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著名的文人,很难成为政治场上的老手。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些人发起了永贞革新,主张改革吏治,打击宦官集团,还政于皇帝之手。可惜最终改革失败,全都被贬为了州司马。

所谓二王,指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此外,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次二王八司马事件呢?主要是因为唐肃宗有改革的梦想,因为唐德宗遗留下来的麻烦太多,但是他只在位半年时间,改革也只持续了146天便宣告失败了。永贞改革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自身并不团结。

王叔文和韦执谊可谓是改革派的两位大拿,前者是翰林院的老大,后者是唐朝宰相。那么韦执谊的宰相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当然要感谢王叔文的提携。

王叔文提携韦执谊成为宰相的这件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为此韦执谊内心非常痛苦,他总是想着摆脱王叔文的束缚,不希望人家在他背后说三道四。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韦执谊总是故意跟王叔文抬杠,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达到他所想的效果了。在处理御史窦群、宣歙巡官羊士谔的问题上,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除此之外,王叔文本来是要杀剑南支度副使刘辟的,却也遭到了韦执谊的阻拦,为此两个人从此成为了死对头。

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若一去此职,百谤斯至,谁肯助叔文一言者,望诸君开怀见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叔文无以对。---《旧唐书》

王叔文的老妈去世了,他回家守孝,这个时候韦执谊大权在握,完全不理会王叔文的所有要求,使得王叔文甚至打算谋划杀掉韦执谊,可见改革派内部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

这两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互相猜忌到了这种地步,又让其他人该如何和睦相处呢?所以说改革派内部的内讧,其实是八司马事件的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派拉帮结派,不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分赃。

王叔文和王伾那都是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最为信任的老师。等到唐肃宗上台以后,这两位当然是得势了。

他们俩当权以后,虽然提出了改革,但是自己也深陷权力的旋涡之中。比如说王叔文坐镇翰林院以后,他开始不断扶植自己的亲信进入高层。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把韦执谊立为了宰相,此外还有就是提拔了很多朋友做官。两位领导都这么做了,改革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当然也都纷纷效法。

所以说整个唐朝官场,一时间被这几个人搞得是乌烟瘴气。除了霸权,他们还贪污,据说王伾当年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大木柜。

然各有所主:伾主往来传授;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为文诰;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谋议唱和,采听外事。而伾与叔文及诸朋党之门,车马填凑,而伾门尤盛,珍玩赂遗,岁时不绝。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与叔文同贬开州司马。----《旧唐书》

这木柜用来存放别人送来的贿赂,王伾和他媳妇儿晚上常常躺在大柜子上睡觉,如此贪腐的行为,又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呢?

这场改革才刚刚有点眉目,王叔文、王伾这一帮领袖人物,就想着霸权、贪污,可见改革并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第三、改革派的背景薄弱,权力有限。

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虽然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可是唐肃宗在唐朝的权力,那是相当有限的。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其实唐朝皇帝的权力,就已经被地方节度使们给分去了一半。

除了外面的藩镇,这唐朝朝廷内部的宦官,也是长期掌握着朝中大权,所以唐肃宗自己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他又如何去保证王叔文他们的权力呢?

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叔文始入内廷,阴构密命,机形不见,因腾口善恶进退之。人未窥其本,信为奇才。及司两使利柄,齿于外朝,愚智同曰:"城狐山鬼,必夜号窟居以祸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昼出路驰,无能必矣。"---《旧唐书》

不管是藩镇还是宦官,他们始终都不买改革派的账,想要让他们交出兵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唐朝扎根很深,早就是盘根错节了。

王叔文这些嫩头青,根本就没办法撼动藩镇和宦官的地位。所以就算他们再努力,其实也没办法与这帮人平起平坐。

唐肃宗给了他们一时的荣耀,他们就飘飘然了,这样反而会遭到真正掌权之人的记恨。所以当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向王叔文等人发起进攻的时候,这帮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总结:实力不济,又内讧不断,难怪都被贬谪。

八司马事件,直接导致刘禹锡、柳宗元这些忠志之士,沦落到了社会基层。他们本来可以在唐朝中央大展拳脚,却因为领袖人物的缺陷分歧,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作为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并没有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作用。革命尚未成功,他们便想着分享胜利的果实,甚至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这样的改革派领袖怎么可能成功呢?

唐宪宗上台以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忧郁而死,剩下八个人相继都被贬为各州司马,柳宗元成了永州司马,那首《捕蛇者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刘禹锡本来想要在官场大干一场的,没想到还没怎么出人头地,就因为改革失败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

参考资料:《旧唐书》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扣的危害,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八人,着手进行改革。其内容主要为: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广发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西川节度使韦臬扩大地盘的阴谋末能得逞。王叔文乘势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权阉俱文珍等策动神策将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韦臬等人胁迫顺宗禅位。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宇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永贞革新的造成的结果。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永贞革新的主导者——“王叔文集团”在唐顺宗时期立太子事件上与后来继位的唐宪宗李纯有了矛盾,从而被反对革新的反对派利用而对“二王八司马”进行贬杀,从而彻底终结了永贞革新!

下面我就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造成的原因分析一下。

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长期卧病在床并已不能说话的太子李诵,强挣着身子,在百官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是为唐顺宗,改元永贞。

一、唐顺宗与王叔文

看似废人一般的唐顺宗,与他外表截然相反,有颗想做一番大业的慷慨之心。这颗心是他在东宫时,被王叔文所激起的。

王叔文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长政治之道,因棋艺精湛,被唐德宗任命为东宫待诏。李诵在身体尚可的时候,曾与东宫官员谈论时事,谈到宦官极其扰民的宫市时,群情激愤,而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

人去后,李诵问他为何无言,他说:“太子奉事皇上,只要视膳问安即可,不该参预外事。皇上在位已久,一旦小人以此进谗言,说太子拉拢人心,太子将无法辩解。”李诵听后,如醍酬灌顶,当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听不到此言的。

从此,王叔文成了李诵最亲密的心腹。东宫的所有事务,李诵全倚恃他的意见。他分析朝中政治势力,为李诵日后即位,设计了一幅政治蓝图,常对李诵说,某人可为相,某人可为将。他没有限于坐而论道,而是付诸行动,暗中交结希冀在政治上有大发展的名士,如韦执谊、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十多人,结为生死之交。此外,还结交了禁军、方镇等军政人物。

唐顺宗登位后,由于病情严重,根本处理不了政事。由此,政柄实际上是由王叔文操掌着。王叔文主外,他和唐顺宗的联系,全靠以前的太子侍读王伾。王伾是杭州(今属浙江)人,胸无大志,长得很是丑陋,加上一口京师人难以听懂的家乡话,极无人缘。然他仗着与唐顺宗曾有过的同性恋关系,能自由地出入于宫廷内外。王伾还与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结成了联盟,共同影响唐顺宗。

二、永贞革新与集团内部的问题

王叔文因缺乏资历名望,只能出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王伾以同样的原因,出任翰林待诏。为控制相权,王叔文以韦执谊为相。实际上,一切都是王叔文说了算,韦执谊不过是对外传达命令而已。以前所结交的名士,也均被安排到各要职上,尤其是刘禹锡、柳宗元更是受到王叔文的重视,前者被认为具有宰相之才,后者被认为日后定得大用。

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形成了,出于这个集团本身的利益,也融入了士人担当天下道义的成分,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张。因发生在永贞年间,史称“永贞革新”。

革新的主要内容是:抑制宦官,禁止扰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灭宦官专政的现象;抑制方镇,收缴地方财政及用人之权,以期提高中央集权;抑制陈旧势力,起用新人补充政权,以期推出全新政局;抑制苛政,降低与减少各种赋税劳役,以期获得民心。

单论这些举措,自然有强国强民的作用。然而,这个集团的结构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谓是良莠参半、鱼龙混杂,动机不是很纯正。其中一些人成了暴发户,他们车马往来,受贿纳赂,尽情挥霍。尤其是王伾,府中设立一个无门大柜,以受来讨官者的贿物,为防止被盗,晚上其妻竟睡在上面。就是一些优秀的人员,也不免意气用事,利用权力,大肆发泄私愤。

如尚书右丞韩皋对王叔文有些不敬,立即被贬为湖南观察使。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掌管度支盐铁大权,对大臣多有伤害行为,受到侍御史窦群的弹劾,结果窦群反遭罢官。

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因与御史大夫武元衡有个人矛盾,就将武元衡贬了职。如此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从而他们扩大了打击面,缩小了自己的阵营。被打击的朝臣被迫与宦官、方镇联手,遂使他们成为一群相当孤立的人。

对于建设新阵营,这个集团也缺乏有序的方略。为了急于补充力量,他们对那些亲近自己者,毫无原则地予以吹捧,然后迅速升官,一天之内可以任命多人,以致滥竽充数、泥沙俱下,极大地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三、与反对派的斗争

在舆论的强烈攻击下,唐顺宗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起来。宦官首领俱文珍利用舆论,说服唐顺宗罢去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时翰林院实际上已经替代了宰相机构,在控制着朝廷大权。

此诏令一出,王叔文急得对人说:“我随时要入翰林院商量公事,若没了此职,再也不能入内!”在王伾的周旋下,唐顺宗才同意王叔文三、五日一入翰林院。

为反击宦官,王叔文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谋夺被宦官所掌握的兵权,彻底消除宦官的实力背景。由此,他任命将军范希朝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以韩泰为副手。当时宦官集团还没理解王叔文的意图,听任命令颂布。可各方镇仇恨王叔文的变革,立即向宦官集团陈述了其中的原委。

宦官集团醒悟后,急令各方镇不得将军队调来。故而当范希朝、韩泰到达任所奉天(今陕西乾县)后,面对的只是空无军队的大营。王叔文闻讯,只能长叹:“奈何!奈何!”

王叔文的釜底抽薪之计,只是徒然地打草惊蛇了一下,非但未收到任何实际效果,反而引起了宦官集团的高度警觉。此时,王叔文像所有书生气过重、缺乏弹性的前辈一样,在过于自负的失败后,陷入一筹莫展之中。

为了取得宦官集团的谅解,他收起了以前咄咄逼人的锋芒,百般解释他并无恶意,切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出于为朝廷兴利除害。尽管他解释得委实可悯,可俱文珍等宦官并不为其所动,时不时给予严厉的驳斥,驳斥得他无言以对。

四、永贞革新的失败与太子的关系

在王叔文集团的招数用尽后,俱文珍抓住他们的弱点,也在根本上发起了凌厉的反攻。这个弱点,就是王叔文集团出于专权,出于长期控制唐顺宗的目的,一直在压制朝臣要求册立太子的呼声。

立太子是传统政治的首要之事,被认为是天下本之所在,俱文珍会同宦官刘光琦、薛盈珍以及朝臣郑纲、卫次公、李程、王涯等人,共同说动唐顺宗,册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为太子。

如此,宦官集团在许多反对王叔文的朝臣的支持下,以推戴之功,获得了未来君主的亲近。而李纯也因王叔文集团的反对,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仇恨。

在册立太子的大典上,文武百官争先恐后地向李纯祝贺。王叔文感到大势已去,喃喃自语地吟出了杜甫《诸葛亮祠堂》中的二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灭已志气的言语,损害了本集团的斗志,助长了反对派的气焰。

太子一立,形势彻底扭转,王叔文集团内部因此有了裂痕。韦执谊见王叔文并非干大事的料,逐渐不再唯命是从,彼此之间出现了争执。王叔文在此危急关头,非但不思如何在内部加强团结精神,却将韦执谊恨之入骨,私下大叫要杀了韦执谊等离心离德者,以致寒了众人之心。

反对派通过太子,控制了政权,逐渐清洗王叔文集团成员。王叔文以退为进,以母丧为由辞了职。王叔文一走,王伾按照密议,前去向宦官集团低三下四地请求用王叔文为相,且总管禁军。这无疑是与虎谋皮,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待王伾再三请求不得后,他也以中风为由,退到了家里。

二王的退隐,等于宣布了革新集团的全面失败。俱文珍等人先是要求唐顺宗下诏由太子监国,旋即又敦促唐顺宗退位,让太子继承皇位。唐顺宗是风前之烛,经不得任何动荡,再没了王叔文集团的支撑,已毫无政治价值可言,只能听凭他们的摆布,同意了他们的所有要求。

李纯登位,是为唐宪宗。他将唐顺宗尊为太上皇后,立即对王叔文集团进行全面的开刀。王叔文、王伾被贬杀,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韦执谊八个干将一体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前后只有八个月。

次年,也即元和元年(公元86年)太上皇唐顺宗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原因应该很容易找到,我简单归纳一下吧。

就是宦官的北司和宰相官署的南衙之间争权的一次事件,另外还有一个“甘露之变”。这二者是南衙北司之争最为激烈的两次事件。

而产生南衙北司之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宦官的权力日益扩大,引起了朝臣与皇帝的不满,于是产生了争权的各种事件。

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非常严重,宦官与朝臣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唐末,宰相崔胤引朱温入长安,尽杀宦官700人,宦官专权的局面才结束。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具体经过为: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实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而这个改革的重点是削弱藩镇和抑制宦官。

这当然引起了藩镇节度使和宦官的不满,于是“二王八司马”就被围殴了。

战况是相当激烈,连当政的顺宗都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贬之后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其他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才被称为八司马。

其中,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之后就写下了《扑蛇者说》这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文章,什么?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你应该听说过吧。

而刘禹锡。在被贬和州后,也写下了《陋室铭》这个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爱。

最后,在补充说两句,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是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朝代,严重到已经威胁到皇权,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权事件,这是与皇权和相权之争不同的形式。在我看来,在皇家集权的中央,宦官专权本不该出现的,却又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历史真是神奇。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藩镇之乱,此起彼伏,迄无宁日。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泾原兵士奉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主,大举造反,唐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直到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才得以重返长安。此后,长安又屡遭藩镇围困,有如一座危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内容主要为: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

安史之乱后,君主不信任朝臣,使宦官得以干政。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皆以宦官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回京后,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此后,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中央政令,革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进展较为顺利。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

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乃以与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使,韩晔、陈谏、刘禹锡、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其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妄图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地盘的阴谋也未能得逞。王叔文乘势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又以与凌准有联系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便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但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画未能实现。

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也称“永贞革新”,是唐朝顺宗时期以王叔文为首的朝臣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

安史之乱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朝政,把握军政大权,进一步引发宦官和皇帝、朝臣之间的矛盾。

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 年,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朝臣进行政治改革。

改革的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免除民间的欠税和各种杂税,同时禁止官吏额外进奉,罢去宫市;收夺宦官兵权,抑制藩镇割据势力;选拔人才等各项措施。

改革因打击到宦官和藩镇势力,因而受到了宦官和藩镇的联合抵制。顺宗被迫退位称太上皇,李纯即位为宪宗,改革历时146天失败。

改革失败后宦官势力更甚,参与革新的王叔文、王伾“二王”被贬,不久王叔文被赐死,王任也死于贬所;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称“八司马”。

历史上将此次事件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实质是唐朝皇帝、内部朝官与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自学输出,仅供参考,下期再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