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蜀汉后期将领中,王平算是一个狠角色。他完美地代替了魏延镇守汉中,甚至凭借两三万人马,轻松击退曹爽10万大军,彻底改变了历史走向。司马家篡夺魏国大权跟这件事密切相关。
这一年是公元248年,王平不幸去世,当时姜维和费祎共同掌权,而费祎是反对姜维北伐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一点从诸葛亮去世到姜维出山,这一段时间的蜀汉历史虽然有点枯燥无味,可王平的表现却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缺憾。
01王平是从曹操那儿抢来的,却能够得到重用。和姜维类似,王平也是曹魏那边的将领,早年跟随曹操前往汉中,与刘备在汉中大战。由于官职太小,所以只能做炮灰。
不甘心做炮灰的王平,在战场上保住了一命,还成功得到了刘备的信任,成为了刘备集团的牙门将。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
投降来的将领都有一个信任考核期,王平当然也不例外,刘备此后的战争,王平参与的并不多。一直到诸葛亮出山,王平终于才再次露面。
当时王平已经被雪藏了9年之久,再不建功立业,这辈子也就算过去了。为此当马谡要守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给了王平作为先锋的机会。
- 先锋者,炮灰也。混了这么多年,依旧还是个做炮灰的命,王平心里当然不高兴。这段时间他兵书肯定是学了不少,虽然不识字,但是可以让人家读给他听,他一眼就看出了马谡扎营的破绽。
- 这是一个出头的好机会,所以王平屁颠屁颠地去找马谡,表示将军你这扎营盘的姿势不对,不能在孤山上扎营,一旦被人家切断水源,那几天就完蛋了。
- 马谡觉得王平说得没什么道理,肯定是他不愿意做炮灰,才故意这么说。所以马谡就留了几千人马给王平驻扎在山下,自己带着人上山了。
结果马谡大败,而王平却能够凭借手里这点人马,故布疑阵,唬住了前来的曹魏大军,这才保住了这支有生力量。从此王平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
02王平成了无当飞军的统帅,继而取代魏延镇守汉中。马谡人生的谢幕,却是王平人生的崛起。他保住了手下的人马,使得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甚至将手里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全部交给王平来统帅。
- 终于不用再做炮灰了,王平觉得即使这个时候战死,他也是值得的,毕竟人生得到了证明,他不是个没用之人,他的人生没有白费。
- 公元231年,诸葛亮大军出祁山,王平负责镇守南围。这个时候张郃带领大军前来攻打王平,不得不说王平学习东西就是快,他学习司马懿看到对手就坚守不出的主意,结果张郃怎么打都没法前进半步。
-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王平和魏延已经是不相伯仲的两位大将了,要知道魏延当年可是刘备亲自提拔为汉中太守的,可见王平的晋升速度实在是快。
王平和魏延争夺蜀汉一哥的过程中,魏延输了一个一干二净,不仅脑袋输没了,还把全家老小的脑袋都给输掉了。
此后王平便承担了镇守汉中的重任,被刘禅提拔为汉中太守,在蜀汉最前线抵挡着曹魏的进攻。要不是姜维的崛起,那王平铁定是要成为蜀汉一哥的。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三国志》
蒋琬掌权时期,由于王平合作态度不错,所以被任命为镇北将军,是蜀汉前线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汉中将士们不仅感叹,那些年我们一起守过的城关,都有王平的影子。
03改变三国历史的一战,也是王平打下的。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一直北伐,倒不是说他有北伐狂热症。而是他知道益州疲弊,只要给曹魏和平发展个几十年,那蜀汉就永远无法跟曹魏相抗衡了。所以诸葛亮才会拼了命北伐,就是不希望曹魏缓过劲儿来,反扑蜀汉一口。
可惜诸葛亮去世以后,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以后,曹魏也开始了大规模进攻蜀汉的步伐。
- 曹爽带领大军10多万进攻汉中,没了诸葛亮,又10年不打仗了,汉中守军一下子乱成了一团。大部分将领认为应该撤离汉、乐二城,因为他们只有两三万人马,压根挡不住曹魏的进攻。只有等到援军从涪城赶来以后,才能一举击溃魏军。
- 可是王平却表示拒绝,因为他明白阳平关的重要性。这里易守难攻,如果主动放弃的话,将来汉中就等于是门户洞开,再想守住就没那么容易了。
- 在王平的指挥之下,成功拖延了时间,等来了费祎从涪城带来的援军,这才击败了曹爽,保住了汉中安宁。
为什么说这一战改变了三国历史呢?因为这一战击败的对手是曹爽,当时曹爽是权倾朝野的魏国托孤重臣。
正是这一败,使得曹爽在曹魏颜面扫地,在军中立足不稳。这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司马懿带领曹魏大军,总是打胜仗,至少不怎么打败仗,所以两人高低立见。
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三国志》
曹爽大败以后,只好回去专心搞政治,正是因此,他才彻底得罪了司马懿,最终两人关系崩盘,司马懿夺取权柄,诛杀曹爽全家,继而司马家族篡位,彻底改变了三国历史。
总结:王平填补了历史空白期。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在五丈原病逝的,而姜维是在公元253年,第一次起兵北伐的。这期间有整整20年的真空时间。
我们对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其实很不了解,主要是因为太无聊了。而王平,恰好就填补了这个无聊的时间段。
王平是在公元234年镇守汉中,公元244年击败曹爽,公元248年因病去世。当时防备南中南蛮的有马忠,防备东吴孙权的有邓芝,而防备曹魏的则是王平,这三个人被称为平安三侯,保住了这段时间蜀汉的安宁。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在三国是个特殊的存在,身为蜀汉名将,他有过两次投降,一次是跟随他所在的部落首领一起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代理校尉,一次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投靠了刘备,成为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
如果说王平的第一次投降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王平的第二次投降则是自主选择,王平选择了跟随蜀汉,这样就可以经常回到家乡,因为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这里是刘备的势力范围。
王平
王平投靠刘备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诸葛亮的北伐,如果不是诸葛亮,估计王平不会在史书上留名,因为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任命了王平为马谡的副将,当时的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且培养的对象,王平与马谡一起镇守街亭。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在镇守街亭时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舍弃城池上山扎营,当时身为副将的王平很快看出马谡的部署有很多的问题,多次苦劝马谡,但是马谡是主将,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没有办法,只得带领自己手下一千多士兵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紧守城池,以阻挡魏军。
当时魏军将领是张郃,张郃在街亭之战时围住驻扎在山上的马谡 ,并切断了马谡的水源,人三天不喝水就挺不住,所以马谡军队很快就溃败了,张郃准备乘胜追击时,王平出现了,率领手下一千多士卒敲锣打鼓,迷惑魏军,张郃因此不敢继续前进。
马谡与王平
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马谡失守街亭而落败,蜀汉上至诸葛亮, 中到马谡、张休、李盛,下到普通士卒,大多都受到了惩罚,比如诸葛亮自降三级,马谡、张休、李盛被斩杀,只有一个人反而受到了嘉奖,这个人就是王平。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何只有王平一个受到了嘉奖?他不就是阻挡了张郃的进军吗?怎么能说改变了历史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懂一点地理知识和军事常识,街亭在哪?在祁山道的最北边的地方,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街亭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唯一适合大军团行进的交通要道,同时是祁山道向北的重要据点。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当时诸葛亮率领的蜀汉主力军还在陇右攻打陇右五郡(南安郡、天水郡、陇西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军想要救援陇右五郡,就必须从街亭通过,而马谡和王平就守在这里,同时魏延和高翔也在附近协助马谡,只要马谡在街亭挡住了张郃,那么诸葛亮就能成功收割陇右五郡,只要诸葛亮成功收割陇右五郡,那么第一次北伐就算成功了。
但是马谡在街亭战败了,张郃率军长驱直入,便直接进入了陇右,只要张郃率领魏军主力进入陇右,诸葛亮想要占领陇右五郡的目的就会失败,因为诸葛亮是攻城战,再加上张郃来了,没法攻打陇右,就只能撤军,所以诸葛亮在听到马谡战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图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王平,因为王平在街亭以南挡住了张郃,使张郃不能继续沿着祁山道南下切断诸葛亮的退路,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街亭向西是陇右,往南是祁山道,祁山道是诸葛亮从陇右撤退回到汉中的必经之路,如果王平没有挡住张郃,让张郃切断了祁山道,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的主力将被切断退路,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军覆没,所以说王平拯救了诸葛亮整个蜀汉主力,保证了祁山道南端还在蜀军手中,这样就改变了历史。
这就是王平第一次改变了历史,也成为王平高升的开始,这之后,王平开始被诸葛亮重用,王平被封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拜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第二次改变历史就是发生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这个时候王平已经是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负责镇守汉中,与当年魏延一样,镇守汉中,而在公元244年,发生了由曹爽率领十多万魏军大举进攻蜀汉的战事,也就是兴势之战。
诸葛亮北伐图
当时曹爽的魏军有十余万人,而王平镇守汉中的军队总数不足3万人,王平得到魏军进攻的情报时,已经差不多快兵临城下了,蜀军主力在成都根本来不及救援,王平一面向成都救援,一面主动出击派出军队守住各条进入汉中的道路,埋伏在险要的关隘,同进亲自率军在汉中东北方向的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迎战魏军。
因为王平巧妙地运用了地形地势阻挡魏军,魏军无法前进,死伤很多,同时蜀汉援军正从成都日夜兼程赶往汉中,费祎还在骆谷截击了魏军,魏军死伤惨重,狼狈退回关中,兴势之战以蜀汉的完胜告终,而此战前期就是王平率军成功阻挡了魏军,王平应该算是最大功劳。
王平
想想看如果让魏军进入汉中,以汉中的3万蜀军是无法抵挡十多万魏军的进攻,那么魏灭蜀之战就提前上演了,当时还有人建议王平应该收缩兵力,进入汉乐二城固守待援,但是被王平拒绝,王平选择了主动前出抢占有利地形迎战敌军,如果固守待援,让魏军进入汉中,将是一场灾难,很可能会让蜀军陷入被动,所以在兴势之战中,王平保住了汉中,改变了历史。
一次街亭之战,一次兴势之战,王平两次改变了历史。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原本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不入流的杂牌将军,汉中之战中,他主动投靠了刘备,不过在刘备这边他也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他真正开始大放异彩,走向大众视野,是在街亭之战。此战中,他和马谡看法不同,不赞同马谡屯兵山上,并在马谡兵败后,成功收拢残兵,阻挡住了张郃的进攻步伐。自此,诸葛亮开始重新认识王平这个人了,并且开始逐渐重用王平了。
街亭之战后,王平表现出色,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不过接下来的两场大战,王平的表现更加亮眼,改变了三国后期的历史走向。
平乱魏延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由于常年奔波,身体彻底支撑不住了,最终于军中病逝。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就做好了撤军安排,命杨仪和费祎掌握大军,率军退回成都,然后让魏延负责殿后,阻挡魏军的追击。要说诸葛亮的这个撤军安排也确实欠缺妥当,既然准备撤退,那就应该找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商议,结果诸葛亮其他人都找遍了就是不找魏延,而且特地交代,即便魏延不听命令,也随他的便,大军自动开拔。
《三国志》原文: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也无怪魏延在听说大军后撤,让自己殿后之后十分愤怒,这完全是不尊重人。而且诸葛亮明知魏延和杨仪关系不好,却把大权交给杨仪,成功的激怒了魏延。最终魏延铤而走险,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烧绝阁道,出兵攻打杨仪。魏延本就是蜀汉军中最有才能的将领,和他对阵,杨仪是万万打不赢的。
一旦魏延击败杨仪,夺取了军中大权,那么蜀军会不会撤退就不一定了。面对司马懿这种人物,如果魏延坚持进攻不撤退,很有可能蜀汉主力再也回不了成都了,这对蜀汉将是致命打击!一旦这支军队没了,诸葛亮这么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说不定蜀汉会提前灭亡。
不过幸运的是王平成功的击败了魏延!自街亭之战后,王平越来越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此时的蜀汉军中,王平的名气也已经是非常大了,众将士还是比较敬服王平的。所以在王平和魏延大军相遇时,王平直接劝得魏延的士兵作鸟兽散了。
《三国志》原文: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魏延大军被王平劝散,他自己只能带着数人逃往。而王平这一举动,成功平定了魏延的作乱,不管魏延是否是真的叛乱,总之王平是成功的保住了蜀汉的主力军队,为蜀汉立下了大功,延续了蜀汉寿命,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兴势之战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大将军曹爽辅政,独掌大权,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提升自己的权威,曹爽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汉中。当时王平驻守汉中,兵不过三万。魏军来得很快,而成都援军相距太远,暂时无法及时赶来,所以很多属下都建议撤兵至汉、乐二城,坚守待援,然而王平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曹军人多,一旦放进了汉中,将再也很难清理出去了,所以不同意撤军固守。而是选择了坚守险要关隘,阻挡魏军进入汉中。
要说王平的战略眼光是真的厉害,他这一招是真的管用,他最终也是成功的挡住了曹爽大军。如果王平听从属下的建议,放魏军进入汉中,那么之后想要将魏军撵出汉中,蜀军将花费巨大的代价。在蜀汉末期,姜维曾采用收缩战略,想要将魏军放入汉中,然后围而歼之,结果却变成了引狼入室,自食恶果。在没有绝对优势兵力时,一旦将魏军放入,对蜀汉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蜀汉将因此短命数年。
幸运的是王平没有选择收缩撤退,而是在兴势阻挡魏军,成功的阻挡住了曹爽。之后费祎亲率大军前来,成功击败曹爽,迫使曹爽撤退。此战,曹爽损失惨重,名望和权威也急速下降,最终在和司马懿争权途中,被击败倒台。可以说,兴势之战使得曹爽的影响力骤跌,为曹爽的倒台埋下了伏笔。王平此战,又一次使得蜀汉多延续数年寿命,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结语
王平自街亭之战的良好表现后,深受重视,权位越来越高,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当时蜀中百姓甚至这样称赞王平: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而王平最重用的两场战斗,平乱魏延、兴势之战,也成功地帮助了蜀汉多延续了数年的寿命,改变了三国后期的历史走向!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在曹魏没混出名堂,在蜀汉还算混得不错,但王平没有资格更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豹眼带你品三国--汉中之战》中,豹眼曾经详细谈到过王平投降刘备的过程,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就题主这个问题,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汉中之战,王平算不得啥有名的人物,但由于他背叛曹操而投降了刘备,这事就有些名气了。这跟现在的网红差不多,论能力、成就不行,坏名声不小,也就有了热度。
因为蜀汉史料的缺失,关于王平的记载也不多。裴松之对于蜀汉人物的注解也很少,特别是王平投降刘备的细节,没有相关记载。
一方面王平职阶不高,在曹魏集团没啥作为;另一方面他的投降对曹操影响并不大,再说也不是很光彩的事,因而曹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史料记载。
但在曹魏阵营,临战投降的将领很少,有些影响的,除了于禁,就是这个王平。
据《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记载: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就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因而也叫何平,后来改回王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撤军,留下张郃、夏侯渊、徐晃等镇守汉中,又命张郃进攻巴郡。
张郃平定了巴西、巴东二郡,继续进攻抵达宕渠,但被张飞击败。
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带领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跟随朴胡、杜濩被张郃迁徙到了洛阳。王平得到曹操的赏识,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由于王平之前没有爵位,也没有战功,被任命代理校尉也很说得过去。但之后较长的时间内,也没有表现的机会,没有得到升迁。这就是说,王平在曹魏这个阶段比较郁闷,没有混出个样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就带着王平来到了汉中前线。王平是巴郡人,对于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如果立下战功得到封赏、升迁,也是很容易的事。对王平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由于曹操战事失利,王平就投降了刘备,具体的过程没有任何记载。
这个情况,就需要看一下演义的描写,或许能够品出一点味道。在演义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王平首度出场:
曹操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操视之,乃巴西宕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现充牙门将军。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操屯兵于定军山北。
曹操在汉水被赵云击败后,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牙门将军王平立功心切,自告奋勇请求协助徐晃破蜀,曹操大为高兴,任命为副先锋。
徐晃不听王平劝谏,冒然进攻被击败。徐晃回来后责备王平为何不去救援,而王平却振振有词:
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败。”
其意是说,我要救你的话,我的营寨也不保,何况我曾经劝你别去,你不听,现在失败了却来埋怨我。
我靠,这简直就是扯淡哦。你一个副将,你想干嘛就干嘛,还有点原则吗?
这是演义的说法,没有史料佐证,不好确认。
但此行为是否很熟悉哦,不错,与马谡失街亭时一个套路。当时王平也是不同意马谡山上扎营,最后救了马谡一命。虽然这也是演义的说法,但史料却有类似的记载:
据《黄李吕马王张传)记载: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六年(228年),王平跟随诸葛亮北伐,作为马谡先锋,驻守街亭。马谡舍弃水源上山扎营,王平多次劝谏,但马谡不听。
魏将张郃断绝了水源,马谡惨遭大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将诸营将士统一起来,平安带回。
街亭之失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撤军后,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此战,王平恐怕是唯一得到封赏的将军。
这是《三国志》记载的,整体感觉跟演义所描述的一样,仔细分析还是有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史书没有说明王平是另外扎营,而演义所言是马谡另外派给王平五千人马去山下西十里扎营。
这就有意思了,马谡是因为不听诸葛亮节度,失掉了街亭被斩杀;而王平却因为不服从马谡的军令而立功。
如果当初徐晃进攻失利,王平出兵救援的话,也或许会出现奇迹。但王平却按兵不动,置身事外。
这个行为很恶劣,后果很严重,见死不救是要斩首的。
尽管是演义的说法,但王平背弃曹操投奔刘备的原因,除了想念故土,希望为家乡出力之外,更多可能就是见死不救,惧怕曹操追究责任而投降刘备。
王平投降刘备后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与在曹操阵营的职阶差不很多,但说不得就是升迁了。
这就说明,王平的投降对于刘备、曹操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直接军事影响,也就更谈不上影响到历史的走向了。
街亭之战,王平表现突出,但只不过收拢马谡的军队,平安带回诸葛亮大营。即便马谡全军覆没,也不会对蜀汉有多大致命的影响,也就不会影响历史的走向。
见死不救、临阵投降,导致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尽管王平在蜀汉阵营混得不错,但其人格也是值得质疑的。
同样是不服从节度,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但这就是现实,没地方说理去。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于是他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诸葛亮主政期间,王平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立下功劳,但这仅仅是一些战术方面的功绩而已。
真正对蜀汉的历史走向起到重要影响的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王平按照诸葛亮遗嘱协助斩杀魏延这个桥段。
由于魏延一向与杨仪不合,魏延自以为诸葛亮之后就应该由他负责都督大军,而诸葛亮却把权力交给了杨仪。因此,魏延找杨仪理论,王平率军进攻魏延,遣散了魏延手下将士,魏延兵败,被马岱斩杀。
如果魏延掌管了蜀汉的大权,蜀汉的命运将会改变,是好是坏不好说,但一定会改变蜀汉的历史走向。
至于说魏延能够带领蜀汉一统天下,几乎是扯淡。
也就是说,不管王平在除掉魏延这件事上起到多大作用,影响的仅仅是蜀汉,但不会改变三国的格局,也就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个桥段都非常熟悉,就不必多啰嗦了。
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王平在防御曹魏进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也仅仅是王平作为蜀汉后期重要的将领所做出的成就,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固,至于说影响到历史走向还远远不够。
因此,在豹眼看来,王平背叛曹操转投刘备,几乎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其在蜀汉后期,是蜀汉重要的将领,对蜀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是影响蜀汉命运的人物,更上升不到影响历史走向的高度。
像王平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汉末三国时期,比比皆是,他们都影响着历史,但绝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疾风知劲草。有一种人,平时很不起眼,大字不识几个,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大老粗。但在紧要关头,这类人却总能担得起事。而王平就是这样一个在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人。
王平是汉化的賨人,老家在巴西宕渠,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渠县。
按正常情况,刘备吞并益州后,巴西郡的賨民部落本该直接归顺刘备。王平本来也可以直接为刘备效力。
但是,由于当时孙权派吕蒙争夺荆州,刘备被迫率部东征,准备与孙权火拼,这给了曹操拿下巴西郡的可趁之机。因而,王平也就跟随族长和族人一起归顺了曹操,并迁移到了洛阳。
到了洛阳后,标榜唯才是举的曹操并未重用王平,只给了他一个代理校尉的职务。而仅凭这个职务,王平在曹操那边显然就无法发挥他的军事才华。
公元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汉中战局朝着对曹操不利的方向发展。
为扭转战局,曹操亲率大军征讨汉中。王平当时也随军参加了此战。
不过,曹操亲自出马也没用。他最后也被刘备击败。
王平在曹军失利的情况下,投降刘备。
关于王平为什么投降刘备,史料记载是曹军撤得匆忙,有少部分曹军撤退不及,被堵住了退路,只得无奈投降。
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王平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他当时未随曹操撤退,也有可能是他不想走,他想留在益州,保护宕渠老家的五斗米道信徒。
王平投降刘备后,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
这两个职务是中级军官,王平由此也有了一展拳脚的发挥空间。
不过,王平毕竟是降将。而且汉军当时也还有一班名将。如魏延、吴壹、赵云等。
因此直到街亭之战时,王平都只能是给别人打打副手,无法展现自己的领兵能力。
关于街亭之战,众人皆知,就不细说了。
此战后,诸葛亮发现了王平的才华。提拔其为参军,封亭侯。后来退回汉中,诸葛亮又提拔王平为讨寇将军,负责统领蜀汉的头号精锐无当飞军。(王平也是蜀汉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将领)
而这两次升迁,也让王平从一个偏将,一跃成为独领一军的要职将军。
熬了多年后,王平终于有了充分展现自己能耐的平台。他所缺的,只是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
此战,魏军主帅是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当时,诸葛亮还是使用老战术:出祁山、攻上邽。
王平领一军攻打魏军驻守的祁山堡。诸葛亮亲率主力北上,毁掉了上邽一带的麦田,迫使魏军不得不从关中运粮,解决粮草问题。
随后,诸葛亮率部继续前行,在上邽东面与司马懿军队迎头遇上。
以司马懿的脾气,遇上了,当然就得开打。
然而,司马懿当时却并没有直接打。而是采取凭险坚守的策略,不与诸葛亮决战。
你不打,我就撤。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动,随即就回军卤城。司马懿见诸葛亮撤退,就继续尾随诸葛亮,也来到了卤城附近,与诸葛亮继续对峙。
在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等不及了,便决定豪赌一把。
他命令王平撤出对祁山堡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见机,第一时间派张郃打通了卤城与祁山堡之间的联络。
看地图。
解除岐山堡的威胁后,此时的魏军已对汉军形成包围之势。
司马懿判断时机已到,这正是一战搞死诸葛亮的大好机遇。
于是,司马懿果断下令,让张郃攻打卤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汉军。
四年前,正是张郃的突击,打败马谡,迫使诸葛亮占得先手的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而此次作战,魏军的胜负手又是张郃。只要他能打败王平,切断汉军后路,诸葛亮又会重蹈第一次北伐的覆辙。
但是,这一次没有了马谡扯后腿,王平临危不乱,扛住了张郃的进攻,并还能转头协助诸葛亮,大破另一头的司马懿。
战后,汉军打扫战场,斩获首级三千,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的损失极惨。
王平凭此一战,不仅报了街亭之仇,也用表现证明自己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卤城之战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是唯一一次。司马懿被诸葛亮揍得惨,从此“畏之如虎”,再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战。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听闻,率所部进攻魏延。
魏延见王平杀至,正准备引兵迎战。但不想其麾下将士在王平的一通嘴遁攻势下,竟然当场就一哄而散。
“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这是史书对王平平定魏延叛乱的评价。
他在蜀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坚定的正确选择,挽救了局势,没有辜负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和厚望。
事后,由于魏延被杀,汉中太守一职空缺。
于是,一向表现出色,军事技能过硬的王平因而接替了汉中太守,以后典军、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
公元237年,吴懿病故。王平接替吴懿,继续镇守汉中,并进封为安汉侯。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汉集团18年后,终于晋升为了一线将领之列。
公元243年,因蜀汉大将军蒋琬病重,移居涪县,因而驻扎在汉中的汉军主力,也一同迁移至涪县。
蒋琬临走之前,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令其统领三万汉军继续镇守汉中。
第二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魏军攻汉中。
上面说了,蒋琬前一年把汉中的汉军主力移屯至了涪县。所以,当魏军逼近汉中时,王平只能靠三万人迎战数倍于己的敌人。
兵力如此悬殊,这仗要这么打?
当时,有人劝王平,说敌强我弱,咱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把兵力集中于汉、乐二城。我们只要能撑到蒋琬的涪城援军到就行。
看图示。
汉中的汉城位于定军山附近,乐城则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县一带。这两座军事要塞一西一东,保卫着汉中中心城市南郑的安全。
论地形,汉、乐二城的地势并不算险要,起不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但这两座要塞临近河流,补给便利,守个一年半载不是问题,很难被敌军攻破。
所以,众人主张退守汉、乐二城,意图并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不想搏命。只想着退守有补给保障的两座军事要塞,尽力拖住魏军。至于汉中盆地能否守住,战役最终能否打胜,那他们就不操这个心了。
当时,王平可以随大流,退守汉、乐城,不与魏军在关隘死拼。
但王平没这么做。他认为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如果放弃关隘,让魏军一路顺风地进入汉中盆地。到那时侯,只要魏军占领阳平关,阻断金牛道,切断了汉中盆地与巴蜀的联系。一旦汉军主力无法收复阳平关,汉中迟早就会沦为曹魏的囊中之物。
这一点,我们后来司马昭伐蜀,姜维是这么把汉中弄丢的,就能知道结果。
所以,王平当时拒绝退守汉、乐二城,而是跑到前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决定,其实挺重要的。堪称是决定了蜀汉命运的一次关键选择。
后来,王平根据传回来的情报,命刘敏和一个姓杜的参军率先锋部队驻守兴势山。也就是在傥骆道的南端出口拦住魏军主力。而他本人则作为后援,驻守在偏后的位置。
为什么王平不亲自守兴势山呢?
因为魏军兵多,可以分兵进攻。王平只有驻守在二线,才能临机调配预备队,阻击从其他小路包抄来的魏军。
从这就可以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险。
蜀汉这点家业,真的经不起折腾。除非对方出现巨大失误,否则稳字当先,永远没错。
后来,魏军经傥骆道,于崇山峻岭之间跋涉一月有余,在终于快看到汉中盆地时,却发现汉军早已在此严阵以待。
作为主帅的曹爽见此情形,心生畏惧,便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按兵不动。
而此举,直接导致了魏军接下来的惨败。
就在曹爽与王平对峙时,费祎率领汉军主力抵达汉中。
在搞清楚了前线局势后,费祎果断派出三支部队,绕到魏军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锁线。
曹爽听说背后出现了汉军,立即下令撤退。
傥骆道,本就狭窄难行。现在主道又被汉军占领,魏军可谓进退不得。
为了杀出包围,曹爽只好命令拼死力战。
虽说,后来魏军杀出了一条血路,顺利逃出生天。但在攻击过程中,魏军的损失很大。
此一役,蜀汉取得全胜。虽然最后一击是由费祎完成的,但此战首功应当是王平,若非他的正确部署,魏军很可能就会杀入汉中盆地。联想到后来的司马昭伐蜀,那样汉中盆地,乃至整个蜀汉,就非常危险了。
后来,王平继续镇守汉中。直到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48年,病死在前线。
纵观王平一生,大放异彩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打败魏延,稳定了汉中形势;二是打败了曹爽,给蜀汉续了19年的命。
他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粗人,认识的字估计还不超过十个。而且,还是个从曹魏阵营跳槽到蜀汉的降将。却最终能跻身于蜀汉的一线将领之列,也算是很有本事了。
有后人将他和邓芝、马忠,并称为蜀汉中后期的“平安三侯”。
这三个人是诸葛亮死后,姜维上台前,蜀汉的三根军事支柱。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事实上,王平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蜀汉名将!一说起蜀汉名将,众人首先会想到五虎上将,其次便是魏延、姜维,很少有人会想到王平,然而大家却不知道,王平虽然是降将,但他这一生,却四次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究竟有多厉害?
蜀汉降将
王平本是巴西宕渠人,曹操打下汉中之后,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带领巴夷、賨(cóng)民依附曹操,王平也在这个时候投靠了曹操,所以说,王平很可能是一个汉化的賨人,文化水平并不高。这一点,从他后续不识字,军报都需要手下念给他听,也可以得到印证!曹操为了安置王平等人,将他们迁往了洛阳,而且还将王平封为代理校尉,貌似王平在曹营混得还不错。后来,汉中之战爆发,曹操率军前去增援,作为当地人的王平,自然也被曹操带在了身边。
曹操的总体实力虽然强于刘备,但是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斩,且刘备军队四处骚扰曹军的后勤补给,所以最终曹操在和刘备的对决中,处于了下风。而王平见曹操要输了,自己又是巴西郡当地人,不愿意再跟着曹操回洛阳了,于是他选择了投靠刘备!
《三国志·王平传》: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从王平的履历来看,他对于蜀汉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降将!而在任何地方,降将其实都是不被重视的,所以王平在加入蜀汉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名声不显,直到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才开始声名鹊起!
第一次改变三国走向
王平的出名,靠的是马谡的衬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利用计谋骗过了魏军,成功的杀进了陇右,逼降了三个郡,打下剩余的州郡,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而曹魏自然也是不能坐视蜀汉做大,于是他们派出了名将张郃,让他驰援陇右,而进入陇右,街亭便是关键,于是双方围绕街亭展开了大争夺!
诸葛亮认为街亭有城池,比较好守,只需要拖住魏军的步伐,帮自己争取时间拿下陇右全境即可,所以他派出了马谡。马谡虽然没有多少的实战经验,但是在日常的军事探讨中,马谡表现不错,且蜀汉急缺人才,需要培养马谡这种大才,所以说诸葛亮力排众议,选择了让马谡去守卫街亭。结果此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不仅不据守城池,给诸葛亮争取时间,反而跑到山上扎营,最终被魏军打得大败,损兵折将!
《三国志》: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后路遭到威胁,所以他只能宣布撤退,第一次北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在战后的总结阶段,所有的蜀军将领都受到了降职等惩罚,只有王平得到了高升,令人大为惊奇!王平是和马谡一起去守卫街亭的,凭什么马谡被斩,王平倒是高升?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因为王平在此战中,展现出了超高的军事水平,挽救了败局,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了诸葛亮全军覆没的结局!
《三国志》: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当时马谡虽然被张郃击败,蜀军溃散,但是王平并没有率军撤退,而是带着自己手下的千余士兵鸣鼓自持,让张郃误以为有伏兵,不敢追击,避免了蜀军的全线溃退,挽救了这一支蜀军。同时,王平的操作,也使得张郃对形势产生了误判,不敢贸然全线出击,若没有王平,张郃率领魏军直接插向诸葛亮的后方,截断诸葛亮的退路,那么第一次北伐,蜀军将全军覆没!
街亭之战,正是因为有了王平,蜀军才得以保全!所以说王平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是毫不夸张的!
第二次改变三国走向
王平第一次改变三国走向,靠的是吓退张郃,而他第二次改变三国走向,也是靠的击退张郃!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魏的统帅变成了司马懿,这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第一次正面对决!第一次交手,司马懿的表现还是非常霸气的,选择直接硬刚诸葛亮,司马懿自己统兵进攻诸葛亮正面,让张郃统兵进攻南围。
按照常理来说,张郃身经百战,乃是天下最出名的一批猛将,实力非常强悍,他亲自带队,应该能够轻易突破南围,而只要突破了这一点,司马懿那边的进攻就要轻松多了。结果如此厉害的张郃,竟然无法击破南围,而南围的守卫者,便是王平!
《三国志》: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王平成功守住南围,击退了张郃,为诸葛亮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此战以司马懿大败而告终,史称卤城之战!
原文: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自此,司马懿彻底认识到了自己和诸葛亮的差距,再也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作战了,到了第五次北伐,无论诸葛亮挑衅叫阵,还是用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令人大跌眼镜!不过也正是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出,所以避免了魏军被诸葛亮歼灭的结局!
说白了,正是因为王平守住了南围,才使得诸葛亮最终取得了大捷,使得司马懿开始畏惧诸葛亮,再也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若没有王平,没有卤城之战,司马懿不惧怕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主动出战,他将被诸葛亮打得大败,天下格局将出现大变!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王平又一次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第三次改变三国走向
王平第三次改变三国历史走向,是在诸葛亮刚刚去世时!由于诸葛亮临死前没有把大军指挥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了杨仪,这引起了魏延的强烈不满,于是魏延率军向杨仪发动了进攻!魏延乃是蜀军中最厉害的名将,其他人都不是对手,所以杨仪根本挡不住魏延,危难之际,杨仪想到了王平,于是他让王平去挡住魏延。按照常理来说,王平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三国志》: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王平单凭口舌之才,便分化了魏延的军队,击败了魏延,令众人叹为观止!也正是这一手操作,成功避免了蜀军的火拼,保存了蜀军的实力,若没有王平,试问蜀军中有谁能够挡住魏延?若真让魏延做了蜀军统帅,他真的打得赢司马懿吗?说不定一战过后,蜀汉便要快速没落了!所以说,此一战,幸亏有王平,不然三国历史走向,又要发生改变了!
第四次改变三国的走向
诸葛亮死后,王平被任命守卫汉中,而当时的曹魏,曹爽为了力压司马懿,使得自己的名望更进一步,选择了进攻汉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曹爽统兵十万进攻,而汉中守军只有一两万,实力差距悬殊,所以说很多汉中守将都建议,据守待援,意思是放曹爽他们进汉中,自己就守在汉中的城池之内,等待着成都方面的援军前来,到时候再里应外合的击退魏军。
关于这个策略,姜维曾给我们做出了生动的展示!蜀汉后期,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策略,选择的就是把魏军放进汉中,坚守城池,拖垮魏军,结果汉中直接被魏军打穿,蜀汉一战而亡!很明显,这个策略是失败的,而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就是因为双方的兵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旦将魏军放进汉中,根本打不过!要想击败魏军,只能御敌于外,把魏军挡在汉中之外!
王平力排众议,选择将魏军阻挡在外,不放魏军进入汉中,最终在兴势一带成功地挡住了魏军,并和前来援助的蜀军一道,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失惨重。经此一战,曹爽在魏国的声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魏国也再不敢进攻汉中了。接下来魏国内部也陷入了内乱,司马懿发动了对曹爽的进攻,再也无暇顾及蜀汉了!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平打出了兴势之战的大捷,才促使曹爽在魏国内部的垮台,促进了司马懿家族的翻盘,也间接延长了蜀汉的寿命!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毫不为过!
结语
总的来看,王平虽然是一个降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其实被严重低估了,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蜀汉的那些顶级名将,就连张郃、魏延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若无王平,街亭之战后,蜀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若无王平,司马懿见识不到诸葛亮的厉害,极有可能在第五次北伐中败得更惨,改变天下格局;若无王平,蜀军没人挡得住魏延,蜀汉将陷入内乱之中;若无王平,曹爽打进了汉中,将直接威胁到蜀汉的安全,司马懿也不可能击败曹爽,篡夺曹魏江山,蜀汉更不可能获得数十年的和平!毫不夸张地说,王平四次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他是最被低估的蜀汉名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