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关于赤壁之战,在历史上其实是有很大争议的。因为史书本身存在不真实性,所以想要追本溯源地去了解真实故事,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揣测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强大的曹操会失败,从纸面上的失败中,去分析相关的原因。讨论什么真真假假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探讨哪种可能更加合理。
第一种原因:瘟疫之说。这是现在很多人都持有的观点,因为在史料当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当时曹操带兵南下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拱手将荆州让给了曹操。
曹操为此十分高兴,甚至写信给孙权,表示要跟他会猎于江东,其实就是要去攻打孙权的意思,显然曹操已经打算一统天下了。
- 可就在这个时候曹操集团内部爆发的巨大的瘟疫。这场瘟疫直接导致曹操的兵马死伤惨重,赤壁之战还没开打,其实就已经结束了。
- 得知曹操军中瘟疫之后,孙权和刘备果断出击,这才击败了曹操。所以是因为瘟疫,使得强大的曹操失败,而不是因为打不过孙刘联盟。
- 那么为什么曹军军中会爆发大规模瘟疫呢?我认为,因为曹操有屠城的习惯,他南下以后,士兵杀戮的百姓肯定是不计其数的。
杀了以后,这帮士兵也不懂得把这些尸体给处理干净,使得他们曝尸荒野,最终导致了瘟疫横行。之前曹操也曾经多次屠城,为什么就没有爆发瘟疫呢?其实这是曹操首次南下作战,他对南方的气候不是很了解。
当初屠城在大北方,所以就算杀了很多人,由于气候寒冷,一时间并不会体现出来。而荆襄之地可就不同了,气温比较高,非常容易爆发瘟疫。
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刘备传》
再说曹操集团雄兵数十万,这些人都要喝水,因为尸体到处都是,这里的水其实也被污染了,而没有卫生常识的他们却不知道。一场瘟疫使得曹操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第二种原因:周瑜火攻。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后世传说,其实赤壁之战都绕不开周瑜这个人。他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在江东拥有绝对的统兵权。
- 在演义中,周瑜和诸葛亮合作,运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水军大都督蔡瑁、张允,运用连环计使得曹操将船只全部连接在一起,运用苦肉计和火攻,将曹操烧了个一败涂地。
- 这当中,周瑜所充当的角色,那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周瑜是这场战争中,孙刘联盟的主帅,他当然是功不可没。
- 于是周瑜火攻赤壁的传奇事迹,也就流传了下来。甚至苏东坡为了表达自己对周瑜的钦佩,曾经为他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诗篇。
不过这种说法,在史料上是站不住脚的。在《三国志》中,周瑜和刘备的确是烧了曹操的战船,但是是在战败曹操以后,才烧的。
也就是说火攻不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因为刘备和周瑜联合起来,一起击败了曹操,从而才有了火烧曹操战船的事情。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周瑜传》
这么来看的话,周瑜用火攻打赢了赤壁之战,也就只能停留在传说之中了。这种传说,最重要的一个来由,出自于朱元璋鄱阳湖水战的时候,用火攻击败了陈友谅。
其实陈友谅和当时的曹操一样,也是世上最大的诸侯,结果被朱元璋用火攻击败,从而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因为罗贯中生活在那个年代,又饱读历史,所以他将这场火攻,与赤壁之战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才有了周瑜火烧赤壁的传奇故事。
第三种原因:赤壁之战是谎言,曹操本就没有大规模南下。最近还有一些专家对赤壁之战本身,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压根就没有什么赤壁之战,这只是一场不起眼的小规模战役。
他们的理由是,当时曹操压根就没有大军南下,只是派遣了一支五千人的小分队,前来进攻刘备,顺便观察一下江东的局势。
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
而这支五千人的小分队,在进攻刘备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孙权部队的进攻,从而退回了北方,所以压根就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 如果以专家分析的这种说法来看的话,那很多三国迷就要失望透顶了,因为三国比较精彩的四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以及夷陵之战。
- 而其中最精彩的,当然要属赤壁之战。专家的分析泼了大家一脸的冷水,赤壁之战都不存在了,那还研究个什么玩意儿?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完全就是标新立异。
- 史书上明确记载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怎么能说不存在呢?曹操大动干戈地南下,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为什么说只是一场五千人的遭遇战呢?
因为大家对赤壁之战抱有的喜爱程度太高,所以拿赤壁之战来开刀,会造成最大的影响。这才是事实。所以我认为,说这是一场遭遇战,是绝对不可信的。专家不是权威,不可盲目迷信,君不见那些早逝的养生专家们,曾经对健康保健也是侃侃而谈。
总结:曹操的失败,应该是综合原因。如果非要说一个比较合适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火攻加上瘟疫更加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曹操集团当时已经爆发了瘟疫,如果周瑜大军进攻的话,势必也会染上瘟疫。
而去除瘟疫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把尸体给烧了。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曹操自己这边在烧尸体,周瑜那边又放火箭点燃了曹操的战船。
这么一来既有瘟疫横行,又有火烧战船,曹操集团的战斗力自然是一溃千里。这个时候周瑜和刘备的大军再掩杀过去,曹操自然是大败而归。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后汉书》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答:有以下几点
1.《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中另一处记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由此可得出结论,由于风土习惯的不同,导致曹操军队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伤亡,加之北方人不熟悉水战,所以使得凭借一场赤壁之战造就了周瑜。
2.造成赤壁之战曹操最失败的还是在他个人,首先曹操之前率大军攻打刘表,结果大兵压境之下,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第二:东吴当时的状况分为两派,主战和主降,所以内部不团结。而且曹操打荆州时不费吹灰之力,而东吴的10万军队根本不可能跟曹操83万大军相抗衡。所以曹操打赤壁之战是抱着虐菜鸟的想法去的!
在记载中:“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从侧面可以印证到,曹操只要听从建议做好上文中所做的,那么荆州必然唾手可得,可是老天就是这么爱开玩笑,也是历史有缺的地方。
望采纳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任何战争,无论古今,都会首先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即所谓的战争三要素。汉未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天时、人和”上拥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很关键的“地利”上,则陷入严重的不利。反观孙吴方;君臣无惧曹操讹诈威胁,坚决对曹抵抗。在周瑜大都督的正确指挥下,曹操输掉了这一关键战役。
(赤壁之战双方态势图)
在赤壁大战前的半年,周瑜发动了重要的“江夏之战”,击败了刘表手下大将黄祖,夺取了汉水进入长江的重要关隘沔口,并且趁机向西扩展到陆口一线,这里距离赤壁仅有十里路程。
这个战役有两个意义:
一,提前为吴军进行作战热身。
二,军队西移至陆口,为在赤壁消灭曹魏大军作好了战场的选址准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月,江夏战役结束后半年,已经攻占了荆州的曹操,立即剑指东吴,只见江中的战船密佈、北岸铁骑飞扬,大战一触即发!
周瑜和鲁肃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孙权的赞叹声中,坚决要和曹军血战到底。
我们现在应该搞清楚的是,曹操在军队人数上存在极度夸张的办法,以图在声势中压垮兵力仅有三万的东吴,所谓“八十万”大军的威胁,在精明的周瑜统计下,除去荆州降军七、八万,曹操军只有十万多人,加在一起实际上仅有二十万左右。
另一个应该清楚的是,赤壁之战古战场就是现在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镇。
赤壁大战的序幕徐徐拉开,犹如武林高手的对决,揭幕战仅仅是试探性质,当然,这是曹操当时的看法。
而周瑜心中的秘密则是把曹军引到赤壁对岸一个叫乌林的地方。据《三国志》五十四卷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己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就说明,刚一开战,曹操并没有在长江南岸停留、驻扎;但是,熟悉地形地貌的周瑜,抢先守住南岸之赤壁,一旦曹操进入了北岸之乌林,将再次与曹军作战。
时年不到三十六岁的周瑜,虽然面对的是业已五十四岁的曹操,但是,周瑜此战的智商和谋略,超过了曹操。
周瑜最大的智慧就是对战场地址的选择
它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赤壁附近的陆口,曾经是荆州刘表的地盘,也是部下大将黄祖的军事要塞,防守设施齐全,现在这里作为东吴的势力范围,周瑜等于是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而且赤壁所在的长江南岸地形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岗,易守难攻,周瑜占尽“地利”优势。
而赤壁对岸的曹军驻地乌林地区,是广阔而低洼的沼泽湿地,楚国时代的“云梦泽”就是这里。
这种沼泽低洼地带,兵法上称为“沮泽”,凡是指挥将领,都会避开这些险恶之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认为:“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𡉏地。”
红军长征路上的草地,就是属于沮地;兵法称为圮地,“𡉏”就是崩溃的意思。所以红军迅速撤离北上,离开了这个凶险之地。
再谈谈赤壁面对的长江水势,在赤壁的上下游,水面都是一千五百米到三千米,而赤壁江面仅有一千一百米,水面在此收窄,江流格外湍急。
火烧赤壁,如果火借风势,必然要把下风的战船燃成一片火海。
周瑜所在的南岸赤壁,由于地势高陡,江风遇阻反吹向北岸。周瑜在夺取陆口的战斗中,就曾经指挥黄盖使用火攻,从而大败黄祖。
周瑜精心策划了这个圈套,只要曹操进入了这个陷阱,必败无疑。
以后的黄盖诈降曹操,等候风向,实施火攻,曹操中计,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道,于是汉未纷争结束,三国鼎立,其中过程各位都很清楚,余不再叙。
结束语:赤壁之战是周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条件,利用北兵不善水战,水土不服的窘境,採取火攻的熟悉战法,使曹魏水军陷在狭窄、湍急的江面,无法展开优势兵力,从而导致大败,此战也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与“井径之战”“淝水之战”一样,成为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曹操大败,余生再没有力量和机会完成统一的夙愿。为什么如日中天、意气风发、势在必得的曹操会在这最关键的战役中失败呢?虽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要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具体分析一下。
曹操主观上轻敌冒进,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大将特别少,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于禁、张辽、李典都不曾被曹操带来,被带来的知名将领,只有曹仁和乐进。
第二,曹操北方不安定,函谷关之西,又有马超在造反,有后顾之忧。
第三,粮草不济,天气已冷,曹军的马匹没有草吃。
第四,北方的兵士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
第五,北方的兵士不长于水战,打不过江东的兵。
第六,曹操没有把刘备、孙权看在眼里,没有专心研究敌情,判断敌情。
第七,多年来弃主来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已成习惯,没有怀疑黄盖。
客观上,刘备、孙权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均是死里求生,猛将全体出动,气势如虹,才有,好个周瑜,说出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来,是何等的雄壮。孙刘联军取的大胜,除曹操上述的缺点外,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孙权以弱敌强的英雄气概。
第二,周瑜的英才盖世,指挥得当,慧眼用人。
第三,鲁肃,坚决主张抗曹的强硬派,同时也是协调人,他不仅是孙军和刘军之间的联络官,也是周瑜和程普之间的协调人。没有鲁肃,这个仗是没法打的。程普是个投降派。
第四,孙,刘这一次均是死中求生,万众一心,
第五,孙、刘两军并肩作战,齐心协力。
第六,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孙方的黄盖、韩当、凌统、吕范、周泰、甘宁、丁奉、吕蒙。刘方的关羽、张飞、赵云。
第七,黄盖的好计谋,并且亲自实施。
第八,周瑜、诸葛亮等人早已看出来曹操自身的几大弱点。
综上可以看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已成定局。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从个人层面、战术层面、环境层面和局势层面分析。
首先谈谈曹操的自大心理有人将曹操输掉赤壁之战的原因归结于战术失误和骄傲心理,这有一定道理。曹操在中原连续击败袁术与袁绍,基本控制了北方地区,而此时孙权和刘备实力薄弱,即使双方联合也抵不过曹操的雄厚实力,以致于张昭劝孙权降曹。自古骄兵必败,曹操在经历一系列成功后也难免自满,失去了原本敏锐的判断力,贸然出击招致大败。
赤壁之战前,贾诩就建议曹操在荆州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可势头正足的曹操并不采纳。
接下来说曹操的战术失误。曹操的失误主要在战术而非战略,战略上曹操攻取荆州,占据上游顺流而下,这是历代北方突破长江天险屡用之策。
但曹操行之过急。或许是年岁渐高,曹操想尽快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他没有在占据荆州后花时间训练水师,而是直接凭借兵力优势率北兵而来。北人不习水战,曹操不顾客观事实,注定了失败。
至于用铁链将战舰首尾相连,这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即使事实确实如此,也是曹操的无奈之举。若不采取此法,士兵无法战斗,也是惨败。
曹操对南方环境不熟悉首先,曹操在发动赤壁之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北方士兵不习水性的局限,以及北人南下易感疫病的情况。而古人又不明白疫病传播的原因,加上忙于备战,曹军并未妥善处理染病者的尸体,导致瘟疫扩大,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另外,曹操按照固有经验,认为冬季北风盛行,曹军水师在江北上风不惧火攻。但周瑜等人知道当地由于地形原因,在放晴时风向会改变成东南风,曹操吃了不懂当地小气候的大亏。
另外要说明的是,火烧赤壁是周瑜出于对当地气候的熟知而制定的,诸葛亮借东风不是史实。
最后,曹操的实力不足以统一虽然魏蜀吴三国的力量有明显的差距,但依旧保持了数十年的均势。何也?时势使然。
东汉自初建以来,世家大族的力量就已难以控制。光武帝刘秀就曾大力压制豪强。但在中央,察举制使官僚士族相互勾结,印刷术尚未出现与造纸术的不成熟也使书籍昂贵,教育成本上升,形成门阀。地方上,经济发展造成土地兼并,而当时耕作采用的耦犁不像后世的曲辕犁,需要两头牛耕作,农民难以购置,这也是土地集中的原因之一。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东汉末年各地已形成强大的豪族势力,修建坞堡,招募家丁。
自给自足的坞堡经济,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汉末分裂的经济基础。黄巾之乱后,汉朝的平衡被打破,权力下移至各州刺史,这与唐末的分裂极其相似。人的能力并非无穷无尽,曹操能完成北方地区的整合已是实属不易,一战消灭孙刘超出了曹操的能力所及。
倘若曹操能听从贾诩劝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或许中国的重新统一能提前数十年来到。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后来者苻坚也没有吸取教训,得到更为惨痛的结局。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赤壁之战在历史上上的地位很高,它直接促成了汉末三国的形成,这场战役的发起者曹操也因此受到很多“曹粉”的诟病,批评曹操为什么会在这么一场重要的战役中掉链子,输掉了战争。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曹操究竟是怎么输掉这场战役的呢?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拉开了汉末三国鼎立的序幕。在这场战役中,占尽优势的曹操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其原因始终是后世人争论的焦点。那么,曹操究竟是因何而败,究竟是败在了哪里呢?
后世人对这场战役的评论后世人找出了很多此次战役曹操失败的原因,如北军不习水战;困扰于流行南方的血吸虫病;曹操未败,只是自己烧掉战船北撤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不过,以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是赤壁之战后为曹操战败找客观原因。那么,在此次战役中,曹操在主观上究竟败了没有呢?
笔者综合了史书中的记载认为,客观的说,曹操在此次战役中应该是陆军不败,水军大败。荆州处于汉水和长江之间,水军是绝对主力,水军败了,那么就意味着曹操在荆州会毫无作为,因此,只能是撤回北方,以图再举。
曹操的军队以北方人为主,其军队构成以步兵和骑兵为主要力量,虽然曹操也曾凿玄武池训练水军,可那是在澡盆子里学游泳,在实战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反观荆州和东吴,身处河网地带,水军是其绝对主力,以一支深悉汉江和长江地利的水军与曹军水军交战,胜负可想而知。
曹操攻占荆襄后,基本上接收了荆州的军队,这支队伍中的水军是汉末唯一一支能够与东吴水军抗衡的部队,曹操为什么不依靠它来与东吴争雄呢?
水军战力不足才是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史书的记载,荆州在赤壁之战前拥有军马十五六万,再根据荆州的地理情况来分析,水军应该占了很大比重。根据汉末荆州地图,荆州的水军应该主要布置在襄樊地区、江夏地区、江陵地区,其中,尤以襄樊地区和江陵地区最多。以笔者估计,荆州的水军大约在7、8万人的样子。这支水军中驻扎在襄樊的水军被刘备和关羽搜罗了不少,这也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拥有水军精甲万人的来源;刘琦镇守江夏,也拥有水军万人,这样一来,曹操能够接收的水军最多五六万人,这就是上限了。
赤壁之战前,曹操自称拥有八十三万人马,我们姑且认为这个数字真实,可是,曹军能够用于一线作战的水军最多不过六万人。而孙刘联军中,周瑜率领精兵三万,其中水军最少也应该有两万;刘备拥有关羽和刘琦的水军两万,共四万,以四万对六万,军力相差并不悬殊。
曹操虽然接收了荆州的大部水军,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合力。因为刘备和刘琦占据了夏口,遏制住了曹操水军从汉水到长江的水路,因此,曹操虽然拥有约六万水军,但是直接用于和东吴接战的长江方面的江陵水军最多三万人,这样就变成了东吴两万对曹军三万,军力对比更加接近。
再说将领,在曹操攻占荆襄后,荆州原刘表旧将中只有一个文聘还算做名将,替曹操执掌汉水水军,也参与了追击关羽沿汉水退军之役。江陵方面的水军基本上都是由过去的曹军将领临时改行,属于外行领导内行,荆州水军能够发挥出多大的作战能力还真的是不好估计。
所以说,即使曹操真的拥有八十三万人马也无济于事,因为,直接面对孙刘联军的只有荆州投降的水军六万余人,而且没有合用的将领,士兵士气也不高。文聘率领的荆襄水军始终没有突破刘备和关羽沿汉水设立的防线,江陵三万水军败在水战高手周瑜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水军战败,曹操的步兵和骑兵连与孙刘联军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更无论战败孙刘联军了。没有了水军的支持,曹操的大军就像没了牙齿的老虎,无处下嘴,因此,也只得撤兵北返。兼之,北方的士兵对南方的血吸虫病基本上没有免疫力,因病减员的数量太多,曹操在无奈之下,只得烧毁剩余的船只撤兵。
总结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曹操缺少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支持,才最终战败。世人把赤壁之战归结为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笔者认为还是牵强一点,因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三万对两万的战役,双方的军力对比差距并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