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谢谢邀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把这三个不同的历史事件给大家缕一缕!
首先,白起杀战俘四十万。
历史背景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长平之战!当时秦赵两国因为上党之争,双方在长平对峙。
最终,赵军大败,主将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死,数十万赵军投降。而这些投降的赵国士兵,并没能逃过一劫,被白起尽数坑杀。最终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仅余240名年纪尚小者存活。
此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而斩杀赵国45万人的白起,也因此而震动天下,成就"杀神"之名!
然后是项羽杀战俘二十万。
历史背景是巨鹿之战,是由秦末起义军首领项羽对阵秦将王离、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当时,作为起义诸侯之一的赵王,被秦军围困于巨鹿。赵王向楚怀王求救,项羽领军北上救援。最终项羽在兵力劣势,诸侯作壁上观的不利形势下,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王离20万大军。
而此战也彻底击垮了秦军的士气,八个月后,秦将章邯,率20万秦军,投降项羽。而项羽将这20万降卒尽数坑杀。
最后是刘秀,其历史背景是刘秀平定河北的蒲阳之战,收服铜马军。
时值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义。后来刘秀辅佐更始帝击败王莽,入主长安。但是当时诸侯割据,天下依旧动荡,尤其是河北一带,起义军阀割据尤其严重,于是更始帝派刘秀河北平乱。当时河北起义军势力中最强大的是铜马军,有数十万之众。蒲阳一战刘秀率军大败铜马军,数十万人投降,而对于这数十万降卒,刘秀并没有像白起、项羽一样把他们都杀了。而是将他们收归己用,铜马军大小首领都封为列侯。
而刘秀也因此拥有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这些被收编的农民军部队成为了刘秀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刘秀争夺天下的本钱。
那么同样是面对数十万降卒,刘秀的选择为何与白起项羽截然相反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其所面对的对手不同!
首先,白起面对的是赵国,秦国的死对头,是秦国东出,进而统一天下的最大挡路石和拦路虎。不削弱,甚至消灭赵国,秦国的目的就无法达成。所以,秦军与赵国的战争,实际上是灭国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这数十万降卒,如果放了,就是放虎归山,回到赵国他们依然会拿起武器反抗秦军。如果,不放也不杀,秦国可没那么多粮食来养这些俘虏。所以,白起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快刀斩乱麻。
而项羽面对的问题和白起其实差不多,当时秦军降卒都来自于关中,项羽恰好正要进军关中,如果收归己用,带他们一起回关中,绝对是不稳定因素。而且由于之前起义军们大都是贫苦百姓,没少受官军欺负,起义军们与秦军的矛盾颇深,所以根本无法达成有效的信任。早在项羽决定杀他们之前,这些降卒就出现了反叛的迹象。
所以,为了消除后顾之忧,项羽也动了杀心。
至于刘秀,和他们情况则不太一样。首先他与铜马军没有太大的矛盾,都是起义军出身,不同派系而已。而且当时刘秀受到更始帝猜疑排挤,刘秀需要积蓄自己的力量,铜马军恰好是他的机会。而对于铜马军来说,他们本就是农民出身,是因为没饭吃才起义。对于他们来说,跟谁混区别不大,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就少了许多的不稳定威胁。
而后来结果也证明了刘秀选择的正确性,正是这几十万降卒,最终帮助刘秀夺取了天下!
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杀俘不是目的,白起是怕战俘反复。毕竟,四十多万人造起反来难以收拾。并且赵人自胡服骑射以来,兵卒善于野战。败因主要是缺粮而铤而走险。一旦吃饱有精神了,不好控制,所以白起仅留下二百多战俘,放回赵国以传播恐怖,其余全部坑杀。
其实战争本就如此,但这成了白起的最大污点,并且终生难以释怀。此役除惨烈之外。有许多军事闪光点凸现。反间之计,帅将之换,前方血拼,后方谋战。其实是一场秦赵之间的国战。是一场大的决战,谁都输不起,但战争没有双赢。
自此以后,攻守之势易,鼎争之势成。
并且至此以后,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大家多少有一些畏惧。除了日本人外。因为他们不是人。连程咬金都为杀俘挨过处分。一般条件允许,是不杀俘的,少数族政权也除外。毕竟开始时一般文明不高,所以,屠城杀俘的事儿不少,像蒙古人喜欢割耳朵之类。刘秀自然有些不杀俘的道义,何况一经教化,今天的俘虏可能就是明天的战斗力。看我们三大战役后的国共力量对比就明白了。
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刘秀不杀俘虏,不等于刘秀的部下不杀啊。
光武帝刘秀麾下的悍将吴汉,就干过屠城的事。在伐蜀之战后,吴汉攻入成都,把公孙述家族全体屠杀,一个活口不留;连献城投降的延岑,也遭到族诛的下场;不仅如此,吴汉纵容士兵烧杀抢掠,焚烧皇宫,成都城内的军民,被杀了无数。
这位残暴的将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暴行,光武帝刘秀也被吴汉的暴行惊呆了,下诏深责吴汉。当时与吴汉一起搞大屠杀的,还有刘氏宗室、武威将军刘尚,光武帝痛心疾首道:“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尔等所为,良失吊民伐罪之义也!”
其实在光武帝一统中国的战争中,汉军屡有暴行,对此刘秀虽然不满,可是战事频繁,必须倚赖这些战将,故难以杜绝。在光武帝统治后期,他偃武修文,不喜谈论军事,这大概是不想让历史的惨剧重演吧。
对于刘秀本人来说,是比较仁慈的,比较人道。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他从平民到帝王,是经过艰苦的奋斗,其间沉沉浮浮,历尽沧桑,对战争带给人的苦难是有深切的体会。他不是一个野心家,而且从内心深处厌恶战争,在他看来,“武”的本意就是“止戈”,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他几乎对所有的对手,都是一而再地劝降,尽可能地避免流血。
刘秀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于儒学。他年轻时喜欢读书,曾经到长安城求学,拜许子威为师,学习《尚书》,略通大义,一生对儒学的兴趣终生未改。
东汉建国后,他下令兴建太学,设置博士,传授儒家经典。他对儒士十分敬重,经常与大儒彻夜谈论经典。正所谓上行下效,皇帝的做法,自然也影响到了大臣们,于是从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学习儒学的风气。
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光武帝更不愿把精力投放在军事上。据史书所记:“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有一回,皇太子向光武帝请教攻战之事,光武帝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以前卫灵公问及战阵之事,孔子不答。这不是你该问的事。”
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的胸怀,光武帝的军队,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暴行相对较少,在和平期间,以保全功臣,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对象不同嘛!白起和项羽杀得都是正规军,而刘秀面对的敌人大部分是绿林、赤眉、铜马这些流民军,所以关于这一点,刘秀的想法是这样的:流民之所以为流民,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只能靠劫掠为生。那么与其让他们去掠百姓,不如让他们去掠地盘,帮自己平定天下。所以,当四十万铜马军向刘秀缴械投降后,刘秀便决定将铜马军诸首领封为列侯,再将其部队打散编入各军,这样是既解决了麻烦,又增加了兵力,日后还不用拉壮丁扰民了,一举三得!两千年后一场淮海大战,中共也是用这个方法成功消化了国民党数十万俘虏部队,两者虽然时代大不同,却也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兵法有云:“受降如受敌。”收编数十万部队,这可比打败数十万部队难多了,它需要极强的政治手腕与政治魄力。当年项羽和白起,算得上中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可就是解决不了受降问题,所以只能采取屠杀之下下策,从而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而刘秀虽然有心,却没有中共那强大而严密的政工体系,他要怎样凭一己之力,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呢?
据《后汉书光武纪》记载,刘秀收编铜马的工作一开始非常不顺,诸将怕流民军降而复叛,毕竟流民军的人数是汉军的数倍;而流民军也心怀忧惧,生恐缴械后被杀戮清算,总之双方各怀主意,危机一触即发。刘秀虽焦急万分,但他这人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自信。正是这种冷静而淡定的强大自信,在刘秀身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吸附力与人格魅力,引得东汉无数英雄尽折腰,这帮铜马流民当然更无法抵挡。
于是刘秀别出心裁,来了一个“单骑劳师”。他竟然一人一马,孤身来到几十万曾经的敌人中间,逐营看望投降将士,嘘寒问暖,殷勤慰问,并给将士们送钱送粮送官爵,握手拥抱拍肩膀。他的亲切与真诚,他的胆识与帅气,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原野,缓缓流入将士们的心田,使他们如沐春风般温暖,于是都相互说道:“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成语“推心置腹”典出于此。)
刘秀这么做不是作秀,有人会拿别人的命作秀,但是没人回拿自己的命作秀。所以,刘秀这么做就是为了表示自己对铜马军的绝对信任,而铜马军将心比心,也必然会对刘秀报以更大的信任与效忠。从这件事情来看,刘秀的政工水平,已经达到了古代帝王中的巅峰水平,无论是他的祖先刘邦,还是他的后辈刘备,都差光武远矣!
所以,民国名将蔡锷尝言:“军队之为用,全侍万众一心,同袍无间,不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穿,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戢自焚。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对待敌人,当然可用诡谋;但对待属下、特别是降卒,则一定要推诚示信、推心置腹,不仅要把对方提上来的心放回肚子里,还要把自己的心也放进去,这才是军队管理的王道。至于其他什么“奖惩分明”、“杀人立威”、“爱兵如子”之类的方法都只是“术”,而非“道”也。
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刘秀自带主角光环,不管怎么样都可以顺利登上皇位的。
对待战俘白起杀四十万,项羽杀二十万,刘秀为何一个不杀?
白起活埋赵军四十万、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都是穷兵黩武的军阀作风,这是由于个人格局所限,以烧杀立威成就英雄之名,靠暴力淫威震慑天下人。刘秀能够君临天之,胸襟与气魄就要足够装得下天下,得天下靠的是争取人心而不是斩下多少人头。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刘秀不仅没有杀降之名,还能够善待功臣传为佳话,此帝王气相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