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导语:
-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上将军,被封为昌国君。带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一度灭亡齐国。在燕国国内,对政治经济做出改革,使得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留有一席之地。
- 白起,俗称杀神,秦国武安君。一辈子为秦昭襄王攻城夺地,几乎是战无不胜。然而在政治上鲜有成就,所以白起属于武将中一流人物。
这两个人其实不太好放在一起做比较,这就好比将诸葛亮和关羽放在一起比较一样,没有根本意义所在。
01乐毅倡导改革,这才使得燕国有了伐齐实力。燕国本身就是边陲小国,要不是处于天寒地冻的北方,早就被中原大国给吞并了。实力弱小的燕国,要想不受人欺负,只有从自立自强上下手。
-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通过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中原大国,从而有了可以和强秦争霸的实力。
-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从而开启了争夺天下的斗争。商鞅虽死,可秦国的变法事业没有荒废。
-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士卒越来越勇猛,从而有了跟秦国、魏国争夺天下的实力。
所以燕国要想强大,必须要改变才行。于是燕昭王开始重用文武双全的乐毅,让乐毅在燕国放手大胆地改革。
虽然燕国的改革已经比其他诸侯国慢了很多,但是好在乐毅是个人才,他对燕国的政治军队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使得燕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后援财力也见长。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史记》
因为齐湣王失去人心,所以在燕国的倡导下,开启了一场对齐国的讨伐战争。这一战虽然没有彻底消灭齐国,却将齐湣王逼死,齐国几乎全军覆没。
而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是乐毅,五国联军一气呵成,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这种气魄就算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深感佩服,常常以乐毅自居。
02乐毅的改革内容,值得后世每一代君主学习。其实改革在内容上,基本都大同小异,只是实行者的水平高低是非常重要的。显然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是非常著名的,因为他们实行的十分彻底,所以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史记》
而乐毅的改革,虽然改革的内容比较明朗,但是改革的实行却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就算最后乐毅改革成功,也难以将燕国带成强大的诸侯国。那么乐毅的改革内容有哪些呢?
- 首先就是依法治国。这绝对是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改革家,所必须要倡导的一件事,。人治已经无法达到平等的状态,只有法治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平等。
- 其次就是唯才是举。当然这是曹操的专利,乐毅只是提出了其中一部分,他认为选择官吏就必须要考察这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看他们家是否是贵族。
- 再者就是奖善罚恶。这是侠客行里的说法,套用到乐毅改革里还是说得通的。乐毅认为应该对那些遵纪守法的平民百姓乃至是奴隶,都要给与恰当的奖励。
- 最后就是军事改革。乐毅主张对军队实行战法训练以及纪律训练。战阵是一场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纪律是军队实力强大的保证,这一点曹操深得乐毅真传。
有了这四方面的改革,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的确有飞一般的进步。不过乐毅下台以后,燕国并没有像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那样实行乐毅变法,所以最后燕国灭亡,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03白起一生战绩无数,从来没有败绩。白起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才,他属于韩信类的人才,是一流的军事将领。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帮助秦国攻城略地。
伊阙之战中,白起作为主将,带领秦军,与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作战。击败韩魏24万联军,打开了秦国南下的缺口,也打服了这两个邻居。
与楚国作战的过程中,白起放水淹城,连续击败楚国三次,最终打进楚国腹地,占领楚国的都城。将楚国宗庙尽毁,拢共歼灭了楚军35万之多。
长平之战中,秦军和赵军两军对垒三年之久。最终因为赵国将老将廉颇给换下,换上了年轻的赵括,最终白起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赵军,坑杀40万赵国降卒,名震天下。
从这些战绩中,我们就能看得出,白起的确是一流的将领。因为有白起的存在,所以造成了秦昭襄王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不过白起这个人在政治上的水平还不到家,所以秦昭襄王的大业并没有完成。当时秦国的丞相范睢认为白起功劳太大,早晚是要取代自己做丞相的。
为了不让白起完成灭亡赵国的旷世奇功,所以范睢选择进谗言。听信谗言的秦昭襄王,将白起换下,结果秦国被魏无忌率领的援军击败,从而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事后白起开始埋怨秦昭襄王和范睢,这种愚蠢的行为,最终让他用生命买单。白起因为政治上的愚蠢,被秦昭襄王赐死。
总结:乐毅功败垂成,白起死于内争。乐毅和白起无疑都是我们历史上非常优秀的人,乐毅文武双全,在燕国改革变法多年,使得弱小的燕国逐渐强大。
白起是非常优秀的将领,被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帮助秦国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战国对手,使得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可是这两位都没有善始善终。乐毅在燕昭王活着的时候,执掌燕国大权,可是燕昭王不可能一直活下去。等到燕昭王去世以后,燕惠王上台开始跟乐毅斗法。
燕惠王认为乐毅有在齐国称王的可能,乐毅为了避祸,只好离开了燕国。从此燕国的变法事业也就这么搁置不前了。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者,就算变法内容人人烂熟于心,那也无济于事。
白起的情况虽有不同,但也类似。秦昭襄王听信谗言,将白起拿下。白起心中怨恨,从而真正得罪了秦昭襄王,最终被赐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两人涉猎不完全类似,所以不好放在一起比较,只能说乐毅涉猎更广,而白起军事上更优秀。
参考资料:《史记》
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当然白起了!中国古战神!无可匹敌……
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乐毅是一名政治家兼军事家,白起只是一名军事家,相比较而言,论综合能力还是乐毅更胜一筹!诸葛亮自比管、乐,管就是管仲,乐就是乐毅,由此可见后世智者认为乐毅的成就高于白起。乐毅以一已之力,在燕国变法二十余年,然后合纵五国伐齐,一战几乎亡齐,强燕亡齐的乐毅自然是王佐之才。白起是秦国的战神,在秦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在白起惊人的军事能力加持 下,白起一生从无败绩,阵斩六国百万将士。
对于一个强国来说,选择白起开疆拓土,威震敌人是最好的。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则需要选择乐毅这样的人,首先需要强国,其次才是开疆拓土,威震敌人。如果燕昭王即位之初,他就拥有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那么燕国无法强大,白起无法成为战神。只有乐毅这样的军政双通人才,才是弱燕最需要的人才。诸葛亮自比管乐,而不是自比白起,除了白起名声不好外,还在于白起不是政才。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变法已历三代,国家已经强盛,政务已经通畅,秦国需要军争人才,而不是政务人才。白起应运而生,他率领大秦铁军与天下诸侯大战,每战必攻占数座城池,杀数万敌军,其手段十分酷烈快捷。秦国成就了白起,而白起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秦孝公时代,秦国穷弱,那个时候的秦国就需要乐毅这样的政才,而不是白起这样的军才,所幸的是秦孝公遇到了比乐毅还要强悍的卫鞅。
因此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要看时与势,不同的时势下,那个更强不是固定的。
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谢谢邀请,在军事上乐毅和白起都是最优秀的军事家,白起的军事指挥上胜于乐毅,在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发展上乐毅胜于白起。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经济军事情况全面来说,乐毅的发展要比白起的更难。
秦国在商鞅变法推动下已经变得国富民强,像白起这样的将领在雄厚的国富兵强条件下建功立业发展的更顺利。燕国经过子之之乱已经是虚弱不堪,需要发展国力和军力,才能够在七雄中强起,乐毅先要通过发展国力,才能率领军队去征讨其它国家。
不同国力基础成就不同功绩燕国乐毅从基础做起
燕国是一个边陲小国,主要是靠游牧民组成的,冬季又寒冷不然早被一些强国吞并了,燕国只能自立自强提高国力。魏文候时期使其通过李悝变化,让它成为中原大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并开启了争夺天下的目标,虽然商鞅虽死,变法事业继续发展了下去。赵武灵王时期,通过胡服骑射的改变,使得赵国的的将士越战越勇猛,可以跟强国争夺天下。
强国都是通过各种变化使国力增强,燕国也需要在改革方面下功夫,才能提高自己的国力。燕昭王就重用了乐毅,让他放手大胆的去改革。乐毅对燕国的政治军队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燕国的军事势力大增,财力也逐渐恢复起来。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五以为亚亚卿,久之。——史记。
乐毅联合五国联军一起,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这一场战争使燕国为了报复齐国,给予惨痛的打击,也把齐湣王逼死。
秦国白起高起点建功勋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率领秦军攻城略地。白起为主将带领秦军发动伊阙之战与韩魏联军作战,击败韩魏24万联军,也打开了南下的缺口。在与楚国作战时白起放水淹城,击败楚国三次,进入到腹地,占领楚国的国都,共歼灭楚军35万之多。长平之战秦军和赵军对垒三年后,在赵国换掉名将廉颇,白起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赵军坑杀40万降卒,名扬天下。
功成名就后的结果乐毅在燕国的功绩与落幕
乐毅对燕国的改革内容是比较明确,改革也比较有成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把齐国打败差点亡国,把燕国带入强大的诸侯国阵营。乐毅首先推行的是对燕国的依法治国,但是在执行力度上却达不到平等,有难度,唯才是举建议燕王执行观察人才能力而推荐职位,不包括是否是贵族、百姓、还是奴隶要做到奖善罚恶。对军队实行实战和纪律训练,这一系列的成果让燕国逐渐强大。
燕昭王在位时候是国力迅速的进步,在攻打齐国到最后两座城市,昭王让乐毅快速攻占下来,但是乐毅为了展示燕国的仁义,就采取围而不打,这时候燕昭王病死,惠王继位,又遭到田单用反间计散布谣言,导致要召回乐毅,乐毅担心回去会被杀就投奔赵国,乐毅在后来死于赵国。
白起在秦国的功绩与落幕
被尊称为“战神”的白起,帮助秦国征讨下几个强国以后,秦昭襄王就有一统天下的想法。就在快要完成大业的时候,这时期范睢认为白起再建功勋,会争夺他的丞相位置,要防止白起再建奇功,就向秦昭襄王进谗言,昭襄王采纳了他的谗言,就把白起换下,结果秦军被魏无忌带领的援军击败,从而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遇,白起就埋怨起秦昭襄王和范睢,这种愚蠢的行为最终为生命买单,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
总结
乐毅和白起在军事指挥才能上是非常优秀的。乐毅帮助燕国通过改革,让国力和军队建设迅速强大,率领五国联军快把齐国歼灭。快要达到消灭齐国的目标,新君主继位有人诬告乐毅,乐毅为了躲祸就离开燕国,燕国改革事业的发展也未能继续下去,燕国最终灭亡。
白起再次建立奇功的时候,秦昭襄王听信馋言将白起撒下,白起对政治方面确实水平浅薄,不知道政权层面的暗藏汹涌,就抱怨秦昭襄王和范睢,最终被赐死。
因而,两人服务的国家社会环境不同,国力军事基础不同,确立的国策和针对的目标都有差别,所建立的功勋就不同,能放在一起比较,乐毅的才能和经验更丰富,而白起在军事指挥上更胜一筹。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必删
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白起和乐毅相比,白起更厉害。白起的一生战功赫赫,他的功绩是一连串的数字。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被封为左更,在伊阙攻打韩、魏两国联军,斩敌24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拿下5座城邑。白起因功升为国尉。
接着白起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以东直到乾河一带大片土地。
昭王十五年,白起升为大良造,领兵攻打魏国,夺取了大小城邑61座。
昭王十六年,白起和客卿司马错一起进攻垣城,并拿下垣城。
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5座城邑。
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烧毁楚王先祖陵墓,楚王被迫逃离郢都,向东迁都陈县。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接着攻打楚国,占领巫山、黔中两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国,夺取华阳、赶走芒卯,俘虏三位将领,斩敌13万人。
白起和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打败赵军,把赵国2万多降兵沉到黄河。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进攻韩国的泾城,接连夺取5座城邑,斩敌5万人。
昭王四十四年,白起进攻韩国南阳太行道,截断这条通道。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郡,野王投降。截断上党和韩国的联系。
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爆发,白起坑杀赵军45万人,只放还年纪小的240人。
昭王五十年,秦昭襄王听信范雎谗言,赐死白起。白起一生为秦国夺取城邑七十多座,杀敌人数从这里明确记载的数字超过89万,简直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的噩梦。
乐毅最大的功绩是伐齐。乐毅伐齐开始的时候是五国联合伐齐,由燕国发起。《史记》记载是楚国、赵国、魏国、韩国联合燕国,五国伐齐。开始是五国伐齐,破了齐国的济西以后,其他四国罢兵回国,燕国军队在乐毅的带领下,攻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齐湣王败逃。
不久,宠信乐毅的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齐国田单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故意拖延时间,准备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听信谣言,召回乐毅,乐毅担心回到燕国会被杀,投奔赵国。
燕惠王派骑劫替代乐毅伐齐,燕国军队惨败,损兵折将,以前占领的齐国城邑土地被齐国军队收回。燕惠王非常后悔换下乐毅,想把乐毅召回,乐毅没有完全听从,也没有完全拒绝,燕惠王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往来于燕、赵两国,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最后死在赵国。
《东周列国志》记载,是秦国、赵国、魏国、韩国联合燕国伐齐,率领秦国军队的大将就是白起,而楚国因为齐国战败向楚国求救,楚国大将淖齿却背反齐国,杀了齐湣王。
相比白起的结局,乐毅是寿终正寝,他比白起的结局要好。
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乐毅和白起,他们都生活在秦昭襄王年代。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而乐毅一手主持了五国伐齐之战,连破齐国七十余城,这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万中无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两位大将居然没有动过手,未免使人感到遗憾。那么如果乐毅和白起打起来,哪一个胜出的机会更大一点呢?
白起白起,秦昭襄王手底下的大将。我们都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舍弃了很多旧有的制度,转而施行新的制度,也正是这些制度,使得秦国的国力愈发强盛。
其中有一项新制度就是军功爵制。所谓的军功爵制就是摒弃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使得贵族身份不再是旧有贵族们的专利。只要你上战场杀敌,杀到一定的数量,你就能获得一定的爵位。如果你足够厉害,你甚至可以凭借军功直接擢升到大良造(秦国一般人能够到达的最高爵位)。
而白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仅仅凭借着杀敌数量就坐到大良造位置的人。这足以证明他的领军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这些在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字的重大战役,几乎都和白起有关。其中又以长平之战最为震撼,此战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打败了强大的赵国,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此战过后,哪怕是六国合纵,也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白起。可以说,对于敌人,白起是畜牲,几十万赵军说坑杀就坑杀,但是对于秦国,白起却是功臣。哪怕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秦人也要哀悼他。
乐毅乐毅祖上的先祖乐羊曾经帮助魏文侯攻克中山国。后来中山复国,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由此变成了赵国人。
燕昭王时期,燕王一直痛恨齐国趁燕国被乱之时侵占燕国土地,想在有朝一日报仇雪恨。于是,燕昭王便礼贤下士,将乐毅请了过去,并封他为亚卿。
最终,齐国因屡次挑衅周边国家,引起了众诸侯的怒火。乐毅趁机提醒燕昭王趁机联络诸侯一起兴兵伐齐。
就这样,燕、赵、韩、魏、秦合纵伐齐,乐毅为上将军,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齐军大败,被联军连下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收服,齐国几乎灭亡。尽管后来齐国又收复了领土,但是齐国却由此衰弱了下去。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乐毅。可以这么说,乐毅在当时的名声,绝不逊色于任何人。
白起和乐毅互打,谁赢谁输?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不仅仅是将军的领兵能力,更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质和国家的实力。
一、士兵的素质
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以军功为核心的军功爵。而秦国又位处西陲,民风彪悍,军功爵制的出现,正好将秦人身上的一股子狠劲通过战场发泄出来。
因此,秦人的作战能力是十分强悍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虎狼之师”的称呼呢?
再看燕国,燕国的实力,一直比较弱小。哪怕是到了燕昭王时期,燕国的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燕国的现状。
因此,在士兵素质这一块,燕国输了。
二、国家的实力
战国时期,国力的较量无非就是粮食的较量。其实不仅仅是赵国,古代战争基本都是如此。历史上很多出名的战役,失败方都是因为缺粮或者被断粮才输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并施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耕种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另外,秦国还坐拥两个天下粮仓,一个关中大粮仓,一个巴蜀大粮仓。
反观燕国,没有经历过变法,社会制度落后,燕国又处于北方苦寒之地,靠近游牧民族。
因此,在国力这一块,燕国还是输了。
结束语通过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白起和乐毅对战,输的应该是乐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