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导语:
-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建立者,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之久。
-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建立者,洋务大臣中的代表人物,为慈禧太后稳定天下操碎了心,甲午战败后,基本成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打字机。
这两个人都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大臣,那么他们俩谁的作为更大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两个人的涉猎范围是不同的。
01在军事上,曾国藩无疑是比李鸿章强太多了。清王朝在建立以后,军队的掌握者基本上都是满人,就算是有汉人充当主帅,也会有大量满人在军中限制他的权力。
七年二月,国藩闻父忧,迳归。给三月假治丧,坚请终制,允开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进围九江,破湖口,水师绝数年复合。载福连拔望江、东流,扬风过安庆,克铜陵泥汊,与江南军通。由是湘军水师名天下。林翼以此军创始国藩,杨、彭皆其旧部,请起国藩视师。会九江克复,石达开窜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复犯江西,朝旨诏国藩出办浙江军务。---《清史稿》
所以在曾国藩之前,清王朝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单纯让汉人来带兵。可是曾国藩改变了这个现状。曾国藩成为了满清第一个拥有募兵权的汉人。
当时太平天国非常猖狂,满清八旗大军先后被太平军给击溃了。在这种情况下,咸丰皇帝果断答应了曾国藩的请求,让他前往湖南招募乡勇对抗太平天国。
- 可是清廷一没有足够的军饷,二没有相应的驰援,曾国藩就靠着一张嘴皮子南下了。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 结果曾国藩果然带领出了一直强大的湘军,正是这支湘军,成为了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当时太平军已经攻陷南京,天下有一半都是太平天国的了。
-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领导湘军彻底击垮太平军,为清王朝收复了半壁江山,对满清帝国有再造之恩。此后曾国藩自己遣散湘军,主动放弃军权,为人称颂。
李鸿章的老师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指点下,李鸿章也回到自己的老家,训练乡勇,组建了一支淮军。可是这支淮军是比较尴尬的力量,打太平天国他们有很大功劳,但不是主力,主力是湘军。平定捻军叛乱,他们也不是主要力量,主力是左宗棠的人马。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之中,总是有人比他更加优秀,一直到李鸿章组建了北洋水师以后,他有了这么一支军队,再也没人比他优秀了。结果甲午战争,这只军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彻底失意。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确比李鸿章要强得多。曾国藩也懂得舍得的意思,关键时刻功成身退,李鸿章却舍不得手里的权力,最终酿成大祸。
02在现代化革新上,李鸿章自然比曾国藩强。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想要国家富强起来,所以答应大臣们的要求,搞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中最重要的人当然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
- 李鸿章在北方兴建北洋,而左宗棠则在南方搞起了南洋。可惜左宗棠太忙了,南洋刚刚开了个头,他就跑去大西北打捻军去了,此后又收复新疆,所以南洋搞得不如北洋有起色。
- 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学习洋人的那些先进的技术工艺,也就是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李鸿章成为了这件事的坚定实践者。
- 早在同治11年的时候,李鸿章就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此后李鸿章借助洋务运动的春风,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湖北广济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等现代化工厂企业。
他所涉猎的业务众多,基本涵盖了当时能够从西方学到的各行各业,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所以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功劳,那是非常大的。
而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功业就没有那么大了,不过他也是开中国现代化先河之人。曾经建议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许姓。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咸丰三年,庐州陷,鸿章建议先取含山、巢县图规复。巡抚福济授以兵,连克二县,逾年复庐州。累功,用道员,赏花翎。久之,以将兵淮甸遭众忌,无所就,乃弃去。从国藩於江西,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军。---《清史稿》
同时在文化方面,曾国藩也没有落后。他主持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且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这些创举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03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签到了手软的地步。李鸿章这辈子最怕被人提起的,肯定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这一战直接决定了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命运。
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心血培养起来的北洋水师毁于一旦。他基本告别了政治舞台,不过他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而李鸿章去世是在1901年。这中间7年时间里,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
-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也割让给日本,此外还要培养2亿两白银给日本。
-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再次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这是对《马关条约》的进一步解释。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涉及到俄法德三国利益,日本不得不做出退让,交换辽东半岛给中国,但是清政府必须要赔偿三千万两白银给日本。
- 1901年,李鸿章拖着病重的身体,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慈禧被迫逃离,一系列卖国条例听凭列强添加,李鸿章签订条约后,病重而亡。
除了这些,还有1876年的《烟台条约》,1884年的《越南条约》,1885年的《天津条约》等等三十多个条约。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於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七月,回京,入阁办事。---《清史稿》
作为当时清政府挑大梁的重臣,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甲午战争那一次,那些钱,足以改变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可惜。
总结:全民都要努力,我们才能富强。李鸿章和曾国藩当然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能够在他们的时代里,成为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其实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
不过李鸿章后期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他实在是带不动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不过换当时的谁上,又能做得比他更好呢?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现在看那些欧洲的贵族们,他们哪个不是光鲜亮丽,一个个跟你讲究礼仪法律,可是当年八国联军进来的时候,没有人跟你讲礼仪,更没有人跟你谈法律,他们手里有枪,他们就是强权。
这些贵族的家里,肯定都藏着我们圆明园里的宝贝,是哪儿来的呢?是他们的祖先,从我们这儿烧杀抢掠夺走的。
一个民族的复兴,光靠一两个名臣,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整个民族的人全都努力奋斗,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在你的岗位上做到最优秀,你就是这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清史稿》
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综合来讲,曾国藩的能力远超李鸿章,学生还是远远赶不上老师。
曾国藩谥文正,李鸿章谥文忠,个人能力的大小,总要通过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体现出来,盖棺论定,朝廷的评价上面李鸿章低了一个等级。
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对李鸿章则痛斥“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评价李鸿章“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同赫鲁晓夫争执联合舰队后生气地讲“我们共产党不是李鸿章”。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和践行上,曾国藩根守程朱理学,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被儒家后辈誉为一代完人。在这方面李鸿章难以望其项背。曾国藩所著的《经史百家杂抄》、《家书》、《家训》、《日记》等被编为《曾文正公全集》,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李鸿章留世的《李文忠公全集》的影响力就差远了。
在军事能力方面,曾国藩是清朝汉人控制的军事集团的创建者和发展者,而李鸿章仅仅是壮大者。前者的难度,远远大于后者。李鸿章创建淮军时,战局已趋稳定和有利,而且创建过程中得到了曾国藩的指导和帮助,曾国藩不仅亲选将领,将湘军成编制的部队划拔,而且为淮军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后期剿捻时,由于湘军大部裁撤,所用兵力多为淮军,加之捻军正盛,曾国藩因未达到朝廷预期而同李鸿章调换职位,李鸿章接手后与左宗棠的楚军联手最终建功。如果朝廷一直让曾国藩负责,结局也会相同。
对清庭的忠诚度方面,曾国藩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平定太平天国前后,面对部下的劝进,曾国藩以“倚山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明志,面对湘军的裁撤,曾国藩身体力行。而李鸿章则以捻乱未平使得准军大部保留,虽然其中不乏曾国藩自保及朝庭分化的原因,但李鸿章据此实力成为晚期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乃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李鸿章等人竟然搞起东南互保,对抗朝廷。由此开启了地方实力派人物军阀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祸根。
在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曾国藩不但驱使下属如使臂,与同僚如骆秉章、胡林翼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即使同左宗棠之间,如果去除作秀的成分,两人在大事上也是相邦呼应。同朝廷中枢大臣如前期的肃顺、后期的恭亲王奕訢等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反观李鸿章,剿捻尹隆河之战,淮军刘铭传部轻敌冒进,被捻军痛击合围,坐以待毙时被湘军鲍超部所救,取胜后刘铭传不思报恩,竟然指责鲍超违约误期,李鸿章偏袒上报致使朝廷严斥鲍超,鲍超负气离营回籍,所部大部裁撤,余部被编入淮军。同僚的关系上,李鸿章同张之洞不睦,同左宗棠闹得不可开交。同中枢翁同龢更是势同水火。
在用人方面,曾国藩的识人之明广为人知,其相面之术被传得神乎其神。湘军将领许多人作了清朝督抚,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李续宾、郭嵩焘、刘长佑、刘坤一、刘锦棠等等其能力和操守均可称道。而李鸿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在北洋水师覆灭自杀后被光绪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叶志超在甲午期间,放弃平壤一路狂逃回国,被解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光绪戊戌被囚后方得赦。卫汝贵随叶志超逃奔回国后,所部先败于安东,又败于岫岩,最后逃奔奉天,械送京师后,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甲午战争中准军可称道的将领有战死朝鲜的左宝贵,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坚决抵抗的聂士成。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的表现也算神勇。总之,淮军将领良莠不齐。
在洋务方面,曾国藩同样是开拓者,安庆内军械所创办于1861年,而李鸿章最早创办的洋务企业江南制造局成立于1865年,而其规划者是曾国藩。左宗棠则在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曾国藩于1872年去逝,后期的洋务方面,李鸿章适逢其会,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后来筹建的北洋水师,则将洋务运动推至高峰。
私人节操方面,曾国藩非常清廉,不但自己不贪财,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夫人和女儿亲自动手自己做衣服。去逝后仅留下1万多两白银。而李鸿章死后遗产超过1000万两。
与洋人打交道的外交方面,李鸿章比较善长,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签订,同许多外国政要熟悉。李鸿章总体的外交思路是绥靖妥协,中法战争中,在中方取胜的情况下仍然签订《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国地位,使中国南大门洞开,招致左宗棠怒斥。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不积极备战,指望英俄调停,结果在利益面前没有友谊,英国同日本达成《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后即把底线告诉日本,“希望取得日本政府不在上海及其通路为战事之运动的保证”。日本随即发动战争。担任中国海关税务总司的英国人赫德后来感慨道“外交把中国骗苦了”。
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清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开始于家乡湖南组建地方团练——湘军;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于安徽江淮地区组建了另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淮军。
同治三年,在淮军的配合下,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的综合实力达到顶点;同治四年,清朝八旗最后一位堪当大任的将领——僧格林沁战死,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军队宣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曾国藩和李鸿章几乎成为晚清政权唯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
不可否认,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同治年间,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位汉臣乃系晚清政权苦苦支撑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的李鸿章,又成为晚清政权深为倚重的重臣、权臣。
那么,这两位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晚清牛人,如果相比较而言,到底谁的实力更强大呢?
笔者认为,如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比较的话,李鸿章根本就不是曾国藩的对手:
1、官职、谥号、爵位对比首先,我们来看下曾国藩于仕途达到的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有载:
同治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也就是说,曾国藩最高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病逝后还被追增了“太傅”这一荣誉官职。
“武英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三位的所在,品秩正一品,正国级干部。
但是,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因功被“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注意,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还拥有着“世袭罔替”的巨大特权。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曾国藩一介汉臣而且是文臣,乃系“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的所在。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曾国藩病逝以后的谥号——“文正”,乃系封建皇权社会文臣做能获得的最高谥号等级。
再来看下李鸿章的仕途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有载:
同治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七年,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
也就是说,李鸿章最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二位的所在。因殿阁大学士之首——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朝名臣富察·傅恒以后,再无实授,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已经做到了内阁顶点。品秩同样为正一品,正国级。
但是,李鸿章获得的“一等侯”爵位只是死后追封,而且没有“世袭罔替”的特权,其生前只获得了“一等肃毅伯”的爵位,较之曾国藩能够“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远远不及。
而且,李鸿章的获赠谥号为“文忠”,乃系文臣谥号等级中排名第四位的所在,和曾国藩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2、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对比比较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的实力,就不得不来比较一下两人手中,各自掌握的武装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曾国藩手中掌握的五万精锐;曾国藩幼弟曾国葆手中的五千湘军;曾国藩手下部将——鲍超手中掌握的一万余;张云兰手中掌握的六千将士;还有其余零散部将和水军;共计30万余人。
而李鸿章手中的淮军,仅有五万余人。
注意,所谓的淮军,乃系在曾国藩的指示下,李鸿章“受命”于安徽江淮地区逐渐而成的武装力量。说到底,淮军绝大部分的指挥权还是掌握在曾国藩的手中。
李鸿章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武装力量,乃系其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拥有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但在慈禧太后的“英明领导”下,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中日甲午海战就直接证明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所以,从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来看,李鸿章和曾国藩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3、影响力对比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天京以后,其综合实力达到顶点,想要推翻晚清政权,登基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曾国藩并无造反之心,而是“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在晚清政坛之上,曾国藩才发掘的人才,甚至达到了“疆臣阃帅,几遍海内”的恐怖地步。
被后世赞誉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在上述除了曾国藩之外的五人中,除了张之洞并非出自湘军,其余四人全部出自曾国藩门下,由此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巨大影响力。
就晚清政权而言,如果曾国藩想要造反,即使达不到“一呼百应”的状态,也足可以推翻晚清政权。
而李鸿章,能不能够进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后世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李鸿章的真正影响力主要发挥在担任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也正是在此期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权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使心有苦衷、被逼无奈,也终将严重挫伤其正面形象,大大削减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中国近代史》、《清代通史》
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清朝中后期朝廷的中流砥柱,曾、李二人再加上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又以曾、李二人为首。
从官职来看
二人都被封为一等侯,都被追为“太傅”,曾国藩生前官居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李鸿章也担任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二人都是正一品官职,并且都是大学士头衔,都已入阁拜相,二人的唯一区别的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稍高一些。
从能力来看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曾挽救大清于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不堪重用,如果不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力挽狂澜最终攻灭太平天国,清朝很可能早灭亡半个世纪。
李鸿章的淮军虽然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其更为重要的表现是在晚清时期以一人之力苦撑危局,周旋于列强之间为大清续命,更是被慈禧称作“再造玄黄”之人。
二人都有改朝换代的实力
在对抗太平军时期壮大起来的“湘军”最终完成了对太平天国最为致命的一击,天京被攻破之时湘军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当时就有人劝曾国藩登高一呼改朝换代,但是曾国藩却主动裁军消除慈禧的疑心。
再看李鸿章,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赞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创办的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清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事力量。
清朝末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已经被严重削弱,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甚至弄出一个“东南互保”,让清朝颜面扫地,眼看大清不保有人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住持危局,可是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再度前往北京议和,为大清再续命十年。
总体来说李鸿章论军功不如曾国藩,但是朝廷对李鸿章更加信任,说句不客气的话,满清是把身家性命托付在李鸿章身上,而对于曾国藩朝廷却始终有所提防,从这点上看李鸿章的实力似乎强那么一点点。
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徒两人在相同领域及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千古完人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子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晴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开拓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 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 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 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为清王朝平定 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 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 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 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 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 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努力,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 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 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 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 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所著《曾 国藩家书》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
大清“糊表匠”“东方俾斯麦”—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子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太傅,进封一等肃毅候,谥号文忠。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成就功绩,谁的贡献更大。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可见,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延揽人才。慎用,就是量才取用,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上规矩,严加管束。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完善无虞,尽收事业兴旺之利。以致使曾国藩手下谋臣如云将才如鱼雨,曾国藩才能在其协助下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而作为曾国藩的入室弟子李鸿章虽得其师真传,然不如其师多矣。
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李鸿章是晚清时代举足轻重的元老重臣,他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影响到晚清政局的走向,更因其眼界开阔思想上也不保守,对推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居功至伟,因此才会在历史上显得比曾国藩更有名气。
不过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样,都是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才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无限欢心,也因此才得以位列清廷中枢大臣的行列。
然而这两个人的主要功绩,并不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的表现,而是推动了使清朝缓慢地走向近代化的洋务运动!而在那个统治阶级依然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妄想着维护其“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情况下,曾、李能够力排众议,努力争取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开启了缓慢变革的新时代,当然都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曾、李谁的作为和贡献更大?应该说还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不仅致力于发展实业,而且还争取到了发展海军的机会!从而使清朝这个因循守旧的农业帝国,也逐步拥有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海军力量!
我们不能因为清朝耗费巨资,从欧洲买回来的北洋水师,在1894年的清日甲午海战中输了个精光,就去否认李鸿章致力于发展海军加强海防的历史性贡献。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作为应该比曾国藩更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