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杨修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家族四世三公,血统比袁绍家族还要纯正。可惜杨修的老爸杨彪,是一个老实人,不像袁绍那么爱折腾,所以到了乱世自然就家道中落了。

杨彪是汉朝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这个三公,不管是在董卓时期,还是在曹操时期,都没有任何实权,跟汉献帝一样,只是一个吉祥物。

汉献帝是皇室子弟的吉祥物,而杨彪则是世家大族们的吉祥物。这么一来就容易搞清楚一点了,杨修要想重振家业,就必须要投靠曹操。因为鸡肋这件事被杀,实在是有些可惜。那么杨修真的是因为鸡肋而死吗?

第一个杀杨修的理由:杨修与袁术有比较亲密的关系。
  • 1、杨彪与袁家联姻。

杨彪家族四世三公,而且是一脉相承,所以社会地位极高。杨修的曾祖父杨震,在《后汉书》中是有单独传记的,可见杨震这个人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当时能够跟杨彪家族相媲美的,只有袁绍袁术家族。袁绍的祖先袁安是他们家发家致富的老祖宗,从此以后,他们家的人也是三公做到屁股疼,根本停不下来。

到了杨彪这一代,自然想要强强联合,所以就跟袁家结了亲。杨彪娶了袁家的女儿为妻,生下了杨修。

按照辈分来说,杨修的母亲是袁安的玄孙女,而袁术和袁绍,是袁安的玄孙。所以从辈分上来论的话,杨修应该要叫袁绍和袁术一声表舅!

袁术是篡汉自立的,那么曹操要杀杨修,理由就很简单了,因为谋反罪是要诛九族的,杨修这个小外甥,当然是要被宰了。

  • 2、曹操早就看杨彪不顺眼了。

曹操把汉献帝迁往许昌的时候,准备大宴群臣,结果他刚走上大殿,就看到杨彪一脸阴沉地瞪着自己。曹操觉得有伏兵,所以就提前假装上厕所,顺道就开溜了。

从此曹操和杨彪这梁子就算结下了,曹操一向看不惯这帮世家大族,毕竟他是太监曹腾的孙子,所以常常被这帮人瞧不起。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后汉书》

恰好袁术称帝自立,曹操立刻就有了杀掉杨彪的理由。因为杨彪娶了袁术家的妹妹,自然是要被株连的。所以杨彪就被抓了起来,准备杀头。

这个时候孔融挺身而出,为杨彪说了一火车的好话,终于把杨彪给救了下来。不过也看得出,曹操早就盯上了杨彪父子,早晚是要杀的。

此后杨彪对曹操总算是服软了,就算曹操杀了杨彪的儿子杨修,杨彪也只能是在家偷偷哭两声,不敢说曹操的不是。

第二个杀杨修的理由:曹操杀鸡儆猴,让天下士族屈服。
  • 1、曹操不喜欢士族,所以常启用寒族。

曹操成为了东汉政权的掌舵人以后,一改过去举孝廉的格局。过去举孝廉都是从世家大族的家族中选拔官吏。

这种制度只会让国家越来越腐败下去,为此曹操对此做出了改革,他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被他看中了,那么就能够入朝为官。

不再看背景选拔官员,对寒族们来说,的确是福音,可是对士族集团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因为过去他们的儿孙不用努力,怎么都能混个官当当。就算是弱智,也可以胜任朝中大员。可是曹操来了就不行了,所以士族集团当然都集体反对曹操了。

  • 2、杨家是天下士族表率,杀鸡给猴儿看。

为了完成选拔人才的改革,曹操就必须要和这帮士族集团的成员做斗争。可是这帮人除了没有军权,什么权力他们都有。

而且他们盘根错节,早就已经从上到下,在汉朝的体系内扎下了根。要想彻底解决这帮人,除非灭了大汉王朝。就算灭了大汉王朝,也不行,必须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都给撸掉才行。

彻底灭了他们,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曹操只能采取折中的手段,使他们屈服。既然灭不了他们,就让他们听话好了。

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脩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后汉书》

为此曹操不断选拔士族子弟到自己的身边做官,先有杨修,后有司马懿,都曾经给曹操做过秘书,而他们都是士族集团的典型代表。

杨修家族根深蒂固,杀掉杨修,就等于是向士族集团敲响了警钟。这是在告诉他们,如果不听话,就是这个下场。杨彪家的人,曹操都敢动,更别说其他小士族家庭了。

第三个杀杨修的理由:为曹丕铺路。
  • 1、杨修多智,深受曹操忌惮。

杨修的聪明,曹操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曹操才会把杨修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杨修实在是太聪明了,能够多次猜透曹操的心思。

比如说鸡肋这件事,曹操只是用这个作为巡夜暗号,可是杨修却认为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所以认定了曹操要班师回朝。果然没几天曹操就班师回朝了。

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后汉书》

这样的事情,其实发生了很多,曹操对杨修的聪明,从欣赏变成了忌惮。恰逢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这件事就更加是火上浇油了。

曹操灭了袁术和袁绍全家,这老袁家那帮人对曹操本来就是充满敌意的。为免夜长梦多,聪明的杨修是绝对不能留在世上的。

  • 2、聪明的杨修,支持曹植。

杨修聪明是出了名的,看样子还很有才华。他跟曹操的公子曹植,关系是非常好的。而且曾经帮助曹植夺取继承权。

有杨修支持,曹植夺权的机会大为上升。可是曹操心里担忧,曹植虽然文采出众,可是心机不深,他哪里是杨修的对手?

而且当时曹操更加欣赏二儿子曹丕,想要立他为世子。这么一来杨修不管支持哪一方,其实都是要被除掉的那个人了。

曹植如果上台,一定会被杨修玩的团团转,到时候老曹家的江山,反而保不住。而杨修活着,势必会成为曹丕的障碍物。面对障碍物,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清理掉他!

总结:杨修不是死于聪明,而是死于外露。

聪明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出这个人聪明。显然,杨修还是不够聪明,如果他能藏得住自己的聪明,那才是真的聪明。

相比较而言,真聪明的是司马懿,他什么都看得透,可是他就是不说。把明白人都熬死了以后,自己就可以渔翁得利了。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

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聪明不是他的死因,因为他死在他称不上聪明的"智慧""中。

如果让他带着聪明去死,凭他的聪明而言,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是聪明的……

谁做的好,我们就向谁学习!让自己的善良不断完善。

傍晚好!

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三国

曹操的‘’办公室主任‘’杨修是个高才生,他好面子,经常在曹操身边,对曹操的性格和运动目标方向了如指掌。所以他掌握了曹操的规律后,卖弄先见之明的巴戏。‘’鸡肋‘’就是其中的一例:鸡肋从来大家都知,仅是鸡骨头,所以有‘’弃之不舍,嚼之无味‘’之说。他在营中,听曹操自说自话地说:‘’鸡肋,鸡肋‘’,杨修听了,主公在这里守待日久而毫无进展,再守无味,大概要撤军了,被他猜透军情秘宻,而且他还放到运动上俏俏整纯行里,有人问杨待郎你怎么在打铺盖,杨说主公要撤军了,众军率知他在主公身边,可能是主公的决定,所以一传十,十传百要撤军了,大家一起打铺盖,曹操贝之即问你们赶什么?大家回话:杨侍郎说主公要撤军了。曹操没好气,召杨修你为何谣言惑众,杨修说:主公你不是说过,鸡肋,鸡肋,所以我猜想,你要放弃营地,因鸡肋嚼之无味,曹操听了,此人聪明之及,留之危唉!其实曹操确有其意,所以没有责罚他,只说了以后不可。曹操爱才,以观后效。

。時间过了不久,曹操办公室有人送来礼物(小吃),杨修见了盒子上面写着一行字‘’一盒稣‘’,他不知收揀,又要卖弄惹事,将这盒小吃,几亇人分着吃了,其他人不够造次,杨修说:你们只管吃,主公问罪我担责,因此分食之。曹操回来见乘一空盒,问杨修礼品那去,杨修回说:丞相你盒上不是写着‘’一人一口稣‘’嘛!所以我们分食了。曹操听了哭笑不得,心想小事一桩,何必同他口舌争论,也就作罢。不过曹操心想,此人胆也太大了,如果不除,今后定会出大事。所以后来杨修被曹操借故而杀了。杨修都为了开玩笑的小事,送掉了生命,劝君千万不得同有权人开玩笑。

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杨修死的罪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并非嫉贤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许我们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毕竟是一代奸雄,而杨修只是他南征北战的一个插曲而已,若说可惜,只能怪杨修糊涂一时,只看曹操爱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说简单一点,只能怪他选错了明主罢了。

拓展: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在《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志》正史,还有其它资料的记载中,原因完全不同。小说中,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正史中,杨修谦恭而有才华,但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下面我就把两个原因及其推论过程写在下面,大家做一回历史侦探,看看哪个原因更接近真相。

第一个原因:小说中杨修恃才放旷,高智商低情商,惹曹操忌妒因而被杀

这个原因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写的,最为大家所熟悉。《三国演义》(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卷十五)这一回的题目就叫“曹操忌杀杨修”,可谓一言道出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小说中,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鸡肋事件”。当时曹操在斜口对蜀汉用兵,但没取得啥战绩,想退兵又怕人笑话,因此犹豫不决。当晚,夏侯惇进账问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汤碗中有个鸡肋,随口就说:“鸡肋,鸡肋。”于是鸡肋就成了当晚的口令。杨修得知口令后,就对手下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魏王这是要撤军了,我们赶紧收拾行李吧!”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魏营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撤军。曹操得知大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交代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后,小说用“恃才放旷”来定性了杨修的性格,说他屡次惹曹操不快,惹曹操忌妒,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小说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是“修门事件”、“一盒酥事件”和“梦中杀人事件”。这个几个例子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我简单说一下。

“修门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曹操让人造一个花园,花园造好后,工匠请曹操验收。曹操也不吱声,只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都不知道曹操啥意思,这时,杨修又出来当“最强大脑”了,他说,“门+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工匠改了门,又请曹操来看。曹操很满意,说:“谁知吾意?”工匠回答是杨修。小说中说,“操虽面喜,心甚恶之”。

“一盒酥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有人送酥给曹操,曹操很高兴,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字后,打开盒子,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发现酥被众人吃了,就问原因。杨修说:“丞相有令,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命令,所以就都吃光了。”小说中说,“曹操大喜,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曹操多疑,怕睡觉时有人害他,就公开称,“我梦中好杀人,睡觉时你们可千万别靠近我。”有一天睡觉,被子掉地上了,一个近侍赶紧去给曹操盖被,曹操从床上跳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上床继续睡觉。又过了一会儿,曹操假装睡醒,见到尸体故作惊讶状,问:“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说,丞相梦中杀人。曹操假装痛哭,命人厚葬。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曹操真的梦中杀人,不敢靠近睡着的曹操。只有杨修识破了曹操的诡计,在近侍的葬礼上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这句话说得有些含糊,用了“脱颖而出”的典故。后来毛本《三国演义》修改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意思是丞相是清醒的,你们才在做梦呢!)小说中说,“操闻而恶之”。

小说这一段后面,还写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杨修站在曹植一边,出了几次馊主意,更加引起了曹操的不快,原文是“杀修之心愈忿矣,唯恐多人议论,故隐忍之”。杨修卷入曹操继承人之争的事情,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说。

不过,小说把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为“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于己”,意思是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忌妒杀了杨修,从这一回的题目看,也是这个原因。

小说这一回写得相当精彩,把恃才放旷的杨修,和奸诈狡猾的曹操,两个人物的主要性格,都描述得活灵活现。所以后来很多人解读“杨修之死”,都和职场厚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杨修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只顾自己出风头而伤老板的面子,所以最终没落下好下场。

第二个原因,正史中,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曹操杀杨修的原因不是因为“鸡肋事件”,而是这样记载的,“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

具体什么罪名呢?裴松之点评《三国志》,引用《点略》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所以,杨修之死,在正史上,直接原因是“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意思是泄露机密,私交诸侯(一说私交王室成员),而根本原因则是,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直接原因史册上没有记载,“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这种事儿可有可无(当时谋士武将纷纷站队,交关诸侯恐怕非杨修一人),而且曹操杀杨修是在自己死亡前一百天左右,所以更像是随便安了个罪名来杀杨修。

所以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杨修的身份很敏感,政治上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杨修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东汉名臣杨震、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都出自这个家族。杨修往上数四代,都位列三公,他爸爸杨彪就官居太尉。此外,杨修的母亲还是袁术的妹妹,算起来他还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杨修首先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N代。

但不幸的是,杨修的这个家庭背景让曹操很不爽。为什么呢?因为杨修的爸爸杨彪,以及其代表的弘农杨氏,拥汉不拥曹,他们是站在皇室一边的。

那杨修本人是拥曹还是拥汉呢?他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记载,不过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拥汉的。曹操就曾经给杨彪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意思是你儿子仗着你家的势力,不和我一条心,我说他他也不听,真生气啊!

拥汉不拥曹是什么下场?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的主要谋士荀彧,盛名震动天下的孔融,都没有好结果,别说一个小小的杨修了。

第二个原因,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曹植阵营的主要谋士杨修就非除掉不可了。

小说中,用“恃才放旷”四个字形容杨修,把杨修定性为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可正史上,杨修并不是这样的。裴松之引用《典略》说,“谦恭才博”,就是这个人不但有才华,而且为人谦恭,和小说描述的,性格正好相反。

正史的记载大概是靠谱的。因为杨修从二十五岁就开始给曹操当署仓主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并且把曹操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曹操很满意,手下的人也争相与杨修交好。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杨修是个恃才放旷,嘴没把门的人,曹操恐怕不会让他给自己当秘书长。

也就在这时,杨修的才华,引起了曹植的注意,曹植几次给杨修写信,拉拢杨修。曹植的信写得很客气,“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意思是几天不见,你想死我了。杨修则欣赏曹植文学上的才华,两人就这样勾搭在一起。

不过曹植是个文学上的天才,确实政治上的蠢材。

刚开始时,曹操是比较喜欢曹植的,并且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因为曹植很聪明,才思敏捷,是个天才型的人物(以致后来谢灵运形容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但曹植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文学上,在政治上是个低能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因为恃才放旷,喜欢喝酒,曹植在政治上连续犯错。

有一次,曹植喝醉,“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司马门是曹操专用通道,大臣们看到车架,都伏地叩拜。曹操听到后大怒,杀了掌管司马门的官员。

还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带兵救援,但曹植喝得大醉,竟然不能带兵出征。史载,“(曹操)于是悔而罢之”,就是以后不再提立曹植为太子的事儿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典故》记载,曹植因为骄纵被曹操疏远,杨修也受到了牵连,但这时杨修也不敢断绝和曹植的关系,最后终于被曹操安了个罪名杀死。

那曹操为啥一定要杀杨修呢?就是因为“既虑始终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曹操这一生,颇以袁绍的败亡为教训,所以他很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重复袁绍诸子内斗的故事,所以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了,那就要剪除曹植的羽翼,再加上杨修的政治立场和身份背景,杨修就必死了。

杨修也意识到这一点,《典略》记载,杨修临死时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被曹植给害死了。

上面就是杨修死亡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小说中的,曹操因为忌妒杀死杨修;一种是正史的,杨修因为身份敏感,立场可疑,并且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站错了队,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杨修该死。其实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早已写清了原因。于理不合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杨修仅仅是被斩首,实在是太便宜他了。正常来讲,应该把杨修点了天灯或是剁碎了——施以醢刑——这才是杨修应得的下场。

我曾经介绍过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半途效应”,Halfway effect,,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曹操作为军事经验丰富的军事主官,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不该给曹操干扰。如果曹操能够经过深思熟虑,稳健用兵,纵然战败,也不会像故事里“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败得那么惨。

而罪魁祸首,就是杨修。杨修扰乱了曹操的思路。

杨修何人?小儿杨德祖,一辈子没打过仗,军事知识基本为0。

杨修曲解“鸡肋”,扰乱了曹操的心神,造成曹操盛怒之下仓促进兵,结果失败。

杨修对“鸡肋”的解释是正确的吗?

如果没有他的添乱,很大概率,结局是另一种情形。也就是,如果曹操不是被杨修激怒,不是仓促进兵的话,杨修对鸡肋的解释就根本说不通。

杨修是在用生命,把他错误的解释给变成了现实。

如果没有杨修,又怎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

当时局势复杂,就连连曹操这个征战多年、老谋深算的策略家都拿不定主意。杨修,这个彻头彻尾的军事外行,他凭什么用自己军事知识基本为0的草包脑袋来评价曹操这样的军事家的决策?杨修惑乱军心,影响了军事主官的决策,他当然该死。这种事情放在任何年代,哪怕是在今天,都绝对是死罪。

只斩了他,仅仅因为曹操还不知道后世有心理学,不知道有“半途效应”。不然,就算用醢刑来杀死杨修都算格外开恩。毕竟,杨修要为这次战役的失败和大量士兵的死亡负主要责任。

军事法庭又不是摆设,就凭杨修的所作所为,死有余辜。

耍小聪明,结果捅了这么大的篓子。杨修这种人,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

最后,得说夏侯惇真是个实在人。夏侯惇为将多年,枪林箭雨不知道钻了多少,军事实践经验这么丰富的一个人,硬是被没上过战场的外行几句话侃懵了。

想必大家知道历史上杨修“鸡肋”的故事,对此大家对杨修有何看法?

杨修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后汉书》称他“好学,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门之后,出身弘农杨氏,其曾祖杨震,在《后汉书》中单独列传,家族中的“四世太尉”极其显赫。然杨修恃才傲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一惑乱军心之罪杀死,对杨修之死《后汉书》和《三国志》认为杨修之死是锋芒毕露,遭曹操所忌,而且又因他是袁术的外甥,恐为后患,借这“鸡肋”事件将他杀死。

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都是这么认为,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往深一层考虑,曹操身边能人异士很多,如司马懿,程昱、荀攸、贾诩等人的聪明才智绝不下于杨修,为何他们没事呢?其实,这里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潜规则,所谓潜规则,是一种潜藏的规律性的东西,它存在于从古至今的官场上,皇帝和臣子只是这一种规律的形势与政策而已。因为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各方面都没人胜过自己。而当官的更是不希望下属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更有才华,更不希望有一个能看透自己心思的聪明下属。因为聪明下属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会选择一些平庸的下属,这样当领导的就会高枕无忧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你可以聪明有才,有才和聪明只能限于下级和同级面前,但在领导面前还是要夹起尾巴做人,把锋芒藏起来,杨修就是爱玩小聪明,而且把曹操的那些小心思都看穿了,这还不算非要在众人面前抖露一番,古代帝王之术讲的就是神秘主义,皇帝们最不想让臣子们猜到自己的心思,要的就是那种“伴君如伴虎”的震慑效果,让大臣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是天子被臣下看的透透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万民呢?你比皇帝还聪明,你的功劳盖过了我,那你在百姓中的威望比我还高,我这皇帝还怎么做啊!因此历史上太聪明的人是不吃香的,能够飞黄腾达的多是那些“外若痴呆,内实狡猾”之人。

杨修之死,其实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落到身首异处。看出来领导用意,非要在众人面前显摆,而且你显摆的正是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人,别说曹操换了任何人,也会咔嚓你,温馨提示我说的是《三国演义》的杨修,真实的杨修是可能死于党争,而且曹操没必要嫉妒杨修的才华,因为曹操的才华要比杨修不知强多少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