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慈禧太后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惠征,是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没有熬到女儿飞黄腾达的那一天,所以自然在历史上寂寂无名了。

1852年,17岁的慈禧太后被选为咸丰皇帝的贵人,被称为兰贵人。1853年,在前线抗击太平天国时带钱跑路,从而被撤职查办,就这么死在了镇江。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还只是兰贵人,手里没权又没势,如何能够帮助父亲挽回声誉呢?再说,当时咸丰皇帝对慈禧是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喜爱,不会为了慈禧破例的。

01叶赫那拉惠征自己犯了错,慈禧不愿提起他很正常。

慈禧太后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因为是八旗子弟,所以国家管吃管喝,甚至还管给你一份差事做做,当时的惠征便是吏部的笔帖式,也就是八品的秘书。

  1. 漫长的秘书生涯并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迹象,惠征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稳稳地坚守住了一等笔帖式的职位,从而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待见,成为了四品的道台。
  2. 这一飞跃使得惠征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这一年的惠征只不过才45岁,下放到地方上,那可是地方大员了,同年转任山西归绥道。
  3. 其实这个时候的惠征就是管管地方上的关税、驿站事务,最多也有蒙古方面的事情。虽然仕途上权力一般般,但是这却是一个紧要的位置。
  4. 惠征在任时,和上司的关系不错,所以山西巡抚在道光面前表彰了惠征。此后惠征也就更加得到高层的认可,尤其是到了咸丰2年2月的时候,惠征调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手底下管着28个县的财政,可以说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差事。

当然咸丰2年2月,同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慈禧太后入宫了,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兰贵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凭借慈禧进宫,惠征得到了肥缺,这说得通。

可惜此刻太平军已经如火如荼,江南大片土地都沦为了太平军的地盘。惠征在安徽的时候,太平军挥军攻打安徽。

甲子,贼陷九江,陆建瀛退守江宁。赛尚阿论斩,革其子崇绮等官职。丁卯,命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防,加周天爵侍郎衔,会办防务。壬申,陆建瀛褫职逮问,以祥厚为钦差大臣。癸酉,以山西、陕西、四川三省绅民捐输军饟,加乡试中额、生员学额。甲戌,贼陷安庆,蒋文庆死之,命周天爵署安徽巡抚。予江西阵亡总兵恩长世职。---《清史稿》

咸丰3年正月,太平军打下了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死伤一片,安徽藩库也被太平军洗劫。这个时候惠征做了什么呢?他带着1万两银子,逃到了南京。

南京城不放他进去,结果惠征只能带着钱逃亡到镇江。这件事使得惠征的仕途戛然而止。咸丰帝正打算重用惠征,可惜惠征自己不争气。犯了如此大错,惠征也没脸面回去,隔了一年就病死在了镇江。

02同治皇帝登基后,慈禧追封其父为三等承恩公。

慈禧是1852年进宫的,惠征则是在1853年病逝的。惠征病逝的时候,慈禧太后什么权力都没有,甚至为父亲洗脱罪名的资格也没有。

父亲的死,对慈禧来说,可能打击比较大,让她明白了,只有手里有了权力,才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 咸丰皇帝比较好色,一辈子宠幸了数不清的女人,把自己的身体也给搞垮了。治理国家没什么能力,只能躲在温柔乡里寻找慰藉。
  2. 粗略统计,咸丰皇帝的后宫妃嫔有名号的就有18个之多,这都是常在及以上的女人。此外还有一些没名号的,可就更多了。
  3. 慈禧太后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个,就算有些姿色,可是那么多好看的姑娘,咸丰皇帝为何要独宠你呢?

慈禧太后给了咸丰皇帝一个理由,因为她在1856年,为咸丰皇帝生了他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同治皇帝于1861年上台。这一回慈禧真正拥有了权力,所以她追封自己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为三等承恩公。

同治三年,将军都兴阿以崇绮谙兵事,奏自随,兵部疏留。是岁成一甲一名进士,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获授修撰者,止崇绮一人,士论荣之。九年,迁侍讲,出典河南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一年,诏册其女为皇后,锡三等承恩公。历迁内阁学士,户部、吏部侍郎。---《清史稿》

承恩公一般指的是皇后、皇太后的父亲所得到的爵位,在清朝非皇室子孙的臣子,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公,其次是侯伯子男。曾国藩对抗太平军那么久,也就只得了个一等毅勇侯。可逃跑的惠征,因为是慈禧的父亲,就被封为公爵,已经相当不错了。

03慈禧是聪明人,她可不想背后说闲话的人太多。

追封惠征的时候,是1862年,也就是同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这相当于是给了皇帝一个面子,封他的外公为公爵,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三等这显眼的等级,未免让人觉得,是不是档次太低了呢?这就是慈禧的高明之处,她要的就是三等这两个字。

  1. 首先,慈禧的父亲惠征,那是在战场上逃跑的逃兵,深受国恩却做了这种事情,被撤职是应该的,根本不值得褒奖。
  2. 其次,慈禧当时刚刚上台,一边解决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威胁,一边还要照顾慈安太后的情绪,所以她做事不能太出格。
  3. 再者,惠征已经死掉了,封多大的官都没用,倒不如封个三等,而不是一等,让活着的人都觉得慈禧是一个高风亮节懂得进退的人。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更加好用,惠征的爵位完全没什么用处,为什么要封那么高呢?只要慈禧自己飞黄腾达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可能会没有好结果吗?

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辛卯,杨载福军复池州。壬辰,捻匪窜汜水、巩县,官军击退之。召张亮基来京。金州地震。甲午,川军剿平会理回匪。丁酉,允乐斌等奏,撒拉回匪降,撤回官军。---《清史稿》

一个世袭的爵位,换不来叶赫那拉家族的腾飞。慈禧心里有雄心壮志,她打算做的事情,是她们家族所不敢想的。走到太后这个阶层以后,考虑事情的眼光和过去也自然是不一样的了。慈禧此刻越是低调,越能够掌控局势。

总结:慈禧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也是既得利益者。

清朝末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慈禧太后面对内忧外患,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成了一个丧权辱国的人。

可是我们能说慈禧没有能力吗?看看末代太后隆裕太后的样子,就知道慈禧有没有能力了。慈禧26岁的时候,就诛杀了顾命八大臣,从肃顺等人手里夺走了权力。

此后又将一同夺权的恭亲王奕䜣给贬谪回家,自己独揽大权。掌权四十多年,慈禧对时局的把控的确有自己的一套。

只不过清末是洋人用大炮轰开国门的时候,慈禧就算再有政治头脑,也无法阻挡这一事实。因为她只看得到国内的事情,却看不到国外的变化。

可当时国内谁能够看得到国外的变化呢?真的没有。除非那些在外面走了一圈再回来的人,否则真的没人能应付当时那个局面。

参考资料:《清史稿》

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慈禧太后从来不提她的父亲从何说起?同治元年,慈禧太后由懿贵妃变成了慈禧皇太后,作古多年的惠征也水涨船高、被清王朝追授了三等承恩公爵位。这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并昭告天下了,又怎么能说慈禧太后从来不提她的父亲呢?

清文宗为何不给已故的惠征封号

提问者所谓的这个封号,大概其是指爵位吧。历史惠征是慈禧太后的父亲、清文宗咸丰帝的岳父之一,为何去世后清文宗没有给惠征任何爵位呢?

  • 没有先例

清王朝从来只有给皇后和皇贵妃的父亲封爵,通常情况下这种恩典是不惠其他泽妃嫔的。惠征死于咸丰三年,彼时慈禧太后刚刚入宫一年,位份只是兰贵人,连嫔都不是!咸丰四年二月,慈禧太后才由兰贵人晋封懿嫔。换言之,彼时慈禧太后的位份其实非常低,几乎是八旗秀女入宫之后的最低起步点,常在、答应通常是为包衣出身的宫女被皇帝临幸后准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咸丰帝给惠征追封爵位,于理不合!更何况,咸丰帝一生对慈禧太后说实在的也就那么回事,远没有对慈安太后那么宠爱!又怎么可能为慈禧太后破这个例呢?

  • 惠征有污点

咸丰二年,惠征出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分管三府一州的道员,虽然只是正四品,但权力也还算是挺大的了。这其中很可能还是有照顾的成分,毕竟同年惠征成了咸丰帝的岳父之一。可惠征却是和不争气的主儿!咸丰三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惠征作为分管三府一州的道员,不仅没有想着如何“剿灭发乱”,反倒是带着黑公家的万把将银子、逃到了江苏镇江……事后,咸丰帝火冒三丈,作为自己的岳父之一,惠征居然带头逃命!盛怒之下,咸丰帝下令革去了惠征的正四品道员之职。或许咸丰帝多少还是照顾了慈禧太后面子的,否则这种罪责,杀头也足够了!不久之后,惠征便死在了镇江。试问,这样一个大背景,咸丰帝又怎么可能给惠征追封爵位?不杀他就已经是给了天大的面子了。

由此可见,惠征这个人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强的能力,至少比他的女儿慈禧太后差得太远!后来慈禧太后掌权,一直没有重用自己的弟弟桂祥,很可能也是因为桂祥和父亲惠征差不多,都不是干大事的料!也未见得就真的是什么为了所谓防止“外戚弄权”。

慈禧太后为何不太提及自己的父亲

前面说到了,惠征是因为弃职逃往比姑爷咸丰帝革职,最后死在了江苏镇江。这是一段相当不光彩的历史,慈禧太后不愿意去提及也就没什么了奇怪的了。提什么?难道提老爷子当初逃命逃对了?再者,惠征的一生也的确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靠着旗人身份、由笔帖式出仕,一步步熬资格熬到了正四品的道员,任内政绩乏善可陈……慈禧太后又有什么可提的呢?倒不如低调处理,省得给自己脸上抹黑!

综上所述,不是慈禧太后不愿意经常提自己的父亲惠征,而是因为惠征真心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慈禧太后经常去提的!加之那段历史污点,慈禧太后自然不愿去挖这个“烂疮”……当然,从来不提也言过其实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同治元年慈禧太后依然还是以儿子清穆宗同治帝的名义将已故的惠征追封为了三等承恩公,只是低调处理,没有去可以强调惠征的“光辉史”罢了……

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慈禧太后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是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年)时是八品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府一级的官职。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徽徽(徽州府)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广(广德州)道的道员。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进攻安徽,惠征擅离职守逃往江苏镇江避难被革职。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惠征病故于镇江。

之所以不提父亲,因为擅离职守,慈禧也因此蒙羞,所以不提也罢。

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慈禧太后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是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年)时是八品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府一级的官职。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徽徽(徽州府)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广(广德州)道的道员。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进攻安徽,惠征擅离职守逃往江苏镇江避难被革职。咸丰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惠征病故于镇江。

慈禧为什么从来不提她父亲,她父亲死后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给封号?

慈禧生父叶赫那拉•惠征,满洲镶黄旗人,出身监生,后在吏部笔帖式任,当个八品秘书类文官,后面虽然略有升迁,但还是个小官。慈禧的父亲不是上三旗出生,要知道在清朝是很拼身份的,身份好的一辈子不愁吃喝,但是身份不好的就要多多努力了。正因为这样才把慈禧送进宫,后来慈禧的父亲在安徽芜湖当道员,他到任上后,开始大量搜刮钱财,但是好景不长,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很快就打到安徽,叶赫那拉•惠征擅离职守逃往江苏镇江避难被咸丰皇帝革职查办,半年后,慈禧的父亲就病逝了。估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当上皇帝的老丈人,这么快咸丰就会对他大义灭亲。 所以也不可能会给他封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