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武则天除门阀是功?没有门阀唐朝能大杀四方么?
武则天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皇帝轮流做,士族永不倒。不管王朝如何变化,这士族家族总是能够拥有绝对的资源。他们虽然不一定会走上政治巅峰,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武则天消灭门阀家族,是功劳?有什么功劳?对谁有功劳呢?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对来看待的。显然这一事件对门阀家族只有罪过,没有功劳。
那么对唐王朝又怎样呢?武则天消灭了门阀家族,看似皇权不再受到士族的掣肘,可是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中央政府失去了相应的权威性。以至于中唐、后唐那些宰相大员们对地方上的约束几乎为零。
01门阀的存在,其实是为了保证朝廷集团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个人利益。所谓门阀,其实就是一个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帮人过去被称之为士族集团,到了隋唐以后,陈寅恪老先生就把当时的门阀系统称之为关陇集团,所以我们便系统地认识到了门阀的强大。
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也,号为戴子。戴子生忌。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尽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当是时,晋国政皆决知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彊。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史记》
最早的门阀集团,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赵魏韩包括智这四家,后来三家分晋,那就是门阀之间的斗争,赵魏韩灭了智家,顺道把晋国给分了。
两汉时期,门阀家族也充斥在整个朝堂之中,他们数代人都在朝中做官。汉朝虽然是察举制度选官,可是避免不了门阀家族钻空子。
- 贵族与贵族之间,可以互相勾结,你举荐我家的孙子,我举荐他家的孙子,他再举荐你家的孙子,要是容易被发现,那么门阀联盟的关系可以再扩大一圈嘛,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 总之门阀家族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做官,比如说著名的东汉大军阀袁绍,他们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著名的门阀家族。
- 魏晋时期,门阀家族一度被曹操严重打压,他主张唯才是举,有本事就做官,没本事就滚蛋。这一政策使得门阀家族纷纷反对,诸如杨修、孔融之类的人一直在反对曹操,也有这方面原因。
不过曹操的儿子曹丕为了稳定地位,向门阀家族妥协,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其实依旧是把选官的权力,交给了这帮门阀家族。
晋朝更是一个门阀家族司马家族创立的王朝,此后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门阀家族始终在南北方保存实力,直到隋朝、唐朝的建立,门阀家族再次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
02武则天消灭门阀制度,看似加强皇权,却削弱了中央集权。都说武则天消灭了门阀制度,主要是因为武则天大力发展了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隋朝发明的,隋文帝时期就出现了,隋炀帝时期做了一定推广。
不过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久天下大乱,唐朝建立起来以后,老李家本来就是门阀家族,他们家的江山也是门阀家族支持起来的,所以老李家对门阀家族不薄,科举制度依旧不能成为主流选官制度。
其外,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新唐书》
直到武则天出现以后,情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武则天本人不是什么门阀中人,她夺取皇位也不是因为门阀家族的帮助。
相反,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这帮门阀家族,始终都在跟武则天作对。为此武则天当然不可能对这帮人手下留情。
- 为了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人才,武则天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除了文举,她个人还创造了武举,为了让自己身边多一些能干的文臣武将。
- 这一举动显然不是为了消灭门阀而实施的,武则天势单力薄,她一个女人家能够称霸天下,必须要有人才的辅佐。
- 当时门阀家族垄断朝局,世代为官,这不利于武则天的统治。所以武则天通过科举制度,取缔了门阀家族垄断官场的现象。从此门阀家族一蹶不振,渐渐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这一举措的确加强了皇权,使得掣肘皇权的门阀家族体系,彻底土崩瓦解。可是与此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央集权被削弱了。
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太大,门阀家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们在的时候,控制地方是非常方便的,可显然天下各地的官员都是科举选拔出来的,谁跟谁也不熟,在没有形成管理系统之前,其实相对来说是很难管理的。
03只能说,取缔门阀对唐朝无功,对李家王朝和庶民相对有利。门阀制度被取缔以后,谁笑得最开心?当然是李唐王朝的皇帝,因为这天底下再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约束皇权。
手底下的臣子都是靠自身的本事爬上来的,他们背后没有强大的家族,个人就算再有能力,怎么可能跟坐拥国家机器的皇帝去斗呢?
由此可见,武则天取缔门阀制度,那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皇权,没有其他太高尚的目的。与此同时给其他某些人带来利益,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近世爵禄失之者久,其失非他,四太而已: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禄利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臣以为当轻其禄利,重其督责。夫古今选用之法,九流常叙,有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而今选曹,皆不及焉。---《新唐书》
科举制度对庶民来说,那简直就是一条通天大道,过去哪有百姓可以做官的呢?就算有也是特别优秀或者当政者良心发现的。
可是科举制度给天下平民增加了希望,读书人可以靠苦读诗书考取功名,练武之人也可以靠考武举成为朝中官员。
可是整件事对唐王朝有功劳吗?我觉得是没有功劳的。唐王朝不是皇帝一个人的王朝,所以权力都集中在他手里,对整个王朝的运行没有什么好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是又有多少大独裁者会兼听逆耳忠言呢?
总结:门阀制度的取缔,当然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可惜取消了吗?武则天之前,唐朝的官吏,基本全都是门阀家族所控制的,基本上控制了一千多年,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细细去读历史,你会发现,总是有某些家族,始终在历史中出现,这些家族基本上都是门阀家族,比如说隋朝重臣杨素,他们家就是著名的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的祖先,居然是西汉宰相杨敞,他是司马迁的女婿;三国时期杨彪、杨修也是弘农杨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也是他们家的;包括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都是弘农杨氏的后人。
这些家族垄断着历史上的重要位置,长达上千年之久。不管有没有才能,都有他们的身影。其实这本身就违背了所谓的公平。
为此取缔门阀制度,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可是门阀制度真的取消了吗?当然没有,只是换了一帮人而已。
参考资料:
《史记》
《新唐书》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武则天除门阀是功?没有门阀唐朝能大杀四方么?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武则天除门阀是功?
1.门阀掣肘了皇权,影响甚至左右了国家政策。
门阀制度通过士族政治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作用,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汉朝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促进了它的发展,到唐初达到了顶峰,朝廷中重要位置几乎都被士族人氏把控,其拥有的势力足可以与皇室相抗衡。
这个时候,山东四姓氏最为耀眼:分别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和博陵崔氏。甚至于周北齐、隋朝、唐朝的开国者本身就出身于世家大族。看看这些家族的力量多么强大!
2.门阀是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度,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日趋完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这为寒门学子致仕开拓了渠道,使贫家小户子弟进入朝堂掌权成为了可能。
同时,名门望族的子弟再无法靠家族荫蔽养尊处优了,他们只能依靠忠于皇帝取得立足之地,以提升自己和家族的地位,昭示自己的存在感。
这里,要提到关陇集团,它的存在,几乎是隋亡的根本原因之一。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出台过措施要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但由于侵犯了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剧了关陇集团和朝廷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的身亡。
3.武则天削弱门阀势力是有功的。
武则天出身寒微,深知关陇集团的危害。为扩大势力拼命扶持许敬宗等寒门,又大刀阔斧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而关陇贵族在朝廷中的代表长孙无忌等在废后事件中失势,从而削弱了门阀贵族在大唐中央的统治力量。
武则天在“二圣临朝”时,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武则天执政后,大量非门阀子弟经过科举考试,凭能力开始进入官僚机构,极大地稀释了门阀势力。使大唐的政治面貌换然一新,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门阀唐朝能大杀四方么?
1.可以,武则天除科举选材外,选官范围非常广泛。
《新唐书》所说:“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贤才不仅加强了武则天的统治,还在后来大唐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如姚崇、宋璟等辅佐她的孙子唐玄宗创造“开元盛世”。
武周时期,“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贤臣均在其列。
2.整顿吏治,拔擢贤才。
武则天执政有贞观遗风,“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不管出身,非常器重,有真才实学者都能得到重用。
3.武则天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延揽人才。
这样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都为武则天所用。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以上庶族官僚集团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都可以大杀四方。需要提醒的是,国富民强了 ,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武则天除门阀是功?没有门阀唐朝能大杀四方么?
门阀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形成的特殊历史产物,它选拔人才首论出身,再看才能,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在雕版印刷推广之前,由于教育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士族门阀手中,寒门士子很难出头,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普及,为教育的平民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于是隋朝时期皇帝们为了打压门阀开展了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应对门阀的举措,所以李世民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时才能志得意满地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武则天上位后虽然将国号改为“周”,但是在对待门阀上与唐太宗、高宗时的策略基本是一样的,这是两个阶层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隋唐两朝帝王都是出身门阀,所以对于有潜力当皇帝的门阀自然会加大打压力度,这与后世的宋朝打压武将、明朝严格控制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门阀与唐朝对外战争的强盛没有多大关系,唐朝的强盛得益于当时的府兵制还没有腐朽,大唐的名将没有几个是门阀出身的,比如李靖、李绩、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薛仁贵、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等等,基本都是普通家族出身,也只有河间君郡王李孝恭和李神通出身宗室,而像传统的“五姓七望”在对外战争中没有什么人才,他们拿手的领域还是在文治方面。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各地藩镇割据,科举难以为继,这时候门阀垄断教育资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唐朝后期出身门阀的宰相开始多了起来,比如晚唐著名的牛李党争虽的李党首领李德裕就是出身赵郡李氏,据说他特别反感科举考试出头的人才。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武则天除门阀是功?没有门阀唐朝能大杀四方么?
武则天时期,铲除门阀势力,让国家的人才得以上下流动,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唐朝初立之时,李家的确有借助各方势力,并且也能过大杀四方,但是这并不能单单归功于门阀之间的结盟。
一、门阀政治的弊病
门阀政治兴起于东晋时期,那时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完全被几个大家族垄断。不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会彻底被排除在统治阶层之外。只有那些高门望族的子弟,才可以通过“九品中正制”,以内部推举的方式得到国家重用。因为缺乏监督,这就为贪污腐败与庸才进阶庙堂,大开了方便之门。
“九品中正制”的品评有三个条件:一看家世,二看人品,三看才能。但是,事实上到了东晋时期,品评只看家世如何。在晋朝的时候,整个朝堂上全是门阀的亲族、朋党,高门的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皇权。他们在政治上和皇权鼎立,在经济上占有国家大量的山泽与良田。
可惜,他们并不关心国家政治,只注重个人生活,重视“清谈”,甚至“说玄”,尽讲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因为他们都是“累世公卿”,真正的贵族,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在政治上耳目闭塞,对天下大事也没有什么兴趣。由他们来担任国家的官吏,无疑是尸位素餐。
到了武则天当权的时期,门阀势力早就被证实是不利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毒瘤。所以无论是武则天为了何种目的铲除了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来讲,都是有很大贡献的,这就是很多人为之叫好的理由。
二、门阀贵族在隋朝已经没落
门阀制度在东晋末期事实上已经衰落,到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李渊出身贵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通过门阀结盟来平定天下的。我们去看李渊和李世民立国的历史,会发现李渊其实一直在平定农民起义,然后不断地收编农民义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李世民一直在暗中为父亲网络各路人才,他们借助了多方的势力。
最后,大家其实可以再看一看,唐朝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他们中许多都不是贵族出身。真正的门阀士族,在隋朝开皇十一年的时候,就已经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丧失了在政治上的权益。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农民起义战争,其中的一些所谓的贵族,甚至沦落到了“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的地步。
也就是说,这些门阀贵族还可以向外人得瑟“我祖宗阔过”,可是事实上他自己已经很穷了。反倒是武则天,其母出身弘农杨氏,所以她才是真正的门阀贵族。同时,真正的情况是:武则天并没有刻意地去铲除门阀。门阀贵族在前一个朝代就没落了。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铲除了一些名门望族的势力,那是属地主阶级和旧士族之间的内部矛盾。
武则天想上位当皇后,李治和她一起去向长孙无忌行贿,结果没有成功。长孙无忌在那个时候,一身兼任太尉、中书令等职务,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权力,全部被他一手掌握。在国家大事上,李治都不得不听他的话。于是,李治渐渐地开始反感他这个“外戚”。所以他就帮助武则天,借助庶族势力,打倒了长孙无忌和他的朋党。
结语
门阀势力的存在,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所以大家觉得它们被铲除是应该的。李渊上台不是靠门阀势力,是借助了多方势力,再凭借他和李世民过人的军事、政治才能上位的。同时,唐朝建立时,门阀贵族已经没落,武则天打击长孙无忌等人,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内部斗争,她并不是真正在铲除门阀。所以唐朝能够大杀四方靠的并不是门阀贵族,也就不存在没有门阀贵族还能否大杀四方这个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