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导语:

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开始给手底下的功臣封赏。按照刘邦的说法,自己在财政上比不上萧何,在军事上比不上韩信,在谋略上比不上张良,所以他们三个应该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赏的时候,应该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对。

可事实上,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萧何的确被刘邦封为万户侯,而且功劳排名第一。韩信则早就被封为了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可是张良被封为留侯,排名却到了62位,这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

01汉朝初期的封赏,是按照军功来的。

刘邦不是个糊涂人,他能够把一直跟自己作对的雍齿封侯,足以说明,任人唯亲这一招,刘邦不会用。那么汉朝初期是如何封侯排座次的呢?按照军功来排的。

  1. 当时能够封侯的人当中,军功排名第一的,铁定是曹参了。作为开国将领,曹参帮助刘邦灭了两个诸侯国,拿下了122个县。这战绩,除了韩信以外,还真的没有哪个将领能够相提并论的了。
  2. 可是刘邦却没有将首功留给曹参,而是留给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大总管萧何。萧何作为刘邦集团的后勤总长,为刘邦处理了除了打仗以外的所有事务,所以他自然功劳第一。
  3. 至少在刘邦心目中,萧何是功劳第一,因为将来还要指望萧何帮他治理国家。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至少他们是有牢骚的。萧何就算再出色,那也不是凭借军功拿到的头筹,这帮武将自然不服气。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如果将功劳第二赏赐给张良的话,那铁定会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到时候这帮武夫发起火来,事情还真的难以收场。

本来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刘邦可不想弄得不欢而散。所以刘邦思来想去,决定委屈一下张良,将张良这个留侯的功劳排到了第62位。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

当时一共是封赏了145个列侯,张良排名62位,虽然有些羞辱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足以表明,刘邦必须要给自己手下人一个交代才是。

02按照这种规则排名,张良当然不占光。

刘邦排名功臣的时候,是按照军功来排名的。所以张良被排到了第62位,这是非常不占光的事情,张良至少有三点是非常无奈的。

  1. 首先张良是谋士,根本不可能直接参与到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那个时候拿多少人头就立多大功劳,张良估计连一个人都没有杀过,这么来看,连侯爵的末尾都排不上号。
  2. 其次张良属于半路出家的谋士,此前一直为韩王效劳。后来才投靠了刘邦,而他投靠刘邦的时候,刘邦手里那帮兄弟,早就已经跟随刘邦多年,张良算是入伙比较晚的了。
  3. 再者刘邦那些手下人,早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脉。至于张良,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刘邦这么一个靠山,所以在竞选的时候,非常吃亏。

由此来看的话,张良压根就没有任何优势去争夺第二功劳的资格。虽然在刘邦心目中,张良绝对是功劳排名第二,可是刘邦却不能把这个排名送给张良,因为刘邦需要给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交代。

这帮人都是大老粗,都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人。他们就认死理,虽然也尊敬张良,可是他们哪里懂得张良有多大功劳呢?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

要是张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排在了这帮人前面,那他们不闹翻了才怪。所以刘邦就算是为了张良的安全,也必须要将张良往后排一排。

03张良本就淡泊名利,否则封个王也是可以的。

在刘邦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张良。这是毫不夸张的,萧何可以为刘邦管理家务财政,韩信可以为刘邦攻城略地,可是张良却能够保住刘邦的性命。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史记》

当年鸿门宴的时候,要不是张良出手相助,不惜以自己留在楚军营中作为代价,也要保住刘邦的性命。在韩信要做假齐王的时候,也是张良提醒刘邦,不要轻举妄动,这才为刘邦换得了韩信的辅佐。

所以说刘邦没了萧何和韩信,或许是大业不成,但是没有了张良,刘邦可能连命都保不住。所以说在刘邦心里,张良的分量绝对不轻。

  •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张良是个头脑十分清醒的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选择淡泊名利,什么都不要。
  • 在刘邦功成名就以后,什么都不要,的确是有些说不过去。就算是刘邦本人,他也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张良只是跟刘邦要了一个留侯的爵位。而留地则是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

张良这一招实在是厉害,既要了刘邦的封赏,又告诉刘邦要时刻记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所以就算张良没有归隐山林,他也不会遭到杀身之祸。

按照功劳来说,张良的功劳,绝对不在韩信萧何之下,所以按照道理,给张良封个王都不为过。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封王是为了保护张良,这一点刘邦和张良心里都清楚。

张良后来一直处于半隐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他既让刘邦能够找到他,又不刻意掺和到汉朝的政务当中去。明哲保身的水平,实在是高超。

总结:张良是个聪明人,与其要虚名,不如求生存。

韩信作为兵马大元帅,帮助刘邦打下天下,功劳那么大。可是他封了王以后,还不是被杀了?所以说,跟爵位比起来,只有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在吕后四处求援的时候,张良给吕后多次出主意,最终使得吕后战胜戚夫人,为儿子刘盈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其实这也是张良的一种求生之道。

因为张良知道吕后早晚掌权,只有跟吕后处理好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好好活下去。所以他在不伤害刘邦的前提下,帮助吕后解决一些问题,最终赢得了吕后的赏识。

这么一个聪明人,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善终,也给后世子孙铺好了路。只是后来子孙当中有不成器的,那就没什么办法了。

参考资料:《史记》

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其实是整个秦末时期最聪明的人,无论是谋略、眼光都高人一等,张良最终结局也是如同春秋晚期的范蠡一样,非常神秘,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得道仙人一般,潜心修道,并驾鹤西去。

张良出生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的祖上曾经有五代人是韩国相国,身居高位,到了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天下,东方六国全部被灭亡,而韩国作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张良更是第一个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

张良的一生随同秦末社会大变革剧烈的动荡一样不断发生变化,张良的理想从最初刺杀秦始皇报仇,同时复原韩国,到最后建议刘邦废除分封制,并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张良战略思想的进步和眼光的极其远大。

张良曾经在博浪沙安排大力士刺杀过秦始皇,但是失败了,后来遇到了黄石公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让张良眼界大开,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张良遇到了刘邦,才成为刘邦身边的智囊,为刘邦西进打进咸阳立下了谋划之功,同时在鸿门宴中出谋划策,保住了刘邦的地位和性命,项羽分封天下后,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张良建议刘邦回到汉中封地时顺便烧毁栈道,以消除项羽的怀疑,刘邦都照做了。

楚汉战争开始后,张良在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为刘邦提出击败项羽的大战略“下邑之谋”,建议刘邦重用三个人:彭越、英布、韩信,并为刘邦否定了郦食其的分封制,在四年的楚汉战争晚期,又是张良建议刘邦撕毁鸿沟协议,突袭项羽,最终在垓下刘邦利用政治能力联合了天下所有诸侯之力击败项羽,奠定了天下大局,张良作为刘邦的最高谋士,可谓是居功至伟,在刘邦建国之后,张良还建议刘邦封了最仇恨的人雍齿为侯,以平息功臣们的疑虑,在太子之争中,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最终让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之事。

刘邦统一天下后,就开始进行统计战功,以便封赏所有功臣,最终张良在西汉功臣表中名列第62位,而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则排位第21位。

功臣表中位列第1位的是萧何,第2位是曹参,第3位是张敖,第4位是周勃,第5位是樊哙,第6位是郦商,第7位是鲁母侯疵,第8位是夏侯婴,第9位是灌婴,第10位是傅宽。

为什么张良功劳这么大的只排在62位?别外韩信功劳也非常大,却也只排在21位,连他手下的曹参、周勃、灌婴都不如?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汉朝的军功爵位制是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基本上与秦朝一致,秦汉的军功爵位是以战功来计算的,但普通士卒与军官的计算方式又不相同,普通士卒是以斩首敌人首级来计算军功的,要注意的是,必然斩首的是敌人的带甲武士,同时还要减去自己一方的损耗,斩首一位甲士,普通士兵升一级爵位,秦汉时期有20个等级的军功爵位。

打个比方,一场战争自己一方损失100人,斩首敌人甲士500个,那么那么多出来的400个首级就可以计入军功,自己损失的100个首级要扣除掉的,普通的士兵斩首几个甲士就晋升几级爵位,另外如果战争中用到敢死队,一个18人的敢死队首先冲上城墙,只要斩首敌方5个首级,则全队就得获得晋升爵位。同时普通士兵最多只能获得三级爵位,因为获得了三级爵位之后这个普通士兵就升为基层军官屯长,就得按军官的爵位办法来计算。

军官的爵位是以整个军队集体战功来计算的,也按官职的不同划分为几个等级,比如屯长和百夫长计算时是在扣除自己一方的损失外,至少要斩首敌人33个首级,屯长和百夫长才能获得爵位,而千夫长和将军级别及以上的军官则要自己所在的部队在扣除损失外,野战中斩首要达到2000个首级,攻城战中斩首在达到8000个首级才能获得晋升,每个档次只能晋升三级爵位。

这样看下来,就会明白,军功一般是以敌人首级来计算,同时也会计算攻城和先登情况,这些功劳全部都是军功,而且必须是在战场上打下来的,所以获得爵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军官,白起在长平坑杀了40万赵卒,只要扣除自己一方的损失,根本没有爵位晋升,因为秦军自身损失也非常大,所以白起还想继续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所以越是在前线拼杀的士兵,越是容易获得爵位,一旦升上军官,爵位获得就相对来说难多了,萧何为什么在功臣表上排第一,那是因为刘邦刻章提拔的,那是政治上的需要,因为打完天下之后就要治天下了,不需要军功了,刘邦将萧何定为第一功臣,无非就是为了提高萧何的政治地位,以方便文治天下。

但是除了萧何之外,从曹参开始就得拿实打实的首级和城池来计算军功了,而曹参是军功最多的将军,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所以曹参排第2,依此类推,而淮阴侯韩信则以将领功劳计算得出只能排在21位,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韩信的功能最大,因为整个北方战线都是韩信拿下来的,但由于韩信因为被人诬告谋反,王爵被削,只保留了侯爵,因此功劳也削去不少,再加上刘邦原本一直忌惮韩信,所以把韩信排了个21位。

张良则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战场上的军功很好统计,斩了多少首级,攻下多少城池,但张良提供的谋略之功你怎么统计,没有办法量化,一个谋略能胜过多少首级,多少城池?无法量化,所以张良的功劳比较难算。

张良一心在刘邦身边辅佐,其他将领不了解情况也就罢了,但是刘邦懂张良啊,张良的每个计谋都是献给刘邦的,刘邦深深了解张良的功劳,于是让张良在齐国自己选择三万户的封地,要知道就连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只有8000多户的封地,刘邦给张良的这个待遇可以是所有功臣中最高的。

但是张良没有接受刘邦的三万户封地,只接受了一万户的封地,因为张良是一个低调的人,同时张良信奉黄老学说,道家思想,追求无名无利,对功名利䘵看得比较轻,黄老学说讲究的是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再加上张良原本就是家境富裕,钱财富贵早就享受够了,因此只接受了刘邦基本的封赏,没有要三万户的封地,只接受了一万户的封地。

这里需要明白一个事情,就是西汉功臣排名表与封赏多少并不成正比例,不是以封赏多来排名的,这个排名的标准是以功臣受重视的地位来排名的,同时参考功劳,萧何只封了8000户就排第1这是刘邦钦定的,就连排名第2的曹参都有一万六百户的封地,高于萧何。所以张良的排名并不高,排到了62位,一是张良谦虚推让不计较,二是其他功臣在意这个,有意以军功争取;三是刘邦最终一锤定音,将张良排在62位。

张良在刘邦统一天下这后,就很少出来活动了,都是以身体不好为由隐居,张良怎么去世的?在哪里去世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就连张良去世的时间,《史记》与《汉书》的说法都不一样,存在疑问,只知道张良这个人信奉黄老学说,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就开始云游四海,潜心修道,不问世事,有的人说张良最终成仙,驾鹤西去,有的人说张良潜心修道,化作仙道,张良最终的结局神秘不为人所知。

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确实曾经大封功臣,但是张良排在第六十二位的记录我好像还真没见过呢。不过刘邦对张良已经非常厚道了,让他在齐地自己挑选三万户当做自己的封地。

这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刘邦建国以后要把萧何定为开国第一功臣,大臣们不愿意,认为曹参才应该第一。在刘邦的争取,自己个别大臣的推荐之下,萧何最终成为第一功臣。那么,他的封地多大呢?最开始是8000户,后来增加到10000户,刚好当了个万户侯。这么对比一下,大家就看出张良的分量了——刘邦对他的封赏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作为一个刘邦的死党,张良得到了诸侯王以外的最高荣誉!虽然不是第一功臣,但谁又能撼动他的地位,挑战他的威信?

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刘邦打下江山后,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们进行了封赏,一共封了145个侯,刘邦这样的举动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阔气、大方。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分封过程中,被称之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被排到了62位,这个排名和他的功劳实在是无法相匹配。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有一次在宴席的时候问大臣们为什么自己能够战胜项羽,几位大臣回答之后,刘邦自己解释道因为自己得到了张良、萧何、韩信的帮助。确实,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打下江山,这三个人功不可没。

那么,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封赏有区别吗?有的,而且区别还不小。韩信被封王,萧何在受封大臣中排名第一,张良却只排在了62位,和韩信他俩相比,张良相差太多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封赏规则的缘故。

封赏是按军功来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篃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史记· 留侯世家》

刘邦在分封的过程中大臣们在相互炫耀自己的战功,说自己的功劳怎样高怎样大,这也很好理解:封赏的时候到了,这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立下过什么功劳说清楚讲明白。

大臣们对于封赏多少是很在意的,这才出现了“日夜争功不决”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刘邦必须想出一个较好的办法来合理进行封赏,否则这一群人肯定不会罢休。

封侯的先后座次,是根据军功来的。因为军功是看得见的东西,比如你攻占了多少城池、打下了多少的土地、斩杀虏获了多少敌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

可以记录下来的东西就能够拿来对比,东西摆在那里,大家就没什么话说,可以避免出现争吵不休、心生不满的状况出现。

在封赏规则下张良是吃亏的,排名自然没办法排在前面。

封赏的先后座次是根据军功的多少来排的,在这样的规则下,张良吃亏了。细细想来:

  1. 张良是谋士,不是武将,他可以出谋划策却没办法上阵厮杀。这和诸葛亮出谋划策、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去拼杀是同样的道理。

  2. 张良在计谋方面堪称无敌,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自然是很清楚张良的功劳,但问题是计谋方面的功劳看不见、摸不着,想让大批人信服很难很难,强行把张良的封赏排名拉到前面来,肯定会引起大量功臣的反对。

如果按照军功,曹参是能够排第一的,灭掉两个诸侯国和攻下122个县的功绩使得他的军功排名第一,但刘邦最终把第一的席位给了萧何,并且态度十分坚决,大臣们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张良呢?没办法了,一个萧何就已经让将领们心里很不舒服了,如果再来一个张良,那说不定将领们真的会闹翻天。

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对张良很不公平吗?没错,确实是不公平。萧何排第一,张良排第二是没问题的。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要考虑的不单单是事情本身是对是错,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合不合适。

因此,刘邦不得不把张良的排名往后移,他要给将领们一个交代。

张良淡泊名利,对封赏毫不在乎。

张良立功无数,不必说张良为刘邦争取到汉中地区,也不必说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默默养精蓄锐,单是在鸿门宴救刘邦性命,就能够称得上是大功一件了。

所以,刘邦虽然没有在封赏排名上给予张良靠前的位置,但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 留侯世家》

面对这巨大的诱惑,张良并没有心动,他只要了一块小小的留地。

张良的这个行为,表现出了张良的聪明:

  1. 如果真的要了齐地的三万户,那将领们会十分眼红,会遭人妒忌,对自己十分不利。

  2. 表现出自己对财富的不留恋、不在乎。

  3. 表现出自己对刘邦的感恩。留地是刘邦和张良相遇的地方,张良选择要这个地方,想要告诉刘邦:和你相遇是我的荣幸,我很喜欢我们俩相遇的地方。

功成身退,聪明之举。

张良功成身退,选择退隐江湖是明智之举。

张良有一个愿望:杀秦始皇,灭秦朝。刘邦建立汉朝后,张良的愿望已经实现。张良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也看清楚刘邦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够同富贵的人。

并且,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张良再对刘邦有过多的指点是不合适的。人是会变的,以前张良指点刘邦,刘邦会开心,但现在就不一定了。

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如果张良再过多的对刘邦进行指点,很难说不会引起刘邦的反感:你这样指点我,难不成你比我聪明?这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谁才是皇帝?

因此,张良选择功成身退是十分明智的。

后来韩信萧何的结局,更突显了张良退隐的正确性。韩信被杀,萧何被猜疑只能自己侮辱自己来保护自己的性命,唯独张良功成名就,远离纷争。汉初三杰,张良的结局最好。

参考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 留侯世家》

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谈到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册封功臣,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有战功,萧何成为第一功臣大家意见还很多,因为从战功的角度,他远不如曹参的战功更多,不过最终大家不会对萧何有什么意见,因为萧何是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而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就是曹参。有人说萧何和曹参的关系要好,后来却反目成仇,但在我看来,这无非是为了避免遭到刘邦的迫害和排挤,被迫采取的自保策略罢了,事实上两人亲密无间。汉高祖刘邦与张良之间的感情是不可言述的,可以说张良是帝王之师。但如果按战功的标准来衡量,张良却没有一份战功,因为他身体虚弱不能领兵打仗,只能作为高级参谋跟随在刘邦的身边,自己还需要他人的保护。因此,要封赏张良就需要一个理由,为此刘邦煞费苦心,自己想出了一个理由要让大家认同。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不仅要封赏张良,还要张良自己在齐地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只有这样做,刘邦自己才能称心如意。但张良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这样做会导致功臣勇将们的怨恨,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谦逊的表示自己跟从刘邦是上天的安排,自己的计谋侥幸被刘邦所采纳,也并不是自己的功劳。因此自己只需要封在留地就好,就是最初刘邦与张良相会之处。对于张良这样出身在贵族世家的人来说,其祖辈四代在韩国为相,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他来讲,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他真正的愿望只有一个,就是灭秦。如今既然愿望达成,其他这些东西都不算什么。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正所谓“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除灭暴秦,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是张良必生之所求。靠沛公刘邦,张良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这个愿望。

其实封地在哪里,对张良来讲并不重要,他之后的打算就是跟随师傅黄石公修身养性、求仙问道,求延年益寿之术,远离这些尘世间的纷争。正所谓“脱身事外去,凡事皆浮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封候只排62位,张良为什么退隐江湖?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按照自己理解的试着回答看看。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列汉初三杰,在刘邦进入关中和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莫大的功劳,相比较萧何的大后方负责粮草的供给以及韩信的百战百胜,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是让刘邦由衷的敬佩。那为何有着莫大功劳的张良,封侯只排了62位,张良又为何想退隐江湖呢?汉朝初年的封侯、封王、拜相是以军功制度为前提的

比军功,是在欺负张良,因为张良是谋士,谋士最重要的是出谋划策,作为“帝师”的张良更多的是在刘邦困难的时候帮刘邦想计谋,帮助刘邦怎样才能打败敌人。

军功制度适合领兵打仗打武将,比如韩信,韩信的功劳最大直接封王了,这个无人敢于怨言,人家韩信的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灭项羽这些战功放在那里。

武将的攻城数量和斩杀敌人的数量都是可以用数字可以记录的,这也是以后论功封赏的凭证,但谋士不一样,谋士献策了还得要武将的冲锋陷阵,谋士的功劳是无形的,但又无处不在。

张良有哪些功劳

1.张良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

2、项羽分封天下后,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除了巴、蜀,张良还帮刘邦多争取到汉中之地,

3、建议刘邦烧毁栈道,以消除项羽的疑心,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4.下邑画谋,策反英布、联合彭越和韩信三王围攻项羽。

还有其他的计策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在军功制度下张良并未参与直接的军事战争,和那些武将相比是有些吃亏的,但是张良根本就不在乎。

当时封侯的有145位,张良的侯爵虽然排在62位,但刘邦可没忘记人家的功劳,给张良封的是万户侯,当时只有三人是万户侯,一个是第一功臣萧何,第二是张良,第三是曹参,爵位虽低但赏赐确实是排在前三的。

张良为何退隐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就有勾心斗角,显然张良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更为重要的是张良太了解刘邦这个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功高震主这个自古的道理张良更是知晓。

刘邦担心异姓王日后会反叛,开国之初就着手开始剪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就连萧何为了自保,还主动贪污以求刘邦不要怀疑到自己,但是张良早已功成身退,不再过问和参与这些糟心的事情了。

总结:张良个人的性格使然,自己“为韩报仇灭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加上张良的身体多病,于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最后的张良闭门不出,从此不再参加任何国家大事,但是还让刘备能找到他,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来保全自己和家族。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对于张良,您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方一起留言讨论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