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导语:
刘伯温堪称帮助朱元璋建国的第一军师,也是公认的聪明人,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可是为什么刘伯温偏偏做不成大明王朝的宰相呢?
不管宰相做不成,就连爵位,刘伯温都是比较低的,连个侯爵都混不到,朱元璋只给了他一个诚意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名,刘伯温的档次的确不高。
功劳如此大的刘伯温,是不是也忒不受待见了?难道说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的关系不好?如果不好的话,以朱元璋的尿性,我看直接杀了比较快。
01朱元璋集团的人才,都是淮西将领居多。我们看历史上创业的皇帝,基本上都有一帮老乡帮忙。比如说刘邦起义的时候,功臣大多数都是沛县的老乡,有些还是他的发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身边除了几个要好的发小以外,还有一帮出色的老乡。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
所以说朱元璋集团内部的淮西将领是比较多的,他们占据了开国功臣的大多数。而这些人手底下还有淮西子弟,一层层下来,整个朝堂有一大半都是淮西人在做官。
淮西人自然不服气其他地方来的人管理他们,除了朱元璋能管得住他们外,还必须要选出一位能够管理淮西将领们的丞相来。
- 刘伯温是哪里人呢?他是浙江青田人,俗称浙东人。虽然跟淮西之间的距离不是很远,可是却有着本质区别,至少身边的朋友都不是一类人。
- 他一个浙东人,还就真的没办法管理这些淮西将领。这帮人嚣张跋扈惯了,又有一个庞大的家乡群体作为保护伞,所以他们压根就不可能鸟刘伯温。
- 淮西人只能让淮西人来管理,所以德高望重的淮西老臣李善长就出现了。他作为淮西人中,少数执掌文职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称之为自己的萧何。
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李善长充任这个丞相,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李善长之后的丞相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胡惟庸是安徽濠州人,这些人基本就在一个团体里活动,那就是淮西团体。
这就好比一个村的村长,只能由村民们从自己村子里选出来,而不能由镇上空降一个外地人下来,即使空降下来,也很难做工作。
02朱元璋要废掉宰相制度,不让刘伯温上是为了保护他。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40岁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一统天下的帝王。所以他的精力非常丰富,完全具备自己一个人处理朝政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丞相的存在就成为了掣肘朱元璋行使皇权的重要障碍。所以朱元璋必须要想一个彻底消灭丞相制度的办法。
- 这个时候如果让老实人刘伯温去做丞相,岂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吗?朱元璋看人非常准,所以他安排李善长做丞相,希望李善长会犯错误,从而使得朱元璋有理由把他拿下,顺带着消灭丞相制度。
- 可惜李善长也是个老谋深算的主,他伪装起来,谁也发现不了。所以暂时李善长逃过一劫,而胡惟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 胡惟庸成为丞相以后,朱元璋立刻意识到,这小子肯定会放炮。所以朱元璋对胡惟庸几乎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让他随意治理大明朝。
没想到胡惟庸还真就嘚瑟了起来,开始胡作非为起来。胡惟庸也就是胡作非为的庸才罢了,他想不到自己跳进了朱元璋设下的圈套。
在他胡作非为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暗处悄悄盯着他。等到时机成熟以后,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一把拿下,胡惟庸连同相关等人一共三万多人被诛杀。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明史》
而宰相制度,也被朱元璋成功废除。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宰相,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可怜的是,刘伯温就是在胡惟庸胡作非为的时候,被他给毒死的。
03朱元璋了解刘伯温的清高,不适合处理群臣关系。朱元璋看人非常准,他明白刘伯温是一个读书人,而且是前朝的进士,有一种清高的气质在身上。因为刘伯温的学问比李善长高,所以李善长非常嫉妒刘伯温。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明史》
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臣子之间的斗争,完全有利于主公本人。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刘伯温却不愿意接招。
- 不管李善长怎么挑衅,刘伯温都跟个没事儿人一样,这就让人有些不能理解了。后来朱元璋才明白了过来,原来刘伯温是不屑跟李善长斗,这没什么意思。
- 因为刘伯温清高的性格,使得他压根就没办法管理好文武百官。试想一下,一个清高之人,但凡遇到一些他瞧不上的人,理都不理,这种性格能管理好鱼龙混杂的文武官员吗?
当然是不能的,能够成为宰相的人,一定要是一个脸皮厚,手段狠,人缘好的人。李善长的确是不二人选,李善长选出来的淮西后起之秀胡惟庸也当仁不让。结果这两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了。
总结:朱元璋对刘伯温属于又爱又恨。刘伯温清高的样子,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有时候朱元璋甚至认为,刘伯温连朱元璋本人都瞧不起。这就有点严重了,毕竟瞧不起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瞧不起朱元璋。
好在朱元璋足够聪明,他看出了刘伯温身上的清高,纯粹是一种精神气质,跟瞧不起朱元璋是完全不沾边的。
不过别的大臣见到朱元璋都要拍马屁,可是刘伯温什么话都不说,到底还是有点不自在。所以朱元璋不喜欢用刘伯温这个人。
他知道自己不喜欢刘伯温,那其他人就更加不会喜欢了。所以朱元璋让刘伯温管理御史台,天下言官都归刘伯温管理,骂人的差事交给了他这么一个没什么人缘的人,的确是一件好事。
很显然刘伯温没什么人缘,而且比较清高,自然可以不用顾及任何人的颜面,做御史看来是他最合适的工作。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在中国几年的历史上,智慧和谋略最受后人推崇的,当属汉之张良、三国之诸葛亮和明之刘伯温三人。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辅佐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功勋卓著,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多次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也”,将其比喻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由此可见,刘伯温在民间的神秘和高深,甚至超越了前人张良和诸葛亮。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却只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这些没有实权的闲散之职,爵位也仅仅是诚意伯,连侯爵都没封上。那么如此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智谋之士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当上丞相呢?
明朝的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及丞相的职权明朝建立初期,朝廷的官职架构和体制的设计,基本上沿袭元朝的旧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中书省门下设六部,中书省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由丞相总摄,权力居百官之首。中书省丞相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其下才是六部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由此可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尚书,与丞相的品衔,相差好几个等次。由此可见,丞相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力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居所有群臣之上。
关于丞相的职能,汉初丞相陈平,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一段精准的描述。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
丞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皇帝,理顺各种关系;对下是协调各级官员,使其各司其职 ;对外则是镇抚诸侯和外邦;对内则要规划各项大政方针,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丞相这个职位,虽然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但总体职权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到明朝初期,丞相的职权甚至超过了汉代的丞相。
从明朝中央官职体系的设置和丞相职能职权来分析,担任明朝丞相的人选,一定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要皇帝绝对信任。丞相总领百官,权力集中,必须是皇帝绝对信任和放心的人,否则一旦与领兵的将领暗中勾结,天下就危险了。
二是要资历绝对老道。明朝建立时间不长,一大帮打天下的骄兵悍将、功臣元勋,都正处在各个关键的位置上,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是资历比这一帮开国元勋都要老,只有如此才能镇得住。只有镇得住这些元勋宿将,新生国家的一切政策方针,才能顺利实施下去。
三是要协调能力一流。丞相有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各个方面关系,沟通好各个利益集团,保持帝国正常运转。所以,丞相不但要资历老威望高,还必须要为人灵活,善于协调,长袖善舞才能胜任。
如此来看,一个新兴帝国的开国丞相,其实不需要选择,是在帝国建立的过程,自然形成的人选,就如同汉朝的开国丞相,就一定是萧何,不会是张良,也不会是陈平;明朝的开国丞相,就一定是李善长,绝不会是刘伯温。
明朝初期的朝廷政治形势分析大明帝国开国之初,除了一大帮开国元勋,自恃与皇帝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功勋,并占据着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政治形势,就是淮西集团的存在。
淮西集团,都是一帮从起事之初,就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老班底,又与朱元璋是老乡,都来自淮西,共同的地域、共同的乡音、共同的习俗,以及在战斗中凝结成的生死情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利益集团。这些人,人数众多,力量庞大,占据了明朝开国功臣的大多数。与此同时,处在高层的淮西元勋宿将的下面,还有更多的淮西子弟,遍布整个朝堂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和职位,盘根错节、利益攸关,自成体系。
这些人与皇帝朱元璋关系亲近,深得宠信,同时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朝建立之后,他们成为了朝廷的新贵,被称为淮西集团,像李善长、徐达、汤和、蓝玉等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功臣都是淮西集团的人。这些人,绝大部分自认为与朱元璋的感情深厚,开国功勋巨大,除了朱璋本人以及淮西集团中公认的领袖人物李善长、徐达等,其他人谁都指挥不动、协调不了。刘伯温对此,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当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生出不满之意后,几次打算换相时,刘伯温都极力劝阻。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明史—刘基传》
所以,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从帝国的正常运转的要求来选,必须是也只能是淮西集团中的领袖人物,而刘伯温恰恰不是淮西集团中的人,他来自另一个与淮西集团相对立的浙东集团,这也决定了刘伯温无缘丞相之位。
刘伯温自身的缺陷分析刘伯温虽然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为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攸关的战略方针,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绩。但,人无完人,刘伯温自身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一是书生意气。刘伯温十四岁入府学读书,十七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二十三岁高考元朝的进士。他不但是明朝最著名的智谋大臣,同时也是明初的文化鸿儒,他融会理学诸派而又以儒道互补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所以,刘伯温原本是一书生,书生的清高、寡欲,不食人间烟火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他不可能成为丞相的一大缺陷。
二是性格耿直。刘伯温性格过于耿直,刚正不阿,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主管御史台时,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帝国第二号人物,也毫不留情。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各种利益的丞相,这样的性格将成为致命的缺陷。
三是不善交际。由于书生的清高和耿直的性格,使得刘伯温不愿意与朝廷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不善于与各种性情各异的人士交际往来,只能是独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待,也是做好丞相工作的必要条件。
刘伯温没有当丞相的志向以刘伯温的超人智慧和卓识远见,早已洞察了朝堂的种种危机,功臣宿将骄横跋扈,皇帝朱元璋的薄情寡恩,也早已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做丞相实则是死无葬身之地的大火坑。在刘伯温的心中,早就有了归隐山林的打算,他要学越国的范蠡和汉代的张良,功成身退,悠然南山。
所以,朱元璋数次打算让刘伯温为相时,他都非常清醒而又坚决地拒绝了。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明史—刘基传》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明史—刘基传》
大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洪武四年,刘伯温便主动向朱元璋辞官,得到了批准,被赐归老于乡,在老家乡下的山林之中,做了一名闲云野鹤。
综上所述,刘伯温没能当上丞相,着实与其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智慧无关。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说起神机妙算,中国有两个人最厉害,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伯温。有人还会把他们比较一番,比比谁的智商更胜一筹?通常的结果是诸葛亮胜,刘伯温惜败。
诸葛亮是军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有人认为,刘伯温是军师,也是丞相,其实这是错误的,是被电视剧误导了。
真实的刘伯温,连军师都算不上,只能算个谋士,更不是丞相,朱元璋的丞相另有其人,他是李善长。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连个侯爵都没封上,只是象征性地封了个“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个御史中丞,相当于副部长,连正的都没干上,可以说是凄惨、可怜、悲哀。
公爵有6人,侯爵有28个,这些人一个一张免死铁劵,还有一人两张的,而刘伯温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而是一个伯爵,而且连个免死铁劵都没混上,虽然免死铁劵没啥用,但至少是个名誉吧!
可以说,刘伯温这个“诚意伯”,根本没有什么诚意啊!
李善长是丞相,刘伯温是副部长,差的老远老远了,从这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心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况且,丞相不是谁都能干的,首先必须有能力,有情商,有人脉,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人,而刘伯温能力不错,情商一般,人脉一般,最为欠缺的是“不是自己人”。
刘伯温是浙江人,李善长是安徽人,而朱元璋也是安徽人,而且李善长追随朱元璋比较早,当刘伯温还在元朝当地方官的时候,李善长已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了。
谁是自己人呢?当然是李善长了!
而且刘伯温这人情商极其一般,从下面这件事可以看出,刘伯温是个书呆子,政治觉悟很低。
有一天,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火星位移到了心宿位,大叫一声不好,连夜找到了朱元璋,对朱元璋说:“皇上,不好啦,火星移位了,似乎天要降灾了,现在兵荒马乱的,您要不是搞个罪己诏啊?”
当时,朱元璋脸都绿了,气急败坏地说:“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有病啊,我发罪己诏!”。
刘伯温干的是御史中丞,是个言官,专给官员挑刺的,容易得罪人,像刘伯温这样口无遮拦的人,更是把朝中大臣得罪了遍,要不是朱元璋护着他,估计他早就完了!
在朱元璋的心中,刘伯温就是个酸酸的文人,没有大本事,但还算忠诚,所以朱元璋让他干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算是人尽其才吧!
至于丞相之位,刘伯温想都别想!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伯温就是个恰当的宰相人选。
比如,足智多谋的姜太公,就当了文王武王的宰相。足智多谋的管仲,就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当了刘备的宰相。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聪明人,都当了李世民的宰相。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很聪明,因此就算只懂得“半部论语”,他也依然能当赵匡胤兄弟的宰相。
刘伯温自然也是足智多谋的人。不但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且是神机妙算的人。民间更是把他和姜太公、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三人是古往今来能够“窥破天机”的人。
(刘伯温剧照)
那么,姜太公、诸葛亮都当了宰相,为什么刘伯温偏偏没有当成宰相呢?
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说起来,朱元璋不是不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两次提出让刘伯温当宰相。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最主要的宰相是李善长。但是很快,朱元璋就不满意李善长了。所以就对刘伯温说,他想把李善长给换掉,问刘伯温行不行。刘伯温当时回答的是,宰相相当于房屋的栋梁,如果把房屋的栋梁给换掉了,房屋就有垮塌的危险。因此他反对朱元璋撤换李善长。朱元璋说,你可以来干啊,我想让你当宰相。刘伯温说,不行啊,我这个人有点嫉恶如仇,说话直来直去,我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宰相。
第二次是朱元璋把李善长拿下来以后,他又找刘伯温去商量,谁适合当宰相?朱元璋给刘伯温列举了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三个人。问这三个人适不适合?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都有毛病,都不适合。要是当了宰相,将来一定会犯错误,说不定还会把国家这条大船给掀翻。
朱元璋又说,说来说去,也就你最适合了,你来当宰相吧!刘伯温还是那句话,说我真的不适合,我的这种性格,真的不是当宰相的料。
(朱元璋剧照)
那么,我们就想问一句,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都推脱。是不是刘伯温真的不想当宰相啊。
不是的。对于古代的士人来说,拜将封侯,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是他们的梦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否则的话,当初他也不会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了。
那么,刘伯温没有接受宰相职位,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他直来直去,说话不拐弯呢?
显然并不是。
刘伯温是谁?他是古今少有的聪明人。既然是聪明人,肯定都是会说话的。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聪明人不会说话的。显然,刘伯温这样说话,只是一个托词,一个借口而已。就像我们在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谈到自己的缺点,都会说一句“性格不好,比较急躁,容易得罪人”一样,都是一种托词的话,委婉的话。
那么,刘伯温并不是性格急躁,他为什么却说自己性格急躁呢?
我认为,刘伯温之所以不答应当宰相,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什么。
(李善长剧照)
他发现了什么呢?
虽然那时候朱元璋才建国不久,刘伯温其实已经发现了,朱元璋这个人的权力欲望极强。他就算当了皇帝,他也希望把所有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放给别人。
而宰相这个职位,正是一个和皇帝分权的部门。
当朱元璋第一次和刘伯温说起,对李善长不满的时候,刘伯温可能只有隐隐感觉朱元璋有这个心思,但并不确定。他并不觉得李善长有什么不对,何以朱元璋要把他拿下来呢?所以当时他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同时,当朱元璋说要把宰相给他的时候,他肯定是不可能答应的。
不过,当朱元璋第二次和刘伯温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元璋并非不满意那些当宰相的人,而是根本就不满意宰相这个职位。因此,虽然朱元璋连说了三个人,他都说这三个人不合适。他明白,说这三个人合适,不是让他们当宰相,而是让他们送死,他自然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朱元璋说让他当,他自己也是不愿意的。他还想多活几年,怎么可能就去当宰相,白白送死呢?
由此可见。并不是刘伯温不想当宰相,而是朱元璋的宰相,根本就是一个坑。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刘伯温的形象,历来都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刘伯温更是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似乎没有刘伯温,朱元璋就不可能顺利夺取天下一样。
而在正史上,刘伯温虽然不如演义小说里讲的那么离谱,但其自身,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过程当中,确实是立下了悍马功劳。
但是,很多人或许会因此而产生一个疑惑。
既然刘伯温这么大本事,为什么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没有做丞相,而是让李善长做了丞相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是一个出身问题。
李善长作为开国六公爵之首,是最早就开始追随朱元璋的人。在朱元璋讨平天下的过程中,同样是功不可没。和刘伯温相比,李善长功劳更大,而且更像是汉朝的萧何。
而刘伯温,则是汉朝的张良了。
最早跟随朱元璋,自身功劳又极大,所以李善长理所当然就成为了朱元璋手下,很多出身淮西的官员将领的头目,也既所谓淮西党的领袖。
让李善长做丞相,可以更大程度上安抚人心。若是换做刘伯温的话,那些出身淮西的将领,说不定就要闹情绪了。
其次,是刘伯温的背景问题。
实际上,刘伯温在进入朱元璋麾下之前,还曾经在元朝做过官。当年刘伯温是实打实的元朝进士,凭借科举出道,做了江西高安县的县丞。后来因为得罪了县内的豪强,才被迫辞官而去。直到又过了几年之后,才进入朱元璋帐下,为朱元璋效力。
这个经历,也是他无法做丞相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明朝开国年间,和刘伯温一样,出身元朝旧有官吏的,其实大有人在。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是出自浙东,所以也被称之为浙东派。
如果刘伯温做了丞相,就等于是浙东派掌了权。让前朝遗老们,主掌国家的主要权利,这显然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
最后,还有一个资历问题。
和最早就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相比,刘伯温是半路出家,半路加入朱元璋麾下。单凭资历的话,刘伯温是远远比不过李善长的。要论资历,也该是李善长做丞相。
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就算刘伯温本人智慧极高,谋略超过所有人,想要做丞相,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了。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
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当了丞相。
明朝设立丞相(相国)其实比明朝成立都早: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自称吴王,设立左右相国,李善长、徐达分别为右相国、左相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称帝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相,.担任过丞相的只有四个人:李善长、徐达、胡惟庸、汪广洋。有资料说杨宪当过右丞相,大错——杨宪担任的是中书省右丞,中书省左右丞是中书省的第三级官员,地位低于丞相、平章政事,高于参知政事,左右丞相是正一品,而左右丞才正二品。
明朝设立中书省的这十几年间,担任过丞相的就是上述四人,担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常遇春、胡美、廖永忠、李伯昇,担任过左右丞的有赵庸、王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丁玉、殷哲、李素,担任过参知政事的有杨宪、傅瓛 、汪广洋、刘惟敬、蔡哲、陈亮、睢稼、侯至善、李谦、宋冕、丁玉、冯冕、侯善。
这些人中并非都是文人,像廖永忠、胡美、常遇春、丁玉都是武将;他们也并非都是朱元璋的旧部,像胡美原本是陈友谅部将,李伯昇是张士诚旧部。这些非文人、非旧部,或既非文人也非旧部的中书省要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手握不小的实力和实权,需要小心安抚和拉拢。不仅如此,在他们中不乏公爵和侯爵。
我们看到在这份长长的中书省主官名单中,丞相四人里有两个一开始就是丞相,即李善长、徐达,其中李善长是朱元璋集团第一个文臣,也是文臣首席,更是文臣中唯一的一个公爵;徐达是朱元璋亲信中的亲信,武将中最为倚赖,生封国公,死后连同子孙三代为中山王,爵禄与明朝相始终。简单说,这两位丞相是毫无争议的开国文臣、武将首席。
另外两位胡惟庸、汪广洋都是后起之秀,但汪广洋是从朱元璋渡江占领江南第一座城市(太平路)起就追随的,且在吴王时代就进入中书省(中书右司郎中),后来又任江西参政,和李善长、常遇春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他在中书省担任过参知政事和左丞,其实也只跳过一个右丞而已,在入相前已经有忠勤伯的爵位,食禄三百六十石;胡惟庸则比较特殊,他是中书省四级主官人选中唯一没有爵位的,但他投奔朱元璋比汪广洋还早(在他还没渡江时就已经在和州投奔了),而且历任过基层文职(主簿、知县、通判和行省佥事),更把中书省各级主官都当了一遍(平章政事在他升迁到这一级时已经废除了),且在两个丞相都实际空缺(徐达远征、汪广洋被贬)时独掌中书省,因此说他是洪武朝前期中书省乃至朝堂最有权势的人毫不为过。
这四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为江北人:李善长、胡惟庸是定远人,徐达是濠州锺离人,汪广洋则是高邮人,都可算是朱元璋的大同乡,而相对最信用的徐、李、胡又都是和朱元璋家乡近在咫尺的淮北人。在胡惟庸案发作前,朱元璋用人很讲究“老乡情结”,高官中充斥着叛服无常的“焦湖众”(巢湖游民领袖),而首都也一度执意定在老家附近的凤阳。江北以外的高级官吏,即便一度入相呼声很高,地位也曾经远在汪广洋、胡惟庸之上,但仍然提拔不上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杨宪(山西太原阳曲人)。
简单说,在明洪武十三年之前,要想当上丞相/相国,必须具备几个关键条件:资格老(四个丞相最晚投奔的汪广洋,是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归附的)、关系亲厚(四个丞相都是“大小老乡”),有完整的中书省经历(除了开国就定下的两个丞相外,另外两个都曾担任过各级仍然存在的中书省主官)和漫长的基层行政阅历(汪广洋在中书省从小官做起,胡惟庸做遍了各级地方官),此外,他们还必须和淮西勋臣集团有密切关系(徐达、李善长本人就是淮西勋臣集团成员,胡惟庸和李善长家族联姻且和多位淮西武将关系非同一般,汪广洋是李善长门生、常遇春幕僚)。
而刘基却一样也沾不到边:他不是江北人;和淮西勋臣集团关系疏远,彼此都不太看得起;他虽然出生进士正途且名声很大,但在元朝只做过高安县丞这一个行政职务(还是县级副职),其它都是幕僚或专业领域的岗位,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投奔朱元璋(比四个丞相中最晚的汪广洋还晚四年),他生前最高爵位不过是伯爵,食邑最多时也只有二百四十石(比有爵位的丞相中最低的汪广洋少1/2),更要命的是,他从来没入过中书,在明朝也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实际职务(弘文馆学士,官阶仅仅是正五品,而且没有实际权力),即便朱元璋真有心要让他入相,他这样的资历也会成为竞争对手攻讦的命门,何况朱元璋若真信任他,又何至于如此?
简单说,作为一个朱元璋的“非同乡”和较晚归附者,朱只是拿他当顾问和幕僚,并没有、事实上也不敢重用他这个曾给元朝献计献策镇压反元者的名士,因此在他为自己效力的16年间始终不让刘基有机会担任有实权的职位,更不给他以日后入相所必须的中书省履历,再加上他和淮西集团间水火不容的关系,他只要比胡惟庸死得早,就根本没有机会出任丞相。
当然,胡惟庸的死和中都“诅咒事件”的爆发,让朱元璋从以前一味倚赖“大小同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转而对淮西旧人格外猜忌,而导火索之一正是刘基之死——如果刘基死在胡惟庸之后且没有一不小心陪葬,他或许有机会把自己的官爵往上再提一下,不过这时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宰相制,他同样没机会入相了。
顺便说,朱元璋疏远猜忌淮西旧人的同时,也开始疏远猜忌知识分子,和刘基统称“明初三先生”,且和朱元璋关系更亲密的宋濂、高启个个不得好结果,又谁能担保刘基命长的话就能例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