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明朝的严嵩,和清朝的和珅十分类似,两个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也跟皇帝的关系最好。可是这两个人都没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和珅一直吊着乾隆皇帝,就算嘉庆登基了,和珅依旧只看太上皇乾隆的脸色行事,结果落得个抄家的厄运。

严嵩当时也是嘉靖皇帝的心腹,位居内阁首辅,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但是他裕王被立为太子以后,严嵩却也没有向他靠拢,最终被嘉靖皇帝清算。那么严嵩分明有机会向裕王示好,他为何不这么做呢?

01裕王那边有自己的心腹,徐阶、高拱、张居正。

裕王朱载坖其实很晚才坐上太子的位置,因为嘉靖皇帝的儿子中,他排行老三,老大老二都死了,这才轮到他来做太子。

而裕王朱载坖本身是有一套自己的心腹班底的,在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得到了三位高人的相助。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撰斋词,赐飞鱼服。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拱与朴皆阶所荐也。---《明史》

裕王的亲信分别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三个人按照次序,也相继在大明王朝担任首辅大臣的职位。

裕王这边有如此多的能臣,严嵩又怎么可能进入裕王的核心圈子呢?当时严嵩和徐阶等人针锋相对,一个是当朝首辅,一个是当朝次辅,两个人在朝中都有自己的势力。

既然严嵩和徐阶闹得不可开交,那么严嵩自然也不可能归顺裕王。在徐阶的推荐下,高拱成为了裕王的老师,如果严嵩要来,那位次还要排在高拱后面。

要知道在嘉靖时代,严嵩可是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就算他要选择皇位继承人来辅佐,也一定要成为下一代皇帝的首辅大臣才行。

很显然裕王这边座次已经排好了,晚一点到的张居正,都必须要靠边站了,更别说迟迟没有入场的严嵩了。

02严嵩作恶多端,早就跟裕王闹掰了,后来就靠不上了。

严嵩贪污腐败的名声,早就传遍了四方。就连嘉靖皇帝都有所耳闻,嘉靖不处理严嵩,那是因为严嵩能给他捞到好处,只要他自己有好处,他也就不会为难严嵩。

这种风气之下,严嵩手下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开始贪污腐败,这是正直的裕王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此裕王和严嵩之间,其实是有很深矛盾的。严嵩至少有三次得罪了裕王。

  1. 第一次,在嘉靖32年的时候,嘉靖皇帝打算安排裕王和景王的婚礼,让他们在各自的府里举办。可是严嵩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储君还没有定好,而他们两家是连在一起的,到时候请客吃饭的时候,就能看得出谁更得人心了,这样不好。其实裕王更得人心,严嵩是清楚的。
  2. 第二次,嘉靖做皇帝的时候,明朝的经济负担已经很重了,这个时候皇帝应该励精图治,给大家做个表率,这也是裕王以及徐阶等人的愿望。可是严嵩却不断给嘉靖上奏,他认为皇帝就应该可以为所欲为,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约束。这种溜须拍马的事情,严嵩天天在做。
  3. 第三次,成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一边拍着嘉靖的马屁,一边给自己捞钱,还要把自己的儿子严世蕃拉进内阁处理政务。大明朝那段时间,所有的事务,基本都被他们父子垄断。就连嘉靖的饮食起居,严嵩父子都了如指掌。

这些事情,彻底触怒了裕王,也使得裕王和严嵩之间,压根就没办法调和。严嵩与其花大力气跟裕王和解,倒不如想其他办法。

03嘉靖不喜欢裕王,更喜欢景王,这是严嵩有底气的重要原因。

嘉靖皇帝特别喜欢道教,甚至为了道教禁止宣传佛教。他早年没有生孩子的能力,后来通过丹药调理生了不少儿子,为此他对道教充满了信任。

嘉靖十八年册立太子,同日封穆宗裕王、载圳景王。其后太子薨,廷臣言裕王次当立。帝以前太子不永,迟之。晚信方士语,二王皆不得见。载圳既与裕王并出邸,居处衣服无别。载圳年少,左右怀窥觊,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四十年之国德安。居四年薨。帝谓大学士徐阶曰:“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明史》

可惜他的大儿子、二儿子都相继早逝,道教的说法是二龙不能相见。所以嘉靖把仅有的俩儿子裕王和景王都送出了宫抚养,这才保住了他们的小命。

所以说嘉靖皇帝跟这俩儿子的关系其实一直都很一般,而这两个人当中,嘉靖皇帝是更加喜欢景王的。

  1. 聪明的严嵩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早早就投靠到了景王的麾下,帮助景王对付裕王,这也是严嵩给自己找的一条后路。
  2. 明朝是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没有嫡长子就按照次序往后排,谁岁数大谁就能做接班人。为此裕王按照道理就是接班人。这也是徐阶等人理直气壮支持裕王的重要原因。
  3. 那么裕王是什么时候被确立为接班人的呢?其实是在公元1565年,这一年很关键,因为这一年景王朱载圳去世,嘉靖皇帝就剩下裕王这一个儿子了。

这一年也是严世蕃被杀头的时间,与此同时,严嵩也被罢免归家,在第二年去世。所以说景王朱载圳的去世,才是严嵩集团倒台的重要原因。

总结:裕王捡了个漏,这是无疑的。

嘉靖皇帝就是喜欢小儿子景王朱载圳,就是希望把他立为接班人。这一点严嵩早就看在眼里了,但是按照长幼有序的说法,嘉靖皇帝一时间还不能公然和徐阶这帮人闹翻了。

为此早就该立太子的嘉靖,迟迟没有立太子,谁敢上奏要立储君,那就只有杀头的份。严嵩知道,嘉靖在等一个机会,好把景王朱载圳推到前线来。

结果万万没想到,景王朱载圳居然猝死了,这件事对嘉靖的全盘计划打击非常大,这么一来嘉靖就没得选了,只有裕王是合适的接班人,这是无疑的了。

为了帮儿子扫清障碍,嘉靖便将严嵩一党给处置了。其实徐阶这些人,真的斗不过严嵩,他们斗了那么多年,始终都是严嵩占上风,足以说明一切。要不是景王朱载圳死了,严嵩是不可能倒台的,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

参考资料:《明史》

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题目中的裕王指的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嘉靖帝的第三子朱载坖,生母杜氏在嘉靖年间位份为康妃,朱载坖登基后,才追尊为孝恪皇后。

朱载坖排行老三,在他之前嘉靖帝有两个儿子,长子朱载基年幼夭折,次子朱载壡在三岁时被册立为太子,而朱载坖被封为裕王。嘉靖二十八年,朱载壡薨逝,太子之位再次悬空,此时作为嘉靖帝事实上最年长的皇子,裕王朱载坖是太子的热门人选。

但也仅是热门人选之一而已,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位竞争者——景王朱载圳,生母是卢靖妃。这两兄弟年纪相仿,

可景王比起裕王来说,更得嘉靖帝的宠爱。于是在先太子朱载壡薨逝后,嘉靖帝因担心如次子一般,被立为太子后便会不长寿,故迟迟未立太子,朝中也就此分为两派——裕王派、景王派。严嵩作为嘉靖帝朝的重臣,自然也不会独善其身,只不过,他选择的是景王。

而裕王这边,虽然没有严嵩的支持,但也有自己的几位可靠能力的心腹,比如徐阶、高拱,所以裕王这边其实并不缺给力的支持者;其次,不巧这几位跟严嵩不太对盘,为了与心腹之间的关系,裕王不会主动拉拢严嵩,严嵩也不会主动投奔,更不会得到重用和信任;再者,严嵩与裕王早有嫌隙,矛盾早已不可调和,与其花时间去缓和这段关系,不如另找个渠道。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薨逝,裕王成为事实上的太子(嘉靖帝其余皇子皆夭折),可到了这个时候,严嵩已经失去了投靠裕王的必要,裕王也不可能接受严嵩的依附。

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任何人都有改换门庭的可能,但是严嵩没有。

嘉靖皇帝在明朝皇帝中,权利是很大的,是名副其实大权独揽的君主。甚至,单说权利方面,嘉靖皇帝比起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丝毫不逊色。

一个如此权利欲望如此之重的人?怎么可能允许自己近臣去结交帝国未来的接班人?这是大忌,严嵩要是连这个都看不出来,他绝对做不到把持内阁20余年。

皇权是自私的,更何况嘉靖本来就是一个自私到极致的人。嘉靖因为听信“二龙不相见”的鬼话对于父子之情是十分冷漠的,所以,裕王在嘉靖一朝是过的谨小慎微的,那怕严嵩想来结交裕王,裕王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不会搭理严嵩。想想已经即位的嘉庆皇帝帝是怎么对待和珅的,对和珅只是敬而远之,嘉庆也怕影响自己的前途。乾隆死后,嘉庆给和珅的第一条大罪,就是泄露朝廷机密,指的是和珅在乾隆立嘉庆为帝的圣旨未宣之前,就送给嘉庆一柄玉如意。和珅到是巴结嘉庆了,结果呢?和珅和严嵩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

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严嵩也想依附裕王,可是做不到。

第一,不是严嵩父子想不想跟裕王对着干,而是嘉靖不可能让手下所有的臣子都听裕王的话,这个道理你我都懂,嘉靖更加明白。

第二,周云逸在午门被打死的血迹还未干呢,加上之前的杨继盛、沈炼,严党就是想退也退不了。为了各自的利益,很多时候矛盾只会越来越大,没有办法消弭。

第三,胡宗宪本来是联结谭伦,从而勾搭裕王的一步好棋。个人猜测,严嵩的设想里应该会有这一步。只可惜小阁老很多时候做事还是有点太着急了,坏了他爹的部署。

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因为嘉靖皇帝极为贪恋权力,权谋水平极高。而且嘉靖很聪明,所以喜欢用聪明人,更喜欢聪明又听话的人。严嵩自然是智商很高的人。

嘉靖绝不容许有人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总是保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形象。哪怕是裕王也不行。从杨廷和到夏言再到严嵩最后都是因为越过了嘉靖权力范围的底线,引起了嘉靖的不满而失势。

裕王也不敢公然培养自己的势力,安心等嘉靖死皇位自然是他的。而高拱和张居正都是派去裕王府的讲官,自然而然成了裕王的人,而在嘉靖朝,高拱张居正不算什么朝廷大员。

因为嘉靖喜欢聪明人,所以当时能混迹大明中央的都是人精。这些人自然能明白嘉靖最为忌惮的地方在哪里,就是谁也不要威胁到他的权力地位。

严嵩作为嘉靖的心腹,若是很早就讨好裕王,那不就是表明严嵩在找后路,摆明了盼着嘉靖早死。

而嘉靖不仅贪恋权力,更还修道,渴望长生不老,你盼着他死,岂不是又碰了他另一道红线。

你要留后路的同时,自然也需要保证现在有路可走,严嵩作为嘉靖第一宠臣,自然不可能提前去讨好裕王,那是嫌自己活太长了。只需要平时多礼敬一些即可。

裕王被立为太子后来严嵩为何不选择依附他?

嘉靖皇帝朱厚熜直到死去都没有立裕王朱载垕为太子,严嵩当然不依附他了!

严嵩在弘治皇帝时就已经入仕为官了,在嘉靖时期又做了内阁首辅长达二十年,后因其子严世藩牵连罢职,在隆庆元年去世,嘉靖皇帝是嘉靖四十五年去世!

由于嘉靖的原因:裕王与严嵩没有交往的机会

嘉靖皇帝是个十分信用道术的人,他一生有八个儿子,但八个儿子中之有两位长大成人,一个是裕王朱载垕也就是后来的明穆宗,一个是景王朱载圳。

而由于明朝的藩王没有皇帝的诏令是不许入宫的,所以说明朝的藩王没有皇帝的特许平常是不准入朝的,就算皇后去世没有圣令也不许来奔丧!

再说沉于道术练长生的嘉靖皇帝自太子朱载壡在嘉靖28年病逝后,以二龙不相见,不准见面!朱载叡是嘉靖帝的次子,长子生下两月就夭折,所以次子在3岁就被立为太子,13岁病逝!遭到太子病逝打击的嘉靖至死没立太子!

裕王能继续皇位,其实这可能也是安排

太子未成年就病逝,加上晚年的嘉靖对继承人已经没有什么可适的人选了,也只有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了,然而景王朱载圳当时也没有儿子被排除了,在嘉靖四十四年朱载圳病逝(次年,嘉靖去世)享年28岁。

算来算去当时嘉靖的儿子也只有裕王存活人世了,而那时的严嵩已经被抄家贬为民了,嘉靖45年嘉靖病逝,裕王继位,次年改元隆庆!隆庆元年,严嵩当时也在大明国民痛骂中病情加重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