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导语:

崇祯就算南迁,也救不了大明王朝,只能说延续南明的寿命。大明王朝的灭亡,绝不是崇祯一个人所能够左右的,原因相当复杂。

  1. 第一,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内部的混乱是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外部是满清八旗在关外虎视眈眈。
  2. 第二,大明王朝经济崩溃。因为内忧外患,导致每年消耗大量资金在军事上,增加赋税的同时,导致更多百姓被逼成为农民军,进入了死循环。
  3. 第三,大明王朝长期进入小冰河期。其实从万历晚年的时候,大明王朝就已经进入到了小冰河期,北方农作物基本没有产量,大部分百姓没有吃喝,只能加入农民军。
  4. 第四,大明王朝内部并不团结。崇祯后期,再次发起勤王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将领愿意支持了,他们宁可投降满清、大顺,也不愿意为崇祯效力。
  5. 第五,大明王朝剩下的这帮大臣,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曾经多次错误地引导崇祯,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断,让朝廷失去了天下民心。

其实还有不少原因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我们会发现,这些原因背后,崇祯皇帝已经失去了人心,就算到了南方又能怎样呢?

一、左良玉、郑芝龙等人各自为政,不愿支持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曾经多次发起过勤王,前期还是有将领前来的,可是伴随着他用人必疑的态度,那些大臣们也就不敢前来勤王了,因为来勤王的几个人没有好果子吃。

  1. 第一个被处罚的就是袁崇焕。当时皇太极绕过了关宁锦防线,直奔北京而来。袁崇焕立刻带兵回援,在北京城下挡住了皇太极的人马。可惜事情了结以后,他却被崇祯给杀了。
  2. 第二个被处罚的就是唐王朱聿键。当时清军进入北直隶地区,直奔北京而来。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训,坚持勤王,结果被崇祯认为是有谋反嫌疑,给囚禁在了凤阳7年之久。

投降满清的祖大寿、孔有德等人反倒是过得不错,愿意前来勤王的袁崇焕、朱聿键等人却没有好下场。

这么一来谁还愿意给崇祯皇帝卖命呢?当时手里有点兵权的人,都想着明哲保身,根本就不愿意前来勤王。就连近在眼前的山海关总兵,那也是把一个星期的路程,足足走了半个月,也才走到一半,而崇祯当时早就上吊了。

所以说,就算崇祯到了南方,他对南方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其实也失去了控制权。比如说坐镇荆襄的左良玉,包括独霸福建的郑芝龙。

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明史》

这两位早就有了拥兵自重的想法,自然不愿意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左良玉号称拥兵百万,自认为有足够的实力在湖北称霸。

郑芝龙在福建地区也是根深蒂固,况且他手里的海上贸易权,足以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他没有必要为了崇祯,放弃自己的一切。

二、南方经济支撑不了大明王朝的延续。

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其实都是因为经济问题。如果朝廷手里没有钱,那么谁还会为了你卖命呢?古代士兵们参军打仗,无非就是为了一口吃的。

大明王朝在北方,已经把天下经济给搞崩塌了。老百姓们本来就厌恶苛捐杂税,可是崇祯皇帝还要加征三饷。

帝不听。锡衮复抗疏,请罢厂,亦不允。二月,帝再耕耤田。锡衮因言频岁旱蝗,三饷叠派,请量除加征,严核蠹饷,俾农夫乐生。又以时方急才,请召还故侍郎陈子壮、顾锡畴,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黄道周永戍。---《明史》

什么是三饷?也就是辽饷、剿饷与练饷。对付辽东的满清,是不是要花钱?对付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是不是也要花钱?练兵是不是还是要花钱?

这每一笔开销,其实都是出自老百姓身上。本就已经赋税沉重的大明百姓,再被催收这些额外的税收,实在是让百姓们吃不消了。

为此整个大明朝的百姓已经支持不住交税了,饿死的、造反的不计其数。尤其是大明朝的北方,经济已经被搞得崩塌。

而南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真正还在朝廷手里的收税地盘,也收不上来多少税了。所以说就算崇祯去了南方,以南方的经济来说,是撑不了多少时候的。参考后来的南明小朝廷,就能知道崇祯南下以后的结果。

三、崇祯南下依旧摆脱不了东林党文臣。

东林党成为了明朝后期的毒瘤,这是可以肯定的。这帮人的本事不大,但是道理不小。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一定会反对你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以此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一个相当强大的集团,不光北方有,在南方也有东林党的人马。因为东林党人起源于无锡东林书院,所以在南方更加繁盛。

先是,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而祭酒汤宾尹、谕德顾天飐各收召朋徒,干预时政,谓之宣党、昆党;以宾尹宣城人,天飐昆山人也。---《明史》

当初在北京,这帮人就各种耽误崇祯的指挥决策,到了南方以后,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一定还是会这么做。

他们自诩自己是道德标杆,便强行要求其他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一旦有人反对东林党的决策,那么他们就是奸臣。

如此是非不分,又如何能够号令天下,做出正确的决断呢?他们纯粹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却把道理说得比天还要大。

如果崇祯皇帝做出反对东林党的事情,那他们也会把崇祯给打入昏君的行列。这帮人不怕死,就是不分是非黑白,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都把他们给解决了,那又会落得一个昏君的名声。

总结:崇祯只有殉国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可以说当时的崇祯已经对大明王朝失望透顶,他临死前认为是群臣耽误了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剿灭魏忠贤以后,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崇祯皇帝根本控制不了。

再加上经济、军事上的双重压力,崇祯压根就没有翻身的希望。由此可见,就算他南下了,还是会导致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如果崇祯皇帝真如题主所说,提前布局迁都事宜,至少在时间上可以给出更多一段时间来维持大明王朝的统治。当然你要是说什么挽救大明江山可能有点牵强。

我们知道,封建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才会动摇瓦解原有的封建统治。这个过程指的是原有封建统治制度极度腐朽没落。

大明王朝到了崇祯时代,整个国家就像一位重病的老人,生命的逝去成为必然。迁都只不过一针强行剂而已。下面我们可以从战略角度假想崇祯迁都后,大明王朝和关外的满清势力以及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方之间的军事博弈情况。

假设某年崇祯皇帝率领众群臣迁回老祖宗朱元璋原来的首都南京。迁都之后,国家军事战略重心是必要向南京转移。

那么问题随之接踵而来。上海关守不守,是不是还要吴三桂扼守上海关。北京派哪位将军前去镇守,北方到底如何进行战略布局。这些都是迁都南京之前所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面我们就假想题主所说,崇祯皇帝已经迁都南京。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崇祯迁都南京之后,关外的满清军队以及李自成起义军的战略走向问题,以及大明王朝到底能不能在最后时刻彻底战胜满清军队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崇祯皇帝迁都之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战略走向问题。

李自成在1629年开始轰轰烈烈反明起义,1644年在西安建立自己的大顺政权。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建立政权的李自成立刻会调整起义军的战略攻击方向。原来是向北攻击明政府首都北京。此时则会马上转向东面攻击崇祯皇帝新的都城南京。

从西安攻击南京相比攻击北京路途还要很近一些。当然,大明政府也不会坐以待毙,也会派出像史可法那样的将军去阻击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我们姑且不说大明政府能不能消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最好的战况可能也就是双方焦灼,陷入僵持阶段。这不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杜撰,毕竟当时攻入北京城的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如果能够阻挡李自成,应该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击北京的时候,就已经成功阻挡了。所以我说崇祯皇帝迁都之后。最好的结局也就是能够和李自成起义军保持拉锯战的状态。消灭起义军的能力已经丧失殆尽。

我们这个时候在聊一聊上海关以外满清军队的情况。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山海关的位置则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是守还是放弃,我想,崇祯皇帝即使迁都南京,他也不想把上海关拱手相送给满清。

不想放弃,那就得有人守卫。此时上海关以外的地区,基本被满清军队所控制。上海关已经成了北京唯一的军事屏障。而攻破上海关,占领北京城一直是满清政权的战略目标。就双方军事实力来说,满清军队攻陷上海关只是时间的问题。上海关若被满清攻陷,占领北京城则指日可待。北京城完全有可能成为满清攻击南京的中转站。到时候,满清军队会沿着原来大明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路径长途奔袭南京城。

守卫南京城的大明政府会遇到清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联合攻击。为什么说是联合攻击呢?因为满清和李自成共同的利益或是共同的目标就是先把大明政府推翻。

因此说,大明的南京政府面对满清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联合攻击,最终还是会土崩瓦解的。也就是说,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最终还是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我的观点是,崇祯如果南下了,那么延续明朝的寿命实现至少是划江而治的局面是易如反掌。

南明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历史上南明的快速崩溃其实只是弘光政权的快速崩溃,而且后面成为建州汉军主力的在1644年都是南明的部队。

南明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权不统一,这个锅是史可法的,他自己心虚才让各个武将都看到了有拥立的可能性。

如果崇祯在南京,那么无疑他就是最具正统的皇帝,其他无论是朱由崧还是朱由榔都要靠边站。武将也没有什么拥立的资本,圣明天子在,拥个鸡毛。

当然崇祯的问题是太过于要脸,如果他能真正明白事,到了南京之后稳住郑芝龙,暗中扶植李自成,自己与荷兰人做生意,要知道荷兰人做梦都想和明朝建立贸易关系,找日本借雇佣兵,从南洋买粮,放弃江北的土地,让建州和李自成都没钱没粮。如果张献忠如历史一般在1647年死去,重开五军都督府,以中军大都督待李定国,最晚1648年就可以北伐了。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崇祯到南京的攻略,大致思路就是上面所说。

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就算崇祯南迁也援救不了大明灭亡的事实,最多也就是让南明长寿一些,毕竟南明有20多年呢,也许崇祯南迁后顶个30多年也说不定啊!

崇祯南迁意味着李自成全部占了北方,而那时的南方就是比较稳定的地方,崇祯去了南方可以在陪都南京继续以明朝的名义统治南明!这就成了四方势力对抗的局面了,满清,李自成,南明,还有最后一个吴三桂。历史毕竟是历史,李自成统一了北方,满清拼命要进去中原,历史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轨道发展,吴三桂投降了满清,李自成那土匪流寇是打不过满清的骑兵的,最终满清占领了北方,最后就成了南明和满清的对抗了!

只是崇祯再有能力也对抗不了满清的骑兵啊,南明是有上百万军队,可能打的没有多少,关键的是内部不团结啊,也许有崇祯在,大家还能团结一些,但还是有内部裂痕的!最关键的是南明丢失了北方养马的地方啊,满清占领了北方,马匹就不缺了,骑兵可以源源不断的建立起来。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为什么经济那么强大就是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族,就是因为丢失了北方养马的地区,没有多少骑兵是干不过金国和蒙古骑兵的!同样南明也是这样,骑兵比不过人家,南方也是平原多,阻挡不了骑兵的驰骋,靠长江去阻挡纯粹是做梦,历史上有多少王朝能靠长江抵御敌人的,没有啊!所以满清还是会干掉南明,可能有崇祯在,南明能顶多一些时间,可灭亡还是会灭亡的!

也不能说南明就没有机会,除非南明改革,军队用热兵器代替冷兵器,火枪大炮肯定干死满清骑兵,问题是改革需要时间啊,你崇祯没有时间去做啊,何况你说改革就改革啊,内部就争吵个没玩,那个环境玩不了改革的,明朝已经腐败到根子里了,该灭亡的还是会灭亡!

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可以续命的。至少像南宋一样,绝没有问题。

明朝有2套班子,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南京这套,只差个皇帝就能起家了,后面有个王爷在崇祯死后,不就是走的这条路子,搞了个南明小朝廷。

但是那个时候,人人都在自立,失去了先机和正统,不听话,所以没啥用了。

历史上,假如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危局吗?

南迁只能延缓明朝的寿命,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危局。

明朝到了崇祯帝接手时本来就是个烂窟窿,东北几乎被女真控制,魏忠贤的阉党还在兴风作浪,关中地区几乎年年受灾,蒙古人隔三差五来抢一次,农民起义军是崇祯二年开始有的……这些也就是崇祯帝勤政,换个皇帝可能都撑不过十七年。

军事上,其他朝代在末年都没有什么能打仗的士兵,但明朝是个例外,优秀的士兵如关宁铁骑,厉害的将领如袁崇焕、洪承畴、左良玉等,随便几千士兵就能把几十万的农民起义军追的落荒而逃,关宁铁骑把清军死死的按在东北进不来;经济上,江南地区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即使中原在战乱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最强大的国家;政治上,崇祯充分发扬着老祖宗朱元璋的劳模精神,早出晚归的看奏章,想把快掉下悬崖的明朝拉回正轨……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徒然,因为导致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朝廷的腐败。举一个例子,中原旱灾,崇祯给当地百姓拨款五百万两银子,但是到老百姓手里的可能有几钱,也可能一分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各级官员都克扣一点,哪还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随时都会饿死,那还不如投靠起义军,最起码有饭吃。

所以即使南迁,腐败的问题解决不了,还是会灭亡的,气数已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