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导语:
刘邦作为汉王朝的始祖,却有很多令人不齿的卑鄙行为。所以我们小时候看楚汉之争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刘邦的无耻行为而痛恨他,相对也就更加喜欢项羽的耿直和勇敢。
可是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刘邦身上的勇气,那才是很少有人可以拥有的。一般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根本就做不出刘邦的那些事情。
01刘邦勇于面对人性的丑陋,你们敢吗?一般人都会觉得,刘邦的种种行为是令人不齿的。我们现在看来,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比如说当年刘邦聚集了56万大军进攻彭城,打下彭城后,他以为高枕无忧了。
没想到项羽3万骑兵已经杀了过来,刘邦大军溃不成军,最终刘邦不得不逃命。夏侯婴驾着马车带刘邦逃命,路上刘邦遇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後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史记》
夏侯婴将孩子抱上马车来,谁知道刘邦一脚一个,将这一双儿女给踹下了马车。刘邦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俩上来增加马车的负重,不利于逃命。
夏侯婴把孩子再次抱上来,没想到又被刘邦给踹下了马车。刘邦的确是个狠角色,要不是夏侯婴坚决要带走孩子,可能后来就没有汉惠帝刘盈的存在了。
- 当项羽抓了刘邦的老婆和父亲时,刘邦并没有任何投降的意思。项羽无奈之下,打算用大锅把刘邦的家人都给煮了。
- 没想到刘邦告诉项羽,自己当年跟项羽是结拜兄弟,现在项羽要煮了刘邦的父亲,其实也就是煮了自己的父亲。
- 刘邦本人对这件事一点意见都没有,不过等到煮好了,记得要分一碗汤给他刘邦喝一喝。这一招实在是厉害,气得项羽差点吐血,世上竟有如此无耻之人。
我们来看这两件事,一件是对不起孩子,一件是对不起父母妻子。人这一生为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家人罢了。孝顺父母,敬爱妻子,关爱孩子,这才是一个男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可是刘邦偏偏就是对这些充耳不闻,他既不孝顺父母,也不敬爱妻子,更加没有关爱过自己的孩子。是你你做得出来吗?你当然做不出来,如果你做得出来,可能你也会成就大业的。
02刘邦善于任用人才,慧眼识人的本领你有吗?人才不仅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国诸侯所追求的资源,也是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所要争取的资源。
很显然,刘邦在这件事上,明显要比项羽更胜一筹。刘邦身边本身就跟随了一帮勇敢的兄弟,比如萧何、樊哙、周勃等等,这些人组成了刘邦最初的团体。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於是韩信、彭越皆往。---《史记》
后来在刘邦推翻秦王朝的道路上,刘邦又结识了张良,他立刻意识到张良是个千古人才。所以甘愿用金银财宝和土地,暂且跟韩王借调张良。
韩王看到得了这么多好处,直接把张良送给了刘邦。这里足以看得出,刘邦这个人对于人才,他是舍得下血本的。
- 被项羽分封到了汉中以后,刘邦自己烧了栈道。这个时候不少官兵逃跑,刘邦自己也丧失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 萧何在这种情况下,将韩信介绍给了刘邦,并且表示,韩信一来就要当大将军。刘邦立刻将韩信封为大将军,并且表示,他不是相信韩信,而是相信萧何。
- 因为萧何相信韩信,所以刘邦自然也就跟着对韩信充满了好感。这种神逻辑使得刘邦又得到了一位重臣的帮助。
萧何、韩信以及张良,这三位世上的顶尖人才,都成为了刘邦的属下,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佩服刘邦呢?
刘邦在建国以后,甚至对大家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告诉大家,这三个人的才能,我是一个都比不上,但是为什么只有我调动的了他们呢?因为我懂得慧眼识才,而你们不懂。
看人的本事,可不是多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这需要高超的智商,和若干年的生活经验,才能积累起来,这一点项羽比刘邦真的差远了。
03刘邦懂得舍得的真谛,你懂吗?刘邦是个真的懂得取舍,知道进退的人,一般人同样还是做不到。当年陈平有一个计谋,可以离间项羽和手下重臣范增以及钟离眜的感情,但是这件事要想办成需要花大价钱。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史记》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不仅没有阻拦,反而加价让陈平把这件事给办完美了。其实这就是取舍的道理。如果你在乎金钱,那么就会失去这么好的机会。
- 一般人都是爱惜金钱的,刘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刘邦知道孰轻孰重,如果范增能够离开项羽,那么他们集团获胜的机会就能增加很多,这一笔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所以刘邦一定会愿意花钱解决这些问题。
- 在夺取天下的路上,刘邦许诺各路大将,将来给他们封王封侯,后来也的确做到了。尤其是韩信,他只是要做一个代理齐王,可是刘邦直接将齐国送给了韩信,表示韩信今后就是齐王了。
- 刘邦明白,这帮人需要鼓励打气,才能够努力为刘邦集团打拼。如果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得罪这些人才的话,那才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现在加封了将来可以想办法撤掉,反正一定要先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才行。所以说刘邦明白什么时候该往前走,什么时候该后退几步。
真正取舍起来,你一定是这也舍不得,那也想得到。到最后,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取舍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刘邦算是无师自通的那种。
总结:对英雄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应该要改一改。项羽那种横冲直撞的人,真的算英雄吗?非战不利,是天要亡我这种态度是英雄吗?我看未必是英雄。
他连渡江重头再来的决心都没有,又怎么能成为英雄呢?反观刘邦,我认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的确不是最强的人,但是他可以将若干强人笼络到自己身边。
记得在城墙上被项羽射了一箭,刘邦装作没事儿人似的走出来表示没射中。其实刘邦当时疼痛难耐,难道这还不是英雄所为吗?
所以说,真正的英雄,一定是那种能屈能伸,上马可以带兵打仗,下马可以下地种田的那种。而不是一直高高在上,显得自己很了不起的那种人。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中年油腻。
中年现实。
少时热血,意气风发,认定单纯的才能是本,个人勇气是魂。所以项羽是偶像。
等历尽半生,多少奋斗化为泡影,回顾前尘,才明白多少不得已,多少付出错了方向…
正如绝大多数不爱从众、不喜欢热闹、只盲目信任自己“写作天份”的自媒体人一样,开始以为自己唯一拿得出手的才能,单打独斗会迎来喝采。
谁知现实告诉你,你一个人的性情写作只是自嗨,如今的世道不一定需要你写得如何,但看你有没有号召力,能不能造势——包括制造热点、带领团队。
所以后来你理解了刘邦,已是中年。
你中年才理解刘邦,其实有点晚。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引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项羽不但是是词人李清照的偶像也是我绝大多数人的偶像,年轻的我们想想着快意恩仇潇潇洒洒,觉得刘邦虽然最中获得了胜利,也不过是小人得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生活阅历的增加直接导致我们的思想开始发生改变,开始变的现实想要成功,所以觉得刘邦做的也没什么问题!那么这两位秦末争霸的两位统帅分别有什么让人喜爱的优点呢?
豪情壮志,老骥伏枥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都是有四方之志的人,两人呢都看到国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和叔父说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看到则是长叹:“大丈夫当如此!”有两人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是强调自己和他人做对比,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也应该建功立业。这两个人的境界高下立判,所以说项羽的悲剧是注定的。
作为当时楚汉相争两大阵营的老大,两人都是拥有雄心壮志的,这也是两者可以在秦末起义总可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作为掌权者的两位可以说都是当时的人中龙凤,所以说两人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三绝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霸王项羽,扼腕叹息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叔父项梁起事的时候,项羽勇气可嘉按照叔父的意思以一敌百帮助项梁夺取会稽太守的位子。项羽可以说是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战功赫赫,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项羽在最艰难的时刻虞姬不离不弃,项羽备受感动之后写下一首诗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这样项羽的有情有义跃然纸上,被后世的人创作出一场霸王别姬的戏,流传千古,这也是我们喜欢项羽的主要原因。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真人君子的形象,比如说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亚父范曾建议在宴会上面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是项羽不耻做出这样的事情,当然这在别人看来也是妇人之仁。彭城之战中刘邦的50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锐所歼灭,项羽不但大获全胜而且俘虏刘邦的父亲。在之后的一次战争中项羽威逼刘邦投降不然就要杀了他的父亲,刘邦不知恬耻的说道:“我们两个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煮自己的父亲,麻烦你也分我一杯羹。”项羽听到这句话直接无语了,项羽只好作罢,如此可爱的人当然值得我们喜欢了。
高祖刘邦,慧眼识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通过汉高祖刘邦自己的总结可以说很准确的描述出当属楚汉之争自己为什么可以赢项羽的原因,刘邦本人虽然实力不是很好,但是刘邦慧眼识人,敢于放权,肚大能容。不像项羽因为自身的势力很强而导致骄傲和自满,刘邦愿意将自己的权利给信任的臣子,而且可以很会的收买人心。
从鸿门宴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刘邦的社会阅历是在是比项羽高太多了。项伯因为要报恩张良,但是被张良和刘邦两个人直接忽悠上了贼船,最后还和刘邦攀上亲戚。可以说刘邦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直接让项伯愿意为其效犬马之劳而且是心甘情愿,比如说在不久的鸿门宴之中项伯直接帮刘邦挡刀。同时关于让项羽分自己父亲的一杯羹其实是了解项羽不可能真正的将自己的父亲杀掉的。
总结:项羽和刘邦都有自己专属的个人魅力,项羽代表的是感性,有情有义同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与我们小时候梦想的英雄是一模一样。刘邦代表的是理性,实用主义慧眼识人最后功成名就,这与我们在职场中想要成为的人相类似。这两种人格的转变会随着我们年龄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进行转变,而绝大数的人都是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小时候喜欢项羽长大了之后喜欢刘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欢迎斧正!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小时候应该是青春期。这时候的想法是:爱上层楼,别人做不成的事,但是我能。大了应该是步入油腻。这时候的想法是:识尽愁滋味,别人做不成的事,我也不能。
所以,项羽的叱咤喑呜,撩动了那个自认为无限可能的青春期;而刘邦的委屈求全,共鸣了此时懂得世事维艰的而立不惑。
01.生当人杰、死亦鬼雄,项羽尽逞英雄豪情青春期的边缘系统已经长成,但前额叶皮质还没成熟,所以总是情绪大于理性。甚至,本应供应大脑的血液总会流入那个比大脑更能制造快感的地方。
于是,青春孟浪,就是情绪主导下的孟浪,胸中总是豪情万丈、脑中总是快意恩仇。
从小到大的我们,总要试图冲破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所以需要把自己代入某种情景、代入某个英雄,寻求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体验。乱世和英雄,就是最激荡这种体验的伊甸园。
秦末乱世与西楚霸王,就是青春期的伊甸园。
见始皇帝仪仗銮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当时的项羽,正是青春孟浪之时,跟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刘邦说的是什么呢?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
虽然都有气魄,但明显项羽更有霸气,这就是青春。面对既有世界,项羽是一种革命情怀,我要取而代之;刘邦则是一种世故羡慕,男子汉就该这样,不这样也就只能认命了。
反秦战争,项羽的巅峰之作是巨鹿之战。可以不了解巨鹿之战,但总会记得项羽的破釜沉舟。这是只有青春猛少年才能干出来的赌命冒险。别人做不成的事,但是我能,而且我一定能。于是,断了自己所有的后路,就是一往无前地去创造无限可能。刘邦就从来不会打这种仗,而且也不敢。
楚汉争霸,项羽的巅峰之作是彭城之战。刘邦偷袭彭城,一个偷字。油腻大叔会说真漂亮,而青春猛少年会说不要脸。所以,青春年少之时,谁会喜欢刘邦?他们不认为这是智慧,而认为这是软弱和无赖。五十六万诸侯联军,霸占了项羽的西楚国。面对此等窘境,项羽率三万精骑,千里奔袭、闪击彭城,干死刘邦20多万大军,教训了这个不要脸的油腻大叔。这是何等豪气。看到此等惊心动魄和畅快淋漓,青春期的我们,肾上腺素会上升、多巴胺会分泌,而结果就是爱死楚霸王项羽。
垓下之战,长大了的我们,能看到项羽的愚蠢和刘邦的智慧。但是,青春期的眼睛,看到的则是刘邦以多欺少、项羽的宁死不降。所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刘邦呢?刘邦就是一个没志气的无赖。
0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刘邦历经风雨人生刘邦征战一生,却给人留下了一个长败将军的印象。但是,刘邦这个长败将军竟然从来都能乱世渔利。
沛丰造反,刚成事,就被雍齿赶成丧家犬,只能借兵项梁,却加入了楚国集团。
楚国沛公,刚起色,就遭遇章邯横扫楚地,只能四处躲藏,却得到了偷袭关中的机会。
受降子婴,将成王,就迎来了项羽的诸侯联军,只能鸿门宴上装孙子、巴蜀之地做汉王,却得到韩信相助、占定关中。
彭城之战,刚彪悍,就迎来了项羽的闪电万军,只能抛妻弃子、躲进荥阳城里装乌龟,却步步为营、终成垓下之势。
这就是刘邦。青春期的男女们,谁也不喜欢这么个窝囊东西。但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后,我们才发现刘邦才是一种凡人的逆袭。
他没有江东八千子弟兵,他没有楚国贵族的出身,所以只能步履维艰地在乱世里面求生存。别说不仗义的事、别说投机取巧的事,就是耍流氓、当无赖,刘邦也要做。因为他要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无限可能。
历经种种战败,刘邦却愈战愈勇。
这不就是每一个凡人的生活吗?遭遇种种不幸,生老病死、小人算计、权贵打压,但就要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地生存着。
从来不奢望能横槊赋诗、霸气天地,但求亦步亦趋、步履沉重地迈向最后的成功,一点一点的逼近。而这不就是真实世界的一种逆袭吗?
世界是苦的,凡人的世界更是真的苦。当历经这些苦而还在期望风雨彩虹的凡人,应该把自己代入给谁呢?当然是刘邦,这个油腻大叔的世界才更真实,也才有更多的体验。
所以,刘邦的人生能编排出一部好看的连续剧,一个真实的凡人在真实的乱世里是如何成就不平凡的。而项羽却只能是一首荡气回肠又让人惋惜的五言绝句,一个一直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是如何迎着夕阳举剑自刎的。
03.凡人逆袭学不来项羽,豪门子弟却可以项羽快意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富商、母亲是个画家。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不喜欢自己导师布莱克特,竟然下毒要毒死自己的导师。这真是一个敢想敢干且快意恩仇的纨绔子弟啊。后来,奥本海默的谋杀没有成功,被警觉的导师发现了。但这毕竟是谋杀,所以等待奥本海默只能是牢狱之苦。但是,这起谋杀案竟被奥本海默的母亲给摆平了,而奥本海默竟然啥事没有。以前,奥本海默从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让别人的孩子羡慕;以后,奥本海默仍旧是别人谈论的英雄,让整个世界崇拜。
你能成为奥本海默吗?不管资质允许不允许,都得要问一问:你有没有一个奥本海默那样的母亲。
项羽就是奥本海默,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刘邦就是凡人众生,一个自己家不争气的孩子。
青春孟浪之时,体验一番项羽的豪情就可以了。历经沧桑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就是没成事时的刘邦,自然能体会到刘邦的种种不容易,刘邦才是自己的镜子。
所以,小时候,我们觉得项羽英雄而豪情、刘邦窝囊而无赖;长大了,我们就会觉得项羽莽夫而任性,刘邦达人而智慧。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我觉得是因为项羽更加符合我们小时候心目中那个理想型的英雄,在战场上往来厮杀如摧枯拉朽、能力超高、霸气十足、绝不屈服,忠肝义胆,这样的英雄让很多人对其膜拜。项羽就像是每个男孩小时候的梦想一样,凭一己之力将大秦的基业连根拔起,霸气十足,坑杀秦军二十万,火烧阿房宫,为父报仇,
每个男孩小时候如果你问他长大想成为刘邦那样的人还是项羽那样的人,我想每个人都会说项羽。
再说说为什么长大了都喜欢刘邦呢 ,先来分析下刘邦性格特点。
刘邦无耻,卑鄙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刘邦身上的勇气,那才是很少有人可以拥有的。一般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根本就做不出刘邦的那些事情。
试问如果是你,你能做出以下这些事情吗
比如说当年刘邦聚集了56万大军进攻彭城,打下彭城后,他以为高枕无忧了。
没想到项羽3万骑兵已经杀了过来,刘邦大军溃不成军,最终刘邦不得不逃命。夏侯婴驾着马车带刘邦逃命,路上刘邦遇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夏侯婴将孩子抱上马车来,谁知道刘邦一脚一个,将这一双儿女给踹下了马车。刘邦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俩上来增加马车的负重,不利于逃命。夏侯婴把孩子再次抱上来,没想到又被刘邦给踹下了马车。
当项羽抓了刘邦的老婆和父亲时,刘邦并没有任何投降的意思。项羽无奈之下,打算用大锅把刘邦的家人都给煮了。
没想到刘邦告诉项羽,自己当年跟项羽是结拜兄弟,现在项羽要煮了刘邦的父亲,其实也就是煮了自己的父亲,这一招实在是厉害,气得项羽差点吐血,世上竟有如此无耻之人。
在项羽要煮了刘邦父亲这件事上就能充分体现刘邦聪明,因为他知道项羽不会这么做,知道项羽是个重情义不会乱杀无辜的人,所以他知道项羽不会这么做。
再说说刘邦慧眼识人,刘邦身边本身就跟随了一帮勇敢的兄弟,比如萧何、樊哙、周勃这些都是人才。 后来在刘邦推翻秦王朝的道路上,刘邦又结识了张良,他立刻意识到张良是个千古人才。所以甘愿用金银财宝和土地,暂且跟韩王借调张良。后来萧何将韩信介绍给了刘邦,并且表示,韩信一来就要当大将军。刘邦立刻将韩信封为大将军,并且表示,他不是相信韩信,而是相信萧何
因为萧何相信韩信,所以刘邦自然也就跟着对韩信充满了好感。这种神逻辑使得刘邦又得到了一位重臣的帮助。萧何、韩信以及张良,这三位世上的顶尖人才,都成为了刘邦的属下,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佩服刘邦呢?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他的确不是最强的人,但是他可以将若干强人笼络到自己身边。
这就是为什么人长大了就喜欢刘邦的原因,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懂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喜欢项羽大了就开始喜欢刘邦了呢?
你还年青,老了就喜欢刘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