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三国君主之中,最穷的肯定是刘备,一度他的兜里比脸还要干净,可是不管他多穷苦,总是有很多人愿意跟随他,甚至有人愿意散尽家财支持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仁义二字在那个年代尚且还能行得通,刘备对手下和兄弟都充满仁义,对管理的百姓也施以仁义,所以他纵然很穷苦,才能够恩威遍布四海。那么刘备的这种仁义,现在还行得通么?
我认为是行不通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崩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光靠一张嘴已经无法维系,处处都需要严密的合同才行。任何一个小小的漏洞,都有可能把你给搞死。
在这种社会体系中,如果你玩仁义,一定会被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给玩死。相反,曹操的手段,在现代社会却更容易受到很多人追捧。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追崇刘备,现代人喜欢曹操的原因之一。
01刘备的仁义,就算是装,也装了一辈子。很多人认为刘备的仁义是装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枭雄,哪有枭雄会讲究仁义呢?其实这种说法很片面。曹操作为枭雄,讲究杀伐决断,但不是每个枭雄的成长之路,都必须要跟曹操一样。尤其是刘备,他跟曹操是死对头,更不可能跟曹操用相同的方法。
曹操十多万大军进攻徐州的时候,陶谦四处求援,没有任何诸侯愿意前来搭救。刘备手里只有3000人马,却敢前来帮助陶谦作战,已经做好了赴死的打算,这种仁义,光靠装是装不出来的,你得有随时丧命的打算。
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宁可自己受难,也必须要带着10万百姓一起逃难。有人说他这是要靠百姓来给自己打掩护。曹操是个屠城屠习惯的人,他会在乎10万百姓的性命而放过刘备么?这样的仁义,也需要用性命作为赌注。
东吴偷袭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张飞也因此而被手下杀掉。刘备在成都登基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为两位兄弟报仇雪恨。明知道这样做有可能丢了江山,但是刘备还非得这么做,这种仁义,需要丢弃的是你的利益。
仁义这种东西,不是说出自骨子里有,就一定会有的。有些人内心充满了仁义,但是他表达不出来,这也是白搭,谁能知道你仁义呢?就算你仁义,对周围人做了什么贡献了么?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而刘备的这种仁义,不仅内心有,而且能够表达出来,这样的仁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仁义。尽管要体现仁义,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可人家承受得起。
02刘备的仁义放到现在,会被骗得只剩条短裤。其实人原来都很善良,可是有些人非常制定一些所谓的规则,把人给框死了。而制定规则的这帮人自以为聪明,其实破坏了人类的善良。
久而久之,总归会有更聪明的人,发现这些规则的漏洞,从而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你制定的规则,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效力。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三国志》
仁义礼智信,这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可是到了近现代,这种传统似乎被完全彻底给颠覆了,为什么?因为不少人觉得,这些东西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比如说清朝末年,在民间还是非常讲究这些品格的,但末年的清朝,却被列强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很多人把罪责怪罪到了这些品格之上。
其实他们搞错了一点,仁义礼智信,从来只存在于民间,那些掌权的贵族们,还不都是勾心斗角什么坏心眼都使得出来么?
这帮人掌权,才能控制清朝的未来,所以说不是民间的这些优良品质导致了清朝的衰败,而是那帮偷奸耍滑的权贵们,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可惜那个时代的新文化大人物们,一棒子把过去的一切道德品质给打死了,他们要树立新文化,要拥有新思想。
久而久之,便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社会上所谓的聪明人太多,随便一个陷阱,就能把你这个仁义的人给拖入深渊。
你说拉我一把吧,可人家有这个义务吗?不是每个人都像刘备那么仁义,跑过去屁颠屁颠地拉你一把,然后再让你讹上人家?信用体系的失败,的确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现在才会有失信人员名单,才会动不动就上个征信。
03曹操的酸辣手段,放到现在依旧可以成就大业。曹操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他才不管那些思想道德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成功,就是要夺取胜利的果实。
在攻打徐州的时候,为了泄恨,他可以连续屠杀三座城池的百姓,眼睛都不眨一下。其实得罪他的是陶谦,根本就不是这些城池的百姓。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
他的这种殃及池鱼的行为,放到现在,会让很多人都不敢去招惹曹操。因为不招惹他尚且会被搞死,要是招惹这种狠角色,那还得了?
曹操还讲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其实在现代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
总结:仁义存高阁,骗局满人间。刘备的仁义很难在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反倒是曹操的手段可以大行其道。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仁义是中国传统最高美德!以仁义为本的人在他的身边都会聚集着强大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英雄和人民汇聚在其周围,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都是首先以仁义为前提的。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我的观点:
一、刘备以仁义为本具有双重性,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刘备的仁义为刘备赢得了民心,天时地利与人和,刘备占了人和从而三分天下有了一席之地。
二、儒家仁义礼智信,仁义二字很重,即使放在今天,仁义依旧能成为立足之本,但要辩证的看待仁义二字,否则就是迂腐。
一、刘备“仁义”的真实性对百姓宽厚仁义,坚持以人为本
古今成大事者,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像唐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能够成就帝王之业和他对百姓实施仁义分不开。
火烧新野,曹军跑了,可是刘备也要选择弃城而走,面临曹军大军的追杀,带着随行的百姓,刘备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后有诗赞: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恸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关心体谅兄弟,侠肝义胆显真情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在三国这样的时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产生了这样真挚的感情,张飞醉酒丢了城池,对刘备来说,地盘就是自己发展事业的根据地,但是刘备没有怪罪张飞反而好言安慰,关羽丢了荆州,命丧东吴,于是不惜举国之力一战。
二、刘备“仁义”的虚伪性先礼后兵夺益州
刘备的仁义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主要就在于刘备的虚伪上面,尤其是夺取益州,新三国中他和庞统的对话源自三国志的版本,兴兵讨伐怕有损自己仁义的名声,不占益州这又是自己等了很久的机会,不能失去。
最后因为庞统之死,找了合适的借口,说刘璋恩将仇报,把挑起战争的罪名强加给刘璋,从而顺理成章拿下了益州。
玩弄权术,笼络人心
《三国演义》中三十一回说刘备败军不足一千人,狼狈逃跑,跑到汉江的时候,安营扎寨,刘备就开始了自己“仁义”虚伪一面的表演,说什么大家都是王佐之才,跟了我刘备委屈大家了,说的众人感动不已,更加死心塌地跟着刘备。
“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三、不是忍就是仁,何时何地皆可立足刘备在你死我活得乱世,不残忍,只能仁义,毕竟连曹操都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可见对刘备评价之高,后世史学家也曾评价刘备“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放在当下,刘备真正君子仁义的地方还是值得学习的,对关羽,你死了我为你报仇,对诸葛亮,他死了,什么都交给你,对黄权,你被迫投降,我不计较因为我知道你的难处,对糜竺,你弟弟犯事了,我不会追究你,对魏延,你出身行伍,依旧有机会官升高位。
仁义,无乱在什么时候,都是让我们做个真君子,哪怕生死之际,依旧保有仁义之心,但一定要分清是非曲直的看待问题,自己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去践行仁义的真谛,毕竟刘备只有一个,但是仁义二字却可传承千年。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当然需要了。
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当时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天时,孙权据有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世,利用长江作为天堑易守难攻占尽地利,而刘备一无兵将二无城池,拿什么来与二人争呢?就是以仁义作为立足之本,老百姓都拥护他,这才占了人和最终三分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越是现代这句话越是适用,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疫情之下不同国家的表现,中国虽说是最早公开发现疫情的国家,但是马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换来的是疫情的有限控制,并且在这期间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放眼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眼下的经济利益不惜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只顾眼前的发展和自己的选票,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很快控制住疫情并且现在是万众一心的,无不处处体现着泱泱大国只风度。而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国疫情恣意蔓延,人民怨声载道,总统都不得不靠不断的“甩锅”来转移注意力,这种情况人们下活下来都成问题还谈何发展?
当然,刘备也不是一味地只强调仁义,他也强调法制。在攻下西川之后,法正和诸葛亮拟好的特别体现宽刑爱民的法令就被刘备否决了,就是因为刘璋管理下的西川已经乱到不能再乱而人民心中没有法的概念,刘备就要反其道而行,所以后来西川在刘备管理下处处井井有条,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过去也好现在也罢,永远都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同时现在也是法制社会,只有宽民爱民的同时也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仁义二字放在任何时代都有用。
但是,很多人曲解了仁义的含义,所以一败涂地。
所谓仁,绝非演义里面的妇人之仁。孙子兵法里面有为将五要,智信仁勇严。这里的仁,换着现在的词汇,个人觉得应该是体恤,而不是仁慈,宽容,放任。在工作或者创业路上,你体恤和尊重了你的员工,你的客户么,你的伙伴,乃至领导了么?
所谓义,绝非混混口中的江湖义气。义乃是道义。所谓道义,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你身边每个人如果感受到了这点,他们应该都会支持你,追随你。
很多老板,做事讲着仁义,但是,往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本来员工该拿1万,却大张旗鼓的奖励800,还觉得自己对员工恩重如山。在平时请请客,吃吃喝喝,觉得自己特大方,员工客户不按自己要求就是忘本。这是仁义么?我个人认为不是。
今年疫情导致我们去年投入的项目血本无归。但是直到现在,所有员工都天天望着我起新的项目。有的跟了我11年,有的10年这些年他们也多次拒绝了别家的高薪厚职。而我几乎不请他们吃吃喝喝,偶尔聚聚也是路边摊。上个月问他们为啥,他们还是觉得,这些年,虽然没能发财,但是,从来没有少给他们一分。他们也看过许多老板,只有我不蒙他们。赚多少,他们应拿多少,他们觉得合理。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如今社会人心浮躁,刘备的那套,已经行不通了。相反曹操的那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信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