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袁绍后裔其实并没有被曹操斩尽杀绝,传闻唐朝术士袁天罡便是袁绍的后代,发动神龙政变的唐朝宰相袁恕己也是袁绍的后人。
不过我们读三国,会发现,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都被曹操给逼上了绝路。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老袁家在北方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袁绍一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到处都是,袁绍本人又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是北方影响力最大的诸侯,连曹操都不是他的对手。
为此曹操击败袁绍以后,为了削弱袁绍家族的影响力,自然是要把袁绍家族中比较有号召力的男子都给斩杀了,这样他们家的门生故吏就不会再依靠袁家,转而会投奔到曹操这边来。
一、袁谭、袁熙和袁尚各自占有一州之地。在瓜分自家土地这一块儿,袁绍是一点也不偏心,每个儿子都给了一块地。他把袁谭封为青州刺史,袁熙封为幽州刺史,至于小儿子袁尚,则是袁绍心目中的接班人,留在了身边,将来继承冀州的家业。此外他的外甥高干也被封为了并州刺史。
这么一来他认为家里可算是清净了,其实这才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每个儿子都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会集中精力来帮袁绍打赢这一仗。
十二月,曹操讨谭,军其门。谭夜遁走南皮,临清河而屯。明年正月,急攻之。谭欲出战,军未合而破。谭被发驱驰,追者意非恒人,趋奔之。趋音促。谭墯马,顾曰:“咄,儿过我,我能富贵汝。”言未绝口,头已断地。于是斩郭图等,戮其妻子。---《后汉书》
而且每个儿子都想着继承袁绍的家业,尤其是大儿子袁谭,他可是战功赫赫,偌大的青州,其实就是袁谭带人打下来的,他不能继承家业,心里当然不舒服。
反观袁尚这小孩儿,暂时还没有什么战功,袁谭心里当然不服气。在袁绍死了以后,袁尚在逢纪、审配的帮助下,顺利继承了袁绍的位置。
- 这个时候袁谭当然不服气,他自领一军到了黎阳,自称为车骑将军,等于公然和袁尚搞决裂了,袁尚也完全指挥不动袁谭。
- 此外和稀泥的老二袁熙,他自己跑到了幽州做幽州刺史,就不愿意再掺和老大和老三之间的事情,所以袁熙这家伙对家族事业也没什么帮助。
- 袁绍虽然死了,可是袁家三兄弟依旧各自占据着一州之地,这是曹操最讨厌的事情。等于说官渡之战,并没有伤害到袁绍的要害。
反倒是后来袁家三兄弟反目成仇,才是袁家败亡的主要原因。而曹操要占据整个河北,当然要拿这三兄弟开刀,除非他们拱手把土地让出来。
二、袁谭复叛,袁熙袁尚狼子野心。袁谭是三兄弟里面,最有机会成就大业的。当年独自带兵攻打青州,就能够看得出袁谭这个人还是有点伎俩的。
可是袁谭得不到冀州的大权,反倒是被弟弟逼得没地方落脚。袁谭和袁尚共同在黎阳抵挡曹操的时候,曹操主动退军,让这两个人互相残杀。
高干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口关。遣乐进、李典击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征干。干乃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自诣匈奴单于求救,不得,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捕斩之。十二年,太祖至辽西击乌丸。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三国志》
袁谭果然和袁尚撕破脸皮,因为实力薄弱被袁尚击败,不得不选择投降了曹操。人的心理就是很奇怪,宁可让外人沾光,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兄弟好。
袁谭投降曹操以后,依旧想着反叛,这是曹操早就预料到的。所以一切都在曹操的掌握之中,最终袁谭被曹操击败,当场被斩杀。
袁尚这大兄弟没什么本事,邺城很快就被曹操攻破了,袁尚只好带着残兵逃到了二哥袁熙的幽州。可惜他二哥也是软蛋,手下人反叛后,这两个人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这两位心里就在谋划了,他们打算前往辽东投靠公孙康,但是他们想要在席上把公孙康给宰了,从而夺取辽东的地盘。
投靠人家,人家肯收留你就不错了,你还想着要夺取人家的基业,真的是脸皮太厚了。没想到公孙康也是这么想的,等到他们去了以后,公孙康就派人把他们的脑袋给割下来送给了曹操,以示臣服。
三、曹操杀袁绍一族,也是为了给士族集团立威。曹操是军阀,他的爷爷曹腾是太监,他的父亲曹嵩是买来的太尉,所以曹操家族和袁绍家族根本就没法比。
但是曹操最后就是战胜了袁绍,袁绍含恨而终,这是很多士族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袁绍家族是士族集团的代表,他们被平定了,证明士族集团没落了。
杀人是为了诛心,这话一点也不假,曹操杀袁家三兄弟,目的不光是为了夺取地盘,更是为了打击手下那帮士族集团的成员。
这帮人在朝中,正事儿不会干,整天就知道诋毁曹操,曹操早就想要收拾这帮士族集团的人了,这次把老袁家杀了个遍,士族集团一点脾气都没了。
那些所谓的门生故吏,他们再也找不到依靠,所以只能够在曹操这里混口饭吃了。这就是曹操的真正目的。
总结:曹操并没有灭袁家满门。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曹操做事是比较有分寸的。当时他攻入邺城以后,完全可以把袁绍的所有亲属成员都给诛杀了,可是他没有这么做。
他占领河北的时候,只是诛杀了袁家的三兄弟,理由很简单,没有必要。袁绍和曹操之间,没有血海深仇,他们都是想要争夺天下的诸侯罢了。
如果曹操对袁绍家赶尽杀绝,将来万一有一天,曹操也败了,曹操全家岂不是也要被赶尽杀绝了?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为此袁绍的后人还是传承了家族的香火,在后世依旧官运亨通。尤其是袁尚、袁熙这两支的后人,在南北朝时期包括后来的隋唐,都做了不小的官。唐中宗时期的袁恕己,更是成为了唐朝宰相,可见老袁家的底子还在,士族毕竟还是士族。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人都有怀故之情,尤其是对施仁政仁德之人,人们更是难以忘怀,其生愿为其生为其死,其死愿陪其亡陪其哀。
曹操收复河北时,之所以要对其父子赶尽杀绝,也正是顾虑袁绍父子在河北的影响。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后来袁绍又占领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这四州可是当时全国最富庶之地,人物阜集,地饶粮丰。袁绍兵多将广,是当时最具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河北很多士族大家都归附他,朝中不少显官仕宦都与他结交来往。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他的外甥高干分别被袁绍派到青幽冀并做刺史,在治所也很有号召力。据《献帝春秋》记载:“(袁)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袁绍死)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可见袁绍在河北颇有德政,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因此袁绍父子不除,河北不稳。同时曹操除袁氏父子,也是为了杜绝河北士族幻想,让其一心追随自己的需要。四世三公的袁绍,除宦官,伐董卓,并四州,护士族,施德政,让河北士族倾心归附。而曹操宦竖之后,多疑奸诈,号称人屠,让士族如何能服?尽管曹操打败袁绍,占领了四州,只要袁绍儿子尚在,保不准哪天士族们又要拥袁氏复辟。曹操杀死袁绍父子,就断绝了河北士族和朝中一些官宦的异念,想出仕,想做事,也只有找曹操这条路了。再者,袁谭袁熙袁尚,自掘坟墓。袁谭和袁尚相互攻伐,袁谭不敌,投降了曹操,后来却又复叛,曹操岂能留他?袁熙袁尚兵败逃到乌桓,要联络乌桓收复河北,曹操怎能安心?于是就有了曹操远征乌桓,白狼山斩单于踏顿收降二十万,一战定北疆。袁尚袁熙又逃到辽东公孙康处,二人不自量力,竟想在宴席上斩公孙康,独占辽东,结果公孙康知道袁氏大势已去,也早有防备,就将二袁首级献给曹操,表示臣服。
其实曹操只是杀了袁绍父子,对袁绍的妻妾并没有赶尽杀绝。根据《三国志》记载:“公(曹操)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由此看来曹操不但没霸占袁绍妻妾,还给予慰劳,并赐以衣食加以善待供养。为什么那么爱占人妻的曹操没霸占袁绍妻妾呢?有的说是曹操为了收买河北人心的需要;有的说曹操和袁绍是发小,年轻时又在一起共事,二人感情不一般,袁绍死,曹操再占其妻于心不忍;也有的说袁绍妻妾都不入曹操法眼,糟糠秕谷,望之失欲,远远的打发了,又不失仁爱大度之心,何乐而不为?据说唯有袁熙之妻甄氏,颇有国色,打下邺城后,曹操秉剑以最快的速度跑向袁宅,不想还是被儿子曹丕抢了先,曹操也只能以剑拨发,口流涎水道:“真可为吾儿妇也!”搓手多日,也只能作罢了。
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袁家势力太大影响极深,在那个势利眼唯家族的年代,别说是放过袁绍的儿子,就是孙子,日后定会出现不可估量的麻烦。
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没有赶尽杀绝,袁绍家族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曹操打败袁绍拿下河北重要战略和粮食基地,但他还要面对其他军阀还要长期备战,所以对待袁绍这能去安抚不可能赶尽杀绝,当然借刀杀人虽名声不好听但终究是没把事做绝,被杀的也未必是袁绍氏兄弟。
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袁绍四世三公,有形象有号召力,本身有政治资本,有是氏族,又是大族,根深蒂固,百足之虫,人脉很广,只要稍加时日袁绍靠一杆旗就可以变出千军万马,而且在乱世,老百姓很容易被煽动
曹操为什么对袁绍父子斩尽杀绝?
曹操为何对袁氏父子赶尽杀绝?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
曹操从来都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曹孟德自从“出道”以来,从来都是以真小人为行事原则的,从杀吕伯奢到后来借父亲被杀之名要屠徐州城,再到后来杀吕布、赚取马腾性命,曹操从来都不是一个仁义为本的人,所以杀人对他来说太正常不过,更何况是自己的宿敌袁家呢?如果他不杀,反而奇怪了。
袁绍家族的特殊性张绣曾经发动叛乱,害死了曹操最心爱的大将典韦,还有自己的长子曹昂,后来张绣再次归顺,曹操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他做了官。可见曹操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但是对于袁绍为何不可呢?袁绍可是和曹操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啊。
这是因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整个北方士族阶级,还有朝廷之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势力和分量,如果只是击败而不歼灭,那么曹操很担心他们会再次卷土重来,所以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曹操不会放过袁绍和他的儿子。
袁家后裔的出尔反尔让曹操决定痛下杀手的,还有袁绍这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出尔反尔,阴奉阳违。他们在袁绍被打败去世后,几次投降于曹操,又几次反叛于曹操,曹操本就是多疑的人,更何况对于这三个叛了又降,降了又叛的敌人呢?不杀他们留着也必定会是后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