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导语:
成败英雄论,在司马迁这儿是不成立的。因为司马迁一直认为,失败的人未必不是英雄,而成功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英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项羽是失败者,而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他们之间刘邦就一定是英雄,而项羽肯定不是英雄吗?
当然你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司马迁老爷子却从不这么想。他在写《史记》的时候,甚至将项羽列入本纪行列,而且地位比刘邦还要高,仅次于秦始皇。
01项羽失败了,为什么司马迁还是认为他是英雄?项羽带领楚国士兵,陆续击败秦国大军,最终进入函谷关,从刘邦手里抢夺了关中地区,成为了西楚霸王。
他自立为王以后,并没有称帝的想法,而是希望继续恢复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状态,所以他自己是第一任西楚霸王,顺便分封天下诸侯。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
这么一来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的旧势力就这么崛起了,重建了各种诸侯国。帮助项羽平定秦国的功臣们也都建立了诸侯国。
天下都是诸侯国的状态,似乎项羽非常满意。可是这里面有一个诸侯王不太高兴,那就是刘邦,因为刘邦被分封到了最偏远的汉中地区。
很显然这是项羽在打击报复刘邦,为此刘邦努力了很长时间,终于从汉中走了出来,开始了自己征战天下的人生。
- 刘邦趁着项羽忙着应付齐国叛乱的档口,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得到了与项羽决战的机会。当然刘邦率领56万大军打下彭城以后,被项羽的3万骑兵给彻底击垮。
- 此后刘邦再次与项羽斡旋,最终签订了鸿沟协议,答应平分天下。可是刘邦出尔反尔,他偷袭了正在回楚国的项羽,结果导致项羽兵败垓下。本可以逃走的项羽,并没有选择仓皇逃离,他认为自己对不起江东父老,所以自刎而死。
- 项羽兵败自杀,可见他的确是失败了。不过他在为难跟前,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这股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佩的。
人生三万天,有多少人是真正活过的呢?有些人只有短短一万天左右的时间,却实实在在地活过,而其他人用胆怯懦弱度过了剩下的两万天,其实是苟活于世,毫无价值。
02刘邦成功了,在司马迁笔下,自然也是英雄。刘邦这边就完全不同了,他没有选择像项羽那样悲壮地自杀。在56万联军被项羽击垮以后,刘邦只带了十几个人逃了出来。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史记》
这个时候的刘邦想到的不是自刎,而是重整旗鼓。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不断收拢散落各地的残兵败将,在最短时间里,重新组织起了一股军事力量。
此外刘邦还以齐王的王位,说服了韩信前来相助。所以在重新振作的刘邦和兵仙韩信的共同努力之下,项羽根本无处可逃。
- 这个时候的刘邦算是彻底获得了成功,他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了汉高帝。不过他的征程远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他来解决。
- 死去的人已经死去,那是比较容易的,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那比死可要困难多了。所以刘邦必须要解决在自己面前的所有问题。
- 这个时候刘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异姓王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分封制度,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可是秦始皇完全实行郡县制,似乎也不利于大一统局面。
所以刘邦打算采用分封制加郡县制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可是这个时候还有不少异姓诸侯王的存在,这帮人是刘邦建立汉帝国的功臣,可是刘邦只希望老刘家的子孙成为诸侯王。
所以刘邦开始了一路征伐异姓诸侯王的事业,相继平定了各路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还要面对匈奴人的威胁。
被匈奴击败以后,刘邦为了保证汉朝的利益,采用了和亲制度。此后汉朝长期以这种制度保证自己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刘邦的确不容易,就算是获得了成功,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慢慢解决,因为只要活着,问题就永远不会避免掉。
03项羽和刘邦都是英雄,司马迁的价值观是不是有矛盾?成功的人是英雄,我们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取得了中原逐鹿的最后成果。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史记》
可是失败的人在司马迁眼里也是成功的,即使项羽战败了,司马迁还是觉得,项羽英勇的气魄和胆略,依旧值得英雄这样的称号。
-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矛盾呢?我认为是没有的。成功或者失败,只是一种状态而已,而整个打造这个状态的过程,才是人的一生。
- 一生之中,你做了哪些伟大或者重要的事情,这才是评价你是不是英雄的重要标准。刘邦之所以是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更是因为他从一个小亭长,成为帝王的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遭逢了太多的艰险,从而取得了硕果。
- 而项羽他从一个无名之辈,成为了军队的领袖,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多次击败秦国大军,背水一战战败秦国最强大将章邯。
此后项羽更是定关中,分封天下。这样的事迹还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吗?当然是可以的。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都是影响,成功或者失败都能够成为英雄,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仅仅是司马迁这么认为。
总结:人的一生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过程。为什么我说不能以成败来定论英雄呢?因为我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绝对不是终点,而是整个人生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去见上帝,这是无情的事实。但不是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能过活得精彩。威廉华莱士曾经说他的一生所追求的,其实就是自由。
被行刑前,他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是喊出了一声自由,从而唤醒了苏格兰民众对自由的渴望和战胜邪恶的决心。
所以我们在活下去的同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该如何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难道真的是每天早出晚归,周而复始吗?我们不渴望成为全人类的英雄,但是至少成为自己的英雄,别浪费了来之不易的一生。
参考资料:《史记》
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功与失败有一定原因的,经过成功失败去讨论衡量失败人的缺陷,成功人的优势。项羽能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权也是一方霸主,缺乏的是谋略,恢复是贵族统治,违背历史潮流向前发展,加上性情残暴,刚復自用,不听谋士亚父之谏,又失民心,导致兵败垓下,被韩信疑兵之计迷惑,感到大势已去乌江自刎。刘邦虽出生农家子第,当过亭长,但刘邦有许多项羽没有的优势,虽军事上不如项羽,但代表革新,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为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体血百姓,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愿为他打天下,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导言
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或多或少是受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后人通过对“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和才能的理解,似乎都没什么好的评价,一致认为他是个市井混混式的小人物,果真如此吗?
刘邦的人格分析- 领袖评价刘邦:毛泽东曾直言不讳地说“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这话出自领袖之口,绝不是无稽之谈。
- 在几千年历史的封建王朝,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刘邦当然是有它的独到之处。
- 古往今来,谁见过哪个市井混混能做到皇帝的位置,然后又以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和手段开创一个伟大王朝的?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 其中汉高祖刘邦更加彻底,“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 对待同一个历史人物,探讨同一个历史问题,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探讨时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人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具有极刘邦题跋立传”
- 自尊心太强,看不到别人的存在。但又不乏对弱者的同情。
- 谋士范增曾说:项羽的缺点很多,就如同一块刚刚出土,尚未曾打磨的璞玉。虽然在个人能力超强,勇不可挡,勇冠三军。但由于年轻,政治上还很幼稚,且有知识分子和封建贵族的劣根性。
- 事实上,从门第出身上讲,项羽与刘邦截然不同。他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纵观史书记载,项羽比常人热血奔放,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同时,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 项羽之所以能使人感到他灵魂的伟岸,但是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这种孩子气,使他有时勇敢,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无法控制。”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 项羽好勇,往往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别人,“勇”为其第一标准,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招致混乱和反叛,或是使人对他灰心失望。
- 单纯从这一点,刘邦善用他人之长,比项羽就高明出很多。刘邦著名的“用人论”,被后世子孙奉为圭臬,金科玉律。
- 所以刘邦的成功之处,至少“胸怀若谷,知人善用”在其创业初期,可圈可点,不可否认。
我们通常会听到:“乱世出英雄”。这其实也道出了另一个潜在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乱世”是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机,机会相对均等的特殊历史时期。
试想,“项羽与刘邦”所处的时期,假如是太平盛世,整个社会繁荣稳定,生机勃勃。也许就和刘邦没多少事了,也就没有了汉王朝的诞生。
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不同时期出现的个体典型,无不散发出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至今仍焕发着熠熠光彩。
刘邦得到了天下,然而项羽在人格魅力上,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正如那首千古名作“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河东。”
@兵法天下 如是说【浪淘沙•问天下谁是英雄】
文/@兵法天下 【作品】
横剑大江东,楚汉相争。
鼠辈岂可葬英雄。
千古一叹悲秋江,把樽临风。
生死与谁同,绵绵心痛。
咸阳道上泪天冲。
击缶狂歌多少问,斜阳正浓。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说这种话的人脑子进水了,项羽是英雄不错,但更是魔鬼。刘邦是小人,但刘邦更是有担当的君子。历史选择了刘邦是人民的意愿!
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项羽是因为受英雄所累,加上个人的武断和霸道,最后成为失败者,而刘邦方法论,只要能成功什么都能给,把侯位都许给合作者,得道多助最终打败孤注一掷的项羽。
项羽把刘邦的老婆抓住却不伤害,从这点来看就是君子风度,项羽用情专一所以“霸王别姬”,但是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不听叔叔的计谋、无端猜忌叔叔、最后把叔叔气走,连亲叔叔都不能容,不知道好坏,外人就更难相融和辅佐他,更不谈同盟者,这一点与三国的袁绍、袁术,明朝的陈友谅相似,最后落得惨败的结局,虽然项羽对官兵仁慈,对百姓宽厚,但是“妇人之仁”上不了战场的。
在战场上面对虎狼之师,任何的心慈手软换来的是自己的血流成河和惨败,君子更要懂得变通,三国时诸葛亮出山就要刘备夺荆州,刘备没有同意,结果刘表死后刘备退到江夏,手中只有一万多兵马,如果曹操先打刘备的话刘备必败无疑,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了!刘邦剧照
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对于项羽、刘邦的英雄之论,历来众说纷纭。但也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先说说“自刎乌江”的项羽。
对于项羽来说,他的失败主要归咎于他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虽然失败了,但他仍可称得上是“本色英雄”!
1、匹夫之勇,凸显个人,不能发挥群体力量。
项羽这个人应该说是很勇敢的,他一辈子似乎没怕过什么人,只有别人怕他。
他虽然是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常常逞雄示威。每次战斗,他都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中,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血战多次,大破秦军。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把诸侯将士都吓坏了,而项羽则快感十足。
巨鹿之战的项羽(剧照)
但是他的勇,只是一人之勇。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之勇,是指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
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实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冷兵器时代更是如此。
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
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导致他的将士们觉得自己可有可无。
这样一来,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此,司马迁说他“奋其私智”(靠个人),“欲以力征”(靠力量)。
对项羽来说,有时战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本身。
当他率领800骑兵冲出垓下重围,在阴岭迷失道路时,毅然引兵向东,与汉军作最后一战。
他对随从的将士说,我起兵八年来,身经70余战,从来就没打过败仗,这一回大概是天要灭亡我了。那好,我就“今日同决死,愿为诸君战”。
随之,项羽跃马冲入汉军之中。在汉军将士纷纷伤亡的同时,项羽笑了。他回过头来,得意地看着将士们说,怎么样?随从的将士们一起拜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如大王所言”。
这,就是项羽之勇!
2、妇人之仁,见识短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项羽的主要谋士范曾说他“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指项羽的“妇人之仁”。项羽表面上看来很强硬,其实他很爱面子,他的内心很脆弱。
兵败该下之时,他最惦记的是那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垓下之战中的项羽与虞姬(剧照)
一个身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不是痛心他的功亏一篑、功败垂成,而是痛惜他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
既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也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山再起?可见,他没有把最后的胜利当回事。
爱面子的人,是受不了半点伤害的,为此才拼命地保护自己的颜面。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自刎乌江(剧照)
于是,他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去。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了内心有愧外,主要还在于受不了那份怜悯!
翦伯赞先生说:“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
遗憾的是,他有勇无谋,缺乏远见卓识。虽慷慨悲壮,但胸中无大局。因此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本色英雄”!
再聊聊“功成名就”的刘邦。起于微末的刘邦,应该说没什么大本事,性情习惯没什么高雅之处,但他却能异军突起,自然也有他的原因。
1、敢作能为,不计一时之得失。
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却能敢于作为,勇于担当。
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因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就干脆把犯人统统放了。他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微末之时的刘邦(剧照)
可见,刘邦并没有把什么亭长放在眼里,也没有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事,就忌讳什么。
只要他认为该干的就去干,没有那么多顾虑、那么多小算盘,这样的心胸不是谁都能有的。
2、果决能断,着眼未来之大局。
刘邦遇事能当机立断,做事干净彻底,一点也不黏糊。刘邦自己虽然没有多少高明的计谋,但为了大局,敢拍板,而且能豁得出去。正是这种素养,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当刘邦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盼着韩信来救援时,韩信不但不动窝还想做个“代齐王”。这让刘邦大怒,但当别人稍加提醒时,他立即正式任命韩信为齐王。
这样,不但没有逼反韩信,还得到了韩信的援助,获取了“垓下决战”的胜利。
3、知人善任,团结一切之力量。
刘邦不但能用人,而能平等对待。刘邦手下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等等。刘邦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使其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
《资治通鉴》里还说,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都能成为刘邦的朋友。
张良、陈平、韩信、萧何等人,他们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有些是针对现实的问题,有些是战略性的建议,刘邦往往一点就通,立即接受采纳。
而且,人员调度得当。保障供给,有萧何;运筹帷幄,有张良;攻城掠地,有韩信。可以说,刘邦的用人做事是有板有眼,张弛有序。刘邦与萧何(剧照)
同时,刘邦深知人情人性,明白人性中的优点,也清楚人性中的弱点。这使他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人,各个击破,最终掌控天下。
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及拜他为大将之恩,说明刘邦已经占据了他的内心;也说明刘邦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剧照)
鸿门宴前一天晚上,他听到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时,就立即决定和项伯拉关系、套近乎。项伯来到汉军军营(剧照)
但他并不马上去见项伯,而是先询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当张良说项伯年长时,他便立即表态“吾得兄事之”。
这就是在说,我刘邦和你张良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哥就是我刘邦的哥哥。
这样一来,张良、项伯两人都有了面子,自然乐得为他所用。
得天下,主要是得人心,此言非虚。刘邦,深明其中的道理。
刘邦的一切作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是以“实用”为原则的。不玩虚的,怎么实惠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而且,注意把握火候,相得益彰。这样,自然就“功成名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