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导语:
老司机开惯了高速,你让他突然开到市区,他肯定是不习惯的,甚至会刹不住车。为什么?因为有惯性作用,不光车有惯性,人的记忆力也有惯性。
年羹尧在西北,做惯了土皇帝,就连蒙古王爷,都要不断拍年羹尧的马屁。他每天锦衣玉食,大手大脚实在是习惯了。
雍正突然之间将他贬谪,他的那些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难道就能眨眼之间就改变么?当然是不可能的。
一、年羹尧的吃穿用度,远远超过了雍正皇帝。年羹尧早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陕甘总督,手握西北军政大权。等到雍正上台以后,西北叛乱频发,雍正不得不选择一位大将军前去平叛。
康熙活着的时候,大将军王是十四阿哥胤禵,这家伙有夺嫡的嫌疑,所以雍正不可能再把兵权交给胤禵,于是雍正便想到了年羹尧。
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是非常不错,可以说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年羹尧坐镇陕甘,是有威慑作用的,至少是威慑住了十四阿哥胤禵。
此后年羹尧便成为了大将军,带领10万大军出征西北,成为了西北地区杀伐决断第一号人物,所有地方官员,都要听从年羹尧的调遣。
- 而且年羹尧在军中杀人,不需要经过任何审讯,只要他下令,就能够先斩后奏。比如说小说里的孙嘉淦,其实就是年羹尧先杀了,再告诉雍正的。
- 年羹尧在西北一家独大,这使得军中的物资也随便他来挥霍。比如说他吃白菜,只吃最里边的菜心,一盘炒菜心,需要花费上百棵白菜。其他美酒佳肴更是数不胜数了。
- 同时期的雍正在吃些什么呢?他每顿只吃两菜一汤,而且都是素菜。很显然,年羹尧的奢侈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雍正皇帝。
这样的吃穿用度,时间长了,等到他被降职以后,是很难改过来的。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指的就是年羹尧的这种生活习惯。
二、年羹尧这是在向雍正表示抗议,认为他这是过河拆桥。年羹尧带领10万大军,在西北转悠了好一阵子,一直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藏身之处。为此雍正是每天吃斋念佛,保佑年羹尧快点打赢这一仗。
因为10万大军每天的吃穿用度,都需要朝廷来供应,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可以说如果年羹尧再不打一个漂亮的胜仗,那朝廷根本就撑不下去了,到时候雍正这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为此年羹尧最后及时平定了叛乱,其实是拯救了雍正皇帝的皇位。一旦朝廷的经济崩溃,不光雍正坐不稳皇位,天下甚至会导致大乱。
当年崇祯皇帝之所以亡国,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大明的经济崩盘了。由此可见,年羹尧对雍正是有恩情的。
当然了,从雍正的角度来考虑,雍正对年羹尧也有很大的恩情。毕竟没有雍正的提拔,也没有后来的年羹尧了,所以他们俩是相辅相成的。
而年羹尧自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认为打赢了胜仗以后,雍正这才坐稳了皇位,自己是雍正的大恩人。
这个时候雍正将他贬谪,那就是过河拆桥,年羹尧非常气愤,但是又无处可以发泄,所以只能够用这种奢侈无度的方式,来向雍正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年羹尧如果向雍正低头,那反而会被过去的手下瞧不起。年羹尧是昔日的陕甘总督,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这样的人,手下的将士就有十多万,亲信也有上百人之多。
这帮人可都看着年羹尧呢!年羹尧是个要面子的人,不管是谁,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都会变得要面子起来。
所以当雍正贬谪年羹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盯着年羹尧看,他们就是想看看年羹尧是个什么表现。
年羹尧当然是高傲的,是要面子的,他不可能因为雍正的贬谪,就变得卑躬屈膝,畏首畏尾,这不是他的风格。
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将军的形象,也代表着当初的威严。虽然那个时候保住面子,对普通人来讲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但是对年羹尧来说,却比生命都要重要。
四、年羹尧不想苟活。对年羹尧这种人来说,没有尊严的活着,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在他看来,只有挺起胸膛去面对死亡,才是最有尊严的死法。
生存的价值,每个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年羹尧曾经位极人臣,他也已经享受过了那个时代的人,所能享受到的所有乐趣,可以说年羹尧死而无憾。
如果被雍正贬谪一下,年羹尧就要低头认错的话,那我们的确是小瞧年羹尧了。活着并不重要,体面的死去或许比活着对他来说更加重要。
总结:年羹尧也够本了。我认为年羹尧是真的够本了,他是个进士出身的文官,却能够一步一步地爬到大将军的位置上,这本身就夹杂着幸运的成分。
他能够得到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的赏识,这也足以说明年羹尧是个有才能的人。此后被委任为大将军,享受了一切的荣华富贵。
这一切都经历了以后,他还奢求什么呢?我觉得他是混够本了。雍正拿下他的时候,他不再反抗,这说明年羹尧已经看透了一切。既然什么都看透了,年羹尧当然是要我行我素了。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自始至终就没打算杀年羹尧。年羹尧的确贪污腐腐化,的确嚣张跋扈,手也伸得足够长,在整个西北连官员都是年选的。
但他对雍正是忠心不二的,而且他也确实取得了西北大捷,为雍正皇位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雍正确实是有恩的。
就像雍正给年羹尧的密折里面写的:你是朕的恩人,都不知该如何疼你。
那为什么雍正皇帝一个月之内将年羹尧一路到底连降19级呢?这里面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年羹尧的确嚣张跋扈的太过火。
军队除了年羹尧的命令,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年羹尧曾带3000人回京述职,并给皇帝操演,炎炎夏日穿着全身盔甲热的冒汗,雍正曾说了两次让他们去掉盔甲休息一会儿,可所有军人都在看年羹尧的脸色,直到年羹尧同意,士兵才敢脱掉盔甲)
有人说这是雍正杀掉年羹尧的主要原因,大官人个人是不同意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不需要每个士兵对他忠心,他需要的是带兵的将领对他忠心。而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刺头。敢用这样将领的人,他就有能容他的心。
这件事在雍正心里可能会极度不舒服,但不至于动了杀年羹尧的心,不过这不满的种子一旦种下了,将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倒不好说。
第2个原因:年羹尧杀了孙嘉淦。
孙嘉淦是御史出身,他有着一颗对国家的忠心,对皇帝的忠心以及对百姓的爱心。这个人的人品得到了雍正的极大尊重。
同时孙嘉淦对经济领域的见识很深刻(他向雍正建议,将雍正铜钱中铜和铅的比例由6:4调整为5:5。这就杜绝了很多不良商人将铜钱融化掉,打造成铜器高价贩卖获取利润的做法)。
因为孙嘉淦的忠心以及他的能力,雍正将他派到了西北,一方面提醒年羹尧让他收敛一点(年羹尧与孙嘉淦不和),另一方面孙嘉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推行雍正的新政。
年羹尧杀了孙嘉淦,这是公然对抗雍正的新政,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雍正自上任初期,便提出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的新政。
而在古代皇帝中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父死,子三年不改其政。
雍正上任初期看到了康熙末年的弊政,这才毅然决定推行新政。新政应该说对国家和对普通老百姓都是有好处的。但是会得罪以读书人为代表的士绅阶层。
可雍正依然排除万难,让田文静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让孙嘉淦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
这是雍正新政的三驾马车,而年羹尧却找了个借口,将孙嘉淦给杀了。让火耗归功的新政在西北推行胎死腹中,这是雍正不能忍的!
他才在一个月之内剥夺了年羹尧所有的权利,连降19级发配到了杭州守城门。到这个时候,雍正还是没有想杀年羹尧的,毕竟在他心里年羹尧不断是他的忠臣,更是他的家奴还是他的亲戚(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侧妃)。
既然雍正不想杀年羹尧,为什么最后逼他自尽呢?有人说雍正逼年羹尧自尽是为了怕自己担上杀忠臣的骂名。
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小看了雍正皇帝的心胸。一个帝王他连新政都敢推行的话,他还怕杀人吗?因为自古变法与新政都是最得罪人的活,没有坚强的意志,铁血的手腕,没有皇帝敢轻易尝试变法或者推行新政。
雍正连推行新政他都敢干,何况杀一个大臣?他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敢下手,更何况杀一个家奴?
在雍正王朝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雍正曾经对张廷玉说年羹尧都已经被贬成没有官职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非要他死呢?
这说明雍正心里根本就不想杀年羹尧。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到孙嘉淦的另外一个身份:御史。
御史代表着清流,代表着文人。文人手里有一支笔,而这支笔可以杀人。
当孙嘉淦被年羹尧杀了之后,朝廷里的文人们都生起了兔死狐悲的感觉。如果武将擅杀文官这个口子一旦打开的话,那以后文官的日子就肯定不好过。
所以御史们联合起来,用成千上万的奏折向雍正请命,要求雍正必须杀掉年羹尧,以平民愤,这种请命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威胁。如果雍正一意孤行,那掌握了笔杆子的这些文人们,在百年之后的史书上如何着墨,这会是雍正最担心的。
(在这里其实我们也可以想到小说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山东吕留良案中的文人曾静,到处败坏雍正的名声,而雍正最后跟他当面对质,写出了大义觉迷录,以正视听。一个帝王与一个落魄文人,当面就名声的问题进行对质,这侧面反映了雍正对名声极为爱护,这个名声是文人笔下的名声,而不是武将口中的名声。)。
所以雍正宁可杀年羹尧,也不能得罪天下读书人。
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在皇帝面前,就算你功劳再大再高,实际上也不过一跑腿,不听话的后果就是:敲了,狗肉火锅。
雍正怎样的一个人?历史上著名的薄情寡恩同时又非常勤政的皇帝,只要是他觉得对他的皇权有威胁的人,别说你一个包衣奴才年羹尧,就是他的兄弟八爷允禩,亲弟老十四允禵,都没有好下场。在雍正的眼里,除了国,没有其它。据文献统计,雍正在位不足13年,亲批的奏折竟达4万1千多件,这是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做到的。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原是雍正帝允禛还是雍王时府中的一个包衣奴才,但在真正的史料中,年羹尧是康熙朝进士出身,后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年羹尧确实也是一个能人,他统领大军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立下许多赫赫战功,所以在雍正二年班师入京时,获得了雍正城外的亲迎,除了位及人臣,已经是封无可封,赠无可赠了。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这个集高官显爵于一身的大清功臣,却获得了92条大罪,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其生命。
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年羹尧在刚开始遭贬时,却还是一点不肯收敛呢?
年羹尧第一次遭贬是在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一事上,他自持功高,处处干预,诸多阻挠,甚至还结党营私,贪敛财富。后来在被贬去上任,仍是大运其财,还带数千的亲兵前往,这更加触怒了雍正。
其实早在之前,雍正对年羹尧就已经是有所不满和看不惯了。有一回,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出于爱将之心,便说大家脱了铠甲吧。众将听后却一个也不动,直到年羹尧发话,大家才纷纷脱下了铠甲。雍正一瞧,我的天,这还是我的将军吗,都成年羹尧的奴才了。于是,表面上虽不说,暗下早是恨之入骨。
甚至,年羹尧还把朝庭派来的御前侍卫当作奴仆使唤,对于雍正所下圣旨,也不行跪礼,直直的站着就接了。如此飞扬跋扈,想不招来祸端都难呀。
年羹尧在遭贬后,仍是不思悔改,还是一昧自持功高,哪想到雍正彻底整顿吏治的决心,这下正好来个枪打出头鸟杀一敬百是再适合不过了。而不知收敛的年羹尧撞在这枪口上,死得还真是不冤。
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影视剧是具有艺术添加的,作为历史剧而言《雍正王朝》的人物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是央视操刀的,不过要说明的是它还原的是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尽管这部影视剧播出后或的了很高的评价和收视率,但也因为部分人物形象和真实历史大相径庭被一些历史爱好者批评,如过度美化雍正(毕竟是小说的主角)。美化归美化,它终归是历史小说/影视剧,它使用的蓝图就是清朝雍正朝的事情,年羹尧作为康熙、雍正两朝重要的将领、大臣,自然是要在剧中突出的。
(网络配图)
历史上真正的年羹尧之死年羹尧虽然在清朝时期是重要的大臣将领,但他是汉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尧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在康熙手下混了十年后被抬旗进入汉军镶黄旗任四川巡抚,他的妹妹也在同年选为还是雍亲王的雍正帝的侧福晋,年羹尧应该很早就已经属于雍正一系了。此后在西藏、青海等战事中都出了不少力,他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雍正的皇位来的算是比较艰辛的,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正是雍正的夺嫡之路,年羹尧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个说法叫“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年羹尧被雍正信任的原因无非三点:
1、康熙朝立下的功劳,让年羹尧获得地位,可以为雍正所驱使
2、对雍正继位的帮助
3、年羹尧妹妹是雍正最宠爱的女子
(网络配图)
年羹尧被雍正眷顾后,恃宠而骄做事蛮横,甚至傲慢到王公大臣给他行礼的时候都不回礼,其他的属国的王族见他还要行跪拜礼。1724年(年羹尧死的前一年)雍正就曾在奏折批复中警告年羹尧: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全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
可见当时雍正就已经有了动年羹尧的念头,为什么留了一年呢?为了顾及年羹尧妹妹的面子,也就是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影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年贵妃。年贵妃深得雍正的宠爱,雍正登基后直接封了贵妃,仅次于皇后。年贵妃死于1725年初,死后一个月左右年羹尧就被革职调任杭州,诱因却是因为一封奏折中写错了一个成语,雍正直接回复
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其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断非无心
就是说雍正认为年羹尧自恃功劳大,就表露出不尊敬皇帝,没有朝纲,根据对年羹尧的了解肯定不是无心之过。到了这种地步年羹尧还不知道认怂,在江苏观望不去上任,还联合一些大臣搞事情,彻底惹恼了雍正,被逮捕入京处死。具体哪种死法没有说明,只是在《清史稿》中有记载雍正念其功劳,不忍用极刑并让年羹尧在牢里自尽。
为什么年羹尧不知道收敛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年贵妃才刚刚死,雍正对年贵妃的恩泽不会那么快消失。
2、历史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居功自傲,他的功劳在康熙雍正两朝是实实在在的,死的时候不过是雍正三年,可能年羹尧认为雍正的皇位还不稳,即便没有年贵妃的牵绊他也不会那么快出事。
3、年羹尧错误的估计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年羹尧在被贬的初期,还联合一些大臣去雍正那里自讨没趣,甚至还奢望回川陕总督。史书记载拖垮年羹尧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因为当时直隶总督连奏三本,批评年羹尧作威作福,并且还有其他的大臣一起递了奏折。
4、年羹尧或许知道一些雍正不光彩的秘密,九子夺嫡听着简单,实际上肯定是血雨腥风。
雍正是不是真的不愿意杀年羹尧?还是那句名言“不作死就不会死”,年羹尧的小算盘其实也不完全错,雍正初期还真的没想要干掉他,年羹尧一共被定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包含大逆之罪五条,其中肯定有诛连的罪。实际上年羹尧死后除了个别的儿子被处死,他的父亲、妻子、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被牵连到死罪。贬年羹尧去杭州已经是雍正的最后通牒了,可他还在那跳,墙倒众人推,弹劾他的人太多了雍正想保他也保不住啊,而且最后估计也是给雍正整烦了,便直接抓他回京城。注意其中的重点“逮捕入京”,而不是就地处死也不是抓回京城直接处死,可见雍正是有留他之心的。就这点来说,年羹尧猜测圣心是猜对了,可他算漏了平时得罪的那些人。
参考文献:台版《新清史》、《清史稿》
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我是无忧历史,很高兴能够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雍正王朝》刻画了许许多多经典人物角色,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非常到位,年羹尧的才能、霸道、贪婪、骄横等性格更是刻画的入木三分。
很多小伙伴看电视剧或者小说都非常不解,再被雍正皇帝撤掉大将之职,贬为杭州将军后,为何年羹尧不知悔改,依然我行我素,在作死的道路上走到黑?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四点原因:
年羹尧摆不清自己位置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君臣酿造一段佳话需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成全。比如齐桓公和管仲,汉武帝和霍去病,刘备和诸葛亮。尾大不掉和功高震主是历代君主最忌讳的内容,强如汉第一功臣萧何、大唐再造之功的郭子仪也要通过自污来表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
年羹尧错就错在没认清自己的身份,诚然,在西北用兵,一举歼灭叛军,让艰难登基的雍正皇帝真正坐稳了皇位,这是不世之功,理当受到皇帝褒奖。可是年羹尧似乎真的认为雍正的皇位不是从他老子康熙帝那里继承的,而是他年羹尧一手扶持出来的。
这就好比一条猎狗帮主人抓到很多猎物,主人赏赐了许多肉和骨头,猎狗不满意,想反过来当主人的家,自己决定给自己多少赏赐,这能行吗?
雍正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年羹尧不知收敛我行我素,依然是有这方面因素在里面,皇帝可以称呼你为恩人,但是你处处以恩公自居,不给皇帝好脸色,还妄图给皇帝扣个忘恩负义的帽子,下场会好吗?
年羹尧明知结果故意为之年羹尧是胤禛府上包衣奴才,侍奉雍正多年,当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因为狂悖自大,触犯君威被雍正处罚贬谪后,自己的下场绝对不会好过。
这个时候的雍正和年羹尧已经在朝堂上成为了对立面,不是一个人低头认错便可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水火不容的局面必然会导致一人的覆亡,雍正先下手为强,用岳钟琪兵不血刃夺了他年羹尧的大将军军权。注定了年羹尧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常说雍正皇帝刻薄寡恩,看看他登基后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就能够看出,多年侍奉左右的年羹尧能够不知道吗?既然横竖都是死,为何不体面去死。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年羹尧嚣张跋扈依旧也是为了恶心雍正,让世人看清楚到底皇帝是如何对待功臣。我不认罪不认错就表示我年羹尧没有辜负皇恩,而是皇帝鸟尽弓藏,迫害大臣。
年羹尧最终被贬为一个城门守卫依然黄马褂加身,这不是在感恩雍正,也不是向皇帝乞怜,相反,是做给世人看,更是做给皇帝看,为了恶心雍正皇帝,这也是最大一个年羹尧不向皇帝低头最大的一个原因。
年羹尧习惯使然难以更改从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多年在外征战,成为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土皇帝”,年羹尧的架子大到见皇帝不跪,任由王公贵族跪拜,睡觉和皇帝一样翻牌子等等。
权力能使一个人疯狂,显然年羹尧依然是走火入魔,对他来讲,居功至伟的他没有了这些享受,就失去了权力的乐趣,因此,在被贬后依然架子不倒,奢华如故。
除此之外,面子工程也很重要,一帮和他共同征战沙场的人再看,那些政敌也在看,投靠他门庭之下的“年选”官僚也在看,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势头,有没有和皇帝掰手腕的能力,如果年羹尧唯唯诺诺,丢了派头,这些曾经不管是敌是友的人肯定会将其碎尸万段。
总结总而言之,年羹尧死不悔改,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形势所迫,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
自从其忤逆犯上,狂悖嚣张打了雍正皇帝脸后,他的下场已经决定了,只有死路一条。所有的一切也不能换回一条性命,改与不改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雍正王朝里当雍正开始下旨贬年羮尧为什么他不收敛一点?
一句话,居功自傲。
年羹尧自以为功比天高,又觉得自己是雍正的潜邸包衣,没把自己当外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