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三国正统肯定是刘备的蜀汉集团,因为只有刘备是汉王朝老刘家的血脉。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儿子,太监曹腾的孙子,祖上是曹参。孙权是江东猛虎孙坚的儿子,祖先是春秋兵圣孙武。
当然了,这是从血统和姓氏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你觉得谁占领了中原、谁的势力大,谁就是正统的话,那么曹家就是正统,毕竟曹操是三国实力最强大的诸侯。
刘备是老刘家的子孙,这应该问题不大。- 1、刘备所在的整个村子,都是老刘家的子孙。
我们只看到现代的专家,对刘备的身份表示怀疑,却很少看到三国时期,有人对刘备的身份产生怀疑,这是为什么呢?
这证明了一点,刘备姓刘,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算刘备是汉高帝刘邦的子孙后代,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东汉末年,老刘家的子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至少也有个二三十万人。这些人散落在全国各地,因为全国各地都有老刘家的诸侯王。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
老刘家的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质的改变。推恩令实行以后,任何一个庶子都有资格和嫡子平分诸侯封地,所以诸侯王封地是越封越小。
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出身高贵,却也只是一位农夫,因为分封到了他这一代,家里也没什么可分封的了。刘备也是相同的概念,他们整个村子都是老刘家的子孙,这一点也不奇怪,刘家在东汉末年,基本就成了一个很普遍的姓氏了。
- 2、刘备的身份得到了当时诸侯们的认可。
刘备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本人却不甘于贫寒,所以一辈子都在奋斗。早年得到叔叔的资助,刘备和堂兄弟一起出去游学。
刘备在游学的时候,成为了公孙瓒的同学,从此开启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刘备是穷小子出身,可是公孙瓒是个有钱人,他家里有权有势,有这么一个同学,刘备的命运也极有可能发生改变。
- 此后刘备带着几千人马,前去徐州搭救陶谦,又获得了陶谦的信任,陶谦甚至将徐州送给了刘备。刘备得了徐州以后,又被吕布给抢了。
- 曹操击败吕布,占领徐州以后,刘备跟随曹操到了许昌,刘备被汉献帝拜为左将军,从此得到了天下诸侯们的认可,至少在仕途上有了一定地位。
- 此后刘备又到了袁绍那边,得到了河北名士们的认可。再就是转战南下,得到了刘表和孙权的认可。可以说天下有头有脸的诸侯,都认可了刘备的身份和地位。
老刘家的子孙有数十万之多,可是真正能够为汉室江山,做出贡献的,其实就那么几个人。除了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幽州刺史刘虞以及益州牧刘璋外,最出名的就是刘备了。
- 3、刘备本人成就了大业,和光武帝一样,有恢复汉室江山的机会。
刘备和其他老刘家的子孙不同的是,他建立了帝国基业。其他老刘家的子孙,大多数已经变成了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宗室,即使可以做官,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三国志》
比如说扬州牧刘繇,被孙策吊打,幽州刺史刘虞,被袁绍和公孙瓒摁在地上摩擦。南边稍微安稳一点,刘表安然离世,可惜他的基业被儿子刘琮给丢了。益州牧刘璋把江山送给了刘备。
这几个人的事业虽然做的也不小,可是时间非常短,而且基本都是偏安一隅的心态,没有进取天下的想法。
刘备就不一样了,他打下了荆州、益州、汉中以及上三郡,势力达到了巅峰,此后虽然丢了荆州和上三郡,可是刘备建国称帝了,延续了汉王朝的天下。
曹操拥有成为正统的所有硬件条件。- 1、曹操真的是乱世英雄。
没有曹操的话,莫说天下,光北方中原地区,那就有很多诸侯会称王甚至称帝。曹操出现以后,相继灭了吕布、袁绍、袁术、马超等人,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如果没有曹操出现的话,至少这几个人会在自己的割据地盘上称王。曹操从一个普通的骁骑校尉,到自己创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集团,这一路少不了家族的帮助,但是更多需要依靠他本人的努力。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
他壮大声威以后,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嫌弃天子。他将天子接到了自己那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战略上的高超。
这个时候老刘家那么多宗室没有出面救天子,却让曹操占了个便宜。倒不是说曹操真的精明,只是这帮刘家的宗室不愿意救天子罢了,谁都觉得他是个累赘。
- 2、曹操的实力是三家最强的。
占据了中原地区,曹操坐拥长江以北的所有地盘,很显然曹操是实力最强大一个。刘备和孙权的地盘加起来,也只不过能跟曹操勉强相同。
何况刘备和孙权所占据的人口,压根没办法跟曹操的地盘相比,那么经济和生产力就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了。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三国志》
曹操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生产力,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资源,说他是正统,其实也说得过去。曹操不仅要对付刘备和孙权,还要应付北方的匈奴,三面夹击之下,曹操依旧风生水起,实在是佩服他强大的实力。
- 3、曹丕是正经篡位得来的江山。
篡位还有正经的吗?当然是有的,篡位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杀了前朝皇帝,自己出来做皇帝。一种则是得到前朝皇帝的禅让,建立新的帝国。
显然曹操的儿子曹丕,是得到了汉献帝禅让的。即使这种禅让是一种被逼无奈的禅让,但是说到底,形式上是得到认可的。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三国志》
曹丕篡汉自立以后,刘备为了承袭汉室江山,立刻也登基做了皇帝,其实就是担心久而久之,人们会忘了汉朝,只记住魏国了。
总结:西晋是继承了曹魏的基业,才一统江山的。不管怎么说,孙权不可能是正统也就对了。刘备虽然是大家情怀上的正统,可惜最后刘禅丢了天下。
真正赢得天下的,是曹魏的贵族司马家族,而西晋王朝更是在曹魏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一统江山的大业,所以说曹魏作为正统,似乎在历史上更有说服力,毕竟谁的拳头硬,谁说话就管用,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曹魏统一北方,孙吴称臣,压制蜀汉,是三国正统!
刘邦是布衣起家,血统远不及六国贵族,因此刘邦也坚信“天下,能者居之”,蜀汉正统的争议在刘氏血脉,但刘备属于绝对远亲,汉室四百年传承轮不到刘备,因此刘备没能力夺取中原,只能依托蜀地割据,远无法被认同为正统。
孙氏父兄三代奠定东吴基业,深知东吴的优势在长江天堑,但境内山川河流阻隔,少数民族聚集抗衡,耕种与商业开发薄弱,孙权很聪明的选择平衡战略,既与蜀汉合作攻取曹魏,也向曹魏称臣确保实力,孙权不仅称帝最晚,也最没有正统性。
必须补充,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南唐宣称继承唐朝,北汉宣称继承后汉,但史学家仍认定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北宋为正统,因为五代占据天下中心,华夏起源的黄河流域,曹魏在地理位置上便有此因素。
何况曹魏从曹操起几十年征战,获得北方世族的拥护,世族是构成汉代稳定的基础,曹丕用“九品中正制”重组,构建曹魏的统治根基,加之获得汉献帝的禅让而非自立,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毋庸置疑是三国时期最正统的政权。
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某年月日,某地,天堂地狱抑或人间,一场关于正统的辩论证如火如荼的进行。包括曹魏政权代表队,蜀汉政权代表队及其各自拥趸,还有神秘嘉宾驻场,现场十分热烈。
曹魏一辩曹丕——汉室禅让,天命所归(曹丕 剧照)自黄金起义以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我父曹操英明神神武,平袁绍,灭吕布,破马超,击刘表,降张鲁,统一北方,为汉室立下不世功勋。
汉室羸弱,天命已尽。我朝承袭汉室,禅让天下,天命所归,自是正统。
蜀汉一辩刘备——曹魏篡汉,我当兴复汉室,继承正统(刘备 剧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欺君罔上,无视法纪,破坏纲常,欺凌天子,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同时曹家世封为王,异姓封王,破坏汉高祖白马盟誓「非刘不王」,大逆不道。篡夺汉室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当朝天子亦呼我为皇叔,我继承汉家天子血脉与汉室正统,当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
曹魏二辩司马炎——天下当有德者居之,有功者居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有功者居之。自夏商周以来,数千年王朝更替,莫不如此。
汉家天命已尽,归于有德有功者曹魏。曹魏天命已尽,归于有得有功者我司马家。曹魏继承汉室正统,没有问题。
嘉宾点评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如果不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那司马家继承曹魏的合法性,便无法站住脚。假若司马家从蜀汉或东吴手中取得政权,其态度将发生 180 度变化。
蜀汉二辩刘渊——大汉 400 年,国运仍在,我当继承汉室正统(汉赵开国皇帝 刘渊)自高皇帝刘邦开创基业以来,大汉国祚已延续 400 年,有功于天下,有恩于子民,四海之内,人人思汉。
我虽是匈奴人,但有大汉刘氏血统,姓刘姓,建国为汉,当继承蜀汉遗志,统一中国,延续汉朝基业。
嘉宾点评刘渊是匈奴人,建国号为汉。前汉乃十六国时期第 1 个反抗晋朝的国家,并最终灭亡西晋。
其所打汉的旗号,无非为收买人心,让天下士子,文人士大夫为己所用,给自己取代晋室江山找一面正义的旗帜。神秘嘉宾汉献帝——我确实禅位与曹魏(汉献帝刘协 剧照)我于公元 220 年,因大汉气数已尽,天命归于曹魏,故禅位与魏文帝曹丕。
嘉宾点评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这个事实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如同有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抢走了你的东西,还让你作证说所有权已经合法转让。这个就有问题了,因此汉献帝口中所说和心里所想,必然是两回事。
总结陈词有功与天下,有益于人民,老百姓有吃有喝有房住,才是真正的正统。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少年时候,看电影和小说,首先定位的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这些文艺作品也会第一时间传达出好人与坏人的区别。相信有这种思维去观影和阅读小说的人们,在一段特殊年代与岁月中,不在少数。好人浓眉大眼,英气勃发,坏人贼眉鼠眼,卑鄙无耻。不用动脑也能分辨的出。
这种上眼就得出好人与坏人之分的剧目,盛极一时。有其土壤。往前追古代的底层百姓,由于文化率极低,在看戏和听书时,就是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为评判点,从而形成自己内心的对世事的道德价值观。有好处,弘扬了忠善,鞭挞了奸佞。有孬处,忽略了人性的多面化、复杂性。
现代人们,因为知识量和思维力的暴涨,更多讲究的是客观思考人性,不在以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分法,去审视文艺作品。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杀人犯可能是至孝,高官大唱两袖清风,可能是至贪,现代人都能客观审视,然后得出自己对事件的客观看法。
以上是罗唣的几句,旨在为三国时期谁是正统,展开更好的回答。
单看《三国演义》,说正统,非刘备莫属。汉室垂危,作为刘邦汉家朝廷的后裔,刘备复汉,名正言顺。况且《演义》中,下笔的立场就是刘备的蜀汉是正角。并且由于此《演义》的家喻户晓,民间盛传,可以说由明朝此书问世后,至到民国,拥趸刘备是正统的读者民众,一直站在主流,并且余势未减。这点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之通俗之深入民心之功。
抛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仔细较真的看历史脉络,说曹魏是正统,也没毛病。汉朝天下,传位至汉献帝,虽然是曹操控权,但骨架尚在。明面上,至少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让汉献帝禅位于他的,有仪式有舆论,汉传于魏。况且当时天下大势,最强之国在于曹魏。你说它不正统得国,也无词可辩。尤其后世,世人多称魏晋南北朝,少称蜀晋南北朝。
至于三国中吴国,不必多论了,无论在正史在演义,都是偏安江南、确保江南的一个割据势力。
名著《三国演义》接地气,影响广大,认可刘备是正统的,可以说至今粉丝多多。近些年,国人的认知较之古人翻番的提升,思维几何式的扩大。以曹操是英雄的平反不断发声,形成了曹操魏国与刘备蜀国,到底谁是正统,五五开的局面。有人坚持还是刘备七三开,有人驳辩曹操方应为七,刘备为三。导致正统一论,各有各词。
其实客观说,社会发展到今朝,还论什么正统不正统。现今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古代封建皇权家天下的思维早已落伍。无论曹操、刘备,谁比谁仁善、忠义,也没有说谁打了江山,不留给自家子孙吧。
刘备一心复汉,但背后私心为己当老大的权欲,肯定有吧。曹操想一统天下,再看形势,自立为尊的想法,也不容否定吧。说白了,古代君权思想,拼天下,还不是为了自个儿权霸天下。怎么南征北讨,东伐西征,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说,三国时期谁为正统,做为今朝的我们,不必细研细究。权当都是豪雄、枭雄为了自个儿势力,扩充地盘,抢夺江山。打下来,还不是先留给自己的孩子。
论真正英雄,还是要看毛主席,要看共产党人,才是一直时时刻刻为人民谋福利,而逐步前进,逐步有力的发展。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只有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政权,才永远是最正统。老百姓认这个,管你天下姓刘汉还是李唐。
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三国时天下同时有三个皇帝,三个政权。这三个皇帝都自认为自己是正统,拥有统一天下的权力。这是因为正统身份代表着政权的合法性。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因为三国的正统问题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司马光制定了一个评判正统的标准,并沿用到了以后的朝代。那么,这个评判标准是否合理呢?
一、三国正统之争。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后,天下战乱不断。最终天下形成了三大势力,那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而孙权表面尊崇汉室,心中早有自立的念头。因此在曹操去世后,天下立刻发生了巨变。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朝。刘备在蜀中得知消息后,听信了汉献帝已死的传言,为了延续汉朝的基业,他也称帝建立了蜀汉。而孙权隐忍一时,在多年后等到时机成熟,则建立了东吴。这样,当时的中国就拥有了三个政权,史称三国时期。
在对这三个政权进行正统评判的时候,大家一般将东吴排除在外。在大家的眼里,东吴就是一个割据势力,自立为王的。孙权在东吴建立前,为了生存发展,不惜向曹魏称臣,曾经被曹魏封为吴王。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孙权依旧以吴作为国号。因此,大家一般认为,孙权没有称帝的资格,他的建国称帝只不过是自立而已,更不要说正统了。
这个观点不但后人有,在当时很多人也有同样的观点。在刘备时期,刘备阵营的人员都把孙权君臣当成汉朝的臣子。刘备君臣自以为是汉室的正统,对东吴十分蔑视,最终遭到了荆州之战的失败。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政权的人们都对此十分不满,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连承认东吴政权的人都没有。
因此,对正统问题的争论就聚焦在曹魏和蜀汉两国身上。认为曹魏是正统的人们主要的观点是,曹魏是从汉朝禅让而来的。曹丕的称帝是继承了汉献帝的帝位,是汉献帝心甘情愿禅让给自己的。无论是程序上还是在民心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曹魏应当是正统政权。
而认为蜀汉政权是正统的人们,认为汉献帝只不过是曹魏手中的傀儡,他将政权禅让给曹丕完全是被迫的。在这种情况下,曹丕的称帝是违背天下意愿的,是一种强取豪夺的行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他在汉献帝丢失政权后,在蜀中称帝,是汉朝的延续,这才是真正的正统所在。因此,有一部分人将刘备建立的蜀汉称为“季汉”,看成是汉朝正统的延续。
二、司马光判断正统的方法和后人的质疑。曹魏和蜀汉的正统之争,贯穿了三国历史的始终。曹魏和蜀汉都把对方视为“贼”,当成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在曹操去世的时候,刘备想缓和与曹魏的关系,为伐吴做准备,派使者去吊唁。曹丕知道后,命令一旦刘备使者入境,就地杀死,彻底堵死了刘备的外交之路。
至于蜀汉政权也是如此。在刘备选择讨伐目标的时候,赵云就直接指出,国贼是曹丕。他认为讨伐曹丕要优先于伐吴。因为关羽和荆州的仇恨,远不及为君父报仇重要。尤其是在诸葛亮时期,他直接喊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对曹魏发动了持续不断的北伐。为了匡扶汉室,诸葛亮鞠躬尽瘁,病逝于北伐途中。
为了判断曹魏和蜀汉的正统,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制订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不管政权是谁当皇帝,只按照中央政权的延续为标准。对于三国中的曹魏和蜀汉,因为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朝廷延续到了曹魏手中,那么曹魏就是三国中的正统。
这样一来,整部《资治通鉴》都按照这个标准来编写。在后来更加混乱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这些混乱的年代,司马光都是一直以中央政权的传递为标准,对这些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因此,曹魏作为三国中的正统政权也就如此被确定下来。
不过,司马光的这种评判标准也遭到了后人的质疑。在明朝就有人说,司马光之所以这样评判正统,是因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的北宋是一个发轫于北方的政权。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北方建立了宋朝。随后他指挥宋军,从北方出发,消灭了天下的各个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
从历史事件的比较可以看到,北宋统一天下的过程与曹魏如出一辙。因此,在宋朝君臣眼里,承认曹魏的正统就如同承认自己的正统一般。由于宋朝是从北向南统一天下的,所以司马光才会制订出这种量身定制的标准,来评判曹魏是正统政权。
如果司马光生长在明朝,那么他的评判标准就会发生改变的。这是因为明朝首先建立于南方,通过北伐才统一了全国。如果从明朝君臣的视角来看,他们会认为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也就是我们看《三国演义》,就会感到作者对刘备君臣抱有的同情,把蜀汉政权视为正统。这其实也代表了明朝人当时普遍的看法。
结语:三国的正统之争,代表了中国的一种独特的观念。那就是做事要名正言顺,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因此,三国一建立,大家就为正统所在进行了争夺,好抢占道德的制高点,为统一天下创造有利条件。
在三国中,东吴因为割据地方自立不被大家认可为正统。曹魏接受汉朝的禅让,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建立蜀汉,以延续汉朝。这两种观点都拥有认可的人群。至于说谁是正统,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于司马光的那个评判标准,也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能作为完全权威的标准,来进行评判。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期谁是正统?曹魏,蜀汉,还是孙吴?
首先三国不存在正统之争。只有曹刘两家有正统之争。
而曹刘两家的所谓正统之争,本质上是不同时期封建王朝自身合法性阐述的一部分。
因为两家特点鲜明,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两类王朝法统来历:血统继承和禅让继承。
《三国志》以曹魏被奉为正统,是因为它受汉禅,统一三国的是西晋,陈寿为晋朝效力,晋又受魏禅,所以陈寿写史自然以魏为正统。
两晋至北宋以曹魏为正统,都是有历史原因的,两晋实际的政权法理来自于曹魏禅让,曹魏不是正统,他们自己就说不过去。
隋唐北宋本身的皇帝也来自禅让。他们必须承认禅让这个形式合法性,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南宋失去了中原地区,必然以血统论来保障自己的合理性,所以,以季汉为正统。明清立国本身没有经过禅让,选择更加强调皇权血缘延续的血统论更加有利,也迎合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故以季汉为正统。
说到底,正统只和立场和利益有关,主要还是根据统治者自己的需要来认谁是正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