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于谦是被明英宗朱祁镇给杀掉的。这里的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位,而是吟诵石灰的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诠释于谦这一生最好的诗句。
于谦对大明朝是有功劳的,可以说明朝的半壁江山就是于谦保住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抓了以后,瓦剌人猛攻北京城,拿着朱祁镇作为筹码,不断勒索大明朝。
明朝官员们大多数都建议迁都南下,放弃北方江山。可是兵部尚书于谦严词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和太后合计了一下,不光要严守北京城,而且连皇帝都给换了,把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
这么一来瓦剌人连根毛都没摸着,长期在人家家门口晃悠也不行,所以瓦剌人就撤军了。至于朱祁镇,隔了一年就被瓦剌人送回来了。
朱祁镇被弄回来后,一直被幽禁在后宫。瓦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于谦居然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本来是千金之体的明英宗一瞬间就不值钱了。别说勒索了,瓦剌人什么没勒索到,每天还要给朱祁镇管饭。
而且这小子交际能力特别强,在瓦剌交了一大帮朋友,瓦剌领袖也先的弟弟,与朱祁镇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白吃白喝还不创造收益,瓦剌首领也先心里当然不开心。还有这家伙再这么呆下去,整个瓦剌部落可能都要跟着他跑了。
于是也先想了一个狠毒的办法,直接把朱祁镇给送回去,俩皇帝在大明朝,早晚是要发生内斗的,只有这样,才能给瓦剌创造收益。
可是朱祁钰那边十分犹豫,他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本来他就不想做这个皇帝,在于谦的强烈坚持下,他才勉为其难坐上了这个位置。
一旦朱祁镇回来,那么势必要引发兄弟之间的斗争。所以朱祁钰就不愿意接朱祁镇回来,于谦这个时候又跑出来了,他表示即使朱祁镇回来,你朱祁钰也是皇帝,这已经是事实了。但是朱祁镇必须要接回来,这是大明朝的颜面。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
于是朱祁镇就被接回来了,接回来以后,朱祁钰便将朱祁镇奉为太上皇,长期关在了后宫之中,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长达7年之久。
朱祁钰真的是骑虎难下,他即使放弃皇位,也会遭到明英宗的暗害,毕竟是对皇位有威胁的人。而且他做了一段时间皇帝后,感觉还不错,自然也不愿意放手。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朱祁镇所杀。朱祁钰最吃亏的地方,那就是他没有儿子。本来生了个儿子朱见济,可惜没多久就病死了。所以朱祁钰迟迟没有立太子,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能生出儿子。
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明史》
当时原来的太子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已经被朱祁钰给废掉了。可惜一直到朱祁钰病死,他都没能生出个儿子来。
7年以后,朱祁钰病重,以石亨为首的大臣们发现,朱祁钰是没有接班人了,将来肯定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接班做皇帝,毕竟有太后罩着。
- 所以这帮人立刻倒向了被关押在后宫的朱祁镇,他们帮助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档口,朱祁镇重新夺取了皇位。
- 直到一个月以后,朱祁镇才发现,原来弟弟朱祁钰还没死,所以就送他走了。朱祁钰死了以后于谦就成了罪大恶极之人。
- 因为是于谦把朱祁钰扶上皇位的,明英宗在后宫吃那么多苦,也都是于谦一手造成的。那朱祁镇自然是要找于谦报仇的。
为此于谦就被朱祁镇给送上了断头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对大明朝是有功劳的,但是从明英宗的角度来说,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就出师无名了,所以于谦必须要杀。
那么于谦该死吗?于谦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掺和到了皇位更迭事情中来,选谁当皇帝,这不是你于谦说了算的,一旦你有了这项权力,不管哪个皇帝都会要了你的命。
如果于谦要自保的话,那么他什么都不应该插手,只管保卫北京城,至于皇位的事情,应该交给明朝宗室们来商量,让太后做决断。
再怎么说,宗室们和太后,都是皇帝的亲眷,明英宗就算复辟,也不会对这些人下手。于谦这样的人,说到底,那也是老朱家的外人,所以不杀他又该杀谁呢?
北京城丢了,于谦的罪过并不大,因为这是明英宗朱祁镇一手造成的。从于谦个人的角度来说,他要想保命,就必须要明哲保身。
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不是我们认识的于谦了。明知道参与皇室争端,会惹来杀身之祸,可是于谦义无反顾地主持大局。
他是抱着必死之心参与了这件事,宁可自己被杀,也必须要保全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这样的于谦才值得我们后人所铭记。
总结:朱祁镇还是比不上朱祁钰。从做皇帝的角度来看,朱祁镇虽然在位时间长,又是朱瞻基的嫡长子,但是他的确是比不上弟弟朱祁钰的。
弟弟朱祁钰是庶出,压根没想着做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以后,觉得自己的地位不稳,因此便要好好表现,赢得大家的认可。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确是一位好皇帝,勤劳聪慧,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一般出身低微的皇帝,似乎都干得不错。比如说汉宣帝刘询,少年时代是在牢房里度过的,明孝宗朱佑樘,从小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他们都成了一代明君。
参考资料:《明史》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于谦是被明英宗朱祁镇所杀。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理监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遭遇瓦刺军队,20万大军全军覆没,太监王振被明军将领用铁锤砸开了脑袋。朱祁镇成了也先的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也先挟土木大胜的余威继续进攻大明都城北京,许多大臣建议南逃,于谦力排众议,主张保卫京师,并拥立郕王朱祁钰监国,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当也先的部队向北京多处城门发动疯狂进攻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带领全城军民成功击败了敌人,挽救了国家的命运。此次事件被人称之为“北京保卫战。”
狡诈的也先是不会罢休的,后来他放回那个傀儡――朱祁镇。目的就是利用他让明朝产生内乱。朱祁镇回来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别有用心,鼓动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那个令大明损失几十万精锐的“俘虏”又坐上了皇位。
徐有贞等人在成功达成自己第一步目标计划后,他们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杀于谦。当明代宗朱祁钰死后,于谦也被逮捕下狱,但是,当徐有贞等人劝说朱祁镇杀于谦的时候,他犹豫了,他说:“于谦实有功”。可是,当徐有贞抛出那句“不杀于谦,夺门不正,”他下定了决心。
景泰八年(1457年),于谦被杀。终年59岁。罪名是“意欲”谋逆。和岳飞的“莫须有”如出一辙。都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去牺牲正直勇敢的大臣。《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北风呼啸,天下冤之。”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公元1457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以“莫须有”罪名将于谦斩杀。史料记载,于谦遇害当日,路人纷纷嗟叹不已,“天下无不怨之”。后来查抄于谦家产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只见另有一间屋子锁得严严实实,以为有贵重物品藏于里面,可是砸开锁头后一看,只有景帝时所赐的一件甲衣和一把利剑。可见,于谦实乃铮铮铁骨一忠臣。
于谦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留传于后世,激励了一代又代人。这首诗就是《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那么,英宗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忠臣给杀了呢?这还得从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开始说起。
公元1435年,也就是历史上与周时的成康、汉时的文景齐名的明仁宣之治的最后一年,明宣宗朱瞻基病死,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英宗即位之初,漠北的蒙古瓦刺部落此时也开始逐渐强大。公元1439年,瓦刺王(部落首领)脱欢病死,其子也先继位后,大举攻明。当时英宗听信司礼监太监王振怂恿,不顾群臣反对,决意亲征也先。
王振,明宣宗时自阉入官,后来侍奉皇太子朱祁镇读书。王振为人狡黠,很得太子的欢心和宠信,所以英宗即位后,即任命其掌管司礼监,并称之为“先生”而不呼其名。王振也自持功高,常自比为周公,作威作福,肆无忌惮。甚至,他还把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所立的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牌给偷走。从此,王振大权独揽,广植觉羽,同时排斥异己,陷害忠良,侵夺民田,大兴土木,役使军民广建府第于皇城之内。除此些以外,还广收贿赂,大卖官位,凡有外官入朝,首先要厚礼相赠,否则便横加迫害。当时任河南兵部侍郎的于谦,就因为入京时什么也不送,结果遭到王振指使言官的弹劾,降为大理寺少卿。
对于王振的专撗跋扈,英宗却不以为奸反以为忠,足见其昏溃。所以在王振的蛊惑下,英宗决意亲征瓦刺。
公元1449年农历七月十七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居守北京,在既无战前准备,又无军事计划部署的情况下,率50万大军匆匆忙忙出发。结果,大军还没到大同,粮食已经没有了,兵士饿的饿死,逃的逃。直到八月初一,英宗才进抵大同,但此时,前方战败的奏报就像雪片一样飞来。见此情景,王振惊慌失措,于是下令:班师。也先闻迅后,立即率瓦刺军突入长城,跟踪追击。八月十三日夜,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而瓦刺骑兵也紧紧跟到,随后将明军重重包围。
土木堡地势较高,而且连水井也没有一个,因此明军连续两日人马都不得饮水,将士又饥又渴,疲惫不堪。于是,也先诈称议和,英宗立刻答应。瓦刺军佯装撤退,明军慌忙四处寻水,一时间阵势大乱。就在此吋,瓦刺军突然大举进攻,明军争先逃命,全线大溃。英宗几次欲突围但都没有成功,只好下马盘坐在地上,成了瓦刺的俘虏。此战,明军50万人伤亡过半,包括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大学士张益等几百大臣死,自此,大明皇朝进入了由强转弱的转折。战乱中,人人痛恨的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一棰棰死。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群臣聚哭于朝,莫知所为”,翰林侍讲徐理更是在惊慌中糊乱说道:“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于谦严词斥责:“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字廷益,今浙江杭州人,永乐朝24岁时中进士,后任御使巡按江西时,平反冤狱数百起,人称于青天。宣德五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在地方共九年,大力兴修水利,整治黑恶,赈济灾民,很得当地民心,所以后来又升任为兵部左侍郎。但是后来因为每次进京议事,都没有贿赂太监王振,结果被陷害入狱,获释后降为大理寺少卿。直到两年后,山西、河南官民联名上书,请求留任于谦,朝庭方才命于谦出任巡抚。
于谦力主抗战,获得了史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批官员大臣的支持,于是皇太后决定: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部署保卫北京事宜。
于谦受命后,立刻着手整顿军务、革新内政、招募民兵、选拨将官、加强关隘防守等等,同时诛杀王振余党、打击宦官乱政现象。
九月初,众官员联名上奏皇太后,拥郕王为帝,以安人心。郕王初不肯即位,后于谦正色上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如此始能制瓦刺之要索,放回英宗。”郕王为此方才即位,改元景泰,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与此同时,瓦刺军也正紧锣密豉,作好了进犯北京的准备。公元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和先锋脱脱不花(成吉思汉后裔)率瓦刺军,并挟英宗大举南下进逼大同。后知大同守将郭登早有准备,不敢冒进,于是绕过大同,三日后破紫荆关,直奔北京城。
瓦刺军兵临北京城外,景帝紧急下诏各地藩王入卫京师,城内更是人心惶惶,朝庭有言逃离北京,有言紧闲城门等等。于谦力主出城抗敌,他说,敌人很张狂,如果我们示弱,敌人会更加张狂。于是,于谦派遣各将分别率领20万军列阵于九门之外。
十月十一日,瓦刺军兵抵北京城下,见明军阵容严整,不敢贸然进功,于是遣使明朝庭,说是让明朝庭派大臣前来迎接英宗还北京,同时双方议和。景帝和一些大臣想同意瓦刺军提出的议和,便问于谦的意见。于谦决然答道:“今日止知有军旅,它非所敢闻。”这样,也先诈和的诡计宣告失效。
十月十三日,瓦刺开始进攻明军,双方互有胜负。接着瓦刺军的进攻接连受阻,后见明军又有援军不断的来到,只好仓皇退兵。
于谦率军乘胜追击,夺回瓦刺沿途掳掠的自姓及财物无数。十一月初八日,瓦刺军最终退出塞外。这次北京保卫战,最后明军大获全胜,明朝庭亦是转危为安。景泰元年,即1450年,瓦刺与明终于达成真正的议和,同时放还了英宗。
公元1457年,景帝病重,石亨和曹吉祥等人暗中谋划,发动了夺门之变,迎英宗复辟,改元天顺。英宗复辟后,于谦立刻遭石亨、曹吉祥等诬陷下狱并论死罪。刚开始英宗有些不忍,因为于谦必竟是在土木之变后,力撑危局,且在北京保卫战中功绩最显。但是后来曹、石等对英宗说,若不杀于谦,陛下名份何在?于是,英宗最后下令,斩杀于谦。
结尾应该还有英宗为何要斩杀于谦的原因分析。哎!太困了,就到此罢。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于谦(1398—1457),字廷宜,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历经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谦的一生可高度概括为:对朱高力煦一骂成名;平反冤案,惩治恶史,百姓爱戴,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抚,政绩突出,被称为“于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无娶;领导北京保卫战。
1449年土木堡之战后于谦坚拒南迁,力拥景帝上位,全力抗战,保卫了北京城,保卫了大明朝,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于谦死后,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文官集团逐渐结党谋私、不顾国政的堕落之途,亦由此而发端。
于谦之所以被英宗杀害,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宗被压抑太久,心理上出了问题。明英宗自从被也先俘获,基本上就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可谓生不如死。好不容易回到大明,却又被景帝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也是担惊受怕。
为了避免外人悄悄与英宗联络,景帝派人把南宫宫门锁上,灌注铅液,甚至还把南宫周边的树木全砍了。长时间过这样的生活,难免对英宗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明英宗对如此功臣痛下杀手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景泰帝的权臣,英宗对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后必须打击景泰旧臣。
2、土木堡之变导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企图用英宗要挟明朝,于谦朝堂上当众高呼“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和谈并领头拥立异母弟弟朱祁钰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后被代宗软禁7年,于谦支持并拥护朱祁钰为皇帝。
4、于谦支持朱祁钰废太子朱见深,立代宗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
5、不杀于谦,夺门复位名不正,言不顺。
据史料记载,他在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因为城门未开,别人都不知所措,他大呼一声:“我太上皇也!”声音之凄厉,连参加夺门之变的军官都为之胆寒。可以想见压抑成什么样子了。
而等到他政变成功,景帝很快就驾崩,他也无法报复景帝。而于谦却是景帝最信任的大臣,他难免会迁怒于谦。
这时,又有小人中伤于谦想拥立藩王,更是让英宗疑惧愤怒,于是就杀了于谦。随着局势缓和,英宗心理创伤得到逐步疗愈,他才后悔此事。
除此之外,于谦的性格刚强,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
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容易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明代宗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明代宗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明代宗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复辟后的明英宗是不会重用于谦这样的前朝之臣,再加上奸佞小人的诬陷,于被处死也就可以理解了。
于谦被杀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唤藩王入京的,
而于谦没动过金牌。于是英宗给安了个“意有之”的罪名杀掉了于谦,可惜了,一代名臣于谦!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于谦是明代有名的忠臣,社稷之臣,为大明延续了近二百年的寿命!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的精锐损失殆尽。北京城就剩两万的老弱病残。多亏于谦扶持朱祁钰登基,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逼迫也先把朱祁镇送回来。然而代宗朱祁钰皇位坐稳怕他皇兄夺位,把朱祁镇幽禁在南宫长达七年之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位后,第一个杀的就是就是于谦,我想原因是把这么多年收的苦都归罪于于谦了吧。可怜一代忠臣做了争夺皇位的牺牲品。好在英宗儿子成化帝是个明白人,继位之初就为于谦和他的叔叔平反了,也算是给了忠臣一个公允的说法。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明英宗朱祁镇。
原因有二:
1.朱祁镇被瓦剌的也先部俘虏后,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当皇帝,朱祁镇不高兴。2.朱祁镇被也先释放后,于谦继续支持朱祁钰,并软禁了朱祁镇,朱祁镇怀恨在心。因此,“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第一个杀的人就是于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