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导语:
- 左宗棠,谥号文襄。晚清时期力挽狂澜之人,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作乱、平定西北各民族起义、创建福建造船厂、收复新疆。我认为有清一代,他是最伟大的功臣。
- 李鸿章,谥号文忠。晚清时期著名政治家。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主持建造北洋舰队,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开始了一系列签订耻辱条约的生活。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那么他们谥号有高低之分吗?当然是有的,左宗棠的文襄的确没有李鸿章的文忠档次高,不过这是满清对他们的评价,对现在来说并不成立。
01谥号基本可以评价这个人的一生,文忠要高于文襄。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常常会追封一些职务、爵位。光有职务爵位还不够,追赠谥号也是必须的。
因为谥号可以总体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而文臣武将的谥号,还是有一定区分的。主要根据不同的职位和功绩,对不同的臣子有不同的谥号。一般对臣子的谥号,分为三个字开头的谥号:文、武、忠。
- 文字开头的,当然一般所指的就是文臣。按照文臣的功业高低,分别有文正、文成、文忠、文端、文定等等,文襄则排名比较靠后。
- 武字开头,一般指的就是武将了。按照武将的功绩高低,一般分为武宁、武毅、武敏、武惠、武襄等等。其中武宁的地位是最高的。
- 忠字开头,不分文武,忠心就行。按照一生的功绩,分为忠文、忠武、忠定、忠烈、忠简、忠肃等等。这种嗜好,主要迎合了统治者的喜好,希望大家都比较忠诚。
我们会发现,文正是文臣中地位最高的谥号,所以得到的人也比较少。而且每个封建时期做官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谥号。
比如说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就是文正公,这是古代对文臣评价最高的一种谥号,一般人还真的得不到。清朝的曾国藩,也得到了文正公的谥号,被称之为曾文正公。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观澜,廪生,有学行。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清史稿》
相比较而言,李鸿章和左宗棠对清朝的贡献,要比曾国藩差一点,所以他们俩的谥号自然是比不上曾国藩的。
而李鸿章主持朝局数十年,跟慈禧的关系非常好。他去世以后,能够得到文忠的谥号,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左宗棠为人刚正,很少在朝中主持大局,一般都在地方上打仗,所以得了个文襄公也说得过去。
02左宗棠的功绩,文襄公是配不上的。左宗棠被称为满清后期最伟大的人,其实一点都不为过。清朝当时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左宗棠投笔从戎,先是建立楚军帮助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左宗棠的军事才能被发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朝廷有意要搞洋务运动。北洋和南洋之争就这么开始了。李鸿章在北方搞北洋,左宗棠便跑到了福建搞起了南洋。在左宗棠的操作之下,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有了雏形。
- 轮船厂尚未投产,恰逢当时捻军叛乱非常嚣张。左宗棠将福建船务交给了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自己走马上任,前往西北平定捻军叛乱。
- 捻军十分嚣张,号称有数十万大军,占领了西北大部分地区,眼看着对京城有了巨大威胁了。所以慈禧无奈之下催促左宗棠走马上任。
- 平定捻军叛乱以后,其实西北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吃不上饭,依旧还是要起来造反。为此左宗棠不仅在这里平定叛乱,而且在这里休养生息,帮助百姓们恢复生产,这期间他还平定了各民族起义的运动。
阿古柏在新疆称王称霸的时候,左宗棠上书慈禧,必须要收复新疆。在慈禧的支持下,左宗棠带兵进入新疆,开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征程。收复新疆期间,左宗棠的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左宗棠依旧在前线指挥作战。
收复新疆以后,左宗棠眼疾越发沉重,他带着眼疾南下总督两江。在越南指挥了抗法战争,结果仗是打赢了,可是李鸿章依旧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简直是旷世奇闻。
会秉章劾罢总兵樊燮,燮构於总督官文,为蜚语上闻,召宗棠对簿武昌,秉章疏争之不得。林翼、国籓皆言宗棠无罪,且荐其才可大用。詹事潘祖廕亦诵言总督惑於浮辞,故得不逮。俄而朝旨下,命以四品京堂从国籓治军。初,国籓创立湘军,诸军遵其营制,独王珍不用。宗棠募五千人,参用珍法,号曰“楚军”。---《清史稿》
左宗棠有如此多的赫赫战功,一个文襄怎么可能配得上他?所以说这只是清政府对左宗棠的评价,当时的清政府必须要给李鸿章足够面子才行。
03左宗棠最吃亏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考上进士。左宗棠天生奇才,可是他跟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有一点不同,他没有考上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不是科班出身。
十年七月,自率大军由平凉移驻静宁。八月,至安定。寇聚河州,其东出,必绕洮河三甲集,集西太子寺,再西大东乡,皆险要。诸将分击,悉破平之。时回酋朵三已死,占鳌见官军深入,西宁回已归顺,去路绝,遂亦受抚。河州平。---《清史稿》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因为左宗棠是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都以进士出身作为一生的骄傲。
所以后来我们发现左宗棠只有文襄的谥号,或许也有这方面原因。不过左宗棠不是个正儿八经的文人,他更加喜欢武略。
- 孔夫子的理论知识,就算再有道理,也救不了当时的清政府,只有通过富国强兵的运动,才能够使得国家变得强大。
- 所以左宗棠早就开始了自己投笔从戎的一生,我认为给他一个武宁公的谥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 可是你非要给他这个谥号的话,我认为左宗棠会气得棺材板都摁不住,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一辈子都以自己是读书人而自豪。就算是只考上一个秀才,那也可以骄傲一辈子。
你让一个举人出身的左宗棠,最后得到一个武将的谥号,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吗?而且他还有《左文襄公文集》流传后世,可见他更加希望得到文职的谥号。
总结:左宗棠就是比李鸿章强,这没的说。左宗棠善于做实事,而李鸿章则善于权谋之术。你可以说在政治手段上,左宗棠的确比不上李鸿章,可这一点值得吹捧吗?
李鸿章善于玩弄权术,就能成为大家的偶像?我很难理解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相比较而言,我更加偏爱左宗棠。
因为左宗棠这一生,一直在做实事,属于那种低调内涵有实力的人。他用自己的热血,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广袤领土。即使不被清政府高度赞誉,我们后世也不能忘却他。
参考资料:《清史稿》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中国古代的谥法是比较有特色的,它反映了我国古人非常看重死后的名声,一个人的是非功过都是在去世以后留给后人评价的,特别是为人臣子的,可能奋斗一辈子就为了死后留得一个美谥,成语盖棺定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谥法通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也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含义,如“愍”字在明以前多用以贬谥,而到了明朝就多用于平谥。李鸿章与左宗棠皆在晚清四大名臣行列,但二人的谥号却存在一定差别,如果将四大名臣排序,曾国藩的文正当属第一,李鸿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再次之。
谥法解释从目前的史料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谥法的产生比较认可为西周中后期,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制度。始皇帝开创大一统后并不认为自己的功绩会被后世理解,故而废除了谥法,直到西汉建立,才形成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谥号由朝廷赐予的制度。在此之外,一些王公贵族去世以后,朝廷没有赐予谥号,那么他们的后人或者亲朋会给他生前的功过是非评价一帆,此种行为称为私谥。谥法的发扬推广主要归功于儒家思想的壮大,孔孟将谥号作为矫正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从而有了《逸周书》的《谥法解》。(魏征剧照)
各个朝代的谥号赐予均有所不同,比汉朝就只给臣下赐谥单字,如张昭的谥号为文,汉末时期蜀国才以两字为谥,且在谥号后加侯字,如忠武侯诸葛亮。周公谥法里起初是没有“正”字的,而是“贞”字,即“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唐朝名臣魏征、陆象先、宋璟都在死后谥为文贞,宋初的李昉、王旦也荣获此谥。到了宋仁宗时期,因为其名为赵祯,为避皇帝讳,“贞”字由此改为“正”。而忠与襄字在周公谥法里就已经出现,即“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危身奉上曰忠”,从谥法排序上,忠在襄字之前。(马皇后剧照)
这个排序是非常有讲究的,第一序列是“神、皇、帝、王、公、侯、君、圣、明”,这些字眼只有皇帝、皇后这样的人物才能使用,所以可以在皇帝排位上看见一排这种字眼,再加上歌颂个人的功绩的字眼,如德、英等字眼,皇后则加上慈、孝等字眼,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被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在第一序列之后才是赐予大臣的字眼,排在前两位的便是文、武二字,但在周公谥法里,文有六法,武有五法。其中“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是臣下用的文,而“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只能用来给皇帝歌功颂德,武字也是如此。第二个字的谥法也有排序之分,贞字之前唯有景字,而景字未见有赐予大臣的记载,历史上只有一人死后谥为“文景”,他就是李国昌,是在孙子李存勖建立后唐以后追谥之。所以从历史上看,文正应该就是文臣的最高级别谥号,而武将倒是有如唐朝李靖的“景武”。(李靖剧照)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差别“经天纬地、修德来远、勤学好问、道德博闻、慈惠爱民、敏而好学、愍民惠礼、刚柔相济、忠信接礼、修治班制、施而中礼日文;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威强敌德、刚强直礼、刚强以顺、辟德斥境、折冲御侮、刑民克服日武。”——《明谥法通义》清朝的谥法大致延续了明朝的释义,但与明朝不同,清朝至中后期特别大方,有清一朝赐给大臣的谥号应该是历史上最多的,因此含金量有多少就饱受质疑。但到了李、左这个级别的大臣,是为晚清国之柱石,此二人的谥号还是比较客观的。就二人的功绩来讲,都参与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一个建立楚军,一个建立淮军,虽都出于曾国藩的湘军,但出湘之后都独立发展且独当一面。李鸿章一手打造了清末最强的北洋水师,成为海防柱石;曾国藩则极力推动塞防体系建设,平定捻军、收复新疆,功不可没,二人谥为武字也未尝不可。最终以文为首字,主要还是源于二人进士背景出身,且文前武后,文更为尊。
“盛衰纯固、危身奉上、推能尽忠、廉方公正、临患不忘国日忠。”——《明谥法通义》李鸿章之所以被谥为忠,其实在谥法里清晰可见。首先是盛衰纯固,李二先生是道光时期入仕,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兢兢业业不忘初心;然后是危身奉上,李鸿章在清内忧外患之际,事事亲力亲为,办洋务、兴实业,筹划海防、组建海军,使清王朝如回光返照一般展露一丝生机,在马关亲身赴险,差点殉国;再者推能尽忠,临患不忘国都能表现在他与洋人斡旋方面,说李鸿章是清政府的代言人一点也不为过,他甚至比老师曾国藩更会与洋人打交道,慈禧犯的错,李鸿章背,与八国联军谈判时已是老朽,拖着病躯为慈禧争取到回銮的机会。惟独是廉方公正不敢恭维,至少在用人上,李鸿章培植的淮系官员把控全国十余省份,督抚级别亲信100多人,这有任人唯亲之嫌,但话说回来,任人唯亲是那个时代的需求,掣肘带来的行政效率问题更加致命。
“辟土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日襄”——《明谥法通义》左宗棠的谥号其实有些争议,文襄主要概括了他平定太平天国、回民之乱;收复新疆;兴办洋务的功劳。左宗棠仕途并不顺利,早期科举屡次不第,他的进士身份是在平定阿古柏之后由光绪帝破格赐予的,按照清朝的规定,非翰林或进士出身者,不授“文”谥,左宗棠的身份也传说是李鸿章瞧不起他的原因,二人的矛盾多少也有这方面因素。光绪赐予进士身份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谥法做的准备。左宗棠的性格比较高傲,因处理太平天国幼王的问题与曾国藩产生矛盾,又因海防、塞防问题与李鸿章矛盾至深。左宗棠是1885年去世的,此时的李鸿章还正活跃在晚清政坛,倘若朝廷给左宗棠谥号过高,很可能导致李鸿章不高兴了,曾国藩谥为文正,左宗棠若谥为“成”、“忠”,那么李鸿章也得给个文正,此间多有不妥,故而实至名归则罢,无需向曾国藩那样赞之过甚。
综上,在规格上,毫无疑问“忠”高于“襄”,武将常以“忠武”之谥为最高,比如唐之尉迟恭、郭子仪都是谥为忠武,岳飞也是被宋孝宗由武穆改为忠武,此间都能看出“忠”字的份量。其实在清朝贞字已经复用,如李光地死后就谥为文贞,这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在贞之后便是文成,如乾隆时期名将阿桂,这个“成”字由明朝开国功勋刘伯温首用谥号,有明一朝未曾常用,后仅有王守仁谥之,也就是那个王阳明,跟刘伯温一样“半人半仙”的存在。所以到了清朝“成”字排序较高,用之较少,李鸿章的文忠单论文臣谥法排序,理当在第四的位置,而襄之前的字眼就太多了。
参考资料:《明谥法通义》、《清史稿》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谥号比较特殊,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事迹而给予的评价。这就代表着谥号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谁能得美谥,谁会得恶谥,都是大有学问的。
清随明制,在谥号上也基本沿袭了明代。简单来讲有拟谥、议谥、定谥和赐谥四个步骤,首先是礼部上奏请旨,由皇帝批准后交给内阁,或者是由皇帝下旨,总之这拟谥和议谥的决定权都在黄寺身上,官员是否能得谥号,得什么谥号,都得皇帝说了算。虽然有内阁议谥的过程,但因为都要凭皇帝喜好,所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当然谥号准确到哪一个字,皇帝不会是亲自查的,所以会交给内阁会选定好几个谥号交给皇帝,皇帝中意哪个谥号,就会在哪个上面盖上御印。这也就是定谥。这个过程也会有例外,如大学士福敏逝世,乾隆下旨评价了福敏品行学问等,之后内阁就揣度旨意,对应福敏曾任大学士为“文”,旨意中的“品行端严”为“端”,所以拟谥文端。最终乾隆果然在众多备选谥号中,选择了文端。定谥结束后就是最后的赐谥了,清代的赐谥主要是以上谕的形式颁布,内容包括介绍得谥者的生平功绩,取消生前处分,赐予谥号及其他赏赐等等。
在清代大臣中的谥字中,忠排在第一位,有危身奉上的谥解。像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文”,虽排在了忠、孝、纯、诚的后面,但“文”在诸臣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清代诸臣中最看重的是“文正”,因为像古代的圣君贤臣死后都谥为“文”,使得“文”字具有一种特殊的声誉。另一方面“正”虽排名不靠前,但“文正”二字和宋朝道学相向,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八个人都是文官,出身翰林,更重要的是都当过帝师。
再来看一下李鸿章的“忠”和左宗棠的“襄”,前面说了忠是最高的标准了,按照常理来说李鸿章的谥号比左宗棠的要高,可是“襄”虽然排名不高,甚至垫底,有“辟地有德、因事有功”的谥解。
可是在晚清时期,又对“襄”字颇为看重。“咸丰三年,祁文端公面奉上谕,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一来“襄”的身价就提上去了,内阁在拟谥“襄”字时十分谨慎,从这时再到清末,也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两个有文武之功的才得到“文襄”谥号。左宗棠获得“文襄”谥号时已可与“文正”媲美,所以其“文襄”同样可比拟“文忠”,甚至还要高于“文忠”。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正在督师福建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
左宗棠病逝之后,得到清朝廷谥号“文襄”。
而6年之后,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
李鸿章病逝后,清朝廷赠谥号“文忠”。
那么,“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有清一朝,在谥号制度上,实际上就是沿用了明朝的相关制度,对于去世的具有相当等级职衔的文武官员赐予谥号。
基本的规则为,文臣以“文”字开头,武将则以“武”字起始。当然,也有用“忠”字的,这就是文武通用的字了。
这个谥号是有等级之分的。
文臣最高的等级就是“文正”。清朝300年天下,得有多少文臣在朝啊?可是,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也不过就仅仅8人而已。
这8个人,历历在目,屈指可数;
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那么,这个文臣的谥号有没有等级的具体排行呢?答案是明确的,真还有具体的排行。
比如,文正为第一等谥号,在其后则为文贞,次之则为文成,文成之后又为文忠,
纵观整个清朝时期,能够得到“文忠”的谥号,都极其不容易。
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林则徐、骆秉章、胡林翼、荣禄、梁鼎芬等人,最终就是得到了清朝廷赐予的谥号“文忠”,这已经是极高的荣誉了。
至于“文忠”之后的谥号,尚且有若干,比如,“文献”“文端”“文定”文简”””文懿、文肃、文毅、文宪、文庄、文敬、文裕、文节、文义、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几十个谥号。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的谥号“文襄”在几十个谥号当中排名23位,单纯从谥号级别上看,与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所差的已经不是一丝半点的级别了。
那么,为什么左宗棠的谥号不能与李鸿章等同呢?
根据清朝的相关规定,朝廷官员当中,如果出身不是翰林院,或者进士出身,仅凭这一点,就不能在谥号上得到“文”字的赐予。
而左宗棠虽然后期也是官运亨通,建功立言,可是,年轻的时候,左宗棠曾经3次进京赶考,都铩羽而归,名落孙山,换言之,左宗棠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进士。
如果从制度上来说,左宗棠盖棺论定之时,也不能得到“文”字头的谥号的,更不要说能指望得到“文襄”二字了。
可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对于清朝廷来说,谥号是制度规定的死规矩,而左宗棠对于清朝廷来说,可以称之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所以,清朝廷执政者再愚蠢,也不至于因为区区两个字的谥号而难为左宗棠其人。
正因为如此,慈禧太后诏命赐予左宗棠同进士出身,这就直接给了左宗棠天大的面子和机会,得到了“文襄”的谥号。
当然,左宗棠“文襄”的谥号在谥号等级上与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忠”二字的谥号是没法相比的。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当然是李鸿章了。在清朝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襄者,从助也,襄助佐成之意,比忠字掉格不少。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文正最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