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真的忠于明朝吗?

李定国原来是张献忠的义子,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具有天才的军事能力。是南明后期最重要的将领,曾经创下两蹶名王的战绩,威震整个大西南。

因为战功,李定国被永历皇帝封为晋王,地位仅次于秦王孙可望。这两个人闹掰了以后,孙可望选择降清,李定国便成了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唯一依靠。

在很多影视剧里,将李定国描绘成了一个一心忠于大明的将领。那么他的真实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本身是反对明朝的。

李定国原来是张献忠四个义子当中的一个,张献忠有四个比较著名的义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

这四个人过去跟着张献忠多次对明朝官军发起进攻,后来清军入关以后,他们也跟着张献忠在四川对付清军。

 孙可望,陕西延长人。从张献忠为贼,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并为献忠养子。献忠据四川,使分将其众,可望号平东将军。顺治三年,肃亲王豪格师定四川,献忠败死。可望与定国等率残众南窜,道重庆、綦江、遵义入贵阳。阿迷土司沙定洲乱云南,可望率众兼程赴之。---《清史稿》

只是可惜张献忠后来被清军给射死了,这四个义子便合伙杀了张献忠的媳妇儿,控制了张献忠的所有军权。

此后他们取道南下,恰好发现镇守云南的明朝王爷沐天波被手下土司沙定洲给背叛了,于是他们便打着帮助沐天波平叛的名义,进入云南击败了沙定洲,夺取了云南的控制权。

这几个人商量了一番以后,认为光靠他们的旗号是很难成就大业的,所以就主动和南明的永历皇帝联合。

当时永历皇帝朱由榔正是吃不了兜着走的时候,突然有大西军的人马表示支持,他自然是非常高兴,可惜他没有想到,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完全架空了他。

大西军的战斗力强悍,永历朝的人基本被排除到了权力边缘,可以说没有大西军的支持,永历朝廷根本就坚持不了多久。

李定国等人手握兵权,这也是朱由榔最为忌惮的。由此可见,说李定国是忠于大明朝的,其实这有点过了,他们只是为了找个栖身的场所,这才选择了和朱由榔合作罢了。

二、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不和,这是永历朝失败的重要原因。

那么李定国是真心支持朱由榔么?我看这也不见得。大西军进入云南以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以孙可望作为自己的领袖。

孙可望甚至自称国主,成为这四个人里面地位最高的人。很显然孙可望是架空永历帝,真正手握实权的人物。

顺治十八年,李定国挟明桂王朱由榔入缅,诏公爱星阿偕吴三桂以兵万八千人临之。李定国走孟艮,不食死。缅酋莽应时缚由榔以献,遂班师。---《清史稿》

可是后来李定国的战功越来越多,在桂林和衡阳两蹶名王以后,更是成为了威震天下的猛将。他当然也想要跟孙可望分庭抗礼。

为此两个人之间爆发了战争,李定国击败孙可望以后,孙可望索性到长沙投降了清军,将整个贵州出卖给了清军。

当时永历帝一直都在李定国手里,可贵州的局势岌岌可危。于是负责前线工作的刘文秀便要求永历帝到贵州前线来督战,这样有利于光复这块地盘。

这种想法非常好,可问题是李定国严词拒绝了刘文秀。他不允许永历帝到任何其他地方,只能在他这里,为什么?因为只有控制了永历帝,才控制了整个南明永历政权。

结果贵州前线果然一败涂地,整个贵州都给丢了,刘文秀此后又被李定国解除了兵权,不久便抑郁而终。

李定国在永历朝后期,基本成为了第二个孙可望。他总是大权独揽,不愿意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你们看这是不是一种忠心的体现呢?我觉得这更多是对权力的执迷。

三、李定国的圈子越混越小,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

李定国虽然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可是这都是前期的事情。我们会发现,跟李定国共事的所有人,都跟他有分歧,这就有点意思了。

  1. 最初就是孙可望,这大兄弟有自立为王的打算,李定国当时认他为大哥,其实这也默许的事情。可是伴随着李定国的战功越来越多,两个人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2. 后来是刘文秀,他被永历帝封为蜀王,和晋王李定国势均力敌,都是南明股肱之臣。可是李定国看不惯刘文秀手握兵权,宁可放弃整个贵州,也要把刘文秀的兵权给夺走。
  3. 同时还有郑成功,他跟李定国之间,按道理是没有交集的。可是李定国在攻打广州之前,曾经多次写信给郑成功,希望联合进攻广州。可惜郑成功每次答应却每次都爽约。
  4. 此后还有白文选,朱由榔逃到缅甸以后,李定国和白文选之间也产生了矛盾。李定国坚持在内地抗清,而白文选则决心带兵把永历帝给找回来,结果两人分道扬镳。

由此可见,跟李定国共事的几乎所有有实权的人,都或多或少,与他有着各种矛盾。李定国就算再有本事,如果不能跟别人合作共赢,那也成不了气候。

他的圈子越混越小,磨盘山之战以后,他的军队规模也越来越小。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以后,42岁的李定国也郁郁而终了。

总结:李定国后期,只剩下了一千多人马。

一手好牌被打得稀巴烂的,其实还有李定国。当年他两蹶名王的时候,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可是因为他的地位越来越高,自然也就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权力。

他逼走了孙可望、罢免了刘文秀,导致郑成功也不敢跟李定国合作。因为合作以后谁来做老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毕竟朱由榔只是个傀儡,实权是在这两个人手里。

磨盘山之战过后,李定国只剩下了一千多人马,根本无法成就大业了。他之所以郁郁而终,不光因为朱由榔被杀,更是因为壮志难酬。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李定国真的忠于明朝吗?

李定国(1621-1662),明末流民起义首领八大王张献忠义子,明末清初大西军最杰出的武将。字鸿远,陕西榆林人。大西时封安西将军。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豪格部南下征讨大西政权张献忠,张献忠率军御清,不料手下一小校叛逃至清军阵营,将张之虚实尽告清军统领豪格。豪格令满洲第一"八图鲁‘’(满语:勇士)鳌拜率军伏击张献忠,张献忠行至西充凤凰山,被鳌拜一箭射死在马上,临死之际对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说道,"大明三百年,气数未为绝也,我死之后,尔等且归大明,莫忘为明尽忠,共御满清外族,切勿效吾之所为,失中国之大义"。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联明抗清,复明故土数百里,后尽忠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绞杀永历,当时他正由暹罗(今泰国)进兵昆明,妄图与吴交兵,夺回明帝。当永历被杀,消息传至,他吐血病倒于行军途中,两年后病亡,死时对儿李嗣兴说,"宁死荒郊,勿降也"。我观其一生可圈可点,是个真英雄。人都说国姓爷郑成功,宁愿父亲郑芝龙为清人所杀,也不投降满清,大义灭亲,才是真英雄,可我不这么认为?即使他有收复台湾的大功,但他并非忠于大明,而是存有私心,用大明的旗帜号召天下群雄抗清,实际背里行郑氏割据称雄之事。天下事有可为亦有不可为,郑成功一生只忠过一个人,那就是当年提拔重用他的大明隆武皇帝朱聿健,隆武死后,郑就再也没忠过谁,虽表面奉永历正朔,实际上,郑成功只忠于自己。而与郑成功并称的"南明支柱"晋王李定国却全然不一样。我对此人真的是由衷的佩服。就让我来历数他的生平事迹,讲一讲他真的忠于大明否?

  • 李定国抗清
一、反抗压迫,誓灭朽明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因不堪忍受明朝官吏虐待压迫,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看李定国相貌不凡,就收做义子,排行第二,至此跟随张献忠。大明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跟随义父攻打大明河南、湖北。襄阳之战中,一箭射杀大明"神射将军‘’张定边,一时之间名闻天下。以功被张献忠封为安西将军,文武双全人称"小尉迟""神诸葛"。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奉命监管十六座军营,誓言灭掉腐朽明王朝,为义父开辟太平盛世之路。

二、平定黔滇,联明抗清。
  • 1647年二月南明形势

清军入关之后,民族矛盾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张献忠死后,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杀专权臣相汪兆麟,带领余部转战重庆,击杀大明四川总督曾英。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大西军向贵州进军,连克南明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均望风归降。在贵阳,李定国与孙可望发生争执,孙主张,带大西军向广东南岭一带发展,即便不利,亦可出海逃亡。李主张,听义父临终之言归顺南明,恢复大明。孙李争执不下,定国气愤言道:"你要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垫背。"于是拔刀自刺。众将夺下战刀,一致表示李之所言有理。毕竟大明乃中华正统,没有被李自成推翻,反而在南方重建,是天意使然。孙见状,只得收回己见,派人联络南明,联明抗清始成。

  • 明清攻城战

此时,正值云南土司沙定洲叛变,屠杀大明黔国公沐天波兵马,孙可望派李定国,以为黔国公复仇之名义,扩兵进军云南。八月,李定国、刘文秀攻破沙寨,生擒沙定洲,至此全滇平定,复归南明。然,孙可望野心膨胀,想要独主云南,称王称帝。李定国反感此行为,多次劝言,反被孙可望杖责。后南明永历封孙可望为大明秦王,封李为晋王。

三、两蹶名王,天下震憾。
  • 定南王孔有德剧照

公元1652年春,清廷摄政大臣鳌拜(此时多尔衮已死,反对派当权)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进军贵州,命平西王吴三桂由乐山进军川南。清廷之目的,在于两路夹击,实现对南明永历政权之包围,孙可望以刘文秀为北路军主将进攻清军四川据地,以李定国为东路军主将进攻湖南。三月,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和五十头战象出征,准备夺取广西门户全州,打通与东南抗清明军郑成功之联系。后李分兵三路包围桂林,将大清定南王孔德歼灭,孔有德之女孔四贞逃脱,孔有德放火自焚。李定国占领桂林后,合兵推进严关,取得桂林大捷,广西全境复为大明国土。清军在湖广接连失利,清廷大惊,急命洪承畴经略湖广。十一月,鳌拜派大清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之孙)出兵十五万,进军长沙。李定国退出长沙,诱敌深入衡州城北,一声炮响,杀声四起,明军包围清军,李定国与尼堪战于马上,李用大刀一刀劈死尼堪。清军失去统帅,大败而逃。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满清朝野震动,天下震憾,清军一听李定国名字就颤栗不止。使清廷有了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讲和,平分天下之打算。此万历全盛之大明所不能有。

四、孙李内讧,退保云南。
  • 1658年南明形势

李定国连斩大清二王,功勋着著,引起孙可望猜疑和嫉妒。孙独揽大权,架空永历,使永历感到安全受到威胁,私下诏李定国回昆明护驾。孙可望得之消息,将永历身边亲信大臣处死,尔后派兵阻止李返昆明。孙部听说定国返昆明,暗地开关放李进入,成功接出永历,永历一见定国,抱头痛哭。后永历授定国以国事。定国对待孙可望仍想以和解为主,然失去永历这张王牌,孙一落千丈,不满。起兵+四万攻打李定国,李定国统兵十万迎敌。孙部不想内战,纷纷倒戈。孙可望大势已去,众叛亲离,仅率十数骑投于满清。在孙的无耻卖国计策下,清军多路南下,贵州,广西,四川之地全失,李定国无奈,只得退保云南。清廷封孙为"义王‘’,但十分戒备他。顺治十七年,满清顺治皇帝乘狩猎之机,将其射杀。

  • 孙可望剧照
五、血战磨盘山,病死荒郊外
  • 定国失意磨盘山

1659年,清军会师昆明,永历帝逃往滕冲。吴三桂率大军经永昌,遭李定国部伏击,由于李部卢桂卿叛变告密,吴三桂军只受外围损失,与李部开展反包围。李定国只得撤伏交兵。杀的昏天暗地,血流成河。此役李部死伤三分之二,清军亦死伤大半,后退三十里。清军固山额真沙里布等十八名满族将官全部阵亡。吴三桂军亦折损一半。李定国收拾残部,退往木邦(今缅甸新维),清军不敢追击。磨盘血战后,李部南明将士仅存数千,不久广南贺九仪率万人来归,军势稍振。吴三桂占领昆明后,见一时无法灭掉李定国,就采取招降策略,吴利用贺九仪的妻子来劝降贺九仪,李定国杀了贺九仪,从此军中无敢言降者。获悉缅甸王扣押明帝。李带兵攻缅。缅甸王集兵十五万,战象千余。李只用前锋五千,大败缅军。十二月,缅甸国内发生政变,缅甸国王之弟杀兄自立,上表称臣于满清,将永历帝朱由榔交于吴三桂。公元1661年,李定国率军前往暹罗,商讨借军。东南小国曾受大明浩封,感恩铭心,纷纷表示愿借兵定国,夺回云南,抢回明帝。正当李率军前往云南,欲图昆明之时,传来吴三挂绞杀永历帝朱由榔的消息,李定国大吐鲜血从马上跌下,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二月开春,李定国祷告上苍,若天不佑大明,则让他一人身死,勿连累大明将士。四月,李定国病重,临死之际,望向昆明,告其子李嗣兴,就算死于荒野亦不可降于满清。之后,又吐血数升而亡。可惜的是李嗣兴走投无路,最终也还是降了清,清康熙皇帝对他还算不错,后来李嗣兴官至大清山西总兵。余部有不降者皆留当地开发荒地,后来形成今天的缅甸果敢区,亦成果敢族人,后世无以复加,只以泪涕流感怀。

  • 李嗣兴剧照
六、结语:
  • 延平王郑成功

李定国早年反抗朝廷阶级压迫,起兵造明王朝的反,这是忠于天下之表现,忠于百姓人民之表现,我们不能采用地主阶级角度认知,应以人民群众角度待之。后期联明抗清,反抗清廷民族压迫,这亦是忠于天下,忠于百姓之表现。于公,他申明大义,不计前嫌与孙可望尽力维持内部团结,共御强清。于私,他拒绝永历封赏,待永历至诚,曾声言永不做曹操,不做孙可望第二,拿天子号令天下!他于公于私都出自公心,不像郑成功只忠于唐王隆武帝,且存私心。不像郑成功为郑氏集团地盘利益而战,一会与清讲和,一会又开打,打不过就跑,留下的是受苦受难之百姓。定国定国,定邦安国,人名如此,其心亦如此。其为大明尽忠尽智,不管大明皇帝是谁?他都会尽忠,一直都会。而且他的忠诚,已升华到对大明乃至全天下百姓之忠诚。是故,李定国乃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忠臣!

李定国真的忠于明朝吗?

答案是肯定的,李定国忠于明朝。

当时明末王朝极其腐败,朝廷无能,许多有志向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开始联合起来打击腐败的明王朝。正当准备取得顺利的时候,东北发生一起勾结集团,他们联合打击农民军。

由于事发突然,李自成和张献忠没有能很好地对策,先后不幸去世。 全国斗争形势发生了改变,为了挽救明朝,对付新的主要敌人,张献忠给予手下集团厚望。大西军余部还有李定国,孙可望领导的集团。

而李定国出生于贫穷家庭,是张献忠的养子,十岁跟着张献忠起义,后来在军事上表现突出,获得张献忠的赞赏和喜爱。所以他一直谨记张献忠的遗言“共扶明后,恢复江山”。此后,他为反清斗争做出了许多贡献。

联合抗敌。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依旧保存着完整的建制。然后他们一起横渡长江,率兵占领云南和贵州,1647年孙可望率领军队到南下,由贵州走向云南,并把云南变成大西军的根据地,修养生息,他想培养一支强大的农民军。而李定国始终记着张献忠的遗言,主张联合抗清,恢复明朝。

他们两人在发展理念上存在着差异,于是关系僵硬,李定国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拔刀自刺,这才说服孙可望。 孙可望在南下休养生息了几年,生产得到恢复,因此大西军实力增强。

随着清军的不断向南进,南明的地盘日益缩小,南明朝廷极极可危,经过对局势的分析。孙可望决定联明抗清,李定国和孙可望接受南明朝廷给予的厚望,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湘桂大捷”。李定国决定反清之后,马上率领军队攻进湖南,除了几个县以外,几乎全部收复湖南。然后,李定国继续率军南下,占据全州,兵峰直指桂林。而桂林明朝大汉奸孔有德的地盘。孔有德之前带领士兵投靠清军,获得清军的赞赏。面对叛徒,李定国不能心软,打了个落花流水。

1652年李定国率军出云南,大西军在李定国的领导下,一直坚持抗清到1662年。在此期间,孙可望曾想投降,导致南明局势紧张。但是李定国依旧保持自己的立场,领导好军队,一直奋力抗敌,直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俘虏后,被绞杀在昆明街头。然后大西军惨败,势力弱小,才让清军得逞。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之一。他为了面对敌人,顾全大局,英勇善战,至死不渝。虽然最后没有挽救明朝成功,但是却让明朝苟延残喘长达18年。

通过李定国的事迹,我认为他是忠于明朝的。   

李定国真的忠于明朝吗?

李定国,张献忠养子,人称万人敌,小尉迟,张献忠虽然为农民起义,但是建立了大西政权,而且张献忠在满清南下之计,率领50万大军北上抗清,不过被射死了。在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四个养子说,大明300还没有灭亡,是中华正统,我死之后你们全部归顺大明。可以看的出来虽然张献忠是割据政权,但是也是一个深知民族大义的人,宁愿战死也不愿意像满清投降,死之后还让部下全部归顺大明,李定国和大明打了十多年,要说忠于大明,我觉得也没有多忠,但是张献忠一死,大西根本没有人能够挑起大梁,而且张献忠还有遗命,归顺于大明,相对于满清和大明,张献忠肯定不屑于投降于鞑子,鞑子当时就是野蛮野人的称呼,所以李定国归顺于大明和满清战斗了十多年,成为南明国柱,我觉得李定国是忠于华夏正统,而且满清当时已经实行留发不留头,对坚持华夏正统的人来说这基本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剃头当时满清所统治的地区爆发大规模起义,江阴更是80万除了几十百把个人全部被杀,没有一个人投降,对于李定国这样的人来说,当时华夏正统肯定不是满清,所以李定国肯定忠于大明的,大明代表华夏正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