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陈桥兵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夺取后周皇位的一场政变。赵匡胤灭了后周以后,建立了著名的宋朝。

那么陈桥兵变作为一场政变,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流血事件,更像是一场和平的权力交割演变,这是为什么呢?后周难道真的没有忠心耿耿的大臣了么?

原因一、后周皇室人丁单薄,没人敢站出来说话。

后周其实也是建立在造反篡位的基础之上,郭威早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兵,后晋石敬瑭称帝后,出卖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

  1. 此后郭威投靠到了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门下,帮助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江山。刘知远在位期间,郭威任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2. 刘知远死后,后汉皇帝刘承祐和郭威逐渐不对付了,郭威无奈之下,只好起兵造反。问题就出在这儿,刘承祐打死也不相信,郭威把一家老小扔在京城,自己居然在外地造反了。
  3. 于是刘承祐就把郭威全家上下一个不留,全部诛杀了,这里面还包括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从此郭威就绝后了。
  4. 郭威无后,他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养父兼姑父,所以才会把皇位传给柴荣。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在里面,柴荣全家也被杀了个一干二净,几个幼子全部被诛杀。

所以说郭威和柴荣家族,都是人丁单薄的皇族。等到柴荣死的时候,柴宗训根本就没有庞大的皇族集团作为依靠,自然是要听赵匡胤的摆布了。

柴荣39岁去世,可是柴宗训登基的时候,才不过7岁大。如果柴荣的大儿子柴宗谊还活着,至少也有20岁左右了,怎么都轮不到赵匡胤在外面撒野了。

隐帝得威奏,以示业等,业等皆言威反状已白,乃悉诛威家属于京师。庚辰,威至滑州,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于汉来降。壬午,犯封丘。甲辰,及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战于刘子陂,彦超败,奔于兖州。---《新五代史》

主少国疑,又没有庞大的家族集团作为支撑,赵匡胤想要夺取后周的江山,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原因二、赵匡胤执掌军权,朝中无人可及。

赵匡胤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这职位就是禁军统领的意思。因为他屡立战功,深得柴荣的器重,所以柴荣才会把如此重要的职位留给赵匡胤。

此后契丹人前来进攻,柴宗训和太后都没了主意,只好将兵权都给了最信任的赵匡胤。结果赵匡胤成为了朝中实力最强大的人。

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宋史》

他手握兵权,走到半道上,就折返了回去。为什么呢?因为此时龙袍已经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一曲黄袍加身的戏码就此上演。

朝中有没有大臣表示反对呢?很可惜没有。因为这帮大臣都是文官,他们可不像赵匡胤那样手握大权,他们哪有什么实力跟赵匡胤抗衡呢?

赵匡胤过去是禁军统领,宫中所有的士兵,都是要听从他的调遣。现在他又掌握了后周的集团军,这直接导致柴宗训无牌可打。

如果禁军还在柴宗训手里,倒是可以跟赵匡胤斗一斗,可惜事情就是这么巧,你最信任的人,在关键时刻回过头来捅了你一刀。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将九门提督的职位交给隆科多,却也要对隆科多恩威并重地试探一番,可见九门提督的重要性。

为什么?因为清朝的九门提督掌握了全京城所有的禁军,这官位放眼全国不算什么,但是在京城还真就是权力顶呱呱的职位。

也不是没反抗,只是没合作好。

要说后周一个忠臣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当时赵匡胤起兵以后,后周的确是有将领表示反抗的,比如说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这两位就是反抗赵匡胤的。

  • 昭义节度使李筠:

李筠是郭威的忠实铁粉,赵匡胤灭了后周以后,李筠表面上依附于赵匡胤,实际上已经和北汉联络在了一起,并且接受了北汉的册封,准备南下攻宋。

筠有马三千匹,辟鞠场阅习,日夜谋画为寇。留其子守节守上党,引众南向。太祖遣石守信、高怀德将兵讨之。敕曰:"勿纵筠下太行,急进师扼其隘,破之必矣。"又遣慕容延钊、王全斌由东路会守信,与监军李崇矩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攻大会砦,下之。---《宋史》

可惜北汉和郭威是有世仇的,而李筠又整天把郭威的画像当宝贝一样挂着祭拜,为此李筠和北汉之间又发生了矛盾,人家一气之下居然就不出兵相助了。孤军作战的李筠,在遭到赵匡胤的两路大军夹击后,果然战败,最终引火自焚。

  •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还有一位糊涂大哥李重进,这大兄弟本来打算联合李筠一起反对赵匡胤,可是派出去送信的幕僚翟守珣居然是赵匡胤的人,结果翟守珣把李重进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了赵匡胤,并且回来告诉李重进,李筠不堪大任,并且拖住李重进进军。

等到李重进回过味来的时候,李筠早就已经战死了,所以说李重进彻底贻误了战机。李筠是6月份战死的,李重进9月份才起兵,那个时候赵匡胤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坐等收拾李重进了。

所以李重进依旧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被赵匡胤多次击败,只得退入扬州城中。李重进知道没希望了,大喊有负郭威和柴荣的重托,随后便举家自焚。

这两位是后周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了,他们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已经消失很久的忠义。

总结:如果人人都是赵匡胤,那天下可就大乱了。

赵匡胤登基以后,表现得非常无奈,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自己不想做皇帝,是他的手下们强制性地把他摁在了皇位上。这屁股就跟沾上了胶水一样,根本挪不动。

其实所有政变的过程,如果没有赵匡胤的精心谋划,根本就成不了气候。没有赵匡胤牵头的话,他的手下不可能冒着被灭族的危险去做这种事情。

所以赵匡胤登基以后,对自己的手下人各种限制,把他们的兵权都给剥夺了。结果千防万防没防住他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夺位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可是没有人愿意为他们俩说话,为什么?因为赵匡胤的那些心腹爱将,都被赵匡胤给罢免了,留在朝中的,基本都是赵光义的心腹。

参考资料:

《宋史》

《新五代史》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陈桥兵变,应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照猫画虎。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称黄袍加身,是效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因功高盖主,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当时,赵匡胤只是郭威手下一个小小的将领,参与了郭威“黄袍加身”的过程,虽然在这次事件中他却始终都是一个毫不知情的配角,但学到了经验。

第二句话是趁你病,要你命。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死后,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赵匡胤于是就有了发生兵变最大的资本。

第三句话机会都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宋朝历史的记载中,陈桥兵变是一场没有预谋、不流血的兵变,赵匡胤在兵变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将士拥立的。但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发现,陈桥兵变大有疑点,赵匡胤并不是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毫不知情,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抢班夺权的兵变,而且非常成功,几乎称得上兵不血刃。赵匡胤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且本事很大,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这人会做人。他和禁军各个首领关系处的特别好。很多人和他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同时,他身边还有一个能人,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试想一下,枪有了,人有了,机会也来了,陈桥兵变如果不成功,老天就太不开眼了。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说起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取代后周这段历史,总会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初郭威篡夺后汉政权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数十年后自己建立的后周政权竟然以同样的方式被其他人篡夺了。

郭威

陈桥兵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要搞政变手上没兵,或者是依赖别人的武装力量肯定是行不通的,还是要自己培植势力。赵匡胤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后汉初年投奔到了郭威手下,在屡次征战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战功,在郭威和柴荣执政期间,不断得到升迁,最后掌管了禁军。

在赵匡胤随柴荣征战期间,赵匡胤逐渐成为了柴荣重要的左膀右臂,后周军队的核心人物,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军队平时遇到契丹军队,瞬间就失去了威风,但是难得的是在赵匡胤领导下,后周军队还击退过数千的契丹骑兵,这也让赵匡胤在军队中很有威望,柴荣是一个十分杰出的领导者,他一心想要北伐收复失地,可以却因病早逝了。

柴荣

柴荣死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恭帝即位了,在国家稳定的时候都有主少国疑的忧虑,更何况是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呢?当时主持朝政的是符太后,她完全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公元960年,突然传来消息说契丹人要和北汉大举南下,符太后慌乱中去求宰相范质帮助,朝野之中都知道,就赵匡胤打赢过契丹人,范质立刻就找来了赵匡胤。

赵匡胤明白打契丹人可不是打后唐,北汉,于是就以兵马不足拒绝了范质的请求,范质无奈之下将后周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赵匡胤,从后来局势的发展,契丹,北汉准备南侵,这些事很有可能都是赵匡胤布置的一场局,因为赵匡胤得到兵马大权后并没有北上去对付契丹和后汉。

赵匡胤

大军行进了二十多里就在陈桥驿停了下来,而巧合的是军队中开始有将士互相散播,不愿意为国家白白牺牲,干脆拥立赵匡胤当皇帝的言论,策划舆论攻势的应该是赵光义和赵普,不久赵匡胤摆了个酒宴,赵匡胤没喝两杯就醉了,当将士们把皇帝登基时穿的黄袍拿出来时,赵匡胤适时的醒了过来,半推半就穿上了黄袍。赵匡胤目标达成后,也不北伐了,班师回朝,赵匡胤兵不血刃控制住了开封城,大势已去柴宗训只能宣布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正式当上了皇帝。

陈桥兵变能成功,首先赵匡胤得自己有实力,在军队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其次运气也少不了,柴荣如果没有因病去世,后周如果不是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也轮不到赵匡胤当皇帝,另外要拥有不可替代性,就比如对抗契丹,范质最先想到的就是赵匡胤,如果是其他人,赵匡胤也夺不到兵权,舆论环境,兵权,形势都具备了,只要照着郭威的示范进行兵变就行了。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我认为陈桥兵变能够成功,究其原因也就是四个原因,今天和大家讲讲赵匡胤成功夺权的“双面把戏”。

陈桥兵变成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柴荣病逝,留下的继承人恭帝仅有七岁,不能担当大任。

柴荣算是一位比较有为的君主,但是天妒英才,柴荣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而他留下的儿子仅仅只有七岁,难以独挡一面,所以在柴荣的弥留之际,他将后周的诸多事宜托付给了赵匡胤。

所以赵匡胤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巨大的权利,这也为后来赵匡胤实现黄袍加身的愿望提供了条件。

二是当时的紧迫政治局势,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很多百姓和士兵希望赵匡胤能够掌权,改变后周的危难局势。

当时传闻契丹和北汉要攻打后周,范质慌忙派赵匡胤出战,在赵匡胤一行人到了陈桥驿,在军中响起了一些言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这样赵匡胤就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面对国内皇帝年龄尚小,不足以委以大任,国外契丹虎视眈眈盯着后周,所以在这样的内忧外患情况下,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提供了可能。

三是这场没有流血的兵变,其实是赵匡胤暗中策划的,它不是没有一点点发生的预兆,黄袍就披在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

而我们后来听说的赵匡胤推辞皇位的故事,其实是被历史美化的。赵匡胤其实觊觎皇位已久,所有的传言、天象,其实都是赵匡胤辛辛苦苦做出来的。

早在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时候,就有流言传出有人挖出一块木头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

其实这就是赵匡胤故意为之的,当时柴荣已经病重了,赵匡胤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筹谋划策了。

四是赵匡胤从发家开始就一直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军营里的士兵没有一个不尊敬他的,因此他手中的兵权才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他成功发动陈桥兵变也有了自己的实力。

赵匡胤被士兵们披上黄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手下的士兵对他的尊崇以及他的能力。

所以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赵匡胤能够发动兵变成功。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赵匡胤陈桥兵变能成功,有三大原因:根基深厚,朝廷孱弱,计划周密。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逼迫后周少主让位,建立宋朝,虽然这件事在五代十国时期并不少见,但是看上去资历浅薄的赵匡胤是怎样成功的呢?下面我来细说一下。

第一:低调做人,积蓄力量

赵匡胤当时的家族势力并不显赫,父亲顶多算一个中层军官,没有多大权力,所以赵匡胤只能从底层做起,靠自己奋斗,就别想着指望喊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语了。

但是正是这底层的经历成全了赵匡胤,在禁军奋斗的时候,赵匡胤结识了李继勋、石守信等人,他们意气相投,结为兄弟,后来随着官职的升迁调动,他的这些兄弟都渐渐成了禁军中的实权将领,最关键的是他和他的这些兄弟关系密切,但不显山不露水,非常低调,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才跳出来,大力支持赵匡胤。

后来赵匡胤升为节度使,正发愁去哪里招募幕僚呢,当时另一个节度使正好去世,赵匡胤趁机将他的幕僚招在麾下,再加上从其他节度使挖来的人才,一个完整的智囊团就成立了。

赵匡胤在柴荣手下干了十年,他也在禁军中摸爬滚打了十年,从基层干到最高层,在禁军中可以说是根基深厚,人脉甚广。

现在军队有了、智囊团有了、人脉关系也有了,刚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柴荣死了,赵匡胤心中的野心不免疯狂扩大:我要当皇帝!

第二:雄主名臣身死,朝廷动摇

赵匡胤一生就敬佩两个人,一个是柴荣,如果柴荣没死,我想赵匡胤一定不会发动兵变,毕竟要不是柴荣的信任重用,赵匡胤根本没有出头的日子,而除了柴荣,另一个让他敬佩的人是当时的宰相王朴,王朴是柴荣最器重的大臣没有之一,曾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他和赵匡胤一文一武,可以说是柴荣的左膀右臂。

但是天公不作美,王朴死的比柴荣还早,两人身死之后,朝堂上赵匡胤在无敌手,剩下的文臣、武将不是心思单纯就是有勇无谋,赵匡胤曾散播“点检做天子”的消息,而整个后周朝廷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做应对,可以说给赵匡胤胜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谋划深远,计划周密

赵匡胤的兵变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谋划。

当初柴荣病重,赵匡胤就开始谋划未来,先是借用柴荣的疑心,除掉了当时的殿前司度点检张永德。当时柴荣病重返回开封,在半路有人挖出一块木头,木头上写着“点检做天子”,此时柴荣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了防止张永德欺负自己的小儿子,罢免了德高望重的张永德,提拔资历浅薄的赵匡胤为点检。

按照受益者有罪论,这次事件的最可能谋划者就是赵匡胤,当时张永德是一把手,赵匡胤是二把手,一把手被撸了,自然是二把手上位,而且哪个士兵闲着没事挖木头玩,而能挖出来并能献给皇帝还收益的只有赵匡胤。

之后赵匡胤为了调动军队,谎报契丹入侵,吓得当时宰相急冲冲的放了兵权,在出征前,赵匡胤又散布“点检做天子”的消息为自己造势。

之后在陈桥驿,在自己和一帮兄弟的高深演技下,成功身披黄袍,登上人生巅峰。

综上所述,赵匡胤一步步从弱小成为国家的掌控者,与早年的韬光养晦,柴荣的突然病逝和自身的步步为营是分不开的,他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绝非偶然。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我说题外话,真实的陈桥兵变的原本记载已经被宋朝时期的史官给掩盖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陈桥兵变的故事梗概是宋朝官方有意识修改后的故事。

理清楚这些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或许就有不一样的看法。也能看到陈桥兵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成功!

赵匡胤策划谋朝篡位多年

因为赵匡胤本人在史书的美化下,到了今日仿佛是在陈桥驿被兵变的将领强行穿上黄袍,然后带到汴梁登基称帝。但是在后周世宗柴进时期,赵匡胤就已经在秘密策划谋朝篡位。

这在宋朝时期士人所修的史书到处可见:

  • 苏辙编写的《龙川别志》记载:周显德中,以太祖任殿前点检,功业日隆而谦下愈甚,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
  • 宋朝的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柴荣),以为上(即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
  •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周恭帝之世,有右拾遗、直史馆郑起上宰相范质书,言太祖(即赵匡胤)得众心,不宜使典禁兵。

从上诉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在后周晚期担任殿前都点检期间,他不仅仅只是拉拢了禁军将士,也拉拢朝廷大臣乃至宰相王溥,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赵匡胤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后周朝廷其他大臣的注意,比如杨徽之,但是这种行动都是暗中进行的,并未使得后周世宗柴荣过多关注。而且后周世宗柴荣本人是一个英明之君,这使得赵匡胤小心翼翼,等待时机,隐忍不发。

禁军将士对于赵匡胤的效忠

后周重要军事力量是禁军,而禁军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大系统。在955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北汉的高平之战中,侍卫司的表现不如殿前司出色,这使得柴荣对于禁军系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培养殿前司。柴荣一方面把原来侍卫司系统的精锐将士拨给殿前司,另一方面新招募的精锐将士也被拨给了殿前司。

在殿前司改革的时候,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虞候,负责这次殿前司的军队招募和扩充,在956年,赵匡胤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的几个重要统帅。也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搞出了义社十兄弟,赵匡胤这些亲信都在殿前司任职,举三人为例子:

  • 石守信为铁骑控鹤四厢指挥使
  • 王审琦为铁骑都指挥使
  • 韩重赟为铁骑都虞侯

这无疑也是赵匡胤利用自己扩充殿前司禁军的权力为自己的亲信力量谋取利益。

此外赵匡胤还负责殿前司里中小军官的选拔,宋朝此后的优秀军事将领都出自赵匡胤的亲兵系统,这也是赵匡胤在殿前司系统中收买人心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一些例子:

  • 杨信,后周时期在赵匡胤手下担任稗校。
  • 李怀忠,在赵匡胤手下担任散都头。
  • 崔翰,在赵匡胤手下担任亲兵。
  • 田重进,在赵匡胤手下担任亲兵。

在这种态势下,赵匡胤基本控制了殿前司禁军的大部分势力,而殿前司也是陈桥兵变中帮助赵赵匡胤登基称帝的关键军事力量。

陈桥兵变前对河北军事的掌握

开封即汴梁,而汴梁处于唐代以来运河系统的中央位置,故而被统治者立为首都,但是对于汴梁威胁最大的就是河北地区的军事叛变:

  • 后梁的灭亡在于河北地区被后唐明宗攻占,大军直下开封,灭亡后梁。
  • 后晋的灭亡在于河北地区的主帅杜重威率领军队投降契丹,使得契丹顺利南下攻克开封。
  • 后汉的灭亡在于郭威掌握了河北的军事力量,可以直接南下攻打开封。

赵匡胤如果想要兵变之后登基称帝,稳固天下局势,就一定要掌握河北地区。

而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前,当时就有已经有河北地区的军事调动。

  • 959年十二月,当时赵匡胤的心腹部下韩令坤和张令铎出巡河北,屯兵成德。
  • 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谎称契丹来袭,在正月初二,再次派出慕容延钊带领军队先行出发,屯兵河北真定。

这也是赵匡胤作为军事将领的谋划,毕竟军事将领比较清楚军事上的威胁来自于何方,只有控制住河北的局势,才稳固地发动军事政变,而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就这样赵匡胤开始谋朝篡位的举动。

结局:陈桥兵变,新的王朝建立。

960年正月初二,京城中有传言:将以出軍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开封城内百姓惊慌不已。正月初三,赵匡胤带着殿前司的军队缓缓出发,当天晚上到达距离开封仅二十余里的陈桥驿。

赵匡胤在得知慕容延钊已经带着军队渡过黄河、确定河北有自家军队后心中大安,随即赵匡胤的心腹部下赵普等人鼓动军士造反。随即兵变士兵拿出准备好的黄袍给赵匡胤穿上。随即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兵变士兵开赴开封。

开封城内赵匡胤的心腹部下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拥立赵匡胤进入开封城,随后将士押解百官进入公署,要求百官承认兵变,百官恐惧于是跪倒口呼万岁。随后赵匡胤在禁军的簇拥下来到崇元殿举行禅让礼节,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宋。后周灭亡,北宋建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