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氏族有哪些,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之能揽拔秀异也。---《华阳国志》

诸葛亮从这句话里,我们就能看得出,诸葛亮在任用益州人才的时候,能够服众。益州本土的士族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诸葛亮拔高了。

可见诸葛亮在内政上用人,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也正因为诸葛亮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使得蜀中士族,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还是可以调和的。

益州士族,和刘焉、刘璋父子才是水火不容。

刘焉这大兄弟开启了东汉割据的局面,他不管不顾先抢了一块益州的地盘,自己在这里做起了土皇帝。

但是益州本土有不少豪族,这帮人始终掌握着本地的资源、人脉关系等等,刘焉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对付他们的呢?

  1. 刘焉仗着自己带来的东州兵,实力很强大,当地士族不敢与之争锋。所以以任岐、贾龙为首的当地士族集团,便打算拥戴刘焉。
  2. 本以为刘焉可以善待当地士族,结果刘焉来到益州以后,只重用自己带来的东州人马,极力打压益州本土士族。
  3. 他入了益州以后,便斩杀了王咸、李权等十多个益州本土豪强。刘焉的目的很简单,想要利用这种方法,在益州树立威信。

结果这引起了益州本土士族们的强烈不满。如果不是东州兵足够强大的话,刘焉在益州根本就呆不久。所以说刘焉执政期间,失去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拥戴。

刘焉死后,刘璋这个暗弱无能的家伙上台以后,一边纵容东州兵肆意压榨当地士族百姓,一边又对士族们暗自扩大力量以求自保放任不管。

州从事贾龙领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馀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三国志》

结果就导致了益州士族们想办法谋反,比如说益州本地人赵韪被刘璋重用,结果赵韪却联合益州、荆州的豪族们造反,要不是东州兵出面,刘璋也要滚蛋了。

由此可见,刘焉和刘璋在益州期间,益州本地士族们,一直与之较量。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东州兵不断立功,也已经开始骄狂,就算刘备不来,蜀中也安稳不了。

张松、彭羕、黄权、谯周,是益州本土士族的代表人物。

刘备和诸葛亮进入蜀中以后,益州本土士族遇到了一个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是支持刘璋反抗刘备,还是支持刘备赶走刘璋。

东州集团的反应是最快的,他们看刘备战斗力强悍,所以早就选择投降刘备。比如说法正、李严、吴懿等人。

  • 张松和黄权:

益州派的人以张松作为代表,其实也向刘备释放了投降的信号,但是益州派并不团结。不少人是反对刘备入蜀的,比如说黄权、张松的哥哥张肃等。

刘备强行入主成都以后,这帮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也就都跟着投降了刘备。尤其是黄权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刘备东征的重要帮手,在长江北岸与刘备遥相呼应。

  • 彭羕:

此外益州本土士族中,还有一个叫彭羕的,早年被刘璋贬为奴隶,等到刘备入蜀后,在庞统、法正的推荐下,彭羕也成为了刘备的重臣。

彭羕这家伙成了治州从事后,开始变得骄纵起来。诸葛亮十分讨厌彭羕,所以多次在刘备跟前提醒刘备,要注意彭羕。结果刘备就把彭羕贬为了江阳太守。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三国志》

彭羕心里肯定不高兴啊,所以就找到马超,抱怨道:刘备就是个老兵痞子,马超你在外面,我彭羕在内,两人合伙,肯定可以把这个老兵痞子给赶走。

马超本来就受到刘备的猜忌,听了这话,吓得立刻把彭羕给卖了。结果彭羕就被刘备给弄死了。

  • 谯周:

蜀汉中后期,益州本土士族中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谯周了。谯周是蜀中大儒,他对诸葛亮是百分之一百的敬重,但是他反对北伐。

这是看似矛盾,但又比较合理的事情。谯周敬重诸葛亮的唯才是举、赏罚分明,但是谯周反对穷兵黩武,劳师远征。

诸葛亮死的时候,谯周是唯一一个有机会前去奔丧的人,因为刘禅下令不准奔丧,他跑得比较快。姜维九伐中原期间,谯周是强烈反对的,后来更是劝说刘禅投降了邓艾。

诸葛亮知人善任,所以跟益州本土士族没有过斗争。

其实诸葛亮和刘备都很明白,他们是外来户,在益州本土是没有什么根基的。要想在益州建立自己的霸业,就必须要拉拢东州派和益州派。

在调查清楚东州派常常欺负益州派以后,刘备也刻意开始提拔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不过在大是大非面前,刘备还是分得清的,他在托孤的时候,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别驾,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三国志》

诸葛亮是荆州派,李严是东州派,唯独没有益州本土人士参与托孤,这就证明了刘备打心眼里还是要打压益州本土士族。

诸葛亮掌权以后,大改过去刘备用人的方法,他讲究唯才是举,和曹操的做法十分类似。这两个人算是知音了。他在恢复汉朝察举制的基础上,也合理地实行一些有弹性的选拔人才的工作。

因为他选拔人才的方法相对公平,不管是哪个派系的人,都能够得到重要,因此诸葛亮是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的。

总结:益州豪族不够豪,这才是他们上不了台面的原因。

东吴和荆州其实也有大量的豪族力量,孙权在对付东吴豪族的时候,以大力任用的方式化解了矛盾,比如说顾雍、陆逊等人都成了东吴的丞相。

荆州这边也是一样,蔡氏家族、黄祖、蒯越等人,全都是雷打不动的本土力量,刘表只能一边任用一边提防。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地区的豪族们,都能够成为地盘上的主流力量,因为他们的力量足够大,实力足够强,每一家都有一定的财权和兵权。

而益州士族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不仅敌不过刘焉刘璋的入侵,也挡不住刘备等人的打压。诸葛亮执政给了他们出头的一线希望,所以他们当然拜服诸葛亮。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华阳国志》

蜀汉氏族有哪些,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刘焉、刘璋父子与益州氏族的冲突

建安十七年(212)刘备举兵葭萌以袭刘璋 之时,力量甚为单薄,如刘璋益州从事郑度所 说:“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 重。” 后来刘备得到诸葛亮从荆州溯流入蜀之 援,力量仍很有限。刘璋集团军力较强,弱点是统领无方,缺乏内聚力,不足以抗衡刘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涪城、绵竹、雒城几次战役,刘璋之军不断溃败,陆续向刘备求降。刘备 控制益州全境以后,其统治人物中由刘璋部属归降者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人越来越显著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璋部属,本是在刘焉、刘璋父子战胜益州在官地主的二十多年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松散集 团。起先,刘焉欲“避世难”,于中平五年 (188)入蜀,为益州牧。

当时支持他的,除了陆续入益州的以南阳、三辅人为主的“东州人”及 其他外来人以外,还有两种益州势力。一为原仕洛阳、后随刘焉回籍的益州官僚,如侍中广汉董扶、太仓令巴西赵韪; 一为仕于益州的本籍豪强,如领有家兵的益州从事贾龙。

董扶“明图谶”,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说刘焉。贾龙战胜了益州黄巾,但力量有限,不能自立,当刘焉入蜀时他选吏卒出迎。这些事实,说明益州地主虽然力图影响益州政局,可是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据地自保,并抗衡外来势力的地步。

因此,上述益州在官地主,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力图借重具有刘汉宗室身份的刘焉,以求达到保据益州,不受或少受中原战乱影响的目的。在这个基 础上,刘焉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间,暂时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刘焉是外来势力,他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间有明显的利益不一致,冲突是迟早要出现 的。初平二年,刘焉“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 引起犍为太 守蜀郡任岐和校尉蜀郡贾龙(即前选吏卒出迎刘 焉的州从事贾龙)起兵叛乱。刘焉用以压平叛乱 的,是东州士和青羌兵。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焉二子璋、瑁在 蜀,“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 史”。州大吏赵韪,就是随焉入蜀的原太仓令巴 西赵韪,这时他的权势达到足以选立刘璋、左右政局的地步。

也有一些不服刘璋的益州将吏东走荆州,其中的甘宁以后成为东吴大将。建安五年(200),赵韪“因民怨谋叛,……阴结州中大 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

这是益州在官地主最大的一次叛乱。由于 东州士殊死战,成都得以保全,而赵韪卒为其部将庞乐、李异所杀。以后虽然还有如“州中诸将庞乐、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的事,但 是益州在官地主大规模叛乱却不再见于史籍 了。

不断由三辅、南阳及荆州它郡流入的外来士人与余下的益州在官地主联合一起,形成一支 比较稳定的力量,支持刘璋,使刘璋在益州的统 治得以维持一个时期。刘备进攻刘璋,这支力量 又陆续背弃刘璋,倒向刘备。

二、刘备时期与益州氏族的关系

刘璋邀刘备入蜀之初,这两个营垒之间就自 然地形成“客主”之分,有时又称为“新人”和“旧 人”之分。最早说及这种关系的,是刘璋的主簿 黄权。黄权谏刘璋勿迎刘备入蜀,否则客主难于 相容,“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

显然,这是就客主两方的军事营垒而言。刘备围 攻刘璋于雒城时,法正在刘备军中,致笺刘璋, 劝他勿以“客主之势”自恃。这里说的客主仍是指对垒的两军,与黄权之意一样。

刘备征服刘璋,刘璋部属全体进入刘备阵营以后,客和主、新和旧合流,其分野实际还存 在,不过不再是军事上两个营垒的区分,而是政治上两个派别的区分。

《诸葛亮传》注引法正谏亮之言曰:“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 ……”云云。这说及一体之中存在着主和客、或 者说旧和新这两部分人,构成蜀政中的一大问题,须得刘备、诸葛亮细心协调,妥善处理。

在 当时矛盾还不显著的情况下,两部分人的区分并不十分整齐,政治态度也不完全一致。同是刘璋旧属,有些人在政治上公开反对刘备,例如来敏、李邈、刘巴等;多数人则不公开反对,等待形势的变化发展。

刘备初领益州牧时,据《先主传》云:“诸 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这里除法正、许靖、马超以外,都是新入蜀的刘备部属, 即所谓“新人”。

他们在蜀国官员中人数较少,却是蜀中统治者的主体。刘备对旧人中类型不同的各种人物,也作了精心考虑。法正引刘备入蜀, 其地位同于刘备部属。许靖以名高为法正荐于刘 备,与刘璋本来没有多少关系。马超在蜀更无根 柢,可以不论。

《先主传》:“及董和、黄权、 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 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 士,无不竞劝。”《通鉴》于此下还缀有“益州之 人是以大和”。

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安排。刘备 通过设官分职,力图使各种人,主要是刘璋旧 属,同新人一起,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其中属于“璋之所授用”的董和、李严二人更被重视,在 刘备政权中处于特别地位,具有特殊作用。

《董和传》,和由荆入益,仕刘璋,建安十九年“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 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左将军、大司马府,刘备军府。董和作为刘璋旧属的代表,被物色来与诸葛亮并署军府,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安排,从政治方面表示对旧人的 尊重。

董和居官忠恪谦恭,诸葛亮谓其“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其时董和死于任上,于是李 严就被选来代替董和,成为蜀国政权中刘璋部属亦即所谓旧人的代表,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幼主。

李严所得到的这种礼遇,又大大地超过董和。何焯谓董和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 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付托之任,“皆所以慰蜀 士大夫之心”, 这一见解是正确的。何焯所说 的“蜀士大夫”并非专指益州籍贯的士大夫,而是 泛指刘璋旧属,包括益州籍的也包括外来的益州官吏,而且外来的居多数。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这一既成局面,维 持与李严的和谐关系,保持新人与旧人的平 衡。但是,形势在发展,利害有冲突,新人旧 人的矛盾日益滋长。敌视旧人者嫉妒李严,不服 新人者攻击诸葛亮。新人旧人矛盾明朗化,几年 之后遂演化为诸葛亮与李严的公开冲突。

三、李严与诸葛亮为代表的两派斗争

1、李严其人和其代表益州氏族

《李严传》:严,南阳人,少为郡吏,以才 干见称,历事刘表、刘璋、刘备。刘备死前,李 严以犍为太守征拜尚书令,受遗诏副诸葛亮辅 政,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五年 (227)诸葛亮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严遂移镇江州(巴郡治所,今重庆市),留护军陈到为都督,驻守永安,统属于严。

在当时形势下,李严以都护屯江州,实际上 是总揽蜀国东部军政,与成都分陕而治。《吕 凯传》益州郡大姓雍闿叛乱,李严以都护名义“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华阳国志·南中 志》则谓“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谕闿”云云。常颀当为益州从事,益州从事行部入南中,不宣丞相、益州牧诸葛亮的教令, 而以都护李严书晓谕,可见李严职任之重。

李严后来以尚书令受遗诏辅政,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何以得骤居此职,陈寿未作交 待,它书亦无说明。据知前此孙吴曾以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中都护之任略当孙吴之周瑜,而顾名思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职任更重于中护军,近于魏晋常见之都督中外诸军事,例为武力权臣所居。

李严素有实 力,他奉诏来永安,或有率所领兵以守峡道任务,成为夷陵倾败以后蜀国安危所赖的重镇,因 而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任寄。后来诸葛亮北伐 时调李严离永安、江州,欲得其兵以镇汉中,李 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就是由于有此背景。

李严辅政以后,处境有些特殊,与诸葛亮的 关系也颇为微妙。李严不得入成都,只是居永安 为外镇,实际上无法起到刘备原来许诺于他的辅 政作用,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也成为具文。

他退而求其次,力图在江州扩大实力,巩固分陕之势。 《李严传》直谓李严“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华阳国志·后主志》还说李严欲效法魏国陈群、司马懿所为,要求开府,以与其时开府、 领益州牧的诸葛亮等列。种种迹象表明,李严是想使巴、蜀“分陕”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这当然是诸葛亮所不能容许的。 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在酝酿中,不知哪一天将要 爆发。

李严拥有实力和地位,自视甚高,一贯表现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态度。据《李严传》,严致书 于由蜀降魏的孟达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按 指受遗诏辅政),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诸葛 亮亦有书与孟达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 方(按李严字正方)性也”,史谓“其见贵重如 此”。

按诸葛亮致书孟达,是以执政地位,在北 伐出师之前引孟达为外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 李严以都护屯驻江州而与孟达为境外之交,炫耀 自己与诸葛亮相伯仲的地位,那就是另一回事 了。李严还劝说诸葛亮受九锡,晋爵为王,动机 何在,值得琢磨。诸葛亮复书谓“若灭魏斩睿 (魏明帝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 命可受,况于九耶!”亮以“并升”为词以尊李严, 可以想见他委屈求全于李严的用心。

诸葛亮通过委重李严以表示对旧人的尊崇, 暂时缓和了旧人新人的矛盾,但并不能消除这种 矛盾。

2.新旧人之间的矛盾

最先挑起矛盾的是廖立。廖立,武陵人, 是刘备在荆州所用的重要人物之一,深受诸葛亮 器重。《廖立传》,亮谓“庞统、廖立,楚之良 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刘备死,廖立为五校之 一的长水校尉,并没有被安排在足以“赞兴世 业”的更高位置上。

他“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 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廖立发难,新人旧人一时关 系趋于紧张。诸葛亮表上后主,说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亮表还说:“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不表我为卿,自是之后,怏怏怀恨。”廖立被废徙汶 山为庶民,导火线在于坐自贵大,不服李严。

从旧人方面爆发矛盾,始于来敏。来敏,义 阳人,东汉功臣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出 自“荆楚名族”。来敏仕刘璋,为璋姻亲,在旧人 中颇有地位。

后主即位,来敏为虎贲中 郎将领宿卫兵。刘巴本是刘备“宿昔之所忌恨”的 人,来敏既于成都初定之时即为刘巴所援引,其 对待刘备的态度可知。“乱群”是诸葛亮处置官吏 时习用之词,表废廖立, “乱群”之语,盖指在群僚中制造 事端,特别是导致新人旧人纠纷。

诸葛亮在筹划 北伐、安顿后方时,对于东宫旧人、掌领宿卫而 好“乱群”的来敏,是不会不作处置的。所以,诸 葛亮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使他离开后 主,随同自己北伐;而在所上《出师表》中推荐 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兵,以代来 敏。

这件事,引起了来敏的激烈反应。诸葛亮教 谓:“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新人有何功德,而 夺我荣资与之耶?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来敏所称“新人”,即指董允。董允是董和之子,董和虽是刘璋旧属,但与 诸葛亮长期共署左将军府事,“终始好合”(《董和 传》),在政治上与新人一体。

董允年少,刘备时 始起家为东宫官属,与刘璋没有什么关系。这也 许就是来敏不认为董允是刘璋旧属而认为他 是“新人”的缘故。来敏以“语言不节,举动违 常”,屡被废黜,又以其耆宿学士,东宫旧臣, 屡废屡起,但也只是职在闲散,没有大用。这种 处置似乎是留有更大的余地,与对廖立有所不 同。

诸葛亮废徙廖立,左迁来敏,目的是惩罚和 防备发难闹事的人,以求维持平衡和安定。但这 还不是最终解决新人旧人矛盾问题的办法。最终 的办法已经在诸葛亮思考之中,要等待有利的时 机才能实现。

3.李严与诸葛亮矛盾公开化

建兴九年,李严为祁山蜀军催督运粮事。诸葛 亮废李严,假借了一个难于置信的口实。据《李严传》,李严之表现为:一,喻后主指,运粮不继,呼亮军还;二,又诘亮粮足何以还军;三, 并表上后主谓亮军退盖以诱敌。亮以严反复如此,乃出严前后手笔为证,表徙严于梓潼为民。

《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谓严“横造 无端”;《季汉辅臣赞》据亮所言,亦谓严“造此 异端”。但是这里所说的李严举动毕竟过于乖 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 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 在蜀国地居分陕的人所当为,颇疑其间另有文 章。

废徙李严,是解决新人旧人之争的关键,是 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陈寿所上《诸葛氏集》二 十四篇十余万言,其中有《废李平第十七》一 篇,可见关于此事的文书资料是不少的。陈寿、 常璩书中所载废李严事,当是据《诸葛氏集》资 料写成。但是今存这些,看来都是诸葛亮之词, 没有李严一面的资料,历史真象究竟如何,已无 从考定了。

李严被废徙,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季汉辅 臣赞》注谓:“都护李严性自矜高”。《太平御 览》卷四九六引《江表传》:“诸葛亮表都护李 严,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克,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

这个材料,是陈震向诸葛亮提供的。陈震是刘备旧属,随刘备由荆入益,与李严的人事背景不同。《陈震传》载诸葛亮与蒋琬、董允书,谓“孝起(按陈震字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 为不可近(按陈震与李严均南阳人,故知乡党所 论如此。震使吴在建兴七年,早于李严被废二 年)。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 苏、张之事出于不意”。

由此可见,李严人多巧 诈,桀骜不驯,难于共事,而且还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更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

李严所为“苏、张之事”,具体情节没有记载。李严所行“苏、张之 事”,当指其纵横捭阖于旧人新人之间,肆其诡靡之说,挑起新旧不和,所以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由于涉及新人旧人问题,关系重大,不便独自处理,所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署者包括旧人新人在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

解决了李严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江州地区的问题。李严驻永安时,江州入旧人之手。费 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费观是刘璋的女 婿,李严的参军。费观以后是李严,李严以后是李丰。李严被废徙后,诸葛亮立即“夺平子丰 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 见《华阳国志·后主志》。这样,江州的军政权就转移到诸葛亮掌握中了。

《李严传》记载亮与丰教,说到“若都护(按指李严)思负一意,君 (按指李丰)与公琰(按蒋琬字公琰)推心从事 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这本是诸葛亮对 李严的一个姿态,李严于徙所信以为真,“冀亮 当自补复”。但是李严的希望并未实现。

李严被废徙后,旧人中敢于继续公开反抗 的,据知只有李邈一人。李邈,广汉郪人。成都初定,李邈正旦行酒,面责刘备“取鄙州甚为不宜”。有司将杀邈,诸葛亮为请得免。亮死,邈疏上后主,谓“亮身杖强兵,狼 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陨 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下李邈狱,诛之。 李邈被杀事,是新旧矛盾的余波。大体说来,新旧矛盾以严废亮死而告结束。紧接着出现的是魏延、杨仪争权,酿成砍杀的重大事件,而魏延、杨仪都是刘备阵容的人, 属于新人之列,他们的矛盾,不再属新旧之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蜀汉氏族有哪些,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1.元老派

主要人员: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氏兄弟

特点:这是刘备最信任的一个派系,早期就跟随刘备东奔西跑、颠簸流离,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他们来自北方各地,是蜀汉政权的元老勋臣。可是,这个派系武强文弱,而且大多数人去世较早,蜀汉建立时已是寥寥无几。

2.荆州派

主要人员: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马氏兄弟

特点:这是刘备在荆州时招揽的一批人,特别是刘表去世后,许多荆州氏族加入刘备阵营,这些人组成蜀汉政权的荆州派系。这个派系以诸葛亮为首,文武均衡,掌握着蜀汉政权的核心力量,甚至可以说,荆州派系支撑着蜀汉运行。

3.东州派

主要人员:法正、李严、许靖、董和、孟达、董允

特点:这是刘焉入蜀时带去益州的一批人,同时刘焉还把南阳、三辅一带数万户入蜀的流民收编为“东州兵”。因为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东州派在蜀汉的地位全面压制益州派,他们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层权力掌握者。

4.益州派

主要人员:黄权、李恢、马忠、谯周、王平

特点:这些人是益州本土豪族,是益州真正的主人。然而,因为蛋糕有限,益州派成为打压的对象,特别是失去荆州后,矛盾更加严重。虽然这个派系处于最底层,但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没有人敢轻视他们的力量。

当然,蜀汉还有一些人的派系比较模糊。比如姜维,虽然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好像属于荆州派系,却又得不到蒋琬、费祎等人的支持,犹如一个人在战斗;再比如马超,曾经是一代枭雄,投降刘备后,却被冷处理,不好划分派系属性。

蜀汉政权四大派系,虽然元老派最得信任,资格最老,可是人员凋谢得快,反而是实力最弱的一支。荆州派一直是蜀汉政权中最强的派系,原本东州派有希望可与之抗衡,怎奈法正早逝,荆州丢失,荆州派再无敌手。

蜀汉氏族有哪些,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蜀汉氏族主要是以吴毅为主的吴氏,或者以李严为主的,都算是蜀汉氏族.

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前是没有过政治斗争的,因为刘备相对治理的也比较好,在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派与益州派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诸葛亮作为丞相主内,李严作为尚书令主持军队.

本来相对稳定,但政治斗争即将开始.一直到南征时期,诸葛亮开始初步夺权,七擒孟获后,他初步有了自己的军队,包括特种部队无当飞军,一直到北伐开始,诸葛亮彻底夺取了蜀汉的军政大权.

李严被贬到了永安,负责粮草和守卫东吴,蜀汉政治斗争最终以诸葛亮的胜利而结束。

蜀汉氏族有哪些,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蜀汉集团,本质上与刘焉刘璋一样,都是外来户政权,所以蜀汉政权是三国里面内部斗争最激烈的。

虽然在蜀汉集团历史上,因为外来户切实掌握军队,地方豪强无法反抗,但同样进行了坚决拖累,比如邓艾偷渡阴平,本不过万把人的残兵,但迅速得到本地世家支持。诸葛瞻出战失败,姜维主力被隔绝,无兵的刘禅只能选择投降,因为再不投降,世家就会发动兵变,砍自己的头献给邓艾。

那么,本地世家有那些呢?

益州世家主要以张秦两大家族为首,其他较大世家还有李氏、谯氏等。

刘备最惨痛的损失就是张松。

益州世家普通厌恶刘璋,所以他们对于刘备入川基本属于不抵抗(与蜀汉灭亡时多么的相似),重要的就是张松这样的本地世家头面人物做出表率——揭发张松的张肃,可如果张肃不揭发,估计益州张氏会遭到更惨烈的处置:

整体看,张松被张肃出卖是很可疑的,可能是偶然甚至可能是被法正故意泄露,具体就不讨论了。可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实际失去与益州世家有效沟通的渠道,此后基本转向外来户,与益州世家越行越远。

秦宓:

绝对投降派的谯周:

外来户——东州集团代表人物吴氏:

雍闿:次一级的豪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