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就算韩信活着,匈奴肯定依旧如常。

韩信无疑是军事上的天才,帮助刘邦收拾了北方诸国,又帮助刘邦灭掉了大敌项羽。可惜后来被吕后和萧何骗杀。

那么如果韩信活着的话,北方的匈奴还能蹦跶么?韩信攻打匈奴,总是会比刘邦好一些,至少不会出现白登之围。但是要说能把匈奴打服气了,我看不现实。

战国时代名将们,都拿匈奴没办法。

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就常常南下入侵中原诸侯王国。这个时候的秦国、赵国和燕国,三个有北方边境的诸侯国,都需要面对匈奴人的袭扰。

军事强盛如秦国、赵国这样的国家,对匈奴其实也没有太多办法,他们也不得不跟弱小的燕国一样,在自己的北方边境建立长城,以此抵挡匈奴南下。

  1. 当年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发现匈奴人的穿着打扮和骑射本领,是他们战斗力强盛的重要原因。所以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因此让赵国迅速强大了起来。
  2.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对付匈奴最有成效的一个。他对匈奴的作战方法,不是硬碰硬地去追击匈奴,而是用战利品把匈奴大军给引诱到包围圈。
  3. 匈奴人缺少大量资源,他们想要活下来就得去抢夺中原的资源。所以李牧料定了这些辎重一定可以吸引匈奴人。等匈奴大军来了以后,李牧再兵分两路,左右包抄,从而大败匈奴。

可是结果又怎么样了呢?虽然匈奴损失了十多万人马,可是匈奴人不仅没有灭掉,反而逐渐更加团结。而且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李牧再厉害,也只能在家门口打打阻击战罢了。

韩信如果统兵对付匈奴,他所面对的,可就是所有的匈奴部落。整个长城以北的所有地区,都需要他来做防护。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防护是没问题的,击败匈奴也是没问题的。但是要想真正战胜匈奴,希望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汉朝刚建立,国力不够,不足以支持韩信长期在北方边境的军事活动。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才有了打服匈奴的底子。

汉朝初建,刘邦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征服各路异姓诸侯王。这件事任重道远,为什么呢?因为汉朝中央缺钱,缺钱就要想办法弄钱来花。

可是汉朝很多重要的赋税重地,都在异姓诸侯王手里。刘邦心里就很恼火了,他认为自己的江山,自己的钱,都没办法自己做分配。

  1. 于是刘邦就开始打各路诸侯王,这又花费了一大笔巨资。此后刘邦还要北上跟匈奴斗法,结果差点饿死在白登城。
  2. 因为汉王朝大一统的同时,其实匈奴人也得到了大一统的机会。现在匈奴也不是过去的散兵游勇了,他们有统一的部落组织,有足够的兵马军械,只需要南下去抢,就能保证正常生活。大规模南下,是汉朝吃不消的。
  3. 为此刘邦只能选择和亲的办法,以此跟匈奴人化干戈为玉帛。其实刘邦不是没有大将跟匈奴较量,而是他没有钱了。

在边疆打匈奴,每天的耗费都是巨资。刘邦本打算一鼓作气,把匈奴打服气了,以后就可以不用花钱了,结果反倒是被人家打趴下了。

其实即使刘邦这一次把匈奴打败了,下个月人家还是会过来的,因为你是固定不动的,人家是游牧民族,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

汉武帝时期为何敢劳师远征?理由很简单,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给他攒了不少钱,这些钱都是汉武帝攻打匈奴的重要保障。

就算是他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有大量钱财作为支撑,到了晚年他还是不敢再打了。为什么?因为钱都被打没了。

韩信对付匈奴,只能像蒙恬一样固守。

蒙恬也是名将,也负责对抗匈奴,也有秦朝强大的物资力量作为保障。可是蒙恬并没有消灭匈奴,他也只能修长城固守。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蒙恬还是韩信,在遇到匈奴这种游走型的对手时,他们没办法跟着他们游走,因为很容易就被这帮人给带偏了。

韩信在中原地区,不管是打赵国、魏国还是齐国,都是得心应手,为什么?因为人家想要固守自己的家园,只要对手是固定的,那韩信就有办法对他。

遇到了匈奴这种无解的对手,韩信也只能表示呵呵了。他如果不追,就没办法彻底消灭匈奴。如果追了,就有可能被匈奴彻底消灭。

所以即使韩信活下来了,承担了攻打匈奴的重任,他也只能是打防守战。最多像李牧一样,把匈奴大军骗入包围圈,再予以歼灭。可是这样能彻底灭了匈奴吗?不可能。

总结:韩信活不到那个时候。

韩信这大兄弟,在刘邦落难的时候,就想着跟刘邦要个代理齐王做做了。等到他帮刘邦安定天下以后,如果刘邦再给他这么多兵马,他还不得上天了?

所以说刘邦得了天下以后,就开始收拾韩信了,把他从齐王换成楚王,就是让他脱离自己以前的那帮有基础的干部和群众。

再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其实就是想着韩信会因为不服气而造反。这一点刘邦算得准准的,毕竟韩信不是第一个刘邦要消灭的异姓诸侯王。

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以后,果然想着要造反了。可惜事情还没有什么成效,他就被吕后和萧何给骗入宫杀掉了。

当年蒯通让他三分天下的时候,韩信心慈手软了一把,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祸患。这就是韩信为什么活不到那个时候的原因。更别说后来对付匈奴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史记》

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匈奴当然会继续嚣张。韩信用兵如神,但他并不是神;西汉初年的困局、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不是某一个名将所能左右的。

我们现在这样假设:在西汉建国后,刘邦对韩信无比信任、韩信对大汉忠心耿耿,于是决定派这位“兵仙”前去对抗匈奴。那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阵地战的经验,拿去对付善于游击战的对手,韩信能否再度神奇?

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储藏物资钱粮的仓库,迁徙不定;南下劫掳人畜,这是他们的天性和维生之道,世世代代以来都难以制服。

《汉书》中描绘的更详细:

每个匈奴男子都是一名顶尖的骑射手。他们年幼时骑羊,操练着小弓射鸟鼠来练习箭法,稍微长大点就射狐狸和兔子;加上他们以肉为食,身强力壮,每一位成年男子都是弓马娴熟的骑兵。平时没有战事时,匈奴人一边放牧、一边猎获飞禽走兽,以此谋生;遇有战事时,他们人人可以披挂上阵,只是射猎的对象由动物变成了人而已。

而且他们打仗的态度极其务实: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如果行使顺利就大举进攻,不利就后退,从来不把逃跑当成丢脸的事;如果有利可图,便会不顾任何道义。机动性强大,有利则进,不利则退;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几乎等同于近代的“游击战”。在西汉初年,匈奴人正是以这种方式,在广阔的边境上肆意选择攻击点,让汉朝疲于应对、损失惨重。

汉代以前,中原对匈奴的最大战绩由赵国名将李牧创造,当时他采取的是扮猪吃老虎、诱敌深入打伏击的战术,最终消灭匈奴“十余万骑”;而其它主动与匈奴交战的将领,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后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也只是将他们赶离河套地区而已。

而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曾与赵军、齐军以及楚军交手,各方都是以步兵为主,进行城池、地盘的争夺战,也就是说:双方是要正儿八经的拉开阵势打个你死我活,不存在主动退让、放弃的情况,是典型的“阵地战”,而韩信的“妙计”,正是依托这一战争特点才得以施展。

从后来的白登之围来看,冒顿单于依托强大的机动性,示弱、诱敌、围击一气呵成,战术行云流水,让久经沙场的刘邦摔了个大跟头。

那么,如果由韩信领军会怎样?历史难以假设,也许他不会轻易上当,但他要率领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草原上追击、包围匈奴几十万骑兵,显然不太现实。再说了,韩信固然善于用兵,但击败一众强敌、统一草原的冒顿单于,也不是个草包。

以上只是战术层面,那我们再看看客观物资需求。

庞大的物资、人力需求,西汉初年有没有应付的实力?

如果要求韩信像蒙恬那样,把匈奴人赶出河套地区,有没有难度?我们先看看秦朝时蒙恬遇到的困难:

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又使天下蜚刍、啮輓粟,起于东陲、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秦军在北方镇守十余年,死者不可胜数;内地的男子努力耕种,不足以供应粮饷;女子拼命纺织,仍旧不能满足将士们所需,这也客观上加快了秦朝的覆灭。

而后来国力空前强盛的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夺回河套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及车骑将军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於此。

朔方之役,花费数十万以至百万万,整个中原为之运转,府库空前空虚。为了筹备钱、财、物,西汉朝廷宣布,百姓若能向朝廷献上自己家的奴婢,自己可以终身免除租赋徭役;如果官员这么干,可以增加品级;甚至老百姓若能向朝廷交牛羊,都可以因此获得郎官的爵位。这就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概而言之,如果仅仅收回河套地区,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西汉初年,朝廷有没有秦朝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实力?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经过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后,西汉初年极其穷困,成年男子参军作战,老弱及妇女甚至也得参与后勤运输等工作。事务繁剧、财政匮乏,天子都无法凑齐四匹同样颜色马,大将、丞相只能坐牛车赶路,老百姓家里没有一丝余粮。

反观匈奴人,则是另一番状态。秦末农民起义时,秦军回撤,冒顿单于兵不血刃南下:

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胡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

楚汉相争正如火如荼般进行的时候,“中国罢于兵革”,而匈奴人在击败月氏、吞并楼烦后,精骑超过三十万,“威服诸国”。

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匈奴,远远强于秦朝时期;而久经战火的中原,则比当初贫困了好几个档次,更无法跟后来汉武帝时期相比。足够的物资,才是大规模战争的客观前提。

要彻底击败游牧民族,更是一项高难度任务

如果从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发动漠南之战开始,到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为止,西汉共消耗了76年,才将这一游牧民族暂时降服(到了东汉时期,中原再度与北匈奴多次交战;而内迁的南匈奴,则在后来推翻了西晋王朝、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帝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财富被消耗,无数将士战死沙场,以公元前123年为例,汉军在夺回河套后,汉军再度主动进攻匈奴,虽然战果累累,但代价也触目惊心:

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於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

赏赐给杀获敌人的将士黄金多达二十多万斤,投降的胡虏数万人也得到很厚的赏赐,衣服、食物全都仰仗朝廷供给。而汉军将士、马匹死了十多万,装备、物资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汉朝廷耗尽了库藏以及赋税,仍旧不能支撑上述费用费用。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汉武帝不得不下令民间可以花钱、交粮免罪;即如果你犯了罪,可以花钱消灾。同时还设立了“武功爵”,对外公开出售,每级价格十七万。

而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中原王朝曾创造了一战灭国、将东突厥老巢端掉的奇迹,但这一行动有两个前提:

突厥人遭受百年难遇的雪灾,牲畜死亡无数;内部政治混乱,各部落离心离德、内耗不断;

唐军久经沙场、战斗力强大,精锐的骑兵远远碾压任何草原民族

依托以上两项条件,唐军蛰伏多年,摸清突厥人的情报后全线出击,名将李靖、李世勣采取闪电战,一举将猝不及防的突厥人连根拔起。

西汉初年则不是这样,刘邦凑不齐四匹同色马;相比较之下,在白登之围时,匈奴的30多万骑兵则无比奢华: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

匈奴的战马,西边全白、东方全青、北方全黑、南边全红,每种颜色的马起码能凑够8万匹,刘邦当时如果能看清对方的大军,估计会眼红得捶足顿胸。这还是一人一马的情况,而实际上,古时的草原骑兵一般都配有副马。

因此,中原王朝若要战胜北方游牧民族,除了人力物力外,还有个基本的前提:大量的战马、碾压对方的骑兵,这两点,西汉初年都不具备,你让韩信怎么打仗

结论,即使韩信在世(而且他对汉王朝忠心耿耿),西汉王朝也拿匈奴毫无办法,能解决这一敌人的,只有大量的时间、励精图治的朝廷、付出无数牺牲的百姓及将士。再说了,韩信固然厉害,蒙恬、卫青、霍去病难道就是泛泛之辈?

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做为身经百战的将军,韩信的价值并没有完全绽放,他去世时只有35岁,本该意气风发、驰骋沙场,但却无声逝去。让人备感遗憾的是,他没有同匈奴上演一场巅峰对决,好让他的人生完美无憾。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一厢情愿,人们在期待完美的时候,从没有去想“不完美”的原因。实际上,韩信的生死对匈奴影响不大,原因有三,一是好钢没用到刀刃上,他生前没有打过匈奴;二是匈奴很强大,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存在而偃旗息鼓;三是韩信扼制不住匈奴的嚣张。

一、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就在刘邦北伐匈奴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01年,韩信就被刘邦从楚国抓到了长安,贬为淮阴侯,形同软禁。由齐王到楚王,再到“阶下囚”淮阴侯,韩信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当刘邦出征匈奴时,韩信并没有随行,倒不是刘邦没有邀请,而是他想看刘邦的笑话,或是他已经没有了为刘邦效力的激情。结果刘邦被冒顿单于狂虐一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此后,刘邦为消灭异姓诸侯王继续征战四方,韩信一如既往消沉下去。四年后,韩信被吕后诱杀,一代名将就殒落。如果当年韩信随军从征,等于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白登之围的悲剧可以避免。但重伤匈奴,谈何容易!

二、匈奴很强大

匈奴崛起于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原时,头曼单于已经雄霸草原,并且将势力南扩到河套平原。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朝建立的七年后,秦始皇才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匈奴被赶出河南地之后,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再次入境。积蓄七年,修筑长城,足见秦始皇对匈奴之重视。受人重视,源于自身强大。

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战,到公元133年的马邑之谋,时间跨越67年。在这67年中,匈奴从没有停止过对汉朝的滋扰,而汉朝只能被动挨打,被动防御,从未主动出击。从马邑之谋作为转折,再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期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高密度的攻击。漠北之战过后,匈奴失去战略优势,开始同汉朝寻求妥协。而这一局面的得到,是用长达14年征战及汉朝国库几近空虚换来的。显然,靠韩信一个人的力量去实现,无异于天方夜谭。

三、韩信扼制不住匈奴的嚣张

西汉初年,能打将军不止韩信,诸如樊哙、季布、周勃、灌婴、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是纵横捭阖的名将,即便他们不如韩信会打,但“三个臭皮匠”还抵不过一个“诸葛亮”吗?所以,不用去做兵力对比,也不用去分析战术,更不用比装备的优劣,还不用论辎重粮秣是否充足,也不用考虑气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便可以定论:以韩信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匈奴强汉朝弱的格局。

当然,归根结底,匈奴之所嚣张,是因为汉朝初建,百废待兴,没有同匈奴拼命的实力。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因为中原和草原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由此孕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斗方式。

韩信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兵家的代表,攻赵的背水一战,攻齐的趁人不备以及最后的垓下之围,遍数韩信知名的这几场大战均以谋略取胜。

这和中原地区山河间隔、国家与国家犬牙交错的格局有关。

而草原上的战争以绝对实力说话,有多少士兵,有多少战马是强大与否的标志,最不需要就是谋略。

汉武帝时期汉军屡次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其实采取的是以匈制匈的方法,每次出征前夕,汉政府都会囤积战马骑兵,以大迂回包围或者快速突袭的方法作战。

所以回到问题上,假如韩信没死的话,匈奴还是会很嚣张的,因为汉初军事实力其实是非常虚弱的,正如史书记载“天子不能具驷骑,将相或乘牛车”,而对面匈奴为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风头正盛。

汉的优势在于地势,匈奴大军被山河堡垒阻碍,无法直驱而入,同样汉军也没胆量以步兵深入草原。

所以汉初的局势便是汉政府处于防守状态,而匈奴在长城外耀武扬威。

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大将以步兵战胜骑兵,比如李牧,但是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

汉朝开国之初最屈辱的一战应该就是白登之围了,公元前200年左右,大同地区的韩王信反感刘邦,与匈奴人媾和企图颠覆中央政权。当时的刘邦心高气傲,想要打败匈奴证明自己,轻敌冒进,结果数万大军被匈奴人死死包围在大同地区,要不是匈奴人不擅长攻坚战,刘邦的命就算是交代在这里了

其实当时的匈奴骑兵部队还谈不上很精锐,前面的几次战争匈奴人都不是汉朝久经战争的骑兵部队的对手,然后刘邦这个统治者不给力,再好的将领也是白搭。

刘邦北伐的部队堪称豪华,32万大军由随行的陈平、娄敬,樊哙、夏侯婴、周勃等指挥。然而彼时的匈奴也不是战国时期的小部落,而且可以集结40万大军的强大帝国,就算刘邦不轻敌,实际上汉朝北伐兵力也不一定能够彻底击败匈奴,至于解决匈奴问题那是更不可能,韩信再世也不行,没有那么多的骑兵,那是追不上草原,灭不了匈奴的。

喜欢本文的同学记得点赞哦

假如当初韩信不死,匈奴还能嚣张那么多年吗?

现在很多人看待问题都非常的片面,他们搞不清楚个体和国家整体之间有多大的区别。韩信很厉害这没毛病,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韩信都是数一数二的名将。但战争的胜负决定条件是国家的整体实力来决定的。而非个人的能力。个人实力再强在国家整体实力面前都渺小的不堪一击。韩信的无上威名不也是依靠众多的军队来奠定的嘛。韩信虽然是战争胜利的保障。但没有无数的军队供韩信驱使,他又如何获得战争的胜利呢?战争的胜利是团体的功劳,韩信称得上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功臣。

实上,韩信是死是活对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胜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关系。匈奴侵扰汉朝是因为汉朝没有韩信存在吗?并不是!汉高祖刘邦没有和匈奴死磕,是因为没有韩信的缘故吗?也不是!草原游民民族的特性就是劫掠。历朝历代很少有不受北方游牧民族劫掠的国家。匈奴生存环境恶劣,他们想要获取粮食获取食物,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那么他们就势必会劫掠汉朝。韩信在不在匈奴都不会改变劫掠的本性。秦朝时期匈奴人那么怕蒙恬,称蒙恬为“中原第一勇士”。但即使如此,匈奴不照样劫掠中原嘛。我可不认为韩信的威名比蒙恬更具威慑性。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国家百废带新,而且由于连年战乱,这又导致了汉朝国家实力衰弱到了极点。匈奴正是看到了汉朝的虚弱,所以才大举入侵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再加上异姓王如臧荼,韩王信等人为了避免被刘邦清算。所以他们和匈奴结盟一起来对抗刘邦。这就更加助长了匈奴的野心。所以不管怎么看,匈奴入侵汉朝都是必然的结果。和有没有韩信真的不重要。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刘邦放弃和匈奴敌对反而选择以和亲来安抚匈奴,真的是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吗?并不见得!刘邦当时统帅的军队可以和他一起经历了秦末乱世以及楚汉争霸时期,血与火锻炼出来的军队。其战斗力自然不言而喻。而且当时的匈奴也刚刚一统不久,实力远没有达到巅峰时期。刘邦也曾多次击败过匈奴大军。所以说并不存在刘邦畏惧匈奴,或者说打不过匈奴的问题。刘邦之所以不愿意和匈奴死磕,完全是因为刘邦出于对国家整体的全局方面来考虑的结果。

刘邦在经历了白登山之围后,刘邦敏锐的发现。想要完全的灭绝匈奴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刘备忙面临着选择,要么以举国之力对抗匈奴。要么选择以柔和的方式来拉拢匈奴。以举国之力对抗匈奴,刘邦并不敢那么做。毕竟秦朝前车之鉴不远,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秦朝是因为无休止的战争才导致国家灭亡的。所以刘邦担心步来秦朝后尘。所以他选择以和亲来拉拢匈奴。以此休养生息避免和匈奴不死不休。汉匈和亲的真正目的是刘邦自己不想打了,这才是根本原因。同样也和有没有韩信没有一毛钱关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