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对兵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崇祯中后期,对卢象升非常倚重,伴随着卢象升的功劳越来越大,自然眼红之人也是越来越多。

当时明朝面临着三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便是满清雄踞关外,虎视天下,其次则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中原和陕西之间不断徘徊,最后是张献忠的大西军,把明朝军队耍得团团转。

为此卢象升一边要对付境内的流寇,一边要对付关外的清军,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是当时的总督洪承畴,对卢象升都是敬佩有加。

可是有人不服气,比如说兵部尚书杨嗣昌,他认为自己也有剿匪的才能,并且认为不能将天下军权都交给卢象升一个人。

为此卢象升虽然顶着一个总督天下兵马的头衔,可是能调动的兵马只有不到两万人。剩下的人马都被杨嗣昌弄去搞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计划去了。

01杨嗣昌、高起潜主张与清廷议和,拖累了卢象升。

卢象升为了阻挡清军南下,做了很多工作。崇祯皇帝也很欣赏他,多次授予他尚方宝剑,让他自行决断前线所有事务,天下兵马都归卢象升一人调遣。

可问题是天下兵马真的都给了卢象升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等人,一直都是主和派。

  1. 他们认为当时明朝攘外必先安内,所以要先消灭了流寇李自成、张献忠,才能再去跟满清叫板。这一思路本身也没什么问题,可是既然崇祯也赞成这种做法,就不要让卢象升去总领什么天下兵马,以此对抗满清。
  2. 崇祯皇帝一方面支持杨嗣昌和高起潜的建议,主抓平定流寇事宜。一方面有不断给卢象升增加军饷,等于是在鼓励卢象升和清军交战。
  3. 这一两面派的作风,使得卢象升错误地以为,崇祯皇帝是坚决支持与清军作战的,那些议和的声音只是杨嗣昌等人单独的想法,跟皇帝没什么关系。

结果等到卢象升信心满满地要跟清军打一仗的时候,忽然才发现,自己能调动的兵马少的可怜。当时卢象升手下可以指挥宣府、大同、陕西三位总兵的人马,总兵力不到两万。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三赐象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驰疏报曰:“臣非军旅才。愚心任事,谊不避难。但自臣父奄逝,长途惨伤,溃乱五官,非复昔时;兼以草土之身踞三军上,岂惟观瞻不耸,尤虞金鼓不灵。”---《明史》

而至关重要的山海关、宁远等地的人马,却都归了议和派的高起潜来统领。高起潜拥有核心位置的统兵权,这就注定了卢象升必败无疑。

02明军都成了吃瓜群众,卢象升孤军奋战至死。

崇祯皇帝早就派人暗地里和清廷接触,希望能够议和。所以杨嗣昌和高起潜才会如此支持这种想法,在他们看来,卢象升属于一意孤行,得不到皇帝的认可。

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夜半,觱篥声四起。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仆顾显者殉,一军尽覆。大威、国柱溃围乃得脱。---《明史》

高起潜表面上按照吩咐前来支援卢象升,可是他手里的人马比卢象升的还要多,压根就不愿听从卢象升的调遣。

为此卢象升只能统领不到两万人向清军发起进攻。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前线还没开打,后援就着火了。

  1. 首先是巡抚张其平不发军饷,简直不把这位总督天下兵马的大元帅卢象升放在眼里,没有军饷,手底下的士兵能卖力吗?
  2. 其次大同总兵王朴带着自己的人马,提前离开了卢象升的指挥。他似乎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不愿意和卢象升一起战死似的。这样卢象升手下三镇人马就足足少了一镇。
  3. 再者卢象升遭到清军包围后,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求救,可是高起潜得知以后完全没有救助卢象升的意思,很显然,他就是要看着卢象升战死。

卢象升的人马到了蒿水桥,却遇上了清军主力。在求援无果的情况下,卢象升只能亲自带领大军与清军决战,结果清军动用精锐骑兵,明军大败,卢象升本人也中了四箭三刀,当场战死。

高起潜的部队近在眼前,却眼睁睁看着卢象升的部队全部战死,丝毫没有救援的意思。最终清军向高起潜这边冲了过来,高起潜压根不敢抵挡,打都不打便溃不成军。

03杨嗣昌故意刁难,卢象升战死80天后才得以下葬。

很显然,这场战争明军是惨败,那么惨败就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来定罪。为此杨嗣昌连忙吩咐手下人去前线查探,看看卢象升是不是真的死了。

如果卢象升没有死,那么杨嗣昌就可以将这个罪名安插在卢象升身上,告他怯懦畏战,结果造成明军如此惨痛的失败。

可是杨廷麟此前已经找到了卢象升的遗体,周围一片痛哭之声,响彻云霄。明朝的百姓知道,他们的大英雄走了,没有人再能保护他们了。

起潜闻败,仓皇遁,不言象升死状。嗣昌疑之,有诏验视。廷麟得其尸战场,麻衣白网巾。一卒遥见,即号泣曰:“此吾卢公也。”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顺德知府于颍上状,嗣昌故靳之,八十日而后殓。明年,象升妻王请恤。又明年,其弟象晋、象观又请,不许。久之,嗣昌败,廷臣多为言者,乃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荫锦衣千户。---《明史》

杨嗣昌得知以后,心里极度失落,总不能将罪名安插在自己的党羽高起潜身上吧?为此杨嗣昌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故意拖延卢象升下葬的时间,足足80天以后,卢象升这才得以入殓。

即使卢象升死了以后,朝廷都没有给卢象升正名,一直等到杨嗣昌剿灭张献忠失败从而自杀以后,崇祯这才恍然大悟,追封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等。

总结:谁害死了卢象升?我觉得是崇祯。

杨嗣昌和高起潜固然是非常可恶的,两个人都主张和清廷议和,而且在卢象升抗清的过程中,他们俩是尽心尽力地阻挠。

不怕对手太强大,就怕队友是个坑。杨嗣昌想要兵权来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也就罢了,好歹不是为了私心。可是高起潜这算怎么回事?他眼睁睁看着卢象升战死,却偏偏不愿意救援。

后来宦官高起潜还主动投降了清廷,可见这种人实在是靠不住。那么谁要为卢象升的死负责呢?我觉得崇祯必须要负责。

他既然支持议和,为什么要做两面派?一边不断给钱卢象升,让卢象升积极准备与清军决战。一边让高起潜作为监军,阻挠卢象升与清军决战。

此外崇祯还让杨嗣昌调走了大量兵马来对抗李自成和张献忠,他这么做无非就是要落下一个好名声,表示他这个皇帝是既想到了对抗清军又想到了制服流寇。可事实上真的办得到吗?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兴人。象升虽然不是出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也不是名门望族,但他的家庭也还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县,父亲也是秀才,都是读书人,这对卢象升的教育很有帮助。象昇小的时候就潜心研读经史,又喜好骑射,因此两者都用心学习,卢象升可以说文武双全。

公元1622年,卢象升中天启二年进士,后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祯二年募兵保卫京师,镇压农民起义。因为军功,累迁右参政兼副使,崇祯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凭借军功迁任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次年升任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崇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衔,为各镇援兵总督。

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权利,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以致地方竟不给卢象升增派军饷,各地军队首领,也纷纷找借口脱离他的麾下。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实际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只有两员大将可听其调遣。崇祯帝不久又听信谗言将其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卢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祯帝的偏听偏信,任由杨嗣昌等人架空大将手下权利。杨嗣昌主张议和,就处处针对构陷卢象升,最后使得卢象升空担了总督军的名头,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调不动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战死的下场。阉党高起潜更为可恶,为了手中权利,与人祸害诬陷卢象升不说,还见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将以及手下英勇男儿皆一一战死沙场。

卢象升不管是治世还是领军都很有才华,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他尽忠君主,心系天下,誓死抗击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体恤下属,关怀百姓,没有将自己摆在高处,而是亲军亲民。

卢象升英年早逝,死时才38岁。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为明末抗清名将。他文士出身,22岁中进士后,文武双修,武艺高强,累败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义军。升任兵部尚书后,力主抗清,守护京城连战连胜。因遭宦官高起潜陷害被降职。

1637年8月,清兵大举入侵,崇祯第三次赐一具尚方剑“督天下援兵。”1639年1月,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兵包围,统率数万关宁铁骑的高起潜坐视不救。卢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他拒绝部下突围建议,与敌肉搏,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后,壮烈殉国。死后,人们发现其遗体铠甲下还穿着为父守丧的孝服。

《明史》称赞其为“不世之才”,是“忠义激发,危不顾身”的忠臣良将。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明末抗清将领,39岁被清兵包围,战死沙场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是崇祯时期的大将,他和崇祯早期的另一大将袁崇焕一样,也是书生带兵,并非行伍出身。

卢象升用兵算是比较有一手,是崇祯时期难得的大将,早年卢象升在镇压李自成起义军和张献忠起义军时期还是非常厉害。

高迎祥和李自成以及张献忠多次被卢象升击败,卢象升也因为善于用兵,在崇祯十一年被崇祯委以重任,出任兵部尚书。

卢象升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经让崇祯帝一度认为他是大明王朝的最后救命稻草。在冤杀袁崇焕以后,大明的北方边境一直处于被清军侵扰不断的状态,蓟辽督师被频繁更换,也说明了袁崇焕以后大明再无人能敌清军。

因此在当时的明朝中央内部出现了主和派与主战派,以大学士杨嗣昌和监军宦官高起潜等人为首主张与清军议和,和卢象升则是主战派,主张与清军死磕到底。

因此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矛盾很大。随即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率两路大军分从密云边墙子岭和青山关攻入北京,多尔衮和贝勒岳托分率两军在通州会和,岳托亲擒杀了明朝时任蓟辽督师吴阿衡。

又一次入侵北京的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崇祯帝慌了,他一面想议和,一面又想寄希望于卢象升击溃清军,于是他委任卢象升为总督天下进京勤王援军,但是崇祯帝又有议和的想法,所以监军宦官高起潜并不服从卢象升指挥调动,而大学士杨嗣昌也拖着了卢象升的后腿,因此卢象升虽然名为总督天下兵马,实际他手里基本没有太多军队听他的调动。

后来卢象升率军进驻巨鹿抵御多尔衮,而高起潜则统率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进驻鸡泽,两地相隔不过五十余里,本可遥相呼应,但是高起潜因为政见恩怨对卢象升的军事行动坐视不理。

后来卢象升被清军主力包围,多次派人向高起潜求援,高起潜都始终不发一兵救援,最终卢象升知道必定战死沙场,他与所部军队做出了与清军决一死战的决心,清军主力顺势对卢象升部展开决战,卢象升战死沙场,全军覆没,卢象升死后,高起潜不战而溃,率领关宁铁骑撤退了。

卢象升死后家属都得不到朝廷抚恤,因为大学士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阻拦了对卢象升的抚恤,还把怯懦畏战的罪名扣在了卢象升身上,结果继袁崇焕之后的又一代名将为崇祯朝冤死了,后来杨嗣昌在征讨张献忠失败自杀后,卢象升的身后事才得到抚恤。

最为让人不值的是卢象升尽忠战死之后崇祯帝都没有给他加谥号,南明时期才追谥为忠烈。反而是卢象升的死敌清朝对他尊重有加,康熙帝比较敬佩明末这些死节的忠臣,为包括卢象升在内的很多当年清军的主力对手追谥了符合身份的谥号,康熙帝追谥卢象升为忠肃,并且在卢象升的故乡现今江苏宜兴修建了忠肃祠祭奠卢象升。

可见忠勇之人连对手也是非常钦佩,就像当年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阵亡后,日本军人非常敬佩张自忠将军的忠勇,想把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运回日本,供入靖国神社之中一样,忠义英勇的军人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受到对手的尊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卢象升最后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并不像袁崇焕那么出名,但也是一名名将。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兴人。卢象升小的时候就潜心研读经史,又喜好骑射,因此两者都用心学习,卢象升可以说文武双全。

崇祯九年,清军攻入喜峰口,卢象升带领军队进驻京畿,旋改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到达任职处后,巡阅边关要地,修台筑墩,严明军纪,操练兵马;又兴军屯,复鼓铸,整顿吏治,增强抗击清军的作战能力,使清军数年不敢进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衔,为各镇援兵总督。此后,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抗击清军,卢象升的功绩都不容忽视。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权利,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

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以致地方竟不给卢象升增派军饷,各地军队首领,也纷纷找借口脱离他的麾下。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实际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只有两员大将可听其调遣。崇祯帝不久又听信谗言将其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