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次次招贤纳士,都是为了清洗汉室忠臣,为何还深受世人推崇?
曹操的唯才是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但是只有少数人明白,他这么做,是为了清除那些忠于汉室江山的士族大臣。
在清除这些人的同时,曹操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进入朝堂。这些人要么是寒门子弟,要么是地方性的小贵族,很少有登上汉朝高层士族的那种人。
当这帮人在朝堂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曹操的目的自然就已经达到了。只要忠于汉室的人大臣越来越少,那么他们老曹家取代汉室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小。
一、唯才是举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异己,还是为了选拔人才?在我看来曹操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他能够独占北方全境,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这需要相当大的魄力和能力才能够做到。
这么多人该怎么应付,这是曹操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全部照顾到,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曹操常常被人家骂,而且是当着他的面被骂,比如说北海孔融和祢衡,就总是骂他。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志》
为此我们可以想到,曹操当时的处境肯定很不好。那么他该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这帮人消失。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历史上自古流传的办法。这么一来孔融和祢衡就相继消失了。
其实消失的又怎么可能只有他们俩呢?大多数忠于汉朝的士族,其实都被曹操弄消失了。有些藏得比较深的,勉强能存活下来。
由此我们就能够看清一点了,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异己。只有通过唯才是举,才能让这件事做得行云如水,丝毫没有迹象。
二、唯才是举,让大多数寒门子弟有了上升之路。汉朝的察举制度,在运行了多年以后,其实已经变得腐败不堪了。选拔官员的权力落在了士族集团的手里,那他们当然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官。
这么一来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朝廷发现以后,那么他们就会改变策略,互相推荐彼此的孩子做官,这么一来不就没问题了么?
久而久之,汉朝的官场就被这帮士族集团所垄断了。就算民间有一些非常有才能的人,那也没办法做官,因为不给机会啊。
曹操上台以后,抓住了这一点,他发现士族集团大多数都忠于汉室,没几个是真心支持曹操的。为此曹操只能想办法弄死这帮人。
可是这件事还要做得悄无声息,于是曹操就将寒门子弟中的大部分有才华的人,都给提拔了上来做官,这么一来曹操的行为就引起了寒门子弟的一致拥戴。
得到这帮人的拥戴以后,曹操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寒门子弟的一致好评,使得曹操可以放手清除士族集团的成员,反正舆论已经倒向他这边了。
三、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当年商鞅变法的时候,对军中士卒进行奖惩制度,只要立下军功,那么就能够得到嘉奖和晋升。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过去士兵想要升官,几乎不可能。
在秦国能做官的,都是贵族集团,底层人员根本没有翻身之日。所以整个王国都显得暮气沉沉的。贵族集团们才不管这些,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益,宁可放弃王国的发展,也要阻挠改革。
其实曹操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曹操想要在选拔人才上做出改革,可是士族集团全都不同意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士族集团要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不受到伤害。
为此曹操针对士族集团,也是有好处的。至少唯才是举,调动了寒门子弟的积极性。曹操的求贤令下发以后,若干人才前来效忠,可见影响力有多大。
曹魏集团也是三国当中,人才最多的一个集团,为什么呢?前期人才选拔策略的正确性,给曹魏积累了大量人才。
四、曹丕为了个人利益,再次向士族集团妥协。曹操可以顺利实行唯才是举,那是因为他在曹魏有绝对的权威性。他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比皇帝的权力还要大,因为他手里有军权。
那些士族集团成员,想要反抗他的,基本都被他消灭了。剩下的人,只能唯唯诺诺地苟活着了。可就是这帮人,依旧还有很大的影响力。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登基称帝以后,采取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其实就是将选拔官员的权力再次交还给了士族集团。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曹丕无法再实行唯才是举了。过去选拔上来的人才,经历了曹操一代,已经成为了新的士族,他们也想要拥有让后代做官的权力,这是人的天性,根本改不了。
而曹丕不像曹操那样拥有大量战功,为此他只能通过笼络人心,来加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就是一点官位吗?留给士族子弟也翻不上天。可是如果曹丕得不到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他的皇位可是坐不稳的。
总结:都为了各种的利益,没有高尚低贱可言。曹操唯才是举,是为了打击士族集团,笼络寒门子弟。给一帮新人机会,比笼络老人的成本要低得多。况且老人拥有权力,他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新人拥有权力,他们会对曹操感恩戴德。
此后曹丕把这件事给终止了,其实保护的还是那帮人的利益。因为那帮新人经过时间的洗礼,也已经变成了老人,所以曹丕的策略也是对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次次招贤纳士,都是为了清洗汉室忠臣,为何还深受世人推崇?
确实如提问者所言,曹操一面招贤纳士,一面清洗汉室忠臣,不仅没有受到太多的诟病,反而深受世人推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简而言之,就是推崇曹操的都是中小士大夫阶层,他们能够从曹操打击高级士大夫中得到利益。
汉末士大夫们的选择东汉自“党锢之祸”后,士大夫阶层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紧接着出现的“十常侍之乱”、“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再次给士大夫阶层以沉重打击。大汉朝在失去了士族们有力的 支持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因此,此时的汉朝急需出现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
曹操迎取汉献帝之后,声望一时达到了顶峰。汉朝那些经过战乱硕果仅存的的大士族们纷纷来投靠,如荀彧叔侄、孔融等。但是这些人他们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汉献帝。他们这些人根本没有认清现实,还停留在往日的荣光中,期待着曹操会对他们倚重,依靠他们来实施行政,管理国家,中兴汉朝!
相比曹操,更适合的人选是袁绍。无论从出身背景,在士族中的地位,还是军事实力,袁绍都远超过曹操。可是,从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绍不仅没有曹操的战略眼光,而且还有篡汉的心思,这就自然使得本来对其寄予众望的士族们失望,进而离去。
反观曹操,在关东诸侯们对汉献帝弃如敝屣的时候,主动迎接汉献帝,表现出了高明的战略眼光,而且,用人不拘一格,无论是士人也好,还是平民也罢,只要是具有一技之长,都会被纳入麾下。这也就吸引了大批的士族来投奔。就连大士族的代表孔融也曾撰写诗歌来夸赞曹操。如《六言诗》中就可以看出: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曹公辅政思贤并立。
我们要正确理解以孔融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投靠曹操的行为。他们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回到汉献帝为代表的汉朝身边,这也是传统士大夫们追求的“王道”。而曹操呢,也需要这些士大夫们用所谓的“王道”来吸引更过的士人来投奔。双方各取所需!
可是,时间一长,这些大士族们发现,他们所追求的“王道”并没有实现,反而成为了曹操利用他们的工具。面对曹操权势的不断膨胀,再不予以制止,汉朝将国将不国。因此,士族们开始反对曹操,并由此产生了分裂。
士族们分裂的类型归附曹操的士族
归附曹操的士族中的代表是颍川荀氏,代表人物是荀彧和荀攸。他们的观点是:既然“王道”在短期内实现不了,还不如在曹操的领导下恢复汉室。待到汉室中兴之后,再重新回归王道。不过,这条道理经过实践证明走不通,荀彧最后也只得通过自杀来为汉朝殉葬。而荀攸则不同,他是真正认清了现实的士族,在内心深处已经彻底投靠了曹操。
其次,就是以陈群、程昱未代表的中小士族。在曹操招贤令的吸引下,大量的中小士族和平民阶层纷纷加入到曹操麾下。
曹操虽然也是出身官僚家庭,但是却是宦官之后,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招收人才的时候只看本事,不计较品德。这种做法为曹操快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但也为日后曹魏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说句题外话,在创业之初,确实不应该过多计较人才的品德问题,可是在守业时,如果手下的员工品德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从曹魏政权日后被司马氏攫取之时,曹魏那些高官们基本上没有人站出来抵抗就可见一斑。
反对曹操的士族
反对曹操的士族中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在经过了短暂的蜜月后,以孔融为代表的这些大士族们已经感觉到,他们奉行的所谓“王道”在曹操身边根本得不到发挥,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过去那种一呼百应,保持朝政的局面再也不会出现了。因此。他们选择了反抗。
可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手下有没有军队,不具备硬抗的实力,所以,他们普遍采取了“软抗”,对曹操的施政方针各种不配合。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如祢衡等,通过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来表达对曹操的不满。这些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直接促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
机会主义的士族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司马家族。他们奉行的是机会主义,既不明着反对,也不暗着对抗,而是采取了部分在朝,部分在野的手段。如司马徽在野,其兄司马朗则在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防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结论因此说,曹操杀得那些人,如孔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朝忠诚,而是一些 没有实现自己价值或者利益的高级士族们;而推崇曹操的,也不是在内心深处真的拥护曹操,而是曹操能够给他们带来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利益。因为这批人数量巨大,又在曹魏政权内担任高官,所以就造成了曹操深受世人推崇的这么一番局面。
曹操次次招贤纳士,都是为了清洗汉室忠臣,为何还深受世人推崇?
道德底线是现代语言,在汉朝当时,以“忠义”为道德标准,同时期的关羽因为“忠义”被民间奉为神,也称“关二爷”。
其实,曹操也是忠义之士,并非无道德底线之人,只是在小说人物刻画上面,贯穿了奸诈的特点。就历史而论,忠的体现,略举一二:曹操刺董卓,不是对汉室王朝的忠义,于个人安危不顾,除天下大恶!多年的南征北战,始终没有称帝霸权,也是忠于汉王朝的体现!
义的体现,略举一二:对于关羽曹操上马金,下马银,赐侯晋爵,体现对关羽忠义的敬重!曹操对夏侯家族的重用,以及夏侯家族的忠贞回报,均体现了重义的兄弟情。
曹操次次招贤纳士,都是为了清洗汉室忠臣,为何还深受世人推崇?
以小人之心肚君子之腹。
曹操次次招贤纳士,都是为了清洗汉室忠臣,为何还深受世人推崇?
伪命题,舞台上唱戏曹操就是白脸奸臣的形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为汉相实为汉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