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很显然,是不能的。戚家军其实和后金八旗是有过一战的,只不过这一战不是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战斗力强盛,在嘉靖朝是出了名的。
不过戚继光时期的戚家军,主要应付的是沿海地区的倭寇。而明末的戚家军,则是应付的东北后金八旗军,而且战斗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浑河之战,戚家军全军覆没,后金惨胜。天启皇帝刚登基,努尔哈赤就带着大军攻打沈阳城。因为辽东经略熊廷弼下岗了,辽东巡抚袁应泰又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所以沈阳城根本扛不住努尔哈赤猛攻。
在这个时候,大明朝出现了两支援军,一支是著名女将秦良玉派来的4000川兵,还有一支则是3000人组成的戚家军。
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鬬。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明史》
沈阳被攻陷以后,这两之人马便充当了对抗后金大军的重任。其中领导戚家军的主帅是童仲揆和陈策,副将则是戚金。
川军率先渡河在桥北扎营,戚家军则在桥南扎营,两军互相照应。此外还有数万明军,躲在后面不敢参加这次大战。
川军的确勇猛,在周敦吉、秦邦彦等人的指挥下,与后金殊死拼杀,可惜后金人数众多,他们压根挡不住,结果全军覆没。川军将领基本全部战死。
- 这个时候轮到戚家军上场了,他们先用火炮和火器射杀大量后金士兵,后来火药用光了,就手持利刃与后金搏斗,没有一个士兵是后退一步的。
- 最初两军不分胜负,可是明朝大军在看戏,根本不来相助,而后金那边的援军却在源源不断地往这边输送着。
- 结果戚家军一败涂地,所有将士全部殉难,戚家军的将领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人也全部战死。当然了,后金损失也极为惨重,浑河之战可谓是一场血战。
从这个时候开始,戚家军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从戚继光兴办戚家军,到此时戚家军彻底消亡,他们为明朝服役了长达63年之久。
戚继光所领导的戚家军,百战百胜。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义乌地区招募了一大批新兵,这批新兵就是戚家军的基础。此后在戚继光的带领下,这支人马号称是当时东亚地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 公元1561年,戚继光带领督造好了44艘战船,打算应付进攻台州的倭寇。在新河地区戚继光重创倭寇大军,这是戚家军的第一次出征也是第一次大胜。
- 紧接着戚继光继续进军,得知倭寇到达花街之后,戚继光立刻带着人马冲入,以鸳鸯阵来应对倭寇。一顿饭的功夫,期间歼灭大敌军308人,活捉了2人,救回来的民众达5000多人。
- 戚继光将戚家军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驻扎在新河,一部分驻扎在温岭,剩下1500人由他自己亲自带领,埋伏在大田岭。此后大军在白水洋被戚家军痛击,参战倭寇被戚家军全部消灭。
连战连捷,戚家军的气势被打了出来,从此更加英勇。他们不仅在台州地区布防,后来又扩军到了6000多人,整个浙江地区,都有戚家军的踪影。
此后倭寇跑到福建去撒野,戚继光更是受命前往福建对付倭寇。可以说,祸乱明朝倭寇之乱,在戚继光手里,算是彻底被平息了。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明史》
戚家军的军事能力很强大,这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为此戚家军再次担当大任,由戚继光带领数千戚家军前往蓟辽修筑长城,防备北方鞑靼入侵。
可惜伴随着戚继光的大靠山张居正的病逝,戚继光也只能选择告老还乡,戚家军失去了灵魂人物戚继光,战斗力自然也不如从前了。
戚继光也没办法挽回明末败局。戚继光带兵肯定是相当出色的,从他没有败绩就可以看得出来。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一点,戚继光的戚家军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戚家军巅峰时期,也就只有六七千人。他们对付小规模的海盗,自然是得心应手,可是要让他们对付十多万兵马的后金八旗军,这未免有点为难人了。
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练兵杂纪》
再说了戚家军训练有素,可后金八旗军的训练也绝对不差啊。这么一比较的话,戚家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戚家军完全没法跟后金军队相比。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崇祯末年的时候,国家的财政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没钱怎么打仗?就算戚家军再厉害,那也只能是折戟沉沙。
后金跟明朝拼的不光是战斗力,还有就是国力。明朝当时是内忧外患,再加上无穷无尽的贪腐问题,这座大厦早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所以拿断壁残垣一般的明朝,去跟刚刚升起的后金去斗,结果我们是一目了然的。戚继光的战斗力在这个时候派不上多大用场。
总结:崇祯帝不会用人,戚继光来了也不管用。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不愿意听意见。而且他独断专行,疑心病太重,导致他手里有那么多人才,他都不会用。
袁崇焕在辽东抵抗后金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可惜因为他的疑心病,直接导致袁崇焕被杀。
其他人见皇帝这么荒唐,分封都自己管着自己,不想管国家大事了。这么一来皇帝的小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戚继光到了明朝末年,可能也要遭遇被崇祯怀疑的情况。到时候只要打了一次败仗,那么好了,前面所有的功劳都会给你抹掉,此外还要弄死你。
所以说摊上这么个主子,戚继光也会无能为力。其实明末有不少戚继光这样的人,可惜崇祯不会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明史》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先上结论:不能,因为大明已是大势已去,谁来都没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大明晚期已经没钱了,打不起仗了。
其实戚家军和八旗是有过交手记录的,遗址就在今天沈阳的浑河南岸
从结果来说是十分惨痛的,戚家军经此一役,全军覆没,壮烈殉国,之后再无戚家军。
其实这里要先说明一个误区,就是戚家军的战绩并不仅仅是抗倭那么简单。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戚家军就只知道戚家军打倭寇很勇猛,戚家军也有过参加其他战役的经历,内平叛乱,外征朝鲜。
戚家军早年抗倭,屡战屡胜,在沿海将倭寇打得不敢上岸。
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自述:“从军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
南方抗倭战争结束后,嘉靖45年(1566年)12月,朱载坖即位,为明穆宗,调谭纶镇守蓟辽。谭纶到任之后发现这批防军素质太差,难堪大用,于是向朝廷建议把戚继光调过来蓟州修长城。隆庆元年(1567年)10月,戚继光赴蓟州。
戚继光到任之后,大力修建防御工事,蓟州此后享受了20年的太平时光,戚继光还开通关口,与游牧民族互通有无。有效修复了与边疆游牧民族的关系。
公元1588年,60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染病去世,戚家军的旗帜交到了侄儿戚金的手中,这位后辈没有辱没戚家军的名声,在戚家军的最后一战中面对强敌也毫不退缩,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公元1618年,萨尔浒一役,明军精锐尽失,只能转攻为守,龟缩在城墙后面。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好不容易在辽东止住了后金的攻势,被天启帝以不进兵收复为由罢免,换了个丝毫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袁应泰本来打算征调10万大军来收复失地,十万大军的开拔也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就在这时候,后金看准了这个空挡,直扑沈阳。
辽东经略袁应泰急调川浙精兵万余人,火速赶往沈阳,其中就包括戚家军。
戚家军刚抵达浑河南岸,就发现沈阳已经被攻破,落入了努尔哈赤手中。
此时,川浙援军陷入了两难的境界,但是川浙援军高层将领商量一下,就决定了绝不再退后一步,誓死要把后金的军队阻挡在这。
川军为了给戚家军争取布阵时间,义无反顾地渡过浑河,向后金军发起猛攻,后金两次与川军争锋,皆被打得丢盔弃甲,于是后金调来了红夷大炮轰击川军营地,川军遭受炮击,阵脚大乱,被后金一击即溃,仅有少数川军退回南岸,与戚家军汇合。
川浙军团以牺牲近万人的同时,也使八旗兵付出了伤亡上万人的代价。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戚家军也没有辜负川军用鲜血换来的时间,此时他们已经摆好了赫赫有名的鸳鸯阵。
戚家军首先用“火铳三迭阵”给予八旗兵迎头痛击,八旗兵活下来的士兵好不容易冲到了戚家军跟前,戚家军的大口径郎机火炮万炮齐发,八旗士兵所剩无几,最后距离200步时,弓箭手万箭齐发。
最后冲到戚家军鸳鸯阵阵前的八旗兵,被戚家军的特制武器狼筅夺去了性命。戚家军在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冲锋时丝毫不惧,依靠鸳鸯阵与火器的优势,杀得八旗兵尸横遍野,死伤3000余人。
最后因为明军的30000援军被努尔哈赤歼灭,戚家军苦战无援,最后陷入了绝境。
总兵陈策在力斩十数名八旗士兵后,力竭身亡。总兵童仲揆心生惧意,想撤离战场,被戚金一把拉住,断喝一声:“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面呈羞色,翻身冲入战场,直杀得浑身是血,多处负伤。
终于,戚家军战至了最后一刻,只剩下戚金、童仲揆和十多名明军,被八旗兵团团围住。此时的八旗兵,已失去了近战的勇气,他们纷纷拉满了弓箭,箭如雨下,戚家军全体壮烈殉国。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戚继光活到明末能力挽狂澜吗?答案是并不能。
首先我要说明,戚继光很厉害,他如果活着,戚家军一对一打爆对抗满清同数量甚至数量更多的八旗军问题不大。然而满清与明朝的较量是全方位的较量,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个层面的较量,是双方领袖人物素质的大考验。明朝的崇祯明显不如满清的皇太极,满清除了在总体量上,其它在各个层面几乎都完爆明朝,这不是靠某一支精锐部队或者某个名将可以改变的。
以单位战斗力而论,巅峰戚家军应该是超过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清八旗的。
以浑河之战为例,戚金率领数千戚家军与数千川军一道抗击满清八旗精锐,努尔哈赤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遭受惨重损失,多名满洲猛将战死,数人被革职,满清精锐伤筋动骨,史料记载了努尔哈赤以及后金军对这支军队的畏惧,有人甚至临阵脱逃,这在满清早期战争中是不多见的。
要知道,当时戚继光已经去世多年,此时的戚家军早就巅峰不再,假如是戚继光时代的戚家军其战斗力会更强。
所以,单位战斗力戚家军不输满洲八旗。
但是,打仗尤其是两个政权的较量是全方位的。
明朝最终灭亡其根本原因是政治和经济问题。
政治上,明朝党争严重,任何重大决策都难以完全落实,藩王制度无从更改,崇祯无力扫除明朝的沉疴积弊,反而急功近利,导致东南赋税到不了中央,而西北中原等贫瘠地区却遭受严苛盘剥,终于导致农民起义四起,天下大乱。
政治问题延伸到经济上,东南大地主联合起来对抗明政府,而崇祯无能为力,只有将财政压力压在人数最多的贫民身上,再加上明朝的藩王制度以及卫所兵废弛军队军阀化等问题,比如辽东地区一年五六百万白银,却丧城失地毫无建树,就像一个失血的大动脉,最终耗死了明朝。又比如白银外流问题导致明朝财政枯竭。
明朝的制度需要有钱来养卫所兵,建立精锐的野战部队,没钱军户就没吃没穿,战斗力就上不去,战斗力上不去就打不过满洲八旗和农民军,打不过八旗和农民军丢失的人口土地就越多,丢失的土地人口越多就越穷,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把诺达一个大明朝活活耗死。
明朝末年不是没有精兵,著名的比如四川的白杆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等,这些部队都展示出了不俗的战斗力。
但是,这些部队因为党争、战略失误、没钱等问题全部葬送,这不是单纯军事问题,这是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的问题。
即便是戚继光复生,率领巅峰戚家军,最多也就是延缓明朝灭亡的时间,无法力挽狂澜,让明朝中兴。
戚继光之所以能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也和政治经济因素密不可分。
嘉靖用胡宗宪,胡宗宪是一个强有力的总督,而后来朝中又有张居正为戚继光撑腰,张居正时代明朝有钱,内阁意见统一,落实到军事上军队就有战斗力,打仗不被掣肘,所有才会有戚继光镇守北方战功赫赫,假如换成明末的政治经济环境,只怕戚继光也难逃松锦之战厄运。
实际上戚继光死后不久,戚家军一部就因为军饷问题闹事,结果被总兵王保全部屠杀!
大家想想,换成明末,戚家军下场又会如何呢?(老不看三国)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不能,打仗打的是钱粮,有钱有粮打胜仗易,无钱无粮打胜仗难。
戚家军的基本工资不高,但是奖金高啊,基本工资一年十两,工资跟其他军队差不多,但是,戚家军奖金非常高。
以十二人小队为例,杀十个倭寇就能得三百两,杀得越多奖金越高,当然其分配到个人也是相对公平的。
这就保证了戚家军的战斗力。
不要觉得谈钱庸俗,是在抹黑戚家军。能不要钱不要粮打仗的,只有一支军队。
当年湘军打太平天国,也是高工资激励,八旗兵和其他正规军,为什么打仗不行?无他,工资太低了,招不来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就只能是老弱病残,军中有老弱病残,对士气也是极大的打击,工资低,又没有绩效工资,士兵自然不肯卖命了。
而湘军不同,不仅工资高,而且打下的城市可以纵兵劫掠,这是福利啊,打下太平军老巢,把城池洗劫一空,然后一把火烧了。
戚家军打仗厉害,同样也是工资高,能招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激励机制可以让他们肯卖命,战斗力自然强了、
而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亡于没钱,没钱怎么打仗?
明朝没钱,戚家军没工资,战斗力自然也不行了,
看历史不能因为喜欢,因为崇拜,就去神化某些人和军队,把他们都想成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人,个别人可以高尚,群体不可能高尚。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当时是跟金八旗都有一战的,可以说戚家军的名号是响当当的,其战斗力极强。
戚家军的战斗力发挥出来最主要的是戚继光的领导。但是后来,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就只有告老还乡,导致戚家军一蹶不振。
可是如果戚继光一直存在,能抵抗住努尔哈赤吗,其实未必。首先,戚家军的人数实在少,最多的时候也没有上万,击败战斗力极强,对付人数不多的海盗自然是不在话下,但是要对后金八旗军那近十万的军队进行抵抗,着实有点呛。这是在人数战斗力上进行对比。
其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需要的是大量的金银支撑,但是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廷的财政已经支撑不起战争所需了。军队没有粮草供应,战士再怎么厉害也无法一直作战。这也是明朝末年戚家军不可能打败努尔哈赤的原因之一。
再者,即便戚家军人数够多,即便明朝末年的国家财政也足够雄厚,但是统治者的管理不行,也不足以成事,崇祯皇帝虽说没有荒废大业,但是却是听不进去话的主,即便手中有诸多人才,又如何?同样的道路,即便戚继光领导着戚家军,皇帝做不好管理指挥,抵抗努尔哈赤都要万般艰难,又说什么打败努尔哈赤呢?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到,明朝末年能不能打败努尔哈赤不是戚继光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如果戚继光能活到明朝末年他带领的戚家军能打败努尔哈赤吗?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作为现代人,完全可以去复盘历史,从而总结经验,获得感悟。
努尔哈赤画像
首先说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想说如果戚继光活在明末,能否阻止满人入关。至于说打败努尔哈赤,我认为这个不需要多研究,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来看,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能拿的出手的战绩只有一个萨尔浒之战,其他对明军作战少有全胜,即便是胜,多数也是惨胜,别说李成梁,袁崇焕了,就是熊廷弼,毛文龙都屡次击败努尔哈赤,就更别提戚继光了。
至于说如果戚继光领导戚家军阻止满人入关,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我认为是一定可以的。理由如下:
一、戚继光个人能力戚继光以抗倭闻名于后世,但是他在抗倭之后,就被调到蓟北边塞,去抵御蒙古部落对明朝的影响,成效还很显著,实实在在的震住了草原各部落。
戚继光画像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戚继光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
职业军人要想取得成功,无外乎三点,一是个人单兵能力,二是战法战术水平,三是装备运用程度。
至于个人单兵能力,这个没有明确记载,也不好多说,但至少是将门之后,战斗力应该还是好的。至于战法战术水平,那就是高到一定程度了。在对倭寇的作战中,研究出了“鸳鸯阵”等阵法,在蓟北守边时又根据草原骑兵作战的特点,建立了车营来克制骑兵,相信如果以后对满人的进攻,一定会为其量身打造出一套战法。同时,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这种战法战术水平是满清初期无人能及的。至于装备作用程度,那就达到了专门为敌人打造的程度,先是御倭,专门做出了戚氏军刀,狼筅,虎尊炮,后来去了蓟北,又根据当时的敌情早就出了空心敌台。像这种职业军人的素养,是满清初期任何将领都无法比的。
二、戚家军的实力不俗都知道戚家军是从江浙一带招的兵,他们都是很典型的南方兵,能在与蒙古铁骑作战中取得优势,除戚继光指挥得当外,与戚家军将士作战勇猛也必不可分。尽管说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击败了浙兵,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当时的将领原因。戚家军本身的素质是极高的,东海抗倭,蓟边御敌,入朝抗倭,即便是后来的浑河血战,照样是可圈可点的。如果有名将指挥这支军队,那这支军队是无战不胜的。
三、满人入关也并非是打进来的努尔哈赤之后,皇太极,多尔衮也是很出色的将领,但是他们在越过袁崇焕的关宁防线后照样被卢象昇,吴三桂等人限制在关外,山海关是难以越过的雷池。之所以能进关,李自成应该说是居功至伟,如果不是李自成直接把明朝推翻,满人想进关至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直接放清军入关,这才成就了满清的天下。
山海关
综上所述,单纯从军事的观点来看,如果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一定能阻止满人入关,但是如果结合进政治,经济等因素后,那就不好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