力害死了。

他一死,芈姝就失去了依靠,她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根本,必输无疑。

四是没有政治眼光和头脑。

秦武王死后,芈姝扶持公子壮,她的策略是对的。公子壮没有亲生母亲,而且性格懦弱,没有主见。而芈姝的王后身份,可以使公子壮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并且受芈姝控制,芈姝就可以把持朝政。

虽然策略是对的,但她的眼光和头脑却是有问题的。

她挑选的公子壮虽然符合她的条件,但是过于懦弱,毫无主见,不仅帮不了她,反而事事处处听公子华的,以至于她无法全面控制局面。

此外,她没有完全把军队抓在手里,以至于公子们各领一支人马,对她的政权造成威胁。

第三,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她应该团结朝臣,安抚诸公子,设法削弱他们的兵权,将军队集中在自己手里。

但她却挑起公子们之间的争斗,弄得朝局一片混乱,公子们自相残杀,内斗不休,也使得局面最后失控,她自己也失去了掌控朝政的最好时机。

此时,芈月和她的儿子突然出现,联合了朝臣,迅速控制住了局面,并且分化瓦解了诸位公子。这一来,芈月实际上掌握了朝廷。

与芈月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相比,芈姝完全处于下风,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芈姝的失败,不在他人,在于自身,不具备帝王的头脑和眼光,也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使得儿子也不具备帝王的才能,再加上后期的一系列混乱的政治手段,最终把自己送上了失败的道路。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

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说到底,芈姝失败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输在教育上。根本原因在于芈姝的心胸狭隘,目无全局所致。

对比《甄嬛传》里的甄嬛,就可以非常明了的得到芈姝失败的真正原因。

甄嬛对四阿哥说,你要记住,皇位永远是有才者居之。甄嬛能够放弃自己的亲子而选择没有血缘关系的四阿哥继承大统,实在是明智之举了。

《芈月传》里的赢稷是芈姝妹妹芈月的儿子,聪颖好学,品行兼优。比起自己的亲生儿子赢荡,不知强了多少倍。若是自小善待赢稷与芈月,赢稷登基王位,对待芈姝自然也不会差。加上她与芈月亲如姐妹的关系,比起甄嬛拥立四阿哥,还要强上数倍。

遥想当年,楚王后不喜芈月,芈姝却视她为亲姐妹。王后处处发难与芈月,芈姝也是次次都挡在前面。

为了芈姝,芈月更是多次与青梅竹马的黄歇错过。她在芈姝的身边,为她化去了不少的危机。

若不是芈月遇到亲人危机,求助于芈姝遭到奸人挡道,也断不会委身于秦王。两人的关系会依然和往常一样。

或许是被坏人唤醒了贪婪与自私的心智,或许是嫉妒芈月承受了秦王的恩宠。早年的芈姝已经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那个狠毒,贪慕王权,自私自利的王后芈姝。

一味地宠溺亲子赢荡,对于芈月则是打压,对于赢稷甚至加害。

为了给儿子谋太子之位,不惜与表里不一心肠歹毒的魏夫人联手。至此,芈姝没有了朋友,只有利益的合作伙伴。

赢荡为王,不思社稷,一味沉迷于举鼎游戏,最后还死在了上面。

赢荡没有子嗣,芈姝在国内失去了人心,国外也无势力支援,失败早以注定。最后的格局也是像一个小丑一样捶死挣扎。让世人看尽了笑话。

一切皆有命,芈姝有一个好的开盘,却没有走到幸运的终点。不是奸人太坏,而是心胸太小,自私贪婪,无法保持初心。实则是一个即可恨又可怜的人。

芈月传芈姝失败的真实原因是啥?

芈月传芈殊最后可以说输的很惨,但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原因呢?

第一点,芈殊在教育孩子方向显然是很失败的,她太娇纵孩子不说,而且还主动的让她学的贪婪甚至过于自我,不注重个人学识的提高只关注让她打打杀杀。

第二,芈殊在深宫中可以说活的越来越自我,她已经处处见到谁都以为是敌人。

第三,芈殊她没有外戚,从来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只知道自己的皇后之位。

第四,芈殊她太霸道了,容不下别人,而且不知用人。

芈月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努力就能得来的,义渠君的助力,白起和魏冉的军队,还有芈戎的才学,最关键的可能还是有个优秀的儿子。

而芈殊她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亲生儿子娇惯的不成样子,养子又让他养的懦弱不堪,最后她连个依靠都没有。所以注定是失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