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导语:
其实传位给谁,真的不重要。因为朱元璋已经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好了所有的安排,每个儿子都是地方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这俨然跟地方土皇帝没什么区别。
刘伯温等人似乎是反对分封诸侯王的,理由很简单,不利于大明朝延续。难道朱元璋不知道这个道理?春秋战国的事情朱元璋都知道,会不知道西汉分封诸侯王的结果?我想这是朱元璋有意而为之。
01朱元璋想学习成吉思汗,每个儿子搞一个汗国才好。当年成吉思汗带着他的马刀队一路横冲直撞,打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集团。不过这么大的地盘该怎么去治理呢?
成吉思汗知道光靠一个朝廷是无法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的,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子和功臣们,分别分封到了每个地区,将这一个庞大的帝国瓜分成为多个小帝国。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考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妣皆皇后。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有差。---《明史》
这样一来也不存在古代皇子夺嫡的问题了,每个皇子都有一个自己的汗国,谁也不吃亏。以至于后来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几乎遍布全世界。
- 朱元璋当然知道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但是他更加知道近在眼前的成吉思汗分封诸侯国的例子。成吉思汗能够把子孙后代安排的如此妥帖,无非就是采用了分封制度。每个儿子都有馅饼吃,不争不抢。
- 朱元璋的地盘虽然没有成吉思汗的大,但是他也有这种想法。而且朱元璋的儿子非常多,有二十几个,所以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几个诸侯王,让他们保卫大明王朝。
- 说是保卫大明王朝,实际上全都是在各地称王称霸。那么这个时候,朱元璋的目的就达到了,他等于是给了每个儿子一个诸侯国,跟成吉思汗类似。
我认为他希望创造的,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他只是希望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个个都拥有建立帝国的能力,至少能在地方上称王称霸。
别看朱元璋对功臣如此狠毒,可他对儿子是真的好。就算儿子犯了死罪,他也只是责备几句,压根就不忍心杀掉任何一个儿子。
02有造反能力的,只能是朱元璋自己的子孙。那么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将来大明王朝失去功臣以后,该由谁来保家卫国呢?当然是有考虑过的,那就是他的龙子龙孙。
朱元璋将天下兵权一部分归属中央政权直接管辖,另外一部分则归属他那二十几个儿子管辖。其中比较重要的北方边境地区的诸侯王,手里的兵权更多。
秋七月庚辰,秦王樉复国。癸未,指挥瞿能败月鲁帖木儿于双狼寨。八月己未,江夏侯周德兴坐事诛。丁卯,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甲戌,给公侯岁禄,归赐田于官。丙子,靖宁侯叶升坐胡惟庸党诛。九月庚寅,立皇孙允炆为皇太孙,高丽李成桂幽其主瑶而自立,以国人表来请命,诏听之,更其国号曰朝鲜。---《明史》
比如说朱棣和朱权的兵马,那就是诸侯王里实力最强大的,因为他们不仅要在自己的封国称王称霸,他们还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老朱家以外的人,手里是有兵权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全国兵权也被老朱分封给了各个儿孙。
这么一来,天底下有造反能力的,只有朱元璋的子孙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子孙,谁来做皇帝有差别吗?朱元璋自己看来没有什么差别。
- 只要这天下姓朱,对朱元璋本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伤害,难道不是吗?朱允炆称帝的时候,朱元璋是明太祖,难道朱允炆下台朱棣称帝,这天下就不是朱元璋的了吗?当然还是。
- 很多人不懂什么叫做帝王心术,其实帝王心术很简单,说到底就是自私到了极点。哪个皇帝自私到极点,哪个皇帝就深谙帝王心术。显然朱元璋就是那个深谙帝王心术的帝王。
- 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朱元璋的地位依旧非常稳固。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得位,朱棣还不得不把自己的母亲改成了马皇后。理由很简单,朱棣希望成为朱元璋的嫡子。
嫡子继承皇位的资格,远比庶子要强的多。所以朱元璋的目的,其实就这么达到了。权力始终掌握在朱家人手里,没有旁落,这才是关键。
03朱元璋选朱棣,那其他皇子未必服气。都说燕王朱棣人品贵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看看铁铉、方孝孺全家的下场,我们就会发现,朱棣压根就是一个暴君。
其实后代怎么去描写这个皇帝,那都要看皇帝本人的意思的。在皇子当中,朱棣当然算得上是比较会打仗的一个,而且也是城府最深的那个人。
凉国公蓝玉以谋反,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坐诛。己丑,颁《逆臣录》于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护卫兵出塞,听晋王节制。长兴侯耿炳文练兵陕西。丙辰,冯胜、傅友德备边山西、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庚申,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壬戌,会宁侯张温坐蓝玉党诛。---《明史》
可是朱元璋偏偏就是不选他,一方面是因为朱棣在诸位皇子当中,的确没有特殊的地位,毕竟也是庶出,跟朱标是不好比的。另一方面,朱元璋选择朱棣,极有可能会造成兄弟相残的场面出现。
自古以来,兄弟相残夺取皇位的事情,难道还少吗?朱元璋虽然读书少,可是听过的故事可不少。他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他知道宋太宗的斧声烛影。亲兄弟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些儿子还不是一个妈所生。
为了防止这种兄弟相残的情况出现,朱元璋选择了一个冒险的方法,那就是从孙子里选一个继承人。这样一来,每一个皇子都落空了,那他们的心里就平衡了,兄弟之间就不会相残了。可是他预料到叔侄之间也会相残吗?
总结: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考虑的问题多了,其实也就进退失据了。因为这世上压根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也没有完美无缺解决问题的办法。
着重培养朱标,本来算得上是解决夺嫡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可是朱标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需要考虑的问题那就多了起来。
- 首先就是功臣功高盖主的问题,他担心没有人镇得住这些功臣,所以朱元璋把开国功臣一个个都给消灭了。
- 其次就是兄弟相残的问题,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会因为一个皇位,而互相残杀,最后反倒是便宜了其他人,为此他选择了孙子朱允炆登基。
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朱元璋把功臣杀了,那以后谁来辅佐朱允炆坐稳皇位呢?朱元璋让孙子做了皇帝,那么叔叔们难道就不嫉妒自己的侄儿了?
所以说朱元璋不管选择谁来做皇帝,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世上就没有完美无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有那说明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
参考资料:《明史》
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尽管后来朱棣篡了朱允炆的位,但是,永乐九年朱棣也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说明古代的立嫡不立长的传统是有一定的统治逻辑在的。
这政治逻辑就是要避免统治阶级的内讧。
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统治阶级内讧空前激烈的时期,由于晋武帝立了白痴太子司马衷,随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直接葬送了西晋王朝。
公元396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因为开了个玩笑被张贵妃杀死,没有来得及培养继承人,帝国政权便落入琅琊王司马道子之手,大军阀桓玄乘机火并司马道子篡位,虽然被平定,帝国的政权却又落到了另一个更厉害的权臣刘裕手里,并最终亡于刘裕之手。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武陵王刘骏起兵杀死刘劭,随即刘氏皇族陷入反复内讧,刘骏的儿子对叔叔们大开杀戒,皇叔刘彧被迫杀死无道的前废帝刘子业,是为宋明帝,明帝好猜忌,宋文帝剩下的12个儿子被他杀得差不多,剩下的皇叔刘休范,宗室刘景素又被他的儿子后废帝刘昱杀了,最终刘昱被镇压刘休范,刘景素起家而掌握兵权的大将萧道成杀死,在内讧中基本死绝了的南宋宗室根本无力阻挡萧道成篡位。
南齐武帝萧赜的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在永明十一年病死,身体已经不好的齐武帝来不及培养继承人,仓促之下立萧昭业为皇太孙,齐武帝死后,萧昭业耽于酒色,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乘机篡权,是为齐明帝,明帝继位后很快把齐武帝的子孙杀得干干净净,导致南齐的统治集团受到很大削弱,齐武帝死后大将张敬儿,陈显达先后起兵造反,南齐很快亡在内战中崛起的梁武帝萧衍之手。
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31年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后就没有立皇太子,几个儿子在老爹被侯景围困后不仅不出力救援梁武帝,反而开始作壁上观,在武帝死后自相残杀,南梁朝廷最终亡于平定侯景起家的权臣陈霸先之手。
纵观南朝历史,就是统治家族在一次次内讧中自我覆灭的历史,所以,历史教训告诉朱元璋和朱棣,如果废了立嫡不立长的传统,或者没有成年的能够完全掌控帝国的继承人,帝国势必陷入混乱。如果自己的其他庶子能做皇帝,那么他死后他的庶子们同样可以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权力传承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势必大打折扣。
而且,在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帝位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更可怕的后果是军权的分散,在内战中难免有立下赫赫战功掌握一定兵权的将领上位,这就意味着皇帝谁都能做,不仅自家人能做,外人也能做。到那个时候,自己在宗庙的血食就保不住了。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铁腕帝王,他深知继承顺序紊乱的恶果,在他年富力强,还有一定精力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为了维护皇权继承的神圣与合法性,杜绝其他宗室王爷的觊觎之心,杜绝宗室内战的可能,在皇太子早逝之后他选择了立皇太孙。但是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不多,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不到六年后朱元璋去世,而朱允炆只有二十一岁,如果朱元璋能再多活几年,可能就不会爆发靖难之役,朱允炆的统治也就能维系下去。
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朱元璋因为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他的皇位。
这种隔代传位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带来许多不满,叔叔被侄子管着,很多人就不服,特别是燕王朱棣,他在北方拥兵自重,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终于,在朱允炆的削藩压力下,朱棣暴发了靖难之役。
很多人会想,既然朱标死了,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棣?其实这种想法也只是在靖难之后才会产生,如果造反的不是朱棣,而是周王朱橚呢?大家是否又会问,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橚?
按照明朝的嫡长继承制度,皇位是要传给嫡长子的,朱标是1392年病逝,朱棣是1380年前往燕京就藩,此时的朱棣就是一个地方藩王,如果朱元璋召他回来做皇帝,其他地方藩王肯定会乱。都是藩王,凭什么就选他做皇帝?
嫡长子继承制度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所谓的嫡长子就是正室所生的长子,而其他不是正室,比如妾,或者是奴婢、丫鬟之类的,就算生的是长子,但也不是嫡子,所以不享受嫡长子的继承权。
嫡长子一旦确立后,他所传下来的世世代代就是大宗地位,其他庶子则是小宗。这个问题在明朝嘉靖时期就出现过,当时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因为没有生下子嗣,不能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传位,只能采取“兄终弟及”的方法,把朱厚熜接进皇帝继承皇位,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后,因为他不属于皇帝嫡长子那一系的人,算是小宗,如今他做了皇帝,这是“小宗入大宗”,为此他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将朱棣的庙号从明成宗改成明成祖,还有闹出了大礼仪事件,这样做都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名分”。
因此,就算朱标死了,朱元璋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朱棣,因为这不合规矩!
结束语有些人还认为,朱元璋喜欢朱棣,觉得朱棣与自己很像,甚至也有想过把皇位传给朱棣。其实这些都是谣传,朱棣不是长子,而是第四个儿子,凭什么要把皇位给他?就算长子朱标没了,朱棣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呢!
另外,朱元璋也没有表现出对朱棣的偏爱。长子朱标留在身边做为诸君,次子朱樉就藩于安徽凤阳,这可是朱元璋的老家,把次子封在这里,绝对比朱棣安排的位置好。朱棣分到了北平,在当时可是苦寒之地。
所以不管是从祖宗规矩,还是从朱元璋自己的私心来看,都不可能把皇位传给朱棣。大家觉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其实我也有这个问题。我感觉朱元璋孩子众多,即便是朱标死了,也有其他的儿子即位。为什么朱元璋却选择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分析吧。
一、朱元璋需要的是守成之主
说实话,从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方式来看,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守成之主,即能够帮助他守住大明江山的人,而不是一个像他一样有进取心的人。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
“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从朱元璋的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希望朱标做一个守成之人,可以体恤民间疾苦,进而让百姓过得好一些。因此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而且朱标本人的性格也是这样: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朱标而且性格仁慈,不像自己父亲一样残忍嗜杀,这样的君主对于百姓来说可是福分,因此朱元璋让朱标做了这个太子。
此后朱标身死,朱元璋便又要选择一个太子了。这时候朱标就选择了朱允炆。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样子。在《明史》中记载:
“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这句话说得是,太子朱标为人仁厚,在刑罚一方面常常采用比较宽松的态度;后面让朱允炆去处理相关政务,朱允炆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是像自己的父亲朱标一样宽容仁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了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仁厚之主,希望日后能带给大明百姓一丝安宁的生活。
我们再来看朱棣,在朱棣早年,有这样一个事迹说明朱棣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的人,据记载:
“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说实话,面对着敌人势力强大的时候,其他藩王想的是怎么逃走,朱棣想的却是如何进攻,这便是朱棣进取心的体现。这种进取心,说好听了叫做进取心,说难听了叫做野心。朱棣有了这份野心,自然就会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前人没有建立的功绩,而这份负担则会转移到老百姓的身上,因此这并不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形象。
说实话,后面朱棣的表现也完全是一副开拓之主的样子,虽然功劳不少,但是老百姓也吃了很多苦。
因此综上来看,朱允炆更加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形象。
二、“好圣孙”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之中,为我们展示了爷爷朱棣和孙子朱瞻基之间的感人亲情。当时在朱棣手下,大哥朱高炽和二哥朱高煦在激烈争夺太子之位。为什么最后朱棣敲定了太子为朱高炽呢?因为解缙说了一句:“好圣孙。”可见朱瞻基的个人才能最后帮助了自己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因此我认为在这场位置的争夺之中,朱允炆的个人才能也是朱元璋选择他的重要原因。对于朱允炆的才能,史书上记载: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朱允炆的三个特点:聪明,好学,孝顺。在古代,一个这样性格的太孙势必会受到皇帝的关注和疼爱的。并且还有以下这样的事例作为佐证:
“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也就是说,朱允炆曾经考察各种经书,并且以前朝的各种刑法作为借鉴,然后矫正了《洪武律》中过重的刑罚七十三条,天下人都在称赞他。
当时朱允炆有多大?这件事情应该是发生在洪武二十九年到洪武三十一年间,朱允炆出生在洪武十年。也就是说朱允炆在19-21岁期间便能够编读各家经书,然后修订本朝法律了。可见朱允炆其人实际上是一个很厉害的政务天才。
因此如此聪明的皇太孙,自然会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和喜爱。这样一个富有才华的继承人,朱元璋自然也会重视他并且重用他了。
三、隔代亲的猜想
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吧,就是隔代亲。老年人一般对于自己的孙子辈都会非常疼爱甚至说是溺爱。看了《大明风华》之后,我猜测会不会朱元璋也对朱允炆有着隔代亲呢?
我觉得朱允炆对于自己的爷爷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例如说朱元璋死之后,朱允炆真的给自己的爷爷结结实实行了三年丧。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据记载:
“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如果朱允炆仅仅是摆摆样子,完全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没必要非要服丧三年。可见朱允炆应该是出自对于爷爷的深厚感情。
朱允炆年少丧父,在父亲死后朱允炆基本上都是跟随自己的爷爷朱元璋生活。朱元璋教导朱允炆为君之道,带他处理政务,可见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喜欢自己这个孙子的,因此隔代亲很有可能出现。
以上三点便是我的猜想,我推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才选择了朱允炆充当他的继承人。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朱元璋之所以宁愿传位给孙儿朱允炆,也不愿传位给燕王朱棣,自然是其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从维护政治稳定,以及有利于政治权力顺利交接的角度上考虑的。
朱允炆是谁啊?他可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孙儿,更是先太子朱标的儿子。而朱标可是朱元璋苦心孤诣培育了多年的,既有人望且又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唯一的合格皇位继承人!舍此之外,再无任何皇子能够担此大任。
而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包括燕王朱棣在内,都被授予了藩王之重爵,且均有节制一方之权柄!故而其名位相当,地位也大致相等。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无论由哪个藩王承接太子之位,都有可能引发其他人的不满,甚至有可能在朱元璋去世后,有造成政治动荡的危险,从而导致影响到明朝的政治稳定!
于是朱元璋便决定立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的政治安排倒底合不合适呢?应该说是合适的!这也是因为既然朱允炆是太子朱标之子,那么假如朱标没死,而是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则朱允炆势必会成为新太子,而末来在父死子继之后,也必将继承朱标的皇位!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就会发现明太祖朱元璋,立长子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也是合乎情理的!
并且朱元璋的政治交接安排,也并非不成功!假如朱允炆没有因受到齐泰、黄子澄的蛊惑而急于削藩,从而激怒了燕王朱棣,并引发其为求自保而铤而走险,进而毅然起兵“清君侧”,和朝廷真刀真枪的杀将起来,并最终袭破南京夺了朱允炆皇位。而是采取徐缓削藩、有重点的削藩,避免激起藩王们过于激烈的反弹!从而既可以达到削藩的目的,而又不致于引发政治动荡,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可以坐稳皇位!那么谁又能指责明太祖朱元璋,立先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政治交接安排是错误的呢?
结论:并不是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有错,而是朱元璋去世后政治形势的突变,导致了朱元璋的苦心化为了泡影啊!
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传给燕王?
1,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感情深厚,朱标早逝,朱元璋爱屋及乌,所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2,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推崇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嫡长子,所以立为太子,太子早逝,儒家的伦理规范第一顺位是皇太孙而非皇次子。朱元璋作为皇朝的开创者,自然考虑深远,不会一开始立了规矩就自己破坏。
3,太子早逝后,皇次子、皇三子都是嫡子,仍然在世。朱元璋断然不可能绕过秦王和晋王立燕王为嗣的。这样岂不是乱了套,埋下了皇朝动乱的根子。至于朱元璋逝世时,秦王和晋王都已逝世,燕王成为事实上的长子,但太孙地位早定,朱元璋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改换皇嗣的位置的。
4,至于为什么朱元璋不立秦王为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秦王失德。秦王多次遭朱元璋敲打,差点废了王位,在他心中并不认可秦王,所以不会传位给秦王。同样,晋王也是如此。
5,燕王的雄才大略主要表现在当皇帝之后。在朱元璋时期,燕王并没有表现出超人的能力,让朱元璋另眼相看。当时,军事上宁王也不差。秦晋周楚蜀诸王并非太差,加上燕王主动收敛光芒。从立贤的角度看,燕王也绝对特别服众。
6,朱元璋对皇朝的未来有深远的思考,儒家治国,休养生息,是他对未来的期望,所以安排几位大儒辅佐朱允炆。确实到了皇朝二代,善于守成也是皇帝的优点,这一点,从朱允炆的年号和治国政策看,并没有太过辜负朱元璋的期待。所以朱元璋在世时,朱允炆是比朱棣更合适的皇帝人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