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陈宫是先跟着曹操,后跟了吕布。陈宫好歹也是顶尖谋士之一,为什么就是看不上刘备呢?当初刘备可是在徐州跟他有过相遇的时机,他为什么不抛下不成气候的吕布,转而投靠胸有大志的刘备呢?
陈宫实在是瞧不上刘备,本钱太小了。刘备名义上是汉室宗亲,可是当时汉朝的汉室宗亲没有百万也有数十万。大马路上,随便一抓,姓刘的就有一大把,所以刘备这号人物,没什么稀奇的地方。
当时刘备从公孙瓒那里借来了3000人,前来徐州帮助陶谦抵抗曹操。此后陶谦就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也就是说刘备这个徐州牧,实在是没什么本钱。
他在徐州的根基实在是太浅,而且他本来也没什么本钱,只有这3000人马是跟着刘备的,并且是借来的。
陈宫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当然是知道本钱的大小直接可以决定,将来能够成就事业的大小。在陈宫看来,曹操是雄主,吕布是有本钱的诸侯,而刘备只是个泥腿子。
在曹操手底下,像刘备这种将领,至少也有几十个。从实力大小的角度来看,陈宫连曹操都看不上,又怎么可能看得上刘备呢?
陈宫背弃曹操,是因为他滥杀无辜。陈宫过去是曹操的人,他的外交水平很强。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斩杀,兖州失去了主人。为了帮助曹操夺取兖州,陈宫相邀济北相鲍信一起支持曹操,从而使得曹操得到了兖州刺史的官位。
可以说陈宫是曹操发家致富的重要谋士。等到曹操准备讨伐陶谦的时候,陈宫却跟陈留太守张邈一起,发动了反叛曹操的活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三国志》
据说当时曹操成为兖州刺史的时候,杀害了包括边让在内的不少兖州名士。陈宫跟兖州的这些名士关系非常好,很显然曹操弄死了陈宫的朋友。
恰逢曹操在徐州屠城三座,杀了无数人。针对曹操滥杀无辜的行为,陈宫实在是忍无可忍,所以他背叛了曹操。
陈宫辅佐吕布,那是因为吕布是有根基的。吕布的名声的确太大,他曾经是董卓手下战无不胜的大将。后来杀掉董卓,差点光复汉室江山。
可以说吕布当时的名声并不差,他虽然杀了丁原和董卓,却也为恢复汉室江山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这个时候吕布前来兖州,陈宫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以吕布的名气,要招揽手下,的确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陈宫看中吕布,也正是因为他名震天下的名气。
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兗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太祖引军还,与布战於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馀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钜野。布东奔刘备。---《三国志》
而且吕布手底下的将士勇猛,只是缺少一块根据地罢了。他的实力远在刘备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刘备是有地盘,没本事守住地盘。而吕布是有本事,却没有地盘。为此陈宫便建议吕布夺取刘备的徐州,这是上上之策。
陈宫宁可死,也不愿意回到曹操身边,看不上曹操,自然也看不上刘备了。吕布虽然也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但是他并不像曹操那样滥杀无辜。当年他两次抢掠了刘备的妻儿老小,全都原封不动地还给吕布,可见他的确是个讲道理的人。
在历史上也没有听说过吕布有什么屠城的记录,所以说吕布要比曹操好得多。陈宫跟随吕布,其实还是比较踏实的。
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三国志》
可是吕布的媳妇儿却不信任陈宫,他不允许吕布出城应战,把下邳城让陈宫守实在是太危险了。吕布又是个耙耳朵,所以就听了媳妇儿的话。
正因为如此,吕布丢了下邳城,吕布被杀以后,陈宫再次见到了曹操。不过这次是以阶下囚的身份与曹操相见。他没有向曹操服软,而是选择了被杀。
当时刘备和曹操是同盟关系,他们对吕布恨之入骨。所以陈宫支持吕布,也就是跟刘备是死对头关系。陈宫连家大业大的曹操都看不上了,又怎么可能看得上刘备这么个手下败将呢?
总结:刘备的性格,不对陈宫的胃口。刘备一向都是以仁义著称,而且还做了很多仁义的事情。比如说他带领3000人就敢来救徐州,曾经打算把徐州让给吕布等等。
可是刘备真的仁义吗?在乱世之中,像刘备这种仁义的人,怎么可能夺取天下呢?陈宫要么就是看出了刘备假仁假义,不足以取信。要么就是觉得刘备的仁义不适合在乱世生存。
陈宫满腹才华,他认为只要吕布听他的话,他们俩打配合,一定可以战胜曹操,在徐州夺取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所以他不会背弃听话的吕布,转而投靠一个既没有根基,又假仁假义的刘备。而且从方阵上来说,陈宫也不好投靠刘备。
当初吕布前来投靠刘备,那么吕布和刘备就是盟友,陈宫自然不可能背叛吕布投靠刘备。后来刘备与曹操联盟攻打吕布,那么吕布和刘备就成了死敌,陈宫想要保住吕布,自然更加不可能投靠刘备了。
只能说,刘备当时的名气太小,人脉又不广,兵马钱粮这些本钱又不多,完全没有任何优势,不愿意投靠刘备的人多了去了,不止陈宫这一个。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陈宫岂止看不上刘备,他连吕布都看不上,即使是曹操也只不过是陈宫的工具人罢了。
陈宫的野心,以及与曹操的合作破裂陈宫此人,并非《三国演义》里描写的的小小县令,而是兖州士族 ,属于很有实力的地头蛇。
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在三国时期的谋士中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也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天下大乱之时,明白这正是自己干一番事业的大好机会。
他手里有人、有钱粮、还有人脉,但是他并非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更适合做一个谋士。于是他开始在各路诸侯中物色人选,最后看上了曹操曹老板,投资他创业。
当时的曹操担任东郡太守,给袁绍打工,只能算是中层管理人员。而曹操真正开始发迹,则全仰仗陈宫。
碰巧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青州黄巾军作战时不幸阵亡,兖州刺史之位一下子就空缺了出来。陈宫成功地说服了济北相鲍信以及兖州其他士族大家,使得他们纷纷支持曹操,最后曹操才能当上兖州刺史。
自此曹操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寄人篱下,可以好好发展自己的势力了。而陈宫也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陈宫虽然名义上是曹操的谋士,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位更倾向于合伙人甚至是股东,曹操是董事长,而他们这些士族大家则是董事会成员。
双方之间的关系虽然谈不上完全对的,但是至少也应该互相尊重。
士族嘛,我们都知道喜欢摆谱做样子,而曹操是最看不惯这种人的。于是他冲动之下杀了不少兖州的士族,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把包括陈宫在内的一干士族的好感都全部刷成了负数。
在陈宫看来,曹操这是想踢开他们这群股东,独霸曹氏集团的全部股份。这是他无法容忍的,于是趁着曹操讨伐陶谦的机会,陈宫说服了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以及其他一干留守官员,发起了针对曹操的叛乱。
在其他士族大家的配合下,整个兖州各地纷纷响应陈宫的号召,只有三县还忠于曹操。曹操为了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陈宫为何不选择刘备?说到刘备,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刘皇叔,那可是仁义当先、礼贤下士的典范,凭着区区布衣出身,最后却成就了一番伟业。
但是那都是后话了,此时的刘备混的真够差的,不仅不如发迹前的曹操,甚至连陈宫都混的比他强。如果不是后来遇到诸葛亮,估计刘备这辈子也就是当一辈子打工仔的命了,混到个太守也就到头了。
刘备此人,和他的祖先刘邦颇有几分相似。刘备从小不爱读书,却很喜欢结交各路人士,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江湖豪杰。人缘好大概是他唯一的本钱了。
当黄巾之乱爆发的时候,刘备相信自己发达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拉起一支人马参与到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去了。
刘备原以为高官厚禄只手可得,结果他拼了老命也只混到个安喜县县尉的小官。这官有多小呢?也就是县里三把手罢了,平时负责管管抓盗贼,维持一下治安。对老百姓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官了,但是在官场中这真的是最底层的官员。
在三国这个乱世,即使是一县之长的县令,也只能算芝麻小官,更何况区区县尉了。
而且等黄巾之乱被平定得差不多了,朝廷便开始对这些靠军功当官的人下手了,刘备不出意外地上了裁员名单。于是他一气之下将督邮捆起来打了一顿,然后带着关羽、张飞跑路了。
不过当时正值乱世,只要你肯玩命,有的是机会出头。于是刘备又先后担任过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
刘备好不容易当上了县令,可以以一县之地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了,结果高唐县被盗贼攻破,他只好再次跑路。
这次他调整了思路,他发现大汉集团实在是不靠谱,于是他转换思路加入了自己好友公孙瓒的创业团队,当上了别部司马。这就是个没编制的低级官职,还不如之前的县令。
经过一番努力,刘备总算当上了一个像样点的官职:平原国相。自此刘备才开始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后来北海遭到黄巾军的围攻,北海相孔融向刘备求援。你猜刘备第一反应是什么?他竟然震惊孔融知道自己。
这说明此时的刘备都知道自己混的太差,毕竟孔融那可是当时的名士,别管他能力如何,反正到哪都是座上宾,他能知道自己那可算是三生有幸。
后来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刘备率千余人前往驰援,顺水推舟跳槽到陶谦集团任职。
就在此时,陈宫带人反叛了曹操改投吕布,兖州大半叛曹,曹操只好退兵。
我们可以看到,到此为止,刘备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底层小官,谁认识他、知道他?就算后来当上平原国相,那在公孙瓒集团也顶多算个中层管理人员,放在那个乱世,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陈宫就算和曹操决裂,也不会选择刘备的。首先,陈宫都不一定知道刘备。其次,就算知道,在陈宫看来那也就是个小角色,混了这么多年连个太守、刺史都没混到,能有什么出息?
陈宫可是要做大事的人,选合作伙伴必须选个有前途的。刘备,他真看不上,不是陈宫有眼无珠,而是刘备自己不给力。
刘备此前担任的县令、县尉等职大概就相当于开路边摊的水平,就算平原相也就是连锁店分店店长水平,陈宫这个投资人不可能选着这么个没见过大世面的人的。
陈宫为何选择吕布?陈宫抛弃了曹操,看不上刘备,为何选择吕布呢?吕布真有那么好?
其实不然,陈宫选择吕布不是吕布最优秀,而是最适合自己的计划。
我们可以看看陈宫当初劝说张邈的说辞,他劝张邈拥兵自重,观察着乱世的变化,寻找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虽然这是在劝说张邈,但是又何尝不是陈宫自己所想呢?他投资曹操,其实就是想借助其才干搭建一个平台、发展势力,等曹操势力发展壮大了,如果有机会,他是不介意踢开曹操自己当大老板的。
可惜,陈宫眼光好过头了,挑了曹操这么个人精。也许,曹操大力打压士族,就是为了防止以后被反噬,毕竟这些士族在兖州的势力实在是太深了,曹操又生性多疑,不得不怀疑他们的用心。
经此一事,陈宫不得不反思此前自己的选人标准,下一个投资对象必须是没势力、有名望、能打仗、脑子还不能好使,想找到符合这四点的人实在太难了,思来想去也只有吕布最符合条件了。
先说说势力。吕布虽然也有自己的势力,但是基本都是依附在大势力之下,只能算是个分公司老板、或者公司高管。无论是在丁原还是董卓的手下,皆是如此。
后来吕布被赶出长安城,率领手下的残兵败将四处漂泊,先后依附过袁术、袁绍,但是都干不长。主要是因为他太居功自傲,其实这也说明了吕布不甘居于人下,不愧是天生反骨之人。
总之,吕布手下有些兵将,但是没有根据地,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势力。
再说说名望。虽然吕布有“三姓家奴”的黑历史,但是在那个乱世,以下犯上、改投他人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人们只看到了吕布官越做越大,混的越来越好。
加上其武功高强,在当时绝对是天下第一的名将,这名头可比孔融那种名士管用多了,毕竟乱世比的是谁的拳头大。因此吕布的名字是很有号召力的,一旦其有了地盘好好发展,必然有很多能人异士争相投效。
至于打仗,那是吕布的专长。吕布堂堂天下第一武将的名头,就是靠一次次刀光剑影闯出来的,夸张点说,没有谁比吕布更懂打仗。只要兵力够,加上谋士辅佐,吕布是难以战胜的。
最后说说脑子不好使。吕布脑子不好使,应该算 是常识了吧。毕竟是“三姓家奴”,被人一忽悠就跳槽,后来投奔袁术,因为太自大被拒绝。投奔袁绍又因为自大,让袁绍动了杀心。
这智商得多低呀?你是个打工仔,却把自己当老板,就冲这点,智商肯定高不了。
不过智商低也好,这样才能凸显陈宫这谋士的水平。而且等吕布势大了,方便除掉他,让陈宫自己当老板。
后来吕布攻下徐州后,部将郝萌反叛,吕布平息叛乱后,却有人指认陈宫参与此事。虽然此话未被吕布采纳,但是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毕竟陈宫是有前科的。
所以,他只是想利用吕布来发展势力,最后取而代之罢了,并非有多看得上吕布,也许陈宫根本看不上任何一个诸侯。
总结陈宫此人,骨子里其实有着一股傲气,别说刘备了,就连吕布、曹操他都看不上,这些人都只是他利用的工具罢了。
所以,他没看上刘备,其实是刘备的幸事,我敢肯定,如果陈宫当初投靠了刘备,那估计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应该刘备是没机会活到蜀汉建立了,陈宫不会给他机会活到那一天的。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刘备早期的履历,很一般。并不出彩。甚至可以用寒酸来形容。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因为参与镇压黄巾军有功,获封安喜县尉。
另有《典略》、《英雄记》等史料记载。
刘备没打过黄巾军。他出道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87年。因镇压幽州张纯叛乱有功,封安喜县尉。
两则记载,出道时间略有出入,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刘备累死累活,靠玩命才捞了个小小的安喜县尉。
至于关羽和张飞,啥都不是。两个草民。
那么,县尉是个什么职务呢?
大体上比现在的县公安局长权力略大,掌管一县之治安。地位排在县令、县丞之后,是县里的三号人物。
在草民眼里,县尉当然是个官了。但在大人物眼里,县尉不入流,啥都不是。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的县尉职务,后来很快就弄丢了。
大约是公元188年,朝廷下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
刘备就是因军功出道的官吏,属于要被淘汰的对象。这让他很愤慨。
再加上,当时有个督邮作死(相当于太守派去的钦差),借机故意难为刘备,惹得刘备是勃然大怒。
于是在愤慨之余,刘备便揪着督邮,鞭打了一顿。尔后亡命而去。又变成了草民一个。
所以也就是说。当袁绍担任中军校尉,袁术担任虎贲中郎将,曹操担任典军校尉,公孙瓒担任降虏校尉,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当时都封了侯爵),都在官场上有一定名气和声望时,比他们年龄略小几岁的刘备,还只是一个不入流的,没有名气的基层干部而已。
公元189年,由于要对付十常侍。大将军何进便指派都尉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遇到毌丘毅,便中途加入。
后来在随毌丘毅军队行至徐州下邳时,刘备与盗贼力战立功,得到保举,时隔一年之后又获得官职,担任下密县丞。
但没过多久,他就又辞官不做了。继续带着关羽、张飞浪迹天涯。
又后来,十常侍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刘备受到别人保举,出任高唐令(县长)。但他运气实在太差,当县长没几天,自己的地盘就被盗贼攻破。刘备只好又又又一次辞官而去,带着关、张投奔了故友公孙瓒。并被后者表举为别部司马。
在公孙瓒账下混了数年,刘备才终于再次靠军又混到了正儿八经的职务——平原国相。
在平原待了一年左右,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让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一起去救。(陶谦、公孙瓒和袁术结盟,对付袁绍、曹操)
到了徐州,暂时解了曹操之围后。田楷带着主力离开,刘备留在徐州。又归属了陶谦。
公元194年,陶谦病死。徐州当地的大士族共推举刘备接班,刘备先是不敢领,但后来还是接受了推举,成为徐州之主。
以上便是刘备早期的履历。
综合来看,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入主徐州之前,基本没什么名气可言。成就,那就更不谈了。根本没成就。
不是跟这个混,就是跟那个混。如果不是陶谦死的巧,再加上徐州本地确实没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刘备在当时,撑死了也就是个太守级别的人物。
一州之主,哪能轮到他?
试问,像这种履历,哪里能让陈宫瞧得起?
我们再看陈宫。
历史上的陈宫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县令形象。他是兖州大士族,在兖州颇有地位。
公元192年,也就是刘备还在公孙瓒麾下效力时,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余党时不幸战死,以致兖州刺史一职空缺。
当时是陈宫说服济北相鲍信,力主让曹操来接盘,曹操这才捡了个大便宜,从一个寄生在袁绍麾下的太守,一跃成为一州之主,开启了他的枭雄人生。
曹操入主兖州后的事,熟读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因为看不惯兖州士族隔三差五就跟自己摆谱,一怒之下便杀了兖州大士族边让。而也正是此举,导致他得罪了包括陈宫在内的一票兖州实力派。
在陈宫等人看来,你曹操是我们请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只是CEO,我们才是董事。
现在你曹操居然敢杀董事,过河拆桥。不可饶恕!
因此,当看到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又在袁术、袁绍兄弟处不得重用,被迫带着兄弟们到处流浪后。以陈宫和张邈为代表的兖州士族便立即抛弃曹操,转而迎接吕布。
他们试图以合伙人的身份与吕布合作,借吕布之手打败曹操。
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三国志·张邈传》
陈宫想跟吕布做合伙人。那么吕布又是个什么心态呢?
或者说,吕布是怎么看自己与兖州士族之间的关系呢?
吕布当时没得选。他没地方去,现在有兖州这个现成的地方可去,他当然是屁颠屁颠的答应了。
他在进入兖州后,主动配合陈宫和张邈等兖州实力派,与曹操开战。
这基本就是吕布和陈宫的关系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陈宫早先并不是吕布帐下的谋士。他们早先是合伙人关系。
吕布手上有兵,陈宫也有兵。他们之间不存在谁依附于谁关系。
搞清了陈宫与吕布的这重关系,我们再看陈宫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就很好理解了。
在陈宫看来,吕奉先,曹阿满,都只是自己请来的职业经理人而已。是他主动选择了曹操和吕布,而不是曹操或吕布聘请他。
至于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吕布,名望、地位都无法比拟。陈宫哪里看得上他?
当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由于兵败,吕布、陈宫都被曹操赶出了兖州。而刘备则入主徐州。陈、吕被迫还要去投靠他们当年都瞧不起的刘备。成了刘备的客将。
然而,瞧不起,始终就是瞧不起。
吕布一贯喜欢反水,杀干爹,坑主公。刘备在他眼里,啥都不是。吕布怎么可能甘心屈居于刘备之下?
至于陈宫,他从来没给人打过工。他昨天还是董事,今天却沦为打工仔,这种境遇落差让他哪里能忍?
所以,陈宫和吕布投奔刘备后,他们想的并不是辅佐刘备,而是如何反客为主,把徐州抢到自己手里。
后来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趁虚而入夺徐州,这其实并不是吕布的主意,而是陈宫与他的共谋。
值得一提的是。当吕布拿下徐州后,陈宫曾有过取其而代之的计划。
根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96年6月,也就是吕布刚刚拿下徐州那个时间点,他的部将郝萌就造反了。
后来叛乱被平定。吕布追查幕后黑手。结果查来查去,发现陈宫是幕后黑手,顿时让陈宫和吕布都尴尬的要死。
吕布顾及大局,对这件事冷处理,没有深究陈宫的责任。但因为这件事情,吕布就不太信任陈宫了。处处都提防他。
布将河内郝萌反……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后汉书》
综上,我们不难理解陈宫的心思。
在他看来,自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年刘岱被杀,请曹操来主持大局。这只不过是公司要破产了,找个能人来挽救危局的性质。
后来曹操喧宾夺主,凭本事,大有压倒兖州本土实力派的趋势,陈宫这号人不能忍,便又迎接吕布入兖,欲联吕布之手挤走曹操。
待挤走了曹操,再挤走吕布。兖州,仍然是自己的地盘。
但不想,曹操居然能逆势翻盘。打跑了吕布不说,还打跑了陈宫。导致陈宫被迫流浪。
到了徐州,不甘居于人下的陈宫,自然又要整点幺蛾子事件。他与吕布合谋,霸占刘备的徐州,这只是他东山再起的第一步。他的最终目标,肯定不是跟谁混。因为跟谁混都不如自己当老大。只有自己当大哥,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宫下一步计划肯定是要把吕布再拉下马。只不过,他这第二步没成功而已。
公元196~199年,吕布和陈宫就像是关系破裂的两口子似的,得过且过。两人都相互提防着对方。只是因为要对抗曹操,两人都离不开对方,所以才没有彻底翻脸。
这种很别扭的关系一直到公元199年,曹操击破徐州,把两人都杀了,才算是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没想杀陈宫,是陈宫自己觉得投降意味着“耻为人下”,不愿意给曹操打工,一心求死。曹操才杀了他。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谋士陈宫为何宁愿投靠吕布,也看不上能成大事的刘备呢?这几点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有句俗话说得好,乱世之中出英雄、天下安宁出良臣,毕竟乱世之中很多人都想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说不定还能一夺天下呢。
在历朝历代的乱世之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汉末三国时期了,曹操的枭雄、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司马懿的谋略,这些种种人物在如今各类书籍中依旧活灵活现。
除了这些人物之外,像陈宫、司马徽等名士在三国乱世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毕竟诸葛亮隐居隆中也会广交天下名士,足以见得名士的作用之大。
比如题主所问的陈宫,他算是汉末谋士中处于中上层的存在。
陈宫先是跟随曹操,后来投靠吕布,可唯独在徐州的时候,偏偏不愿意跟随胸有大志的刘备,反而继续留在已经不成气候的吕布身边。
有很多人对陈宫的这番做法有很多的疑惑,陈宫不是跟诸葛亮一样是汉末的顶尖谋士吗?他为何没有跟着刘备南征北战实现蜀汉大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陈宫离开曹操留在吕布阵营的原因,毕竟这样才能揣摩出这位“顶尖”谋士的想法。
东汉时期因为察举制的出现,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多名士,而这些名士大多都是尊崇儒家学说的士族,在各地都有着较高的威望。
即便在汉末乱世时期,名士这个身份还是非常吃香的。
只不过曹操对士族对名士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名士尊崇的那些伦理纲常已经不适用了,尤其是“挟天子”这招被士族名士们看低。
本来名士们就爱发表评论,曹操这件事出来之后,立刻说他是宦官之后,没家教也是正常。
这就惹怒了曹操,他立刻发起无差别的针对名士的清除活动。
当时陈宫是辅佐曹操的谋士,他非常看重君子之道,而曹操对士人的不尊重,这让他心其谋反之心。
其实陈宫只是曹操帐下士族态度的一个缩影,毕竟价值观念差异有点大,所以陈宫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曹操,投奔了吕布。
吕布当时是汉末著名的猛士,英勇无敌,并不会像曹操那样滥杀无辜,就这一点足以看出吕布的真实能耐,别相信演义的黑化,那都是艺术创造呢。
要说陈宫不是士族阶层的吗,他们既然尊崇伦理纲常,那忠君不是要遵守的规则吗?为何还被另选他主。
的确,陈宫算的上在汉末时期比较有气节的一个名士,让他能够离开曹操肯定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上面所说曹操对名士的侵害。
果然,曹操的滥杀不仅引起了陈宫吕布等人反抗,还引起了兖州各郡的响应,曹营的后方出现了危机。
所以说,陈宫的背叛是名正言顺的,他也得到了很多名士与士族阶层的响应,这忠君之义的丧失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陈宫决定反叛曹操的时候,刘备在干什么呢?
当时的刘备只不过是平原县令,他的名声并没有起来,所以在他写信劝曹操与陶谦和议时,被曹操不屑一顾。
所以,刘备带兵前去帮助陶谦抵抗曹操,此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小人物,一度被曹操打的如丧家犬一般。
最开头曾提到过,陈宫与刘备在徐州有过一面之缘,而这一面之缘是因为吕布被曹操打跑之后投奔徐州刘备而促成的。
不过当时的刘备根基实在是太浅了,除了徐州牧这个身份外,也就只有三千兵马,而这三千兵马还是借来的。
打个比方说,一个女孩找男朋友,虽然说要找有房有车的公子哥呀,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长相,毕竟长得帅的公子哥才有足够的魅力。
同样的道理,刘备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实力问题。
毕竟不管怎么说,在枭雄曹操、诸侯吕布这些人面前,刘备只算得上是一个泥腿子。
他能在徐州站稳脚跟,基本都是靠着坑蒙拐骗得来的,随时都可能翻船。
好歹陈宫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知道本钱的大小能够决定成就事业的大小,像刘备这种将领在曹操帐下少说都有几十个。
既然实力那么弱,陈宫又是一个有野心的谋士,他自然并不看得上刘备,所以肯定不会投靠刘备的。
既然曹操犯了忌讳,刘备实力太弱,吕布又赢在哪里呢?吕布不是都已经沦落到要投靠刘备了吗?难不成他还有更大的本钱?
陈宫之所以选择继续跟着吕布,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吕布是汉末乱世的明星。
吕布毕竟曾是一方诸侯,一直都在汉末核心圈子里蹦跶,有着很强的明星效应,而刘备属于边缘势力,不为人们所注意。
虽然历史总是证明着,像刘备这种边缘势力最容易在乱世中起飞,但人们的视线总是为被核心圈明星的光芒所吸引,陈宫自然会选择吕布啦。
不过陈宫这种跟随或多或少也有着报恩的缘由,毕竟当初陈宫被曹操镇压,走投无路是吕布收留了他。
如今轮到吕布落魄,像陈宫这种干啥都得寻求个心安理得的名士,自然不会落井下石,更何况吕布对士族的态度一直都挺好。
所以,陈宫于情于理都不会背叛吕布,要不然这千古骂名是背定了。
除了上面说的刘备的实力不够、名士的坚守之外,陈宫其实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上面说了,陈宫背叛曹操、不选择刘备反而投靠吕布,除了曹操对士族阶层的不待见、刘备的实力不济以外,其实还有一层原因。
那就是陈宫也有着自己想要另立门户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曹操是一个比较爱惜人才的人,从他收留刘备、提拔关羽等事来看就可见一斑。
哪怕曹操清理了很多名士,但像陈宫这样的人才,曹操肯定舍不得他离开,又怎么会让他走投无路呢?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当时曹操的野心已经初露锋芒了,陈宫肯定也明白曹操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还跟着曹操干,按曹操那种性格,很有可能会出现兔死狗烹的结局,毕竟曹操的疑心病跟刘邦也是有的一拼的。
而陈宫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觉得与其跟着曹操还不如另立门户,只不过身为一介谋士,能力肯定不足以做到,这就需要借力。
至于要怎么借,借谁的力呢?这就要找一个势力很强但是自身智谋却很一般的人。
这个标准一出来大家肯定心里想的都是吕布,而陈宫的确也是这么想的。
吕布战斗力爆棚,可是有勇无谋所以常常被人利用,借这种人的力是最合适不过的。
其实他的想法跟司马懿差不多,都是借力让自己强大起来,等自己布局都完善好了,直接取而代之成为老大,岂不美哉?
所以,陈宫不可能去投靠刘备,因为他明白刘备虽然看上去实力不够,但智谋与心计是能够与陈宫较量的,这就不符合他的想法。
只不过陈宫真的是聪明反而聪明误,总是给吕布出些馊主意,反倒让刘备和曹操联合起来铲除了吕布。
而他自己呢?当然也可想而知,偷鸡不成蚀把米,小命丢了,所谋划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只留下了无尽感慨。
结语其实不管在什么朝代,想要拉拢或者加入一方势力肯定都要考虑实力与利益,谁的实力强就会跟谁。
不过在选择的时候,能否真正看透一方势力的未来,这才是高明之处。曹操能看出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就是说,曹操能够预知到刘备会是将来与他抗衡的一方势力。
陈宫看不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他都能够选择背叛曹操,自然也看不出曹操的英雄魅力所在。
这就跟我们人生抉择一样,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不然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导致一生都不得志,这就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陈宫还真的没有理由看得上刘备。
实力不是问题,能力才是问题陈宫投曹操时,曹操不过初领东郡,实力不足。
陈宫结吕布时,吕布不过四处漂泊的“游军”,连地盘都没有。
因此,陈宫择主,看中的不是实力。
陈宫看中的,是“曹东郡,命世之才”,“吕布善战无前”。
可见:是否有能力,才是陈宫最看中的。
陈宫初见刘备时,刘备已领徐州,条件比当初陈宫初投时的曹操、吕布都要好。
不过,当时刘备的能力,还在“练级”中。
当时的刘备,并无用智者之能后来的刘备,以识人、用人著称。
不过,当时的刘备,并不善于用智者。
刘备作豫州刺史时,已得到了陈群。
刘备入主徐州前,陈登曾对他抱以很大希望,希望刘备可以借徐州“上可成五霸之业,下可保境安民”。
不过,陈群、陈登,都没有跟刘备一直走下去。
陈群劝刘备不要去徐州,并预见了“袁术攻于前,吕布袭于后”(《三国志.陈群传》)的结果,刘备不听。
后来,陈群投曹公了。
陈登等人,虽然当初“肉麻”地推崇刘备,但刘备失徐州后,陈登虽不喜吕布,但却再不把希望寄托于刘备,而是联络曹操。
后来,刘备反了曹操,再入徐州。曾推崇刘备的陈登等人也不愿再跟着他瞎闹了。
陈群、陈登皆是当世之才,都曾对刘备抱以极大希望,但刘备虽能接纳其人,却不能采纳其才,最后人家都都“不跟刘备”了。
这说明:刘备当时确实不用智之能。
后来,曹操征讨吕布时,曾分析:“吕布有勇无谋,陈宫有智而迟”。
可见:吕布对陈宫虽做不到“言听计从”,但吕布有时还能听陈宫的,陈宫之智仍然能在吕布军中发挥较大作用。
反观刘备,陈群、陈珪皆在其下一两年,却从不见刘备用其智的记载。
如此,陈宫去投刘备干啥?
当时的刘备,在争雄中的表现不突出原本,陶谦及陈登、孔融等士族都对他抱以很大希望,认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让刘备领了徐州,希望他“上可成五霸之业,下可保境安民”。
可是,刘备领徐州1年多,不但没有任何成五霸之业的迹象,也没有保境安民。
他坐领徐州,非但没有对外有所斩获,即使是境内的臧霸、昌郗等人也不归附。
他也没有处理好“丹阳派”(即早先随陶谦自丹阳来压制徐州本地势力的武装)问题,曹豹等人一直不服。
同时,他又在接收吕布后,又对其处置不当,将巨大威胁安置于“卧榻之侧”。
最后,在“丹阳派”、吕布里外合应下,徐州易主。
就刘备在徐州的表现看,刘备不但没有表现出安定天下的才能,就是连安定一州之地都没有做到。
相比之下,吕布的表现绝不是一句“有勇无谋”可以低估。
袁术与刘备争战,众将劝吕布假袁术之手除掉刘备,吕布从全局考虑,以“辕门射戟”化解争战,足见其大局观、精明。
在徐州2年多,吕布虎步江淮,大破袁术,又收复了臧霸等早在陶谦时期就不归附的势力。
可以说,仅就在徐州的表现看,刘备还真比不上吕布!
陈宫去投吕布干什么呢?
刘备的立场:陈宫所坚决不容陈宫先归曹操,后又背叛;后归吕布,又疑似与郝萌搞过反对吕布的叛乱。
陈宫究竟效忠于谁?到底想要什么?说不好!
但是,叛曹后的陈宫最反对什么,是非常明确的:曹操!
当吕布在朝廷(曹操)与袁术间纠结时,陈宫一直是“亲袁术派”。
曹操征讨吕布时,劝降。吕布心动,陈宫坚决反对!他比吕布的抗曹意志还要坚决!
被擒后,他更是宁死不愿投降。
可是,自陈宫见到刘备的那一刻起,刘备就与袁绍-曹操联盟搞到一起去了。
原本,陶谦与袁术、公孙瓒一系,一起对抗袁绍、曹操联盟。
刘备接过徐州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致书“盟主”袁绍,争取袁绍的承认。
而在吕布再次与袁术结盟,因马匹被抄掠一事进攻刘备时,曹操派夏侯惇支援刘备。
可见:刘备早已倒向曹操!
此后,刘备直接投奔了曹操。
既然陈宫连曹操都不投,又怎么可能投曹操下面的刘备呢?
总的来说,在群雄角逐早期的刘备,虽然已经表现出许多过人之处,但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英雄。
他虽能折节下人,得人心,却不能分辨智者的建议,充分发挥智者的才能。
他虽有治理之能,有仁名,却不能正确处理各派关系,其内部矛盾一直无法解决。
相反,当时的吕布,在许多问题的处理都显示出其才干,绝不是一句“有勇无谋”可以过分“低估”。
因此,即便从能力来论,陈宫也确实看不上刘备。
同时,刘备在当时倒向曹操的立场,也决定了陈宫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投刘备的。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陈宫为何看不上刘备呢?
有人说,陈宫不曾与刘备“寝则同床”,没有感受过刘备的如沐春风,假如与刘备共睡一晚,一定会被他征服的。
凡是被刘备睡过的,一定会死心塌地,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
不是的!吕布被曹操击败之后,曾带着貂蝉、陈宫等投奔了徐州的刘备,当时张飞叫嚣着,要与吕布大战三百合,估计陈宫当时也是在场的,所以刘备的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如沐春风,陈宫应该感受到了。
既然如此,陈宫为何甘愿在吕布这颗歪脖子树上吊死,也不肯投奔刘备呢?
原因有三:
一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陈宫乃士族子弟,最看重的是声誉和节操,之前他已经背叛了曹操一次,虽然是背叛,但理由似乎足够充分,一是曹操杀了吕伯奢,心肠歹毒;二是曹操屠城,不得民心;二来曹操杀了边让,寒了士族的心。
所以,陈宫的背叛,不仅没引起别人的指责,反倒带来广泛的同情和赞赏,这次背叛虽然失败了,但名誉上并没有减分,反而加分了。
但陈宫若背叛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缺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吕布虽然有勇无谋,但一没残害百姓,二没和士族过意不去,三没滥杀无辜。
二是,刘备太弱小了。
刘备自诩皇室宗亲,但天下姓刘的多了去了,少说也有几百万人,有皇族血统的人少说也有几十万人,按理来说他们都是皇室宗亲,所以说,刘备打的这张“血统牌”,至少在当时看来,效用并不大。
PS:估计打这张牌的,有很多人,刘备只是其中并不起眼的一个。
后来刘备投靠了中央,在曹操的力推之下,汉献帝亲自查阅家谱,给了刘备一个“皇叔”的身份,至此刘备“皇室宗亲”的身份才得到官方认证,但这是后话,彼时陈宫已经死了。
何况,刘备实力太过弱小,好不容易从陶谦手里连哄带骗加威胁得到了徐州,但立足未稳,人心不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陈宫略施小计,便轻而易举地把刘备赶到了小沛,鸠占鹊巢。
三是,陈宫和刘备或许是一类人。
在那个乱世之中,谁都想分一杯羹,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份基业,成为一方霸主,曹操如此,孙权如此,刘备如此,吕布如此,或许陈宫也是如此。
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说的好听,其实都是政客的幌子,哪个不是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小团体,如此就不难理解陈宫背叛曹操,投奔吕布,而不投靠刘备的行为了!
因为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是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之人,久不甘于人臣,而陈宫要想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当然不能跟着他们混,而有勇无谋、智商平平的吕布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可是,吕布并不是傻子,他似乎察觉了陈宫的私心,对他不是那么的信任,所以下邳城被围之时,陈宫提出了两面互补之计,但吕布并没有同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