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导语:
- 徐阶1503年出生,嘉靖时期进入内阁,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隆庆皇帝朱载垕上台后,徐阶升任内阁首辅,后被高拱整垮。
- 高拱,1513年出生,隆庆朝的内阁大学士,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掌握朝中重权,推到前任首辅徐阶,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 张居正1525年出生,隆庆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为了给老师徐阶报仇,整垮了高拱,自己取而代之。
我们通过他们的出身年份就可以看得出,这三个人是有年龄差距的。徐阶岁数最大,比高拱大了10岁,而张居正年纪最小,比高拱小了12岁。他们入阁的次序其实也是按照年纪来了,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了论资排辈政策。
01高拱是一个能力很强,情商太低的内阁首辅。高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心腹,也是帝师,这成分入阁绝对是一件非常顺利的事情。徐阶作为官场老手,他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提前将高拱提拔进入了内阁,希望高拱能够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应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将竣,忽有所论救。---《明史》
但是高拱这家伙可不领情,他认为他能够入阁,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徐阶真是多管闲事。而且高拱认为自己的资历不比徐阶差多少,所以应该跟徐阶平起平坐。
- 当年严嵩执掌官场的时候,徐阶与之斗争了二十多年,早就锻炼成了一个顽强不屈的战士。而高拱一门心思躲在家里读书,压根就没有得到锻炼。
- 所以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平起平坐,徐阶一味退让之下,没想到高拱却得寸进尺。为了能够早点成为内阁首辅,高拱找人举报徐阶的儿子在乡间鱼肉乡民的事情。
- 最终徐阶无奈之下,只好在退休之前,提前辞职回家养老。等到徐阶完全退休以后,没想到高拱又来了一棍子,他将刚正不阿的海瑞调到了徐阶老家那边做官。
海瑞这家伙被称为海阎王,从来都是六亲不认。在一番暗示之下,海瑞查到了徐阶贪污巨款的罪行,结果徐阶的儿子硬是被海瑞打发去充军了。
02高拱对徐阶可谓是一点也不手下留情,这是为什么呢?高拱是徐阶提拔上来的吗?看着好像是的,因为是徐阶提议让高拱成为内阁大学士。可是在高拱看来,这件事跟徐阶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高拱曾经在裕王府做过九年的老师,跟裕王的关系非常好。当裕王成为继承人的时候,高拱的仕途显然会一片明朗。
- 裕王成为隆庆皇帝以后,自然会提携自己的老师。而这个时候徐阶趁机提拔高拱,不仅是为了讨好高拱,更是为了让隆庆皇帝感到满意。
- 高拱非常讨厌徐阶的这些政治手段,他认为徐阶是一个伪善的小人,所以高拱压根不领情,彼此之间更加没有师生情谊。高拱总认为自己完全不比徐阶差,应该跟他一样掌权。
- 而且高拱想要彻底掌握首辅大权,当时徐阶虽然不得已退休,可是高拱知道,他在朝中根深蒂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既然选择徐阶作为对手,那就不能让对方有复出的机会。高拱这一招虽然狠毒,却比较实在。只能说他是一个没什么情商的政治家。
高拱是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他做事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要跟谁结仇,当天就能够打响最激烈的战斗。这种性格的人,的确可以做成一番事业,但是未必适合在朝中做官。
徐阶做了多年内阁首辅,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样一个人连严嵩都不敢轻易去动,高拱一上台就要把提携自己的人给赶下台,并且是赶尽杀绝。
拱复上疏曰:“人君陨于非命,不得正终,其名至不美。先帝临御四十五载,得岁六十有余。末年抱病,经岁上宾,寿考令终,曾无暴遽。今谓先帝为王金所害,诬以不得正终,天下后世视先帝为何如主?乞下法司改议。”帝复然拱言,命减戍。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赖帝仁柔,弗之竟也。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明史》
不管你升迁是什么在起作用,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徐阶拉了高拱一把。而高拱给大众的形象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所以才会被众人所唾弃。
03张居正是徐阶留下对付高拱的重量级选手。谁也想不到,重新复位的高拱,是一个嚣张跋扈之人。为此所有人都比较后悔,不过他已经掌握了权力,似乎谁也动不了他了。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居正乃与仪请留拱,弗许。请得乘传,许之。---《明史》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本来应该轮到冯保了,可是高拱偏偏选中了陈洪,陈洪下台以后,高拱又选中了猛冲,总之就是轮不到冯保。
为此这个大太监对高拱也是怨声载道,好在有一个人正在暗处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那就是张居正。
- 张居正知道,要想扳倒高拱,必须要有结盟才行。所以张居正选择了对高拱有仇怨的冯保作为自己的结盟对象。
- 冯保开始搜罗高拱的罪证,其中有一句十岁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话,传到了太后的耳中。这可是谋逆大罪,在影射年仅十岁的明神宗,太后认为高拱这是要搞废立了,所以立刻将高拱给拿下了。
- 高拱下台以后,张居正如愿成为了内阁首辅,统治了大明王朝十年之久。而作为合作伙伴的冯保,也如愿得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
高拱的能力的确是有,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这种耿直的性格,早晚会让他吃大亏。张居正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首辅大臣的位置,也是为了帮自己的老师徐阶报仇。
当年徐阶花了几万两白银,四处苦苦哀求,都没能得到高拱的原谅。这一次张居正对高拱,其实也没有手下留情的想法。
总结:是非对错,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明神宗五年,张居正路过高拱老家,两个人聊了很长时间,似乎是在许久,可是时不时会泪眼婆娑一阵子。
其实大家都很明白,这两个人是一对政敌,而他们的这种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将过去的种种仇怨都说了出来。
事后高拱用尽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将张居正勾结冯保夺取权力的事情给完全描写了下来,内容详实程度,就好像高拱亲眼看到了一样,或许正是张居正亲口告诉高拱的。
但是当年你高拱不也是用了类似的办法,把自己的恩人徐阶以及老实宰相李春芳给赶下台的吗?所以政治场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立场不同,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明史》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明朝中后期,名相一个接着一个,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除了严嵩是靠着写青词上位,是个大奸臣之外,其余几人都可以称得上“贤相”,其中高拱上位后对前任首辅徐阶赶尽杀绝的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为一句话,“私仇公怨两不宜。”
咱先说“私仇”。高拱的官场经历比较坎坷,尤其是前半段很不得意。高拱虽然饱读诗书,但却在科举场上连连失利,一直奋斗了十三年,才在二十八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成为庶吉士,第二年授翰林编修,九年期满后升为翰林侍读,这官名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高级打字员而已。嘉靖三十一年,已经四十岁的高拱迎来的一个机遇,那就是裕王朱载垕开邸受经,高拱入府入授课,实际上也就成了朱载垕的老师。朱载垕就是后来的隆庆帝,高拱有了帝师这个身份,便从此大大不同。
只是,这都是将来的事情,当时朝中权力最大的当然是首辅严嵩,其次便是次辅徐阶,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时常会有摩擦。但有一点,两人都对高拱十分客气,甚至有刻意拉拢的意思。因为此时皇太子朱载壡已死但新储未建,裕王朱载垕论序当立,一旦朱载垕继位,高拱便是帝师,必然受到重用。所以高拱虽然时常讥讽两人,但两人却争相推荐高拱,在嘉靖三十七年高拱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为太常寺卿。
高拱在裕王府给朱载垕当了九年老师,期间精心教导,呕心沥血,两人之间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嘉靖四十一年,隐忍了二十多年的徐阶一举扳倒了严嵩父子,急需人才辅助,便推荐了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但高拱入阁之后,很快便与徐阶产生了矛盾。
徐阶认为,自己一手提拔了高拱,将他从一个小小的翰林侍读一步步提拔到内阁辅臣的地位,对他恩情深重,处处以长辈居之。但高拱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徐阶之所以提拔自己,是因为看中了自己是朱载垕老师的身份,才对自己进行拉拢,所以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对徐阶沽名钓誉的行为颇为不满。此外,高拱甫入内阁,就要施展一身抱负,多次要和徐阶分庭抗礼,这也引起了徐阶的大大不满。
尤其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帝驾崩,朱载垕继位为隆庆帝,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并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值内阁。这时的高拱觉得时机成熟了,愈发咄咄逼人。但是,徐阶在朝中经营二十多年,亲信、学生遍布,高拱羽翼未丰,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徐阶指使言官胡应嘉、欧阳一敬等举朝弹劾高拱,高拱被罢官。
但是隆庆帝心里还是很怀念这位老师的,在隆庆二年,徐阶因为对朱载垕失望,上疏请求退休,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当年十二月,隆庆帝复新启用高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的身份重新登台,并很快就在隆庆帝的支持下,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当时朝中很多大臣与高拱关系不好,听说他重新被重用很是担忧,其中胡应嘉被惊吓破胆而亡,欧阳一敬也在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
果然,高拱得势之后,对徐阶展开了报复。隆庆三年,高拱外放刚正不阿的海瑞为应天巡抚,辖区正好包括徐阶的老家松江府。海瑞海十分憎恨大户兼并土地,于是大力开展了清理各级官吏侵占田地的工作,退休在家的徐阶就这么撞到了枪口上。
徐阶虽然贤明,但他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海瑞执法如山,虽然徐阶对他有恩,但仍能做到铁面无私,严加惩治。高拱趁机在朝中发动言官弹劾徐阶,直接把徐阶的两个儿子充了军,抄没了徐阶家产。
平心而论,海瑞未必是受高拱指使,但高拱把刚正不阿的海瑞放在徐阶老家为官,本就是一件耐颇耐人寻味之事。当然徐阶也不是好惹的,他动不了高拱,却动用朝廷中张居正等人的关系,罢免了海瑞,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这也是徐阶晚节不保的一个方面。
除去个人恩怨方面的“私仇”之外,高拱对徐阶赶尽杀绝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公怨”。高拱的为政理念与徐阶有很大不同,徐阶推崇的是陆王心学,而高拱推崇的是经世实学。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后,肯定是要推行自己的一些政策,但却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朝中还有很多是徐阶的人,徐阶的势力仍旧根深蒂固,不扳倒徐阶,就动不了这些人,当然也就更加无法推行自己的政策。
当然,高拱也不是心胸狭隘之辈,他处置了徐阶的两个儿子,打击了徐阶的威望,就达到了他的目的,并没有继续谋害徐阶本人。而且对暗中帮助徐阶的张居正等人,高拱也没有进行打击报复。
但是,天道好轮回,报应终不爽。高拱放过的张居正,却成为了他的噩梦。朱载垕死后,神宗朱翊钧即位,徐阶的学生张居正联合司礼太监冯保,宣称高拱阴谋拥立藩王,太后责高拱专恣,高拱“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最后,高拱被迫让出首辅位置,回老家闲住。万历五年,张居正路过高拱老家,专程前去探望,两人相见掩面而泣,感慨不已。
总结起来,高拱扳倒徐阶也好,张居正扳倒高拱也罢,都是属于典型的政治斗争,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而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斗争。应该说三人在为相期间,都推行新政,提拔贤官,政绩斐然,多为后人称道,尤其是张居正甚至被后人成为“大明的脊梁”。但在权力斗争中,他们都没有退让,不过比起动辄抄家、灭族的其他例子,高拱没杀徐阶,张居正没杀高拱,已经算是十分仁厚了。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整个有明一代,尤其是嘉靖、隆庆年间,党争就比较历害,仅仅短短六年,徐阶整倒严嵩,高拱又推倒徐阶。李春芳又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张居正轰跑,几乎一年一变,风水轮流转。只要,一个首辅倒了,就牵连出一批官员被贬谪,今朝得势的,来年就有可能被赶下台。
其实,徐阶和高拱结下梁子,还要源于嘉靖未年,由于徐阶思想为日后连络裕王,为今后朝廷更替早做安排.便于嘉靖四十四年把高拱举荐为内阁大学士.但徐阶忽略了高拱要求平等处事的自尊心,仍把高拱当做后生晚辈,由此种下了纷争的种子。隆庆元年,高拱指使手下言官弹劾徐阶,揭发徐阶的弟弟和三个儿子横行乡里,有凭有据,这激起了受徐阶保护的言官的愤怒,他们纷纷把矛头对准高拱,弹劾一次接着一次,高拱实在撑不下去,高拱只好于隆庆元年的五月间就辞官回乡了,直到隆庆未年徐阶致仕后,才做为顾命大臣重回朝廷。
本来,徐阶整垮了严嵩,成了当朝首辅,他很看重高拱,就提拔了高拱让他入阁。徐阶本来以为自己这样做,高拱好歹会感谢自己,结果高拱完全不领情,进阁后处处和徐阶作对。
一段时间内,高拱回到老家后积极活动,和一些大臣联络,不久徐阶自己退休走了,高拱马上就重新回到内阁了。可能,他觉得徐阶的退休生活太惬意了,就开始针对徐阶。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故旧满朝廷,还有影响力。于是,他就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让去当刀子,因为他知道海瑞太正直了,不会因为徐阶提拔过他就网开一面。于是,趁着海瑞整顿田制整顿到徐阶家的机会,狠狠地修理了徐阶,让他的儿子去充军。
从此开始,高拱跟徐阶的矛盾开始爆发。高拱仗着自己背后有朱载垕,因为入阁此时对他来说,只是迟早的事情。当然,徐阶还有另一手棋,那就是张居正。因为,张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徐阶的学生,徐阶致仕以后,完全就靠张居正帮忙了。
高拱清算“大贪污犯”徐阶的的手段可谓毒辣,他动用了海瑞去清算徐阶。海瑞的耿直众所周知,令人跪喊“海阎王”,差点没要了徐阶的老命,结果硬是让徐阶的儿子去充军了。徐阶送了三万两银子,向张居正求救。高拱得到了消息,张居正也被打压。但是,高拱居然没有追究张居正。
张居正,也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冯保。冯保对高拱又是恨之入骨的,因为第一次自己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陈洪对你有恩,也就罢了。于是,冯保和张居正密议,达成共识,各取所需,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子,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样一来,最终的批红盖章的权力斗集中到冯保手里了。这就意味着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在请示冯保了。而且,冯保和张居正结成同盟。高拱相当于被排除出权力游戏了,加上高拱又口无遮拦,结果因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论而被打倒,彻底失去机会,没有再回到内阁的可能了。
当然,高拱在任时,政绩还是非常好的。虽然人缘不大好,但是功绩还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在嘉靖45年到万历元年的内阁中,因为有了高拱,而变得太平。
所谓的高拱对徐阶的赶尽杀绝,也只是党争政治罢了。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我认为,高拱确实推翻了徐阶几乎所有的政策,但是徐阶儿子自身有问题,才被发配戍边,这也是为什么海瑞出手严惩,张居正也没有伸手搭救的原因。
当然,高拱和徐阶之间也有“私怨”存在。这个私怨起源于三个原因。
一个是当嘉靖帝活着的时候,已经就藩的景王朱载圳死了。而嘉靖帝的态度很明确,直接对徐阶说:这个孩子,早就想着谋夺他哥哥太子的位置!现在死了,正好!
这下,裕王朱载垕的地位立刻稳固了。除了他,不可能别人再当太子了。一时间,大臣们开始或明或暗的向朱载垕示好。
而裕王府的三位老师,也是身价倍增。他们分别是陈以勤,高拱,张居正。其中高拱的地位最突出。
因为他和裕王的关系最好。裕王府的事情,无论大小,裕王都要派人去征询一下高拱的意见,才做决定。
要说这对君臣也真是一个互补型的组合。嘉靖帝的喜怒无常,让裕王朱载垕始终处于战战兢兢,有今天没明天的状态中。所以,他万事都小心,万事都不敢有自己的主意。
而高拱却是个专横的火爆脾气。有什么话立刻就会说出来。正好和老是没有自己主意的裕王朱载垕凑成一对。
这也是后来高拱当了首辅,完全自己执掌国柄,而当上了隆庆皇帝的朱载垕又为什么全力支持的原因。
但是,在嘉靖还活着的时候,徐阶提拔陈以勤,高拱,张居正,是为了政权顺利交接,也有给自己存点人脉的意思。肯定希望高拱们能够对自己感恩,并积极的配合他,来推进自严嵩倒台之后的一些新政策。
可惜,人家高拱本身就是个“神童”,文学造诣也不浅。嘉靖皇帝喜欢的青词,人家也会写。并被召入了“直庐”这个离嘉靖帝最近,整个大明朝的官员们最想进的地方。在高拱看来,他既被当朝的皇帝喜爱,又是未来皇帝的藩邸之臣,前途一片光明,哪用得着听徐阶的摆布啊。
所以,当朝臣们抱怨没人在内阁值班的时候,高拱直接就对徐阶说,您年龄大了,别太辛苦,您就一直在内阁呆着,我们轮班倒内阁值班吧!
徐阶看明白了高拱的脾气,知道这人自己是靠不住了,必须得依靠自己的徒弟,张居正了。
这就说到了高拱和徐阶结怨的第二个原因,嘉靖皇帝驾崩的时候,徐阶竟然没有招高拱一起起草遗诏,而是招来了张居正!
遗诏这个东西,很少有大行皇帝亲自起草的。大多是股肱近臣们当做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宣言来看待的。满朝的大臣们也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这是个大好的邀买人心的机会,甚至能够青史留名的机会!
所以,所有认为有资格的股肱近臣们都希望趁这个机会在遗旨里塞点自己的“私货”,高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资格。甚至,估计都早就打了好几遍腹稿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徐阶,偏偏就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在徐阶和张居正版的嘉靖遗诏里,不仅让嘉靖“否定”了为大臣们所诟病不已的修道的那些荒唐事。还赦免了因为大礼议和反对嘉靖修道获罪的所有官员。活着的,重新录用为官,死了的大加抚恤。
这下给徐阶和张居正叫好的人可就多了。甚至纷纷夸赞徐阶为“名相”!
徐阶终于忍到了头,雄心勃勃的要一展抱负。
徐阶越高兴,高拱就越窝火!
这可是剥夺了高拱成为千古名臣的机会,另外,高拱也再也没有机会洗刷自己凭借“青词”讨好嘉靖帝的“污名”了。搞不好就背一辈子“词臣”“幸臣”“弄臣”这样的坏名声。以高拱崖岸自高的性格,这真的比杀了他还难受!
徐阶和高拱的这个仇,结大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高拱在隆庆元年因为“京察”事件中的自私行为被逼辞官回家。
起因是吏部尚书杨博在京察的时候,罢免了一些官员,但是他的山西籍同乡却一个都没有罢免。
胡应嘉和胡惟新弹劾杨博在京察中营私舞弊。而高拱不顾事实,只因为与胡应嘉有些私怨就认为胡应嘉他们是在搞“党争”,应该把胡应嘉削职为民。
这下朝臣们可就不愿意了,因为杨博主持京察的结果,确实让人怀疑。而高拱的斥责就真的是毫无道理了。徐阶也回护了胡应嘉,只是把他降职为推官。高拱就更生气了。
而欧阳一敬之后又紧接着弹劾高拱专权跋扈。这回隆庆帝朱载垕亲自下场回护自己的老师。本来这事就算过去了。结果,没几天,齐康又弹劾徐阶。一下子又捅了马蜂窝。
没别的,这个时间上,太接近了,让群臣不得不怀疑是高拱支使齐康攻击徐阶。群臣愤然,跑到宫门外去羞辱齐康。接下来就是一通乱,今天是齐康参劾欧阳一敬,明天就是欧阳一敬参劾齐康。但最终,科道言官们占了上风,齐康被贬。
而高拱也因为名声受损,终于罢相回家。
他又给徐阶记上了一笔!
要说科道言官本来是朱元璋设计的好制度,级别低但是位置重要。没想到却最终沦为了权臣们操控所谓“公论”最终变成互相攻击的工具,这恐怕也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了。
徐阶退休,高拱复相,徐阶的“噩梦”开始了。其实,从前文我们就可以看出,作为一朝的首辅或阁臣,基本不会因为私怨就做出天怒人怨的报复行为,高拱出于挟私想贬斥胡应嘉,立刻就招至所有朝臣的群起而攻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至于徐阶,那是一个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宁肯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孙子的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出于高拱的小小的不敬,就不肯拉着高拱一起起草诏书呢。
无非就是害怕高拱一旦做大,和自己的理念不同,对自己施展抱负掣肘,才故意冷落高拱。
可惜的是,高拱虽然退了,但是没了高拱在身边的隆庆帝朱载垕,那就真的是不知道是没了可以真心依靠的做主的人而没了老主意,还是故意为难徐阶替老师报仇,天天神神道道,朝令夕改的。
总之,徐阶这个首辅,也是做不下去了。徐阶提起辞职,隆庆帝也没推辞太多次,就准了。徐阶只好黯然离开了朝廷,回华亭老家养老去了。
徐阶退休是隆庆二年,隆庆三年,张居正就想了个法子,把高拱弄回来了。
没了徐阶牵制,张居正比他资格又浅,这下子高拱可就称心如意了。但是他称心了,了解他暴脾气的群臣可都心大心小,有了朝不保夕的感觉。
跟他“作对”的胡应嘉和欧阳一敬甚至被吓死的吓死,愁死的愁死。当然,这也有群臣夸大的成分。
高拱知道徐阶经营多年,虽然退休了,但是在朝中的势力仍然不小,所以就忙不迭的恨不能向所有人解释,他和徐阶只是因为一点小事生隙,他是绝对不会借此打击众臣的。
这里,咱们就不展开讲高拱的施政措施了,确实在他的皇帝学生的大力支持下,他做了不少实事。
咱们只说引起大家误会的他对徐阶赶尽杀绝的一些事情。
一个是他上疏隆庆帝要求停止对嘉靖帝“遗诏”里所说的宽赦大礼议群臣的措施。理由是如果宽赦了这些反对大礼议的官员。那么,嘉靖帝的父亲隆庆帝的爷爷兴献皇帝,还有嘉靖帝会怎么看执行政策的隆庆帝这个孙子和儿子?这简直是不孝顺至极了。隆庆帝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徐阶的这个仁政,被推翻了。
二一个是,有大臣疏奏是那些在宫里炼丹的方士们害死了嘉靖帝。请求处死这些方士。高拱说了,嘉靖帝他老人家,在位四十五年,活了六十多岁,得病有一年之久,才因病驾崩的。这算得养天年,是美事。怎么能说是方士害死的嘉靖帝呢?这岂不是说嘉靖帝他老人家死于非命吗?
隆庆帝一听,还真是特别有道理。就放过了那些方士们。这其实,就等于推翻了徐阶起草的“遗诏”里说的嘉靖帝后悔自己修道的结论了。
就这两件事,就够让大家猜疑高拱是在报复徐阶了,连遗诏都能推翻,更何况是出自徐阶的其他政策呢?
再加上,高拱这个人,确实性格太暴躁。说个事就知道高拱有多专横了。他裕王府的老同事,殷士儋因为没走“廷议”的程序,直接凭借没有法律效力的隆庆帝的中旨就入了阁。所以,高拱就处处瞧不起他,打压他。
最后把殷士儋逼急了,指着高拱斥责:你先是把咱们的老同事大学士陈以勤逼走,再是把掌督察院大学士赵贞吉逼得退休,三是把首辅李春芳大人逼得辞职,现在又来逼我!
接着,竟然直接对高拱挥拳相向。文人啊,都是苦读诗书,雍穆合熙的朝廷重臣,竟然被逼的以老拳表达愤怒,可见高拱之跋扈专横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所以,徐阶的儿子被海瑞发配去戍边,大家想当然的就认为是高拱对徐阶要赶尽杀绝。前面咱们说了,大家都是朝廷重臣,是不可能为了一己私愤就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更遑论是祸及家人了。这是坏了“规矩”的。
但是,徐阶能管得了自己,能管得住跟在身边的长子徐番,可是没管住守着华亭老家的两个儿子。
这两个儿子犯了明朝的官绅常犯的错误,那就是兼并土地,而且是大规模的几十万亩的兼并。
大家都知道土地兼并对明朝的恶劣影响。可以导致朝廷减少了征税的对象,减少了征税的依据。因为官绅是不用纳税纳粮的。这也是张居正未来为什么在施行万历新政时非得要清丈田亩的原因。
土地兼并可以说是导致大明亡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无论是高拱,还是当时外放到应天的海瑞,还是张居正,早就对土地兼并深恶痛绝。
而徐阶的儿子这个目标,那就太合适作为打击土地兼并的示范了。
可惜的是,徐阶无论是出于救儿子的目的,还是出于维护自己声望以惠泽自己徒子徒孙的目的,拿出三万两银子,唆使给事戴凤翔,陈三谟等罢免了海瑞的官。却落了个晚节不保的坏名声。
总结来说,高拱因为和徐阶政见不同,而推翻了徐阶的许多政策,又因为高拱的专横给大家留下的坏印象。导致了,徐阶的两个儿子应该受的处罚,变成了高拱对徐阶穷追不舍的证据。高拱的那一番解释,算是白费了。不过以他的性格,自是不屑于争辩的。可怜高拱,为相不到十年,政绩斐然,给张居正留下了一个还算安定的边界,却最终因为自己的口不择言,而黯然在万历元年再次罢相。这也算是性格决定命运的鲜明例子吧。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高拱原本是一个做事谨慎、左右逢源又比较低调的人。但是后来他却变得飞扬跋扈。同时,他曾得到徐阶的推荐,但是最终,他却把徐阶赶下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高拱剧照)
高拱在早年的时候,确实是比较低调的。当时皇帝是明世宗。明世宗后期,朝中最大的两派势力是严嵩和徐阶,严嵩专横跋扈,徐阶比较有智谋。高拱当时所采用的做法,就是谨慎行事,左右逢源。他既不得罪严嵩,也不得罪徐阶,而且做事说话极有分寸,让严嵩和徐阶都很信任他。
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朝中谁也不敢得罪严嵩,但是高拱却也用“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这样的话,来讽刺严嵩的那些手下,在见到严嵩的时候,做出的一副样子。表面上看来,高拱是在讽刺严嵩,但事实上,他这是“高级红”,是在拍严嵩的马屁。一方面让众人觉得高拱这个人有些傲骨,另一方面,严嵩不但不会责备他,反而心里面还有一些得意。
总之,在明世宗当皇帝期间,高拱做事情是非常谨慎,非常圆滑,并且相当讲究艺术的。所以严嵩一直都没有打击过他,甚至还反过来和高拱交好。徐阶也他的关系很好,还多次推荐他上位。
当然了,徐阶和严嵩都争着和高拱交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高拱是裕王的老师。当时裕王和景王竞争太子之位,竞争得比较厉害。究竟明世宗会选择景王为太子,还是选择裕王为太子?这一点是不太确定。徐阶和严嵩之所以要和高拱交好,就是害怕将来,明世宗一旦选了裕王为太子,那么高拱就会成为权力人物。
显然,两个人的想法是对的。最终景王提早就挂了,裕王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太子的不二人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徐阶再一次推荐高拱(那时候严嵩已经倒台了),让他出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
(严嵩剧照)
高拱后来发生变化,是在明穆宗(之前的裕王)即位以后。既然明穆宗已经上位了,而明穆宗又是一个比较贪玩好耍的人,特别是贪图女色,因此他就把朝中大权交到了他的老师高拱手里。这下,高拱就有恃无恐了。因为皇帝是他的总后台,而皇帝又极为信任他,所以高拱就露出了他本性的那一面。
高拱本性是一个严厉苛刻的人,而且独断专行、排斥异己。以前有所顾忌,所以他把这自己的这些个性藏了起来。但是现在他的明穆宗已经上台,他还用得着收缩吗?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首辅的徐阶,自然就成了他第一个打击的对手。虽然徐阶和她的关系一向不错,但是如果不把徐阶打下去,他就无法担任首辅。再加上徐阶和张居正是明世宗的两位托孤大臣,他对这两个人,都是很忌惮的。同时,他也害怕这两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所以把徐阶拿下,就是志在必得的一项措施。
当然了,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政治头脑都是相当灵活的。他们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和高拱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张居正没有急于出头,而徐阶也因此隐退乡里。这样一来,整个朝廷都到了高拱手里。他没有了任何顾忌,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了。
(张居正剧照)
不过高拱在位上,并没有得意多久,最后他败得很惨。
之所以败得很惨,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总后台明穆宗只干了六年皇帝,就因为酒色过度而去世了。高拱没有着力保护好他的这位总后台,没有劝说他少干点酒色之事,因此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高拱在朝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也使得他在朝廷中树了不少敌人。尤其是得罪了张居正与冯保。而这两个人,恰好是明穆宗的接班人万历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两个人。高拱没有像当年小心翼翼巴结严嵩和徐阶那样,处理好与冯保和张居正的关系。没有看到他们是潜力股,需要联络,反而极力打击他们。所以等到明世宗去世,这两个人上位的时候,他就开始倒霉了。
应该说,在明朝那种党争非常激烈的政治生态中,高拱一开始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后来,他完全放弃了之前的那些正确做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而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前言
徐阶对于高拱来说,可以说有提携之恩。可高拱为什么反而对徐阶赶尽杀绝呢?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什么恩怨?这还得从徐阶搬到严嵩前说起。
一、高拱的升迁之路话说高拱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也就是负责起草诏书之类的职责,说白了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打字工”,一干就是九年。九年考满,高拱升为翰林侍读。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高拱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机会。这一年裕王朱载垕开邸受经,高拱首被当选,进府入讲,也就是有机会给裕王讲学。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么个讲师的位置。因为这一年距皇太子朱载壡去世已二年,而新储未建,裕王很有可能上位。如若成真,高拱将成为帝师,那可就不得了。也由此可想而知,高拱是如何尽心尽力辅佐裕王的,因此他和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君臣师生之谊。
当时的首辅是严嵩,次辅是徐阶,而当时朝中的这两位大当然也看明白了这点。为长远计,拉拢高拱这颗政治新星是很有必要。作为首辅的严嵩先出手,他把高拱从讲师的身份提拔为太常寺卿,同时兼任国子监祭酒。在得到当时的权臣首辅的青睐,高拱的身价顿时倍增。当然,高拱并不买严嵩的帐。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嘉靖罢免,徐阶随即上位内阁首辅的职务。徐阶为了拉拢高拱,一开始就对其连升两级,先是将其提拔为了礼部侍郎,紧接着又将其提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最后,徐阶更是直接把高拱抬举进了内阁!
二、高拱与徐阶的矛盾1、按理说,徐阶这样大力提携高拱,高拱应该对徐阶感恩戴德才对。但这只是徐阶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在高拱眼里,自己的升迁一是因为自己的才能所得,二是随着裕王地位的水涨船高而水到渠成的事,这是裕王的恩德所致,徐阶仅仅是顺水推舟以拉拢自己,说白了只是看重裕王的地位而不是自己,所以他并不把徐阶引自己入阁的事当成恩惠,所以高拱并不认为徐阶是自己的恩人。加上高拱恃才傲物,所以对他这个首相兼恩人全无半点恭敬之意,反而处处为难,凡事有所忤,必与之强争,很多次闹得徐阶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这是二人矛盾点之一。
所以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热灶没烧好,就容易引火烧身。
2、随着对于高拱的咄咄逼人,徐阶已是愈发不能容忍,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徐阶也一度凭着自己当朝首辅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高明的政治手腕压制住了高拱。隆庆元年正月,杨博京察事件发生,徐阶指使言官欧阳一敬等举朝弹劾高拱,高拱被罢官。
至于欧阳一敬是不是受徐阶指使并不重要,因为高拱的离开,获利最大的就是徐阶,许多人乃至当事人高拱认为是他指使的就行了。这时两个人的又一个矛盾所在。至此,两个人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3、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人不同的执政理念和为官之道。徐阶能隐忍二十多年而关键时刻一举扳倒严嵩,这说明徐阶是个深沉内敛之人,看不惯高拱的锋芒毕露;同样的,高拱是个脾气暴躁、恃才傲物的人,他看不惯徐阶的阴柔。同时,徐阶推崇的是陆王心学,并且不遗余力的宣传,使得心学一度为人人崇尚之学。甚至在嘉靖四十四年春,以首辅之尊在京师举办大规模心学讲学活动,从者如云。而高拱推崇的是经世实学,他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也就是唯物主义。所以在高拱心里是排斥心学的,甚至高拱在同年春闱命题中,他出的题目却是实学经权论,是以前从来没有人涉及过的题目。这不能不说与徐阶有几分针锋相对的意思。这是两个人的另一个矛盾所在,也是最根本的矛盾。
三、高拱的复仇在高拱被免之后不久,徐阶也告老还乡了。可令徐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让高拱有了重返内阁的机会,并在穆宗皇帝的支持下,高拱力克前任首辅,自己成为了当朝的首辅!收拾完内阁、巩固自己政权后,高拱开始等待机会清算徐阶了。
这个机会,可以说是海瑞给高拱带来的。隆庆三年,海瑞担任应天巡抚,而其所辖的范围正好包括徐阶的老家松江府。这一时期海瑞在辖区内大张旗鼓的清理各级官吏侵占田地的事情,而这正是伤害徐阶利益最深的一项动作,因为松江府最大的地主就是——徐阶!
海瑞在清算中,居然查明了徐府竟然侵占了地方三十多万亩民田。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指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以徐阶的人品,不至于贪婪如此。但是他两个儿子却仗着老爹在朝中为官,盘剥乡里、大发横财。
高拱知道机会来了,他立即发动朝中的言官对徐阶儿子侵占田地的事情群起而攻之,不仅针对徐阶的儿子而且直接指责徐阶“教子不严”!徐阶惊恐万分,他提出退出侵占的全部田地想以此来逃过一劫。但是高拱却依旧不依不饶赶尽杀绝,直接把徐阶的两个儿子充了军,抄没了徐阶家产,而徐阶本人也是晚景凄凉。
高拱对徐阶痛下杀手,应该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为了报一箭之仇,因为高拱认为徐阶联合了欧阳一敬等人打压过自己甚至把自己赶出了朝廷;二是徐阶虽然退休在家,但在朝廷根深叶茂,门生众多,如果不彻底打趴下,后患无穷。
四、总结徐阶在对待高拱时可以说犯了几个错误,也下对了一步棋。
1、看错了高拱烧错了灶
实际上,在徐阶拉拢高拱前,严嵩也拉拢过他。徐阶、严嵩之所以拉拢高拱,全是因为裕王,这在高拱心中当然更明白。从高拱在严嵩拉拢后的表现可以看出,高拱心气傲慢、持才傲物之人,他并不吃这一套。有次高拱去严嵩家找严嵩,严嵩出来迎接他,他故意大笑一声,严嵩忙问他为何发笑。高拱道“刚才看见大人出来,在场的官员都特别恭敬,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诗‘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此话一出,场面顿时极度尴尬,因为高拱把严嵩比作大鸡,把在场的官员都比作是小鸡,把所有的人都骂了一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严嵩并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夸高拱幽默。而徐阶没在这件事上看清高拱的为人,却在严嵩倒台后对高拱更是连连提携,直到内阁,不但没给自己培养个门生,反而硬生生的给自己培养了死对头。因为此时的高拱更是刺手可热了,更不会把徐阶的拉拢放在眼里,因为在高拱眼里,自己的升迁全凭自己本事和裕王的恩情,所以对徐阶也是不假颜色。可说徐阶的这个热灶不但没烧好,还引火烧身了。徐阶拉拢高拱没错,错就错在对高拱有所期望,在期望落空后又开始打压。他应该学学严嵩,拉拢不成,也没必须树一个强大的敌人。
2、在与高拱斗争时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按理说,徐阶身为当朝首辅,打压手下一个官员,打压了就打压了,也没什么的。但是现在情况却不同了,因为高拱的背后有了裕王这个大靠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再加上徐阶已经日暮迟下,而高拱正是如日中天、强势崛起,穆宗能依靠的,肯定是高拱了。但徐阶没看清这层,这时的徐阶就算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一时得手,但只要穆宗在,高拱就肯定会屹立不倒。这和后期的高拱与张居正斗争时是何其的相似,其实历史也总是这样地不断在重复着。
3、斩草不除根
《明史》对徐阶的评价是:“徐阶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虽任智数,要为不失其正。”也就是徐阶气量大、为人正直。所以在高拱被罢免后,徐阶并没有置他于死地。若是徐阶想置一个闲置的高拱于死地,这对于一个当朝首辅来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徐阶的斩草不除根,以致后来被高拱整的死去活来的。
4、就是自身屁股不干净
徐阶还好,但他没管教好自己的家人,特别是两个儿子,在当地是臭名昭著,到处兼并田地,祸害当地百姓,搞得民怨沸腾,才让高拱逮住机会收拾了徐阶。
5、徐阶下对的一步棋
徐阶下对的一步棋就是同时举荐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担任了裕王的侍讲侍读,同时还让他兼任了国子监司业,这就意味着张居正即抓住上层背景,有抓住了即将进入官场的人脉资源。于是隆庆元年,张居正也顺理成章入内阁了。
从徐阶对张居正的这个安排,可以看出三点:第一,是徐阶已经意识到了高拱不是他收服的了的,必将成为他强大的对手;第二,是徐阶害怕高拱会像自己清算严嵩一样清算自己,所以自己必须在朝廷培养自己的可以和高拱抗衡的实力;第三,就是张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自己的学生,是自己致仕以后在朝堂之上抗衡高拱、周全自己的不二人选。
可以说,高拱在清算徐阶的后期,心软了,并开始为徐阶说情,说之前的惩罚太重了,要海瑞他们重新审理此案。可是还没等这案子了结,高拱便被张居正、冯保二人联手赶下了台,海瑞也被张居正罢免。可以说徐阶能善终,张居正起了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明史》。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