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东汉皇帝从第三代汉章帝开始,这基因似乎就有点问题了。主要体现在短命的问题上,比如说汉章帝刘炟也就活了33岁,汉和帝刘肇活了27岁。

汉和帝的儿子汉殇帝,还没满周岁就夭折了。后来根据他们的统计,在宫中养尊处优的皇子,夭折的居多。养在民间粗茶淡饭的皇子,反而容易成活。

为此东汉的皇帝,多喜欢把自己的儿子养在宫外,以寻常人家的饭食来养活长大,以此保住他们的小命。

汉章帝的儿孙里,没有哪个是寿命长的,放宫外好养活。

汉章帝刘炟活了33岁,他生的孩子还不少,足足有8个儿子3个女儿。刘炟本人寿命不大,所以他死的时候,那些儿子都还太小。

  1. 由于不少儿子都夭折了,给第八个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刘炟甚至把他取名为刘万岁,可惜取了万岁也没啥用处,依旧还是夭折的命。
  2. 这里面命比较好的就是汉和帝刘肇了。本来皇太子是刘庆,可是由于窦皇后的诬陷,使得汉章帝把刘庆给废了,改立刘肇为太子。
  3. 刘庆算是汉章帝儿子里寿命比较大了,他一共活了30岁。都快赶上他老爸了,而顶替他的刘肇,也不过只活了27岁。
  4. 短寿的基因显然是非常可怕的,家族成员里,基本上都没有长寿的。等到刘肇登基以后,他并没有察觉这个问题,而是觉得皇宫条件太好,是导致皇子活不长的原因。

所以他的儿子就被安排到了宫外过日子,他一共有俩儿子,长子平原王刘胜虽然年长,可是从小就有不治之症,所以压根就没机会登基。

反倒是小儿子刘隆,虽然在襁褓之中,但是没什么先天性问题,一生出来就被送到了宫外抚养,等到汉和帝死了以后,不满周岁的刘隆就登基了,也就是汉殇帝。

汉殇帝命还是不好,刚登基没多久就去世了,这可急坏了邓绥太后。好不容易保住了汉和帝的一点血脉,可还是没能守住死神的防线。

孝殇皇帝讳隆,和帝少子也。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时诞育百馀日。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北匈奴遣使称臣,诣敦煌奉献。---《后汉书》

为此邓绥再次找到了刘炟的孙子、刘庆的儿子刘祜,将他立为了皇帝,也就是汉安帝。这位老兄也没能超越他爷爷的纪录,只活了32岁。

汉安帝的儿子汉顺帝刘保,其实活的岁数也不大,拢共也就30岁。所以东汉的皇帝,寿命短的确是硬伤。

东汉的皇后太强势,有可能是皇帝送皇子出宫的原因。

东汉政权始终都是外戚和宦官执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皇后存在的重要性。从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执政开始,东汉王朝的皇后就没消停过。

早年汉章帝的妃子梁贵人生下汉和帝以后,窦皇后就眼红了,随后便找机会把梁贵人给杀了,转而把汉和帝收归己有,自己收养在身边。

梁贵人者,褒亲愍侯梁竦之女也。少失母,为伯母舞阴长公主所养。年十六,亦以建初二年与中姊俱选入掖庭为贵人。四年,生和帝。后养为己子。欲专名外家而忌梁氏。八年,乃作飞书以陷竦,竦坐诛,贵人姊妹以忧卒。自是宫房惵息,后爱日隆。---《后汉书》

汉和帝上台以后,也不敢收拾窦太后,一直等到窦太后去世后,汉和帝才贬去了窦太后的尊号,甚至不愿让她和汉章帝合葬。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其实也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没有给汉和帝生下个一儿半女,但是在汉和帝去世以后,邓绥却实实在在地牢牢掌握着朝中大权。

好在邓绥还是有点数的,没有做出危害东汉王朝的事情。而且邓绥的兄弟们都很守规矩,毕竟是邓禹的后人,家教自然是比较好的。

  1. 汉安帝刘祜的皇后阎皇后,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也没有给汉安帝生下个儿子,汉安帝倒是和李夫人生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刘保。
  2. 阎皇后心里嫉妒,就想办法将李夫人给毒死了。此后阎皇后更是找人诬陷刘保,将他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当时汉安帝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应该还会有不少儿子,所以就没有在意。
  3. 谁知道汉安帝出去玩的时候,突然就死了,年仅32岁。这个时候阎皇后想着要独揽大权,所以没有立汉安帝唯一的儿子刘保为皇帝,而是改立了汉章帝的孙子刘懿为皇帝。
  4. 结果刘懿也是病重了,阎皇后担心刘保登基以后,会报复她,所以就想办法再找其他皇子继位,结果宦官们合伙把刘保强行立为了皇帝,阎皇后也被打入冷宫。

试想一下,如果皇帝放心大胆地把皇子留在宫中抚养,那么这些生不出娃儿的皇后,到底是什么心态呢?她们心里当然很不舒服,结果就有可能造成皇子非自然死亡的情况。

东汉的皇位有毒么?基因实在是重要。

从我们刚才说的几个皇帝,我们就能看得出,东汉的皇帝,寿命是真的很短。从第三代皇帝开始,基本没有活过35岁的。

有人说是医疗条件不好的原因,其实古代任何时期,医疗条件都差不了多少。可是唯独东汉的皇帝,出现这么个状况。

由此可见,这不是什么医疗条件的问题,而是基因问题。可是皇帝怎么可能承认自己的基因有问题呢?所以他们肯定是要找客观条件的。

比如说皇宫里的装修有甲醛啊,皇宫里吃的饭菜里有地沟油啊等等,总之皇子在皇宫里抚养,那就是不对的,早晚会夭折。

为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皇子送出宫去抚养,在我看来,这就是回避家族基因问题的一种方法罢了,当然了不排除皇嗣和其他拥有长寿基因的女子结合后,可以改良家族命运。

总结:会不会是在汉宣帝身上得到了启发?

汉宣帝是西汉时期非常贤能的皇帝,可以说除了汉武帝,那就数汉宣帝顶呱呱了。可是这个皇帝的出身比较特别。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是汉武帝的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从小就在牢里面过日子,后来在民间逐渐长大。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经历,使得他后来特别勤政,且关爱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汉宣帝成为了一代明君,受后世膜拜。

东汉的皇帝们,会不会想着自己的孩子们也能成为汉宣帝那样的皇帝,所以故意把他们送到皇宫外面去历练历练呢?或许也是有可能的。

参考资料:《后汉书》

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皇子寄养民间非常罕见,毕竟要论条件,哪里也不如皇宫优越。东汉至少有两位皇帝,出生后被寄养在民间,一位是汉殇帝刘隆,一位是汉少帝刘辩。皇帝就出现两位,看起来寄养民间的皇子不会少。

皇子为何被寄养民间?难道是皇帝想玩刺激的人生游戏?还是有意识让皇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都不是,原因就一个,长在宫中的皇子们成活率太低,民间有“贱命好养活”的说法,弄到民间替皇子找护身符!

东汉皇嗣危机及荒唐的对策

东汉帝国历时195年,八世十四帝,竟然有六位皇帝无子,有七次之多的非正常皇位继承。在位皇帝中,有四位一岁左右即位,他们又全都在位一年就驾崩。总之,在东汉如果哪位嫔妃生了个儿子非常可喜,但一点不可贺,活到成年的概率太低!

1.东皇皇嗣危机表征

①四位“吃奶皇帝”全部夭折

东汉皇帝除了头三位皇帝,即位时已经超过十八岁外,其余十一位皇帝竟然都未成年,最大的是十四岁的汉桓帝,最小的是四位不足一岁的“奶娃”:汉殇帝刘隆、汉少帝刘懿、汉冲帝刘炳和汉质帝刘缵。

这四位小皇帝无一例外地,不到一年就入太庙吃供奉。大王朝难免会出现一两位未成年小皇帝,但是小到这种程度,数量多到这么庞大,又都早夭,未免太过离奇!

②皇帝生殖能力大幅下滑

东汉皇帝儿子的数量,呈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光武帝刘秀有11个儿子,汉明帝有9个儿子,汉章帝有8个儿子。到了第四代汉和帝,锐减到只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还身怀“痼疾”,不能做皇帝。和帝驾崩,只好由出生仅百天的殇帝刘隆即位。刘隆驾崩后,出现了第一次绝嗣。

第五代汉安帝只有一个儿子,少帝刘懿无子。第六代汉顺帝也只有一个儿子,汉桓帝无子。第七代汉冲帝、汉质帝都无子,汉灵帝终于打破纪录,将皇子的数量提升到两个!

第八代少帝刘辩无子,汉献帝替老祖宗扬眉吐气了一把,他生了七个儿子,可惜东汉亡了!

③女婴明显多于男婴

东汉皇帝的生育,还有一个离奇的现象,皇女远远多于皇子!比如汉和帝,虽然只有一个儿子,女儿却又四个。汉顺帝也差不多,一子三女,汉桓帝儿子一个没有,女儿三个。

按理来说,男婴与女婴出生的比例基本相等才正常,几任皇帝都出现极不协调的比例,这个现象很不正常。

比如汉和帝,其实人家产量不低,史书说他生了十几个儿子,全都夭折了,仅剩病歪歪的长子刘胜和一百天的刘隆。刘隆那时候就养在民间。

2.皇家寄养民间是一张护身符

为了不让皇子们不开小差乱跑,皇帝们绞尽脑汁,最后使出了“民间偏方”——把皇子们悄悄送到民间抚养。

民间有个说法,贱命好养活。这个观念到现在都还存在,尤其解放前后,老百姓都喜欢给子女取个阿狗阿猫的“贱名”,认为命贱的人阎王爷看不上,所以反而能长寿。其实胡扯淡,古代老百姓本来就够低贱了,还需要“贱名”吗?

在这件事上,汉和帝做得最彻底,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是养在民间,包括最小的汉殇帝。被董卓杀掉的那位汉少帝刘辩,也是养在民间。估计吸取汉和帝不成功的教训,汉灵帝特地给刘辩选了个道士做抚养人。这位道士姓史,所以宫里又称刘辩为“史侯”。

汉献帝其实也可以算是这种情况,他由汉灵帝的母亲抚养在别宫,所以汉献帝刘协也被称为“董侯”。

虽然刘辩和刘协活下来了,但是不代表养在民间这种模式是成功的,至少汉和帝全都失败了。他那病歪歪的长子刘胜,是唯一活到成年的皇子,其余都死了,汉殇帝也不到两岁就驾崩了。

由此可见,寄养民间求保命根本靠不住!

东汉皇嗣总是出现断绝的原因

连“民间偏方”都不管用,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汉皇嗣频频断绝的呢?

1.近亲结婚导致基因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末几代皇帝绝嗣。比如清朝,最后三任皇帝都绝嗣,西汉也同样最后三代皇帝绝嗣。从医学角度,这跟皇室内部近亲结婚的恶习密不可分!

西汉外戚政治严重,一般情况下,皇后都是皇太后的侄女,皇帝会被一群表姐妹,甚至表姑表侄女包围。清王朝更明显,皇室基本只跟蒙古贵族通婚,数代下来,各种遗传疾病集中堆积爆发。

东汉这种情况大大提前了,原因就在于,从光武帝刘秀建国开始,包括皇族和功臣势力几大家族,以及几大家族之间,就形成了内部通婚的不成文规定。

比如,东汉一朝,梁氏出现三名皇后、窦氏两名、阴氏三名。此外马氏、贾氏等,都批量出现在皇宫,比如汉顺帝的皇后梁氏,她的两位姑姑是贵人;汉明帝的贵人,you贾氏姐妹姑侄、阴氏姐妹、阎氏姐妹,而两任皇后马氏与阴氏,还是姑侄关系。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封闭的婚姻圈子,必然导致遗传疾病爆发,生殖能力大幅下滑,后代的夭折率迅速升高。汉献帝为何雄起?原因就是汉灵帝和汉献帝的婚姻,突破了与豪门士族“内部交流”的怪圈!

2.后宫斗争导致残忍杀戮

后宫内部的残杀,几乎是皇家逃不脱的魔咒!人性的自私,叠加在东汉复杂的外戚势力争斗上,其残酷性要远大于别的朝代。

东汉著名的和熹皇后邓绥,在当皇后前,就遭遇前皇后阴氏的迫害。阴氏发誓要灭了邓氏全族,而她的母亲就出自于邓氏家族!这种激烈的斗争,最大牺牲品就是皇子。

汉桓帝时,皇后梁女莹就多次制造对怀孕嫔妃的残害。当年做皇子时的汉顺帝,就差点死在皇后阎氏手中。

3.皇帝寿命不长导致子嗣稀少

皇帝本来产量就低,还常常英年早逝。从第三代皇帝汉章帝起,东汉皇帝最大寿数是36岁,除了早夭的,绝大多数驾崩时只有三十岁左右。

活得长才能保证子嗣丰盛,三十岁驾崩,能生育的时间段仅剩十余年。这种状况导致皇子稀少,同时又带来一个恶果。当“老”皇帝驾崩时,新皇帝太小,提前被扔进险恶的环境蹂躏,又进入新一轮恶性循环。

4.故意选择幼帝加剧皇嗣衰绝

皇帝年幼,自然是太后干政,而太后背后就是外戚家族势力。雪上加霜的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外戚们往往故意选择年幼的皇子即位!

从第二任皇后马氏开始,除了最后两位汉灵帝和汉献帝皇后,其余所有皇后都不育,这就导致嫡系断绝。嫡系断绝,给外戚制造了选择空间,她们往往收养小皇子为嫡系。甚至在绝嗣后,从藩王中收继年幼的孩子为嫡系。

最典型的就是汉质帝,本来汉质帝的堂兄刘蒜已经成年,且德行非常好。当哥俩来到京城后,皇太后梁妠和她的哥哥大将军梁翼,偏偏选择仅仅一岁的汉质帝刘缵。

到后来,选择未成年皇子,几乎成了见怪不怪的定例!由此又加剧皇嗣危机。

东汉皇室断绝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东汉王朝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除了前两代皇帝相对平稳,从第三代开始,政治斗争就越来越复杂。从汉和帝起,宦官势力又开始崛起,形成了外戚、豪门士族和宦官三大势力的惨烈厮杀。

在这三派势力与皇权的作用力下撕扯下,东汉帝国仅仅三代辉煌后,就迅速衰弱。最后由外戚与豪门士族联手炮制的“诛灭十常侍”事件,一手将东汉帝国推入战火,打碎了国家的统一。归根到底,这个痼疾在于皇权过于孱弱,皇权孱弱又源于皇嗣问题的严重。

一个“养皇子于民间”,从侧面暴露了东汉帝国的病根!

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古代帝王三宫六院,多是子女众多,一般都是从小养在深宫,安排专人教育。但是东汉时期,很多皇子却被寄养在民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01

古代医学落后,婴幼儿死亡率高,东汉皇室认为将皇子养在民间,可以提高皇子们的养活率。例如汉少帝刘辩 ,从小就生活在民间,这与古代封建社会的迷信有关。

02

为了让皇子们体验民间疾苦,在未来成为一体恤民情的好皇帝好诸侯。西汉时期,汉宣帝刘病已因为父亲被杀,流落民间,后成为一代明君,创立西汉中兴的大好局面。东汉皇帝也想让皇子们从小体验民情,未来治国时以民为先。

03

皇子寄养在民间,可以有效防止宫内后妃、宦官、权臣因为争权夺利,而杀掉皇子。皇帝宝座一直以来都是被很多人盯着,谁都想扶持自己钟意的势力登上皇位,所以需要除掉其它可能参与皇位争夺的皇子。

故而,东汉时期,皇室内部常把皇子寄养在民间,这是一种明智之举,不仅保证了皇子的生命安全,还培养了皇子们诸多优良品质。

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历练

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个人观点,放在身边太危险了,回答对了的话,就给俺赞个呗[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