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满清入关,第一个要对付的是李自成。北方大战如火如荼,南方这边却是锣鼓喧天,为什么?因为南方没有战争,明朝的王爷们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南明小朝廷。

南明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呢?我觉得实在是太多了,可惜每一次翻盘的机会,都被南明小朝廷们自己给毁掉了。

第一次翻盘,弘光政权,完全可以一统整个南方。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以后,他的三个儿子也没能逃到南方。这么一来南方朝廷可就群龙无首了。以史可法为首的南明朝廷,决定迎立一位新皇帝。

时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大学士,驻扬州督师,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分守江北。---《清史稿》

他挑选了很长时间,结果四镇军阀和凤阳总管马士英,带着朱由崧强行监国称帝,建立了弘光政权。史可法也只能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个时候如果朱由崧励精图治,团结南方的各路军阀,不谈恢复北方江山,至少能够像赵构一样,把南方的半壁江山给统一了。

  1. 当时在湖北有左良玉,在福建有郑芝龙,在云南有沐天波等人,这些人手里都手握重兵,如果朱由崧能够团结他们,再结合四镇军阀手里的十多万人马,想要挡住满清南下,问题还是不大的。
  2. 可是这个时候朱由崧却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丝毫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史可法等人一味地希望和满清和谈,以此达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可惜人家满清只是缓兵之计。
  3. 等到满清击败李自成以后,自然是大军南下,把弘光政权给灭了。朱由崧的政权,只维持了8个月。这8个月里,朱由崧集团,只顾着争权夺利,并没有一统江南的任何计划。

所以他们不光没能抵挡满清,就连南方的各路军阀都没有征服。这么一来,朱由崧自然就没办法恢复大明朝的基业了。

第二次翻盘,隆武政权,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

朱由崧政权被灭了以后,朱以海在浙江建立了鲁监国政权,同时朱聿键在福建建立了隆武政权,这两个政权不仅没有统一旗帜,甚至刀兵相向,大有火并的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俩在争夺正统的地位。其实这两位都是比较偏远的旁系,和崇祯的关系都比较远。

朱聿键是郑芝龙扶植起来的,朱以海是张名振扶植起来的。这两个人又都是手握重兵,所以他们没有忙着对付满清,而是互相残杀。

此后朱以海被清军击败,鲁监国政权明显不是隆武政权的对手。隆武帝朱聿键手里没有多少权力,大权始终在郑芝龙手里。

而郑芝龙是个投机分子,他想着投降满清,扶植朱聿键也只是为了增加一点投降的筹码罢了。如果郑芝龙这个时候能够支持朱聿键北伐,至少东南几个省,都能够成为隆武政权的势力范围。

此后隆武帝可以和沐天波集团、重庆各路土司集团合作,至少可以恢复南方的半壁江山,这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次翻盘,永历政权,联合大西军再造大明不成问题。

朱聿键北伐失败,在福建长汀遇害以后,郑成功始终不承认鲁王朱以海的正统性。这个时候在广东又出现了两个新的政权。

一个是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他当时只是在建国。另一个是朱由榔在肇庆建立了永历政权。

这俩政权之间也是水火不容,还发生过争斗。其实任何一方只要妥协,那么西南片区就能够得以安宁。

结果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绍武政权就被李成栋的大军给灭了。此后永历政权成为了南明的正统政权,本来是有光复大明的机会的。

当时李定国两蹶名王,把南明的地盘推到了湖南境内,可是不久之后李定国和孙可望这两大权臣发生内斗,孙可望不是李定国的对手,只好去长沙投降了满清,继而将整个贵州出卖给了满清,永历政权元气大伤。

这还没完,李定国始终希望和东南的郑成功合作,可是一连数次相邀出兵,郑成功都是表面答应,背地里却纹丝不动。

十八年五月,缅酋弟莽猛白代立,绐从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围之,杀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详《任国玺传》。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李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明史》

西南和东南的军事力量无法团结一致,这也是永历政权无法光复大明江山的重要原因。如果李定国和郑成功能够在一起合作,那至少可以将整个长江以南收入囊中。

朱由榔的地盘是越来越小,最后吴三桂杀入云南,朱由榔和沐天波不得不逃亡到了缅甸。在缅甸沐天波被杀,朱由榔被吴三桂抓到了昆明宰掉了。

自此南明朝廷基本全部覆亡,老朱家的子孙们也都没有再冒出拉称王的。只有东南的郑成功依旧还在坚持抗清了,但是由于势单力薄,自然成不了多大气候了。

总结:南明的好机会,都被他们自己给搞掉了。

我们总结这三次可以复国的机会,就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南明的灭亡,那都是他们内部自己搞出来的,不用满清动手,他们自己人先跟自己就打起来了。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南明本可以翻盘,却因为内部矛盾不断,所以自我先消耗了一大部分能量。等到清军南下以后,他们自然也就无法抵抗了。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南明经历过弘光帝、鲁王监国、隆武帝、邵武帝、永历帝5个时期,四帝一监国。

很多史书不承认邵武,邵武帝是隆武弟弟,广州即位20多天就被灭,时间很短,未获认可。弘光朝灭亡后,鲁王短暂监国,隆武帝即位,鲁王立即取消监国身份。隆武帝形似是傀儡,无兵无权,无翻盘机会。

所以,南明有翻盘机会的,主要是弘光和永历两朝。

我认为南明主要有三次翻盘的机会:

1.弘光朝

弘光朝初立,清军主要是追击李自成部;一年后,才从通过山东南下进攻两淮。

从地图上看,南明两淮、荆襄完整;大西南几乎完整(四川一半还在明军手上);情况远好于赵构即位后的南宋。

南明兵力65万+:江北四镇30万,左良玉12万,四川各地10万,加上浙江、福建,两广,湖南,江西等地明军。四镇将领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和黄得功都是当世猛将。

可惜史可法坐镇江北,调度四镇兵马无方,以士大夫清高看不起四镇将领。高杰死后,部众拥高杰幼子要拜史可法为义父,史可法居然拒绝,本是收复高杰部众的好时机。

史可法的无能,导致四镇内讧混战,高杰死于非命;清军南下,刘良佐、刘泽清和高杰部众纷纷投降,黄得功孤立难支,战死沙场。

2.李成栋、金声桓、姜瓖反正

清军入关后,迅速击溃李自成部,灭弘光、隆武和邵武三朝,急追永历到桂林;眼看天下大势已定,满清诛杀投降的明朝诸王和勋臣,激起汉族将领的反正。于顺治4年,李成栋在广东、金声桓在见习、姜瓖大同纷纷反正,起兵反清,夔东十三家也杀出夔门,进逼武汉,清廷万分危急。

满清善战亲王中:多铎病死,多尔衮病重,只剩下阿济格。姜瓖在大同和清军作战一年多,阿济格带兵围剿姜瓖,出战不利,加派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同阿济格继续作战。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非常可惜。

3.李定国两厥名王

大西军定策云南,连明抗清,迎永历入黔,移陛安龙。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率大西军主力移驻贵州,四面出兵收复失地。

晋王李定国军:出两广,攻桂林,杀大汉奸定南王孔有德;进军广州,由于缺少水师,约郑成功水军不至,数攻攻广州不克。李定国军北上衡州(衡阳),击杀八旗亲王尼堪,大败清军。

汉王刘文秀军:出兵四川,大败清军,追清军到川北阆中,轻敌败于吴山桂,在川北和清军对峙。

兴安王冯双礼军:出兵湖南,沿沅水东下,接连击败清军;清军被迫撤出长沙、湘潭,退守湘北,仅仅拒岳州、常德两地,湖南大部收复。

郑成功、张煌言军:出击沿海,攻入长江口,威胁南京;

夔东十三家军:顺江东下,威胁荆襄。

清廷震动,无兵可派,密旨清军放弃长江以南。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孙可望有篡位称帝之心;褫夺刘文秀兵权,暗害李定国,导致内部纷争再起。篡位失败,孙可望单骑出贵州,投满清,被封义王,出卖明军内情。大西军素有民族气节,孙可望投清没有带走一个将领,只带走100多随从,即使亲信冯双礼也不愿跟随。

就这样,南明最后一次翻盘机会失去了;永历只能南逃入缅。。。

从南明反清都斗争来看,李自成余部和张献忠残部大西军最后都基于民族大义,连明抗清,大多血战最后,值得肯定。反而是世受大明恩宠的勋臣,贪生怕死,望风而逃,如左良玉之流,世人唾弃。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朱棣迁都北京是留有后手的,因为北方毕竟风险较大,所以南京保留了整套的行政班底,六部六科一应俱全,假如南明有个靠谱的领导层,那么效率不一定会比北京差。南明翻盘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总是让机会从眼皮下溜走。

宋高宗建炎南渡之时,可谓是个光杆司令,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还被金兵追得到处跑,哪还有一点帝王的尊严,但赵构最终还是稳住的政权,逐步组织力量和金国对峙,虽说赵构比较怂,但要是没有他也就没有南宋。

南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大家各怀鬼胎,如果崇祯南渡成功,那么南明的状况可能为大为改观。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有一个稳定且有力的领导至关重要,南明很大程度上,是败在这个问题上。

机会一:趁清军立足未稳,收复失地

李自成西撤之后,清军只占领的北京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明朝手中,山东、河北等地区基本上被明朝官绅控制。清朝原本是没有统一全国的野心的,他们能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就好像上天掉的大馅饼。

如果没有吴三桂直接山海关拱手相让,多尔衮要想占领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清军中的部分高层甚至还想着撤回辽东,过他们的小日子。可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崇祯已死,南明群龙无首,李自成“不堪一击”,正是这些因素,激发了多尔衮统一全境的野心。

当时,山东、河北等地到处都是盗贼,而且清军刚刚入关后,推行了剃发令,要求所有人剃头发,民怨沸腾,因此各地举起反清大旗,清军十分被动。

史料记载“辇毂之下,盗贼窃发,及至捕获,少长尽置于法。”

之后虽然多尔衮取消了剃发令,还颁布了安抚政策,但面对如此大的地盘,清军也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大顺军暂时撤军,但实力仍在,且控制着山西,此时清军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南明小朝廷。

山东、河南、豫东等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如果南明及时派兵占领这些地区,将战线推进,那么在战略上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南明的弘光朝廷建立之初,领导层的马士英等人根本就不关心北方局势,一味地偏安一隅。

弘光政权本应趁机占领山东、河北等地,但他们没有抓住机会,只想着和清军议和,浪费了数月时间。

机会二:趁清军进攻大顺军,出兵北伐

1644年十月,清军占领了全部北京地区,还接管了山东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清军全方位开始扩张。很快多尔衮下令,派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从山西北部进攻大顺军,目的是摧毁大顺的中心,西安。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进攻南明。

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开启两线作战,对其极为不利,由于南明弘光朝廷内部正在争斗,如果多尔衮下令只进攻弘光政权,那么弘光政权覆灭时间还会缩短。此时,守备山西、河南西部的大顺军发动反击,并取得了局部胜利。

如此一来,清军就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南明的计划,而把所有兵力派往西边,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弘光朝廷却仍然不为所动,如果此时南明派兵北上,趁机收复失地,就会造成清军两线作战、首鼠两端的两难局面。

以刚立足未稳的清军来说,两线作战对他们十分困难,南明可以借助大顺军的力量,开启两线作战,或许能一举收复京畿地区。还是那句话,南明根本就没有那个觉悟,弘光政权给出的方案是“借虏平寇”,就是联合清军剿灭大顺军。

如果南明联合大顺军,一起进攻清军,这才是最佳方案。大顺军虽然是叛军,大多都是民兵,而清军却是异族,怎么说借寇平虏才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不仅如此,弘光朝廷还认为吴三桂没有投降,还给吴三桂封了个蓟国公,还想借此联合吴三桂,反攻清军。

史料记载“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事实上,吴三桂早已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最关键时刻,弘光政权一直没有任何作为,一味地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让清军看清了南明的本质。

除此以外,弘光皇帝朱由崧却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有心情追欢逐乐,实在是令人无语。朱由崧从即位以来什么事也没做,只有一句话“天下事,有老马在。”

老马就是的就是马士英,朱由崧则在江南大肆招揽美女,也就是选秀女,拿了皇帝的御令,太监们借此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威作福。只要有女人的人家,都会被贴上封条,如果交钱就放人,太监们以此赚了个沟满壕平。

百姓家为了避祸,到处去找男丁,甚至随便从街上拉个男人,就给入洞房,可谓是啼笑皆非。

史料记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

机会三:整备军力,提升实力,共同对外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明比南宋要强很多,所以说南明要想活下去,就必须以武力立足,并着手收复失地,反攻清军,只有这样才有一线生机。起初弘光政权还有左良玉的几万人马,四镇总兵手下,还有数万人马,如果能用好这些兵马,收拾旧山河计日可期。

只不过弘光朝廷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军队,四镇总兵仗着定策之功,嚣张跋扈,而左良玉则自行其是,所以说弘光朝廷的军事同样是一盘散沙。

不论对策是什

么,实力还是第一要务,如果崇祯能成功南迁,结果可能不同,但在朱由崧、马士英的领导下,弘光政权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答:朱棣迁都北京是留有后手的,因为北方毕竟风险较大,所以南京保留了整套的行政班底,六部六科一应俱全,假如南明有个靠谱的领导层,那么效率不一定会比北京差。南明翻盘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总是让机会从眼皮下溜走。

宋高宗建炎南渡之时,可谓是个光杆司令,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还被金兵追得到处跑,哪还有一点帝王的尊严,但赵构最终还是稳住的政权,逐步组织力量和金国对峙,虽说赵构比较怂,但要是没有他也就没有南宋。

南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大家各怀鬼胎,如果崇祯南渡成功,那么南明的状况可能为大为改观。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有一个稳定且有力的领导至关重要,南明很大程度上,是败在这个问题上。

机会一:趁清军立足未稳,收复失地

李自成西撤之后,清军只占领的北京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明朝手中,山东、河北等地区基本上被明朝官绅控制。清朝原本是没有统一全国的野心的,他们能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就好像上天掉的大馅饼。

如果没有吴三桂直接山海关拱手相让,多尔衮要想占领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清军中的部分高层甚至还想着撤回辽东,过他们的小日子。可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崇祯已死,南明群龙无首,李自成“不堪一击”,正是这些因素,激发了多尔衮统一全境的野心。

当时,山东、河北等地到处都是盗贼,而且清军刚刚入关后,推行了剃发令,要求所有人剃头发,民怨沸腾,因此各地举起反清大旗,清军十分被动。

史料记载“辇毂之下,盗贼窃发,及至捕获,少长尽置于法。”

之后虽然多尔衮取消了剃发令,还颁布了安抚政策,但面对如此大的地盘,清军也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大顺军暂时撤军,但实力仍在,且控制着山西,此时清军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南明小朝廷。

山东、河南、豫东等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如果南明及时派兵占领这些地区,将战线推进,那么在战略上可以占据有利位置。南明的弘光朝廷建立之初,领导层的马士英等人根本就不关心北方局势,一味地偏安一隅。

弘光政权本应趁机占领山东、河北等地,但他们没有抓住机会,只想着和清军议和,浪费了数月时间。

机会二:趁清军进攻大顺军,出兵北伐

1644年十月,清军占领了全部北京地区,还接管了山东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清军全方位开始扩张。很快多尔衮下令,派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从山西北部进攻大顺军,目的是摧毁大顺的中心,西安。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进攻南明。

以当时清军的实力,开启两线作战,对其极为不利,由于南明弘光朝廷内部正在争斗,如果多尔衮下令只进攻弘光政权,那么弘光政权覆灭时间还会缩短。此时,守备山西、河南西部的大顺军发动反击,并取得了局部胜利。

如此一来,清军就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南明的计划,而把所有兵力派往西边,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弘光朝廷却仍然不为所动,如果此时南明派兵北上,趁机收复失地,就会造成清军两线作战、首鼠两端的两难局面。

以刚立足未稳的清军来说,两线作战对他们十分困难,南明可以借助大顺军的力量,开启两线作战,或许能一举收复京畿地区。还是那句话,南明根本就没有那个觉悟,弘光政权给出的方案是“借虏平寇”,就是联合清军剿灭大顺军。

如果南明联合大顺军,一起进攻清军,这才是最佳方案。大顺军虽然是叛军,大多都是民兵,而清军却是异族,怎么说借寇平虏才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不仅如此,弘光朝廷还认为吴三桂没有投降,还给吴三桂封了个蓟国公,还想借此联合吴三桂,反攻清军。

史料记载“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

事实上,吴三桂早已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最关键时刻,弘光政权一直没有任何作为,一味地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让清军看清了南明的本质。

除此以外,弘光皇帝朱由崧却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有心情追欢逐乐,实在是令人无语。朱由崧从即位以来什么事也没做,只有一句话“天下事,有老马在。”

老马就是的就是马士英,朱由崧则在江南大肆招揽美女,也就是选秀女,拿了皇帝的御令,太监们借此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威作福。只要有女人的人家,都会被贴上封条,如果交钱就放人,太监们以此赚了个沟满壕平。

百姓家为了避祸,到处去找男丁,甚至随便从街上拉个男人,就给入洞房,可谓是啼笑皆非。

史料记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

机会三:整备军力,提升实力,共同对外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明比南宋要强很多,所以说南明要想活下去,就必须以武力立足,并着手收复失地,反攻清军,只有这样才有一线生机。起初弘光政权还有左良玉的几万人马,四镇总兵手下,还有数万人马,如果能用好这些兵马,收拾旧山河计日可期。

只不过弘光朝廷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军队,四镇总兵仗着定策之功,嚣张跋扈,而左良玉则自行其是,所以说弘光朝廷的军事同样是一盘散沙。

不论对策是什么,实力还是第一要务,如果崇祯能成功南迁,结果可能不同,但在朱由崧、马士英的领导下,弘光政权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南渡录》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前言:明末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党争、吏治腐败、经济下行、自然灾害加剧、蒙古和女真扰边等,每个问题不加以处理的话都可以葬送一个王朝。

崇祯皇帝继位之后殚精竭虑,志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可惜因为有心无力,在内忧外患之下吊死在煤山之上,明朝宣布灭亡。南京的一套行政班子拥立福王为帝,建立南明,可惜南明也亡在清军铁蹄之下。

一、南明的第一次机会

明朝建国之时定都南京,成祖皇帝迁都之后南京依然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加上整个明朝的财赋重地几乎都在长江以南地区,这种形势远远比靖康之变后南宋初建、永嘉南渡之后的东晋初建的好的多。

可惜南明的大臣们先是为了皇帝该立谁不断发生争端,后又因为有人冒充崇祯之子并被很多野心家加以利用引发太子案,导致拥兵自重的左良玉率军向长江下游进发,南明朝廷紧急派江淮四镇精兵前往抵御,结果给了清军可趁之机,防线空虚,清军下扬州、克南京。

二、南明的第二次机会

永历帝继位之后,不计前嫌,重用原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的将领,大家一致抗清,大西这边的李定国、孙可望等人不断战胜清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大胜仗,并且杀死杀伤大量的八旗精锐,王爷、贝勒、贝子等清军高级军官都死伤不少。

如果形势照这样发展下去,永历政权会有很大的机会翻盘,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子弟迅速堕落,战斗力是越来越差,而永历这边的军队有恢复故土的意志。

结果老孙因为嫉妒老李的军功,选择叛变投降了清军,导致整盘棋开始崩盘。

结语:南明从建立到灭亡机会其实真的不少,但是有很多问题是明朝的老问题,诸如党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严重内耗了自身的实力,导致这些机会一再错失。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

满清入关后,南明是否有一丝翻盘的机会?

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南明的机会不是一丝丝,而是如瓢泼大雨一般,都是自己不争气才让建州各个击破摘了桃子的。

南明的整个历史,从1644年崇祯皇帝自尽开始,一直可以延续到1664年夔东十三家覆亡。这20年的时间,除了最后那几年实在是大势已去以外,剩下的时间肉眼可见的反推机会比比皆是。

1644年夏天,一片石之后,李自成在京畿被建州两次重创,退往陕西,随后山东、山西各个曾经投降李自成的原明朝官吏纷纷反正,打起南明的旗号。这个时候建州其实只占据了京畿和北直隶,河南山东都不敢染指,可惜南明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完全没有对反正对势力采取行动,这才让建州以“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由一一接收,让他们在那一年秋天时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这才有了接下来的分兵两路,当然弘光政权就是这么被消灭的。

弘光被俘后,南明陷入了隆武、鲁监国和永历的争权,各派之间彼此矛盾不断,并不能齐心协力。在南洋说一不二的巨无霸郑芝龙轻易投降,这简直是匪夷所思,郑芝龙当时占据南洋船只的一半,郑家占大明和日本贸易的30%,拥有难以想象的财力和物力,南明居然让这样的人投降?

1648年李成栋、金声桓反正,1649年姜瓖反正,这是南明迎来的又一个反清高潮。但是南明的战略失败,没有统筹的安排,而是让他们各自去独立抗清,这才被最终击破。

1652年李定国两蹶名王,吓得顺治想割让西南七省与南明议和。九爷洪承畴亲自坐镇湖南,殚精竭虑招降了孙可望,让南明的国防线全线崩溃。

1657年郑成功北伐攻略南京,但是郑家传统是唐王系,李定国是桂王系,李定国并不希望郑成功北伐成功,而郑成功自己也对鲁王下属的张煌言并不认真重视,三方不能齐心协力,导致南京攻略功亏一篑。

甚至到了1659年,永历天子弃国,吴三桂已经打到国境线时,夔东十三家配合南明政府军进攻重庆,以缓解李定国的压力,当时重庆兵少,南明军顺江而来,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可是重庆地主武装谭弘、谭诣暗中投降,南明军大败。

到了1664年,那时已经是康熙三年了,整个南明反清复明历史上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出现,李来亨、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这些原李自成的部将,在南明皇帝皆死、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皆死的情况下仍然努力抗清,最后李来亨全家举火自焚,他们为昔日致力于覆灭的大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刻,真是让人不忍看下去的用特殊材料铸成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